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3收藏

为何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呢?,第1张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的地方,荥阳由于历史原因,是中国古代郑姓的发源地,其郑姓始祖郑恒公将其属地迁到了荥阳,郑国被韩国所灭后,郑国百姓改姓为郑,自此,荥阳成为郑姓发祥地。

郑恒公是周宣王的异母兄弟,周宣王封郑恒公姬友于郑,位于今陕西华县一带,定国号为“郑”,史称“西郑”,郑国就这样诞生了。后来由于周王朝不太太平,为求自保,郑恒公将属地迁到了今天的荥阳,在郑恒公去世后,其子郑武公继位灭掉了郐和东虢国,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定首都为“新郑”,即是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后来,韩国灭掉了郑国,亡国后的郑国百姓为了纪念故国,纷纷改姓郑,于是,郑姓诞生了,同时,由于郑姓始祖郑恒公迁到荥阳,荥阳就成为了郑姓的发源地。几乎郑姓人对荥阳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

为什么郑恒公要将自己的属地改迁呢?从政治方面考量,当时周王朝朝局动乱不堪,皇帝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还出了闻名的“烽火戏诸侯”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深谋远虑的郑恒公能预感周王朝即将发生动乱,为了保护自己的属国,他向当时的太史伯请教,于是听从了太史伯建议去了荥阳。其次,出于对未来属国发展的需要考量,荥阳比之前位于陕西一带的华县更适合国家的发展,因为荥阳更接近当时的中原地带,地理位置当然是更优越,又接近黄河流域,种植粮食也更为便利,能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再次,趁周王朝动乱之际,迁到荥阳,一方面可以远离当时的战火动乱,另一方面,趁此机会脱离周王朝的管理岂不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飘零的周王室眼看要被各路诸侯所取代,何不乘此机会自己独立门户?我想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会选择这样做。

一、寻根溯祖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②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二、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战国时因被朝鲜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一位。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 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 通德堂 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 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荥阳、洛阳、高密、雍州、陇西、南阳、会稽。②自立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著经等。 郡望 荥阳郡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洛阳郡 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 高密郡 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 雍州郡 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陇西郡 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地区。 会稽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山东;郯城县,新村乡炉上村,有郑氏族谱三卷,2004年又修两卷,共计五卷。系明初山西大同长清县野雀窝迁来。堂号,通德堂。 河南:河南柘城县安平乡郑寨 族谱两卷,分郑氏族谱和朱氏族谱,系洪武二年春吾祖兄弟三人由晋西南洪桐县迁至宁陵西北鞋城寺(今郑楼),后为家焉吾祖二人遂迁河南鹿邑西北七十五里鲁台寺南居之今日(今郑寨)因由当时同姓难能一村,兄弟二人一人随母亲朱姓已达到同住一村之目的。郑朱是同胞由此而来。

五、字辈

贵州六枝郑氏字辈:登仕崇尚宪 连洪在开元 兴启文明友 掌安国大全 安徽利辛郑氏字辈:怀朝逢夫春 震殿国俊永 士贤家兴旺 立德大有成 安徽怀宁郑氏字辈:一邦思有道 万世永承因 本立生之久 光先启后人 泉州惠安郑氏字辈: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武荣郑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 福建漳州郑氏字辈: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自天然。 广东潮阳郑氏字辈:朝锡熙良,际会永康。 台湾郑氏字辈: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湖北郑氏字辈:举国天文 家应必昌 朝廷万世 永照书香。 永春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郑氏开基派字辈: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语江派字辈: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石井派字辈: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郑氏字辈:火木相洛,传业必成。海澄派字辈: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郑氏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湖南资阳郑氏原派语: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续派语: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衢州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传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山东段宅郑氏字辈:秀奉大世国,德烈希泰学,宗兰桂纪昌,茂兆树延祥,云景光玉桓,建承善立传,春天顺宝恒,新文振华廷。 山东郯城郑氏字辈,洪彬兴化育,修善庆祯祥,恒久家声振,钦承祖德昌,学士广文安,永吉怀如保,志远思效子,传世方可茂,侦光名翔贵,喻茸程钧洁。郑小状20090409 四川通江郑氏字辈:应世天开吉,文光照璧山。

