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修家谱怎么知道先祖的?
真正的富贵人家,才会建大的祠堂,然后修家谱,但像我们这些平民,他们可能也是与我们一样,记的也就是自己这几代人而已。
古代跟咱们是不同的,他们那里当一代中出现一个有财的人,赚钱了或者发达了,都会修祠堂,修了祠堂以后就开始写祖谱,但因为之前的不知道,那可能就会写知道的几个。
从这个有钱人开始,他们家发达了,以后就会一直记族谱,并且发达以后的有钱人,总是会盘根错节的结交许多有钱人,这样就成为了一个大的世家,一个大的世家,他们每年都会开祠堂祭祖,并且在家里有嫡子嫡孙时,需要记入祖谱的时候,都会开祠堂写进去。
世家的发展有时候比一些王朝时间还会久,他们都是不缺钱,同样也不缺官位的人。
这些人的族谱就比较久远,而且后人也会知道自己的先祖是哪一位。
穷人基本是没有什么家谱的,顶多也就是一个村里修一个同姓的大祠堂,每家人的人去逝都会放在祠堂里。
认亲家谱书店内保存着海量的家谱资料,各大姓氏应有尽有,老家谱扫描永久保存,方便需要寻根的姓氏宗亲查询家谱。那么要怎么查家谱呢?下面家谱国际就来介绍一下查家谱方法。1、利用互联网手段查找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在网上能找到的那种应该是电子版的,电子版的家谱书是能通过互联网查询的,如果家里面的老人也不知道的话,那估计是断谱了。断谱的话现在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接上。如果包括有您家的资料那您就非常幸运了,如果找不到,那您就要自己亲自去寻找。
2、回祖籍寻找家谱
在祖籍寻找到的家谱是您家的可能性60%以上,家谱一般分房、分支,房中有房、房中有支,支中也有房、支中也有支。但必须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才有可能证明一切。
3、提供详尽的先人的名字和生平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后,您还要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您的先人的名字,年代越久、没有断代,希望越大。时间应为1949年以前。一般最后一次续谱都在1949年以前,如果找不到最后一次续谱资料,那么需要提供的先人可能需要高祖以上,这也是一般人家都提供不了的。如果您了解的先人名字少,可能在找到的家谱上也没有您家的记录。有多于30%的宗亲失去联系没有上家谱,有好多人对家谱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宗亲对家谱莫不关心,使得很多家族由于个人原因从此成了无根水,从此断了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可能大家去搜朱元璋的画像,会发现基本上都把朱元璋画成一个猪腰子脸,难道朱元璋真的长这样么?当然朱元璋那个时代并没有相机,他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也是无从得知。不过从古代的画像来看,能算是朱元璋的真实画像么?可能的确可以在里面发现一些小秘密。历史上关于朱元璋外貌的描述也有很多,可能综合起来看大概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廖凡与明太祖朱元璋撞脸,是姜文**《邪不压正》中一个很有趣味的镜头(见图1)。
朱元璋真的长着一张猪腰子脸(也有人形容为鞋拔子脸)吗?
与清朝的刻意丑化无关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13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见图2)。
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一盛年,一老年,共计两幅。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猪腰子脸像,共计十一幅。前者当是明代官方确定的标准像,后者为何会藏入清宫南熏殿,迄今并无史料可以说明。
坊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朱元璋猪腰子脸的历史形象,是清朝为打击汉人,而刻意制造的一种丑化。
这种揣测自然是不成立的。这两种不同的历史形象,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
比如,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翰,在其《松窗梦语》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相传图太祖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
张翰在武英殿所见朱元璋画像,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显然指的是上文提及的官方标准像。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一句,透露类似猪腰子脸的怪异画像,当时已在民间流传。
活跃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另一位官员范守己,在其《曲洧新闻》一书中,也记录了相似的亲身经历:
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也就是说,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武英殿里供奉的朱元璋标准像有两幅,一盛年一老年。这两幅画像,都流传到了今天(如图3)。与张翰一样,范守己也见过民间流传的龙颔虬须,面有瘢志的另一种朱元璋像。
活跃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官员张萱,在其《疑耀》一书中,也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
先大父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壮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及余直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如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明人称祖父为先大父。也就是说,大约在正德、嘉靖年间,张萱的祖父在云南黔国公(沐英的后人)府中看到过朱元璋的画像,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后来张萱自己得见宫中所藏朱元璋晚年版标准像,发现乃是美丈夫,与黔国公府所藏大为不同。
综上可知,朱元璋的猪腰子脸,至晚在明朝中后期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相反,作为官方标准像的美丈夫版本,其传播范围仍相当有限。清朝刻意丑化之说,显然是不成立的。
那么,到底哪一种画像,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实容貌呢?
