鲍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鲍姓的由来,第1张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贬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古郡名。韩始置。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省涟水)。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泰山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东省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2、堂号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鲍姓主要堂号有:“清望堂”、“东海堂”、“亦政堂”、“上党堂”、“舞鹤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报本堂”、“世孝堂”、“伦叙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

  鲍姓宗祠通用对联

  〖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才名孤雁;

  节举孝廉。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峰贫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

  〖鲍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丰岁歌神父;

  厚谊重叔牙。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鲍宣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吕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校尉惩权豪。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

  〖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

  〖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法正风规汉太尉;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

  〖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鲍家大院鲍氏宗祠联。

  ============================================================

  附录:鲍姓典故、趣事

  〖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

  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为都管从事。

  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

  〖鲍家无懒橙〗

  “鲍家无懒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

  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鲍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鲍先志中将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少将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少将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宝[宝,读音作bǎo(ㄅㄠˇ),亦可读作pù(ㄆㄨ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王朝为管理内宫,设有专门的处所,起先负责为宫中女子有病就室治疗,称“宝室”,后逐渐演变成掌管皇后、贵人获罪而囚禁之所,称“暴室”。设有宝室令(暴室令)一人,隶属于光禄勋管辖,官秩六百石,位七品。

宝室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朝时期官员宝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时期,宫中有专门的布帛印染晾晒之处所,称曝室,实际上就是染坊,设有掌管官吏一员,称曝室丞,后仿照西汉时期宫内定制,也将有罪的后妃囚禁于曝室,故而曝室又成为宫内附设的监狱,由于多关押的是贵人、嫔妃,因此又称为宝室。宝室丞多由君王亲信的宦官担任。

宝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位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pù(ㄆ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宋朝时期孔子后裔,属于以为氏。

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8年)封为文宣公兼知县事,宋至和二年(公元1054年)改封衍圣公。自其起始有“衍圣公”之尊称,其庶支后裔中有因以先祖为官之年号“宝元”为姓氏者,称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三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中的宝氏,出自经名首音的汉译音祸谐音。

在元朝时期,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清朝时期,在云南的 起义军中也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

宝氏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云南省,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时期成吉思汗的后代,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卓索图盟(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宝氏,源出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属于“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氏后裔,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氏。蒙古族宝氏原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迁到土默特右旗、辽宁朝阳县大平房、东大道等乡镇及其周边区域。在古代,由于等级要求森严,宝氏家族的台吉(贵族)只能和扎萨克(旗长)家族联姻。蒙古族孛尔只斤氏,今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奇氏、罗氏、波氏等,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孛尔只斤”在古突厥语中意为“蓝眼睛的人”。

②蒙古族宝勒格沁氏,源于金国时期博勒和氏,亦称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称Boorigit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暴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③蒙古族宝古氏,亦称宝济氏、包多机根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ogi Hala。后冠有汉姓宝氏、鹿氏者,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④蒙古族失宝赤氏,亦称实宝禅氏,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今新疆塔城地区)。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boocan Hala。所冠汉姓有宝氏、宫氏、龚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⑤蒙古族宝日努德氏,所冠汉姓有宝氏、吴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洪武年间官员于宝,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宝氏,源于明朝洪武年间,钱塘人于宝奉命到云南腾冲地区征粮,恰逢兵变,粮薄丢失,为避祸而弃官流落迤西云南县,即现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以名为姓易为宝氏,后逐渐繁衍发展,遂成西南地区的大族。

现其后人在祥云、龙陵、腾冲、芒市、缅甸等地,其家谱记载该支宝氏目前在世族人约三千余,专设有家会统管祭祀,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之际女真族保佳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所冠汉姓有鲍氏、宝氏、包氏,宝氏读音作bǎo(ㄅㄠˇ)。

二分布: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右旗,辽宁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大平房与东大道等乡镇,河南省的焦作市,云南省的腾冲县红豆树村、大理州祥云县,保山地区昌宁县、潞江、滇西各县市,河北省沧州市大楮村,北京市、台湾省台北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缅甸王国的瓦城、木姐、腊戌、佤邦等地,均有宝氏族人分布。

三家乘谱牒:

土默特右旗宝氏家谱,著者待考(德力格),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蒙文手抄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宝广文家。注:当时立《宝氏家谱》时为兄弟四人,其中的世系代数不是目前蒙古族宝氏家族所统计的二十四代。《宝氏家谱》中记载族人的爵位大都是台吉(贵族),其中有二级台吉、三级台吉、四级台吉。在《宝氏家谱》中,族人中喇嘛的数量很少。

四历史名人:

宝力道:(公元1932~今),浙江东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社会 有南京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南京作家协会主席、南京文联名誉主席、江苏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省鲁迅学会会长、省作协理事、中国马列主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三江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等。以文艺美学现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见长。

著有《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新论》、《艺术与人学》、《文学初步》、《马思列斯文艺论著选诗》、《马列文苡经百题》、《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奖》、《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等。

专论有《艺术规律与“人学”》、《文艺编至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阶级性》、《论文艺理论的民族化和现代化》和《世纪之交文艺理论的思 》等三百余篇。

曾多次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著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文学教学和研究受到同行专家认可,《论文艺学家-包忠文》等专论多篇对其学术人格、科研贡献作了较切实的评价。