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郑国原来是姬姓封国,后来以国为姓,改姓郑了。“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为什么是郑姓的发源地?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建立东方郑国的郑武公、称霸诸侯的郑庄公是郑国最有作为的三代国君,称为“郑氏三公”,历史上这三位有作为的郑国国君的故事都与荥阳有关联。一、未雨绸缪郑桓公 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在今陕西),国号“郑”,这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

周宣王死,周幽王继位。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褒姒(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有了战争才用的信号——烽火。各诸侯国一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恶作剧,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真是伴君如伴虎。加之王室已渐衰败,郑桓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于是,他向太史伯请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势:

各大封国,不是王的亲属,就是王的亲戚,还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都已建国数百年了,根深蒂固,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盘,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东方河、济、颍、洛之间有一块土地,那里有十个国家,其中的虢国和郐(kuài)国两个国家最大,而虢国的国君总以为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后人,血脉纯正,所以“虢君恃势”。郐国处在群山之中,易守难攻,虽不是姬姓之国,因为所处地理的关系,所以“郐君恃险”。这两个国君都“贪而好利,百姓不附”。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国和郐国的人民都知道,他们非常爱戴你。如果你备上礼物去向虢、郐二君行贿,态度谦卑,好言好语,请借一块土地暂时安顿家人,他们是会借给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现在是朝中重臣,你还有用,他们有事还求助于你,从这方面说,他们不敢不给你办。如果这样,“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国室危急,如果国家有变,虢、郐二国必然骚动,到那时你可“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虢、郐灭亡以后,其它八个小国自然臣服。

按照这一战略方针,郑桓公马上行动,很快将孥(家人、财物和奴隶)转移到东方。虢、郐之君自然不会将郑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国都,当然也不敢将王朝司徒这个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郐之间有一个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属于虢国的地盘,虢君就借给了郑桓公。郑桓公便把家人安置在了这一城中,此城即今荥阳东南二十里的京城。 被周公旦囚禁于成周城中的殷商遗民都是手工业奴隶主,至西周末年已在成周城中生活了十数代,经历二百余年,他们反周的意识已淡漠多了。他们渴望自由,郑桓公以司徒身份释放了他们,允许他们走出成周城自由生产,自由贸易,这些殷商遗民对郑桓公自然是感恩戴德。郑桓公不失时机与他们歃血为盟: “尔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匄(同“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意思是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要强买你的东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这在当时是多么宽松的经济政策!

桓公的这一措施,使商人们十分感动,如制造弓弦的弦氏,制造照明用品的烛氏,制造大绳的索氏,制造制绳工具的格氏等都随桓公东迁。后来出现的弦高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等事件,就是这些殷商遗民对郑国的回报,也是这一盟誓所起的作用。 郑桓公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他首先瞄准郐国。郐国是妘(yún)姓之国,非姬姓之国,先灭郐国,诸侯和周王室不会有所震动。加之桓公寄孥时,郐国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郑桓公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但是,郐国毕竟是经营了几百年的国家,又处在群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况郑国当时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举将郐国搞定,经过密谋,郑桓公想到了一个高招:

他派出情报人员搜集郐国“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将他们的姓名写在造假的盟书上,并且写上将郐国消灭后郐国良田分给他们的分配方案和将授给这些人的官职情况。趁着夜色,郑桓公派人将这些“盟书”偷偷埋在距郐国都城很近能让人看到的地方,洒上鸡血,扔些鸡毛,好像曾在此结盟的样子。第二天,有人将此现象报告了郐国国君,郐君立即下令开挖,果然挖出了“盟书”。郐君阅罢大怒,便按图索骥,将这些“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人统统抓获,不问青红皂白,全部杀死。可怜郐国这些“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到死还被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就被他们拥戴的主子给“收拾”了。

