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过年风俗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3收藏

山东过年风俗有哪些?,第1张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一:除 夕不能回娘 家

  家住山 西晋 中 市的詹 女 士觉得这个年过得很憋 屈。詹 女 士去年离 婚后带着3岁的儿子回 娘家与父 母住在一起。“但按老 家的风 俗,女 儿不能在娘 家过 年。父 母虽没把话挑 明,但还是希望我能过了初一再回 家。”大年三十,詹 女 士带着孩 子住进了宾 馆。

  出 嫁的女 儿不准在娘 家过 年的风 俗在山 西、山 东、河 南、陕 西、天 津等许多地 方都存在。太 原网 友“春天”说:“今年本来想回爸 妈家过 年的,但我妈知道后打电话让我睡外头去,真无 奈。”据了解,山 西等地在除 夕有燃放旺 火的习 惯,祈 福家 人在新的一年兴 旺红 火。然而,当地人认为出 嫁的女 儿看到娘 家的旺 火会把“旺 气”带走。所以,一些比较传 统的老 人坚决不让女 儿在家过 年。

  “以现 代的眼 光看,这种风 俗既不合 情也不合 法。”过 年的主 题是家 人团 圆,这种风 俗割 裂了父 母与女 儿的感情。此外,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新 版《老 年 人权 益保 障 法》实施后,顽 固坚持这一陋 习更有违 法 之 嫌。

二:初五不能走亲 戚

  这个春 节,山 东无 棣 县 人 小 段为走亲 戚忙得焦 头 烂 额。独 生 子小段有两个舅 舅、两个姨 妈和一个姑 姑,住的分 散且遥 远,“一年不见,都得去拜 年”。今年,他还要抽出一天时间去拜 见准 岳 父。“单 位放了七天 假,来回路上耗两天,大年初五又不能去。”四天的时间,小段马不停 蹄,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匆匆坐一会儿就直 奔下一 家。

  在我 国不少农 村 地 区,现在仍然保留着初五不走亲 戚的风 俗。民 间称初五为“破 五”,是避 穷 神的日子,如果在这天走 亲 访 友,会破 坏对 方一年的财 运。

  “古 时除 夕到破 五有很多禁 忌,比如不动针 线,不倒垃 圾,初五不走亲 戚等。这些民 俗长久流 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 时妇 女承 担着繁 重的家 务劳动,需要在过年期间得到休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禁 忌已没有存 在的必要。同时,“这种陋 习也与现行的休 假制 度冲 突,应该会慢慢消 失。”

三:正 月不许剪 头 发

  大 年三十上午,一直忙于加 班的山 东滨 州小 伙王 学 志匆匆赶到理 发 馆剪 了个头 发。“再不理 发就得等到二月二,老 家习 俗,正 月里不许理 发。”

  据了解,年三十当天,太 原每个理 发 馆都排起了长 队。一位从 业20多年的理 发 师张 学勇介绍说,这一地 区正 月不理 发的风 气很 盛,人们都会赶在年 底剪 头发,“经常从早晨7点忙到晚上11点。”

  按照民 间说 法,“正 月不 剃 头,剃 头 死 舅 舅。”这一传 统来自于清 初对 汉 人 强 制实行的“剃 发 政 策”。汉 人 以正 月不 理 发来寄 托对明 朝 的“思 旧”之情,后来讹 传为“死 舅”。

  这也是一个由行业习 俗演 变为全民习 俗的典 型 例 子。古 人除 夕辞 旧迎 新自然会想到从“头”做起,这就使得剃 头 师 傅在腊 月格 外忙。为了能在正 月里得到休息并走 亲 访 友,理 发行业慢慢形成“正 月不理 发”的规 矩,并最终形成全民习 俗。

  然而,这一习 俗早已开始淡 化。年 轻 人因为时间原因,并不太在 意这个习俗 ,“近年来正 月理 发的人慢慢增多,许多理 发 馆正 月初十前后就开 业了,收入还不错”。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1、饮食

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

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2、居住

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3、方言

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山东过年风俗

1、辞灶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这一天,家中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尘”。“扫尘”意味着把一切陈旧的“晦气”、“穷运”扫走,从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气进门。

2、贴春联、贴福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

3、请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

扩展资料:

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1990年,全山东省信教群众12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0处,宗教教职人员2578人。

饮食: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参考资料:山东-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1、贴春联、贴福。贴春联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2、辞灶。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3、包水饺、炸年货。在山东,包水饺、炸年货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动,家家户户包水饺、炸年货。早饭后,孩子们开始贴春联,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长辈则开始包水饺,男性长辈则开始炸年货。水饺依据个人口味馅料不同,但“素馅水饺”是每家必备的。“年货”也依据个人喜好有所不同,都有炸藕合、炸带鱼、炸五香肉等。

4、请家堂。请家堂的仪式要在年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这些准备完毕后,要由家中的男性长辈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燃纸叩首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

5、初一大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除夕夜是自家小辈给长辈拜年,到了初一就是街坊邻居互相拜年,恭贺“新春吉祥”。这一天,所有的人都着新衣,家家户户走访拜年,街道一下热闹了起来,家家欢声笑语不断。山东鲁西南一带还有早起拜年的习俗,一般早上4点钟开始,就陆续有登门拜年的了。

山东过年风俗有哪些?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