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祠宗
彭姓起源参考之一
彭氏字辈:
某支彭氏字辈:应道玉福安,尚正启祖荣,安贞维元传。(传)家敦孝友,开国显忠良。大业光昭代,鸿勋殿楚邦。(邦)泰民康宁,恩宗永世昌。华富贵美德,天顺耀宪章。
湖南衡山彭姓保公房辈分字行:祖宗培植厚,兰树立庭芳,立德通经学,诗书绪以长。本房辈分字行:光承选缔泽,代有士名扬,忠孝维国政,相传继永昌。濠头房:智勇仁为达,福从大德生,前卿共自远,继善必其诚。贺家仲房:友子大曰鼓,芳应均思成,世启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湘潭中路铺房:友子大曰鼓,芸应均思成,世应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杨子坪房:江右贻谋远,秋堂继起兴,后来宜萃芳,各位振而升。林子冲房:盛世明良会,忠臣起若云,衡湘金玉秀,积庆肇元勋。
湖南湘潭彭氏字辈:思祖惟文太,宗兴伍百年,念征有杰士,述信继商贤。续修辈分字行:安福源流远,中湘世泽绵,诗书昌令绪,孝友绍家传。
湖南益阳彭氏派语:海岳风云会,中原气象雄,星罗如翼轸,才敏咏霓虹,宦籍同江右,声香荐阁东。钟灵观后进,黼黻赞前勋。
湖南浏阳沙溪河江彭氏字辈派行:汝永士名声振,文先人万邦兴,家傅传孝友,树立显朝廷,善良民之庆,厚道德乃成,继锡能长远,祖业应大增。
四川简阳彭姓乾隆十八年辈分派语:钟国家良彦,育君亲手臣。同治二年续修50字:元善成正远,大德定光乾,朝廷尚进举,荣华富贵先,有为增学宪,其才在尔全,志士兴万美,怀道安邦权,天开文远日,宗功永久传。
信述堂彭氏派语:寿考肇祥,厥志丕彰,人才蔚起,望重南湘,国之上瑞,家运维光,元本忠孝,世绪孔长,承先启后,振纪立纲,修齐平治,树德扬芳,式诒有壳,继述永臧,积善笃庆,福禄尔康。
历史来源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氏。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家族名人
彭祖 尧的臣子籛铿。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因封於彭城,故称为彭祖。后世用以比喻长寿。
彭蒙 战国齐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
彭越 字仲,昌邑人。为汉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封梁王。后因人告他谋反而被杀,被刘邦诛杀他的三族。
彭绍升 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江苏长洲县人。清代著名的居士。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县官,辞不就。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尤深信净土。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最推重省庵。平日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著有一行居士集、居士传、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等。对清代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
彭德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之一,骁勇多智,曾领导朝鲜战争,为一代伟人。
地望分布:甘肃陇西郡,江西宜春郡。
彭姓起源参考之二:彭氏与武夷
提起彭姓始祖,人们自然联想到寿高800的彭祖。几千年来,彭姓子孙都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的赏识,被封为大彭,故称彭祖。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彭城是尧帝赐封的,赐封的是因为彭祖的贡献,所以封为彭城。
商末时,纣王为求长生不老,派人窃取了彭祖的长生秘诀,为独占此术,阴谋害死彭祖。为躲避灾祸,彭祖只好离开彭城,云游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晚年不得志,所以带领两个小儿子跋山涉水来到现在的武夷山。彭祖从徐州来了之后,当时的年代,这个地方洪水泛滥、野兽出没,荒无人烟,彭祖和他的两个小儿子彭武、彭夷首先疏浚河道,拓宽河床,让洪水顺流而下。随之开荒造田,发展农业文明。
由于彭祖父子三人诛草拓荒,开发武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倍受后人的崇敬。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武夷山为什么叫武夷山呢?是因为我们当地人为了纪念彭祖和他两个儿子开山有功,所以用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彭武,彭夷各取一个字,称为武夷山。
因为历史久远,有关彭祖父子隐居幔亭,开发武夷的种种说法已难以考证,但武夷山的彭氏后裔都乐于接受这些美丽的传说。显然,他们希望借助彭祖这位长寿之神寄托宗族繁衍,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用彭武、彭夷开辟武夷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本族子弟进取向上。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迁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记载,始于唐代的彭迁。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武夷山的吴屯定居。彭迁为人豪爽,他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辈出。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状元彭路,南宋的诗词名家彭奕;清代杰出的外交官彭光誉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的后裔有很大的特点,吃苦性强,创业性也很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的彭祖后裔最近几年不少回来寻根问祖,来到武夷山,来到福建。
