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如何能成为“十国之首”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杨行密,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如何能成为“十国之首”呢?,第1张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的分裂战争,如春秋楚霸之争、三国鼎立之战、魏晋南北朝跟五代等,而这之中属五代最特殊,分裂出十个国家。今天我们就说一位五代十国中最有可能成为帝王的人物——杨行密,那么为什么杨行密能在十国中脱颖而出呢?因为他在临终之前化解边缘政治的危机,让吴国走出危机。

杨行密在五代十国中的处境

在五代这个南北混乱的时代,南方的政权是以杨行密开创的吴国为主。然后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吴国不仅稚嫩还处在一个复杂凶险的死局中。当时吴国的地盘只有安徽跟江苏两个省的中南部,在经历战争的洗礼下已经变得满目疮痍。在这种情况下,还四面皆敌。西部上游掌握在朱温手中,东部又是霸占两浙的钱鏐,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能顺流而攻拿下吴国。而江西又在钟传手中,这人也是防着杨行密。可以说,杨行密集团被三面围死。

杨行密将死局盘活

面对如此的困境,杨行密在朱温等人下手之前率先出击。首先他在朱温集团内部策反一位山东藩王王师范,杨行密利用王师范忠唐的情怀忽悠他只要反朱就给予他强大的支援。王师范对此深信不疑还率领十支小队同时袭击朱温的十个州,朱温因此节奏大乱无暇向杨行密下手。但是王师范跟朱温终究是实力悬殊,杨行密只能一边派人支援拖延时间,一边在钱鏐集团制造内乱,让钱氏退出对吴国的围攻。对于湖南的黑老大,杨行密抛出他的弟弟使之感化,成为杨行密的铁忠粉。

化解危机,笑着离世

杨行密素有十国第一人的称号,他遏止了朱温南攻的步伐,保证南方相对平静的政治经济发展,为南宋的繁荣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杨行密是当之无愧的枭雄。

同年(892年)八月,杨行密再入扬州,唐朝拜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乾宁二年(895年),加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行密以田頵守宣州,安仁义守润州。升州刺史冯弘铎前来归附。杨行密又分派田頵等人四出攻掠,自淮河以南、长江以东各州都被攻下。进攻苏州,擒获刺史成及。乾宁四年(897),兖州朱瑾奔归杨行密。

起初,朱瑾被朱温攻击,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李承嗣率精锐骑兵数千救助朱瑾,朱瑾失败,于是与李承嗣都奔附杨行密。杨行密的部众都是江、淮人,淮人体质弱,得到朱瑾的精锐骑兵,杨行密的军队更加强大。同年,朱温派葛从周、庞师古攻打杨行密的寿州,杨行密在清口击败朱温军,杀庞师古,葛从周收兵逃走,追到渒河,又大败朱温军。乾宁五年(898),钱镠攻苏州,与周本战于白方湖,周本战败,苏州又归于钱镠。天复元年(901年),杨行密派李神福攻钱镠,战于临安,大败钱镠军,擒获钱镠的将领顾全武而归。第二年(902年),冯弘铎叛变,袭击宣州,等到田頵与冯弘铎在曷山交战时,冯弘铎战败,准备逃入海中,杨行密亲自到东塘邀请冯弘铎,派人对冯弘铎说:“胜败是用兵的常事,一战之败,何苦自弃跑到海岛上去呢?我的府第虽小,还可以容纳你。”冯弘铎感动哭泣,杨行密带领十余骑,跑到冯弘铎的军中,以冯弘铎为节度副使,以李神福代冯弘铎为升州刺史。 同年(902年)三月,唐昭宗在岐,派江淮宣谕使李俨拜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吴王。天复三年(903年),以李神福为鄂岳招讨使进攻杜洪,荆南成汭救援杜洪,李神福将其击败于君山。朱温军攻青州,王师范来向杨行密求救,杨行密派王茂章救援,大败朱温军,杀朱友宁。朱友宁是朱温哥哥的儿子,朱温大怒,亲自率领号称二十万的军队进攻王茂章,又为王茂章打败。田頵背叛杨行密,袭击升州,捉住李神福的妻子儿女奔归宣州。杨行密召李神福讨伐田頵,田頵派将领王坛迎击,又送信给李神福,以其妻子儿女招降他。李神福说:“我以一个小卒跟从吴王起事,现在成为大将,忍心背离恩德而顾恋妻子儿女吗?”立即斩杀来使自绝退路,军士听说后都很感动振奋。走到吉阳矶时,田頵拿着李神福的儿子李承鼎用以招降李神福,李神福呵叱左右射杀,于是在吉阳打败王坛。杨行密另派台濛攻击田頵,田頵战败被杀。

