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 这个姓氏的来历??具体点哈~
姓氏由来 蹇,起源主要有二:①相传为伏羲氏臣子蹇修的后裔。②出自嬴姓,以名为姓;一作謇,一说与□通。风俗通义: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秦国有大夫蹇叔。汉代有蹇兰,为交州刺史。”又,蜀有謇衡,为眉州人,见广韵。春秋时秦国大夫蹇叔的后代,以祖名蹇为姓,称为蹇氏,世代相传。 郡望堂号:襄阳郡。 姓氏家谱:遵义蹇氏家谱。 历史名人:蹇重, 蹇兰, 蹇义。蹇先艾 蹇(jian) 以人名为氏,春秋时秦国大夫蹇叔的后人,以蹇为氏。 郡望:襄阳郡(今湖北襄樊一带)。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置襄阳郡,治今湖北省襄樊一带,郡治在襄阳城内。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迁移分布: 蹇姓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汉唐之际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分布渐广。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云南、陕西、重庆,贵州、山东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字辈: 四川南充蹇氏字辈:年思国天元。大朝文学启,明廷仕永登,根培崇仁秀,映绍时维荣。续字 辈:华兴升平庆,宏志茂贤嘉,良泽定显伦,宗继程万远。
四川苍溪蹇氏字辈:显元奉文思,国际联登时,先声可茂士,有得应天之 重庆彭水字辈:维奉常成友,国正天兴顺,世代祚朝廷,刚明登金榜,文昌礼立人`````````````````
重庆潼南蹇氏字辈:德福臣尔朝,儒政维仁宗,永远跃先泽,文光毕士通。
湖南安乡蹇氏字辈:承先昌厚德,振宗在敦常,斯文达启正,永代迪祥光。
湖北松滋蹇氏字辈:正大光明,洪开永昌,绍承祖德,为起贤良。
陕西汉中蹇氏字辈:朝应国明维,万登林正长,红云福兴利。 名人:蹇叔,春秋时秦国上大夫,秦穆公六年(前654)以后任职。初居齐,纳百里奚,与之友。又居宋。百里奚荐之于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于宋,以为上大夫。三十二年(前628)穆公欲袭郑,蹇叔曰:“师行千里,其谁不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无乃不可。”公不听,以百里奚、西乞术、白乙丙率师袭郑,回师经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为晋所袭,大败。
蹇周辅(1021-1096),北宋臣。成都双流(今属四川)人,字磻翁。第进士。累官为御史台推直,善治狱。熙宁十年(1077),廖恩起事闽中,他任福建转运使,督诸将进行镇压。改福建盐法由官卖为商卖,减盐价,严保伍,增巡兵,以禁私盐。元丰初,任大理寺少卿,擢三司度支副使。更革江西、湖南部分地区盐法,以广盐取代淮盐。元祐初,坐立盐法扰民,罢官。卒于庐州。
蹇序辰,北宋臣。字授之,周辅子。第进士。历提举江西常平,右司谏,提点江东刑狱,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知扬州。徽宗立,坐谤讪罪除名,放归田里。蔡京为相,授刑部、礼部侍郎,为翰林学士。因事黜知汝州,徙苏州。坐纵民盗铸钱等罪,屡谪至单州、永州等。遇赦,复官中奉大夫,卒。
蹇义(1363-1435),明臣。字宜之,初名瑢。巴县(今属四川)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成祖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其为政致力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蹇谔(-1855),清臣。字一士。贵州遵义人道光举人,选充教职。咸丰四年,镇压桐梓杨龙喜起事,蹇谔助官军围攻,次年战死。赠道衔,封世职。
其他蹇姓名人有明大臣蹇英等。近当代蹇姓名人有英烈蹇先为、蹇先超,政治活动家蹇先佛、蹇先任,材料专家蹇锡高,外国文学专家蹇昌槐,作家蹇先艾等。 “千里行师,老成进谏;三朝著绩,银印增荣。”上联说春秋时人蹇叔,原寓居宋国,后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用他为上大夫。穆公要远袭郑国时,他极力谏阻,未被采纳。出兵时,他到队伍前哭着送军中的儿子,说:"晋国军队肯定在崤山抵御秦军,你必死在那里。我等着收你的尸骨吧!"结果正如他所说,秦师在崤山(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全军覆灭,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都被晋人俘获。下联说明代巴县人蹇义,字宜之,原名珞,洪武年间进士,官中书舍人。太祖曾问他:"你是蹇叔的后人吗"他叩头不敢回答。太祖见他诚实,为他改名为"义"。成祖时,曾辅佐太子监国,军政大事都依靠他,后官至少师。历官五朝,在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尤其显赫。仁宗、宣宗分别赐他银印。 传说:关于蹇字的传说:有一个叫蹇奉先的人生了一对双胞胎,后来他妹来娘家探亲不小心把自己孩子弄丢了,蹇家就将双胞胎中的一个抱养给他,两个孩子长大一个叫蹇尚书,一个叫黎国老后来两个都以相同的成绩考上了状元,而状元又只有一个,竞争相当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就讲出了真相,判官也没办法解决,就判了"蹇黎二姓一家人,以后永世不得开亲"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丘姓源远流长,发源于山东,丘、邱(Qiū)姓同源。
丘(Qiū)姓源出
1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齐国缔造者姜太公之子姜木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2源于姒姓,出自夏帝少康之幼子的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宛丘,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4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辽东鲜卑乌桓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8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喾帝之臣咸丘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9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居地名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10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籍丘,属于以地名为氏。11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军制官员丘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12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户甲制度官员丘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13源于复姓,出自春秋时期诸多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得姓始祖
