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月就当爸爸了,可是这取名字还真是个麻烦事情,想了这么久都没有想好,本人姓李,有家谱的,按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4收藏

再过几个月就当爸爸了,可是这取名字还真是个麻烦事情,想了这么久都没有想好,本人姓李,有家谱的,按家,第1张

李婉妙:美好;美妙。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新妇小名阿美,颇婉妙。”

李浩学: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除了名字,还可以给宝宝取个小名。取小名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称呼,在宝宝幼时使用。小名是父母亲人对孩子的爱称。取小名应注意以下几点:1小名应好听、好记、好喊;2小名一般不带姓氏,往往前冠“小”字,或后加“儿”、“子”,或以叠词方式组成; 3小名要能表达一定的含义;4小名应避免不雅的谐音和歧义。

  确有此事,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自己写的:

  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故。

  纪汝佶(1743—1786),字御调,又字侠如,纪晓岚长子。乾隆乙酉举人,候选知县。查《景城纪氏家谱·生卒谱》,纪汝佶生于乾隆癸亥(八年),上文纪晓岚写成甲子(九年),或为误记。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纪晓岚的亲家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则因为事先为卢见曾通风报信转移家产,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父亲离家以后,纪晓岚精神萎靡,对科举失去了原来的兴趣。于是在诗社中与一帮诗友才士交游,迷上了公安、竟陵两派诗作。朱子

  颖进京探望时,听马夫人介绍了汝佶的情况,便提出带他去山东。马夫人知道朱子颖是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又对纪家关怀备至,便同意汝佶跟朱子颖去了他的住所泰安府。

  汝佶到了泰安,起初尚让人满意。等到后来,他从友人那里见到了《聊斋志异》的抄本,一下子就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迷住了,当时,《聊斋志异》尚未刊行,汝佶看到的也是抄本,爱不释手,便不分昼夜地抄录起来,并试着模仿着写起此类借谈狐说鬼、志人志怪来表达人生理想的作品起来。以至“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滦阳续录·附序》)。

  汝佶颇具“聪明根气”,但却“怪怪奇奇”,纪晓岚对他从来放心不下,以致远谪新疆,犹在万里之外给他写信,谆谆训诲他如何处世做人。不料汝佶就在此时莫明其妙一命归西,年仅25岁!

  多年以后,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追思汝佶死因,认定他是读了《聊斋志异》,“误堕其窠臼,竟沉沉不返,以迄于亡。”如果纪晓岚的表层理解无误,那末,个中深层原因,极可能是纪汝佶先天地患有抑郁症!

曹雪芹在明初,由关内到了关外以后,他们属于卫所的官职。就是做沈阳中卫,他那是军籍,就是当兵的,世代是当兵的。民户有的是当地原住居民,有的是后来从关内到了关外,但是不管他从商也好,还是务农也好,他是民户,不属于军籍,就是跟曹家上世不是一样的。那么丰润说也好、铁岭说也好,恰巧在这个问题上不大符合历史制度。

清代有两个历史制度、两种历史情况要弄清楚。就是作为旗人来讲他的籍贯,他的祖籍指的是他入旗之前的籍贯。旗人好多都是汉人,汉人后金到了辽沈地区以后被俘或者投降了,那么他就入了旗了。他入了旗以后就要入旗籍,就是他是哪个旗的人。那么现在说某地人、某个籍贯,他的籍贯是哪儿,就是他入旗之前,他的户籍所在地,就是旗籍和他的户籍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旗人入旗之后,他的籍贯就是旗籍。曹家的旗籍一开始就是正白旗。

