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孙的来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
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郡望堂号
1、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2、郡望
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
氏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平原是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0—5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海拔0—200米的叫低原,200—500米的叫高平原。 成因分类冲积平原、海蚀平原、冰碛平原、冰蚀平原。
目录
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平原
世界主要平原概况
地名平原县
平原县简介行政规划千佛塔文昌阁龙门石刻虬龙槐
平原县历史人物
李长水任继愈
平原文化民间艺人
王芹单宝柱寇宝领
平原县部分村名的来历
概述龙门办事处建新街北任庄军屯十里墅石庄恩城镇大庄其他
平原游击队
在线观看 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平原
世界主要平原概况
地名平原县
平原县简介行政规划千佛塔文昌阁龙门石刻虬龙槐
平原县历史人物
李长水任继愈
平原文化民间艺人
王芹单宝柱寇宝领
平原县部分村名的来历
概述龙门办事处建新街北任庄军屯十里墅石庄恩城镇大庄其他
平原游击队
在线观看
展开 编辑本段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平原
亚洲(暂不含中国):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欧洲:东欧平原、西欧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波德平原(中欧平原)等 非洲:尼罗河三角洲平原、尼日尔河三角洲平原等 美洲:密西西比平原、大西洋沿岸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拉普拉塔平原等 澳大利亚:中部平原 中国主要的平原: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构成)、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南部是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太湖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构成)、珠江三角
华北平原
洲平原、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河套平原等 台湾主要的平原:浊水溪冲积平原(又称彰化平原)、嘉南平原(台湾最大的平原)、高屏溪冲积平原(又称屏东平原)、兰阳溪冲积平原(又称宜兰平原)、关渡平原、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所构成的狭长型平原(花东纵谷平原)等 香港最大的平原:元朗平原 日本主要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大的平原)、浓尾平原、畿内平原等编辑本段世界主要平原概况
东北平原:由辽河、松花江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沈阳是东北平原最大的城市。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三部分构成。 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北京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城市。 渭河平原:由渭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西安是渭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长江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城市。长江中下游平原由太湖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五部分构成。 珠江三角洲平原:由珠江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广州是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潮汕平原:由韩江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汕头是潮汕平原最大的城市。 关东平原:由利根川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京是关东平原最大的城市。 