彭姓起源参考之三
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九,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五。彭姓出自黄帝,关于彭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彭姓是黄帝的后代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裔有八种姓氏,彭姓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象董,秃,己,曹之类。第二种是说,彭姓是祝融的弟弟吴回的后代。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受封于彭,传说他因为献了一碗野鸡肉汤给上帝,上帝很高兴,就赐他长生不老。据说他一共活了八百岁,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祖建立了大彭国,后来被商高宗武丁所灭,后人就以彭为姓,从此姓彭。发展和演变:彭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古时候,匈奴,南蛮,西羌等少数民族都有彭姓,后来有一些就融入了汉族。彭姓最早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发展,主要在湖南,湖北一带,到晋朝,已经发展到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地,宋英宗时,彭姓首次进入广东,并在清代迁入台湾。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淮阳,陇西,宜春,昌邑,豫章,广汉,崇安,阳夏,安定,瀛州,庐陵,浦口,漳州,泉州,梅州等。
关于彭姓的起源,历来的考据十分翔实,所以后世姓彭的人士都可以脉络分明地找到自己家族的来处。这份幸运,当然也是拜彭祖之赐。
彭姓的来龙去脉,各种古籍的有关记载很多,其内容则不外以下数种:
《姓纂》:“大彭为商诸侯,以国为姓,盖陆终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
张澍所著《姓氏五书》:“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子六人,其三曰�2055,为彭祖,封於大彭。”
《郑语》:“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姓氏考略》:“望出宜春,又,安定胡永胡有彭氏,见《晋书》;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由此可见,汉族的彭姓是颛顼帝的嬴姓之后,颛顼是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的后代,是汉族的主要组成分子。传到其曾孙辈的时候,有重黎和吴回两兄弟先后当了“祝融”,也就是专门掌管祭火及用火的官,对于整个民族的演进极有贡献。吴回的一个叫做陆终的儿子,总共生了6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名为�2055,就是活到800岁高龄的彭祖,算起来是颛顼的第五世孙,由於他的封地是在大彭,所以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命氏”,而中国也开始有了“彭”这个姓氏。如此看来,彭姓的历史悠久,是不容置疑的。
彭姓,是发源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诸侯国大彭,当时的大彭,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铜城县,迄今铜城县的西边还有一座大彭山,足见其渊源。当然,后世的彭姓人士,最初应该都是从江苏的铜山分支出去,然后在各地分别繁荣茁壮的。
殷商之际的彭姓名人,实际上不仅仅是彭祖一人,另外,还有一位曾谏其君不听而投水死的殷大夫彭咸,也被后世列为人臣的楷模。
秦汉之际,彭氏也是文人名士辈出,其中又以曾经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大将彭越,最为有名,他曾先后在汉高祖收魏、定梁、灭楚的战事中,多建奇功,后来并被封为梁王,真可以说是显赫一时。
瓦屑坝后人移民湖北的家谱
大冶《余氏宗谱》:“一世祖捻,南宋人,世居江西南昌县瓦屑坝。第三世壁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徒居湖北大冶。”
黄陂《谢氏族谱》:“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
爱莲堂《冈邑月峰周氏宗谱》:“始祖鼎三公于洪武二年由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黄冈。”
黄冈敦伦堂《喻氏宗谱》:“始祖省一公籍乐平县,洪武七年奉旨迁黄冈下伍乡。”
黄岗孝友堂 《张氏宗谱·永宁菴叙》:“本族由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黄冈。”
黄岗同庆堂《张氏宗谱》宜堂公草谱序:“始祖世雄公于明洪武二年自饶州府乐平县地名瓦屑坝来楚入籍。”
黄岗三槐堂《王杨宗谱》:“南宋时因兵乱由山东迁江西省南昌县瓦屑坝,
元末再迁黄冈团风镇。”
黄冈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迁黄始祖仁杰公由饶州府乐平县地名瓦屑
