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奢的封地在哪里?他是什么时候去都城郢的,他生平的贡献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1收藏

伍奢的封地在哪里?他是什么时候去都城郢的,他生平的贡献是什么?,第1张

伍奢的封地在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

伍奢(?―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省利辛县),楚庄王时重臣伍举之子(一说伍举之后),伍子胥的父亲,春秋后期楚国大夫,楚平王时担任太子太傅,后来由于费无忌对太子建的陷害,牵连伍奢被捕。费无忌担心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要报仇,于是召他们来,表示来了就放过伍奢,不来就马上杀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亲独自受死,又怕自己报不了仇,被人耻笑,于是前往。伍子胥则逃走,准备报仇,辗转去到吴国,最终成功报仇。

家族受封史:

所谓食邑,是古代天子、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可以世袭。焦坡,也叫焦陂、椒陂,现为安徽阜南县焦陂镇。其后裔以食邑为姓,他的儿子就叫椒鸣。

依《伍氏族谱》、《伍氏家谱》、《伍氏宗谱》:“古炎帝神农之子曰永者封於河陇之地为雍侯至八世孙雍侯克公始都安定遂有安定之口传至绍公虞帝封於椒是为椒侯后楚 并椒以参公为楚大夫生举公封于伍地遂以伍为姓伍之得姓自举公始也”,可见伍参封于椒,先封于椒后封于伍,再依《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采邑制与地方政治体制》一文,椒举封于椒,可见椒举(后改名为伍举)生于椒邑,椒邑在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

雨过天亮。楚平王的皇宫。内墙青绿,牡丹怒放,凤凰翻飞鸣叫,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袅娜四散。太子建与太傅伍奢下棋正酣处,少傅费无忌悄然退去楚平王见费无极进来,挥手退去身边的四个宫女,皱紧了眉头,“使秦国,如何?”

费无极快步向前,下跪,“秦女绝美,君不如自取,而从为太子娶妇。”

“你!”平王话未说完,费无极已向前爬了两步,磕头低语,“现边关四险,非太子迎娶之佳期,不如命太子往药都城父备边兵。”说完,仰脸盯着平王的眼。

平王沉吟良久,忽面生怒色,“似是谗言,如此妥否?”

费无极又向前爬了两步,还要向前,头已抵了平王案几,“小人不敢!太子戍边军心必聚,战事稍平可为太子另择异女,况君王与秦通婚更利于两国交善!”

平王突然大笑,起身扶起费无极,“无极乃楚之良才!”费无极亦两眼怯怯地笑了良久。

太子戍边:

太子建与太傅伍奢一棋未完,便被叫到平王的案前。平王起身拍着太子建的肩膀,“边关乃国之安危大事,太子亲赴必聚军心,况太傅亦药都城父人,即刻起程!”

平王自娶秦女:

太傅伍奢与太子建往城父备边兵之时,少傅费无极却留在了平王的身边。之后,平王便与秦女及费无极过起了甜蜜无比的日子。而太子建与伍奢正紧锣密鼓的修城练兵,无及他想。可平王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依然袅娜四散着。

费无极虽然正受着平王之宠,却自危于以秦女媚平王之事,思来想去就只有先下手为强了:“君王,臣闻太子往城父,兵权在握,暗交诸侯,因秦女之事怀恨在心,欲与伍奢密谋作乱,此不可不防啊!”

伍奢被囚:

平王别了秦女三天后,第四天才令伍奢火速回宫。伍奢进宫,见费无极正在平王身边,便对平王朗声进言,“君王焉能听信小人谗言,而疏骨肉之亲?”费无极立刻伏地泣哭,“君王,楚国江山险象万千矣,不除乱贼必被其所害!”

太子逃宋:

平王大怒,遂囚伍奢,并令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快到城父时,悄使人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仓皇潜至宋国。

费无极见太子建亡命宋国,而伍奢之子伍尚、伍子胥贤能皆备,便又向楚王进言,“质其父而召杀之,不然必为楚之大患!”

