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大宅门里白景琦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3收藏

谁能告诉我大宅门里白景琦的家谱!!,第1张

《大宅门》白景琦的家谱:

爷爷:白萌堂

奶奶:白周氏

父亲:白颖轩

母亲:白文氏

妹妹:白玉婷

配偶:黄春、杨九红、槐花、李香秀

长子:白敬业

次子:白敬功

女儿:白佳丽

孙子(白敬业的儿子):白占元、白占光、白占邦

孙子(白敬功的儿子):白占平、白占安、白占山

孙女:白慧、白美

扩展资料

白景琦是郭宝昌《大宅门》创作的艺术形象,其原型便是乐镜宇。在剧中,白景琦是一个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人。青年时代被亲生母亲赶出家门,发明了32张药方,光宗耀祖。他一生与四个女人有感情瓜葛。

以北京老字号同仁堂为背景的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的原型同仁堂的少东家乐镜宇,是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第12代孙,也是同仁堂当时的店主乐朴斋的第三房侄子。

乐镜宇这一辈叔伯兄弟共有17人,在众兄弟中乐镜宇最不被看好,乐镜宇受此刺激,下定决心,非要在药业上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私下向同仁堂的老职工请教,潜心学医,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大宅门》是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无锡中视股份公司联合出品的家族剧,该剧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白景琦

历史上姓白的名人:

白起(?—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春秋时期楚君僭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白圭,战国时期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行简(约776~826)中国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

白敏中(792-863),晚唐名相,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字用晦,白居易从弟。长庆年间进士。会昌初,为殿中侍御史,转户部员外郎。李德裕荐为知制诰,授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宣宗立,以兵部侍郎进同平章事。李德裕罢相,乘机排之,为时论所非。大中五年,出为邠宁节度使。六年,迁西川节度使。治蜀五年,颇有政绩。十一年,迁荆南节度使。懿宗即位,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辅政。咸通二年出为凤翔节度使。卒于镇。

白文珂(876—954),字德温,太原人也。曾祖辩。父君成,辽州刺史。文珂初事后唐武皇,补河东牙将,改辽州副使。庄宗嗣位,转振武都指挥使。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白云上,[清](一七二四至一七九〇)字凌苍,号秋斋,河南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武进士,由侍卫累迁副将。以游击镇扬州。尝曰:“官乐则民苦,官苦则民乐,以吾一人之苦,易数十万人之乐,吾独不乐乎?”引疾去官,侨寓扬州。工诗,善草书,于扬州慧因寺书“了然”二字,刻石陷于楼壁。卒年六十七。《扬州画舫录》、《清朝书画家笔记》

白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阿拉伯名“乌默尔”,意义与“崇禧、健生”吻合,当代作家白先勇之父。毕业于保定军校,属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与李宗仁合称“李白”。系陆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指挥过诸多著名战役。国共内战,从武汉与四野周旋,终不剩一兵一卒,退撤台湾。

白鹏飞(1870-1943)字经天,号擎天,桂林人,是著名的学者与民主人士,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遍修兽医、统计、政治、经济、法律诸专业,留学11年,获得政治、法律5个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北京、广西的9所大学担任教授和校长。

  一、来源有四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

  ,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

  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

  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

  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

  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

  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

  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

  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

  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

  ,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

  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

  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迁徙分布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按张澍之言,则远古炎帝神农氏之时已有白姓。但由于白阜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古人对白姓起源又有另外一些解释。

  《新唐书·宰相世系》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字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奚一作亻奚。但是,据《史记·秦本纪》“使百里亻奚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西乞术、白乙丙并非孟明视之子,而是蹇叔之子。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经百里奚大力推荐,秦穆公派人用重金从齐国请到秦国,封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同掌国政。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春秋时秦国名将,其小儿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于此可见,这支白氏源于蹇叔之子白乙丙,出自蹇氏,而不是“出自姬姓”。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故这支白氏形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白氏”列入“以邑为氏”类,说“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忌(《左传》作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媳妇。费无忌见秦女美,便先行回国劝楚平王自娶秦妇;因怕太子建发觉,又请平王派太子建去城父守边,不久又诬告太子建与师傅伍奢合谋反叛。平王听信馋言,囚禁伍奢,并准备杀太子建。太子建闻讯 ,逃奔宋国,后又到郑国,做晋袭郑的内应,事泄被杀。他的儿子胜,由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带着逃到吴国,至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令尹子西于公元前487年将胜召回,任为大夫,封在白邑,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为报杀父之仇,几次要求子西出兵打郑国,子西答应而未几发兵。二年后,晋国伐郑,郑向楚求援,楚国派子西救郑,子西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于公元前479年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惠王。镇守在楚国北部边境的叶公沈诸侯梁闻迅后,领兵进入楚都,与楚惠王的部队一同攻杀白公胜,救出楚惠王。白公胜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氏,这就是形成于楚国的白氏。