姜木(丘木)、姒巫(公子巫)。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木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丘(邱)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且因官职、因地名为氏者远多于血缘丘(邱)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六十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9%左右。
丘、邱二氏实为一氏,邱氏是清朝雍正皇帝下诏所改避讳(孔丘)名字所改的丘(邱)氏族人。丘(邱)氏一族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氏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丘穆,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氏。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浙江吴兴),后成吴兴一带望族。此期间,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东汉应劭所作《汉书·楚元王传注》载“邱,姓也。”可见,丘(邱)氏一族最迟出现于汉朝。
汉朝以后,偶有丘(邱)氏族人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氏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丘氏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邱)氏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朝时期,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丘(邱)氏族人有随行者。宋朝时期,福建有较多丘(邱)氏族人居住。上述入闽八族中丘(邱)氏族人有入粤分支,居广东饶平、梅县、龙川各地。北宋中叶,河南丘休秀一支迁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饶平。明朝时期,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邱)氏族人的聚居点。丘休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邱)氏移民入居。清朝初期,入台者多出闽、粤之地,此二地丘(邱)氏族人又多属丘休秀派下。在清雍正三年,雍正皇帝下诏避孔丘名讳,天下丘氏多改姓邱,至此,丘(邱)氏始成一大姓氏族群。
今日丘(邱)氏族人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为多,这四省丘(邱)氏族人约占全国丘(邱)氏人口的50%以上。
堂号
文庄堂:明朝人邱濬,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意见。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字辈排行
四川泸州邱氏字辈:“德宗有清如”。
四川泸县邱氏字辈:“杰成君必维贞念仕崇一宗法应贞希道泰载元启士肇廷洪昌翊世鼎宗有钦如应宜庆毓彦钟英良家善继丕振武文同堂永茂万代光荣”。
四川邱氏一支字辈:“奉兆隆章天地永昌文明大劲世首道德”。
四川邱氏一支字辈:“志世绍从珊启”。
湖北武汉邱氏字辈:“仁义大又启”。
湖北黄陂邱氏字辈:“宗祖承先启后永世留芳”。
湖北松滋邱氏字辈:“广承传德学”。
福建将乐城关邱氏字辈:“祖德绅仁远宗功厚泽长崇儒从理学传世有文章开国勋猷仲起家忠实方”。
福建将乐水南邱氏字辈:“祖德绅仁远宗功厚泽长崇儒从理学传世有文章开国勋猷仲起家忠实方茂继传辉万代兴隆”。
江苏南京邱氏字辈:“士祖德鸿开学廷永继”。
江苏盐城邱氏字辈:“宝殿金忠孝”。
江西万安邱氏字辈:“立开南启维初呈瑞崇源大发祥家”。
江西邱氏一支字辈:“佑发振纲常诗礼传家盛华国焕文章”。
湖南沅江邱氏字辈:“渭水源流远珑山统绪长才高湘楚盛谋翊典谟良功业隆彝鼎动名镇国邦先声恢益振绍述裕芬芳”。
辽宁沈阳、河北清河邱氏字辈:“金银传万……”
邱氏一支字辈:“德高光国窿忠厚传家远”。
邱氏一支字辈:“永绍述一士良”。
邱氏一支字辈:“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数永天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丘行恭:(586年-665年)唐初将军。丘和子,河南洛阳人。有勇,善骑射。隋炀帝大业末年,聚众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部一带,保故郿城(今陕西郿县境),镇压当地“奴贼”,收其兵众。李渊进据关中,他率众会李世民于渭北,随入长安。后从世民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频立战功。贞观中,又从侯君集平高昌,进右武侯将军。高宗(650)立,迁大将军,冀(今河北高邑县西南)、陕(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二州剌史。在剿灭王世充战斗中,与李世民突入敌阵,世民坐骑中箭,他下马拔箭,并以己之骑与世民,步行马前,执长刀大呼突围。唐太宗陵前,存有其拔箭之石刻(石刻现存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另一说博物馆)。麟德二年(664)卒,年八十,卒谥“襄”。
丘处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等。
百家姓有姓饶吗 饶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录此姓。饶姓源起华北,出现时间约在战国,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历史,而后由北向南发展,并在江西繁衍扩大此外,饶氏亦见于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云贵以及台湾等省份,其中江西,湖北两省约占饶姓人口总数44%,由2008年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饶氏人口全国排名172位,约72万。