伍奢父子被杀:

长子伍尚见父伍奢之信,便要其弟伍子胥同往。伍子胥一手搀着伍尚的胳膊一手搂着肩膀,“昏王以吾父为质诱杀吾全家,前往,父子俱死,不如逃他国,日后借力报杀父之仇!”伍尚挣脱伍子胥,“今父召吾如不往,他日若不能报仇雪耻,终为天下笑,吾决死往之!”遂至都城。

伍奢父子被杀这日,也是一个雨过天晴的春天:楚平王的皇宫,内墙青绿,牡丹怒放,凤凰翻飞鸣叫,大殿里的檀香在裹着阳光的微风中袅娜四散。而太子建与伍奢未下完的棋局,却依然如旧。

姓氏源流 伍姓出自芈姓。

据《玄女兵法》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姓的始祖。

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宠臣叫伍参,是伍胥的后裔。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

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相遇。

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

这时伍参对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

"孙叔敖生气的说:"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

如果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

"伍参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结果楚军获胜。

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成为伍氏,其后沿袭伍姓。

二、 郡望堂号郡望安定郡:汉武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堂号 "孝友堂":孝是指对父母孝,友是指对兄弟友爱。

春秋时的伍员,字子胥,他的父亲是楚平王的太傅;哥哥伍尚是楚国大夫,父子都是忠臣。

平王听信谗言,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杀了。

伍员逃到吴国,帮助吴王伐楚,一举灭了楚国。

当时楚平王已死了多年,伍员就掘开他的坟墓,打了他的尸骨三百多鞭,报了父兄之仇。

三、 历史名人 伍佑:字佑之,宋代宁化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

他任楚州团练推官时,重新营建了州里久已废弃的盐场,每年收入颇丰,人称"佑盐场"。

伍隆起:新会人,宋代名将。

宋末,他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

后来,他手下的叛将谢文子杀了他,持首级投降了张弘范。

当时的宋朝宰相陆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为首以葬。

后又派人抓到谢文子,杀之以祭祀伍隆起。

伍钝:明朝鄞人,字文琏,才识出众,长于言辞论辩,人们都劝他出仕。

但他的母亲不希望他离开左右,故伍钝绝口不提仕进,一心侍奉母亲。

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结庐守墓三年,乡里称之为"伍孝子"。

伍福:字天锡,明朝时临川人,正统年间举人,历任咸宁教喻,陕西安察副使。

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兼工书法,编著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苹野纂闻》、《三吴水利论》、《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

伍 1778 全国伍氏合族总谱十卷首二卷 (民国)伍瑶光 伍润三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科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台山县档(存三 卷) 广东恩平县档(存卷4下、10上) 美国 注:该族散居广东、广西等地。 1779江苏常州伍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伍承焕撰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睦堂刻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注:伍云陛创修於清雍正八年。 1780江苏常州伍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伍世璜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常州伍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上海图 江 苏 常州市图 日本 美国 注:伍云陛创修於清雍正八年。 1781浙江兰溪伍氏宗谱十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游埠区伍家圩村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1783湖南伍氏八修族谱□□卷 (清)伍永魁纂 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新化、湘乡等地。 1784湖南湘潭良湖伍氏四修族谱十八卷 (民国)伍声外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泽荫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785湖南湘潭中湘伍氏五修支谱十二卷 (民国)伍蔚阳 伍体仁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湘潭石中坝安定堂刻本 十二册 北图 广东中山图 注:伍伯远首修於清道光四年。 1786湖南邵阳伍氏十修宗谱□□卷首三卷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1787湖南新化伍氏九修宗谱□□卷首四卷 (清)伍发雁修 伍德温 伍芬苑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1788广东伍氏阖族总谱不分卷 (民国)伍铨萃 伍勋蕃等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789广东番禺伍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注:广东中山图 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 1790广东顺德伍氏族谱不分卷 (清)伍桂山汇纶 清道光五年(1825)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扉页作《碧溪家谱》。 1791广东顺德伍肇基堂族谱十卷 (清)伍景尧总纂 清光绪九年(1889)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 1792广东新会南村伍氏家谱不分卷 (清)伍学扬 伍于海纂 清道光十八年(1838)钞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注:一名《伍氏族谱》。 1793广东新会伍氏家谱不分卷 (清)伍学良修 清同治九年(1870)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794广东新会伍氏族谱不分卷 (清)伍廷珍 何贤成合修 清光绪六年(1880)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重订化版伍氏族谱》。 1795广东梅县伍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伍永旋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东四家庙木刻本 七册 河北大学 1796广东梅县伍氏十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伍蕙溪 伍燮堂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三十四册 河北大学 1797广西桂林瑞长伍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忳取堂刻本 广西图(存四册) 注:其中记事止民国八年。 1798贵州普定伍氏族谱八卷 (民国)伍典册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汉口大新印刷公司 铅印本四册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间。 1799 伍氏宗谱不分卷 (清)伍步月纂 清乾隆间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五册) 1800 阳源伍氏族谱十卷 (清)伍凤韶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福建将乐县档(存卷1、4、7、9) 1801 胥城伍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伍富兴等纂修 民国四年(1915)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1802 安定伍氏宗谱 (民国)伍承乔等续修 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一册