坝马桥下迁居黄州府黄冈县庶安乡龙丘。”
黄冈敦本堂《黄氏族谱》:“始迁祖自政,原籍江西饶州府瓦屑坝,明初徙
楚省落籍黄冈县邾城之南庶安乡。”
黄冈《吕杨陈氏宗谱》:“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都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薪、罗、黄、汉,千里躁踊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
《夏氏宗谱·柏公判明》:“吾住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起程到筷梓巷上船,到湖北省城,居住西门外。”
黄冈《许氏宗谱·大房支序》:“始祖明甫与兄清甫,于洪武二年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入黄冈县庶安乡古龙丘碾斋湾。始祖因碾斋起湾名,意者,如盘石之安也。”
湖北郧西道光年间《杨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为江西鄱阳瓦屑坝人,从陕南辗转迁移至鄂西北。
见诸方志与其它资料的还有:
薛家庄,薛兴一明初永乐、宣德年问由豫章南昌县瓦屑坝中平屯迁大冶纱帽山南麓左今薛家庄(今属陈贵镇)。[1]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垮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2]
《黄陂县志》:该县东甘棠铺镇万姓宗族是明初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过籍而来。
《黄冈县志》:陈姓“其先世在宋代自江西江州瓦西坝迁居浠水。后世由浠水分支居黄冈邱店、韦家凉亭。”
《古姓史话》:“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
余楍,字生生,号钝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于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后,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宁波)。其所居名借鉴楼,结“七子诗社”,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作品传于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余楍 别名 :生生,钝蓭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南京 出生日期 :1606年 逝世日期 :1685年 职业 :锦衣卫,文学家 毕业院校 :明诸生 主要成就 :诗词 代表作品 :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 人物简介,家族关系,文献记载,皇明遗民传,蜀雅,康熙版《青神县志》,万历野获编,余生生借鉴楼记,清史列传选·余楍小传,清稗类抄·姓名类·子部,清诗纪事·明遗民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栗艇诗集,清代成都札记,文学作品,余楍诗词选,遣愁集, 人物简介 余楍,字生生,号钝蓭,蒙古族,祖籍四川省青神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生于明朝留都南京(今江苏南京),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夏卒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后,谋起兵杀流贼,不克,逃之江南。参戎幕,又不济,乃寓鄞之西湖上(今浙江宁波)。其所居名借鉴楼,结“七子诗社”,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楍年最长,奉为祭酒。时诸名士居湖上者,有观日堂、南轩、岁寒馆,与借鉴楼相望,诗笺往复不辍。著有《增益轩诗草》、《遣愁集》等作品传于世。 明成化庚子年(1480年),其伯烈祖怀远将军、锦衣千户、执金吾、指挥同知,锦衣卫指挥佥事余寘到南京就职;正德戊寅年(1518年)天祖余承恩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嘉靖年间高祖余荫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后授怀远将军、锦衣卫管卫事指挥同知,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五日戊辰科,怀远将军、锦衣卫管卫事指挥同知余荫进京为巡绰官,与读卷官徐阶、李春芳、张居正共事(选自《隆庆二年戊辰科登科录》),嘉靖甲子年(即1564年)四川乡试录,诏锦衣卫指挥同知余荫将命秩祀恭祝(选自《嘉靖甲子科四川乡试录》);万历年间曾祖余茂发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锦衣百户。余楍祖上历代居住南京,应授世袭锦衣百户,据说未上任。 余楍,又写作余榀、余杰(注:字形如“杰”字,字上“水”下“灬”,见康熙《青神县志》)。 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楍公于康熙初回青神祀祖,传《绝句》三首,此公字生生,号钝庵,曾任九门提督,避乱入籍江南扬州,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夏,卒于琼花观。余楍回乡祀祖时,传有《蜀都行》诗作等。 又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榀公除夕诗》条目下注:此公不知何祖后,但名既从木,当亦是十一世祖也。故青神余氏族人知有余楍,而不详余榀其人,只是从县志等文献记载的余榀诗中有了解,故不能确认其世系和由来。据各家文献记载,推测余楍和余榀应属一人,姑存待考。 