沈治钧:现在红学界大部分人比较主张辽阳说的,主要是因为他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概括的说他主要有四方面的证据:第一方面就是说它有实物证据,在辽阳那个地方,现在还有三座石碑在那存着,那上面有曹家人的名字。就说明曹家在那个时代,是活动在辽阳的。第二方面的证据就是地方志,比如说山西通志、集州通志、江宁府志、上元县志等等,这些地方志上也都记载着,曹家的祖籍是辽阳。第三方面的证据,比如曹寅,他自己说自己是千山曹寅。那么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他自己的话,千山就是辽阳。再有一方面,家谱,吴庆堂家谱上也说,他们家是辽阳人,这是关于祖籍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家世,家世方面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下,曹雪芹他的父亲现在是谁,现在红学界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也是有争论的。但是比较肯定的,要么就是叫曹颙,要么就是曹頫。这两个人之一是他的父亲,另外一个是他的叔叔,那么他的爷爷,刚才两位先生讲到的曹寅,他的曾祖父叫曹玺,他的高祖叫曹振彦,他的五世祖叫曹锡远。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曹雪芹的家世最远的、比较清楚的,就是到曹锡远。那么曹锡远和曹振彦,也就是曹雪芹的五世祖和他的高祖是军官、是军人,当时是驻守在现在的沈阳附近。他是明朝的军官,那么努尔哈赤攻占沈阳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就加入了满洲的满洲旗。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他们家本来是汉人,后来才变成了旗人。

研读索解《红楼梦》,当然不能不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生平,那么更何况曹雪芹,是把他家族的兴衰史、兴衰荣枯部分蕴于了小说之中。今天的讲座其实我们也是点到为止,就是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对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会更深入地帮助我们体味原著《红楼梦》。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红楼梦》,那么也会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作者曹雪芹的内心世界。

顾平旦:《红楼梦》是我们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而它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的研究,我们了解得越多,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欣赏会越深。红学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但是一个目标都在东北,有一个是在关内。所以有三个说法,一个就是辽阳,辽宁的辽阳,辽阳就是努尔哈赤进关以前建都的地方,就是东京城。那么曹雪芹的曾祖父以及以上的,都是在满洲八旗里当差的。所以这是一个地方,就是要发家的话那就是在辽阳。另外呢就是在关内,河北省丰润县,所以这也是个说法。因为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他有的到那儿、有的到这儿,所以呢也有可能从关内到了东北。明代军人嘛,所以曹家还有个说法在第三个地方,就是东北的铁岭。现在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有三个说法。我的想法是这样,家世咱们翻他六代就差不多了吧,五代、六代就差不多,那么往上倒数六代的话,好像辽阳说比较近一点,近似与这些。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证据,但是留下来的,从历史的文物或遗迹看,辽阳多一点。

主持人:好,那接着就请张先生,给我们介绍曹雪芹祖上,以及旗籍决定他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对曹雪芹后来写作《红楼梦》,以及《红楼梦》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张先生请。

张书才:祖籍问题有三种说法,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为什么说出现了这么三种说法,刚才顾先生说了,各有各的道理,各讲各的原因。但是从整体来说有历史记载的,当时清朝初年记载的地方志,和曹雪芹的祖父自书的天山曹寅等等,基本说他们是奉天辽阳人,辽东辽阳人或著籍襄平,襄平就是辽阳了。所以从证据、从文献这个角度来讲,它确实有这种确切的证据。其他说还缺乏确切的证据。再有一个就是跟历史制度有关,因为搞历史你不了解历史制度,往往就会出现一些不大符合实际的看法。祖籍问题也好、旗籍问题也好,都牵涉到问题。也就是在明代研究祖籍要分清,一个就是军户或者叫军籍,再一个是民户或者叫民籍。怎么说呢?就是曹雪芹在明初,由关内到了关外以后,他们属于卫所的官职。就是做沈阳中卫或其他的地方,他那是军籍,就是当兵的,世代是当兵的。民户呢,当然有的是当地原住居民,有的是后来从关内到了关外,但是不管他从商也好,还是务农也好,他是民户,不属于军籍,就是跟曹家上世不是一样的。那么丰润说也好、铁岭说也好,恰巧在这个问题上不大符合历史制度。

