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信州区青金山徐氏溯源探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4收藏

上饶市信州区青金山徐氏溯源探索,第1张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镇)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皂头镇。青金山三峰排列,主峰海拔461.6米,为朝阳乡的最高山峰,是朝阳乡与广丰县(区)洋口镇的天然分界线。山中有老虎洞,三杯洞,蝙蝠洞,金山寺等溶洞与寺庙。查百度:青金山在今江西广丰县(区)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永丰县: 青金山在 “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会要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

        此地为何称“青金山”?经查资料,青金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青金为古时铅的别名。《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 孙诒让 正义引《说文·金部》:“铅,青金也。”《淮南子·墬形训》:“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但青金山无铅,故青金肯定不是依据此说法而来的。

        二是青金为青金石。青金石为一种玉石,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西方的雍州曾向中央王朝进贡璆琳,而璆琳就是青金石的波斯语音译。青金石是一种较为稀有的宝石, 由于青金石“色相如天”,所以中国古代通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在《石雅》上记载:“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成语中琳琅满目的“琳”指的就是青金石。青金山裸露的石头呈浅青色等,如高贵的青金石,“青金山”的山名应由此而来。

        青金山村在青金山脚下,村南背靠青金山,现叫“青金村”。实际上青金村历史上也一直称“青金山”,山与村同名。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颁发给我父亲的立功证书上登记的父亲籍贯也是“青金山”。大概只是到人民公社的时候叫“青金大队”,人民公社撤销以后称“青金村”。青金山解放前归上饶县蔡家乡管辖,解放后属上饶县灵溪区蔡家乡,成立人民公社改蔡家乡为朝阳公社,人民公社撤销后又改朝阳乡、朝阳镇。后划归信州区管辖。

        青金山村是个大村,青金山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传青金山庙(金山寺)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此时即有乡民居住,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汉高祖塑像建于公元223年,至今也有一千八百余年。如从公元923—935年青金山庙雕塑佛像开始算青金山村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从青金山村往南翻过青金山(青金山人称“大岭”)就是广丰洋口地界。青金山村距洋口15华里,距广丰20华里,距上饶市区有30华里。广丰洋口当地人称青金山为“猫霊山”,猫霊山属广丰县洋口镇,也就是青金山山北称“青金山”,山南称“猫霊山”。青金山本地居民均说广丰方言,上饶方言倒没有广丰方言说得顺溜。青金山去广丰、洋口翻过“大岭”的这条路,是古代和近代从信州(今上饶)沙溪、灵溪等去广丰、福建浦城的交通要道。山路虽崎岖,但都是石板铺路,千百年来过往商贾、行人、军队均从此翻山越岭路过,是前往福建的古驿道之一,青金村的很多历史与传说都与这条古道有关。

        青金山姓氏不多,其中徐姓、郑姓、陈姓为村中大姓,其他杂姓较少,村中分为徐家、郑家和陈家,而徐姓又是村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子孙散居全国各地,曾经有自己的祠堂。

        追祖溯源,即为姓氏起源或家族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祖宗的灵魂,血脉里都流淌着祖先的DNA。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20年,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大陆人口2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6%。

        史料记载,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徐姓源出有三:一、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二、传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即上古时代,就已有徐氏。三、改姓为徐。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其后代亦称徐氏。

        徐氏家族堂号,东海郡尚德堂。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志,它能显示该姓氏发源的地理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亲关系的意义,也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或者为纪念家族始祖或本姓名人而自创。 徐姓兴旺发达于东海之滨,即汉之东海郡地,故称东海郡望,并以“东海"名堂。虽然还有以“琅琊”、“东莞”、“濮阳”、“高平"等大名堂者,此乃徐氏支派为当地郡望之记载,溯其本源,皆为若木、偃王之后裔。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二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三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东海堂徐氏族谱」:「汉桓帝时,一世祖徐西樨,居江西南昌时,二世祖泊,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三世祖分居浙江绍兴、信安、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州郡等地。

        这些说的都是徐氏的历史来源,那么,上饶市信州区朝阳镇青金山这一支的徐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仅按我光元大哥提供的线索脉络探索青金山徐氏的溯源。 