红河平原:由红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河内是红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由湄公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胡志明市是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湄南河平原:由湄南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曼谷是湄南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恒河平原:由恒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季风气候,加尔各答是恒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沙漠气候,卡拉奇是印度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沙漠气候,巴格达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大的城市。 图兰平原:由阿姆河、锡尔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努库斯是图兰平原最大的城市。 西西伯利亚平原:由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新西伯利亚是西西伯利亚平原最大的城市。 东欧平原:由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莫斯科是东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中欧平原:由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冲积而成,全境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仅易北河下游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柏林是中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西欧平原:由莱茵河、塞纳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巴黎是西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多瑙河中下游平原:由多瑙河冲积而成,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布加勒斯特是多瑙河中下游平原最大的城市。 波河平原:由波河冲积而成,全境属地中海气候,米兰是波河平原最大的城市。 尼罗河三角洲平原:由尼罗河冲积而成,全境属地中海气候,开罗是尼罗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尼日尔河三角洲平原:由尼日尔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哈科特港是尼日尔河三角洲平原最大的城市。 密西西比平原: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休斯敦是密西西比平原最大的城市。 奥里诺科平原:由奥里诺科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草原气候,圭亚那城是奥里诺科平原最大的城市。 亚马孙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马瑙斯是亚马孙平原最大的城市。亚马孙平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 拉普拉塔平原:由巴拉那河、乌拉圭河冲积而成,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拉普拉塔平原最大的城市。编辑本段地名平原县
平原县简介
平原县位于中国山东德州市的东南,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刘备曾为平原县令;唐时一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安禄山叛军;近代则为义和团起事的重要据点,素有”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之说。平原县有许多的风味小吃,素以恩
松嫩平原
城北站小菜闻名乡野
行政规划
平原县辖1个省级开发区、2个街道、10个乡镇:龙门街道、桃园街道、开发区、王凤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腰站镇、坊子乡、王打卦乡、三唐乡。平原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西临马颊河。总面积1047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53100。行政区划代码:371426。区号:0534。拼音:Pingyuan Xian。 2000年,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总人口439701人,各乡镇人口: 平原镇 96800 王风楼镇 51206 前曹镇 52459 恩城镇 56244 王庙镇 34489 王杲铺镇 31177 张华镇 21615 腰站镇 24302 坊子乡 27692 王打卦乡 23669 三唐乡 2004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里处,津浦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青砖垒砌、叠檐斗卷、轩伟峭姿的七级宝
银川平原