清代也有两个历史制度、两种历史情况要弄清楚。就是作为旗人来讲他的籍贯,他的祖籍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他入旗之前的籍贯,旗人好多都是汉人,汉人后金到了辽沈地区以后被俘了,或者投降了,那么他就入了旗了。他入了旗以后就要入旗籍,就是他是哪个旗的人。那么现在说某地人、某个籍贯,他的籍贯是哪,就是他入旗之前,他的户籍所在地,就是旗籍和他的户籍,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旗人入旗之后,他的籍贯就是旗籍。曹家的旗籍好像一开始就是正白旗,这样就是跟清代入关之前,旗有两次大的变化。当然其他小变化还多着呢。两次大的变化就是:努尔哈赤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之后,这时候旗有一个大变,什么大变呢?就是这个人不变,原来属下的人不变,但是这个旗色变了,因为清代崇尚**,皇帝他那个时候叫汗,那么后金汗用的是黄旗,就是努尔哈赤管的这两个旗都是黄旗,正黄旗、镶黄旗,他的儿子皇太极管的是正白旗,后来皇太极的儿子管了镶白旗,这样总体来说两个白旗,正白和镶白这两个旗。在努尔哈赤时代是归皇太极管的,那么他继汗位以后就变了。原来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原来的两白旗就变成了两黄旗。这里面后来曹振彦,就是曹家发迹最早的那个,他作为多尔衮的属下、包衣,多尔衮当时是哪个旗的旗主呢?是镶白旗的旗主,而不是正白旗旗主。所以说在顺治进关之前,曹家的旗籍是镶白旗包衣,不是正白旗包衣。至于前一段在努尔哈赤时代,我个人考虑应该是属于黄旗,是努尔哈赤的属下,因为努尔哈赤晚年把他管的两个旗,分给了他的三个小儿子。多铎是一个正旗三十六路,是正白旗旗主。阿济格跟多尔衮管镶白旗,开始是阿济格旗主,后来因为他犯了过错以后,就把这个旗主挪回来交给多尔衮了。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再一个旗的变化就是顺治继位以后,多尔衮是摄政王,那么利用特权又跟他弟弟换了旗,等于是多铎的正白旗变成了镶白旗,多尔衮的镶白旗又变成了正白旗。所以入关以后,曹家最早的房子在贡院附近,那个地方是镶白旗的地盘,所以后来多尔衮死了以后,正白旗又还皇上执掌,则成了上三旗了。这时候又由多尔衮的王府包衣,成了清朝皇帝内务府包衣。这个包衣就是说曹家说他的旗籍,按照制度、按照清代的说法应该是叫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人。

旗鼓佐领是怎么回事呢?旗鼓佐领就是按照《清文总汇》的解释,跟清代档案来看,就是说由包衣汉人编立的佐领叫旗鼓佐领,或者就直接叫包衣汉军佐领。所以如果这样曹雪芹的旗籍应该是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人,或者按当时说法也可以叫正白旗包衣汉军籍,或者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汉军籍。就是说入关之前他们原来是汉人。清代的八旗实际是按照民族来分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包括内务府这些包衣旗,实际叫法都跟民族有关。所以曹家因为先是汉人,虽然入了旗最后成了满洲人包衣,但是他这个身份,所以乾隆皇帝就说包衣汉人,就像曹雪芹他们这个家族这些人,本为汉人,他们本来是汉人,并非满洲,所以包衣人在一些待遇方面,他就很低了。他不像外八旗是平民,他们实际就是奴才了,这样呢曹家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过去呢,我们只想曹家如何做官,百年望族,强调他和皇帝很亲近的一面、或飞黄腾达的一面,忘记了他们本身的奴才的地位。曹寅跟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好,是不是就跟他包衣的身份。后来情况改变了,这应该跟包衣身份有关,因为曹家跟康熙最初的关系是:曹寅的母亲--孙氏做康熙的保姆,所以从他的父亲曹玺开始就比较受重视。现在可以这么说,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是低的,但是他有些机遇应该这么说,突然一下子成了康熙的保姆,等等,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再一个,曹家这几个人都是很有才干的,所以他又在内务府做官,所以很容易被皇帝看到他的成果,很欣赏他的才干,能够重用他。所以除了他的包衣这个捷径以外,还有作为他的思想来讲,就是他的包衣身份那影响是很大的。实际上咱们自己设身处地地想想,我就是人家那个奴才,处处小心谨慎,终日不自由,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