起初,田頵及安仁义、朱延寿等都跟从杨行密起自微贱,及至江、淮刚平定,杨行密想逐步休养生息,但田頵、安仁义、朱延寿三人都猛悍难制,很想除掉他们,只是没有发作。天复二年(902年),钱镠的部将许再思等背叛,并围困钱镠,许再思召田頵进攻钱镠的杭州,将近攻克时,杨行密接受钱镠的贿赂,令田頵撤兵,田頵很怨恨。田頵曾经计划在广陵起事,杨行密的部将很多向田頵索贿,连狱吏也有所求。田頵发怒说:“狱吏想让我下狱吗?”于是回去就谋反。安仁义听说后也谋反,焚烧东塘,袭击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出战,看见安仁义就大骂。安仁义止住自己的军队说:“李遇竟敢这样辱骂我,他肯定有伏兵。”于是率军退却,而伏兵果然出击,追到夹冈,安仁义插旗于地,解开盔甲吃饭,李遇的军队不敢追击。安仁义又进入润州,杨行密派王茂章、李德城、米志诚等围困安仁义。吴军中首推朱瑾擅长用槊,米志诚擅长射箭,都为第一。而安仁义曾以射箭自负,说:“米志诚以十分之弓,不及朱瑾一分之槊;朱瑾以十分之槊,不及我安仁义一分之弓。”每次与王茂章等交战,保证瞄准后发射,因此吴军畏惧,不敢接近。杨行密也想招降,安仁义犹豫不决。王茂章乘其懈怠,挖地道入城,捉住安仁义,斩于广陵。 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派刘存攻鄂州,焚烧城池,城中军队突围而出,将领们请求赶快攻击,刘存说:“我们攻击,他们又进入城内,那么城池就更坚固,让他们离去,城池就可以攻取。”这一天城破,俘获杜洪,斩于广陵。同年九月,朱温军攻破襄州,赵匡凝奔归杨行密。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谥号武忠,其长子杨渥继立。顺义七年(927年),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称帝,追谥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名兴陵。

五代十国时期,泰州曾建有一座为皇室起居专用的宫殿——永宁宫。

“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守卫甚严……”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一段不长的文字,将南唐泰州永宁宫的那一段短暂故事,写入了历史。

公元937年,吴王杨溥将皇位禅让给南唐烈主李昪。不久,杨氏子孙被全部囚禁在永宁宫内,禁止走出宫门半步。十八年来,杨氏子孙仅允许在宫内互为婚配。宫内若有男孩长到五岁,则被封以官爵,然后赐死,葬于宫外荒地,邑人称之为小儿冢。

那段尘封的往事有多么地令人心酸?永宁宫究竟在泰州古城的哪儿?却很少有人知道。

近日,本报城史版记者通过寻访古迹,翻阅史料,在虚虚实实中,寻找到一些线索,由此带您穿越千年,去探寻那段惨烈的南唐遗事。

吴王杨行密去世后杨行密简介,长子杨渥(886—908)继位。杨渥生性喜好游玩作乐,3年后,大权就旁落于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手中,他不仅因此将江山玩完了,将自己性命玩丢了,也将族人推向死亡边缘。

天祐五年(908),徐温、张颢弑杀了杨渥,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897—920)继位。天祐十六年(919),傀儡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年号为武义。920年,杨隆演被徐温杀死,时年24岁,谥号宣王。

武义二年(920),徐温拥立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继任吴王。顺义七年(927),徐温听从谋士严可求的意见筹划称帝,未成,徐温病死。同年十一月,被徐温养子徐知诰逼迫,杨溥即皇帝位,改年号为乾贞。

公元937年,杨溥让位,南吴王朝从此灭亡。徐知诰即皇帝位,定都金陵,建立齐国,改年号为升元,第二年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就在这一年,海陵县升格为州,取水陆通泰之意,更名“泰州”。这也是海陵第二次升级为州,但这一次显然比唐代设置吴州,要慎重得多。

唐代,海陵由于盐业繁荣,带来城市初步崛起。这种崛起只是低层次的,体现在行政上,就是设置吴州的时间很短;在经济上,只有盐业在畸形繁荣;在文化宗教上,只能说正在开始起步。总之,海陵的实力在唐代还不足以升格为一个州,却为重新置州打好了基础。

如果说唐代吴州尚不具备一个州应有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底蕴,但发展到南唐,泰州经济文化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兴盛期。远离战火,快速崛起,使得泰州成为东都扬州当之无愧的屏障。

南唐时期,全国食盐供应都指望泰州,在南唐被后周夺取江北所有土地时,南唐只是要求归还泰州,理由就是自从泰州割让后,南唐的食盐就供应不上了。后周也认为事实确是这样,就答应每年给他调配30万斛食盐,拒不归还泰州。由此可见,泰州在后周与南唐国主心目中的地位。

仅有经济上的繁华还不足以让海陵升格,从政治上来看,设置泰州似乎更有必要。

李昪称帝之后,尊杨溥为让皇,并将杨溥最初安置在海陵。在迁往润州丹阳宫之前,让皇杨溥就被“安排居住”在父亲杨行密修建的海陵行宫内。

小小的海陵县似乎没有资格接待一位禅让的皇帝,升级泰州显得理所当然。然而升格泰州后,州守就可以扩大城池与加强军事力量,从而达到监视“让皇”杨溥的目的。

就这样,褚仁规以监视杨溥为由,上请升格泰州。南唐李昪很快批准海陵升格为泰州,褚仁规也由县官升为州守杨行密简介,其管辖地域则由海陵1县扩大至4县。

泰州当时下辖有兴化(杨吴属江都府)、盐城(杨吴属楚州)、泰兴(析海陵南五乡而置)、海陵四县。又以海陵东境,置静海制置院(参吴任臣《十国春秋地理表》)。同年,又以盐务为要,上请在海陵设置盐监,管辖南、北八大盐场。如皋县就是后来保大十年(952)在如皋场基础上增设。

在泰州升格后,褚仁规将一州之大小要务系其一人,其个人生涯也随之达到巅峰。他身兼10多个官职,其中就有一个职位为本州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是指五代十国时期对统兵将领的称呼,也就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长官,可以行使一州的军事指挥权。