  又,传说古代的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国六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为以家。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圭,第六子白皇,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皇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白居易。其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

  名标甲鼎;完好饮琼林1。

  注释:1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

  栖真笔洞2;结社香山3。

  注释:2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博洽群书,善书,工画。诏封紫清真人。有《海琼集》等。

  3晚唐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后以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时,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扎,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号齐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六贴三十卷。

  执法不避权贵4;出奇善用兵机5。

  注释:4白姓名人白一清的事典。

  5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257),郿(今陕西眉县)人。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立身有则惟勤勉;处世无能但率真6。

  注释:6白启寰自题联。

  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7。

  注释:7江西白公祠联。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将近,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两州刺史千秋业;万首歌行八斗才8。

  注释:8白居易墓联。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见注3。

  六根清静林泉好;七情无牵果木新9。

  注释:9白居萍家厅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晋陵白氏宗 谱 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篇六卷末一卷 晋陵白氏宗谱 ; 白氏宗谱 (清) 白德龙 ;(清) 白兰昌 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元年(1875)仁荣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宋) 白继升 白氏-中国-江苏省-武进县 其他; 谱 序(跋);目录;世系源流(郡望堂号);姓源;凡例;家族规范;世系表;恩荣;传记;妇女;像赞;科名;仕宦;艺文;祠庙;族产;修 谱 事宜

同一个白,每个地方不一样,看你是哪一支,每一支有自己的排辈顺序,我们这就是经凤树桂,我是桂字辈。但是现在基本都不用文字辈起名了,我们这一代40岁以上的还用桂字,下面年轻的就不用了,小一辈的字辈更是连排出来都没排。

历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华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云、英都、东田交界处)榜头(旧址,现兴建水库)。一说徙居南安十八都黄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温州、平阳白氏是安溪榜头白逸宇裔孙,昭穆辈序同编。据榜头、平阳《白氏家谱》记载: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胜(迪魁)和白尾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静(讳慕贞),由坑墘徙居平阳龙尾的龙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讳弥炳,又名敦鲁)及其兄白明我(讳弥著)并侄白而挺(字学圣,谥保真),由宫兜徙居平阳腾蛟的湖窦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窦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赐(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温州三十六都江南沙头上村。明末清初,坑内、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陆续徙居温平地区。

浙江的湖州、杭州、处州等地,江苏的宜兴,闽东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阳水吉、建瓯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温州、平阳白氏徙居的裔孙。此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头、赤岭山,徙居建阳水吉镇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广东潮州;九世白妈阴、白妈弟,徙居广东海丰。十世白应旋、白应韬、白应仕、白应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应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间,十二世白进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厦门。抗日战争前夕,白如玉、白锡平(福地),由日本回厦门开办全市第一家铁工厂。抗战后和解放前后,均有榜头白氏宗贤徙居厦门。现厦门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观山白增棋于抗战前后徙港经商,大多数人则是近二十年来获准抵港的白氏宗亲。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内徙居澳门。其中宗亲白子为、白圻甫、白玉环、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业有成。

榜头白姓入台最早者有“两说”:一是明末;二是清顺治、康熙间。《台湾通志》(1969年6月版)载:“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1994年4月版)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龙门榜头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雄市)盖寮捕鱼。”安溪榜头《白氏族谱》(1989年12月版)载:“最早迁居台湾的,是九世的福海宗亲白家节,约当顺治末康熙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家节即徙迁台湾的鹿港。”此后,榜头白氏纷纷迁台。《安溪县志》等书载:“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系迁台达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目前,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湾“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头白氏裔孙达3万多人。