  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

  姓氏简介: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1、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初期,姜尚为齐国建立了户甲管理制度,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称作“轨”,五户连保称伍,由轨长管理,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在轨长、伍伯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4、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伍长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洪武二年,伍儒奉诏迁居今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博士。后裔世居江苏省南京市。

  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元朝时有冠汉姓为伍氏者;武尧氏、乌扎喇氏,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世居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及乌苏里江流域。

张姓: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得姓始祖。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伍姓: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

起源源流

1、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初期,姜尚为齐国建立了户甲管理制度,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称作“轨”,五户连保称伍,由轨长管理,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在轨长、伍伯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4、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伍长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洪武二年,伍儒奉诏迁居今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博士。后裔世居江苏省南京市。

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元朝时有冠汉姓为伍氏者;武尧氏、乌扎喇氏,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世居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及乌苏里江流域

付姓:

“付姓”与“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及文字改革所致。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

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傅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傅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因为他居住在傅岩,“故遂以傅氏之,号曰傅说”。后来,傅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傅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傅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记载:回族傅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回族傅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回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如今,回族傅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

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九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傅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

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

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傅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汉末期,王莽成功篡汉,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傅丞,亦称“太子傅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为师疑、阿辅、保拂,由当时学识、为人、武功、技艺最高的人担当。当时,王莽以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史称“四师”。

西汉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其时,曾担当傅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傅氏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傅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汉朝制度,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傅”之官,总领诸位王爷部下诸事。在王傅之下,按王爷名数设有傅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傅尉的权力仅次于王傅,位在司马之上,下属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动范围限于王府辖域之内,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执政以后,整个大元帝国有四十五个王,但只有三个王府设有“傅尉”之职,即宪彻不花王爷府、也不干王爷府、斡罗温孙王爷府,其他诸王的相应官员仅称“府尉”,地位要比傅尉低一级。

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权中仍有王傅、傅尉之官。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傅、傅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此后多称傅氏,为今蒙古族傅氏的重要姓源之一。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1778 全国伍氏合族总谱十卷首二卷

(民国)伍瑶光 伍润三等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科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台山县档(存三

卷) 广东恩平县档(存卷4下、10上)

美国

注:该族散居广东、广西等地。

1779江苏常州伍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伍承焕撰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睦堂刻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注:伍云陛创修於清雍正八年。

1780江苏常州伍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伍世璜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常州伍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上海图 江

苏 常州市图 日本 美国

注:伍云陛创修於清雍正八年。

1781浙江兰溪伍氏宗谱十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游埠区伍家圩村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1783湖南伍氏八修族谱□□卷