        上饶徐氏姓氏研究学者徐祥先生研究结果是青金山徐氏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徐祥先生《赵匡胤祖籍信州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首版)阐述了徐氏被析分八地之因。即青金山徐姓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1、安通公支裔孙山根徐氏2、广丰大南岭头元杰五世宗连始祖3、广丰五都紫瑚元杰后裔4、广丰源流东塘安通六世,九歌次子子彦公5、广邑丰溪怀屏徐氏宗谱6、花厅古良徐氏谱摘7、古良山边光绪六年谱摘8、南麓徐氏家谱(金鸡山后)9、浦城紫瑚元杰裔谱录10、煌固沿坂横街头元杰裔支谱铅邑公果元杰公后裔贤六谱11、青金山,三官殿安国公裔12、煌固炉里思黙堂元杰裔(凤山徐始于孟嵩)13、广丰关头徐(九龄公)”  “徐安国亲弟安通于1192年从古良迁黄塘,其孙元杰又以襁褓来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明确青金山、三官殿徐氏为古良徐氏安国公裔。且宋代状元徐元杰为徐氏安国公亲弟安通的嫡孙,并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记述:古良徐氏后裔含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元高、元瑀、及其侄子辈邦宣等等支裔;天津桥八龙及其近亲徐氏族支;郭门支下及文清(包括错挂文清)公后裔等。“以上四大块,合计72分支徐氏,每一数字的背后均代表着一族徐氏谱牒与徐氏支脉,其均属于古良徐氏谱牒根系。以上大部分已经作了考证说明,少部分虽未作考证说明,但谱牒之中载之清晰,故暂不再作考补证。”所以文中概括:“上饶的徐氏,百分之八九十根在古良。”

        徐祥先生定义的古良在丰溪支流枧溪上游,它的东面,北面分别与广丰的少阳乡、横山镇、枧底乡相毗邻,南面则与广丰岭底乡以大山相连。“祖辈们留下的足迹,顺着通往江西广丰的古驿道,高山峻岭,弯弯曲曲,走向各地”。

        根据徐祥先生的描述,但我在百度地图搜索未找到“广丰古良”这个地名,只知大概的区域方位。

        徐祥先生对上饶等徐氏来源有相当的研究,其有关考证和研究结果已被国家姓氏研究机构所采纳,因此,他的结论应该有一定依据的。但他研究的也就是宋朝以后古良徐氏的析分,古良之前徐氏的来源又是哪里呢?目前未见研究结果。另外古良究竟在现在广丰的什么地方尚待考证。

      而根据我光元大哥掌握的情况和广丰靖安徐氏修谱来青金山联系的结果表明,青金山徐氏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父亲有四弟兄和两个妹妹,令人唏嘘的是除最小的妹妹(我小姑姑)还健在外其余都已作古。父亲排行老二,大伯的大儿子即我大哥徐光元,如今已有九十岁了,是村里徐姓的长老之一,能说清楚到我们的太爷爷辈以下的具体情况,再往前,也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前几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和他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年迈的大哥借着酒劲,总会不经意间就说起已故亲人的点滴往事,情深意切,如数家珍。不曾想,大哥居然成了家族里最年长的徐家后人。他自幼聪慧,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乡,但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记忆力过人,而且宗祖观念,家族意识似乎随着年纪增长却越来越强了。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进行过对接,基本情况比较清楚。

        大哥告诉我们:青金山徐家来源经多代历史传续,据说先祖从徽州转迁至今广丰靖安,再从广丰靖安迁至青金山。第一代始祖他有四个兄弟,长兄在广丰靖安家中,二兄迁到今广丰十一都,第三个就是我们青金山徐氏的老祖宗,他名叫徐慧辉,他排第三,老四迁到今广丰东街。而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取名长清,一个取名季清,就此长清后裔叫里徐家,季清后裔叫外徐家。我们这一支是外徐家。我们青金山徐家族谱是民国元年从靖安接续整修的,族谱中的字派(字辈)是20代整修一次。民国元年这次是青金山徐家第二次排字派,其排号为: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以上每个字代表一代。

        可惜青金山徐氏祠堂1942年被日本鬼子烧毁,徐氏族谱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也被毁,青金山徐氏已没有资料了,先世名讳无可考证,无法进行溯源排查。也不知道县市的档案馆或图书馆还有没有保留青金山徐氏族谱,上饶县志有无记载相关内容,此为唯一的寻找线索。青金山徐氏在靖安之前和靖安的历史就要到靖安去查靖安徐家族谱了。

        据大哥推测,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已有28代了,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老祖宗到青金山可达700余年。以上数据没有100%准确,要了解详情就要到靖安老祖祠堂查看。如果按30年一代,则已有800多年了,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宋朝的南宋年间,与徐祥先生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地图上看,靖安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是一个区域的,它是否与古良为同一地方或有密切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有关资料,靖安村属广丰区桐畈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境,东是仙霞岭,西是武夷山,两山间河流曲折回绕, 南北相距500米有两个渡口 (北渡口在江西境内,南渡口在福建境内),二渡之间是个古关隘,叫二渡关。靖安村就坐落在二渡关南的临河山坳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有那么一条古道,它是中原入闽的主要商旅通道。川流不息的客商和茶、烟叶等货物通过这条古道转运、集散。它起于洋口老街、五都码头,终于福建浦城县、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全程100多公里。从明代开始,无数的广丰人肩挑手提奔波在这条繁忙的古道上,它被广丰人通俗的称为 “挑浦城担”。而靖安的兴衰就与这条古商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浦城担造就了靖安昔日的荣光,也见证着如今靖安的萧条。

        这不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基本一致吗? 