家族关系 始祖根六公余德成,鼻祖余永泰、远祖余祥、太祖余子伟、烈祖余寰、天祖余承恩、高祖余荫、曾祖余茂发、祖父名失考、父亲名失考、余楍。余楍属根六公余德成十一世孙。 文献记载 皇明遗民传 余楍,字生生,号纯翁。眉州人。其先以军功世授锦衣千户。少有大志。以职让弟。攻制萟为博士弟子员。以诗名西蜀。癸未游燕都。燕都寻陷。奔广陵。时清兵攻蜀。千里萧然。无鸡犬声。至无人可杀。斩神庙木偶以快意。复发掘冢墓。取死尸白骨戮之。闻之大恸。徒步至蜀。拾先人遗骸。营窆深土中。然后返吴寓虎丘。复游黄陵。自称道士。葛巾方袍。四十余年不改。七十有七而卒。友人醵金营墓于平山。立石题曰西蜀诗人余生生之墓。与余思复志行相同。衣冠擧止又相似。人多笑之。谓二迂。然皆笃实自好士也。思复,字不远。福建将乐人。亦逸民。与魏禧友善。 蜀雅 余楍,楍字生生,号钝庵,青神人,有《增益轩草》。《施愚山集》:余生生过吴门客舍,自言为梅花作主人,酒间得三绝句云云。《诗最》:钝庵为大司马肃敏公裔,值流寇乱,黄冠羽衣,避难江东,卖古文诗字自给,不喜入富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诗工汉魏及六朝,唐近体不屑也,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仲夏,卒于琼花观中,时年七十有九。有五七古诗若干卷,易箦时,嘱甥焦氏付其友张谐石选辑,焦竟失其稿,今新安姚纶如于扇头、壁上搜录遗诗十首入集,不能窥其全豹,通国传为恨事云。倪永清云“钝庵诗,闲情逸致,超然尘表,真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蜀雅·卷四》三十八页) 康熙版《青神县志》 余杰(注:字形如“杰”字,字上“水”下“灬”。《青神县志》中把余楍诗收录于余榀名下,似判为两人,而县志人物传中又无余榀条目。) 余杰,字生生,号钝庵。值流寇乱,黄冠羽衣,避难于江左,卖古文诗字自给,不喜入富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诗工汉魏及六朝,唐近体不屑也,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夏,卒于琼花观中,年七十有九。增益轩五七古诗若干卷,嘱甥焦氏付其友张谐石选辑,焦失其稿,新安姚纶如于扇头、壁搜录遗诗十余首入集。倪永清云:钝庵诗闲情逸志,超然尘表,真如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也。 万历野获编 英宗亲征时,有宣府龙门卫充军进士张鉴者,诣行在所疏,乞上驻跸宣府,但选将统兵征剿,则兵权归一,号令不二,人有效死之心。上不能用。及景帝登极,镇守山西都督孙安以为言,谓当时若从鉴言,岂有今日之祸,乞量加擢用。下兵部议。帝命鉴为试百户,送大同总兵昌平伯杨供处听调。弘治六年,故兵部尚书余子俊男举人置,乞录其父军功。上命置为锦衣正千户,子孙世百户。今上辛丑,锦衣管卫事指挥余茂发,以考察军政降百户,奉旨仍旧莅事,以从六品得掌司隶雄剧,亦本朝所无。茂发即余寘曾孙也。选自《万历野获编》(卷十五·进士百户)(注:此处“茂发即余寘曾孙也”属错误的记载,包括《明史》都把余茂发的祖父余寰记作余子俊之子,这不仅与《青神余氏家族谱》不符,在1984年7月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出土墓志文物中(余承勋、杨慎、安磐、王一麟等)记载也不符,夹江文物管理所周杰华先生《余母张氏墓志铭考略》中有论证)。另据《青神余氏家谱》:1543年十一月余承恩卒,余承业服阕如京上疏论余子俊子余寘被谪之由,奏上蒙恩准荫一子锦衣指挥佥事。(选自《青神余氏家谱》) 余生生借鉴楼记 鄞之西湖以贺秘监尝游息于此,故有小鉴湖之目。借鉴楼者,故锦衣青神余君生生之寓寮也。生生为太保尚书肃敏公之后,以尚书恩世袭锦衣。其自蜀而徙燕,非一世矣。生生以明经起,思由甲科进取,故锦衣之官虽上而未任。已而国亡,谋结勋卫子弟兵以杀流贼,不克,逃之江南,参人军事。又不济,始来鄞。其时鄞之世家子弟丧职者多,乃相与悲歌叱吒,更唱迭和无虚日。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间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诸公在湖上者,陆披云有观日堂,宗正庵有南轩,陆雪樵有岁寒馆。生生之楼,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盖居楼中者二十年。一日,偶题其集曰「四明余楍」。先大父赠公见而笑曰:『是所谓久假而不归者欤』?生生始而长吁,继而涕泗阑干。晚年尤困。以其女适姚江,挈其孺人往依之。然犹戒诸公封固是楼,无毁伤其薪木。一岁之中,必三、四至。至则启是楼而居之。尝曰:『吾虽死,犹当作湖上寓公,或与诸公相遇于凄风寒月之下』。闻其言者,莫不悲之。 呜呼!古之志士,当星移物换之际,往往弃坟墓,离乡井,章皇异地以死,以寄其无聊之感。方其伥伥何之,魂离魄散,鹪鹑之翮,欲集还翔。满目皆残山剩水之恫,更有何心求所谓清胜之处而居之?然而贤者所止,必无俗景物,遂使笔床、茶灶,永为是邦之佳话。吾鄞城郭之秀,湖上为最;湖上之秀,七桥以西为最。是楼也,适当烟云平远之区,空濛绵渺,宜乎生生之历二十年而不舍也。(《余生生借鉴楼记》始见于《鲒埼亭集选辑》(全祖望1705~1755、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 撰)第二三零页) 《句英士音·拟薤露词·不思蜀》(余使君结社) 出三峨,投五岙。我今不思蜀,此间足寄傲。 五岙多遗民,西台甲乙伦。相与向三峨,以招望帝魂。 望帝远不至,西台空涕泪。竹如意,纷破碎。 诗话:余公生生,为肃敏公后裔,虽蜀人而居燕,以世隶锦衣籍也。甲申后来鄞,与宗正蓭、陆春明、范香谷、童晓山、叶天益、陆雪樵为湖上七子。不减谢翱之汐社。(选自《四明谈助》之《余生生借鉴楼记》。并附词一。) 清史列传选·余楍小传 明大司马肃敏公后裔,世袭锦衣卫,指挥千户。明清易代之际,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川(注:此处存疑,据《青神余氏家谱》记载,余楍之前与青神老家几乎没有联络,清代康熙以前他也没入过四川,故四川张献忠之乱与余楍避走江东没有多大关系)。