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有姓能的吗
能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286位。
一、姓氏源流
能(Nài)姓源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熊姓。周成王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熊绎的,因为有功,以子男爵受封,这就是楚国的开始。熊绎的儿子名叫熊挚,本来应该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是由于他有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就把他封在夔(今天的湖北省姊归县东),为附庸国,称为夔子。鲁僖公二十六年,楚国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理由,灭掉了夔国。这一国的人本来姓熊姓,为了避免被株连,于是去掉四点,改为能姓。
得姓始祖:熊挚(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周朝时候,朝廷里有一个大臣叫作熊绎被分封到楚地为王,建立了楚国。熊绎有一个儿子叫作熊挚,因为有残疾,不能继承楚国的王位。后来楚国的王族把熊挚封到夔地去,让他在那里建立了夔国。但是楚国宫廷对熊挚还是不放心,认为留着他迟早是一个祸患,就决心除掉熊挚。这以后,熊挚的后代为了避难,就将姓氏改为能,并世代相传,成为今天能姓的起源。能姓德望族居住在太原(今天的山西省太原)。
三、历史名人
能 监:明代良臣,博学多闻,官始兴县令,有政绩。
能 图:清朝满洲正红旗人。顺治帝的时候任内院笔贴式,翻译辽、金、元三史书。累官左副都御使,加太子少保。名声与史书都流芳千古。
能元皓:唐朝柳城人。是安禄山大将的部下,是一名武将。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勇猛善战,善用兵。安禄山造反,自称为武皇帝以后,升迁能元皓为淄青节度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为帝以后,能元皓见大事以去,于是在大唐兵到来的时候,安庆绪跑到邺城求救于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能元皓率部将归降。乾元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以后,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广德元年,史朝义在唐军的追杀中自杀。从此结束了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能自宣:宋代名人,医术高超,当时人称他为“国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期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华阴县:本来是春秋时的晋地。汉高帝八年改名为华阴县,因为在太华山的北面,所以叫这个名字。故城在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淄青堂:唐朝的时候,能元皓为淄青的节度使。他开始的时候属于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反,归唐。
能姓宗祠通用对联
〖能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夔国;
望出太原。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能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医称国手;
邑有政声。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能自宣,医术高超,当时人称他为“国手”。下联典指明代人能鉴,博学多闻,官始兴县令,有政绩。
〖能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清代副都御史;
唐朝节度将军。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太子少保能图,顺治间任内院笔贴式,译辽、金、元三史书成。累迁左副都御史。下联典指唐代淄青节度使能元皓,原为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后,归唐。
〖能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奋南城以登高第;
尹京兆而著贤声。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能自宣为一代名医。下联典指明·能鉴官始兴令,有政声。
〖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惠政及人,共颂花县品;
洪功济世,咸仰杏林春。
——佚名撰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良吏能鉴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名医能自宣事典。