        广丰靖安徐氏家族有过千年的风华,“承宋代状元徐元杰之遗风,从这里走出去的有进士徐上达、徐悦鋘、徐际旦、徐昙等人,工部尚书郎徐鼐、云龙州知州徐学伊、潮州通判徐学颜等,还有数量可观的文武举人。”

        明清时期 “芬芳齿颊,焜燿耳目”的赣闽浙交界地广丰靖安小村,现在安祥地散发出阵阵余香。

        从字派来看,青金山徐氏也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字派,也叫做字辈,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每一支姓氏字派基本是相同的,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同一姓氏 查辈分顺序最靠谱,同一个祖宗,辈分系谱表是一样的。 

        江西广丰双石靖安徐氏古字派: ……天生福善良,荣华富贵昌,文明开宇宙,节义正纲常,忠孝传家本,诗书继世长,相承绵德泽,积厚发流光……(天下徐氏字派大全1-212)

        对照我们大哥记下来的青金山徐氏字派:  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 

        虽然顺序有些不一样,但四句诗完全对得上,个别字可能是谐音关系有一点出入,可见靖安徐氏古字派与青金山徐氏字派高度一致。 

        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联系所留下的信息也证明了青金山徐姓是从靖安而来。因为靖安徐家保留了以前的族谱,所以他们会到青金山来寻找靖安徐氏的分支。

        徽州-信州-信州青金山-广丰洋口-广丰靖安-福建浦城;广丰靖安-广丰十一都-广丰东街-信州青金山-信州;沿着这条古驿道,徐氏子孙辗转迁徙,散居各地,走向四方。   

        从天下徐氏字辈大全1中还查到,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明昌兴龙,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徐州北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龙兴,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江苏徐州铜山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都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字派相同或相近,不知这几支徐氏是否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有关。   

        综上所述,青金山徐氏来自广丰靖安是确定的,徐祥先生的研究可作为辅证。 

        历史并不如烟,触动曾经,青金山徐氏风华历历在目。 

        青金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好风水养育了大徐家。青金山徐氏根深叶茂,数百年风华延绵不断。旧时青金山徐氏就诞生了许多的文武秀才举人和仁人志士,而新中国更是涌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功臣徐仁(徐振乾)和抗美援朝烈士徐娜宜(小名,大名不详)等共和国功臣和英烈,走出了数量众多的学士、硕士、博士与各级领导干部,也走出了一批商贾能人与企业家,不断延续着青金山徐氏家族的风华与荣光。

        在岁月的长河中,时代在发展,家族在延续。我们探索家族的来源,得知祖先的荣光,找到今天的自信,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关于古姓:有三种:一、这里有截图

二、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在中国的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八位,在台湾省排名为第七十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古氏族人在中国大陆分布广泛,在台湾省则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户而居的形式,该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

三、还有一种说法:百家姓里没有古姓

  古姓的由来与起源据《风俗通》记述,上古商朝时,商部落首领叫古公父,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便封曾祖父古公父为太王。王族中人,为纪念上祖古公父,就取古字为姓。于是,周太王古公父便成为我国古姓的始祖。 

  古氏发祥于山西代州,北魏吏部尚书古弼为古氏系祖。其后,唐代有古云应,在宪宗元和五年(810)以明经荐任江西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朝吏部尚书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他们也写:“乡贤世泽,国宝家声”、“南岭首第;魏北元勋”。“君称国宝;人举笔公”。“名扬东汉;勇冠青齐”等古氏专用堂联。城区也有古姓人家,是近代从粤东迁来的。

  1发源地: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后裔。据《风俗通》、《史记·周本纪》所载,周太王亶父避狄人之难,去国于岐山(今陕西岐山西北)之下,自号古公,其后以号为氏。②出自周大夫古成氏,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所载,“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古成氏为周代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鹿邑),其后人讹音为古成氏。古成氏后人有的去成单姓古,为古氏。③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吐奚氏为古氏;据《高丽史》所载,金时女真人有古姓;云南僳僳族以星为原始图腾的古饶时氏族,汉姓为古;回族古姓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云南等地。今台湾土著、壮、彝、苗、锡伯等民族均有古姓。

  始祖:古公亶父。

  2迁徙历史:

  古姓发源于陕西,春秋时齐有勇士古冶子,晋平公有舟人古乘,战国时赵有隐士古桑,表明古姓经西周而降,已播迁至今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境。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古姓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古掾曹,新安(今河北蔚县)人古翊,东平(今属山东)人古霸,表明古姓已广布中原大地。此外,还有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古初,可见古姓南徙之早。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古姓形成三大郡望,分别为新安郡、新平郡、河内郡,表明古姓曾昌盛于今河北蔚县、陕西彬县、河南武陟一带,为当世古姓之主干。唐末,北魏代郡(今山西大同)古弼之后、《县令箴》作者古之奇之裔孙古应云,784年迁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遂落籍,成为江南古姓始祖。古应云之子古浩,因任江西虔化县令,而落籍江西宁都,应云五世孙古蕃,因仕宦之故,由江西迁广东,其有子六人,长曰全交,居古云;次全规,居江下;三全则,居白沙(今广东阳江);四全望,居增城;五全让,居惠州;六全赏,居高州。其后数十代流宦赣、浙、蜀、黔、粤等地,至十一世,于宋绍圣四年宦琼州(今海南琼山),遂留籍,其后有繁衍播迁至福建者。唐末五代时动乱,亦有北方古姓徙居四川、湖北等地。宋时,全让之裔古成之由惠州河源徙居增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古挚因仕宦而落籍四川遂宁。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古姓有播迁云南、广西者。明初,山西古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等地。明末清初,古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历有清一代,古姓播迁于台岛、西北、东北等地,甚至远赴海外。如今,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广东为多。目前古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零八位。

  郡望:

  新安郡 战国时赵置,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和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

  新平郡 东汉置,治所在漆县(故城在今陕西彬县)。

  河内郡 汉置,治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

  堂号:

  新安堂 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平、河内。②自立堂号:国宝等。

  3族谱字辈:

  某支古氏字辈:家兴学继立,文定永先昌。

  湖北洪湖古氏字辈:士德光昌远,天开景象新。

  江西宁都、于都、瑞金、广昌、兴国、永丰、贵溪、进贤、乐安,福建长汀、宁化某支古氏通谱字辈:道可奕世德,瑞庆英贤芳,绍接家风盛,拔魁声自扬。新字辈:贤良家发贵,吉星运兆长,才学能治国,伟业耀华邦。

  湖南岳阳、重庆奉节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功助先泽,荣昭国华,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河南唐河、民权、社旗某支古氏通谱字辈:纪长向扬,昌宗昭明,亦世兴旺,远传诗礼。

  湖北红安、河南新县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太学复兴,尚德克承,立传忠厚,继启贤能。

  广西钦州、横县、贵港、荔浦、鹿寨、宁明、防城港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元孟昌基恩,芳联奕世蕃,中行宏大业,永远定乾坤。

  贵州安顺、平坝某支古氏通谱字辈:轻存必云之,重道时刚士,登德天其维,启国应锦培。

  安徽无为、芜湖、铜陵、祁门、青阳,江苏江浦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嗣绍上德,淑绪宏名,耕种为本,孝友是存,谨敦伦纪,诚振纲常,箴铭宜奉,谟训必详。

  江西遂川、广西贺州、湖南炎陵革公派古氏通谱字辈:永年思国宝,俊杰佐朝纲,忠厚宜家远,诗书继世长,怀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绍先谟训,兴隆富贵昌。

  湖南醴陵、浏阳、平江、攸县,江西萍乡、万载、铜鼓、分宜、宜春、新余、进贤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开源居上世,继迹在岐阳,丕显文谟耀,钦承列武光,致身扶圣驾,授命振朝纲,秀毓忠诚子,灵彰孝德郎,乡贤崇永祀,国宝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作箴风令尹,遗爱颂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长,雁联三进士,代报五同堂,松柏操谁守,绸银赐久蒇。

  广西宾阳、马山、武鸣某支古氏辈名:兴志展基永克昌,荣华富贵显名扬。学名:文典可廷武朝伦,圣贤豪杰学忠臣。

  云南、越南苗族古氏联宗字辈:信金绍兴发。

古姓

一、姓氏源流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台湾,现聚居着古姓30000余人(1978年统计时有20000余人),在台湾姓氏排名中列为第75位,人口遍布岛内各县市,尤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为最。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古姓的具体迁徙分布情况,详见下第2楼跟贴资料《古姓迁史》)

三、历史名人

古 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 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古 柏:江西寻邹人。1925年加入中国***,在广东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寻邬学生、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寻邬县委书记。1931年后历任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部长、红军独立师师长和红军十一军军长等职。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和打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粤赣军区游击司令。1935年底在广东龙川山区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英勇牺牲。年29岁。