在一切都实现后,褚仁规又以城池旧小、不利防守为由,上报南唐国主重展子城,并获得批准,那块刻着《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的石碑也由此而来。

封吴王、建行宫 宫址位于学政试院附近

唐朝末年,中原混战,出了许多“杀人魔王”。其中有一个叫秦宗权,所过之处“人烟断绝,荆榛蔽野”。他的麾下悍将孙儒也是个“杀人魔王”。孙儒摆脱秦宗权统治后,率军夺取扬州。不久,海陵乃至整个江淮都成为其势力范围。

当时,江淮一带无人能与他抗衡,唯有占据庐州的杨行密趁其不备偷袭了扬州。然而,夺城容易守城难,杨行密也知力量尚不足以跟孙儒抗衡,于是撤退成了唯一选择。

就在这撤退问题上,对海陵这座城市至关重要,甚至也扭转了整个十国的历史。

杨行密退撤有两个方向,一是回撤根据地庐州,二是退守海陵。他本想退守海陵,占据“粮仓”和“盐仓”,粮草有保障,夺回扬州也便利。但他最后听从谋士建议,放弃占据海陵,主动回撤庐州。

这次回撤为杨行密势力壮大换得了时间。海陵县也因此未被卷入战火,躲过浩劫,为日后南唐升州争取了有利条件。

事实证明,扬州城在孙儒的攻打下几乎毁坏殆尽,成为一座鬼城。后来,杨行密卷土重来复得扬州,继而占据了整个江淮地区。杨行密执政期间实行保境安民、体恤百姓、发展经济政策,成为乱世中难得的明君。

也许第一次想从扬州撤到海陵时,就对这座城有好感。后来,杨行密在扬州建都后,特意下令在海陵修建一座行宫。此时,海陵正享受着“陪都”的地位,这为南唐建州进一步赢得政治筹码,也打开了海陵百姓的视野,见到“皇宫”模样。

但杨行密绝不会想到此举不仅对海陵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数百口杨氏子孙的命运。

行宫修建年代,史书并无确切记载。而据杨行密生平可知: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杨行密进中书令、封吴王,天祐二年(905)去世,其间不过三年,修建行宫当在去世之前。

关于行宫所在位置,一直颇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今海陵区 周围,即汉唐以来古海陵县基所处位置;一种观点认为在海陵区 东侧,即后周新迁州治所在,一直到明洪武三年(1370)知州张遇林将旧治重新移置古海陵县基。

对于这两种观点,笔者倾向于后一种,因为杨行密在修建行宫时,不太可能将行宫修建在古海陵县基的治所内,而应在其旁边的位置重新选址修建更为合适。事实证明,只有选择向南或者向东最有可能。因为往北为城河,往西则出子城,皆可排除。

《退庵笔记》记载:“永宁宫旧址在谯楼北,相传谯楼为宫阙门,后于其北筑子城为州治”。谯楼的位置一旦确定,即可确定永宁宫的位置。

那么谯楼的位置在哪里呢?

南宋韩元吉撰写的《鼓楼记》碑文记载:“楼之于郡府皋门之地也,笳磬之声伦在无不设者,如目之有眉,面之有颡,虽不系于用,而天下不可阙焉者。”皋门,一般指王宫的外门,这里指永宁宫宫阙门,也就是后周修筑泰州子城的正门。据此可知,谯楼即是在永宁宫宫阙门基础上修建的,位于后周修筑的子城正南门。

后周年间,泰州升为团练州,荆罕儒为团练使。荆罕儒修筑子城周长二里多,作为新州治所在,宋元时州治也皆在此,此州治被称为旧治。旧治在鼓楼直北,都察院、马厂之间,即现在的海陵区 东,城隍庙西,学政试院北,人民路南一带。这一片区域方圆大小也与后周所筑子城周长二里多相吻合,而永宁宫的位置也就在子城正南门北侧。

自后周后,永宁宫宫阙门逐渐演变为谯楼、鼓楼。明代旧治重新移置古海陵县基后一年,州守张遇林为与鼓楼相匹配始建钟楼,现海陵区 前尚存钟楼巷,可见钟楼要晚于鼓楼。钟楼在西,鼓楼在东,遥相呼应。

永宁宫防卫严 成变相灭族的人间地狱

禇仁规在泰州筑子城后,南唐皇帝李昪却还是觉得不放心,终于找了一个理由将让皇杨溥从海陵行宫迁至润州丹阳宫中,不久就派人杀之,以防夜长梦多。杨溥时年三十八岁,谥号睿皇帝。

升元三年(939),李昪将杨氏一族子孙等人从丹阳回迁到昔日杨行密在泰州修建的行宫内,并冠名为“永宁宫”,名义上是要报答杨氏禅让的恩惠,使其子孙居于祖宗所建之宫,得以永远安宁,实际上这里成为囚禁杨氏子孙的处所。

当时刺史褚仁规派兵把守宫门,宫中人不得迈出宫门半步,外人也不得入内。《资治通鉴》记载:“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守卫甚严。”

升元七年(943),李昪去世,子李璟继位。总的来说,李昪对杨氏子孙还算客气,因为李昪也曾是杨行密养子,对杨氏还有一点感恩。等到李璟继位后,他对于杨行密的子孙感情自然淡薄许多。他继续囚禁杨氏子孙于此达14年之久,杨氏子孙为了能活下去,不得已只好自为匹配。