起源主要有三:①席师后代。根据《万姓宗谱》记载,尧为部落首领时,遇席氏老翁击壤而歌,尧听后很佩服,乃拜其为师。②籍姓所改。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因负责管理晋国典籍,以籍为姓。第十三世后人名籍镶,为避项羽讳改为席。项羽战败自杀,有的恢复籍姓,有的沿袭席姓。③出自他族。清满洲正黄旗中有席姓;土族席纳氏,汉姓为席;今满、回、苗、水、彝、土家、蒙古等民族中均有席姓。 始祖:席师。迁徙: 据有关资料所载,尧之席师当为今河南睢县一带人,是故席姓当发源于今河南省,可惜此支席姓世系无传,令人难知其详。而由籍姓改来的席姓,在后世昌盛为安定郡望,后来散居全国各地的席姓亦多由此分衍而出,所以本文重点论述该支派。籍姓改席姓后不久,项羽即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席姓一部分恢复原姓,其余沿袭未改。刘邦建汉后,采纳娄敬之建议,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二十万之众。作为关东豪族之一的席姓被强迁到安定(今宁夏固原)、临泾(今甘肃镇原)两地。这样,席姓人就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繁衍的三晋大地。“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席姓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人勤地肥,使他们繁衍得十分兴盛。东汉初有光禄勋席广,此后有司马席封,此为较早见诸史册之席姓人。此际席姓因为仕宦等原因进入河南、陕西等省。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战火连天,而安定、临泾之席姓远离是非之地,繁衍得依旧兴盛,昌盛为席姓安定郡望,历隋唐而依旧,故后世席姓有以安定为其郡望堂号的,如北魏大臣、安定人席法友随祖父南迁洛阳后,为怀念故乡,即以安定为其堂号。南北朝时有安定之席姓随中原士族南下风潮而迁入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南方省份,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进入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者。安定临泾人席阐文曾任职南朝梁,后晋爵湘西侯,子孙遂留居今湖南省。隋唐时,席姓依旧以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北方省份为主要聚居地,甚至有从南方回流北方者,如席豫由湖北襄樊徙居河南。宋靖康之耻后,席姓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席姓人入迁。元代以后,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席姓入迁。明初,山西席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清以后,席姓有迁台湾和东南亚之地者。如今,席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河南、陕西等省多此姓。目前席姓人口列全国第169位。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郡。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堂号: 嘉会堂 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安定。②自立堂号:三会、耆英、知素等。字辈: 某支席氏字辈:正大光明,守定安国。家传万代,永兴旺盛。 苏州席氏字辈:玉广长风(山)步(素),裕(举)德与时行。 重庆席氏字辈:珍财仕国有,大臣永朝宗,世代显荣华,富贵定乾坤,文清武正顺,光明启贤映。名人: 席固(504-564),北周臣。字子坚。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梁大同(535-546年)中,为齐兴(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北)郡守。梁元帝萧绎继位江陵(今湖北江陵)时,任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刺史、初拥众自守,以观时变;后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一说大统十五年)以地归西魏宇文泰,累官至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刺史。 席豫(680-748),唐诗人。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居河南。唐中宗时,举手笔俊拔科,任襄邑尉。又举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尉。开元初,升任监察御史,累迁考功员外郎,善于选拔人才,为时所称,升任中书舍人。与韩休、孙逖等相次掌制诰,皆有能名。后出任郑州刺史。韩休辅政,召为吏部侍郎,任职六年,所拔寒士多至台阁,时人尊为“席公”。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奉和,玄宗以豫诗最工,下诏褒美。天宝七载(748)卒,年六十九。 席旦,宋臣。字晋仲,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丰进士,为齐州司法参军。徽宗朝,擢右正言,迁右司谏,擢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坐事黜知滁州。累官知成都府。治政尚平和,不邀边功。年六十二卒于长安,赠太中大夫。 席鉴,明藏书家、刻书家。字玉照,号茱萸山人。江苏常熟人。有藏书楼“扫叶山房”。因与本地刻书家叶氏刻书争利,故称“扫叶”。所刻书籍以《十七史》、《四朝别史》、《东都事略》、《南宋书》、《百家唐诗》、《元诗选癸集》等较著名。 