郑桓公离间郐国君臣、借刀杀人获得圆满成功。郐国无良臣猛将,郑桓公“遂取之”,实际掌握了郐国的政权。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之乱”爆发。因幽王曾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刚即位的周平王将原宗周之地交于秦襄公管理,自己则在诸侯兵保护下东迁洛邑。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桓公子掘突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掘突即郑武公。

郑国原在棫林的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人是最可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

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王室东迁,已由晋国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

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的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了千辛万苦,但一路有军队保护,还是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交接完毕,这一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更因为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允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的地区)之地重建郑国。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郑武公继承父志,在占有东方十国以后,仍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这一时期,东至今开封,北至今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了郑国的版图。

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在郑武公时期已成了东方强国。

源流-四川郑氏

先秦时期郑国灭亡一支郑姓进入四川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遗民以国为姓,散迁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开始进入四川。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最早迁到四川的郑姓人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德阳一支郑姓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中的郑国(郑邦,字子徒)后裔。

当时影响较大的一支郑姓,是迁居在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郑鲁家族。郑鲁的儿子郑琚,在魏国当上了大夫。郑琚的儿子郑无悔,是魏国的新筑大夫。郑无悔的儿子郑安平,最初为魏国效力,后来带着范雎投奔秦国,被封为关内侯、大将军。郑安平带着秦军与赵国交战,被困降赵,被封为武阳君。

郑安平的儿子郑徽,没有跟着父亲降赵,回到魏国继续做官。郑徽的大儿子郑昌,最开始是秦国吴县县令,后来跟随项羽起兵讨秦,被封为韩王,驻守荥阳。刘邦建立汉朝后,派韩信攻打荥阳,郑昌降汉。

还有一支是留在荥阳的郑宙家族。韩国灭掉郑国后,为安定郑国遗民的民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嚣阳君)。因郑武公的陵墓在嚣山(今河南广武山一带),就把嚣山之阳(南边)的荒僻土地封给郑据,叫他去守祭郑武公的陵墓。

秦汉时期西汉末年广汉郑躬发动起义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大一统,社会较为稳定,郑姓家族经过多年蓄势后,文功武治大爆发,达到鼎盛阶段,进入名门望族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播迁。

郑昌归顺刘邦后,为刘邦统一江山立下大功。郑昌的孙子郑当时,汉景帝时官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大司农,位列九卿,被人尊称为郑庄。

晚年的郑当时遭受了一次大灾难。在推举贤士时,因听信他人谗言而出现失误,被人弹劾治罪。家人通过关系把他赎买出来,但丢了官职,成为平民。不久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出任汝南太守。在任期间,郑当时病故,家里没钱,办丧事都是靠亲朋好友接济。

进入东汉后,郑当时的后裔郑兴,官任靖南将军,是著名的经学家。郑兴的儿子郑众,官任大司农,出使匈奴,因有效地维护了汉朝尊严,官拜中郎将。不仅如此,郑众还承传父业,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经学,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在经学方面,郑兴、郑众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但郑姓家族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个在经学研究方面更牛的人,叫郑玄。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如果能一辈子钻研一部经书,就算是很了不起了。郑玄钻研并注释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记》《论语》《孝经》《尚书》等,学术贡献令人瞠目结舌,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郑姓有个堂号叫博经堂,就出自郑玄。因郑玄在经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后人把经学称为郑学。

西汉汉成帝鸿嘉3年(公元前18年),四川广汉(今金堂东南)人郑躬,带领60多人发动起义。他们攻打官府,释放囚犯,抢夺武器。郑躬自称山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到上万人,接连攻占了4个县,广汉太守对此毫无办法。