据《安溪县志》和《新加坡白氏公会五十周年(1933~1983)纪念特刊》、《安溪榜头白氏族谱》等书载:安溪榜头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缅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旅居缅甸赛羌,与缅女结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孙。清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白雁塔、白锡豹往缅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缅甸。

印度尼西亚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国,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于民国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龙、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马来西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进宗,十七世白双宾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简,徙居槟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兴、白文良、白来珠、白来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狮、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马来亚。

泰国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十六世白绿竹,十七世白永邻,十八世白青云、白辉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国。白招福往暹罗;白招治于1980年带五男三女,徙居泰国。

越南

十九世白琼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六世白乌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办、白振华等在新加坡事业有成。

日本、美国

民国17年(1928年),白东荣随父从台湾徙居日本神户,曾任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主席。白招治,在柬战期间,携眷移居泰国难民营,再徙居美国,分别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国12年(1923年)往缅甸经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理事长。1975年随子白宗荧(内科肾脏专家、医学博士)徙居美国南加州,担任该州福建同乡会理事,白宗荧则任该会顾问。

温州白氏分布

(总计人口50000人) 长房月溪派 养浩 祖胜、尾奴养湛 汉成岐山 标拔、标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宪升 标廷 汉宗 汉石 居洛 萃卿 汉和 汉炎 汉畅 汉鼎 汉选 主器、迪吉、士允 文玑 文静梧山 学鸿 文祉 汉择 汉赤 标起 元享 汉秉              仁山 燝位寿山 凤腾、凤朝、凤起 良聚、良养 良知、良盛福山 学圣 敦鲁 学高、学潘 文介 学彦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汉昂 学恕 可观三兄弟                                                  派系 徙瓯始祖 徙瓯时间 后裔分布长房月溪派 养浩 五世祖胜、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失考养湛 九世汉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标兰五子赞玉、六子继孚 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 初至瑞安,转徙北港,初居水头溪头对岸,再徙水头麻园面前山。现有190人,其中转徙福鼎沙埕的标兰后裔160人,俱水头麻园的继孚后裔30人,其余不详,据说有转徙玉环象山等地,无通谱。岐山 十世标拔标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东门外杨梅山坎头(今属苍南),现有100人。标第后人失考。  九世宪升 崇祯壬申(1632) 平阳,失考。  十世标廷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浦亭张家腰(今属苍南),330人,其中张家腰280人,蒲门王孙阙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汉宗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南彩头,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石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油树下,始祖汉石不详,据传入赘张家,今该支系尊其子标坤为迁瓯始迁祖。840人,其中龙尾及平阳各地720人,宁波鄞县40人,杭州30人,瓯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头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苏宜兴10人。  十世居洛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八世萃卿(超凡)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九世汉和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炎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棋盘石,至十三世转徙杭州,失联系,无通谱。  九世汉畅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三十五都小亭(今属苍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鼎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四十二都墓庵山(今腾蛟镇腾带村),后入赘瑞安石龙潘家之陈氏,越数年,偕妣返回平阳,居杨山下(今属凤巢乡),730人,其中杨山下80人,洞桥头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门60人,平阳坑东岙100人,福鼎秦屿王子山170人,杭州杨梅山90人,松阳孔马堂50人湖州长兴50人。  九世汉选 崇祯壬申(1362) 湖窦。2100人。其中湖窦50人,水头镇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贡”坑竹叶350人,杭州150人,苍南金乡湖里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顺南院300人,瑞安凤翔岙100人,文成100人,宁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失考。  七世文玑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不详。  七世文静 万历辛丑(160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驷马双溪口,火灾后长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阳(今属凤卧镇),后转徙龙潭坝(今龙尾乡龙岙村)。次,无传。三振田,后定居黄施岙。四爱田四十四都凤林庵基(今属凤卧镇)。12350人。