席书(1461-1527),明臣。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进士。累迁礼部尚书善揣帝意,眷顾隆异,辅臣莫望。《明史》载其“遇事敢为,性有偏愎”,“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终官武英殿大学士。有《大礼集议》。 席佩兰(约1789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等,因善画竹,自号佩兰。昭文(今江苏常熟)人。自幼聪颖过人,文思敏捷,能诗。嫁给同郡人进士孙原湘,风雅伉俪,志趣相投,闺中唱和,几日夜相继。后受业于袁枚,深得赏识,并引为知己。有《长真阁诗集》、《傍杏楼调琴草》传于世。 席宝田(1829-1889),清末湘军将领。湖南东安(位邵阳南)人。字研芗。湖南东安人。诸生。咸丰中办团练,随刘长佑部与太平军作战,后率湘军精毅营。同治年间率兵增援江西,捕杀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及洪秀全之子福瑱,赐号“业铿额巴图鲁”,封云骑尉世职。官历云南、贵州按察使至记名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率湘军赴贵州镇苗民起义,擒杀张秀眉、杨大六等,晋骑都尉世职。后称病家居,光绪十五年卒。 其他席姓名人有南宋官吏席益;明官吏席上珍、席篆、席春;清文学家席钰,诗人席筠、席绍芬、席慧文等。近当代席姓名人有土壤学家席承藩,自动控制专家席裕庚,中医学家席梁丞,党史专家席宣,评剧演员席宝昆,作家席绢,硬笔书法家席殊等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唐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唐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唐叔虞像
把唐封给了叔虞。 晋国的开国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内。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为氏,所以又被称为唐叔虞,国名大概也叫唐国。后来他的儿子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就改名为晋。他的后代又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等地,但国名依旧称晋不改。自唐叔虞之后,父子相继,历晋侯燮父、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这几代记载缺失,没有年代和史事可据。公元前842年(靖侯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周都“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公元前841年开始了“共和行政”,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也是晋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关于叔虞封唐,有两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已。一是唐叔虞出世的神话传说,二是叔虞何以能封唐?“桐叶封弟”的故事可信不可信?以及唐在何处?弄清这两个问题,也就对晋国的开国史有比较清晰正确的了解了。
编辑本段神话
叔虞出生的神话见于《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感生神话,在中国的古籍中十分常见,从《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载。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说成是天神的儿子,以提高他们的身价,让臣下百姓敬畏他们、相信他们是天生命定的。
编辑本段叔虞封唐
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唐叔虞
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桐叶以为硅,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日:‘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封叔虞于晋。”此说亦可见于《史记·晋世家》和刘向《说苑·君道》。 《史记·晋世家》与《吕氏春秋·重言》所记因叔虞母一梦而得封与桐叶封弟的故事,以解梦之说与儿童之戏解释周初大分封之事,显系小说家之言。后人也对此二事有过考证,说“虞”字古文作“从从”,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纹路与之相似,所以也有可能如司马迁所记。又桐叶封弟也颇多争议,较具说服力的是张颔先生从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为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在翦除旧唐国之后,将其弟叔虞分封于此,倒是合乎情理的。
编辑本段分封诸侯
武王克殷之后,为确保周朝的统治,首次分封诸侯,所封对象有三类:一是古帝王之后,如黄帝、尧、舜、禹的后裔;二是姬姓宗室及功臣,如齐、鲁、燕等国;三是殷商后裔,其目的是安抚殷商遗民。武王对殷遗民很不放心,就派他的两个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对殷纣王之子武庚加以监视。后来管、蔡二叔因怀疑周公有不轨之举而与武庚联合,造成“三监之乱”。旧唐国也是三监之乱的参与者。
