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昌邑姜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哪里能找到昌邑姜氏族谱?,第1张

  家谱乃我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事迹的家族档案和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尊祖敬宗”,“敦族睦亲”之伦理道德功能。上迄夏商,下至民国,修谱之举一直延续不断。建国后,一度反对宗法制度,强调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家谱亦禁止编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家谱独有的多重价值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人们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宝贵精神财富。许多海外游人通过家谱得以寻根问祖;许多历史名人从家谱中获得了宝贵的史料。家谱中的宗族法规不少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先哲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其传统道德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梁启超大师曾言:“我国乡乡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世人对此且不可等闲视之。

  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炎帝号烈山氏,一说神农氏,少典娶于有娇氏所生。因生于姜水,以水娶姓为姜。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为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夏赐以祖姓姜,以接炎帝香火。另有分支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姜太公为周初齐国始祖,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二十九世。现见于文字的早期姜姓人物是周部落始祖后弃之母姜�,传为帝喾之妃。

  昌邑姜氏自北宋靖康年间迁入,始祖喜公为避金乱自东牟宁海彤岭迁入邑北叉河庄(今高戈庄),惜遭兵燹六世后世系无考。元代中叶,又有文庆公自黄城阳迁入邑北阎家庵一带定居。明成化间,时任风阳通判镗公修谱时则把文庆公委为一世,此后姜氏世系则绳绳不乱。清康熙年间,经徐州知州、姜氏十二世焯公倡导,又对族谱进行了较大规模续修。至清光绪末年,河东河西两大支谱先后历经六修。现尚存有康熙丁丑、乾隆戊子、嘉庆丁丑、同治己巳、光绪戊申五个版本。河东光绪版计有精装六函二十四卷,河西版计一函六卷。

  《昌邑姜氏族谱》是昌邑境内现存体例最为完备的珍贵谱牒资料。它按照“谱义贵明,谱系贵清,谱例贵严,谱目贵详,谱录贵核,谱堇贵真”的修谱宗旨,做到每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其序言洋洋大观凡十七篇,除历届修谱者做序外,还有孔府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清吏部尚书张鹏翮、礼部尚书王琰、户部尚书田从典、工部尚书陈元龙、顺天乡试正主考李蟠、清文学戏曲家尤侗及省、县地方名宦的序言,由此可见清初昌邑姜氏地位之显赫。

  族谱对昌邑姜姓渊源及历代播迁情况皆有详载,共分渊源、宁海、胶州、黄县、文登、平度龙湾头等地各支派系,谱中对所列名讳之字、号、官位、业绩、妻室子孙、生卒时间、居迁之地、墓葬座落皆一一记载,“左昭右穆”有条不紊。为防止日久世次混淆,自十七世起,又两次确定“曰、于、是、乃、其、言、亦、在、斯”九字和“慎、修、有、余、庆、纪、之、可、永、传”十字为新的世系顺序令后人遵循。至今人们称道的“昌邑县姜不乱”确与族人修谱严谨有关。

  清康熙年间,先后任江西、广东巡抚的十一世士桢公为族人撰写《宗训》,凡二十六条。他谆谆告诫后人,要加强心身修养,做到和睦相处,“有无相资,吉凶相助,患难相恤,过失相规”;“惟廉静,不役于物,不逐于利”;“为官知耻则节立,为士知耻则品立,慷慨任事之人知耻则名立”。择配“务不论阀阅,而论作风;不论资财,而论德训;不论容色,而论德性”……其进步思想至今为人们称道。谱中的传记、墓志铭、碑记、诰命等文献资料二十余篇,其中有清吏部侍郎杜臻为士桢公撰写的《中丞毅可公始末志》,士桢公、煦公父子的族谱序言及碑铭等多篇,还有徐州知府十一世焯公晚年为族人留诫的《群生自造化说》等论文。这些资料成为我们研究清皇室与昌邑姜氏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难得的历史文献。昌邑姜氏十二世煦公在康熙间任苏州织造三十余年,与康熙帝关系极为密切。煦公在任上密折达四百余件。雍正帝继位后,以煦亏空国库银币为由将其流放到吉林打牲乌拉,不久即含恨死去。族人深感宦海之险恶,谨遵《宗训》中“凡我子孙,除耕读之外,或务商贾贸易,亦可经营谋生。至于吏役之事断不可为!虽穷死,不可当衙门”之教诲,依靠聪颖才智和勤奋精神,艰苦创业,投身于工商金融贸易。到清同光年间,已形成规模横跨半个中国的,以昌邑姜泊“五大功”和牟家庄子姜懋政为代表的姜氏民族工商金融集团。于是“昌邑县姜一半”之说名冠一时。姜氏在历史上对昌邑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时过景迁。历经百年之后,昌邑姜姓再续宗谱决非易事。今幸有湾崖(现东隅村)二十世乃诚公、阎家庵十九世是业公鼎力谋此续修姜氏族谱盛举,使世系得以延续,此功莫大焉!又有龙启君在全市发起七修《昌邑姜氏族谱》,此役更为艰巨。只要有阖族人的大力支持,本谱定能圆满完成,族人的愿望定能实现。因欣为序云。