朱元璋标准像的由来
朱元璋的时代,没有照相技术。要辨别其画像的真伪,只能依靠文字史料。
先扼要梳理一下朱元璋标准像,也就是那两张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的画像的由来。
明朝官方资料,关于朱元璋的容貌,可见于孝陵神功圣德碑(永乐十一年)。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这段碑文,经过了明成祖朱棣的认证(也有可能直接出自朱棣的手笔)。龙髯长郁,说的是朱元璋两颊的胡子长且茂盛;威仪天表,望之如神,说的是朱元璋的整体形象端庄威严,有如神人。总之,相貌是很好的,有气势的。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项上奇骨隐起至顶这个表述。项,是脖子的后部。脖子后面有一块奇骨,沿着后脑向上延伸到头顶,这个在官方标准像中,是表现不出来的,因为这些画像都是着冠正面像,看不到后脑勺。
关于这块奇骨的由来,永乐九年至十六年第三次修纂的《明太祖实录》,在吴元年十二月戊申条下 ,有一番神话式的交代:
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
神人在梦中把玉璧放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让朱的脖子鼓了个微痛的包,用药没能治好,包最后变成了骨头。这种故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朱元璋于次月,即戊申年乙亥日登基称帝),自然不能当真。不过,朱元璋的后脖子曾经得病,影响到他的后脑轮廓,可能实有其事。
关于朱元璋标准像的由来,活跃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官员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陆容出生时,朱元璋已去世近40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洪武年间受召入宫写御容的画师,如赵原、沈希远、陈遇陈远兄弟等,多来自江浙。陆容曾官任浙江右参政,其记述大约闻自江浙画坛。笔意逼真难获赏识,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则能得皇帝的欢心,似可说明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并不出众,须做一定的艺术渲染才能成为标准像。
不过,流传至今的这两张朱元璋标准像,可能成型于朱棣时代。据清光绪三年刊刻的《鄞县志》记载,靖难之变后,曾在洪武年间入宫为朱元璋写御容的浙江画师陈远,曾受召前往北京,凭记忆重绘朱元璋标准像:
永乐四年,某殿灾,失太祖遗像,复召远绘。远为追想濡染如生,成祖对之,不觉泪下。
这段清光绪年间的记载,虽去朱元璋、朱棣时代已远,但据书中注释,其材料取自《明州画史》(明州即今宁波一带),作者邱承嗣,生于明代天启初年,卒于清代康熙中期。邱撰写《明州画史》,除利用《图绘宝鉴》及郡志外,尚参考了当地诸多家谱,如《陈氏谱》《钱氏谱》等,非是道听途说之作。
朱棣登基时,朱元璋藏于宫中的标准像已遭毁坏一事,还可见于永乐年间的官修史书《奉天靖难记》,该书竭力渲染朱棣讨伐建文帝的合法性,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其中一条,就是栽赃建文帝破坏朱元璋标准像:
(朱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
这种记载,自然是不可信的。建文帝是朱元璋生前亲自指定的接班人,焚烧朱元璋标准像,对建文帝而言并无任何好处。也正是考虑到难以取信后人,晚于《奉天靖难记》成书的另一官修史书《明太祖实录》(第三版),删去了上面这段记载。
但是,在永乐初年,《奉天靖难记》毕竟是一部公开刊行的著作,是一次覆盖全国的政治宣传。该书既然宣扬建文帝焚毁了朱元璋标准像,自然,朱棣登基后,就有责任召人重绘朱元璋的标准像。
《奉天靖难记》撰成的时间,上限是永乐二年十二月,下限是永乐四年八月前(见吴德义先生的考据)。《明州画史》记载,陈远于永乐四年受召,前往北京,凭记忆重绘朱元璋标准像。这种时间点上的重叠,或许不是巧合。
以上,是与朱元璋标准像相关的比较重要的几则史料。下面再就朱元璋标准像的真伪,略作分析。
朱棣为朱元璋整容
前文提到,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翰,曾得到机会入武英殿瞻仰朱元璋的标准像。他发现,标准像里朱元璋的容貌端庄祥和,与民间流行的猪腰子脸大相径庭。
除此之外,张翰在武英殿,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
大类是非常像的意思,颐即两腮。张翰发现,武英殿的标准像里,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胡子有区别之外,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因为二人的标准像都流传了下来,今天的我们,可以很直接地检验一下张翰当年的记载是否属实,如下图:
尽管一张是正面像,一张是略侧脸像,仍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二人的脸型、眉毛、眼眶、眼睛、鼻子、嘴型、耳朵,近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有胡子。父子之间容貌有相似处,是正常的。但撞脸到此种程度,仍属罕见。
永乐初年,为了证成自己推翻建文帝夺取帝位的合法性,除了对建文帝极尽污蔑之能事外,朱棣还利用《奉天靖难记》一书,篡改了自己的身世,将母亲更改为马皇后以取得嫡子身份,并借相士之言,渲染自己仅就面相而言亦当做天子。其原文如下:
上(朱棣)容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有善相者见上,私谓人言:龙颜天表,凤资日章,重瞳隆准,真太平天子也。
也是在永乐初年,朱棣命人重修《太祖实录》,其中出现了(郭子兴)见上状貌奇伟,异常人这样的描述;孝陵神功圣德碑里,则出现了龙髯长郁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的描述。
综上,下面这三件事,显然已不能被视为单纯的巧合,而是一番环环相扣的运作:
1、通过发行《奉天靖难记》一书,朱棣将自己的相貌定性为奇伟,美髭髯。
2、通过修改《太祖实录》和撰写孝陵神功圣德碑,朱棣将朱元璋的相貌定性为奇伟、龙髯长郁。
3、通过召陈远等在洪武时代参与过写御容的旧画工,来京重绘朱元璋标准像,造成一种朱元璋、朱棣父子容貌极其相似的效果。
通过给朱元璋整容,使其容貌与宣传语境中的朱棣容貌高度相似,进而证成朱棣拥有帝王之相,应是此番运作的核心目的——朱元璋以布衣起兵灭元,其相貌已被证明是帝王之相,如果朱棣的相貌,在核心特征上,与朱元璋高度相似,自然,朱棣也同样具备帝王之相。
也就是说,那张朱元璋标准像,是经过朱棣整容的,并不能代表朱元璋的真实相貌。
那么,朱元璋究竟长什么样呢?他是猪腰子脸吗?
猪腰子脸的由来
目前可见最早记载朱元璋长了一张猪腰子脸的材料,是明代著名相士袁忠彻所撰的《古今识鉴》一书。
书中借方士铁冠道人之口,如此描写朱元璋的相貌:
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
相术里,天指天庭,即额头,地指地阁,即下巴。天地相朝,意即额头与下巴同时前凸,形成一种遥遥相对之状。这种脸,民间俗谓鞋拔子脸或猪腰子脸。
下图引自袁珙(袁忠彻的父亲)所撰《柳庄相法》,红色方框已标识出天庭、地阁、日角、月角、辅骨的具体位置。对照此图,当不难理解所谓日月丽天,辅骨插鬓是什么意思。
至于五岳,在《柳庄相法》中的具体位置,如下图:
所谓五岳俱附,亦即脸上的这五个部位,呈一种向内归附的态势,大致相当于俗谓的脸没有长开。
之所以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的这段记载值得重视,是因为他与父亲袁珙,曾同时以相术服务于朱棣,深受朱棣的信任。永乐八年,袁珙去世,朱棣为之哀悼,赐钞六百锭办理丧事,并命姚广孝为其撰写墓志铭。据姚广孝所写墓志铭,袁珙在相面时,曾如此描述朱棣的面相:
龙形而凤姿,天广地阔,日丽中天,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姚广孝,《故承直郎太常寺丞柳庄袁先生墓志铭》)
姚广孝这段记载,与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记述的袁珙相朱棣(见图10),内容大体相似,惟后者多了一些内容。其中,最引人注意者,是多出了一项伏犀灌顶——前文曾提到,经朱棣认证的孝陵神功圣德碑里,关于朱元璋,也有一项是项上奇骨隐起至顶(亦被简化为奇骨灌顶)。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朱棣在利用袁珙这些相士,刻意将自己与朱元璋的相貌特征,塑造成一模一样。
袁忠彻这本《古今识鉴》,刊刻于景泰二年,距离朱元璋去世,已有53年。根据书中序言,有以遗识者,应有所鉴戒焉等语,应该是一本私人性质的撰述(有学者称该书是奉旨撰写,误)。
于是,一组有意思的矛盾出现了:
1、朱棣时代形成官方文字材料里,朱元璋的面貌的核心特征,与朱棣是完全一样的(奇伟、美髭髯、奇骨灌顶),画像材料(标准照)也证明了这一点。但
2、袁珙、袁忠彻父子作为朱棣最信任的相术师,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袁珙相朱棣,即是这工作的一部分)。但在袁忠彻所著的非官方资料《古今识鉴》里,朱元璋的形象,并没有与永乐年间的官方材料保持一致。在这本书里,朱元璋的相貌是天地相朝,朱棣的相貌却是天广地阔。
这只能解释为:亲自参与了针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的袁忠彻,知道那幅标准照,并非朱元璋的真实相貌。
值得注意的是,袁珙、袁忠彻父子籍贯鄞县,受召北上为朱棣重绘朱元璋标准像的画师陈远,也是鄞县人。陈远来到北京城时,袁忠彻父子也正以相术服务于朱棣(甚至是直接负责执行对朱元璋的整容工作),他们是有机会从陈远口中获悉朱元璋的真实相貌的。袁忠彻于1439年退休回乡,闲居鄞县二十年,于1451年撰成《古今识鉴》一书。乡居期间,他也有足够多的机会,从陈远的后人口中获知朱元璋的大致相貌。《古今识鉴》中为朱元璋相面的铁冠道人,恐不过托名而已。
流传至今的所有南熏殿所藏朱元璋猪腰子脸画像,带有一种很明显的共同特征:服饰全然不合规制、面容畸形到不似人类所应有,比如下面这张(亦即**《邪不压正》中所使用的那张)。