义军以山为营,据险而守,与官兵对峙了一年时间。汉成帝大为恼怒,罢免了丞相薜宣,任命孙宝为益州刺史,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征调广汉郡、蜀郡官兵3万人前往镇压。官军采用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由孙宝到义军大营,游说郑躬投降;另一面由赵护带兵猛攻。一个月后,义军被镇压,郑躬被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名门富贵满门无比显赫

这一时期,郑姓继续显赫。在秦汉时期郑姓家族文功武治的基础上,郑姓人以郑当时的后裔为主干,继续向前大力发展,使郑姓成为天下著名的族姓之一。

三国时期,跟随孙策起兵的沛郡(今安徽宿州)郑姓大家族中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为孙吴政权的名臣。这支郑姓中的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西晋时,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

郑庠的后代,因为做官,开始南迁。郑庠的二儿子郑昭当上了龙骧将军,被封为开国侯,率兵进入福建,被福建郑姓人奉为入闽始祖。如今,福建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漈系郑姓,都是郑昭的后裔。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是南湖郑氏的后裔。

在郑当时一脉的郑姓人中,每一代几乎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后燕时,郑豁任太子少傅,郑豁有4个孙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郑涛跟随北魏武帝西征到甘肃定居,成为西祖;郑晔是北魏的建武将军,被封南洋公,住在古荥阳(今河南郑州古荥镇),成为北祖;郑简定居京县(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河南荥阳),成为中祖。他们是郑姓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氏四祖”。

经过10多代人的生息繁衍,北祖郑姓发展最大,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其次是南祖郑姓,中祖郑姓发展到第6代时家道中落,后来又复兴。

495年,北魏孝文帝勘定族姓,确立门阀制度。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姓,为一等士族,汉族一等士族,是四大“最高门”。由于北祖郑晔的孙子郑羲历任翰林侍讲学士、秘书监,在北魏很是显贵,所以,由郑羲代表的荥阳郑氏光荣入选,其他三大名门望族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西昌县令郑回后裔当上国王

这个时期的郑姓,是荥阳郑姓的天下,可谓出尽了风头,羡煞他人。

北周时期,郑羲的后裔郑译,任内史上大夫。他有个关系非常亲密的同事哥们,叫杨坚。北周宣帝病死后,郑译极力推荐杨坚辅政。杨坚建立隋朝,没有忘记郑译这个好伙伴。郑译成了隋朝开国元勋,官至上柱国、岐州刺史,被封为沛国公。

唐太宗时期,门阀观念还比较浓厚。贞观12年(638年),唐太宗叫吏部尚书高士廉撰写《氏族志》,分定姓氏高下尊卑,在原有的崔、卢、郑、王四大名门望族的基础上,把李姓加进去,形成了李、崔、卢、郑、王五大姓。五大姓坚持族望观念,耻于与他姓为婚。

武则天时,开始推行打压大族政策,五大姓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此路不通,自然还有别的路可走。郑姓一向以文功武治著称,郑姓人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优势尽显。

从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郑益考中状元开始,到唐朝灭亡的200年间,郑姓家族一共出了9个宰相、6个状元、8个驸马、22个进士,获得了“郑半朝”的美誉。另有资料显示,唐朝不止9个郑姓宰相,还有4个:郑肃、郑涯、郑綮和郑昌图。

唐玄宗天宝年间,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叫郑回。安史之乱时,南诏王国攻陷巂州(治所在今西昌),郑回被俘虏。南诏国王阁逻凤发现他很有学识,委任他为王室教师。

异牟寻即位后,任命郑回为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积极推进南诏汉化,主张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朝恢复双边友好关系。794年,异牟寻对唐朝派来的使臣发誓,南诏全部部落从此“归附汉朝(唐朝)”。

郑回死后,他的儿子及后裔世代成为南诏的清平官。郑回的第七世孙郑买嗣,在897年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902年,郑买嗣干脆灭掉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统治着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郑姓人首次当上了国王。好景不长,大长和国只传了3代人,就因内乱亡国,仅存26年。