期间,南唐宰相宋齐丘向李璟建议,“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掉”。然而恶有恶报,宋齐丘晚年得子随后夭折,其心痛不止。时人李家明作诗《题纸鸢讽宋齐丘哭子》诘问到:“安排唐祚革强吴,尽是先生作计谟。一个孩儿撂不得,让皇百口合何如?”齐丘见到诗后自感羞愧,噤声不语。

尽管李璟后来没有采用宋齐丘的建议,但还是采用一个与之差不多的策略:即如果宫中人生的是男孩,那么小孩长到5岁就会封他官爵,授他冠服,然后处死;如果生的女孩就不管,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灭族。那些小男孩死后就被埋葬于宫墙东面,合计有十多座小坟,州人称之为小儿冢。这种做法,令当时的吴国人都很愤懑。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就以下诏安抚杨氏子孙为由,征伐淮南。李璟听说后,大惊失色,急忙派园苑使尹廷范,将杨氏族人由泰州迁往镇江。但在过江时,尹廷范担心杨氏作乱,便将杨氏族人全部杀害。李璟知道后大怒,为平民愤,杀尹廷范并灭其族。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做给世人看的,谁都知道这一切幕后主使是他。

在杨氏族人刚刚被杀后,后周将领韩令坤就已迅速先后拿下扬州、泰州,泰州刺史方讷仓皇逃奔金陵。南唐与后周不可避免在长江一线决战,最终以南唐大败惨淡收场。

随后,李璟不得已,只好请求除去帝号,割江北寿、濠、泗、楚、光、海6州之地,岁输金帛百万求罢兵。周世宗答应了,于是划江而治,得州14,县60。

南唐苦苦支撑几年后,最终被宋朝所灭。南唐后主李煜在过江归宋时写下一首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让人不禁想起当初让皇杨溥过江的情景,难怪有人将此词作者算在杨溥头上。

后周得到泰州后,将之升为团练州,并对城池进行修复。对残存的永宁宫将宫阙门改称为戟门,并将鼓角和门戟安放其上,以显武德。

永宁宫始建于吴王杨行密时代,历经杨吴、李唐两代,最终毁于后周战火。据传,永宁宫中的一口古铜钟历经战火纷飞得以留存至今。该古铜钟在解放初从旧州治衙门西侧钟楼巷古钟楼上移至公园,后又移至光孝寺内,今悬挂在古光孝寺的钟楼里。

在光孝寺钟楼下的一块石头上,人们还将清代诗人缪永煦的诗《南唐永宁宫古钟声》镌刻在上面:“夕阳古巷秋风起,大钟卧埋荒草里。丰山酋族霜倒飞,泪洒吴陵钟久死。无端据业撞渊工,杨家威令洪声传。欲惊海水作保障,羁系反受他人怜。葛垒刈尽周主喜,永安往劫随飘烟。乃知攘夺多余痛,禅关此日高连栋。互忏钟鱼女比丘,可曾惊醒英雄梦。君不见,永乐巨钟镌华严,亦复锈铜苔花沾。”诗歌苍凉沉郁,向人们娓娓讲述一个王朝兴亡盛衰的故事。

这口古铜钟,就像时光驿站中一个文化渡口,载着我们通向五代十国那个遥远的年代。

问题中说的杨行密装瞎,是为了降低掌握军权的朱延寿的戒备心,让其放松警惕,趁机收拢朱延寿的把柄。朱延寿此人偏偏是杨行密妻子的亲哥哥,害怕妻子说漏嘴,装瞎的事妻子也不知道实情,妻子信以为真便为所欲为当着杨行密与侍卫厮混。杨行密在得到朱延寿的军权后,便将朱延寿诛杀,休弃了红杏出墙的妻子。

在唐朝末年,各地藩王皆割地而起,杨行密此人也在江淮地区割地而建立吴朝,在五代十国中,此人打仗胜多败少,下达政策轻徭薄赋,任用人才,实属当时的明帝。在其称帝以前,杨行密是吴王,且任用自己的大舅哥朱延寿,将军权也交给了他,但是朱延寿此人不甘心在杨行密之下,一直在找机会策反。杨行密也有所察觉,于是杨行密暗中收买朱延寿军队的人心。

朱延寿对军队士兵多有苛责,且生性残暴,杨行密便经常施以仁心,多有关心和照顾士兵,时间一长士兵就偏向杨行密。为了让朱延寿放松警惕,露出马脚,杨行密就开始装瞎,很多次走路故意摔倒和乱撞导致浑身淤青头破血流。这一装就是三年,他的妻子以为其真的患病,还当面与侍卫厮混。

等到他彻底掌握军心,也搜集了很多朱延寿私立克扣军饷军粮的证据,就对其妻子说:”我这眼睛一直都看不见,你去将你兄长朱延寿叫来,我要把政权交给他。”朱延寿相信了,即刻去见杨行密,但是刚踏进屋,就被提前埋伏的人当场诛杀,后将妻子休弃。掌握了政权和兵权,杨行密即建立吴国。

一世:周邕(前231-前169)。自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至其20世孙周赧王姬延即位,共历25主。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于巩县,周赧王父子被贬为庶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即位,周平王少子姬烈19世孙、世袭汝坟侯姬邕,年仅十一岁,更姓为周,离开家乡卷县,流落沛县,在沛县织莆为生,成为汝南周氏始祖。周邕,又名周勃,为西汉开国功臣,官至太尉,封绛侯。周邕生三子:周胜之、周亚夫,周叔坚。