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塔,俗称崔家塔。 据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级26米,塔身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门圆顶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线射入,亮中有雅,暗内有意。 三百多年来,这座砖塔由于遭受风蚀、雨淋、日晒、积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响,加速了塔体的老化。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县人民政府投资2万余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远近闻名的千佛塔再现昔日风采。
文昌阁
坐落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学院内的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十二米,共两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上下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宝石般的光彩。游人可沿阶梯登攀,进入上层。登临高阁,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鳞次栉比的农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悠悠岁月,文昌阁作为明代古建筑,饱经了风雨沧桑,见证了世事变迁。
龙门石刻
“龙门楼”位于“龙门”城东南“水门”之上。“龙门楼”底座正中处有拱形“水门洞”,此洞称为“龙门”,在洞门口门楣处嵌有一青石“龙门”碑刻,碑呈竖长方形状。碑体高152米,宽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处刻有一挥而就、一笔连体的狂草“龙门”二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字迹形如龙飞凤舞,又似飞龙走蛇,风格神奇独特;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潇洒,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健,气势磅礴,粗犷酣畅,极富有神韵,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许称绝。
虬龙槐
“虬龙槐”位于平原县腰站镇原驿站官道大街南端,现105国道西侧,腰站村十字街中心。当地百姓
成都平原
对此槐俗称为“千层槐”、“铁裹槐”,据说是因为历代官宦在树干上贴告示,一层 加一层,暴一层又贴一层的缘故。 这株古槐,年代久远。当地民间传说是: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东临泰山的时候(公元前210年)回驾不远,病逝于平原津(据平原旧志记载,平原津在城南40里,现已湮没),曾在这株大槐树底下停尸,至今不招蚊蝇(据实考,秦始皇突发病于平原津渡口、死于回长安的路上沙丘——现为河北省广宗县。病重的秦始皇路经腰站镇,在此树下歇驾较为可信)。 这株古槐,至今仍然生长葳然,枝繁叶茂,树冠覆盖直径108米。尤为奇特的是在繁枝复映下,向西偏南的一枝古干,有主干横出,长得“拱腰苍劲,巨爪雄伸,形态逼真,莽弱虬龙”;“龙鳞龙爪、龙头龙眼、龙须龙牙,历历传神”,无怪乎有人说:“这可能是秦始皇死后回长安的意象在树上长出来了。”此槐景观,至今尤存,20世纪90年代初,选入“中华古槐”一书。 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是清代诗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编辑本段平原县历史人物
李长水
(1851—1907),男,汉族,今山东省平原县王庙镇(原苏集乡)杠子李庄人。农民出身,当过木匠,开过粉坊,家境中等。 清光绪年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同时,也加强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欺压蠢昧百姓,外国传教士不断向农村渗透。李长水深受其害,经常被本村恶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从而激发了他反帝爱国的热情和对洋人的愤恨。他先是拜师练拳,又与本村杨传文结社组织义和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为联合外地义和拳共举驱洋人反洋教之大业,李长水邀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和本县义和拳坛主在杠子李庄举行“拜师拳会”,并被众坛主推为“二师兄”(朱红灯为大师兄)。李长水还与朱红灯等10余名鲁西北义和拳首领共同提出“保清灭洋”的口号,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由秘密结社转变公开组织,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深入发展。 八月上旬,在杠子李“拜师拳会”的影响下,平原县义和团反洋教、驱洋人、惩治二毛子的斗争此起彼伏。十三日,李长水带领本村拳民斗争了李金榜。平原县知县蒋楷连连接到报案后,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动为“匪患”,要捉拿李长水,并抓走了杠子李庄的6名拳民。李长水决心反抗屈服于洋人的腐败官府。九月五日,李长水请来朱红灯、本明和尚及茌平、长清、高唐等县的义和团高手近300名,还请来本县的部分义和拳手,在杠子李庄周围搭起帐篷,准备迎战官兵。九月初七,蒋楷亲自带数十名勇壮前去了杠子李镇庄,经过短时战斗,蒋楷大败逃回县城。自此,揭开了义和团平原起义的序幕。 蒋楷战败后,便和恩县知县联名向省府衙门请兵。济南知府昌诒、统领袁世敦、骑兵哨官朱景荣带骑兵一哨、步兵一个营,于九月十日、十一日先后赶到平原。李长水、朱红灯等首领采取了分散官兵兵力的战略,带领义和团千余人转移到地势险要的大芝坊村东的森罗殿。九月十三日,与前去镇压的官兵展开决战,从上午10时打到中午,杀得官兵四散逃窜。在骑兵的援助下(从恩县赶回),官兵败回县城。从而开创了义和团武装起义的先例,对全国义和团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森罗殿大战告捷后,义和团集中转向分散活动。十二月,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朱红灯、本明和尚、本县的祀砚田、张泽、魏奉宣、杨传义等先后被杀害。李长水被逼出走东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 长江中下游平原
