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姓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1收藏

边姓氏的由来,第1张

楼主你好,05年我去上海图书馆查阅家谱的时候,有幸碰到一个姓边的老先生在那里抄写家谱,我翻看了他的家谱上面写道:

边氏起源于商汤朝,原祖开封陈留镇。

边氏起源河南,祖宗 子边,边氏由来已久,姓源清楚,《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公子城之后,城字子边,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 《元和姓纂》指出,子姓宋平公子边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望出陈留金城,实则商有边氏,周大夫边伯,其后也。

望族 陈留郡 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百家姓排265位(寿姓排263位)(我当时问他,为什么要写寿姓,他说祖居地有边寿二姓,两姓不和,矛盾好像很激烈)

汉代文学家边让,官史边韶 唐画家边鸾 明代文学家边贡 文学家边维新

堂号 陈留堂 出自东汉边凤的故事,边凤陈留人,字子韦,为京兆尹,有政绩,与延笃,并为时所称,为纪念他,以陈留为堂号。

楹联 一、闻望名臣,卢龙节度

二、五经腹,四杰声

陇西郡,陈留堂

诸暨始祖 亿三公以下字辈

亿兆万千百,崇尚靖昂暄。宪环奇宰相,文武镇朝廷。端肃乾坤奠,平成宇宙清。光辉先世业,继述后贤心。永守家风古,长留祖德深。

那个老先生是 奠字辈

楼主可以和我探讨,我也是姓氏文化爱好者。 QQ345929588

其中说到,肃公四代后后人移居河南,具体家谱,在这里应该不能找到,之后详细分支,应该在你们村中

 

唯一能告诉的就是起源与浙江诸几,这是唯一可查的最早祖先

 

我是隔壁村的,只能知道这些,边家是有家谱的,我没见过,到是村里的祀堂,到是文物保护单位。

  ■边姓资料■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边吧:http://postbaiducom/fkw=%B1%DF

  ·本文更详细内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5257&page=3

  ◆边姓排行

  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姓氏源流

  边(Biān 边)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国名为氏。商代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氏。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祖字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得姓始祖:子边。我国的边氏族人,由来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说,边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商汤这一支子孙,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居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陈留郡)。故边氏后人尊子边为边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

  ◆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

  边让:字文礼(?-1208),陈留浚仪人。生年不详,卒于汉献帝建安中。少辩博能文。灵帝中平中,(公元一八六年左右)大将军何进闻名欲辟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徵召。既至,署令史,以礼见之。让善占射,能辞对,宾客满坐,莫不羡其风。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议郎蔡邕亦深敬之,以为宜高任,复上书推荐。时年只二十余。后以高才屡擢进,迁出为九江太太守。初平中,王室大乱,让去官还乡。恃才气不肯屈事曹操,且多轻侮之言。建安中,有乡人构让于操,操告郡就杀之。著有《章华赋》,今尚存。(见《后汉书文苑传》)余文皆散失。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他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边鲁:元代书画家。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今安徽省宣城)人。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著有《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春草斋集》、《梧溪集》等。

  边贡:明代文学家,济南历城人,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 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字文进,福建省沙县人,一作陇西(今甘肃省)人。永乐年间召至京,以绘事供奉内廷,授武英殿待诏,与蒋子成、赵廉被称为“禁中三绝”。他性格夷旷洒落,渊博能诗,精画花果翎毛,继承宋代院体传统,以工整妍丽取胜。所画花鸟,注重刻画花鸟的各种情态他的花鸟优美而不流于柔媚,具有新的格调,为明代前期重要的花鸟画家,与吕纪齐名。

  边连宝:清代约1729年前后在世。字肇畛(一作赵珍),号随园,直隶任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中前后在世,年七十四岁。诸生。父汝元与同里以诗艺相切磋,连宝能世家学。雍正十三年,(1735年)贡成均,廷试第一。明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复蔫经学,辞不赴。自是无意进取,益肆力于古学。连宝为诗,直达胸臆才力纵恣。出入于韩愈、孟郊、白居易、卢仝之间。著有《随园集》、《古文病余草》、《续草》、《长语》、《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

  边寿民:清代著名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秀才。他的艺术活动在雍正、乾隆年间,以善画芦雁名闻海内。画花卉亦有别正职。画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书法。和郑板桥友善。他善于写生,每于秋日结屋荒洲,从琉璃窗中洞观芦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代表作有:《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寒江秋思图》、《寒芦落雁图》、《芦丛栖息图》、《沙洲雁影图》、《潇汀南雁图》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陈留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金城郡:汉元始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2、堂号