二世:周秀(前208-前150)。周胜之前妻为馆陶公主刘嫖,袭周勃绛侯。后周胜之逃婚在外,更名周秀,隐居于山东任城,被揭发、处斩。周秀生五子:仁、义、礼、智、信。

三世:周仁(前195-前138),字季房。因为医术高明而被皇上召见。景帝为太子时,他为舍人,积功升为太中大夫。景帝刚刚即位时,拜周仁为郎中令。

周仁为人深沉稳重,不泄露别人的秘事。他平时穿补缀肮脏的衣裤,故意外示不清洁,因此得到宠幸,进入皇宫卧室。皇帝和后宫妃子们嬉戏,周仁常在旁边,但始终不说话。皇上有时问人的长短,周仁说:“皇上自己可观察到。”周仁虽知别人的缺点,但也不在皇上面前诋毁,如此而已。景帝两次亲自到他家。他家迁到阳陵居住。皇上赏赐得很多,然而他常推让,不敢接受。诸侯君臣的贿赂他也不接受。武帝即位后,他作为先帝的大臣得到敬重。周仁因病免职,带着二千石俸禄回家养老,他的子孙都作到了高官。

汉景帝模仿三代封圣王或先朝后裔,因为周仁为周平王22世孙,复封为汝坟侯,赐正公。周仁迁居汝南安城,共生十子:球、琱 、瑍、珏、莹 、璈、璐、璋、 璘、 琅 。

四世:周球(前173-前115)。西汉执金吾,督察京师治安。袭汝坟侯,周球生一子:周应。

五世:周应(前152-前98)。汉武帝时平陵县令,随卫青进军匈奴,后因封禅案受贬。周应生一子:周道。 六世:周道(前131-前72)。汉武帝时郎中。周道生二子:周询、周约。

七世:周约(前109-前55)。汉宣帝初年五官中郎将。周约生一子:周燕。

八世:周燕(前85-前51),字少卿。汉宣帝汝南郡决曹掾。因郡太守误判罪犯,周燕冒名顶罪。后受庵割之刑,自杀身亡。周燕生五子:兴、羽、良、仲、明。

九世:周仲(前58-11)。初居汝南郡宜唐里,王莽初年官至兖州刺史。周仲生二子:周颉、周嘉。

十世:周嘉(前20-42),字惠文。王莽年间于乱军中保护郡太守而闻名,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欲嫁公主,周嘉拒之,后为零陵太守。周嘉生二子周畅、周扬。

十一世:周扬(5-56)。光武帝时以行善为名。周扬生一子:周防。周扬兄周畅生子周荣,周荣子周兴,周兴子周景,周景子周忠,景、忠皆汉太尉。

十二世:周防(28-105),字伟公。陈留太守。周防生三子:周觉、周堂、周举。

十三世:周举(73-149),字宣光。汉安帝时光禄勋。周举生一子,周勰。

十四世:周勰(110-159),字巨胜。从兄周景事梁骥,周勰闭门不出。及梁骥受诛,方出门待客,旋即病故。周勰生二子,周灵、周异。

十五世:周异(144-189)。东汉灵帝时洛阳令。后与从子周晖、长子周玢等被董卓派兵截杀。周异生二子:周玢、周瑜。

十六世:周瑜(175-210)。汉献帝时偏将军,南郡太守,东吴大都督。与孙策共平江东,后事孙权,讨黄祖,破曹操于赤壁,走曹仁于荆州。周瑜兄周玢子周竣,周竣弟周鲂,周鲂子周处,周处子周琦。处、琦皆两晋时期著名大将。周瑜生二子:周循、周胤。

十七世:周胤(200-239)。孙权称帝,周胤为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因罪迁庐陵,成为庐陵周氏始祖。周胤生三子:周纂、周豫、周泰。

十八世:周纂(219-272)。255年,周纂被任命为威远将军,随丁奉参与高亭交战。周纂为前锋,跨马持矛,冲入敌军阵中,斩首数百,缴获大量军器。战后周纂被封为庐陵侯。周纂生三子:周敏、周政、周徽。

十九世:周敏(240-297)。西晋左中郎将,与从父周处赴西北平叛,同死军中。周敏生四子:周访、周谌、周记、周谵。

二十世:周访(260-320),字士达。东晋中兴名将,寻阳侯。以八千人大破杜曾数万。王敦图谋东晋,因惧周访,不敢动弹。周访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亦闻王敦有不臣之心,未敢轻举妄动。周访生二子:周抚、周光。

二十一世:周抚(292-365),字道和。东晋南中郎将。石勒遣军来攻,周抚中循环洗马计,逃奔武昌。后举兵破蜀国李雄及其余部。从桓温北伐,进军洛阳。后因桓温谋宫而返蜀,封建城公。周抚生二子:周楚、周梦。

二十二世:周楚(311-371),字元孙。益州刺史,建城定公,曾随父亲平定蜀国,晚年平灭成都李金银等数起地方叛乱。周楚生二子:周琼、周璃。

二十三世:周琼(333-393),历任数郡,平定地方叛乱,任梁州刺史。周琼生二子:周虓、周彪。

二十四世:周虓(354-384),字孟威。梓潼太守,西夷校尉,前秦苻坚攻东晋,周虓因母亲被擒,降秦,被任命为尚书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遣周虓太原。周虓生二子:周兴、周誉。