任继愈
(1916--2009)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是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编辑本段平原文化民间艺人
王芹
女,40岁,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西咸村人。7岁时开始习画,21岁时,平原县文化馆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绘画培训班。 2003年4月开始铅笔勾画《红楼梦》人物,2004年12月画毕封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宽80公分的《红楼梦》连环画总长100米。2004年元旦期间在腰站镇政府大会议室把自己的百米《红楼梦》长卷向全镇百姓免费展览,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之后,王芹又开始了她的长卷新作《金瓶梅》,2006年初将创作完毕。
单宝柱
男,42岁,平原县平原镇闫庄村人。自小对美术情有独钟,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室内装饰。曾做过16年的木工,结缘根雕艺术与他的木工基础和美术爱好有很大的关系。1984年的春天,23岁的他开始了根雕艺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奇形怪状的树根进行多种角度揣摩研究,然后用灵巧的双手雕刻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植物。为了更好地研究根雕艺术,单宝柱平时认真观察《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的一举一动,并经常到济南、泰安、青岛等地和一些知名的根雕艺术家切磋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农民单宝柱的根雕艺术曾在德州电视台和县电台做过专题报道,其部分作品也被知名人士收藏。现在共创作根雕艺术作品200余件。
寇宝领
男,32岁,平原县腰站镇小白村人。对于剪纸,他既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没有家人的感染熏陶。有独特的绘画天赋,1987年,在一次省报主办的剪纸比赛中,他的作品“百鸟迎春”得了三等奖;1990年,寇宝领报名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大赛,此次大赛共有参赛选手13万人,他在比赛中,仅用了1小时零20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剪纸作品在众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并获鼓励奖,成为全国56名获奖者之一。曾拜原山东省民间剪纸协会主席范作信为师,在1993年中国当代民间剪纸艺术大赛中,他有“齐心协力送公粮”等6幅作品获奖。1997年夏天,寇宝领应邀去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参加剪纸比赛,并以一幅“国泰民安日,广安庆有余”剪纸作品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十几年间,寇宝领在《农民日报》、《新疆合作经济报》、《大众日报》、《山东科技报》、《农业知识》等报纸杂志上共发表剪纸作品500余幅,其作品曾多次被外国友人索取收藏。编辑本段平原县部分村名的来历
概述
平原县有800多个村庄。各村之名,追根溯源,皆有来历:或因居人姓氏命名,或以地理位置称名,或因某姓朝中为官改名,或由当时某些变故更名等等,均铭刻历史的印痕,既寓意深,也富谐趣。下面仅举几例:
龙门办事处建新街
北齐前辛姓建村,名小辛庄。平原县城建城后,遭遇饥荒,有一道士于齐周两次割己肉煮之孝敬父母,度过灾荒,村人感其德行,改小辛庄为孝信街。“文革”初期风行“破四旧、立四新”,又改名为建新街。
北任庄
明洪武年间,任姓迁来建村,取名任乡庄。后该村出了任士平一名大官(曾任刑部右侍郎),改为任庄,又因地处县城北,又名北任庄。
军屯
明洪武年间,燕王朱棣曾在此地屯军垦荒,供作军需,设军户数家,看守粮仓。当时许多饥民流落到此,也借废军营落户开荒,遂成村落,名军屯。永乐年间,又有郑、李、刘、张、马等姓迁至这里,马姓建村军马场,称马庄,其他几姓倚仓建村,故名郑家仓、李家仓、刘家仓、张家仓。至今,六个村仍互相连接。
十里墅
清初,丁姓在鬲津河边建此村,取名丁家桥。后来,董探花、张翰林等名宦文人来此建宅、置地、修墓地、筑别墅,该村日益富庶,又因距县城10华里,故称十里墅。
石庄
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驻军垦地,有一石姓人家来此居住,曹军走后,石姓建村,人口渐多,取名石庄。
恩城镇大庄
明永乐年间,李姓建村。村西有一片大洼,大雁飞来,常在大洼栖息,人们取村名为大雁李,简称大庄。
其他
