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2收藏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1张

一、问题的提出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现代的名人

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上网、问家长

王姓的历史由来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4出自妫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赐姓7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四、结论

1 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堪称经典。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论》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学家王国维。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 据2007年最新统计,王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数量达92881万人。 希望采纳

字辈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

字辈起源于唐朝。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一、姓氏

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二、字辈的用法

如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四十个字辈为“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后来又定下了四十个副字为“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

字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由于避讳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所以取名时应注意:

1、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2、忌讳生冷字。

3、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4、忌讳多音字。

5、忌读“绕口”字。

6、 忌读不雅的谐音。

-字辈

-姓名

-姓氏

一、姓氏源流

米(Mǐ)姓源出有三:

1、源自国名,以国为氏。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在现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萨马尔汗的西南),是农牧业国家。汉朝时被匈奴攻击,就往中国这边迁移,到唐时作为中国的附庸国。以后又逐渐内迁中原,世代繁衍,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就形成米氏。

2、源自芈姓。据《姓氏考略》载,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3、源自中国 古老姓氏:

① 米姓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省高台县境内),为“昭武九姓”之一;后归属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进入中国后,子孙遂以米为姓。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

② 名“米纳勒”的“米”也是米姓之源。

③ 元代时的边帅米开庵(山西省大同府 ),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归附明太祖。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年老辞官后定居邵武,为今福建省米姓 先祖。米姓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二、迁徙分布

(参见上文《一、姓氏源流》)米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三、历史名人

米 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定居润洲(今江苏省镇江)。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侍访录》、《宝晋英光集》等。

米友仁:米芾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间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存世书画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

米喇印:清初西北 起义领袖。甘肃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人。明末甘州军官。顺治授副将。五年(1648年)与丁国栋率农民起义,杀巡抚张文衡等,废清年号,建政权,受文武官员,连克凉州,兰州等州县,兵重十余万,后兵败阵亡。

米万钟:明书画家,字友石。祖籍顺天。生平酷爱奇石,积蓄奇石甚多,人称友石先生。任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因而削籍,后官至太常少卿。

米汉雯:清代人,米万钟之孙,好学,善写小令,书画继承其家法,人称小米,著有《始存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近陕西省西安市至化县一带。

陇西郡:战时秦昭襄王置。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巨野县一带。

2、堂号

鹿门堂: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

米姓宗祠通用对联〖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襄阳博士;

长通参谋。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米芾,号襄阳博士、海岳外史。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米放,字长通。隐居剡溪。曹王皋镇江西,辟为节度参谋,后召为拾遗,不赴。其诗文多行于世。

顺天友石;

梁若居松。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太常少卿米万钟,字友石,万历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削籍,后为太常卿卒。生平蓄奇石甚富,称友石先生。善书画,有《篆隶订讹》。下联典指清代诗人米肇灏,字梁若,明崇祯岁贡,入清后,遯居城东,蔬食菜羹,行吟不辍,有《居松吟》。

无章画派;

嘉荣歌声。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称。著有《书史》、《画史》、《山林集》等。下联典指唐代年间人米嘉荣,善唱歌。刘禹锡有诗句:“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惟有米嘉荣。”、“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

陇西世泽;

襄阳家声。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事典。

名闻八友;

堂列三贤。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 米楷,与陈耽等人友善,当时人称“八友”。下联典指南宋人米宪,嘉泰年间曾任瑞州太守,与东城、栾城被当地百姓共祀于三贤堂。

-----------------------------------------------------------------

〖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松性淡逾石;

鹤情高不群。

——米汉雯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初书画家米汉雯题赠联。

小旗村店酒;

微雨野塘花。

——米都知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戏曲演员米都知诗句联。

-----------------------------------------------------------------

〖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吟楼万山风景聚;

墨池濯砚鱼龙藏。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襄樊市樊城米公祠联,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又名米家庵,为纪念宋代书画家米芾而建。

云来清静当深处;

帘卷霞明向远开。

——米万钟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米万钟自撰联。

小楼刻竹听春雨;

白昼垂帘看落花。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米公祠联。

旖旎云锦秋花起;