二十五世:周兴(380-435)。燕兰陵太守,刘裕北伐,周兴降刘裕,仍为兰陵太守。周兴生二子:周疆、周强。

二十六世:周强(415-493),字盘龙,以字行世。刘宋宫廷内乱中,有军功封县伯。南齐时任大司马,曾经与长子周奉叔双骑破数万北魏军队,名震北虏,晚年任南齐太子舍人,讲武京师。周强生三子:周奉叔、周世雄、周灵起。

二十七世:周灵起(468-529),梁朝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梁城郡忠壮公。周灵起生二子:周表、周炅。周表子才卿,才卿子怀义,怀义子周基,周基子允元,周允元为武则天时宰相。

二十八世:周炅(515-578),字文昭。陈朝大都督,平侯景之乱,击斩田龙升,封武昌郡公。周炅生三子:周法僧、周法明、周法尚。

二十九世:周法尚(555-614),字德迈。隋武卫大将军,隋军总管。征讨高丽,平定江南,后平定杨玄感叛乱。谯国公。周法尚生六子:周绍基、周绍司、周绍德,周绍崇、周绍业、周绍范。

三十世:周绍范(588-633),字归仁,号猛仁将军。秦王李世民库旦车骑,左屯卫大将军,殿中大监,襄阳刺史,息国公。周绍范兄周绍司裔孙周廷,周廷子周霈,周沛子周墀,周墀为唐武宗时宰相。周绍范生五子: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 。

三十一世:周贵珠(614-679),字道务,以字行世。因四世四公,娶唐太宗李世民临川公主,任营州都督,骁卫将军。周贵珠生二子:周伯瑜(文宝)、周励言(文颖)。

三十二世:周励言(632-699),字文颖。唐高宗少府少监,汝南太守。周励言在世时,从父周允元深得武则天赏识,为宰相。周励言生二子:周先义(安时)、周先孝(安世)。

三十三世:周先义(652-717),字安时,任判史,武则天左金吾将军。周先义生二子:周如锡,周如鍉。

三十四世: 周如锡(673-757)字:彦德唐垂拱年进士。左金吾大将军.授征南大元帅。平定广西、横、廉、白、贵等六州。唐太宗即位,任左骑常侍。贞观元年(627)因事贬营道散参军,于是兄弟卜居宁远大阳洞江口。葬望岗金鸡插翅形”,墓在宁远县天堂镇大陂岭村后,2003年8月被列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如锡生十八子:宏谦、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顺、宏章、宏慎、宏正、宏让、宏道、宏亮、宏颂、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

三十五世:周宏谦(716-779),字:待选。唐天宝元年进士.朝议大夫;周宏谦生二子:崇昌、光济。周光济子周怀义,周怀义子周宝,周宝为唐末宰相,封汝南郡王。

三十六世:周崇昌(744-810)字:雨轵永泰元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宁远迁湖南道州;

三十七世:周 寓(784-846)字:丞夏唐永贞元年进士. 颂州太守

三十八世:周惟简(808-875)字:居正唐长庆初年进士 .嘉鱼县令 。

三十九世:周 镶(827-892)字:怀玉。唐会昌初年进士.翰林学士。从兄周宝为宰相,封汝南郡王。周镶生二子:周彦朴、周彦托。周彦托子周本,周本子周邺,周邺子周行逢,周行逢子周保权。周本为西平王,周行逢、周保权为汝南郡王。

四十世:周彦朴(858-928),字幼真。唐大中末年进士.延安太守。周彦朴从弟周本为南唐平西王,曾经徒手格杀猛虎。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

四十一世:虞宾(894-963)字:光国唐天复初年进士,光州刺史.光禄大夫.周虞宾生十二子:宁远、从远、超从、从连、连芳、芳辉、芳荣、荣聚、聚松、清儒、汝元、启元 。

四十二世:周从远(913-983),字:仲长宋建隆年武进士,马步指挥史.生子二∶智 强、智衡。从兄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显德三年,周行逢控制了整个湖南,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权”,常德一时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北宋封周行逢为汝南郡王。

四十三世:周智强(944-1007)字:健行宋处士.仁孝有义、教子有方.隐居月山之严田.诗书自娱、颐养天年.葬营道安心寨。周智强生五子: 周识、周铎、周正、辅成、伯高。周智强从弟周保权为周行逢子。周行逢去世前,周保权兄周兴权已经去世。乾德五年(967)迁右羽林统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出知并州(今山西榆次)。

四十四世:周辅成(977-1022)字:孟匡(即辅成)宋大中祥符进士。周辅成生四子: 敦砺、敦颐、敦文。

四十五世: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周辅成第二子,为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生二子:周寿、周焘。

四十六世:周焘(1059-1121)宋元佑三年(1088)进士。初为黄池令,累迁至两浙转运使,成都知府,朝议大夫,官终宝文阁待制,随父徙居南康莲花峰下。善作诗,在浙江时与苏轼唱酬甚多。著有《爱莲堂集》传世。周焘生三子:周演、周絪、周缊。

四十七世:周絪(1080-1041)绍圣四年进士,仕致礼部侍郎,出知河南祥符县,遂家于祥符东关镇。周絪生一子:周靖。

四十八世:周靖(1102-1163)宣和间进士,中江主薄转彬州录事,为国子监博士,以太常博士随宋高宗宗南渡,有感于岳飞遇害,中原收复无望,初寓于杭,至绍兴十一年,由杭迁诸暨之紫岩盛原里。周靖生一子:周亥。