编辑本段统治
旧唐国在今山西境内。殷商之时,唐是殷的属国或封地。周王朝建立后,在周朝所辖的周边地区尚有戎狄势力,还有与周交错杂处的其他部族。它们对新建立的宗周政权依然具有威胁。武庚叛乱,迫使周公东征,这是对殷商残余势力的一次大扫荡,尽管遭到殷人的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镇压了武庚的复辟活动,而且荡平了唐国的叛乱,使旧唐国臣周王朝征服了旧唐国之后,就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领袖保卫胜利成果,治理这一方土地。唐叔虞正是被成王、周公所看中的比较合适的人选。《国语·晋语八》引叔向的话说:“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以封于晋。”由此也可见叔虞封唐决非剪桐儿戏。从宗法观念讲,叔虞作为武王子,成王弟,理所当封。周初大分封,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姬姓王朝的统治。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把自己的子弟叔伯同姓贵族和甥舅等异姓贵族封为诸侯,作为屏障,保卫西周王室,而其中以同姓贵族为主。《荀子·儒效篇》说:“周初封国七十一,姬姓五十二。”叔虞封于唐与其他姬姓宗室之封并无二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周之所以能纲纪天下是因为它有由立子立嫡之制而产生的宗法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周初的封邦建国正是为了维护宗周政权,纲纪天下的。那么,叔虞所唐叔虞
封的唐在什么地方呢?殷周之际,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史家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了上千年。《左传》昭公元年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杜注以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则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即今山西翼城、隰县、吉县一带。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说唐叔封于翼。这个翼就是今翼城县。近人杨伯峻先生认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史记·晋世家·正义》两处引《括地志》,其一说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另一说为“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如果所引资料无误,这个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两处,一在太原,一在晋南翼城一带。[1]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感生神话,在中国的古籍中十分常见,从《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载。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说成是天神的儿子,以提高他们的身价,让臣下百姓敬畏他们、相信他们是天生命定的。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姬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幼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他的母亲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后世被尊为圣母。据《左传》《史记》等古籍记载,当邑姜怀孕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给你的儿子命名为虞,将来在唐地兴国立业,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叫他在那里养育自己的子孙。及至胎儿出生,手上果然有一个虞字,因而就命名为虞。 殷周之际,在今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和绛县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封国叫做唐。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古唐国的历史似乎可以追潮到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代。上古时代的山西南部,最早是陶唐氏的子孙所居,继之被夏后氏的子孙所占有。这里氏族、方国林立,唐国就是上古山西南部众多方国中的一个,位于汾水、浍水流域,依山枕水,美丽富饶。成王十年(前1054年)姬虞做了古唐国的诸侯,于是,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就成为晋国的发祥之地。30多年以后,至姬虞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 关于叔虞封唐,《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武王驾崩,成王继位,当时成王还是个孩子,由周公摄政。