古之奇:唐朝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

古云应:唐朝人。在宪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

古应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人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等职。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省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出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应芬与胡汉民、朱执信等起兵响应。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1917年后任都督府秘书,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古应芬速归见孙中山于黄埔永丰舰,佐治军书。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济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1923年2月,受孙中山命,任大本营江门办事处全权主任,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3月,任大本营法制局长,继后任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8月,随大元帅孙中山东征陈炯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1926年1月,任中央监委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古应芬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国民政府文官长。1931年回广州,策动粤桂军反蒋,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广州非常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父亲公叔祖类去世后,他即位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德义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都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都来攻打他,为的是要获得财物,古公直父就给了他们;过了不久,又来攻打,这回却是为了要得到土地与人民。人民都愤怒了,想要对抗。古公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差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二水,越过梁山,定居于歧山下。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归附古公于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到了这时候,古公就扬弃狄戎 的习俗,而营建城池宫室房屋,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又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于是人民都歌咏乐诗,颂扬他的德业。古公的长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历,季历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贤德的妇人,因此季历与太任生下了昌,而有圣王的瑞应。古公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该是在昌吧!”长于太伯、次子虞仲晓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历继承他,以便将来传位给昌,于是两个人就逃到南蛮之地,学当地土著习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让位给季历。古公去世后,季历继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后,子昌继立,那就是西伯。后人尊号为文王。又追尊古公为大王。

此外,古姓名人还有:战国时赵有隐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书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画家古其品……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辖区约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2、堂号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张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起源于宋朝,《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辈字,字辈,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多在职入学时家长请先生按辈字给孩子改个学名,即大名。字辈,它是各族祠堂的产物,或集体创作;或名人所笔,族门出个相公、举人什么的,往往为家族立派、续派;也有皇帝赐封的,孔族字辈就是明清两朝皇帝赐定。那是当今全国统一得最好的字辈。

字辈,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它虽说带封建宗族色彩,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绚丽多姿的诗篇。各族姓氏,有不同的族谱,辈字就是族谱的确良核心和纽带带。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 孝友堂 43册(派语: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摘自:江西赣洲《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张士元等主修 民国38年 9册 派语: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

4 摘自:《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派语

族间尚有派行: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

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

仁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

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

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五修派行: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

庆馀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5城南张氏五修支谱16卷 民国己巳年 孝友堂 张先炳等主修 16册,派语

旧派语: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

咸丰三年族先酌颁新派: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6摘自: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8卷 张诸葛清编纂 民国30年 玉海堂 8册 派语:

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 ,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

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

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

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

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7湘西学士桥张氏族谱11卷,民国17年,希贤堂,11册齐,派语:

原定派语:齐家汉国,起文仕邦。

续定派语:光明正大,孝友忠良,

再续派语:克承先志,远绍书香。

8张氏桂公支谱16卷,光绪23年,孝友堂,8册齐,328234品差 派语:

本宗旧谱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时文应之善良。

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傅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

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

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9洋湖张氏三修族谱15卷首末民国26年,清河堂,16册齐,派语:

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10张氏三修族谱37卷首1 民国茂子年 孝友堂 43册齐派语:

老派语:譍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官塘张氏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么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1张氏四修族谱15卷首1卷,民国32年,清河堂,张从南编修17册齐, 派语:

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

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

芝蔴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四修族谱续派:友作述显忠良,德泽傅家远,诗书守世长。

12湖南益阳 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 派语:

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13554张氏族谱12卷首1,民国12年 孝友堂 存4册存首,卷9, 派语: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垢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傅家惟孝友,佐国本纯忠,德业辉金鼎,规模大岳嵩

14摘自:《张氏族谱》 光绪癸未年 金鉴堂 5派语

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

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15摘自《张氏五修族谱》民国十八年,惠和堂 派语

原派语:万世傅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

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

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

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

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16摘自:湖南平江《张氏支谱》张麓泉、张悠久等纂修,清同治三年,敦本堂修,木活字本,6册 派语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兴臣

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

丙申重修字派,己未重修派同: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雨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1751.湖南益阳《张氏四修族谱》首卷上中下末,张允文等主修,同治12年,孝文堂,木活字本,8册 派语

旧派: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

新派: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18湖南长沙《白汑刘氏四修族谱》16卷首,刘泽 等主修,民国18年,崇让堂,木活字本,11册 派语

学圣光前泽,名成启嗣芳,道德隆家永,邦国庆安康。

19江西兴国 张氏五修族谱 11卷 张显藻主修 民国36年 11册派语:光大世德庆,朝思锡育功,

光大碧玉显,贤声继祖,瑞协文明兆。

福徵景运隆,傅家惟诗礼,垂训在孝忠。涵养期宽厚,经书求广通,尭舜作模范。

唐虞乐相逢,积善祥长发,富贵益盈丰。

20 浙江嵊县 剡西富润张氏宗谱 十卷 张立遵等修 同治辛未年 木活字本 10册1150 派语:

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新行:奠居富润肇人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21摘自(62湖南浏阳 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

字辈派语: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

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傅家政,忠良万代扬

22摘自(长沙坳上张氏族谱)

字辈派语: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傅家世泽延

新增宗派: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23摘自《张氏宗谱》张相升等修 14卷 民国戊子年 都会堂 木活字 9册

派语:派系: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

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24摘自《张氏宗谱》14卷 光绪二十年 16册

派语:张氏宗派: 坦任承先榘 行仁裕后昆 光明君子泽 忠孝圣贤根

光绪年复定宗派:坦任承先榘 行仁启世昌 传家崇德礼 华国进贤良

25摘自《张氏宗谱》宣统元年 6卷 孝友堂 木活字 6册

派语:国正治朝 万事学道 本在其中

运泰有兆 愿复克家 滋大长保

26《张氏宗谱》雍正元年 17卷 木活字 19册

派语:元和承世泽 方正兆家与 忠厚先人积 经纶大道存

27《绵西张氏族谱》张宝杰主修 中华民国五年 4卷 木活字 5册

班行: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

附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荘全。

28《上湘张氏金房支谱》张通时主修 5卷 金鉴堂 木活字 5册

班序: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

29《上湘张氏金房支谱》张通时主修 5卷 金鉴堂 木活字 5册

班序:

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

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傅良训,书香定远谟

30摘自《张氏通谱》光绪丙子年 刻本 8册 8卷

派语:德 茂 光 先 祖 良 贻 在 克 家

殷 勤 敦 宾 务 谦 厚 发 菁 华

绂 冤 芬 微 圭 璋 品 诣 嘉

席 珍 留 待 聘 掞 藻 灿 云 霞

31摘自《张氏续修族谱》张立拔等修 光绪十四年 孝友堂 13卷 10册 木活字

字辈派语:原编派语:

立 志 守 先 泽 逢 时 耀 盛 名

人 文 思 蔚 起 华 国 振 家 声

通谱合派语:

德茂光先祖 良贻在克家 殷勤敦宾务 谦厚发菁华

绂冕芬微 圭璋品诣嘉 席珍留待聘 掞藻灿云霞

32摘自<张氏宗谱> 张宗铎主修 民国4年 笃亲堂 28卷 木活字 28册

字辈派语:

德绍宗邦裕,傅家积善昌,世贻维孝友,继绪定呈祥。

33摘自《张氏家谱》张子德等纂修 民国18年 19卷 14册 金鉴堂 木活字)

原籍排行诗:庆善荣嗣王,仕仁显傅扬,宗祖徙今盛。万代永兴昌。

新编排行诗:

孝友源来远,宏开世泽芳,承先敦礼义,修德致祯祥,

亨大隆家业,文高炳国九,历朝昭令绪,玉印启忠良。

积德累仁,光前裕后。

34摘自《旌阳张氏宗谱》张肇锋等纂修 4卷 永思堂 木活字 20册

字辈派语:

生、世、延、本、一、守、尚、士、肇、元、善中、庆、

昭、祖、德、光、昌、乐、承、傅

时、熙、贤、英、盛、谊、重、群、亲、尊。

35摘自<张氏宗谱> 张逸溪等修 道光壬午年 9卷 9册

字辈派语:

福胜良存文继世,一傅令子合家珍,克承善德绍先业,

大启光昌哒匦隆

36摘自《丹徙张氏族谱》8卷 4册 木活字

字辈派语:崇、祖、承、芳、远、傅、家、衍、绪、繁

37摘自《姚江三墙张氏宗谱》张福盛议修 民国五年 树德堂 28卷 28册 木活字字辈派行:

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

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

仕、让、中、和、克、念、作、圣。

38摘自〈张氏应西公支谱〉不分卷 民国29年 1册

派语:功高泽沛隆 忠厚传家永 培德福寿增 继织承先志

世代阴华云

39摘自《高峰张氏宗谱》不分卷 张世禄主修 咸丰二年 1册行第:

硕、德、开、宗、 、云、仍、亿、万、永、忠、贞、和、孝、友、

祥、发、长、元、仲、仕、义、礼、智、偕、煴、良、恭、俭、一、

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

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启、后、熏

40摘自《靖江张氏宗谱》20卷 张绩金主修 光绪十三年 20册

派语:永言孝义 照明嗣服 肇应昌期 业宏丕绩

翊宣文华 显杨 德 启后承先 同心敬述

41摘自《灵岩张氏宗谱》3卷 光绪已亥年 百忍堂 3册

排行:斌助錀茂士贤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新定排行:敬祖敦宗崇儒希圣学粹经明福绥位至德咸孚邦国

