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说我们家族是嘉庆元年由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三山张家迁移至吉林省,想知道三山张家究竟是哪里.
福山县七甲远来舍三山张后人,移民至九台市奢岭镇张家庄后分至吉林各处。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张姓人口总数达到了0954亿,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
源于改姓: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本来是聂壹(马邑之谋的发起者)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源于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代的乌桓、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族,有改汉姓张氏者。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人张姓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张氏。
我是驿道姓张,至于我们姓张单独起源于莱里很难查明,村里面也孩子有近五代的族谱,查阅胶东人的搬迁情况和我们村碑的介绍,来历起源大体如下:
第一、搬迁
所谓移民,就是居住位置发生了空间转移的人群,或者说改变了居住地点的人口。翻阅《明史》等诸多文献史志,都记载明代初期,有过一次延续了40多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移民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胶东半岛的历史与明初移民息息相关,胶莱河以东广大地区,都留下了移民的足迹
明初移民的缘由
明朝初年实施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与元末明初的战乱有关。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89年(1279-1368年),由于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末明初的中原大地,除却战火兵灾,自然灾害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要严重,危害极大的瘟疫也多次暴发流行。总之,元末明初,兵乱、自然灾害旋踵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人口大量流失,十室九空,荒无人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各地官吏纷纷上书,尽言各地荒凉景象,直接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为此,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移民垦荒便是重要举措之一。新编《蓬莱县志稿》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
胶东移民来自何方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它讲述的是明朝初年从山西向外移民的一段史实。
明初,山西与中原地区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象,这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人丁兴旺。原因有二,一是元末察汗帖木儿与其养子扩廓铁木儿(王保保)统治着山西及河北西南部,尽管他们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但同时把农民看作是财富的创造者,实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二是山西四周皆为崇山峻岭,这就长期避免了战乱之祸,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山西、冀南之民因此得以休养生息。这里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民视为安乐之地,促成中原难民大量拥入。至明初,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一个人烟稠密,土地狭窄的特殊地区。这就是明初从山西向中原移民的原因。
《明史录》记载:山西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这些地区共辖58县,其中平阳府就辖28县,因此,外迁移民最多。山西外迁移民地如此广泛,为什么在民间几乎一致认为移民来自洪洞县呢?这种传说于史实相符。洪洞县属平阳府,地处山西中南部,交通便利,易聚易散,经济发达,使洪洞县成为山西外迁移民的集散地。据《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有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宇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驻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汉槐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汉槐上的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望去,只能看见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移民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如今大槐树仍在,不过已是汉槐同根孳生的第三代古槐了。
据有的学者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考证:自洪武6年(1373年)至永乐15年(1417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分赴各地的外迁移民,共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总人数近百万。在这18次移民中,明确记载向山东移民2次,总人数在10万——15万之间。迁入山东的移民,多在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莱州于明洪武9年(1376年)升为府,除原辖即墨、莱阳、平度、莱西、海阳等县外,辖境扩大,因此,迁入莱州府辖境的移民,分流到胶东半岛各地。
众说纷纭“小云南”
明初移民的集散地主要是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不争的史实,可是各地姓氏谱书,多记载着其祖先来自“小云南”,移民的后裔言及祖先从那里来,多称“小云南”。为了弄清众说纷纭的“小云南”倒底是指哪里?与大槐树是否有关?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亲临山西、河南等地实地考察。
从考察结果来看,小云南之说有三:一说洪洞县,因洪洞县在罗云山之南,当地俗称“小云南”。据《洪洞县志》载:“罗云山,在县西40里,自汾西县迤逦而南,历县境60里”。山西太原以北,带云字的地名山名多达22处,如云川县、云中郡、云内州、云阳郡、云州、云冈等。经过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先民所回忆的移民之源“小云南”,实是古云州之南,山西云中以南,今洪洞、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
二说“小云南”指河南固始县。宋、元、明时期,当地有一云镇,人们口传“小云南”,又因固始县地处“豫南”人们口头误传为“云南”。
三说“小云南”是指今云南、贵州交界一个名叫乌撒的地方。《元史地理志》载:“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元祖乌撒部为部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乌撒部、今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明置乌撒卫。”云南、贵州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居住地,而自称祖先来自“小云南”的移民却都是汉族。有资料称:其祖先起源于中原一带,为避中原之乱,南迁“小云南”,被称为流民,这些流民在“小云南”度过了漫长的时代,明朝初年又迁回中原。新编《蓬莱县志稿》对此说有记载:“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综上所述,称“小云南”的三个地方,虽均有移民胶东的记载,但移民的数量差别很大。据福山区政协移民调查组统计,明代移民建村124个,除无法考证移民来历的31村,其余93村分别是从全国各地迁来建村的25个,从云南迁来建村的5个,从被称为“小云南”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和河南固始县迁来建村的63个,占有移民来历记载建村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七以上。其中,福山区臧家村就是明初由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始建的村庄之一。如果对烟台各县市区明初移民进行全面调查统计,来自“小云南”移民所占比例不会比福山区少。所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是主流,河南固始县次之,众说纷纭的“小云南”指哪里,已经很清楚了。
移民与胶东民俗
经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胶东的众多移民,促使胶东民俗产生变异必不可免,现仅举节令、行为、语言三例。
在节令方面,最突出的影响是寒食节。冬至之后105天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冷食。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介子推(一说介之推),春秋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晋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赐介子推,遂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决定以介子推抱木焚死之日(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二天),禁火、冷食,后成为节令名,被山西移民带到胶东。