在曹寅的诗文集里很多,感到做官是个危途,也就是曹寅的这个思想,直接影响到曹雪芹。当然了应该说曹雪芹有些思想,又超过了他的祖父。为什么?因为毕竟曹寅他是个官,他做官就要对皇帝忠诚。可能他对皇帝也好、对清王朝忠心不二的那种感情。跟皇室呢,可能要淡一些,这样就可能促使他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他在被抄家以后,从很好的生活一下降到更低层,那么他的奴才身份可能体会就更深一些。这可以叫反抗意识或者不满意识,各个方面可能更多一些,所以这样他就能更体现在他小说的人物或者构思各方面可能更深。

主持人:另外《红楼梦》由曹雪芹来写,也是有他这种特定的意义在的。就是说他的祖父本身就是一个诗文各方面修养比较好的,他的这方面的艺术的修养和天赋,是不是对曹雪芹从小,就有一个很好的熏陶和影响?

顾平旦:这个我想刚才张先生都谈了,曹家有两个机遇,我认为一个机遇是:他原来是明代的戍边军里的军官,投降以后变成包衣身份。但是他怎么会得到重用呢?一个是大家看《红楼梦》焦大喝醉酒,骂人那段话,看看去你们就知道。曹家起家,荣国公就是曹雪芹他们家那个祖父,和曾祖父起家是拼死拼活,在战场上立了功才得到重用的。等到进关以后,我刚才想说的问题,就是进关以后,实际到曹寅这一代,已经是非常非常有文学修养,有很高文化层次的人了。所以他有曹寅的藏书,到现在藏书的还有呢。在北图、师大都有藏书。另外他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剧作家,写传奇的。《红楼梦》里面,五十四回里面,贾母在藕香榭听清唱,十二官清唱的时候,点了一个戏叫“续琵琶”,这个“续琵琶”的剧本就是曹寅写的。现在原本没了,抄本现在在北京图书馆里。另外他还写过别的一些剧本,传下来至少有三部书。所以这是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传统文化的修养是很高的。家里有那么多藏书,曹雪芹尽管没见过到他的祖父曹寅,他出生后,曹寅已经死了,但是他家里的藏书,他家里那种大家规范的修养,肯定会影响他。所以曹雪芹所以能够写出《红楼梦》,成为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偶然的,有他的家学的问题,家学渊源的问题。所以曹雪芹把祖父写的“续琵琶”,写到《红楼梦》里去了,等等还有很多。写那么多对联、那么多诗词,要是一点没修养的话不可能写出来的。

沈治钧:刚才张先生和顾先生主要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我想我用比较简练的一些语言,把他概括一下。他们首先谈的一个是祖籍问题,祖籍问题刚才两位先生已经说了,一共有三种说法一个是辽阳说,一个是丰润说,还有一个是铁岭说。那么现在红学界大部分人,是比较主张辽阳说的,那么辽阳说为什么,受到了这么多人的信服,主要是因为他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概括的说他主要有四方面的证据:第一方面就是说它有实物证据,在辽阳那个地方,现在还有三座石碑在那存着,那上面有曹家人的名字。就说明曹家在那个时代,是活动在辽阳的。第二方面的证据就是地方志,比如说山西通志、集州通志、江宁府志、上元县志等等,这些地方志上也都记载着,曹家的祖籍是辽阳。第三方面的证据,比如曹寅,他自己说自己是千山曹寅。那么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他自己的话,千山就是辽阳。再有一方面,家谱,吴庆堂家谱上也说,他们家是辽阳人,这是关于祖籍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家世,家世方面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下,就是说曹雪芹他的父亲现在是谁,现在红学界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也是有争论的。但是比较肯定的,要么就是叫曹颙,要么就是曹頫。这两个人之一是他的父亲,另外一个是他的叔叔,那么他的爷爷就是,刚才两位先生讲到的曹寅,是他的爷爷曹雪芹的爷爷,他的曾祖父叫曹玺,他的高祖叫曹振彦,他的五世祖叫曹锡远。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曹雪芹的家世最远的、比较清楚的,就是到曹锡远,那么曹锡远和曹振彦,也就是曹雪芹的五世祖和他的高祖是军官、是军人,当时是驻守在现在的沈阳附近。他是明朝的军官,那么努尔哈赤攻占沈阳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呢,就加入了满洲的满洲旗。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他们家本来是汉人,后来才变成了旗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些文学史,比如说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满族文学史,把曹雪芹说成是满族作家,其实不是很准确的。旗人和满人也是两个概念,这就是刚才两位专家谈的旗籍问题。

