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孙子叫什么名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2收藏

刘伯温的孙子叫什么名字?,第1张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明朝开国军事家刘伯温埋银济世。世界上有很多说法。有这种事吗?在清代,野史中有一个传说,发生在绍兴兰亭旁著名的古刹张甜寺。

大约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天,寺里来了几个游客,自称姓刘,滁州青田人。他们告诉住持薛范和尚,古寺是一个景点,因为绍兴的风景很久了,所以他们想在寺里呆一段时间,参观附近的地区,欣赏千崖万谷的美景。

在方丈的同意下,这些刘姓游客住了一个多月,他们和方丈之间的隔阂慢慢变成了融洽。一天,一位姓刘的游客悄悄地对和尚说:“我们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后代。文公以前把钱埋在这里,现在应该拿出来了。如果银被挖掘出来,它将被归还给寺庙,我们将得到十分之七。因为这是文成公遗嘱规定的。”

薛和尚问那银子埋在何处,刘道:“埋在山门石槛下。”于是他们在晚上挖掘,但是挖深了之后,他们在地下什么也没有发现。几个刘姓游客不信,挖了一阵,最后失望而归。

这座张甜庙建于元代,是元初唐珏、林景熙等人埋葬南宋皇帝遗骨的地方。清康熙年间,薛范大师主持寺庙时修缮了山门。隐士和尚擅长观察风水。他认为寺庙大门的方向不好,所以他把原来大门的方向从南改为东。

刘姓游客走后,和尚心想,这山门已经被师父重修了。金银会埋在原山门吗?于是我在老山门的门槛处挖,挖了两尺多深,看到一块石板,下面真的埋着一个小坛子。打开罐子,看到里面装满了金银。结果天坛就富了,和尚就把刘伯温的牌位立起来,放在庙左边的夹房里,早晚拜。

后人纷纷议论。如果刘伯温把银子埋在张甜寺,为什么他没有预测到山门的方向将来会改变?还是刘伯温想警示后人不能不劳而获?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因为功绩卓著,经常给他俸禄、山野。但刘伯温并不像普通人一样把财产留给后代,而是每次得到赏赐都用不同的方式去花费。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赠太师,谥号文成。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

扩展资料: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刘伯温

不是。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莲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没有留下子嗣,二子刘璟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没有留下子嗣,而刘墉是清朝政治家、书法家,所以刘墉不是刘伯温后代,只是两个人都姓刘而已。

轮回千载时光去,历史长歌代相传,大家好我是轮回千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对于诸葛亮有着近乎传神的描绘,诸葛亮,号卧龙先生,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学多才,帮助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匡扶汉室江山,被追封为忠武侯,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才能和诸葛亮不分上下。民间有一句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个人就是刘伯温,他帮助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可以说刘伯温对于明朝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功臣,为何死后,会被他的主子朱元璋掘墓呢?

首先介绍一下刘伯温,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姓刘,名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朱元璋已经稳坐江上),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照着方子抓药,但是吃了药以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而且感觉肚子里好像有石块挤在一起的感觉,非常难受。

到了二月中旬,刘伯温抱病去见朱元璋,婉转的表达自己服药以后的不适感觉,但是朱元璋只是敷衍的说了几句安慰的话,这让刘伯温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到了三月下旬,刘伯温已经不能活动身体,在长子刘琏的陪同下返回家乡,回家后,拒绝一切医治,只是维持自己的正常饮食,几天之后,刘伯温就去世了,虽然当时说得是刘伯温是病死的,但是后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的,而且下命令的人可能就是朱元璋。(注:朱元璋是主犯,胡惟庸是从犯)

这一种说法我觉得可能性很大,毕竟朱元璋曾经诛杀了许多的大功臣,事实在那摆着,而且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还有,据野史记载,在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曾经亲自去挖了刘伯温的墓。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可以说是满腹经纶,而且通晓天文地理以及风水之术,寻龙点穴更不在话下。

刘伯温死后时间不长,朱元璋听信胡惟庸的谗言说:刘伯温会风水之术,寻龙点穴,自己死后说不定给自己找了个龙穴(注:风水学认为龙穴对后世子孙有庇护作用,会庇佑后世做皇帝)。

朱元璋一听,这还得了,这不是对大明江山不利吗,随即让人去挖刘伯温的墓地,结果挖开一看,朱元璋傻眼了,只见刘伯温身旁放着一本打开的书,上书五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朱元璋一看,赶紧让人把刘伯温重新厚葬。

其实刘伯温给自己找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墓穴(注:刘伯温葬于乡中夏中之原),也没什么随葬品,放在身边的也就一本书。

本来这五个字是不足以吓到朱元璋的,但是这本书对于大明朝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本书就是明朝的国之大典——大明律。

《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大明律》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而《大明律》中有一项律法就书写着"开棺见尸者死",本来这是针对盗墓夺宝者的,却没成想首先就用在了自己主子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看到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却首先犯了,十分羞愧,遂让人赶紧将刘伯温重新厚葬。

最后再说一下,据史书记载,在刘伯温死后,刘伯温两个儿子也先后被杀,自此刘伯温一门绝后。刘伯温的长子:刘琏,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刘伯温的家谱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总结:不管刘伯温之死和朱元璋有没有关系,但是,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对功臣非常苛刻,而且诛杀大臣也是事实,可惜刘伯温忠诚一生,奈何最后的封号也不是得自当朝,而是在明武宗时期追加的,这一点也让人不免心寒,而更加让人心碎的是作为开国元老的刘伯温死后,就连仅留的后人也被杀害。

结语:对此你怎么看?

最后欢迎大家订阅轮回千百,喜欢我的读者朋友记得收藏、评论、转发、点赞,谢谢支持。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扩展资料:

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才杰,他于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压制。

刘伯温是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然而在这时候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频发,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各支起义军又各树一帜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当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不断的推翻元朝的统治,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2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之后更是如虎添翼。

按照刘伯温给他指定的战略方式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与1363年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势力彻底消灭,第2年又依计将张士诚势力消灭,接下来朱元璋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 准备在南京称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国改元为洪武。

-刘基

刘伯温的孙子叫什么名字?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