谋结勋卫子弟兵杀义军,不克,黄冠羽衣,避难江南。参戎幕。复去之鄞,遂家四明。卖古文诗字以自给,筑小楼,署曰“借鉴”。楼临西湖,上结七子诗社,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年最长,群奉为祭酒。当是时在湖上居者有观日堂、南轩、岁寒馆,与借鉴楼相望,诗笺往复不辍。居楼中二十年。尝曰:“吾虽死犹作湖上寓公。”自言为梅花作主人。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于琼花观中,年七十九岁。性洁介,不喜入富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倪永清谓“钝诗闲情逸致,超然尘表,真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著有《增益轩诗草》。李调元《蜀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徐世昌《晚晴诗汇》录有其诗。《清史列传》、《四川通志》、《锦里新编》有传。 清稗类抄·姓名类·子部 沛县阎尔梅,字调鼎,明之遗民也。入本朝,隐居不出,著有《白耷山人》、《汧罝草堂》等集。其号甚奇,曰古古,盖重文也。与余楍[古文本字。]之字曰生生者同一新颖,特阎为号而余为字耳。(选自《清稗类抄·姓名类·子部》) 清诗纪事·明遗民卷 余楍,字生生,号钝蓭,四川青神人,有《增益轩诗草》。 卓尔堪明遗民诗:(余楍)好为古诗,有汉、魏风骨。 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生生由明经起,思由甲科进取,故锦衣之官,虽上而未任。已而国亡,谋结勋卫子弟兵以杀流贼,不克,逃之江南,参人军事,又不济,始来鄞。其时鄞之世家子弟丧职者多,乃相与悲歌叱吒,更唱迭和无虚日。僦居湖上有七子诗社,详见予作诸公志序中。而生生最长,社中奉为祭酒。尝曰:『吾敢谓此间乐、不思蜀耶』?爰署其居曰借鉴楼。诸公在湖上者,陆披云有观日堂,宗正蓭有南轩,陆雪樵有岁寒馆。生生之楼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盖居楼中者二十年。一日偶题其集曰「四明余楍」。 李调元《蜀雅》引《诗最》:钝蓭(值明末之乱)黄冠羽衣,避难江东,卖古文诗字自给。不喜入贵门,亦不喜赠富贵人诗。试工汉魏及六朝,唐近体不屑也。尝过江都,与野人高士游,康熙乙丑仲夏,卒于琼花观中,时年七十有九。有五七古诗凡若干卷,易箦时属甥焦氏付其友张谐石选辑,焦竟失其稿。今新安姚纶如于扇头壁上搜录遗诗十余首入集,不能窥其全豹,通国传为恨事云。 又引倪永清云:钝蓭诗,闲情逸致,超然尘表,真鲁仲连、陶元亮一流人。 阮亨淮海英灵续集:钝蓭卖文自给,诗工古体,近体不屑作也。 陈田明诗纪事引蜀诗:平生一冠,破不复补。人号三顶折角巾,钝蓭与赵民服、周蓼恤也。 卢见曾渔洋感旧集小传引愚山集:余生生过吴门客舍,自言为梅花作主人。酒间得三绝句云云。(选自《清诗纪事·明遗民卷》 第二二六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余楍,明末清初四川青神人,字生生,号钝庵。明诸生,世袭锦衣卫。明亡,流寓鄞县,所居借鉴楼,临西湖上,结七子诗社,日与诸名士唱和其中。有《增益轩诗草》。(选自《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 余楍(生卒年不详)字生生,号钝庵。四川青神人。世袭锦衣卫百户。黄冠野服,隐居江都。(选自《江苏艺文志·扬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余楍:《增益轩诗草》(选自《江苏艺文志·扬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栗艇诗集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冬,广东遗民屈大均、江西遗民曾灿、四川遗民余楍、安徽遗民闵麟嗣等与寓扬其他诗人集平山堂登高。(汪士鈜《栗艇诗集》卷二) 清代成都札记 清代初年,四川青神人余楍从避难地杭州西湖之畔回到成都,写下一首凄苦哀怨的《蜀都行》,记录了成都在遭受明末清初战乱后的残破凋零景象。他说,自从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成都以后,天空长时间保持阴霾的状态,十天中有九天都在落着濛濛细雨。过去熟悉的风景名胜,自我避乱宁波以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被成都人引以自豪的杜甫草堂已是一派萧瑟,青羊宫也只看得见坍塌,亲切的身影已经如寒风下的树叶零落无踪。曾静巍峨壮阔的皇城在残阳和衰草中沉默著,万里桥边如烟的柳树现在也所很少了。举目四望,繁华的锦官城上空飞过队队的野鸡。余楍怀着满腔的伤痛感慨说:“整顿凋残岂无术?但得夫耕妇织无所忧,庶几天命有转移!”(节选自《清代成都札记》第一部分:移民大开发。) 文学作品 余楍诗词选 《中秋后一日曾青藜寓斋燕集》 昨宵对月今宵雨,两日阴晴不可凭。 客里招邀常赖友,山中栖止但依僧。 才高何必愁贫贱,时至无烦感废兴。 几度浪浪檐际水,随风飘洒湿孤灯。 《咏梅》 花时归客怕花残,烽火漫漫道路难。 断送东风多少恨,凭谁留寄一枝看 《绝句》三首 (注:《青神余氏家谱》名《绝句》三首,《蜀雅》名《梅花三首》,《清诗纪事·明遗民卷》名《过吴门客舍为梅花作主人酒间得三绝句》) 其一: 市上何人识故侯?青鞋皂帽称心游。相逢头白留诗别,细雨孤帆下虎邱。 其二: 遄归见说为梅花,邓尉风光蒲眼夸。我梦相随便东去,一夭花压帽檐斜(古音xia)。 其三: 花时归客怕花残,烽火漫漫道路难。断送春风多少恨,凭谁留寄一枝看。 《除夕》诗 (注:《青神县志》收录余榀名下,《蜀雅》收录余楍名下《除夕前二首》) 其一: 放浪无终极,看看岁又更。贫怀生仓卒,心事亦无征。 促酒不成酌,敛衣空复情。萧槭无人喻,振策倚前楹。 孤衷原有属,奴眼未全青。汗漫肆情志,暂遣忧思屏。 回首念妻孥,岂禁心欝憎。悲来不可过,我生相营营。 其二: 营营亦何为?凄恻不碍道。幸恃心洁清,可以对苍昊。 一身经百折,坚贞聊相保。逼侧履荒途,何暇计温饱。 昔也居金华,有如鱼在藻。今者叹流离,不及安枝鸟。 有酒且赋诗,尘氛迹如扫。不学裴晋公,拥炉叹衰老。 (注:“凄恻不碍道”《蜀雅》记作“凄恻不拟道”) 其三:(注:《蜀雅》名《辛酉元日》) 今晨气宣朗,檐次透曙光。春风扇和柔,悠悠袭我裳。 道院自幽静,中庭焚异香。香气何氤氲,随风泛长廊。 我本羁旅人,感此岁月长。孤踪谢尘事,静坐阅班扬。 濡毫改旧诗,开樽引巨觞。磅礴无拘束,颓然入醉乡。 天地气候改,阳和易冰霜。草木渐勾萌,梅花何处芳。 几欲探讯息,林水空苍茫。翘首忆江南,云霞蔚相望。 (注:“云霞蔚相望”《青神县志》记作“云霞蔚于望”) 《蜀都行》 自我之成都,十日九日雨。浣花草堂益萧瑟,青羊石犀但环堵。生民百万同时尽,眼前耆旧存无几。访问难禁泣泪流,故宫荒废连禾黍。万里桥边阳气微,锦官城中野雉飞。经商半是秦人集,四郊廓落农人稀。整顿凋残岂无术,流亡安集诚可期。但得夫耕妇织无所忧,桑麻树畜随所宜。数十年后看生聚,庶几天命有转移。 《句英士音·拟薤露词·不思蜀》(余使君结社) 出三峨,投五岙。我今不思蜀,此间足寄傲。 五岙多遗民,西台甲乙伦。相与向三峨,以招望帝魂。 望帝远不至,西台空涕泪。竹如意,纷破碎。 《赏梅》节选自《晚晴簃诗汇》卷十八。 浃旬雨不辍,凄风日飞飏。庭梅敛光彩,生意何微茫。 天地忽开旷,静院飞晴香。玉色映朝暾,疏影随风翔。 阴极阳未动,气机不可量。百卉亦因时,幸哉化日长。 《过东庄看梅三首》节选自《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梅》437页。 啸傲梅花里,今朝定有诗。软香春暖侯,冷眼月黄时。 坐久混无意,风来每自疑。游蜂莫相恼,付与出墙枝。 《蜀雅》,清代李调元选,孙星衍、黄丕烈编,收录余楍诗词作品十余首:《除夕前》二首、《辛酉元日》、《题张谐石雪巢隐居》、《简友》、《独酌》、《赏梅》、《夜坐》、《新晴得月》、《广陵季春十有三日忆沈子禹甸生日·对酒怀之》、《壬子春仲同家不远游焦山》、《壬戌孟夏听琴》、《候月歌》、《新滩观捕鱼歌》、《蜀都行》、《卜居》、《元日游下钟山即事》、《梅花三首》、《官舍》。 遣愁集 书名 遣愁集(民国排印本·线装存七册) 著作人 余楍,顾有孝鉴定,张贵胜纂辑,倪暹等订正 出版人 商务印书馆 开本 32 页码 260 装帧 线装 描述 本书尺寸:198×133厘米,厚35厘米,半框155×11厘米,约260叶520面。本书为民国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余楍序。余楍,顾有孝鉴定,张贵胜纂辑,倪暹等订正,李维均等参阅。全书分为十四卷,应为八册,现存七册十二卷,缺最后两卷。每册封三均为广告。品如图。
i问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有家谱印刷厂。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问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印刷厂有余氏家谱族谱,白岭镇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地处修水县西部边陲,东邻路口乡,南毗黄龙乡,西南抵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西连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北接全丰镇。
人物生平
余复,字子叔。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于古田县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教育世家。余复祖父余丕,应宁德县城何姓人家之聘为塾师时,携年少儿子余孔惠前往。在塾馆里,孔惠与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读。仁娟见余家贫寒,常赠银接济,并爱上孔惠。后来,何家认为孔惠虽贫而有大志,将仁娟嫁予余孔惠。
何氏身怀六甲时,其兄至杉洋探望,见胞妹家中拮据,便携返宁德。何氏在娘家生下男婴,这就是余复。因此余复祖籍虽是杉洋,却生长于宁德。
余复七岁就学,十四岁师事宁德名士张翰(乾道二年进士),得其指授,闭门苦读,常至“笔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晕”。逐渐淹贯古今之学,尤精于《周礼》。余复舅舅以甥儿才华出众,怜爱有加,极力资助。
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为余复筹资赴京应试。余复启程往临安(今杭州)时,余孔惠到宁德码头送行,为儿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随只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
绍熙元年(1190),余复中庚戌科进士。策试大廷时,光宗赵览其所对,议论国事见解精辟,称其“直而不讦”,擢为第一。传胪唱名时,进士及第、出身者共587人(从《宋史》载,《文献通考》作557人)。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宴乐篇。”
余复上殿时,将赴试前父亲的殷殷寄语,赠诗勖勉向皇帝一一禀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谒祖后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军节度佥判官职。余复带着御赐“状元及第”匾及一道圣旨还乡。圣旨中载述余复所授官及对父母的诰封。杉洋宗亲为其撰贺辞:“乔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积;飞龙上第,高名宣四海之传。”“鹏翼风高,壮万里扶摇之便;鳌头浪暖,居五百人变化之前。”