大洞子头:北宋初建村,名毛庵寺。宋仁宗八年,王则造反,占据贝州城。官兵前来镇压,攻城不下,便使兵士、民夫从该村开始挖地道数条,直至贝州城内,王则大骇,遂撤出贝州城,官兵未屠城。人们感官兵不杀之恩,将贝州改为恩州,毛庵寺因仍有地道,改名洞子头,并以一大地道口为界,分为两村,东者谓大洞子头(简称大洞),西者谓小洞子头(简称小洞)。至明万历年间,大洞子头的马姓迁出,又建一村,名马庄。 北站:相传商代驿道通过此处,并建有驿站。苏获向纣王进献美女妲姬过此,宿于驿站,称此地“很太平”,遂改为太平驿。明代驿改站,因处恩县城北,又称北站。 东烟台、西烟台:战国时期建村,村中有一烽火台,后分为两村,分别称东烟台、西烟台。至今仍有烽火台遗址。 腰站镇腰站村:隋大业年间建村,北宋年间称药家镇。明代北京至南京驿道过此,并设站、铺,改称谭家铺。清乾隆年间,漕粮旱路过此,因其地处高唐、恩县两县中间站,又改称腰站。 锅培口:明代建村于相家河西堤上。有一年,该河大堤溃决,村民各揭自家铁锅共数十口,堵住决口,保住大堤和村庄,遂将村命名锅培口。 前、后槐王庄:明永乐年间,王姓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前、后两地建村,为不忘大槐树,取名前、后槐王庄。 东、西韩营:西汉时建村。大将韩信夜渡平原津,在此扎营,奔袭齐之历下军,胜之。此村取名韩信营,简称韩营,现分东、西韩营两村。 王凤楼镇王凤楼村:明永乐年间,田姓在此建村,后因传染病人口大部分死亡,几近村灭。一王姓迁来居住,建起土楼,且渐富,遂改名王富楼,又演变成王凤楼。另有一传说:明万历年间,有山西省一落第之士王友才,携全家来此居住,夜间忽然一只凤凰飞来栖于树上,霞光万丈,周围树上百鸟朝凤,莺歌燕舞。稍顷,凤凰飞走,百鸟停鸣,一切归于寂静。王友才大为惊喜,认为是吉祥喜庆之兆,遂改村名为王凤楼,寓“凤栖王楼”之意。其妻先后生二女,起名大凤、小凤。王姓繁衍生息,渐成一大村。 桃园办事处大营张村: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北京东石门迁来建村,取名张庄。清乾隆皇帝东巡时,因该村井水甜,村子大,曾在村前扎营居住,后人改名为大营张。 仇庄:元末明初,仇、侯两人一卖豆腐,一磨香油,来此定居。后又有张、谭、杨、牛四姓迁来落户,形成一个大村。世代流传几句顺口溜:“千年仇,万年侯,一家磨豆腐,一家磨香油。” 饮马店:明崇祯年间,孙、管、杨三姓迁来落户,取名太平庄。清乾隆皇帝南巡泰山,经过此处,因村庄水井多,水甘甜,遂令三千军马在此歇息饮水。后人为纪念此事,遂改名饮马店。 王庙镇张官店:战国时建村,人员渐多,成为一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此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县城由该邑迁来今治。该地作为平原县城驻地,时间长达七百七十多年。三国时代刘备坐守平原县令,就发生在这里。后张姓人辞去巡抚之职回家开店,故此演变为张官店。 沙集:明洪武年间建村,取名义和庄。清末,义和团一部曾在村东沙堆上祭刀,又因是集市,故改名沙集。 张老虎庄与捉虎屯、前杠子李、后杠子李:明正德年间,张姓带一头水牛迁来建村,取名水牛张村。因张姓多体健骠悍,“像群老虎”,又改称张老虎庄。后有与张老虎有宿怨的人分别迁此处建村,一称捉虎屯,一称前杠子李庄(意为能打虎),一称后杠子李庄(意为能赶虎)。 前曹镇簸箕张庄:传说战国时建村。著名军事家孙膑曾在此用兵摆阵,故名迷惑寨。后因村中张姓家家编簸箕、簸箩,又演变现名。 鸣鸡店:西汉宣帝年间建村,因种谷多,名小米店。传说东汉末年,张飞鞭打督邮后星夜逃跑至此村,正当鸡叫,又因庄西有座大寺院,故演变为鸣鸡寺。后该村立集多街店,又演变为鸣鸡店。 吏部王:明代建村。王姓有人在当朝任吏部尚书,故演变今名。 张铁嘴庄:明代张姓靠桥建村,取名张家桥。后该村出了一名能说会道的人,人称张铁嘴,故演变成村名。 张达子庙:金代建村名小杨庄。元代蒙古族张姓奉命住此村监视汉人,该人宽厚,不告密,不做坏事,后有人感其德,为他建庙,故改村名为张达子庙。 刘万斛:元代建村,村人刘万斛中了举人,村人皆喜,故以人名命村名。 坊子乡曹庄:东汉末建村,相传曹操在此驻过兵,取名曹庄。 王公屯:相传元代有个皇帝在此住宿,王姓在此建村,取名王宫殿,后演变为现名。 三唐乡曲六店:明末,曲姓排行六的一人迁来建村,后人渐多,又开一店,故名曲六店。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在此设大营驻跸。又据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在此设过行宫。 桃园站:相传为东汉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所。明清,北京至济南的驿道由此通过,设桃园站,渐形成村,以站名村。 虎皮张村:北宋年间建村,名庄科。后明燕王扫北时变为废墟。永乐年间,张、马两姓迁此重新建村,发现庙钟有“虎瓶张”三字,以此命村,后讹传为现名。 王打卦乡王打卦村:明永乐年间,王姓迁来建村,称王家庄。后王姓一家财主与一名御史打官司,将家业花光,不得已进行打卦,靠此收入在京城继续告状,终将官司打赢,为此更为今名。 义和庄:明永乐年间,陈姓迁来建村。后因与邻村发生土地纠纷,全村人既讲理,又讲团结、讲义气,胜了邻村,故改现名。 王杲铺镇王杲铺村:北宋初,有个名王杲的人建村,取名王杲屯,并在驿道设铺接待移民,为念其恩德,故更名为王杲铺。 张华镇范庄:明崇祯年间,原为范阁老墓地,范姓守墓发展成村,故名。编辑本段平原游击队
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部队,阻敌进山增援,同时保住坚壁在李庄的粮食。李向阳与参谋长兵分两路,深入敌后,李向阳在李庄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杨老宗径至县城向松井告密。正苦于搜寻粮食的松井闻讯,率队赶到,时李向阳已将乡亲与粮食转入地道。松井下令掘地搜索,李向阳施调虎离山计,派侯大章、老海焚烧李庄附近的炮楼。此计为松井识破,继续挖掘,果然发现一处地道口。李向阳为引诱松井离村,率队员化妆进城,炸毁敌弹药列车,拟在松井撤退时伏击。但狡诈的松井于撤退中途突然变卦,率队杀“ 回马枪”,又折回李庄,施暴力威逼 民众供出藏粮地点。老勤爷怒斥松井 ,惨遭杀戮,小宝子亦饮弹身亡。李向阳担忧乡亲安危,与钱大友率部佯 攻县城。松井恐老窝有失,被迫撤出 李庄急返。面对乡亲们受难惨像,李向阳决心以血还血,与侯大章等队员再次化妆入城,烧毁敌人粮草,又处决汉奸杨氏父子。李向阳神出鬼没,令松井草木皆兵。忽闻李向阳在李庄运粮,松井倾巢而出,直扑李庄。时李向阳张网以待,终于全歼松井部队。