这时唐国发生动乱,周公率兵讨伐,消灭了原有的唐国政权。成王和弟弟叔虞玩的时候,用桐叶削成圭的样子递给叔虞,说是用这个东西分封叔虞。史官史佚看到了,便请成王选择吉日,分给叔虞封国。成王说那是玩,不能当真,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就把唐国封给了叔虞。 唐国地处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当时一场叛乱刚刚平定,局势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就在这时,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在王都镐京举行了盛大的册封仪式。在典礼上,成王封赠叔虞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等名贵的器物,这些器物大多是战利品。近年在山西曲沃县曲村西周晋国遗址出土的幂孳方鼎,很可能就是武王克商时掠去的殷器而又转赠给叔虞的。成王赐叔虞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等异姓贵族人口帮助他去组织新政权。并“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所谓“启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去教导夏民,以戎法去治理戎人。这是周天子给叔虞所规定的施政纲领,准许叔虞因地制宜,从唐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一套有别于周、鲁、齐、卫等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维护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新的礼乐制度;按照戎狄的生活惯例分配牧地,暂不实行周朝的井田制。叔虞来到唐都翼(即今山西翼城县西24公里处),开始统治这个方圆不过百十里的小国。他按照“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既定国策,鼓励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兴办水利,使唐国民众逐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唐国附近原有的许多戎狄部落,也都先后归附了叔虞。这样,唐国的疆土日渐扩大,在邻国中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了。 数年之后,叔虞治理唐国其政绩已是斐然可观。田地上麦谷植株高大丰硕,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叔虞进献嘉禾,成王与周公转相馈赠,并为之赋诗唱和以颂祷志庆,表示了对叔虞治唐的充分肯定和嘉许。姬虞治唐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执行了“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对唐国夏后氏遗民和周围戎狄民族来说,是一个求同存异、政治上比较宽容的方针,对以周礼井田制为基础的周王朝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来说,则是一个非正统的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方针。这一方针成为晋国后世治国的传统政策,对后来的晋国乃至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晋文化体系。在三晋政治思想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统宗法观念比较淡薄,使晋国政治具有尚贤、尚法、尚公的特色,使韩、赵、魏成为三晋早期法家的策源地;三晋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宽容博大的特色,能够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等,都同这一方针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编辑本段晋祠
由于历史邈远、典籍残缺,唐叔虞更多的事迹已经难以追寻了。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但是今天,当我们来到悬瓮山下,凭吊晋祠,对姬虞的敬重之情禁不住油然而生。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编辑本段唐叔虞后裔主要姓氏