那么大家要注意的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就是曹寅,对曹雪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到了我刚才说,曹锡远和曹振彦是军官,但是他们入了关以后,从曹玺就是他的曾祖父开始,到南京做江宁织造,这个时候他们家,就已经向书香门第转化了。那么曹寅是文采非常高的,咱们现在看到的全唐诗《配文韵府》都是他刻的。他会写诗、会写戏剧,那么从他开始,曹家就有了文学的传统。我想曹雪芹肯定是受到了他的祖父的影响。下面还继续请两位专家接着谈。

主持人:曹家从曹寅开始才,进入家庭的鼎盛期,可以这么说,跟他同康熙的这种亲密的关系紧密相连。

顾平旦:对,我在补充一点吧,《红楼梦》里有一句话“赫赫扬扬以及百载 ”,一百年,这个一百年算起来,如果从曹玺做江宁织造开始,到南京去做官开始,他们是三代人六十年差不多。那么前四十年就是从关外打到关内,从军功起家,再加另一个机遇,刚才张炎谈到的,就是曹寅的曾祖母曾经是康熙的奶妈,小孩对奶妈,那是比自己的妈还要亲的,还要听话的。在《红楼梦》里也有反映的,贾宝玉的奶妈就是李嬷嬷,那是不得了的,她说什么就都得听的。所以这个奶妈是一个问题。另外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在清初明末出天花,小孩出天花是很危险的,要大批的死人。当皇帝的必须出过天花,没出过天花的人不能当皇帝的,怕死掉,出过天花之后,以后就免疫了。他要避痘,在流行的情况下,到一个地方去躲开传染,那么就是孙氏带着康熙住在现在的南长街的府佑寺里面,在那里避痘了。所以就有那么一层关系,就是了不得的关系了。另外就是说他当过清宫的侍卫,给康熙当过侍卫。这个说法倒是可以,因为他当时20多岁吧。另外大家看康熙王朝有一个故事,就是除掉鳌拜皇帝靠着的那些人,就是小侍卫把鳌拜擒住的。我想说的就是侍卫这个身份和地位,他有机会接近康熙的。再加上曹寅自己出众的才能,他自会得到重用。

曹玺病故之后,曹寅当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于都是康熙钦命的。曹玺在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曹寅已经派到苏州织造去了。曹玺病了以后有一个记载,就是说康熙让曹寅,就是曹玺的儿子协理江宁织造。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就由苏州织造调到了江宁织造,这样曹家就在江宁织造这个任上三代。曹寅死了以后是他的亲儿子,曹颙继任了织造,曹颙没几年死了以后,就是又把曹寅弟弟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的遗孀,再继任江宁织造。曹寅在江宁织造的任上,康熙四次南巡,都是由曹寅来照顾,今天的说法就是由曹寅来接待的。

