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大棚第一代到第七代发展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2收藏

寿光大棚第一代到第七代发展史,第1张

1989年,王乐义带着同村的16个人,开始了寿光大鹏的第一代,从 “晒太阳过冬”的第一代大棚,寿光的蔬菜大棚现在已经发展到第7代,自动卷帘、自动喷灌、夜间补光,都能用手机远程遥控,一间大棚就像是一个自动化工厂。

  王新民是三元朱村村民,改革开放以后就经常贩卖蔬菜做点小本生意。1988年冬天,他去大连贩菜,从那儿带回了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说大连瓦房店有个叫韩永山的农民搞了一种纯用日光提温的冬暖式大棚,不用生炉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没几年的王乐义知道了这件事情,他立即就报告给了县委书记王伯祥,王伯祥全力支持,并亲自作安排,1989年9月,王乐义到了大连把韩永山请到了三元朱村。

  与原先的土温室相比,冬暖式大棚有着四项技术改革,一是墙体加厚到一米多,这样即使受冻层是70厘米,也还有三四十厘米的保护层;二是模仿老花镜的原理,把原先两个山墙一溜斜坡改为中间起高,增大了采光面,大棚的坡度也由25度增加到45度,增加热量储存;三是采用了无滴膜,透光度由45%提高到90%;四是大棚方位的改造,把方位定为朝南偏西5度,更易受光。

  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大获成功后,作为大功臣,韩永山得到了寿光县的重奖:奖励现金8万元;送120平方米住房一套;全家人“农转非”;配备一部吉普车;聘为寿光蔬菜办公室顾问;推荐为潍坊市劳模。这样的“重奖”,当时别说在寿光县是首例,就是在全省、全国也不多。

  韩永山对此非常感激,在第二年的全县大推广中,他和王乐义日夜操劳,挨个乡镇指导,挨个大棚指导,足迹遍布寿光南部300多个村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1990年底,蔬菜大棚由原先的17个突飞猛进发展到5800个。

  这时,省内外许多地方都知道了寿光有韩永山这么个“大师傅”,都想来挖他,有的许诺重金,有的许诺好房子,有的当场就点“票子”,什么办法都用了,但韩永山毫不动摇。

  1993年,寿光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个,遍布寿光南部,然而就在此时,韩永山积劳成疾,患上了肝癌。1993年11月28日,韩永山去世,年仅42岁。

寿光种菜历史悠久,寿光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就对蔬菜栽培作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

明清时代,早春韭菜“寒腊冰雪便已登盘”,成为朝廷贡品。

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

建国后,寿光蔬菜种植虽有扩展,但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也不高。

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展开。

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

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

2004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30万个,年产量40亿公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如今,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

寿光王乐全的儿子是王显,王显,字公亮,北宋密州胶西人。王乐全之孙,王汝邻之子。以父任为太常博士,历官秘书省著作郎、知莱州莱芜县、真宗时累官至给事中,后迁翰林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同知枢密院事、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太子少师、集禧观使兼侍读学士、判大宗正寺。

抱歉,我无法提供潍坊市王泉波是谁的儿子的信息。

王泉波是王乐义的儿子,王乐义是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党组成员、市市政工程和建筑业发展服务中心原主任,他的儿子王泉波在2020年8月14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检察院调查,后被关押进监狱中进行劳动改造。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您。

  是十五大代表、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

明者和推广者、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王乐义不仅在一年的时间里走遍全市21个乡镇、街道,帮助寿光农民建起冬暖式大棚,而且十几年来走遍大江南北,毫无保留地将蔬菜种植技术传授到全国各地,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大贡献,王乐义因此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蔬菜之父"。

  1950年,曾呈奎和童第周、张玺教授共同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任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博士;第三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呈奎是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在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方面,创造了海带夏苗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并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

  “吃海带不忘曾呈奎,吃扇贝不忘张福绥。”作为农民的儿子,靠人民助学金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张福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如何使沿海渔、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上。1982年,他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生长特快的海湾扇贝,经多年研究,解决了扇贝移殖后的许多生物学问题,创建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和全人工养殖工艺,在我国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现在南海已形成产业。目前,海湾扇贝的养殖已经成为沿海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全国扇贝养殖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他也被沿海渔、农民尊称为“扇贝之父”。

寿光大棚第一代到第七代发展史

1989年,王乐义带着同村的16个人,开始了寿光大鹏的第一代,从 “晒太阳过冬”的第一代大棚,寿光的蔬菜大棚现在已经发展到第7代,自动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