一、晋姓,《古今姓氏书辩证》:晋氏,出身姬姓。周武王子叔虞封晋候,传国二十七代,为赵、魏、韩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姓源》云:唐叔虞之后,《通志·氏族略二》晋氏,三家分晋,靖公迁为家人,子孙为晋氏。传说晋靖公正妃夏氏生三子姓唐,副配生二子姓晋。又传,晋靖公胞弟以晋为氏,魏有大将晋鄙,汉有乐安相晋宝,汉淮南八公有晋昌,后汉有晋文经、晋冯、唐代晋晖,宋中书省玉册官晋文宝,明光禄吏署丞晋臣。晋氏源流世系与唐氏相同。 二、杨姓,《新唐书·宰相世系》:周成王弟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周公灭唐后,把唐国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 三、韩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记载,韩姓是周朝唐叔的后裔,唐叔第十二代孙晋武公封其小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今陕西省韩县南,韩武子的后代世代为晋国公卿,武子生胜伯,胜伯生简,简生舆,舆生厥。公元前376年韩厥7代孙韩虔和赵氏、魏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建立了韩国,建都于平阳(山西临汾县),公元403年周烈王承认韩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疆土有山西东南和河南中部,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其宗室子孙以国为姓称韩姓。郡望:颖川、南阳。韩氏名人有:韩非、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汉初军事家韩信,扶佐刘邦取得天下,十面埋伏灭项羽于垓下。刘邦封其为齐王,汉朝建立后改封楚王,后降为淮阴侯。为吕后所杀。 四、何姓:《 广韵》、《元和姓纂》记载:唐叔虞裔孙,韩安王为秦国所灭,子孙逃难到江淮一带,因“韩”、“何”同音,改韩为何姓。 五、温姓:《元和姓篡》:温氏、唐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又晋公族谷至采食于温,号温季、其后赤为温氏。《姓氏寻源》温氏,唐叔虞之子,受封于温,因以命氏,温、子爵、郡望:太原郡。 六、贾姓:《元和姓篡》贾,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于贾,后为晋所灭,以国为氏,《广韵》贾,姓也,出河东,本自周贾伯之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之所灭,以国为氏。 七、简姓:《简姓世学》: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范阳尚氏家谱》: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续简伯,子孙因以为氏,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子,成王之弟叔虞也。 八、曲姓:《通志、氏族略三》:曲氏、姬姓、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支孙氏焉,今绛州曲沃即其地。《姓氏急就篇》曲氏:晋穆侯子成师封曲沃,子孙以为氏。 九、解姓:解氏郡望: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市) 解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姬良封解地。 《广韵》:解,亦姓,自唐叔虞食邑于解,今解县也 《世本》唐伤痛虞食邑于解,因地为氏,故晋为解氏 《路史·国名幻戊》解氏,唐叔后,今河中临晋东南故解成 《元和姓套》:解氏:晋大夫解狐之后,其光采邑于解因氏焉。 十、侯姓:《元和姓篡》侯氏:晋侯缗之后,适他因以侯氏,《唐世系表》侯本出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适他国,以侯为氏。另:《古今姓氏书辩证》侯氏,出自姒姓,夏侯氏之裔封侯,子孙因以为氏。 侯氏一支重要来源出自于黄帝轩辕氏姬姓的后裔,在中国历史上,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国后改晋国,在今山东西南部、国疆包括山西全部、河南西北河北西南部,陕西东南部建都于唐,(山西城西),侯氏一支重要来源于晋国公族,春秋省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成师后代武公统一了晋国,晋哀侯和晋缗侯的后代逃往他国,以爵位“侯”为氏侯氏郡望:上谷(河北保定)、丹徒(江苏丹徒)、河南(河南洛阳东北) 十一、栾姓:《姓氏寻源》栾氏,晋姬姓,唐叔虞之后,晋靖侯孙栾宾食采于栾,因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靖侯孙宾,食邑于栾,因以为氏。其他赵国平棘县西北栾城是也。宾生共叔,共叔生贞子枝,枝生宣子盾,盾生武子书,书生恒子,厘生怀子盈,皆晋卿。栾盈弟京卢及针、纠、乐鲂、弗忌,豹六人,皆为晋大夫。 十二:席姓:《无和姓篡》席氏;本姓籍,晋大夫籍族之后也,谈十三世孙瓖,避项羽名改为席氏。汉初,徒关东豪族,席氏后徒安定临径,瓖十世孙广,后汉光禄勋。孙元允,魏酒泉郡守,允元孙保,秦尚书丞。生衡,晋建威将军,寓居襄阳,仕南朝四代。衡孙因,归后魏,潮州刺史,靖安公。元孙君懿,唐侍御史。懿曾孙建、澳、异、晋。席建礼部尚书、襄阳文公。《姓氏寻源》席代:《姓苑》云:出安定,晋大夫籍谈之后。 十三、先姓:《古今姓氏书辩证》先氏:出自晋公族先氏,世为晋卿大夫,所谓“栾、谷、狐、先”者也。春秋时有先蔑、先都、先辛、先轸、先轸生霍伯先且居,且居生先克,三世为卿。 《姓源》晋湿叔初封于先,因氏 《国语》所谓栾,谷、狐、先、胥、箕、荀、柏 羊舌、董、韩、11族、晋之旧姓也。 十四、谷姓 《世本》晋大夫 文之后 《古今姓书辩证》月圆氏:俗作谷,自晋大夫 文生豹,豹生芮,芮生成子缺,食邑于冀。 《姓氏寻源》 氏,姬氏,晋公族。 《元和姓篡》 氏,晋大夫 文生豹,豹旆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汉代有侍中欲典,晋间书右丞、雍州刺史税。历史名人:文、克都为晋国大将军、大夫、东汉侍中函 巡唐中书舍人 纯 纯宋代画师 七,明洪武进士忠,清顺治进士: 天契。 谷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 文— 豹—芮—缺。 