  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

  ■杨姓资料■

  ◆相关网站

  ·杨氏宗谱:http://wwwyangshiorg/

  ·中华杨氏网:http://wwwchinayangnet/

  ·杨氏宗亲网:http://wwwyangcc/

  ·本文更详细内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517&page=1

  ◆杨姓排行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姓氏源流

  杨(Yáng 杨)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春秋时杨灭于晋国,成为晋国羊舌的封地。晋武公(燮的10世孙)封次子伯侨于杨,称为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出自姬姓,为杨侯伯侨之子裔孙羊舌突之后,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伯侨之孙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字叔向,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为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伯石有子逃于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

  3、出自姞姓杨国说。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载,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姞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4、出自杨孙孑遗说,为秦穆公时大夫杨孙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以祖名姓杨,称为杨氏。

  5、出自汉末时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6、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省梅州后改姓杨。又据《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等等。

  7、出自他族改姓杨氏。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三字姓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下令改为杨氏。

  得姓始祖: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冯翊(今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省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历史名人

  杨 朱:字子居,战国初魏国人,道家学派的思想家,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其说重在为我爱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杨 震: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天下有名大儒。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

  杨 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杨 坚:杨坚: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时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父子两代称帝37年。

  杨 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荒*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谥炀。

  杨 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 业:北宋名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其家族世为麟州地方势力首领,史称“杨家将”。后随刘崇降宋,公元986年,因潘美、王侁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 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的“闽学”。因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杨 慎:明代诗文家、著作家。字用修,号升庵,寻都(今四川省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 锐:字叔峤,又字纯叔,四川省绵竹人,清代举人,受聘入山西巡抚张之洞幕府,掌管机要文牍。1889年,被清廷提升为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修纂。书成,以功升为内阁侍读。任内尖锐批评慈禧不顾国耻民艰,在颐和园内大兴土木,恣意游乐之事等。1894年中日交战,支持对日宣战。1895年春夏间,与应试在京的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清廷,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9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鼓吹开启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1898年春,在京城四川会馆成立蜀学会,嗣又创办蜀学堂。参加康有为在京组织的保国会,并与川籍维新志士组成保川会,宣传改革维新。9月1日,被光绪召见,颇为重用。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光绪被囚,维新变法运动失败。9月28日,他与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慷慨就义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说经堂诗章》、《随史补遗》40卷等。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省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20余年,因操劳过度,57岁时死于军前。

  杨士奇:原名杨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江西省泰和人,明朝宰相、诗文家,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著有《东里全集》、《奏对录》等。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人,明朝大臣。嘉靖进士,后任兵部员外郎。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与战,一触即溃。后请开马市,与瓦剌、俺答求和。他上书劾鸾,认为“他耻未雪,议和示弱,有辱国体”。但仇鸾为朝廷权臣严嵩所庇护,反以败为功,加封太子太保,总督京营戎政。而他为仇鸾、严嵩所诬陷,被贬为狄道典史。后仇鸾事被揭发,罢官革职,他被召回,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后改任兵部武选员外郎。曾因弹劾权相严嵩10大罪而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被严嵩所害,下狱受酷刑,三年后被杀。有《杨忠愍集》。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漪村(1849-1898),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辛亥革命以来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7年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靖国军,后又参加了国民军。他于1924年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先后任国民军师长、国民革命军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将军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考察军事。抗日战争爆发,他即回国参加抗战,随后被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秘密杀害于重庆。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济南军区原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福建省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常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

  ◆郡望堂号

  1、郡望

  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2、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满族人的姓氏与属于哪一旗没有必然关系。 八旗是清代的军政制度,类似今天的各大军区。在清代满族家家服兵役,因此满族家庭基本都是这八大军区的军属。一个家庭的旗属要由自家男子所在的部队归属哪一旗来定。 与今天的军区制一样,八旗也是由众多部队组成,清初一个旗的再编人员大约35到4万之间,到清中期逐渐发展到8万以上。满族的姓氏有700多个,在数万人的部队里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姓,同一个姓也不可能只在一个部队中。即使某一家人在某一旗,也经常会被调动去另一旗工作。有时即使哥哥是正黄旗,弟弟却有可能被编入正白旗。说白了,八旗的概念是部队编制,而姓氏却是家族的称号。 沈阳也有两支满族边姓,并不是一个家族。一家是满洲正黄、镶黄 旗边佳氏。另一家是汉军正红、镶黄旗的边氏。 要想知道您家属于什么旗,建议最好先查家谱,或者到当地有关部门查询相关历史档案。

边姓氏的由来

楼主你好,05年我去上海图书馆查阅家谱的时候,有幸碰到一个姓边的老先生在那里抄写家谱,我翻看了他的家谱上面写道:边氏起源于商汤朝,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