四十九世:周亥(1129-1181)仕致大理评事。周亥生三子:周勤、周谨、周和。

五十世:周谨(1158-1214)。周亥次子,为节度行军司马。周谨生三子:周治、周訚、周恪。

五十一世:周恪(1187-1238)仕致翰林学士,承旨居诸暨之南门。周恪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

五十二世:周文惠(1209-1266)周文惠生二子:周莘、周茂。

五十三世:周茂(1234-1289),字元泊。进士,左丞相,特进,紫金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

五十四世:周澳(1263-1323)。为行省令史,元贞间赘于山阴周桥温渎村俞氏,为“山阴始祖”。 周澳生四子:长子周德,次子周林,周楦、。

五十五世:周林(1288-1353),字仕德。周仕德生三子:万和、万奇、万璋。

五十六世:周景和(1309-1374),字万和。奉明太祖征永州封孱陵侯。周景和生二子:周宇、周寅(字寿虎)。

五十七世:周宇(1329-1382),字寿龙,弟寿虎留居永州,周宇镇守江西永新,为大将军。

五十八世:周庆(1350-1398),字德芳。山西道监察御史,赠文林郎。周庆生四子:叔庄,叔超,叔广、叔颐。

作为一开始仅仅就是一镇诸侯的宣武节度使朱温,靠着自己的敏锐投机倒把,在唐末黄巢起义的后期,取得了唐朝的信任。

朱温在学着前朝军阀们走过的路程,先是靠着以唐朝为政治号召,逐步消灭北方各位军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与此同时,不得不和南方的江淮地区的杨吴政权发生军事上的冲突。这次军事冲突,成为了五代十国关键南北格局的一场战役。

一、清口之战前北方割据局面

在五代十国前的唐末,藩镇们的割据已经为后世的大分裂埋下了充分的伏笔。宣武镇节度使朱温,靠着自己在黄巢起义中投降唐朝,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于是在唐朝忠臣的伪装下,朱温对他附近的军阀发动了一系列的兼并。唐朝末年显赫一时的朱氏兄弟,王师范等纷纷为朱温所击败,成为暴发户的朱温从此扶摇直上九万里,他的宣武镇一时之间成为了北方最强的藩镇之一。在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之后,朱温对反对他的敌对势力李茂贞发动了进攻,顺便劫持了当时的天子唐昭宗。

应该来说,朱温虽然就是一个农家出身靠着乱世起来的军阀,他的眼光和政治敏锐度还是超强的,他也学着前朝的各种权臣,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

他手下的大将庞师古和葛从周,不久前刚刚平定山东的朱氏兄弟,清口之战胜败的多米诺骨牌在这个时候,已经为后世的剧本安排好了结局。庞葛二人和朱氏兄弟成为了那场战役的关键人物,在清口之战的爆发前,所有人都认为这和中国历朝的决定南北格局的战争一样。然而这场战争谁也没想到会一举奠定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南北政治军事分化格局。

二、清口之战的胜败

杨行密在高骈的淮南混乱的局势之后全盘接手了唐末最大军镇淮南镇的地盘。成为淮南的主人杨行密自然也是别人嫉妒的对象。秦宗权,孙儒等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一块粉墨登场。在孙儒等人的逼迫下,杨行密采取迂回作战的方式,击败了孙儒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获得了极高的名声。

应该来说,杨行密也和朱温一样,也是靠着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台前的英雄人物,在孙儒失败以后,杨行密成为了淮南的主人,五代十国很多事情都有着极其有趣的一环扣一环的走向,孙儒手下的马殷后来成为南方大国马楚的主人。有着明锐政治眼光的朱温自然不会放过刚刚发生过大规模战事,元气大伤的淮南。也因为江淮地区历朝历代的富庶,使得这块地方成为了各个势力的肥肉。

朱温因为地处北方的四战之地,他的最大对手李克用,刘仁恭对他处于中原这么一个四通八达的位置都显得磨刀霍霍。所以富庶的江淮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了朱温补充物资的来源。于是朱温派遣手下大将庞师古参与了这场决定南北格局的战争。

因为南方藩镇相比北方的几个大的军镇,无论地盘还是藩主的能力都显得不足,于是北方的朱温对这场战场继而改变整个国家的格局充满巨大信心。但是五大十国的军阀,他们独特的军制和士兵往往就是存活的关键。朱氏兄弟的残余部队和黑云都成为了对抗庞师古的独特手段。

参考前面不少战役,清口之战也是因为大水的冲击成为了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朱温军队一度发现了淮河水位过低的情况,但是主将庞师古自信因为是天气原因而错过了这个挽救部队存亡的关键。清口之战爆发以后,自信满满的庞师古带着部队准备一战而奠定朱温南下的基础,但是汹涌而来的淮河水把他们的幻想冲的支离破碎。

在朱温手底下放跑的朱氏兄弟骑兵也配合杨行密的军队对朱温的部队发起冲锋。在多重不利因素的联合夹击之下,庞师古的军队很快就奔溃,主将庞师古被斩杀。因为连锁的效应,朱温的后续部队也在杨吴的士气高涨之下击溃,于是朱温的清口之战也和历朝历代那些北方气势汹汹下江南的诸多战役的发起者一样,他想通过兼并南方,成为统一诸多藩镇的梦想化为泡影。