在行为习惯方面,最突出的是倒背手走路。当年官兵强迫百姓在大槐树下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移民双手反绑起来,再用一根长绳串联起来押解上路。由于移民手臂长时间被反绑,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移民后裔也沿袭这一习惯,喜欢背手走路。
在语言方面,以“解手”一词最具代表性。传说“解手”一词是这样产生的,官兵在押解移民长途跋涉的过程中,移民的双手被绑,途中有人要小便,只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请求逐渐简化为“老爷,我要解手”。押解官兵便知“解手”就是小便。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为大小便的代名词,并且在胶东大地广为流传,一直流传至今。
明初移民,对胶东人的心理影响最为深刻。每当人们提起洪洞县,每当人们说起大槐树、老鹳窝,人们想到的是祖先不辞劳苦、历尽艰辛的移民历史,是先辈们开荒农垦,创建家园的辉煌业绩。这种心理影响,恰恰是中华民族不忘祖先功德,热爱故土,热爱家园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第二、张姓起源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
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 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还有当代黄冈web20奠基人张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位。
山东平阴西六张氏家乘不分卷,(清)张儒志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序,刊印本四册。
山东淄博张氏宗谱不分卷,(清)张务振、张务瀚述次,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序,刻本一册。
山东滕县古滕张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张采旃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四册。
山东滕县古滕张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张凤台、张尚鼎等续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刊印本六册。
山东昌邑县石埠镇西村吕邑张氏族谱一卷,(清)张元秀、张征吉等续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手抄本。
山东昌邑东冢乡张家寨张氏族谱五卷,(清)张恩典纂修,1920年手抄本。
山东昌邑东冢乡大窑村张氏族谱一卷,(民国)张照普修,1936年稿本。
山东安丘张氏族谱六卷,(清)张杞园等修,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刊印本两册。
山东安丘张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雍正年间刻本四册。
山东继安丘张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安丘张氏家乘不分卷,附续安丘张家乘不分卷,(清)张铭训辑清光绪年间黑红刻本。并有手钞四册。
山东昌乐张氏族谱不分卷,(清)张彬文、张秀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序,刊印本四册。
山东烟台福山张氏图谱不分卷,张健纲、张芳藻编,清光绪年间手抄本。
山东烟台福山张氏谱书八卷,(清)张氏合族修纂本,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
山东荣成崖头镇不夜张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张树湘续修,1931年手抄本。
山东莱阳张氏谱书十卷,(民国)张承乾续修,1931年东鲁印刷局铅印本十册。
山东掖县张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稿本。
山东黄县城乡东村张氏族谱,(清)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刊印本四册。
山东蓬莱张氏族谱,(清)张康泉等重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百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东蓬莱庙谷乡回楷夼村张氏族谱不分卷,(清)张兰、张纯五续修。
山东蓬莱淳寸乡张家窑村张氏族谱,(清)张贻裳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手抄本。
山东栖霞县庙谷乡回楷夼村蓬莱重修登州张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
山东泰安张氏族谱三卷,(民国)张锡九等修,1934年石印本二十册。
山东乐陵张氏族谱九卷,(清)张紫峰增辑,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二册。
山东乐陵张氏族谱八卷,(清)张曾耆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诒谷堂刊印本四册。
山东高青楼村披阳张氏宗谱五卷,首一卷,附一卷,附后卷,(清)张泳祚张心潜等重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山东无棣海丰张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张映房编,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张氏敬身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东无棣张氏家乘十二卷,首二卷,(民国)张守炎、张守宣等续纂,1914年敬身堂石印本,今仅存一卷。
山东临(清)张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1913年篆文斋石印本十册。
山东日照太平桥张氏族谱,张氏辑,木刻活字印本。
标签: 山东张氏
张氏族谱太多了,需说明祖籍。文登张姓族谱1汤村店子、南汤村、东汤村、河南、小官庄、北初家、后泊、永福殷家、朱家张姓字辈:文(汶)树熙培锦,英(渶)才(材)炳治钱。2神格、集西、西龙格、吴家滩张氏字辈派字:教仁敬孝,思宜承智。3登州府文登县七甲十二社张家庄:德天云世景,洪学永万春,景年祥文城,继序培忠厚,希延万世荣。4高村镇的墩后、汤西等村的张姓:元会运世,继志述士,天裼祚充,积善余庆,克昌其后,镇古如慈。5初村、北山、旸里后张姓字辈派字:天开文,运本道生,支培玉树,福亭吉仁。不对说明。
始祖张古器祖籍是山东省莱阳县登州府三山张家庄。老祖宗张古器,从老家山东来到辽阳河栏镇亮甲乡张家沟。族谱:国、德、永、广、殿、祖、述、孝、友、克、纪、乃、昌、仁、绍、光、忠、震、跃、太、山。本人张述洋满族镶黄旗
张氏家谱地域字辈排行:1、安徽省金寨县: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2、安徽省亳州市: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3、安徽省桐城市: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4、山东省齐河县: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5、山东省新泰市: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6、山东省淄博市: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7、山东省青岛市: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8、山东省兖州市: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9、山东省诸城市: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10、河南省郸城县: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11、河南省邓州市: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12、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水口张氏: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元,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13、湖南省宁乡县: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14、贵州省: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15、江西省赣州市: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16、江西省武宁县: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17、四川省: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18、重庆市: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19、江苏省如皋县: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20、江苏省丰县: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扩展资料:
参考资料:
祖上说我们家族是嘉庆元年由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三山张家迁移至吉林省,想知道三山张家究竟是哪里.
本文2023-11-27 00:25: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