很显然,这些画像绝非出自陈远这类曾受召入宫写御容的画师之手——这些人至少不会画错服饰的形制——而应该是民间画师根据民间传闻所绘。这种民间传闻,又无疑发端于袁忠彻的《古今识鉴》——以图11为例,这位奇丑无比的朱元璋,简直完全满足《古今识鉴》里的文字表述:
龙瞳凤目(龙瞳圆、凤目长),天地相朝(额头与下巴外突),五岳俱附(全往中间长),日月丽天(丽,附着之意,日角和月角附在天庭上),辅骨插鬓(眉骨及略向上部位的骨头斜插向上,直入鬓角)。
简言之,袁忠彻父子自某些渠道(如陈远等画师)获悉了朱元璋的真实相貌,他们先按照相术原理,将该相貌用相术名词进行一番处理,形成相术语言。某些民间画师,再依据这些相术语言,一板一眼地绘制朱元璋像。在这一由画像(画师口述)翻译成相术语言,再由相术语言回译成画像的过程中,朱元璋很自然地变成了长着一张非常夸张的猪腰子脸、望之完全不像正常人类的丑八怪。
那么,朱元璋究竟长什么样呢?
大概,也就是一位脸部有些凹陷、下巴和额头较为突出的略丑之人吧,绝不会丑成不像人类,也绝不会如标准像那般美丈夫。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家谱?家谱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主要内容包含:
姓氏起源: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2世系表: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就是说明一个家族里,祖先后代每一个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3家训: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备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通常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东蒙李氏家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新泰市李家楼、南鲍及蒙阴县一带。《族谱》,七册,胶印,线装。初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春由李因俊等人主持续修。
据《东蒙李氏家庙记事碑记》和《东蒙李氏族谱》记载:李通、李成(山)为同胞兄弟,祖籍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井店镇河道村,祖义增,北宋河南东路安抚使,驻镇太原,宣和元年(1119年)致仕回籍,李通之妹李翠萍系岳飞之妻,李通与岳飞是至亲。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灭北宋后,兵锋直抵泰山一带。南宋绍兴年间,岳飞部下李通、李成兄弟及李通儿子李顺德南渡,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来到当时由金兵占领的新泰,秘密组织“忠义社”抗金。后加入岳飞抗金大军,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祖孙三代坚持抗金,世称“元帅李家”。建炎四年(1130年),李成因战功升江南西路兵马副都监,与兄共随岳家军北伐。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李通驻防鄂州,继续组织抗金。绍兴十九年(1149年)李成升鄂州驻扎御前破敌军统制、福建路马步军副总管,是年,因“岳党案”牵连,离军赋闲,李通亦辞职。李通先至新泰李家楼安家,翌年李成亦携眷到新泰麒麟庄定居。后孝宗曾起用李成,询以治国之策,任命为山阳郡镇抚使,驻扎楚州。数年后告老还乡,仍回新泰麒麟庄隐居。通、成殁后,分别葬李家楼东园和麒麟庄李氏族林。今两墓尚存。
《东蒙李氏族谱》卷首有李通、李成的画像和李通故里碑。还有《新泰市东都镇人民政府关于修建李通、李成纪念馆的申请报告》、《新泰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建李通、李成纪念馆的批复》、修谱理事会名单、宋史暨岳飞诞辰八百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新泰市人民政府把李通墓、李成墓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以及序、跋、碑文等。
李氏行辈: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立谱时公布二十辈:(二十二世至四十二世)“树瑞大宗因,长修广正遵,怀成全本茂,培乃一家仁。”
一九九二年复印旧谱时公布二十辈:(四十三世至六十二世)“进秀安敬现,贵珍吉祥勤,孟季恒荣昌,英才育寿林。”
一九九七年续谱时公布二十辈:(六十三世至八十二世)“贞益鸿俊运,伟业润新民,惠善延续久,禄奉庆泰云。”
《东蒙李氏族谱》按表格式排列,有配氏、女儿,有行政级别、学历等。入谱者至二十九世。
《东蒙李氏族谱》由主修人李氏二十六世李因俊于一九九七年赠。
古代修家谱怎么知道先祖的?
本文2023-11-26 16:36: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