  http://wwwourcycom/life/board_e_readaspID=50505

胶东姜氏

姜子牙,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古代“姓”代表氏族部落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姜子牙,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代,是炎帝第49世孙。炎帝这个部落居住在姜水流域,就以河流为姓,整个这个部落都姓姜。同姓的不能通婚。后来姜姓这个部落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姜子牙的先祖伯夷因掌管五岳有功,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宛县)。他的这一支子孙就开始有了姓氏的氏,也就是吕。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别婚姻,而氏用以别贵贱。所以此时的姜子牙叫吕尚。也就是说,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化的,氏是细分的结果。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基本就混为一谈了。姜子牙的后代就统一用原来的姓作为姓氏:姜。姜姓后来慢慢繁衍出了200多个姓氏,比如齐、吕、高、丘、邱、许、谢、雷、纪、卢等,都是从姜姓分出去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就在前些年来胶东认祖归宗。

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吕尚(自姜姓鼻祖炎帝起排世系之第49世)因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修善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后代历任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田齐将齐康公姜贷迁之于东海上(今烟台市芝罘区西郊),给了他一城之地。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孙将其葬于公鸡岛(今烟台市芝罘区宫家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至今尚存。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东巡,“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康公姜贷裔孙姜相伯怕被始皇杀戮,东逃通天岭(今乳山境内寨山)。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闻秦始皇驾崩,姜相伯的儿子从通天岭下山,择平坦地落居。姜相伯有两个儿子,一位名永泰,一位名永通,永泰迁居通天岭深山齐东里隐居(今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永通迁居现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峒岭的来历是姜相伯的后代念祖先隐居通天岭这段历史,取村名为通岭,后写作峒岭。

民国《牟平县志》载:“峒岭,金元间,姜房以军功显,及子思明、思聪、思温,世居鲁宋里(即今万户),又居十区之峒岭,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此外,如朱柳、凤凰崖、辽上、观水、五甲……等处,姜姓尚多,因未据确报,无从详述”。

2011年8月《万户姜氏族谱》载:“相伯长子77世祖永泰……,定居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更名为万户),应视为万户姜氏始祖。”永泰裔孙姜房(炎帝世系128世、姜太公79代孙)在《元史》里有传记,在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宁海州志》有记载。姜房年轻时,正逢南宋金元乱世,山东战乱,濒海尤为严重,民不聊生,姜房联络乡民,组成义旅,保障乡闾。当时镇抚山东的李少保(李全),将姜房的功绩奏于朝廷,元太祖初授姜房宁海州同知之职(南宋嘉定十四年,即公元1221年),后来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和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等职。姜房逝后迁葬于鲁宋里祖茔,后人因他被封万户侯而改村名为万户。姜房有九子六女,长子姜思明承袭宁海州管民长官,次子姜思聪袭父职宁海州刺史。

据说,峒岭、万户两村姜姓有相互汇合的情况,姜思明之子姜天泽,从万户迁往峒岭,这之前也有峒岭姜姓从村中一个叫小碾的地方迁往万户。

从家谱上可以看出,姜姓从公元前386年到达胶东牟平、乳山境内后,一直在当地居住,是当地不折不扣的土著居民。烟台威海最早有记载的居民就是这支姜子牙的子孙了。而且他们2000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当地,是血统最纯正的姜子牙的后代。在胶东乳山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地的姜姓,是姜子牙后代的几率在90%以上。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山东牟平金庄姜姓一支字辈:德吉明春元恒立贞。

(姜姓宗谱等部分资料摘自网络,一并感谢)

1、唐朝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字辈:“世运承先泽光华继后如家国文明远廷贤任尔思一邦登政仕永绍吉人图三伯从公久天壁可为谟子能辉前志兆泰俊良储”。

2、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扩展资料

姜氏名人:

1、姜文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姜超

姜超,1975年3月19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影视演员。1994年首次参演《三国演义》。2002年主演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并获得第十六届金星奖集体获优秀演员奖。2006年在《武林外传》中饰演李大嘴一角而受到观众关注。

-姜姓

姓名起源2007-11-08 19:14 姓名一直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其中“名”一般由父辈取立,“姓”则系世代相传,源远流长。那么,自己的姓氏到底源于何处?它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哪些演变?又有哪些历史名人?我国的姓氏有着悠远的历史。相传五千多年前东方部族的首领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以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如史官有后代称史氏; (4)以技艺为氏。如制陶人有后代称陶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秦穆公有后代以他的谥号"穆"为氏,称为穆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西汉以后,历代都编有不少介绍姓氏的图书,而能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唯有宋代人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以宋朝皇帝的赵姓起首,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因此流传久远,成为几百年间中国著名的蒙学读本。 这些姓氏今天基本上都流传了下来,且其人数占现代汉族人数的绝大部分。百家姓共收录姓氏496个,其中单姓440个,复姓56个。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5、姜姓保存了其始祖优秀的基因,在河南大地上出现了“姜方现象”---姜方,才女大学生。 姜姓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哪里能找到昌邑姜氏族谱?

  家谱乃我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事迹的家族档案和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尊祖敬宗”,“敦族睦亲”之伦理道德功能。上迄夏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