北宋时期,进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宋仁宗时,才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知州副职)之类的小官。而余复先是被授为洪州(今江西南昌)佥判,不久改官,授为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余复在朝为官十五年,在任时体恤民情,兴修农田水利,修复名胜古迹,政绩优异,但官位不高,到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秘书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实录院检讨官。终于厌倦官场,于开禧元年(1205)退隐还乡。
途经宁德十八都仙霞岭时,余复题诗(后人镌于石壁)云:“二十年前过此间,旅囊羞涩笔头悭。时来山色与人好,我亦诗肠似海宽。旧事消除身后梦,新声惭愧路旁官。乘车衣锦浑闲事,留取功名竹帛看。”余复在杉洋余氏宗祠左侧建“科名阁”,将书写列祖列宗名讳、科第与仕宦之木主摆置阁中。后又在宁德县城南辟园构轩,觞咏其间。约七八年后,他病逝于宁德县城南门小轩楼,旋葬于宁德九都贵村金嶂山(明坑余家山),入祀于乡贤祠。县城原有状元里,今已废。
先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
主要成就 闽东状元第一人余复在初任洪州佥判时在蓝田诸族人为其饯行席上说的一通话犹掷地有声:“虽云鹤岭之奇,实种蓝田之玉,银河派别,岂非无源?”余复曾祖父邦宪的坟墓即在杉洋村东头的庵墩,杉洋人俗称“状元墓”。余复授官后曾回古田祭祖,辟楼三间名为“时思楼”,撰写《西庵时思楼记》。
余复从小跟随游学授馆为生的父亲,沿着朱熹曾经留下过墨香的道路,来到长溪即今宁德一带。南宋朝廷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学校之设遍天下”,贫民学子也有就学的机会,在校的学童“日给官食”,可安心钻研学业。余复成年后,师从闽中名儒、理学家、宁德濂坑的张翰,学业有成。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杭州,福建学子赴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比较方便。故福建“有宋一代人才辈出”得中进士人数达到7144人(录《科举史话》),而杉洋的余复正是沾了天时地利这个光。
过去还有一种古田宁德两县的胰令为了这个状元而争执不休的说法,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古田县志找不出有关状元的记载。
古田杉洋古称“蓝田”,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村落。蓝田溪从村边缓缓流过,为敖江之源。据史料记载,欧阳修、王安石等唐宋大家与蓝田名士有过深交,朱熹曾流寓这里并设书院讲学。距杉洋镇西北3公里的狮岩山麓有座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余氏蝉林祠,始建于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该祠坐北向南,木构建筑,占地1321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华表门亭、下游廊、前天井、中在厅、后天井、祖祠厅。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双坡顶,风火墙。祠门两旁对联为:“狮嶂钟灵持厚,蝉林流泽孔长”。大门内有华表门亭,门上有如意斗拱,层层出挑以承托屋檐,中间挂一竖匾“状元及第”,坊亭匾额为“蝉林祠文物馆”,文物馆共有馆藏文物300多件。祠堂的主祠厅正殿内有楷书:“檀樾主尚书堂”六字大匾牌。宗祠内的横梁上悬挂有状元及第、文魁、武魁、进士等古牌匾20多块。厅内柱上分别保留有古代楹联趣对24副,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祠前百余平方米的旗杆左右竖立着数十副历代科名旗杆石碣,是蝉林祠世代簪缨,人才蔚起的见证。走进朱红色大门,二进的科名阁上高悬“状元及第”的华带牌,是宋淳熙元年的闽东第一位,也是当朝全国第一状元及第的蝉林祠第九世孙余复的荣誉匾。祠内收藏的余氏家谱,记载着这位状元郎的事迹。余复在《西庵时思楼记》中就说道“吾家自尚书而上,凡累代之祖,下而逮令凡十二世之孙,族属各有封识,其百世之泽也欤”。除了状元余复外,余氏蝉林祠后裔子孙中曾经荣耀地诞生过工部尚书宰相余靖、丞相余深、礼部尚书余象等一批决策朝廷大事的人物,还诞生过五十多名进士。
为什么一个家族仅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历史上会如此人才辈出呢。这就必需从杉洋余氏族人对于子孙后代的培养以及历史对杉洋眷顾上进行一番探究了
公元968年,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但行动上却是倾尽一生积蓄,殚精竭虑,在村北“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余仁椿创建的蓝田书院开头为家族学塾,后经多次重建,成为杉洋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余仁椿建成蓝田书院后,意犹未尽,觉得有了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上得起学的物质条件。 “仁椿公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专供子孙读书及岁时A尝之用。这些田产都是平畴沃野里最好的水田,家族中为其起名曰“油灯田”,意思是为读书的子孙添灯加油,只准轮流耕种,绝不变卖,只许增加,不许减少。每年收成后,除了耕种者必需的抽成外,余下的除了每年祭祀祖先的部分用度外,全部作为家族中子孙读书的奖励。这种奖励,有时数量是很可观的:如果当年家族中只有一人读书,那么此收入就全部归这一人所有,如果第二年有两人读书,就二人平分。如此类推。因此到了后来,读书子孙多了,所分就渐渐减少,于是各分支房又合资购买田产作为本房系的“油灯田”。这样,家族中不管贫富,能发奋读书的子弟都一视同仁地得到全家族的扶植,有不少的学子还能幸运地拿到祖房与支房的双重”油灯奖”。此举为余氏家族子孙后代的读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习俗沿袭几百年,直到民国后期方才式微。