十五:冀姓 《元和姓冀》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芮生缺。 《路史》云:唐尧后有冀氏,春秋冀子也。 《姓氏寻源》冀多、舜师冀后,冀姓远矣。 《路史》去,宋公族之后。 唐朝代侍御史冀元珪,梁观察使冀休复。 宋都官朗中冀宋膺,司理参军冀式。进士冀随, 冀姓有四支,其中一支为唐叔虞之后。 冀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郊文—郊豹郊芮食条于冀邑因氏。 十六 步姓: 《世本》步氏,本氏,晋大夫步扬之光,食采于步,因氏焉。《潜夫论》 之孙扬又别食采于步故步扬。《通志·氏族略三》步氏、姬姓、晋只族卸氏之后,步杨食采于步,逐以为氏。仲尼子弟有步叔乘,汉有淮阳侯步鹭,明肇庆同知步从信。 步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郊文—郊豹—郊芮—郊缺—郊扬采邑于步,因氏。 十七、籍姓 《元和姓篡》:籍氏,晋文侯九第阳叔生伯。可曲晋籍,为籍氏。玄孙籍,代为大夫。晋为赵魏所灭,籍氏播迁于宋,汉有幸臣籍端。 籍氏望郡:广平郡 籍氏世系:周琥王 唐新虞—晋燮侯—晋武侯—成侯—历侯— 侯—献侯姬籍—晋穆侯—文侯、成师、阳叔伯(籍氏始祖)—颉可空—南里叔子—叔正睿伯—司徒公—少襄(曲沃正)—大伯(司功)—侯季子—籍游偃—籍谈。 十八、阎姓 1、阎氏出们姬姓,周武王时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泰伯是文王姬昌的大伯父)仲奕的后代以阎为姓。 2、出自姬姓《新唐书、相世系表》云;周康王的小儿子姬阎出生时平纹有阎字,康王便封他的小儿子到阎城,后代以阎为氏,为陕西阎氏。 3、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通过、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山西省安邑县西部,其子孙以阎为氏,是为山西、河南阎氏。[2]
有,拼音yāo。
要姓最远追溯到春秋时期要离,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跑出国境。他到卫国之后,又假意向庆忌说了些如何攻灭吴国的办法,为的是能得到庆忌信任。后来他果然骗取了信任。在一次与庆忌同舟渡江时,刺杀了庆忌,他也自刎而死。
扩展资料:
要姓名人:
1、要敬,唐朝中期人,武将。朔州尚德府左果毅上柱国赏赐绯鱼袋。
2、要谦,唐朝中期人,武将。宁远将军守左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3、要崇,唐朝中期人,武将。游击将军守左武为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4、要逸,唐朝中期人,武将。游击将军守左清道率府率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5、要秀,明朝人,为河北三思要氏家族第五世;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
-要姓
黑龙江五常市的满族大多数是清乾隆17年从北京调回东北老家屯垦的‘京旗’。
满族取席姓的很多,比如:锡强氏、伊尔根觉罗氏、稀克特里氏、董鄂氏、席鲁特氏、锡尔德特氏等等。
你是哪个老姓改的,这个得回老家查阅家谱。
再者,八旗与姓氏没有必然关系。八旗是清朝的军政单位,就好象今天的军区。 在一个旗里姓什么的都有。所以不要用姓去判断旗。
覃,tán
深广:覃思。
延长,延及:覃恩。
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
参考资料
覃[引用时间2018-3-7]
起源主要有三:①席师后代。根据《万姓宗谱》记载,尧为部落首领时,遇席氏老翁击壤而歌,尧听后很佩服,乃拜其为师。②籍姓所改。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因负责管理晋国典籍,以籍为姓。第十三世后人名籍镶,为避项羽讳改为席。项羽战败自杀,有的恢复籍姓,有的沿袭席姓。③出自他族。清满洲正黄旗中有席姓;土族席纳氏,汉姓为席;今满、回、苗、水、彝、土家、蒙古等民族中均有席姓 始祖:席师。 迁徙: 据有关资料所载,尧之席师当为今河南睢县一带人,是故席姓当发源于今河南省,可惜此支席姓世系无传,令人难知其详。而由籍姓改来的席姓,在后世昌盛为安定郡望,后来散居全国各地的席姓亦多由此分衍而出,所以本文重点论述该支派。籍姓改席姓后不久,项羽即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席姓一部分恢复原姓,其余沿袭未改。刘邦建汉后,采纳娄敬之建议,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二十万之众。作为关东豪族之一的席姓被强迁到安定(今宁夏固原)、临泾(今甘肃镇原)两地。这样,席姓人就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繁衍的三晋大地。“黄河百害,惟富一套”,席姓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人勤地肥,使他们繁衍得十分兴盛。东汉初有光禄勋席广,此后有司马席封,此为较早见诸史册之席姓人。此际席姓因为仕宦等原因进入河南、陕西等省。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战火连天,而安定、临泾之席姓远离是非之地,繁衍得依旧兴盛,昌盛为席姓安定郡望,历隋唐而依旧,故后世席姓有以安定为其郡望堂号的,如北魏大臣、安定人席法友随祖父南迁洛阳后,为怀念故乡,即以安定为其堂号。南北朝时有安定之席姓随中原士族南下风潮而迁入江苏、安徽、四川、湖北等南方省份,也有因为其他原因进入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者。