纳兰姓起源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满洲叶赫地区的纳兰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来,灭了女真的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后举族迁至叶赫河岸,号"叶赫国",地处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镇一带,后人称此支纳兰氏为叶赫那拉氏。 明初时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领金台什,继兄之后成为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生子皇太极,即其后的清太宗。因而,纳兰氏族与清皇室有姻戚关系。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被绞杀,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将,其族世袭佐领,为后金及清王朝屡立战功,为满洲八大贵族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时年二十二岁,后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葬于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
在短暂的三十一载生涯中,纳兰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
而今流传最广的是其词。24岁时,纳兰性德将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再后世将逸散在其友人著作中的纳兰作品汇整,纳兰词现存世349首。
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伉俪情深,不期婚后三年妻子亡故,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继娶官氏,赐淑人。其有妾颜氏,后又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纳兰明珠:
个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权贵而又忠贞不虞,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为,历任刑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而后在“相位”二十载。
纳兰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家族虽为清之望族叶赫氏,却几乎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叶赫氏在康熙年间益以没落,明珠也仅仅从其父继承到侍卫名而以,从此靠其双手打下一片天地。明珠之岳父乃多尔衮亲弟英亲王阿济格,此人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继续无法无天,顺治为除此大患,将其与已得亲王爵的三子赐死,得公爵位的二子削爵,其余人一律扁为庶民。明珠与其女的婚姻,非但没有给他丝毫好处,还给他的前途带来了那么一些黑暗。但纳兰明珠始终是个璀璨的明珠,黑暗终究是掩盖不住光芒的。
明珠之罪名虽为朋党,但其的忠心却是可鉴的,他对清王朝付出了几乎一切,但在位及人臣之时,却为了家族复兴留下了永久的骂名,也成为了他永久的痛。他在三藩做大,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做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做为臣子,是尽忠的。而其能力还不仅仅在此。
纳兰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而后更赐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载,其能力可见一斑。
纳兰世家
纳兰家族入关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其部首领贝勒金台石在对抗努尔 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
纳兰其子尼雅韩随叶赫部迁至建州,受佐领职。在满洲入关过程中,积功受职牛 录章京(骑都尉)。尼雅韩妻墨尔齐氏,有长子郑库,次子明珠。
纳兰明珠生于天聪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卫,従銮仪卫治仪 正迁内务府郎中,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 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 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 女。有三子:长子纳兰性德,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17岁入太学读 书,18岁中举,22岁考取进士,被康熙授三等侍卫,以后升二等侍卫,再升为一 等侍卫。他作为乾清宫侍卫,于皇帝左右,随侍扈従,由于才华出众,为皇上看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纳兰性德17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 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又续娶关氏。纳兰性德有三子,长子富格为侧室颜氏所出,次子富尔敦为卢氏所出,三子富森为沈宛出。其孙名瞻岱。