朝观而业聿昭其声远振慎守贻谋万年鼎盛

42《摘自新坪塘张氏族谱》4卷 张明上主修 同治7年 嘉言堂 木活字 4册

派语:肇明元德永 振起世家声 孝友承先泽 文华显国英

43《摘自清河张氏宗谱》乾隆年45摘自《六都张氏五修支谱》10卷 张厚贵纂修 中华民国34年 忠努堂 10册

字辈派语:

祖、本、力、田、傅、以、忠、厚、代、有、正、人、用、克、垂、久

46摘自《泾川张氏宗谱》3卷 明万历刻本 3册

排行:懋守臣子道本元思有继 克尚光宗祖国士文世正

47摘自《清河张氏宗谱》光绪年间刻本 13卷、首 张孔成等修 馀庆堂

字派: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馀

48摘自《如泉东马庄张氏宗谱》15卷 道光戊子年 禄宜堂 20册

派语(张氏通派):棊布星胪 孙枝衍庆 永振鸿图

转自: http://wwwzzjz8cn/cgi-bin/indexdllpage5webid=tongtu&userid=1578482&columnno=14&articleid=179 敬谢!

回答者: 梦里寻他芊栢度 - 秀才 三级 2007-1-31 14:00

家乘,即家族的史书;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

秦汉以前,只有帝王诸侯有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门第、血统和婚姻等方面的纯洁性和排它性,以维护自己政治方面的特权,于是贵族和平民都有了谱牒,从而谱牒学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宋以至明清,各个姓族不断修续谱牒、家乘。现存的家乘、谱牒,大多是明清时代修撰的。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修谱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家谱的分布

现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氏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家谱的种类

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家谱的内容

张姓的各种家乘、谱牒尽管文字繁简不一,记述范围有别,但内容却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和家族文献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谱书中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关系,使源流承递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横向关系,详列人物事迹。张姓谱书往往首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然后再详述各支各派的人物事迹。世系不仅要记载本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还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宗派和辈分。

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张氏宗族的《宗规》中就有“族派字目”。这个宗族共分10个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远,诗书命世长”10个字,让各支派分占一字。再以这一字为首,联成五言四句,作为派语。如“忠”字一支的派语是:“忠勤襄国事,正直立人纲。龙虎风云会,修齐诩世良。”这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类推。这样,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支派哪一辈分。

谌[谌、谌、讠冘,读音作shèn(ㄕㄣˋ),不可读作chén(ㄔㄣ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大节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

大节,是上古尧帝的后裔,在周平王姬宜臼时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与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

西汉末年,谌氏族人迁徙至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后来的汉昌侯谌重出生以后,谌氏族人再迁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区)。到汉顺帝时,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文献《巫邑谌氏祖谱》记载:“谌氏出自姬宗,乃周朝王族后裔,祖宗源地承周(今河南洛阳)。考其系传,至周幽王姬宫涅第十四子封于‘谌’,因征伐失国,子孙以国为姓。”

元朝末期兵荒马乱,盗贼横行,谌氏祖先为避战乱,由江西迁居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仍因余寇为患,无法安居中原乐土,复于明洪武二年由麻城西迁四川巫邑大昌一甲(今巫山下田乡)谌家湾定居,以挽草为业,拓荒采食,耕读为本,勤劳起家。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子孙繁衍已到十九代,约四千余口。

相传永祯祖入川兄弟三人,永祯为大,落于巫山。永柏为二,散居何地,无从查考。永松为三,据闻落于云阳,该县南溪区桑泽乡衫树湾存有谌永松墓碑,其后裔已改姓“盛”。

二各支始祖:

谌念一:号茂辉,父谌经济。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生于江西南昌,为大节第五十二世孙。于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应拜军前指挥使,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师进汀州(今福建长汀),文天祥率军至汀州,在汀州府组织抗元。次年正月,元将阿剌罕率兵攻入汀州,文天祥抵抗不利,移师漳州。时年十八遂的谌念一率一小队人马“越汀由宁化向北而奔至下觉里”(下觉县夏坊乡),“见风淳俗厚,乃卜宅而居焉。”厚与邹氏婚,育有七子二女,子荣宗、荣祖、荣泰、荣赐、荣仕、荣富、荣贵。荣泰、荣祖、荣赐居江西宁都和石城,宁富居福建永定,荣仕、荣贵居福建宁化。谌念一享年九十一遂,葬明溪夏坊坊头村。

谌进佛:字好耕,福建谌氏始祖谌念一的第十一世孙。从福建明溪枫溪邓家坪迁居建宁册源排。第十六世孙富吉与叔叔华桂于清乾隆十五年契买建宁县西乡富田堡排背中茶窑下邓姓房屋及油茶山并食茶山冈。清乾隆十七年契买董姓屋基及寮场。是为福建省建宁县里心镇花排谌氏始祖。