安定临泾人席阐文曾任职南朝梁,后晋爵湘西侯,子孙遂留居今湖南省。隋唐时,席姓依旧以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北方省份为主要聚居地,甚至有从南方回流北方者,如席豫由湖北襄樊徙居河南。宋靖康之耻后,席姓南迁者始渐多起来,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席姓人入迁。元代以后,今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席姓入迁。明初,山西席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清以后,席姓有迁台湾和东南亚之地者。如今,席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河南、陕西等省多此姓。目前席姓人口列全国第169位。 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郡。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以及宁夏西部地区。 堂号: 嘉会堂 宋朝时候的尚书司封郎席汝言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彦博、傅弼、司马旦、司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别形成了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安定。②自立堂号:三会、耆英、知素等。 字辈: 某支席氏字辈:正大光明,守定安国。家传万代,永兴旺盛。
苏州席氏字辈:玉广长风(山)步(素),裕(举)德与时行。
重庆席氏字辈:珍财仕国有,大臣永朝宗,世代显荣华,富贵定乾坤,文清武正顺,光明启贤映。 名人: 席固(504-564),北周臣。字子坚。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梁大同(535-546年)中,为齐兴(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北)郡守。梁元帝萧绎继位江陵(今湖北江陵)时,任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刺史、初拥众自守,以观时变;后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一说大统十五年)以地归西魏宇文泰,累官至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刺史。
席豫(680-748),唐诗人。字建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居河南。唐中宗时,举手笔俊拔科,任襄邑尉。又举贤良方正异等,为阳翟尉。开元初,升任监察御史,累迁考功员外郎,善于选拔人才,为时所称,升任中书舍人。与韩休、孙逖等相次掌制诰,皆有能名。后出任郑州刺史。韩休辅政,召为吏部侍郎,任职六年,所拔寒士多至台阁,时人尊为“席公”。官至礼部尚书,封襄阳县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奉和,玄宗以豫诗最工,下诏褒美。天宝七载(748)卒,年六十九。
席旦,宋臣。字晋仲,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丰进士,为齐州司法参军。徽宗朝,擢右正言,迁右司谏,擢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坐事黜知滁州。累官知成都府。治政尚平和,不邀边功。年六十二卒于长安,赠太中大夫。
席鉴,明藏书家、刻书家。字玉照,号茱萸山人。江苏常熟人。有藏书楼“扫叶山房”。因与本地刻书家叶氏刻书争利,故称“扫叶”。所刻书籍以《十七史》、《四朝别史》、《东都事略》、《南宋书》、《百家唐诗》、《元诗选癸集》等较著名。
席书(1461-1527),明臣。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进士。累迁礼部尚书善揣帝意,眷顾隆异,辅臣莫望。《明史》载其“遇事敢为,性有偏愎”,“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终官武英殿大学士。有《大礼集议》。
席佩兰(约1789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等,因善画竹,自号佩兰。昭文(今江苏常熟)人。自幼聪颖过人,文思敏捷,能诗。嫁给同郡人进士孙原湘,风雅伉俪,志趣相投,闺中唱和,几日夜相继。后受业于袁枚,深得赏识,并引为知己。有《长真阁诗集》、《傍杏楼调琴草》传于世。
席宝田(1829-1889),清末湘军将领。湖南东安(位邵阳南)人。字研芗。湖南东安人。诸生。咸丰中办团练,随刘长佑部与太平军作战,后率湘军精毅营。同治年间率兵增援江西,捕杀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及洪秀全之子福瑱,赐号“业铿额巴图鲁”,封云骑尉世职。官历云南、贵州按察使至记名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率湘军赴贵州镇苗民起义,擒杀张秀眉、杨大六等,晋骑都尉世职。后称病家居,光绪十五年卒。
其他席姓名人有南宋官吏席益;明官吏席上珍、席篆、席春;清文学家席钰,诗人席筠、席绍芬、席慧文等。近当代席姓名人有土壤学家席承藩,自动控制专家席裕庚,中医学家席梁丞,党史专家席宣,评剧演员席宝昆,作家席绢,硬笔书法家席殊等。
百家姓 有姓能的吗
本文2023-11-26 17:50: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