(清)伍永魁纂

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新化、湘乡等地。

1784湖南湘潭良湖伍氏四修族谱十八卷

(民国)伍声外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泽荫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785湖南湘潭中湘伍氏五修支谱十二卷

(民国)伍蔚阳 伍体仁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湘潭石中坝安定堂刻本

十二册

北图 广东中山图

注:伍伯远首修於清道光四年。

1786湖南邵阳伍氏十修宗谱□□卷首三卷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1787湖南新化伍氏九修宗谱□□卷首四卷

(清)伍发雁修 伍德温 伍芬苑等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1788广东伍氏阖族总谱不分卷

(民国)伍铨萃 伍勋蕃等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789广东番禺伍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注:广东中山图

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

1790广东顺德伍氏族谱不分卷

(清)伍桂山汇纶

清道光五年(1825)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扉页作《碧溪家谱》。

1791广东顺德伍肇基堂族谱十卷

(清)伍景尧总纂

清光绪九年(1889)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

1792广东新会南村伍氏家谱不分卷

(清)伍学扬 伍于海纂

清道光十八年(1838)钞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注:一名《伍氏族谱》。

1793广东新会伍氏家谱不分卷

(清)伍学良修

清同治九年(1870)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794广东新会伍氏族谱不分卷

(清)伍廷珍 何贤成合修

清光绪六年(1880)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重订化版伍氏族谱》。

1795广东梅县伍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伍永旋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东四家庙木刻本 七册

河北大学

1796广东梅县伍氏十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伍蕙溪 伍燮堂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三十四册

河北大学

1797广西桂林瑞长伍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忳取堂刻本

广西图(存四册)

注:其中记事止民国八年。

1798贵州普定伍氏族谱八卷

(民国)伍典册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汉口大新印刷公司

铅印本四册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间。

1799 伍氏宗谱不分卷

(清)伍步月纂

清乾隆间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五册)

1800 阳源伍氏族谱十卷

(清)伍凤韶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福建将乐县档(存卷1、4、7、9)

1801 胥城伍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伍富兴等纂修

民国四年(1915)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1802 安定伍氏宗谱

(民国)伍承乔等续修

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伍氏宗亲会 电话:2572 4010 地址:湾仔中国香港庄士敦道191 -193 号 胜意大楼 伍氏的起源: 伍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89位。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算是较常见的姓氏,不过未能进入前一百大姓。在中国大陆,伍姓约占人口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伍姓分布广泛,但以湖北、湖南、甘肃和广东尤多此姓。 关于伍姓的起源,有两个说法。根据《姓纂》一书,「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伍参为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为楚庄王的宠臣。伍参的儿子是伍奢,而伍奢的一个儿子,就是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伍子胥。 而《姓氏考略》更把伍姓的源头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书中说到「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贝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根据此一说法,伍姓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的姓氏)。《玄女兵法》中所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一个大臣叫做伍胥,是伍氏的始祖。 不论哪一个说法,伍氏究竟因何得姓,史书上都没有交代。 伍姓和吴姓的英文翻译都是一样的:Wu(国语)或Ng(粤语),而吴姓为大姓。所以很多时候,如果只知道英文译名的话,伍姓的人常常被陌生人误会成吴姓的。虽然对大部份伍姓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仍是很不礼貌的。 古代名人有:伍胥、伍参、伍子胥、伍孚、伍朝、伍乔、伍祐、伍钝、伍福、伍儒、 伍隆起、伍文定、伍遵契、 近代名人有:伍修权、伍绍祖、伍廷芳清末民初《中外新报》创刊人,留英习法律,历任司法总长、代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等。 现代名人有:伍纯道当代书法家、伍晃荣前中国香港无线电视资深体育新闻主播 伍咏薇1989年参加亚洲**、伍思凯台湾知名歌手

参考: me&

好好呀!身为伍氏既我可以知道我自己姓氏既来源。 very good

伍奢的封地在哪里?他是什么时候去都城郢的,他生平的贡献是什么?

伍奢的封地在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伍奢(?―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乾溪(今安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