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
訾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今湖北枝江)。
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马铺)。
2 、 为他姓所改。
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
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5、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属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
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称訾陬氏、有娀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
6、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后期赵国贵族訾辱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訾辱氏,赵嬴姓也。
訾辱氏与恭叔氏、邯郸氏、婴齐氏、楼季氏一样,都是为周穆王姬满驾御马车的造父之赵氏支裔,是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訾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八位门阀。
今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无梁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许昌的禹州市、商水县、永城县、巩义县、桐柏县、温县、驻马店市、信阳市、鹿邑县、尉氏县、漯河市、洛阳市,江苏省的宿迁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县,台湾省的台北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城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红桥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山东省的淄博市临淄区、济南市、阳谷县、日照市、高密县、章丘市、青岛市、枣庄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市,辽宁省的大连市、沈阳市、鞍山市、朝阳市、阜新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濉溪县、砀山县,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的威宁县,山西省的吕梁地区,陕西省的延安市、神木县、西安市户县、榆林市定边县,云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吉林省的伊通满族自治县,河北省的唐山市、保定市蠡县、顺平县、秦皇岛市卢龙县,浙江省杭州市,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等地,均有訾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古史相传为 帝喾妃常仪的姓。《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娵訾氏,生挚。”张守节正义 引《帝王世纪》:“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在《百家姓》里排列第378位。
訾姓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五帝之一帝喾(音“库”)的妃子,姓娵訾氏(娵音“居”),名訾常仪。她生了挚,挚继承帝位9年后让位给弟弟尧。訾希华收藏的《訾氏家谱》,即以訾常仪的父家为始祖。按《家谱》所叙,訾氏老家在河南,后又分支至江苏、安徽、山东。訾贵江家这一支,出自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马陵山镇。
问题一: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什么意思?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u: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u请教。訾u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 ,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u,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问题二: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 訾zī zǐ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訾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訾 zī
部首笔画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五笔86:HXYF 五笔98:HXYF 仓颉:YPYMR
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四角号码:226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A3顶
基本字义
1 钱财:~算。
2 估量,限度:“~粟而税”。
3 希求:“不~重器”。
4 古同“咨”,嗟叹声。
5 古同“恣”,恣纵,狂放。
6 姓。
详细字义
〈动〉
1 衡量;计量 [measure]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 考虑;希求 [consider;seek for]
心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 放纵 [indulge]
离纵而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名〉
1 通“赀”。钱财 [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 古地名 [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 訾。――《左传》
4 疾病 [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 缺点 [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 姓。如:訾陬(复姓)
9 另见 zǐ
訾 zǐ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 同本义 [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detest]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 指责 [blame]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8 另见 zī
常用词组
1 訾议 zǐyì
[discuss the failings of others;give a unfavourable critici ] 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无可訾议>>
问题三:上面一个此 下面一个言 什么字 读什么 訾(zì)
问题四:此下面加个言念什么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问题五:此下面加个言是什么字 訾
读音:[zī][zǐ]
部首:言五笔:HXYF
释义:[zī]:姓。[zǐ]: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不苟~议。
问题六: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什么意思?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u: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u请教。訾u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 ,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u,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问题七: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 訾zī zǐ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訾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訾 zī