蓝田书院不但占尽风水地利,且两次天赐“先贤过化”。南宋淳熙十一年,名噪闽省的理学大师朱熹到此讲学,周边各地学子慕名云集,蓝田书院成为闽东的理学根据地,杉洋的读书人也因此寄志青云,文风鼎盛。十三年后,因“党祸”之灾,朱熹又再次来到这个偏僻的避风港。他的高弟古田的林用中、杉洋的余隅、余亮,以及跟随他左右的女婿黄干悉心保护与照顾,使他能安心养病讲学,潜心授徒著述。朱熹在此期间为蓝田书院写下《东斋志》,其中有言:“时庆元间避学禁,云集高弟十有八者于蓝田书院曰‘东斋’为础,分赴诸院施教,门人遍闽,邑东有余、李,邑西有黄、魏。诗礼传家,义方有素”(录《福建杉洋村落碑铭·记叙碑》)。
“地经过化便是名山”,蓝田杉洋“自宋至今,守朱 遗训”, “人文崇孝弟,家贫亦业儒”(录民国《古田县志》)。在朱熹莅临的前后十年间,除了余复高中状元外,杉洋就有余隅余亮叔侄,余仁椿六世孙余飞,仕瑜公六世孙余日严,以及余及、余昭攀、余宋兴等高中进士。
自信“胸中造化饱星斗,笔下文字盘蛟螭”的余复当看到自己真的名列榜首之时,难抑心中喜悦,据说曾信口吟哦出:
“银瓶供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这首诗。
有人说余复因了这首诗受人告发而得罪了天子,最后官职受到贬抑。仔细分析也不尽然,南宋科举是二月发榜,三月殿试,方才选中状元榜眼探花。余复名列榜首,诗也是当时吟的,如果受到告发,就不会在一个月后被点为状元了。实际的情况可以从《余氏总谱志》中找到答案:“余复,少从张翰,学精《周官》,绍熙元年对策大廷,光宗称其直而不讦,拔置第一”。是光宗皇帝看中他的刚正无私的品格才选拔为魁首的。至于说官职受到贬抑更是不了解宋朝的擢官之道,北宋时期,高中进士的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了宋仁宗时,才有所优渥,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之类的小官(引自《中国历代选官制度》)。而余复即被授为宣议郎镇南节度佥判,六品官职,算是待遇不错了。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至老“官归觅佳胜辟园构轩,以觞门生,咏终天年”(录民国《古田县志·人物传》)。从诗句来看,文句浅俗,不像出自状元手笔,因此余复因诗惹祸实乃空穴来风,属于“民间故事”范畴,不大可信。
纵观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产生状元880多名,但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屈指可数。唐有王维的诗,柳公权的字,宋有张孝祥的词,清有翁同的胆,既有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秦桧的卖国求荣遗臭万年。真正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没有多少了,可见状元也不是神,只不过是读书人的一种奋斗榜样,精神淬励罢了。杉洋三姓三大祠堂的正厅,有设置独特的“功名石”。当族人中有高中状元回到祠堂祭拜祖先时,这“功名石”方才打开,而蝉林祠能够享此殊荣的仅余复一人。当年老祖宗预设此石饱含对自己家族子孙期盼与鞭策,用心良苦。
翻开杉洋《余氏总谱志》,我们还可以查阅到余复其他情况,他的墓在宁德九都贵村金璋山下奥坪,但至今尚无法找到,而宁德旧街当年也曾建树的状元街牌坊也早已了无痕迹了。只有余复在初任洪州佥判时他在蓝田诸族人为其饯行席上说的一通话犹掷地有声:“虽云鹤岭之奇,实种蓝田之玉,银河派别,岂非无源?”
书法造诣高关于余复生平的记载为数不多,然而在有限的史料中,清晰地证实了这位状元郎书法造诣颇高,尤其在隶书方面,堪称独领一席之地。在蝉林祠现存的还有余复的一幅隶书《题燕文贵秋山萧寺图》。宋代书法以行草书的成就最高,楷书次之,篆、隶几成绝响。在南宋、北宋的320年间,几乎找不到可举之人、可举之碑。至于墨迹就更为罕见,故此,余复隶书墨迹就更显珍贵。宋代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与隶书的发展变迁史中,地位不高,然则不可或缺。因而余复的隶书尚能为宋代隶书争得一席之地。
人物家庭余复的父亲余孔惠,娶妻何氏,一家人寄籍宁德.余孔惠在余复赴考前曾作诗一首勉励余复:"父子相传力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杉洋余氏总谱志》)。
从中可以看出余家当时的确是以笔代锄安贫乐道。所以过去有人故意诋毁余复,说他的父亲早殁,余复是母亲改嫁何家后生的遗腹子等等。甚而把“余家状元何家甥”故意歪曲成“余家状元何家生”,也的确曾骗过了一些不明底细的人.
著作余复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失传),多不传世。
现存清乾隆李拔纂修的《福宁府志》载有余复中状元之时的两篇谢表。
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刊载的一些诗,大多颂咏宁德风光秀色及本邑寺观等。
1995出版的《宁德市志》记载,当余复名列榜首,听传胪唱名时,当众口占一绝:“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并将此诗作为家书送回家中,答其父勉励养育之恩。不幸此诗惹出是非,当朝枢密院权臣韩腚谐鲇诩晌废蚧实劢谗言:“余复一跃龙门,野心勃勃,君前奉承,背后目无皇上,敢吟反诗‘从来头上不容人’。”光宗问明原委后,并不办其罪。此说虽见诸县志,但我以为这是民间传说,宋代读书人受理学影响很深,从余复与皇帝的唱酬诗及现存的《谢状元及第表》中“臣学未闻道,才非过非过人,进山林狂瞽之言,无海岳涓尘之补”的表述可看出,余复是个十分谦恭、内敛的人,不像是“口占绝句”所表现的那种口出狂言的张狂之徒,而那绝句也写得过于直白、粗显,不见文采与功力,不像出于状元之手笔,属于“民间文艺”的档次。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
彭氏祠宗
本文2023-11-26 16:21: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