此后,寿州这个处于南北分界线的独特城市,成为了一个关乎到进入南方的一个关键性棋子,包括后世的柴荣征战南唐,也是夺取寿州作为立脚点。

三,清口之战决定了南方的生死存亡

在清口之战爆发前,杨行密就靠着自己的地盘独立对抗嗜血如命的杀人魔头孙儒和秦宗权。在当时北方中国一片烽火狼烟的环境中,杨行密的举动无异保护了南方中国无论是平民商贾还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一方平安。

虽然杨行密和周围比如钱越等国家也有不少的冲突,但是靠着把人变成两脚羊秦宗权的衬托,杨行密的治国手段获得了治下群众的欢迎,名声一直摆在那里。由于五代十国的诸多事件因为在历史上没有过多的文学和艺术的渲染,所以五代十国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存在感一直一般。

但是正是因为清口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南北方地缘政治的格局,朱温的势力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办法涉及南方,在后续南方十国中(当然当时还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国号),以杨行密的南吴实力和地盘最为雄厚,假设杨行密的失败,那么朱温对其余的南方不臣服他的割据势力简直就是摧枯拉朽一般。

朱温的天下第一雄镇,宣武镇,因为这段胜利将会获得江淮的兵力和财力,很有可能提早击败刘仁恭等,继而消灭李克用和他的儿子李存勖。那么由于这段的多米诺骨牌的倾向问题,后世的一系列历史世界,风云人物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所以说,清口之战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天下走势。

朋[朋,读音作péng(ㄆㄥˊ),亦可读作běn(ㄅㄣ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隰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奇姓通》记载:“朋姓,春秋时齐大夫隰朋之后,有朋水、朋山其人。按宋时有朋九万,编乌台诗案。”

齐前庄公姜赎的孙子姜廖,被赐封于平原隰阴(今山东临邑)为大夫,称隰阴大夫,其后代子孙中分衍有隰氏、阴氏。

齐桓公姜小白有一个得力的大夫隰朋,是姜赎的曾孙,姜廖之子。在周襄王姬郑元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齐国公族身份晋升隰朋为大夫,同时奉管仲为宰相,得其助以成霸业。

隰朋知识渊博,文武全才,为人办事沉稳干练,很得齐桓公赏识。

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隰朋随齐桓公、管仲率兵北伐孤竹国(今河北卢龙)、离支(令支)国(今河北迁安),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彻底征服了山戎与孤竹、令支。山戎献金(铜)表示归服,孤竹国和令支国从此消亡。

春往冬返。回国时行至山中,齐军一时寻不到水源,大家都非常着急。隰朋便对大家说:“不要慌,蚂蚁冬天居于山之阳面,夏天居于山之阴面,因为蚂蚁近水而居,顺着蚁穴挖下去,必能得到水。”于是,将士们便依此找蚁穴挖掘,果然得到了水源。在大军断了水源的严重关头,隰朋巧妙地借用蚂蚁的生存本性来探掘水源,将动物的自然性利用于人的特定目的,表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天才。

隰朋在后来曾承令出使于晋国,并率诸侯联军平定了晋国之乱。

隰朋的曾孙为隰鉏,在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35年)齐后庄公姜光执政时期为大夫。在隰朋的后裔中,又分衍出朋氏、鉏氏。

所以,朋氏、隰氏、阴氏、鉏氏这四个姓氏为同宗同源。

朋氏族人中后有曾因祸而躲入“北山”中者,为避难而改为崩氏、鹏氏者。崩氏繁衍六代后又回复为朋氏。“北山”之地待考。而鹏氏者因“鹏之雄祥”,沿用至今。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庐 郡:即庐州、合肥,是古庐子国,又巢伯国。春秋时期,舒国及群舒诸国多在庐郡,汉朝以后曾是三国、东晋时期的古战场,居江淮之间,巢湖北口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置为庐州,后改为庐江郡。唐朝时期复称庐州。元朝时期立为淮西总管府,后改庐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于该郡,不久又改为庐州府。清朝时期属安徽省庐州府,辖庐江、巢湖等地。民国初期废黜府制,治所改为今合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合肥市为省会城市,成为安徽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对于庐郡之地,合肥县志《八景说》一文中称赞:“山形单椒,秀泽不连,岭以自高。 云:‘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欲卧。’唯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昔人标此一端,以概三时也。岂雨后晴岚,霜余老色,反不敌堆盐眩海也哉!慧满禅师说法时,渊济龙神来看天女雨花,师识之,与之砚汁以润此一方民。杨行密在淮南时,披荆剪草作行宫于此,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杨吴之宫阙何存?唯有雪色不随世代迁改。年年一来,使滕六捉笔,白描淡写,为山头一老发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称胜矣。”

太湖县:西汉时期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东汉时省湖陵,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即由来于此。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今小池镇后河村)。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废龙安郡及东陈县,独存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置州,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并入荆阳,再一年又废荆阳为太湖,属舒州,县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诸朝,太湖属安庆府。民国时期,属安徽省安庆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安庆专区。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属安徽省安庆专区,现隶属安庆市。太湖县治,据《皇明一统志》载,原“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带,已为花亭湖淹没区。《太平寰宇记》载:“元嘉未年,以县居山 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县治从此迁到“四面河水回环,群山拱揖”的晋熙镇老城所在地。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三家乘谱牒:

安徽太湖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 朋义驯、朋义松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三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历史研究所古代史副研究员何光岳处。

杨行密,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如何能成为“十国之首”呢?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的分裂战争,如春秋楚霸之争、三国鼎立之战、魏晋南北朝跟五代等,而这之中属五代最特殊,分裂出十个国家。今天我们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