清照湖山皎月明。

——米芾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书法家米芾诗句联。

-----------------------------------------------------------------

〖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翰墨淋漓,继世友仁妙笔;

风神俊逸,聚观海岳风姿。

——米芾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米芾。下联典指北宋敷文阁直学士米友仁,米芾子,善书画,世号“小米”。

============================================================

米姓典故、趣事

〖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

宋代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

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

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用于贬义。

饶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注:汶从?)。到世尧濙时为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濙任当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濙虽是上古唐尧的嫡系后代,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濙也应该避讳,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繁体为“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繁体为“饶”),赐尧濙改姓“饶”,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

“饶”姓以尧濙为始祖,传至世饶次守时,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勅:“尔之后裔世代其昌”。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全面推行简化字,“饶”简化成了“饶”或“尧”。“尧”简化成了“尧“,让许多“饶”生本家无所适从,有人写作“饶”有人写成“尧”。读音也rao,yao不分,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还是读音为yao

毛泽东,就曾亲切地称饶漱石为“小姚(音同yao

上面这段文字能很好的说明“饶(rao)”本“尧(yao)”包括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仍读“yao

饶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阳临川

--------------------------------------------------------------------

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

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

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

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南城人。

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

饶姓起源参考之一

一、 战国时,齐国有个地方名为“饶”(今山东青州市附近)。当时,这个地方的居民,就随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饶氏。齐国有大夫,据说是周朝开朝宰相姜太公的后代,受封于饶地,其子孙就以封邑地名为姓,称为饶氏。战国时的齐国,也有一地名为饶,并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饶阳县东北),大夫的子孙就世代以饶氏相传。

二、出自姜姓。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一带),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称为饶姓。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

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

堂号:

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朋来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 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迁徙分布

饶氏主要以江西为中心,分布在湖北、福建、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四川、云南等地,这些地方的饶姓,绝大多数都是从江西繁衍出去的。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的饶姓家谱约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谱。残本,上图没有新谱。在广东、湖南、福建等图书馆也有旧版《饶氏家谱》。新编的家谱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图书馆有收藏。

饶姓主要分布地:

江西:以抚州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域。

湖北:赤壁市(蒲圻,三沙系)、崇阳县(三沙系),咸宁市(三沙系),广济县(武穴市)、石首市(荆州地区)、浠水县/ 监利县、襄樊市、十堰市、 黄石市、 黄梅县

湖南:长沙市、城步县、需县、慈利县、桑植县、沅陵县、溆浦县

浙江:常山县、缙云县、青田县、温州。

福建:邵武、顺昌、武平县、沙县、建瓯、浦城

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潮安、大浦、韶关、云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门

四川:仪陇、资中 汉源 洪雅 雅安 石棉 邻水 大竹 宣汉 渠县 宜宾 自贡 内江

云南:武定、元谋、昆明、禄丰、昭通

贵州:印江、思南

纳雍 铜仁 茶店

重庆:忠县 云阳县

北方:北京、河北、内蒙也有饶氏后人族群

江苏:沛县

(如有饶姓本家了解饶姓分布,请予增加。谢谢!点击上面修订:介绍 ,进入添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姓氏源流

饶(Ráo 饶)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辨证》载,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省饶阳一带),长安君的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称为饶姓。

2、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战国时期,齐国有大夫封于饶(今山东省青州市境内)。其子孙遂以封邑为姓氏,称为饶姓。望族出自平阳、临川。

3、出自妫姓,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据《姓源》载:“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又据《百家姓考略》载,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国,其后代以国名为氏,亦称饶氏。

