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本
1 文言文本字含义用法
“本”在文言文可作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副词和代词,用法用意各不相同
(名词)
1(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比如:本,木下曰本。——《说文》
2本宗族
比如: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3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比如: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4母金,本钱
比如: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根源,本源
比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6古代指农业生产
比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7底本
比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8奏章 、书册、本子
(形容词)
1原来的;本来的
比如: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基础的,基本的
(动词)
1执掌,统辖
2推究,推原(代词)
1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比如: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现今的
3这,那
比如: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量词)
1用于书籍簿册、用于植物。株;棵
比如: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副词)
原先,本来
比如: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2 本在古文中的所有意思①草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②树木的干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以观其疏密”③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④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⑤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有原,怠与忌之谓也”⑥依照;依据《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乃增损而润色之”⑦堆原,考察《伶官传序》:“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⑧本来的,原来的《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心”⑨本来;原来《愚公移山》: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孔雀东南飞》: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⑩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⑾这里的;自己的《采草药》:“用芽者自从~说”⑿版本;底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⒀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章”⒁株;棵《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薤五十~葱,一畦韭”⒂书籍的一册《活板》:“若止印三二~,未为简易”。
3 文言文中 本的用法有哪些详细字义〈名〉1 (指事。
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本,木下曰本。
——《说文》本实先拨。——《诗·大雅·荡》木水之有本原。
——《左传·昭公元年》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论衡·吉验》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本支百世。
——《诗·大雅·文王》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君子务本。
——《论语·学而》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马中锡《中山狼传》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
本钱);本银(本钱,资本)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盖亦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人穷则反本。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汉· 贾谊《论积贮疏》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今存其本不忍废。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17 书册,本子 [book]。
如:本子(书本)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
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形〉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动〉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本姓曹。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4 这,那 [this]用芽者自从本说。
——宋· 沈括《梦溪笔谈》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量〉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2 用于植物。
株;棵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3 又如:二十本葱〈副〉1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自言本是京城女。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本的古文意思是什么1、草木的根。
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得固定它的根基。
2、树木的干。
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摇动它的根部来看它栽得是松是紧。
3、根本;基础。
先秦孟子及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本矣。”王想去的,为什么不让自己割了。
4、指农业。
两汉贾谊《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现在,有些人违背根本,而从事工商一类产业,吃饭的人很多。
5、本源;根源。
唐代韩愈《原毁》:“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根源,就是懒惰和嫉妒。
6、依照;依据。
7、堆原,考察。
宋代欧阳修《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8、本来的,原来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我的本性。
9、本来;原来。
战国时期列子《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冀州之南,河阳的北面。
10、本钱。
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你本来相等,就沦没为奴婢。
11、这里的;自己的。
北宋沈括《采草药》:“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芽的从这里开始说。
12、版本;底本。
北宋沈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以后的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13、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章。”这不难,本章分别详细。
14、株;棵。
东汉班固《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令口种一株榆树,百株薤葱五十课,一畦韭菜。
15、书籍的一册。
北宋沈括《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三两本,这种印法不算简便。
扩展资料
“本”今义:
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3、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5、原来:本来。本领。
6、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5 本的古文解释běn
草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树木的干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以观其疏密。”
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
指农业
《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
本源;根源
《原毁》:“为是者有~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依照;依据
《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乃增损而润色之。”
堆原,考察
《伶官传序》:“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来的,原来的
《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心。”
本来;原来
《愚公移山》:“~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孔雀东南飞》:“~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本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
这里的;自己的
《采草药》:“用芽者自从~说。”
版本;底本
《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
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章。”
株;棵
《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百~薤五十~葱,一畦韭。”
书籍的一册
《活板》:“若止印三二~,未为简易。”