揆叙,明珠次子,初为佐领、侍卫,后由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迁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鸡肋集》、《隙光亭杂织》、《后识》。因为立储问题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传遭指责。至雍正朝其身后名份又进一步被贬,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复。揆叙妻耿氏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继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为妻,生耿氏。由于此种关系耿氏出入皇宫,上下以格格称呼。耿聚忠因忠于清王朝, 未従“三藩之乱”,被加太子太保衔得善终。
纳兰揆方为明珠三子,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女,是为郡主。 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揆方夫妻双双相继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后经康熙命均过继给揆叙夫妇,并改名永寿、永福。
纳兰
永寿于十六岁任佐领、侍卫,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寿娶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后来做了乾隆弘历的舒妃。
纳兰永福与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内务府总管。他因与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亲缘关系,先后支持允禧、允禵谋取皇位,结怨于皇四子胤祯,成为雍正的政敌,为其所恶,被革职。后任盛京户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纳兰瞻岱为纳兰性德之孙,官至乾隆朝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提督直隶总兵都督同 知。并追赠其父福格为光禄大夫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又晋赠光禄大夫提督直隶总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卢氏,生母颜氏也“并诰赠一品夫人”。
纳兰纳兰家族因封建贵族制度而世代为官,并一度位极人臣,通过血缘、婚配等 与清王朝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性德本人及胞弟揆叙和儿子福格均极具才学; 父兄子弟所供职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构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会的缩影, 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明万历二年,辽东都督佥事李成梁率领六万大军奉旨征讨王杲部落,就在李成梁攻破古勒城之时,王杲早已带领一家子往蒙古方向逃去。李成梁破城之后,率众斩首女真人1104人,但刚要对一个16岁的少年挥刀时,却把手放了下来,这个免受屠戮的少年就是努尔哈赤。
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公,10岁的时候,努尔哈赤三兄弟不受继母的待见,父亲便将他们送到王杲部落做人质。
眼见李成梁对自己起了杀心,便连忙跪在地上,抓住李成梁战马的腿,放声大哭,只求一死。
如果努尔哈赤没有痛哭求死,李成梁一定会杀了他的,结果他这一哭,倒让李成梁于心不忍了,便下马把努尔哈赤带到抚顺城中当养子养了起来。年轻的努尔哈赤采取以退为进之术,保全了自己性命不说,投身李成梁后,因其身高八尺,智慧过人,跟随李成梁打仗时,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正因如此而备受李成梁赏识。
努尔哈赤是李成梁养子一说,是比较普遍的说法。包括后来传说他的脚上有7颗红痣的说法也与此有关。然而实际上,这却是不太可能的事,因为李成梁有9个儿子,个个都很成器,没有必要把一个来自女真的少年当儿子来养,更何况努尔哈赤还是大逆不道之徒王杲的外孙。
关于努尔哈赤是李成梁养子的说法,多半来自于姚希孟所著的《建议授官始末》中的记载。里面说道:当努尔哈赤十五六岁的时候,抱住李成梁的马腿求死,李成梁不忍心杀害他,便把他收留在身边,就像养子一样。不过,姚希孟也只是说像养子一样,而没有说是养子,这极有可能是后人的对这句话的误读。
还有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奴隶,但据史书记载,除了养子和奴隶的身份,还有努尔哈赤曾经做过李成梁的书童、侍卫、侍卫长等一系列的传闻。但都没有不可辩驳的证据来证明。最多是历史记载中的孤证,形不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但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来看,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奴隶一说更为可信。
姓氏孙的来源
本文2023-11-26 22:04: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