得姓始祖:商均。饶氏姓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饶氏家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古代的饶阳。饶阳,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根据《史记》的“赵世家”上记载,悼襄王六年,将饶这个地方赐封给长安君,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饶阳县。饶氏发祥于河北饶阳。第二种说法,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的记载,饶姓出自姜姓,战国时期有齐大夫食采于饶邑,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青州一带,其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饶氏,望族出自平阳、临川。第三种说法,根据《百家姓考略》上的记载,饶氏出自妫姓,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后代以国为氏,亦称饶氏。因此,我国饶氏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饶氏后人奉商均为饶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饶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饶氏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省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省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省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省南城人。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唐宋时期,饶氏家族也已经南迁到了闽、粤一带。有关他们南迁的情形,有以下的文献可资说明——“始兴平阳堂饶氏重修族谱”:其始祖讳元亮……世世为饶之鄱阳人……仕唐德宗(780-804年),晚寓南城(广信府)……生五子……后遭兵燹,迁徙无常,不能悉数”;“崇正同人系谱饶氏条”:“宋末,其族人有世居永丰之名四郎者,父为福建汀州推官,丁世变,因家于汀之八角楼,及四郎复迁于潮之神泉乡,即今之大埔境。”由此,可知道近年来在闽、粤一带极为旺盛的饶氏家族,当初也是从江西迁徙过去的,他们从江西而福建而广东,并且在福建的邵武和沙县繁衍成为当地的名门著姓。宋朝时饶氏在福建邵武和沙县两地的盛况,还有饶干和饶松二人的事迹,可资说明——饶干,是当时的邵武人,于淳熙年间进士及第,出知长沙县,治绩卓著;饶松,就是道教中大名鼎鼎的祐真天师,他是沙县人,据说:他少年时入山采樵,遇到异人,学得一身的神通,最后坐化于毗山,成为中国的众多神祗之一。除临川外,在江西其他各地,饶氏家族也十分兴盛,像宋朝崇仁的饶延年、饶应子祖孙;明朝时广昌的饶秉钅监,进贤的饶位、饶伸兄弟,南城的饶礼等人,都是大大有名的人物。(余略)

三、历史名人

饶 威:汉朝山东人,官拜鲁阴太守,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饶 景:五代时期山东淄水人,是吴越钱鏐麾下大将,累有防御之功。

饶 节:宋代高僧。挂锡灵隐,晚年主持襄阳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诗僧第一”。

饶 鲁:宋代大学者。就是著名的“双峰先生”,江西馀干人,品端学粹,潜心圣学,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者相踵相接,曾建“朋来馆”以居学者,春风化雨,遍及天下。

饶 介:元代书法家,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亦曰醉翁。江西省临川(今抚州)人。活动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居吴时,曾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能诗工书,书法宗张旭、怀素,上追“二王”,飘逸奔放,圆转畅朗,秀媚多姿。明代书家宋克出其门下。又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评其书为“圆劲畅朗,神追大令(王献之)”。书迹有《杂诗帖》、《琴珍帖》、《仿四家书》等。有《右丞集》。《中峰幻住像偈卷》,又名《赠僧幻住诗帖》。书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纸本墨迹,行草书。纵263厘米,横10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从这幅作品中,可窥见到饶介是极追慕王献之书风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继承了五代整齐、妍美、媚趣的书风,又渗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怀素笔意,使其作品挥洒自如,又不失规矩。此诗帖行、草相杂,清劲圆利,气脉酣畅。闻杂章草,颇添古气;参差错落,任性恣意;构字内敛,行笔内纵,精聚又神远,堪称佳作。饶介书传授给明初宋克,从此幅中已窥见宋克书先兆,用笔气象,十分相类似。

饶 瑄:明代学者。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

饶 位、饶伸:江西省饶州人,在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朝廷上,也分别高官厚禄,扬名显亲。饶位曾累官至工部右侍郎,饶伸则官拜刑部侍郎,并辑有浩博的《学海》六百余卷,据说,他们的母亲活到一百岁时,两兄弟先后以侍养告归,荣耀之至。

饶 礼:江西省饶州南城人,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的名吏,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及河南左布政使,为政宽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饶 钦:明代安徽省祁门人,也是天顺年间一位刚介清谨,民俗为之丕变的好官。

饶延年:宋代学者。为陆九渊弟子,陆九渊夸他胸襟开阔。以经学著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

饶子仪:宋代学者。曾从胡瑗受经,力学不倦,杜门著书,王安石多所论荐皆不仕。世业春秋,潜心经学,理欲之辨甚严,尝揭圣贤法言于轩槛以自警,晚年迁居父墓之侧,时与门人子弟倘徉原野间,班荆剖论,缓步行歌,悠然自得。

