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创始于哪个朝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农历创始于哪个朝代,第1张

问题一:农历历法始创于什么朝代? 夏朝,即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而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则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明末清初不是什么朝代,而是历史上对那一时期的泛指,不过明后期和清前期的确有一段时间共同存在,在明灭亡后,南方出现的几个南明小朝廷也与清共存了一段时间,但最后都被清所灭

若阁下想知道具体时间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由明天启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即公元1621年至1735年,如果是明亡后南明反抗清统一的时期,应该是是1644年---1662年

问题二:农历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农历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多有记载,今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商代。1912年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公历,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农历(夏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无定序,不时有2-4个大月、2-3个小月相邻,以缺中气之月为闰月,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傣历来源于古代夏历,19年7闰,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大,大小月相间定序,约5年改1个八月大,方便记忆和使用[1]。本方案返扑归真,借鉴傣历,并加以创新,使阴月阳年更加规范。 1置闰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学家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唐代李淳风的《德麟历》始改为“在缺中气之月置闰”,实际上仍保持19年7闰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历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比夏历早3个月,推测系从秦历脱胎而来。返本归源,本方案借鉴傣历,并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数为闰年周期,按现行闰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为闰年,但逢公元尾数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闰,免去后“8年3闰”,成为“11年4闰”。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回归年,固定闰六月,跟寒暑周期基本相符。

问题三:中国农历年是在哪个朝代发明的?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所以中国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到辛亥义举后,因使用西历,此历称为旧历或夏历。现在应恢复称呼汉历。

问题四:农历历法来自什么朝代 农历历法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在中国,农业向来是经济的命脉,而农业依赖历法以计算季节的更替,因此中国采用的历法又称为农历。

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农历是涵盖月球运行规律及太阳位置变化的阴阳历。

农历的基础是「回归年」和「朔望月」。「回归年」是太阳接连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3652422日(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连两次朔(新月)或两次望(满月)相隔的时间,即295306日(29日12小时44分3秒)。

对古时一般生活需要来说,以月相的变化(即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新月)来计算日子是比较方便的方法。农历以朔为每个月的开始,这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日食发生时必定是朔。月食发生时必定是望,这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

由于12个「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归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过10日,把相差累积起来便成为闰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时代,中国历法便采用十九年七个闰月的安排。

问题五:万年历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万年历源于黄历,即皇历。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唐代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 开始印制历日(历书)。

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黄历出现了。在这些雕印的历日之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而此类丰富的趋避内容,先前则或因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未见于钞卖的简历中。

问题六:我国阴历起源于哪个时期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问题七:春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问题八:我们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什么时期? 现在的历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农历: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样的阴阳历,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就叫错了。 阳历: 阳历的由来 阳历来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历,它的产生与欧洲基督教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据传说,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庆祝复活节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当混乱。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修改后的儒略历称为格里历,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视为制历依据的一种纯太阳历,因此俗称阳历。它不仅解决了复活节与天时不合的问题,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正月初一 央视国际 2004年01月16日 11:06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

问题九: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始于哪个朝代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1]。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2]。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京剧始于清朝,创始人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扩展资料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 (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它通过考试的形式,按成绩选拔人才。

在隋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是通过门第和推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广泛参与和政府效能。隋朝建立后,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采取了分科取士的方法,通过设立科目,分科考试,按成绩选拔人才。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立了更加完善的科举程序和科目,如明经、进士等科目。此外,唐朝还扩大了参与科举的人群范围,不仅允许读书人参加,还鼓励商人、平民等参与。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公开、科学,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1300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除。虽然科举制度在后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作用:

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公开、公正、科学的考试,选拔出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为国家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以前的门第和推荐更加公正、科学,能够更好地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2、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大量的读书人要接受长时间的文化教育和培训,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也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稳定社会秩序: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人才、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也间接地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人才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社会矛盾也得到了缓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历创始于哪个朝代

问题一:农历历法始创于什么朝代? 夏朝,即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而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则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