其中平阳龙尾2000人,腾蛟镇650人,水头镇500人,凤卧镇100人,山门镇100人,晓坑乡1000人,怀溪乡100人,维新乡100人,南雁镇70人,鳌江镇900人,昆阳镇50人,鹿城100人,瓯海500人,龙湾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苍南300人,永嘉50人,丽水50人,青田100人,龙泉100人,遂昌400人,吴兴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长兴500人,余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阳200人,舟山50人,江苏宜兴150人,溧阳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瓯100人。梧山 八世学鸿平阳,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失考。  九世汉择 崇祯或顺治年间(1628-1661) 平阳岭门,后转徙永嘉徐岙小叶山,再徙永嘉桥下、温州等地,110人。  九世汉赤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岭门后卜居墩头。2350人。其中驷马250人梅亭220人,岭门80人,文成樟台乡山坑村320人,里阳乡郑“土贡”头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桥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苍南龙港沙坡80人,福鼎岭头30人,泰顺新浦乡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阳200人,温州鹿城150人。  十世标起(三英) 康熙年间(1662-1722) 迁福鼎一都下屿木里(今福鼎前岐双屿乡),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属文成),120人。  九世汉秉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原住墩头,后转徙何处不详。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详 平阳,凤巢乡。300人。其中凤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寿山 九世凤腾、凤朝、凤起三兄弟 不详 温州,不详  八世良聚、良养两兄弟 不详 平阳,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良知不详。良盛次子汉理定居平阳亲仁乡二十五都芙蓉桥(今属苍南),传三世,长燝艺之裔转徙乐清和象山定山区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后裔聚平阳芙蓉桥小云兜(今属苍南),350人。其中苍南宜山芙蓉桥120人,石塘青山30人,乐清双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福山 八世学圣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失考。  七世敦鲁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11280人,其中平阳腾蛟2500人,龙尾乡350人,鹤溪镇100人,水头镇200人,凤卧镇5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乐清120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丽水350人,松阳100人,青田50人,吴兴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兴100人,余杭1300人,富阳200人,杭州市区80人,江苏宜兴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学高、学潘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崇祯间携父骨殖随叔敦鲁一起徙居湖窦,今该支派尊明我为始迁祖,10480人。其中平阳腾蛟2000人,龙尾乡300人,鹤溪镇20人,水头镇400人,凤卧镇50人,山门镇800人,晓坑乡750人,怀溪乡20人,闹村乡10人,南雁镇6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700人,瓯海300人,泰顺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永嘉350人,松阳200人,景宁300人,吴兴200人,德清700人,长兴200人,余杭200人,杭州市区120人,江苏宜兴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瓯70人,建阳70人,顺昌60人,安徽芜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学彦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详 温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七世文肇、子学执、孙汉福 不详 平阳四十七都状元内,今状元内已无该支系后裔。  八世居期、子汉告、汉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属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温州市区100人。  九世汉昂、子标法 不详 始居瑞安、平阳等地,后长子燝建从瑞安转徙玉环,再徙象山,现住碶头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阳迁玉环,后移象山,现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黄盘岙,部分通谱。  九世学恕 顺治甲申(1644) 携汉景、汉卜、招英、汉辅、汉挺五子入徙平阳,初居墩头,后,长汉景失传,次汉卜转徙慕贤西乡十三都钱仓小山洋(今属钱仓镇),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钱仓150人,下河100人,鳌江70人,鳌江鹳巢100人,西塘30人,昆阳10人,苍南宜山100人,龙港30人,老码道120人,温州鹿城30人,乐清30人。三招英,移居处州松阳,无通谱,不详。四汉辅,过继福山派下学潘为子。五汉 转徙金乡洪岭头(今属苍南),800人,其中洪岭头150人,象山上白家黄盘岙650人。  七世可观 不详 温州,失考

首先说,白居易是唐代人,只是姓白而已,是从他本人祖先那里传下来的,与姓氏起源没有任何关系。汉族的姓氏,除了少量由少数民族归化改用汉姓的外,一般起源于先秦时代。

同一个姓氏,不一定就是出自一个相同的根源。“同姓不同源”现象很普遍。

“白”姓就有好几个根源。

1、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岐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2、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的熊胜,被楚令子西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他死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

3、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唐代设有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其他民族归化改性“白”,有多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情况。

谁能告诉我大宅门里白景琦的家谱!!

《大宅门》白景琦的家谱:爷爷:白萌堂奶奶:白周氏父亲:白颖轩母亲:白文氏妹妹:白玉婷配偶:黄春、杨九红、槐花、李香秀长子:白敬业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