唐高宗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奉命进入福建镇守被困,陈敏、陈敷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其幕僚中有个叫郑时中的人,后来留在福建,后世子孙众多。

唐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当时的宰相郑畋的三儿子郑可远,被挟裹其中,举族相随,担任别将。一路上,家族中的老弱病残被遗散,只得就地定居,现在福建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的郑姓,大多是遗散郑姓人的后裔。

后来,郑可远带着族人在武荣州(今福建晋江)屯垦。再后来,郑可远辞官先是隐居在福建吴田,后移到姜莲,改名为凤山。郑可远的曾孙郑懋告老还乡后住在大鹏山之阳,所以这支郑姓又叫鹏翔(阳)郑氏。明朝末年,台湾的郑家军曾两次到福建招兵,不少郑姓人随军去了台湾,后来定居在台湾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在郑姓的宰相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郑畋。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郑畋任凤翔节度使。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郑畋招集散兵,抵抗义军。后来,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把郑畋赶走,唐僖宗让郑畋到成都去主持军务。唐僖宗回到长安后,郑畋因被排挤,没有跟着回去,而是到时任彭州刺史的大儿子郑凝绩那里养老,结束仕途生涯。

宋元时期成都人郑少微有文采名气大

宋元时期,郑姓仍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百家姓》,是北宋时编撰而成的,姓氏的排列,不像现在以人口多少为标准,而是按当时姓氏的政治地位高低而成的。从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我们可以发现,郑姓在当时的历史地位非常高。

宋朝时,郑姓大约有75万人,人口总数位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占郑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约有1875万人。郑姓人口较多的其他省份有河南、浙江、江苏、广东、江西、湖北,四川人口较少。

在两宋期间,郑姓名人和家族不断冒出来。特别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郑姓人,相继出了郑伯熊、郑伯英、郑伯莫、郑伯海、郑伯谦等而名扬天下。南宋初年,他们的学问曾被称为正统学派,也就是郑氏景望学派,又叫永嘉学派。

在学术贡献上,南宋的郑樵是一个猛人。郑樵是福建莆田人,因长期住在夹漈山,世称夹漈先生。他出身书香门第,最爱的事是看书,想尽各种办法看书,立志要读尽古今书籍、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金兵攻进北宋都城后,把图书馆里的书都抢走了。郑樵决定以布衣学者的身份,为南宋朝廷写一部集天下图书为一书的鸿篇巨制《通史》。

他从30岁左右开始写《通史》,冒着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到54岁那年,写出了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郑樵一生的著述多达84种,大部分都不见了,现在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和一些零散文章留下来。

北宋时,成都人郑少微在元佑3年(1088年)考中进士。郑少微富有文采,由此很有名气。政和年间,曾任德阳知府。他的作品大都遗失,《全宋词》里收录有《鹧鸪天》《朝天子》两首词。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侯,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郑道昭为兖州刺史,号称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

你好,给你一个文章参考参考吧!

这是从网上贴过来的,我诚实点! 你慢慢看看吧!

姓氏起源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姓在台湾是一个满缀着荣耀的姓氏,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说到台湾的郑氏,人们自然会想起明代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他率领数万将士驱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此后他留居台湾,使岛上多一郑姓,所以郑成功是台湾郑姓的开山始祖。郑成功收复台湾五月后病死,传至其孙郑克爽时被满清征服,清延曾下令郑成功后裔及所有郑氏人员全部离台回大陆,可郑姓不仅后裔并未执行,都躲避匿藏起来。大陆郑氏以源源不断涌入台湾,也有郑成功后世族人为避清廷注意之故所致。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为何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呢?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的地方,荥阳由于历史原因,是中国古代郑姓的发源地,其郑姓始祖郑恒公将其属地迁到了荥阳,郑国被韩国所灭后,郑国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