部首笔画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五笔86:HXYF 五笔98:HXYF 仓颉:YPYMR
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四角号码:226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A3顶
基本字义
1 钱财:~算。
2 估量,限度:“~粟而税”。
3 希求:“不~重器”。
4 古同“咨”,嗟叹声。
5 古同“恣”,恣纵,狂放。
6 姓。
详细字义
〈动〉
1 衡量;计量 [measure]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 考虑;希求 [consider;seek for]
心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 放纵 [indulge]
离纵而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名〉
1 通“赀”。钱财 [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 古地名 [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 訾。――《左传》
4 疾病 [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 缺点 [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 姓。如:訾陬(复姓)
9 另见 zǐ
訾 zǐ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 同本义 [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detest]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 指责 [blame]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8 另见 zī
常用词组
1 訾议 zǐyì
[discuss the failings of others;give a unfavourable critici ] 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无可訾议>>
问题八:上面一个此 下面一个言 什么字 读什么 訾(zì)
问题九:此下面加个言是什么字 訾
读音:[zī][zǐ]
部首:言五笔:HXYF
释义:[zī]:姓。[zǐ]: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不苟~议。
问题十:此下面加个言念什么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分类: 生活
问题描述:
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此”字,下边是“言”,是个人的姓,大家有知道的话就告诉我一下
解析:
您好,这是我从各处找来的部分资料:
訾,念zǐ时的意思为:说别人的坏话,诋毁:不苟~议。
念zī的意思是:姓。
此条参考:新华字典
远古时候,一位杰出部落首领叫帝喾,帝喾是黄帝的重孙,他有个妃子是訾部族的女子。訾姓,就是源于訾部族的,这个部族由于和黄帝族部落中的首领有亲缘关系,推想一定人口昌盛。另外,上古周朝时有个地方称为訾,这地方的人以为地名为姓,形成訾姓又一支。訾地就在现今河南巩县一带 "
此条参考:訾吧
訾这个姓在山东河南一带最多,据我了解。
此条:我自己了解的
訾姓来源
此言飞羽 @ 2004-12-12 12:12
考一:
远古时候,一位杰出部落首领叫帝喾,帝喾是黄帝的重孙,他有个妃子是訾部族的女子。訾姓,就是源于訾部族的,这个部族由于和黄帝族部落中的首领有亲缘关系,推想一定人口昌盛。另外,上古周朝时有个地方称为訾,这地方的人以为地名为姓,形成訾姓又一支。訾地就在现今河南巩县一带。
考二:
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
[总]
姓氏源流:
1、春秋时,周国有地名为訾的,居此者以地名作姓,先分布在河南巩县一带;
2、上古有訾娵部落,人以部落名为姓,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3、为蔡姓所改。南北朝,齐地蔡姓人认为蔡姓不吉,改蔡姓为訾姓;
4、古代的纪国有城名为訾,为齐所夺,该城有以訾为姓者。
迁徙分布
訾姓望族居于渤海,今河北沧县。
郡望堂号
郡望:渤海郡
堂号: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正直而博学,因此获名。
历史名人
1 訾汝道:元代有名的孝子,齐河人。
2 訾亘:宋人,自号守真子。
3 訾顺:西 ,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4 訾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正直而博学。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曾请教于他,訾祏让两人重归于好。
此条参考ciyanyculblog/post279596
訾
zī ㄗˉ
◎ 钱财:~算。
◎ 估量,限度:“~粟而税”。
◎ 希求:“不~重器”。
◎ 古同“咨”,嗟叹声。
◎ 古同“恣”,恣纵,狂放。
◎ 姓。
笔画数:13,部首:言,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此条参考:王朝知道
訾
訾
zī
<动>
衡量;计量 [measure]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考虑;希求 [consider;seek for]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放纵 [indulge]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訾
zī
<名>
通“赀”。钱财 [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古地名 [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左传》
疾病 [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缺点 [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姓。如:訾陬(复姓)
另见zǐ
訾
zǐ
<动>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同本义 [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detest]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指责 [blame]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另见zī
訾议
zǐyì
[discuss the failings of others;give a unfavourable critici ] 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无可訾议
訾
zī
ㄗˉ
钱财:~算。
估量,限度:“~粟而税”。
希求:“不~重器”。
古同“咨”,嗟叹声。
古同“恣”,恣纵,狂放。
姓。
郑码:IIRS,U:8A3E,GBK:F6A4
笔画数:13,部首:言,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此条参考:
希望我的资料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訾拼音:zī,声母z,韵母i,音调阴平。
基本信息:
部首:言,四角码:22601,仓颉:ypymr
86五笔:hxyf,98五笔:hxyf,郑码:IIRS
统一码:8A3E,总笔画数:13
基本字义:
1、钱财:訾算。
2、估量,限度:“訾粟而税”。
3、希求:“不訾重器”。
4、古同“咨”,嗟叹声。
5、古同“恣”,恣纵,狂放。
6、姓。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訾度[zī dù]
犹揣测。
2、訾排[zī pái]
犹排斥。
3、中訾[zhōng zī]
亦作“中赀”。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
4、窃訾[qiè zī]
亦作“窃赀”。占有别人的资财。
5、瑕訾[xiá zī]
因其有细小缺点而加以指摘、诋毁。
訾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
本文2023-11-26 20:35: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