饶之初:明代湖北省广济人,于出知孟县时,是一位问民疾苦的好官。

饶敬承:明代湖北省蒲圻人,于出知宾州时,曾歼灭当时为害地方的八寨瑶贼。

饶天民:明代中书舍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弹劾郭勋,议论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为名御史。

饶震元:明代安徽省旌德人,不但于万历年间官拜绵州知州,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宗小米,被誉为“悠然绝尘”。

饶廷选:字枚臣,福建侯官人。以行伍洊升千总。道光中,从剿台湾有功,擢守备。从水师提督窦振彪出洋擒海盗,擢漳州营都司。迁游击,治匪无株连,得民心。咸丰三年,奉檄赴诏安治械斗,而潮州会匪袭漳州,伏兵於城中突起,镇道皆遇害。廷选闻变,间道驰还,号召乡民千馀,城民应之。贼遁,旋复大至。廷选率乡团固守,迭战破贼,擒贼首谢厚等,遂署漳州镇总兵。外剿内抚,期年始平。总督王懿德荐其才可大用,四年,授贵州安义镇总兵,留署福建陆路提督。五年,粤匪陷广信,浙江戒严。廷选赴援,扼衢州。寻楚军克广信,贼知浙境有备,走徽州。六年,贼酋杨辅清复图广信以扰浙。广信兵仅数百,知府沈葆桢驰书告急。廷选方驻甲玉山,曰:“贼得广信,则玉山不守,而浙危矣。”值大雨水涨,驶舟急行,抵广信。贼已至城西太平桥,初谍城中无兵,及见旌旗,贼为夺气。廷选所部仅千馀人,屡出奇击贼。既而贼大至,部将毕定邦、赖高翔皆勇敢,献计曰:“今贼不知我虚实,以我能战,后路必有大兵。若稍退,贼追我,且立尽。当速决死战。”廷选用其言,明日开城奋击,自晨至日暮,毁其长围,军声大振。越二日,贼引去,赐号西林巴图鲁。闽、浙大吏与江西督防者不慊,檄廷选速回师保浙。廷选待接防兵至始行,广信民感其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

2、堂号

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朋来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此外,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阳堂”、“临川堂”等。

“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即修水),各居一沙。

“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

====================================================================

饶姓宗祠通用对联

〖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饶邑启姓;

平阳阀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饶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川绍美;

邵武传经。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抚州临川人饶节,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变法中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先在灵隐寺,后主持襄阳天宁寺,曾作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便号“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下联典指南宋邵武人饶干,字廷老,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

-----------------------------------------------------------------

〖饶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河北源流远;

平阳世泽长。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饶氏宗祠“平阳堂”通用堂联。

-----------------------------------------------------------------

〖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节著岁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闽县人饶廷选,字枚臣,道光年间随军驻台湾,后官漳州游击,咸丰年间,官至总兵,曾参与抵抗太平军。下联典指西汉人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

〖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轻财好义称长者;

挂锡吟诗第一僧。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游陆九渊之门,九渊称其“开豁有力量”,以经学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卒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挂锡灵隐,晚主襄旭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奏表节义名御史;

为文俊洁号先生。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中书舍人饶天民,字明先,崇阳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勋,议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淀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饶瑄,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

-----------------------------------------------------------------

〖饶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食足衣丰,春长人寿;

尧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饶姓的“饶”字的析字联。

双峰不仕,性谨专学;

九岁能诗,明经修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饶鲁号双峰,学术专精,屡荐不仕。下联典指宋·饶子仪九岁能诗,以明经修行闻于朝。

学术专精,美双峰之衣钵;

诗才俊逸,羡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余干人。尝赴试不会,遂专意圣帝,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等多种。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事典(见上七言联首联“挂锡吟诗第一僧”句联释)。

先秦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就称为王氏。例如商代的王子比干、周朝的王子晋、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由于来源不一,分支众多,王氏后来繁衍成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

[王氏来历]

王姓来源复杂,派别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即多以爵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为姓,也有不少人是赐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相传周灵王姬泄心,太子晋曾对其直谏,触怒龙颜而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属山西)、琅邪(今属山东胶南县一带)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子,因此人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了。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