主持人:那么曹家后来出现了巨额的亏空,跟康熙四次南巡,招待皇上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沈治钧: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大家要特别注意到这点,就是康熙皇帝非常器重、或者说非常照顾曹家,他很喜欢曹家的人。刚才两位专家也说了,曹家三代四个人,也就是说曹雪芹的父亲、雪芹的叔叔、曹雪芹的爷爷和他的老爷爷、曾祖父,三代四个人都做过江宁织造,也就是说曹家到了南京以后,他所有的家产基本上就在南京了。那么康熙皇帝为了不使他的家业败落,因为他一旦离任调到另外一个地方,他那些家业就没办法再保存了。所以三代四个人,一直让他在那里做织造。当然中间有短期的换人什么的,那是另外一个情况了。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大家看《红楼梦》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就是贾府最后是被皇帝抄家了,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个抄家的情节不是曹雪芹写的,那是后四十回了。但是我们知道曹雪芹,在他原来的写作计划当中,他确确实实也要写到,贾府最后确实被抄家了。为什么说这个事情有意思呢?就是曹家、曹雪芹他自己的家,也是被皇帝抄家的,被雍正皇帝给抄家了,所以说我们如果了解了他的家世情况对理解他的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至于说曹家为什么被抄家,也是有不同的说法,有经济原因说,有政治原因说,这方面好像张书才先生比较有研究,是不是请张书才先生说一说。

张书才:这事对曹雪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刚才也大致谈了一下。曹家怎么败落的,曹府这么快就败落了,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曹寅、曹家这些人卷入了康熙朝皇子之间争夺储位,就是争夺皇帝的这种斗争。那么曹家是雍正皇帝对立面那一派的,所以雍正皇帝一继位、一登台,那就非要把他干掉。这样呢,就认为《红楼梦》里面写的处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或者叫反映了康雍乾三朝的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研究问题就比较实事求是了,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清代的档案和其他的文献记载,来分析考察曹家败落的原因。所以就出现了经济原因,大概我是提这相观点比较早的。

顾平旦:讲到曹家的时候,刚才沈先生谈到,跟他们当织造接待四次皇帝,也是《红楼梦》里的李嬷嬷说的,当时花银子像海水似的花掉了,花给谁了,拿皇帝的钱花到皇帝身上去,这就亏空了。所以康熙照顾爱护曹寅到什么程度,就比如说知道他又亏空钱了,你赶快去兼扬州的盐差去,当时盐是官卖的,就是统制的,这里面可以刮钱的,就是搜刮钱的,就百般地照顾他。另外曹寅临死的时候,康熙就听说他犯了疟疾,就说,赶快把我吃的金鸡纳霜,康熙王朝里讲这个问题了,就是康熙得疟疾了,赶快把他吃的金鸡纳霜药送给曹寅,连夜派人送去,关心到这种程度。康熙知道他死了以后,曹寅肯定是要吃亏的,就赶快去弄钱补了,还是补不上。一个数字可以说明,曹寅死了以后还欠了皇帝的钱,有三十六万两银子,那父债子要还的,招待皇上招待的赔本了、亏空了。

沈制钧:如果是老皇帝,如果说康熙一直在位上,那没问题,一直没问题,但是新皇帝,雍正皇帝上台以后不认账,说你欠了我们这么多钱你必须要还,他还不出来,所以结合起来经济问题是很重要的。

张书才:我认为,假如说康熙皇帝再多活几年 ,曹家照样要垮台。为什么呢?一个是经济亏空,经济原因从曹寅的后期就开始了。一个是接驾,再一个皇太子、皇子、太监找他要银子,当然他本人也很奢侈,养戏班子,家庭的花销很大。曹寅本身有这么个思想,就是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他想到家庭鼎盛之后,肯定会走向覆灭。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常有一句口头禅,也就是“树倒猢狲散”。我想他的家庭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一个很有钱的富商、贵族这么一个家庭,这个家庭里面肯定会出现很多的弊病,比如说奢侈 浪费等等。

主持人:曹家衰败以后,曹家北归搬到北京,那年曹雪芹十四岁,就是广安大街拆掉的那个蒜市口吧。顾先生讲一讲曹雪芹和北京的关系。

再过几个月就当爸爸了,可是这取名字还真是个麻烦事情,想了这么久都没有想好,本人姓李,有家谱的,按家

李婉妙:美好;美妙。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新妇小名阿美,颇婉妙。”李浩学: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