6 “本”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本字之意为: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
1、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3、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4、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5、原来:~来。~领。
6、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
7、同祖宗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本家。
8、自己:本人。
又俞旨(袁可立)准辞本身诰命。--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9、在某个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本事。
10、河南项城闫氏一支字辈:“。。至,钦,汝,本,然。。”《闫氏家谱》
11、原来:本来。
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病梅馆记》
12、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13、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
7 文言文大全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更新:闫姓(氏)辈份排序闫姓(氏)家谱(河南 辈分表)
我祖辈姓闫,我是“照(兆)'字辈。
我村最高辈 分是“山(泽、振)'字辈,现只有一 人健在。山 字辈上面依次是:中(芝)、井、天、 施。
正过 来顺序也就是:施、天、井、中(芝)、 山(泽、 振)。
最低的辈份,也就是人丁最旺的“绍”字辈, 亦来人间。
“山(泽、振)'字辈的儿女们是“学( 世)'字辈,我 向“学(世)'字辈喊“老太”。自“学( 世)'字辈分往下依 次排序为:
凤(超)、纪、 照(兆)、书、元;
绍、树、唯、孝、先;
光、明 、同、怀、永;
正、大、如、泰、安。
为了不让我们的辈分 中断或者乱套,闫氏辈分望姓闫的另两系闫 氏籍人与我联系,叙续我们的闫氏家谱。. QQ号:1609022240
附:中(芝)是一个辈分,山(泽、振)是一个辈 分,世(学)是一个辈份,凤(超)是一个辈份, 照(兆)是一个辈分。
另附:据老人们讲,我地的这个闫(闫阎闫)姓 ,是过去湖北麻城喜鹊石的三兄弟,他们弟 兄三人看中这个淮河转弯处,并在这安家, 命名为:闫湾。繁育了我们这支闫姓(氏)族人 。
我地闫氏分布分支村庄:闫湾(大闫湾)、外闫 湾、里闫湾、闫李庄、闫夏庄、闫庄、闫孙 庄、闫岗(大闫岗)、闫岗(小闫岗)→这些姓闫 的以闫湾为中心分布相距10公里以内
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
■姓氏源流
阎(闫 Yán 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起源》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今山西省安邑)。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今陕西省北部一带),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代散处于河洛,汉末居荥阳,其子孙以封地名为氏。
4、出自其他民族改姓。如满洲布雅穆齐氏改姓阎,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改姓阎,其他如蒙、回有此姓。
5、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据《姓谱》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得姓始祖:仲奕。阎姓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来被晋国所灭,懿的子孙后代于是大都散处于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一带),结合前面所述,阎姓的发祥地所能确定的至少应有三处,即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大夫名阎敖,可见阎姓此时已落籍湖北。秦汉时,有阎姓人迁甘肃、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西汉末年,有尚书令阎章居荥阳,其子阎畅长子为阎显,阎显被封为长社(今属河南省)侯,后阎显参予皇室更迭被诛,其子阎穆为避难徙居于巴西之安汉(今属四川省),是为阎姓入川之始。阎穆有孙名阎甫,被魏武帝封为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子阎璞,因西晋一统而仕宦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一带)并定居当地。阎璞有子瓒为汉中太守而定居陕西汉中,瓒有子亨,为辽西太守,亨生子名阎鼎因仕宦而迁居今北京一带,后死于刘聪之难。阎鼎子阎昌逃奔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后其孙阎满一支徙居河南,又从中派生出甘肃天水、敦煌等支派。阎满之孙有阎善,因仕宦云中镇将而徙居云州盛乐(今内蒙自治区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五胡乱华,阎姓被迫大举南迁,再经过隋唐,阎姓在江南的分布更广,盛唐时,阎姓在太原发展成一大望族。宋元时,夷人南侵,使原本散居江南的阎姓进一步向华中、华南、西南播迁。明时,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太原阎姓亦有迁今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者。至此阎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并有阎姓人徙居海外。如今,阎姓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历史名人
阎姬:汉代河南荥阳女子,于东汉安帝时贵为皇后,统御六宫。安帝驾崩后,与其弟阎显废立太子,她临朝听政,其兄阎显任车骑将军,共掌国家大权,不久事败而被诛。
阎元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南北朝时,北魏随郡太守。
阎立德: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画家、工程家,与其父毗皆擅工艺、绘画,驰名隋唐间。
阎立本:阎立德之弟,唐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继承家学,并师法张僧繇、郑法士,而能变古象今,擅画人物,尤精写真,兼能书法,存世《历代帝王》、《步辇》、《职贡》等图。
阎次平:宋代画家,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评者谓其“仿佛李唐,而迹不逮意”。存世作品有《牧牛图》等。
阎承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宋时名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
阎尔梅:明末江苏沛县人,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
阎若璩: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学者、考据家,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写,长于考据,确证了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为伪书。有《日知补正录》等。
阎敬铭:陕西人,清代名臣,曾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修建圆明园而被革职,以善理财著称。
阎书勤:农民出身,习“红拳”,精刀术,为“十八魁”之一,后拜赵三多为师,聚众达三千人,反对洋教,攻打教堂,仇杀教士,1900年8月,于犁园屯战役中被俘,在临清被清政府处死。
阎红彦:陕西省安定(今子长)人,红军将领,1927年清涧起义后历担重任,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阎锡山:山西五台(今属定襄)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盘踞山西近四十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曾任“国防部长”,1960年在台北病故,终年77岁。
■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此支阎氏,大概出自周康王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此支阎氏,应为唐叔虞之后。
2、堂号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此外,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河南堂”、“丹青堂”等。
■宗族特点
1、各支阎姓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界限。阎姓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出自何支,这说明阎姓的早期历史并不可考。
2、阎姓发源于我国北方,历代也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阎姓家乘牒谱分支甚多而精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典籍佐证,记述阎姓起源最详细的古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记述之,为他姓所罕见。
阎和闫的区别在于意思不同、笔画数不同和发展不同。
1、意思不同
阎的意思是:姓,里巷,佛教的鬼王。闫的意思:闫姓,只作为姓氏。
2、笔画数不同
阎总笔画:11画。闫总笔画:6画。
3、发展不同
在历史上,经历了演变过程。阎为最繁体,阎为门简写为门而成,闫为阎的异体字,闫则为当今简化字写法,已经被阎姓家族广泛使用。
闫源于芈姓,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闫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闫敖。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闫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闫氏。
阎姓宗族特点:
1、各支阎姓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界线。阎姓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也不能正确区分自己出自何支,这说明部分阎姓支脉的早期历史不可考。
2、阎姓发源于中国北方,历代也主要繁衍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阎姓家乘的谱分支甚多而精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典籍佐证,记述阎姓起源最详细的古籍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记述之,为他姓所罕见。
文言文本
本文2023-09-22 00:02: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