谌守印:湖北省黄陂谌守印迁居河北省曲州县城南游河村,妣余氏,生五子:承树,承林,承相,承杨,承模。是为河北曲州谌氏始祖。

谌盛喜:字庆吾,福建谌氏念一公七子荣贵公第十三世孙明朝崇正己卯年生,清康熙葵酉年殁。从福建明溪枫溪乡邓家坪迁居石城东坑。娶黄氏,生二子:荣石,荣佛保。是为江西石城东坑谌氏始祖。

谌进桥:福建谌氏念一公七子荣贵第十一世孙,从明溪枫溪乡邓家坪迁居江西宁都沙滩。是为江西宁都沙滩谌氏谌氏始祖。

谌祖福:字尧赓,福建谌氏念一公的七子荣贵公房第十九世孙,乾隆葵卯年四月初一日寅时生,从江西宁都廖地(湛田)迁居福建漳州,娶郑氏,葬在漳州府南门外坐东向西。生一子:正甫。继子:正登。是为福建漳州谌氏始祖。

谌仰西:祖辈系在赣于墩尚镇卢河村,一世祖名佚,二世祖仰西,三世祖名带,四世祖国玉、国玺,五世祖文吉,六世祖秉裕,七世祖广宁、广尧、广余、广林,八世祖永元,九世祖兆栋,十世祖淳修,十一世祖士,十二世祖继,以下为字辈为庭耀贤熙。支系出江西,被洪军赶散,于金陵谌氏是一起从江西迁出,一世祖不知何名,是串馆的先生,先居海洲新安镇(今江苏连云港灌南城)。一种说法到连云港是四支从江西来此,一说七支。是为连云港地区谌氏始祖。

谌上达:字嗣超,湖北黄陂人,迁居武昌。是为湖北武昌谌氏始祖。

谌正诗:字集先,江西宁都湛田乡廖地的谌氏念一公七子后裔,即二十世祖,1808年6月25日生,娶揭氏,迁居广东。是为广东念一公房谌氏始祖。

谌上文:字魁之,湖北黄陂人,由磨倪墩迁居河南固始方集乡冷水店,妣王氏,生二子:友道和德道。是为河南固始方集乡冷水店谌氏始祖。

谌上眷:字季龙,湖北黄陂人,由磨倪墩迁居湖北黄安河口。是为湖北黄安河口谌氏始祖。

谌进全:福建明溪夏坊乡念一第七子荣贵的第十一世孙,从明溪枫溪乡邓家坪迁居宁化中沙乡何屋,谌进全葬在何屋四宝燕子付梁形,娶黄氏,生二子:茂须和茂青。是为福建宁化中沙谌氏始祖。

谌正青:字集高,江西宁都湛田乡廖地的谌氏念一公七子后裔即二十世祖,生于1812年9月8日,他与正诗是两兄弟,迁居宁化。是为福建宁化曹坊乡谌氏始祖。

谌远志:湖北黄陂人,经商至云南腾越。是为云南腾越谌氏始祖。

谌允昌:湖北黄陂第十三世祖,迁居河南朱家店,妣李氏,生二子,长守学,次守问。是为河南朱家店谌氏始祖。

谌忠和:江西全南人,迁居广东南雄。是为广东南雄谌氏始祖。

谌晨雯:江西全南人,迁居广东英德。是为广东英德谌氏始祖。

谌才国:湖北黄陂人,迁居河南信阳骆驼店。是为河南信阳骆驼店谌氏始祖。

谌章贵:湖北黄陂人,迁居河南息城关,妣周氏,生三子:宗亮,宗泉,宗玉。是为河南息城关谌氏始祖。

谌有璜:湖北黄陂人,迁居陕西镇安槐树坪铁桶沟,生一子:才仁。是为陕西镇安谌氏始祖。

谌允成:湖北黄陂第十二世,由黄陂东边迁居江嚓边,妣罗氏,解氏,熊氏,生五子。是为湖北黄陂江嚓湾谌氏始祖。

谌章铭:湖北黄陂人,迁居湖北随州草店,生子一,名宗安。是为湖北随州草店谌氏始祖。

谌允文:字焕友,湖北黄陂十二世,由黄陂蔡家店迁居河南罗山生铁铺。是为河南罗山生铁铺谌氏始祖。

谌上眷:湖北黄陂第八世,由磨倪墩迁居湖北黄安河口。是为湖北黄安河口谌氏始祖。

谌承侑:湖北黄陂人,迁居河南信阳平治碾盘。是为河南信阳

上饶市信州区青金山徐氏溯源探索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镇)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皂头镇。青金山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