宝 声:(公元1941~今),北京人。著名现代画家。

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从师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白雪石等前辈。

系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翰墨书画院院士、河南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名人录》第四卷十二页。传略入选香港出版《世界艺术家名人录》首卷。作品《八仙图》获香港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作品《八仙过海》被 收藏。四十米长卷作品《五百罗汉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主办市场报。

作品《十八罗汉图》入选山东莱阳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画册、山东莱阳编《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画册、山东烟台编《亚洲艺坛名流》画册。

作品《八仙过海》入选北京编《20世纪中国著名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画册。

作品《张颠疾书图》获河南“画圣杯奖”。

作品《柏柿如意》参加98海峡两岸名人名家书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年年有鱼》参加97北京赴香港庆回归展。

作品《福禄寿》发表在大型画报“中华英才”专版介绍。

作品《孔子像》入选山东曲阜纪念孔子诞生2550年书画大展画册、入武汉编《世界东方文人书画家全集》画册、入选四川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典》画册、获河南“东方杯”诗书画印精品大奖赛二等奖,入选《中国东方艺术家》画册。

作品《贾岛觅句图》入选文化部编《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典》

传略入选中国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编《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入选《中外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创业美术》、《中外名星辞典》

宝 音:(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

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长和廊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0年12月—1978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农机厂工作,1978年9月~1987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工作,1987年12月~1991年3月在玉泉区长和廊办事处工作,1988年9月任副书记,1991年3月~1994年9月任玉泉区五车路街道党委副书记,1994年9月至今任现职。

工作数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脚踏实地,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能力、任职以来,始终把经济工作,社区服务等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克服了资金不足的困难,采取挂靠,联办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

1997年参与创建的“人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上缴税金达3万余元。在抓办事处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居委会主任的积极性,采取“四三三”、“三三三”等政策,使居委会都建起了自己的经济实体。积极支持兴建各种商点,启动扶困早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7、1998年税收任务连续超额完成,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大庆期间成功地承办了大召庙会,为民俗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8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了办公条件,由原来的平房,改善为现在的400多平方米的楼房。

宝 泉:(公元1958~今),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长,锡林浩特市人大代表。

1975年9月~1978年3月在巴盟中旗当知青;1978年3月~1980年1月在内蒙古象专学习;1980年1月~1994年8月在锡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党校学习,锡市人大常委会工作;1994年8月至今在锡市民政局工作。

宝 泉:(公元1959~今),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机电工程师。

库伦旗力元水泥有限公司生料车间主任,助理工程师。

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库伦旗第一水泥厂电工车间主任、机电科科长、生产科科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机电设备的研究,他的一些小改小革不断被应用到生产中,为节能降耗、增产增效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他的时英钟计量熟料准确度较高,磨机强力通风,合理机配提高了台时产量l5吨,节电12度,年节约资金约三万元。

宝国枝:(公元1960~今),蒙古族,女;辽宁阜新人。

化德县石油公司员工,化德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76年7月~8月在化德县朝阳乡新富村下乡;1976年8月~1980年5月在化德县百货公司上班;1980年5月~1997年11月在化德县石油公司工作;1997年11月至今下岗待业。

1976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新富村,粮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同吃同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被社员称赞为上山下乡的好青年。在百货公司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待顾客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服务、周到,被公司评为优秀班组长。

在石油公司工作期间,历任审计员、会计员、团委书记,对工作尽心尽职,配合有关单位做好该公司的审计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带领青年团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被该公司和盟公司评为优秀先进工作者。

宝福凯:(公元1963~今),云南腾冲人。著名医学微生物学专家。

宝福凯, 1962年4月生,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3年博士后研究经历。1985年昆明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2002年11月-2005年1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昆明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技术负责人、微生物检测室主任。系美国微生物学会(ASM)、美国纽约科学院(NYAS)、美国螺旋体研究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免疫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显著成绩。主要研究方向:(1)蜱传虫媒病原体和蜱传虫媒传染病(tick-borne pathogens and tick-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的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2)结核病病原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美国NIH项目4项、云南省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过多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厅基金项目的研究。至今发表论文及综述50多篇,其中国际权威杂志《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 Infect Dis》1篇;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累计达826;获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二);参编本科教材、专著3部。

■相关网站

鲍吧:http://postbaiducom/fkw=%B1%AB

■鲍姓排行

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鲍姓约占全国鲍姓人口的70%。

■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历史名人

鲍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贬时弊入诗。

鲍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古郡名。韩始置。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省涟水)。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泰山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东省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2、堂号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鲍姓主要堂号有:“清望堂”、“东海堂”、“亦政堂”、“上党堂”、“舞鹤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报本堂”、“世孝堂”、“伦叙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鲍姓宗祠通用对联

〖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才名孤雁;

节举孝廉。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峰贫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鲍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丰岁歌神父;

厚谊重叔牙。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鲍宣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吕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校尉惩权豪。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法正风规汉太尉;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鲍家大院鲍氏宗祠联。

■鲍姓典故、趣事

〖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

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为都管从事。

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鲍家无懒橙〗

“鲍家无懒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

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

鲍姓排行

鲍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鲍姓约占全国鲍姓人口的70%。

■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历史名人

鲍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2006-12-12 20:52 回复 22017812楼鲍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贬时弊入诗。

鲍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

鲍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