长沙县饶氏来源 我们江洲镇的饶家从江西上饶来的,不知和你们是不是一家
饶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偏旁,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吴分豫章置鄱阳郡。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堂号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朋来堂:孔子说:朋来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此外,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阳堂”、“临川堂”等。 四言通用联饶邑启姓;平阳阀阅。――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饶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临川绍美;邵武传经。――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抚州临川人饶节,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变法中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先在灵隐寺,后主持襄阳天宁寺,曾作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便号“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下联典指南宋邵武人饶干,字廷老,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五言通用联河北源流远;平阳世泽长。――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饶氏宗祠“平阳堂”通用堂联。六言通用联节着岁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闽县人饶廷选,字枚臣,道光年间随军驻台湾,后官漳州游击,咸丰年间,官至总兵,曾参与抵抗太平军。下联典指西 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七言通用联轻财好义称长者;挂锡吟诗第一僧。――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游陆九渊之门,九渊称其“开豁有力量”,以经学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卒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挂锡灵隐,晚主襄旭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奏表节义名御史;为文俊洁号先生。――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中书舍人饶天民,字明先,崇阳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勋,议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淀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饶u,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八言及以上通用联食足衣丰,春长人寿;尧天舜宇,海宴河清。――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饶姓的“饶”字的析字联。双峰不仕,性谨专学;九岁能诗,明经修行。――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饶鲁号双峰,学>>
饶姓的介绍 饶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录此姓。饶姓源起华北,出现时间约在战国,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历史,而后由北向南发展,并在江西繁衍扩大。此外,饶氏亦见于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云贵以及台湾等省份,其中江西,湖北两省约占饶姓人口总数44%,由2008年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饶氏人口全国排名172位,约72万。
关于饶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 %。徐姓起源有三: 1、徐姓,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山东南部郯城一带),“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 以国为氏。”(语见《通志・氏族略》)。
姓饶的祖宗是谁?为什么要姓饶?家谱又是怎样排的呢?求求那位路过的大神解一下 饶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尧之后裔。尧名放勋,帝喾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给帝尧后人23世“京”(字子京),在蓟(今北京附近)。其子“理”迁移到山西平阳,其子孙后代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平阳尧氏。至秦灭六国,尧姓家族为逃战祸,从此子孙散迁天下,54世尧萱从自平阳徙居江西鄱阳(古饶州,今属江西),后迁临川(今抚州)(注:汶从?)。到世尧跏蔽西汉,汉宣帝刘询即位,刘询本名刘病已,即位后改名询下诏全国要避帝名“询”之讳如把姓“荀”的改姓“孙”。尧跞蔚背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说尧跛涫巧瞎盘埔⒌牡障岛蟠,但帝尧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尧跻灿Ω帽芑洌于是汉宣帝就在“尧”(繁体为“尧”)的左边加一个“食”旁,就变成了“饶”(繁体为“饶”),赐尧醺男铡叭摹保为饶姓始祖,擢升为太傅,并下诏全国,要求天下凡姓“尧”的均改姓“饶”。
“饶”姓以尧跷始祖,传至世饶次守时,时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诏文武群臣进献宗谱备案,因“饶”系“帝尧”嫡系后代,高宗特命王钧甫细查当时任翰林侍讲的饶次守的祖谱。王钧甫受命之后,仔细核对“饶”姓的源流昭穆,确认饶氏“黄帝之苗,孔京之裔,尝食采于蓟,拜显宦于汉朝……”,“饶”姓实为“帝尧”嫡系后代。帝龋骸岸之后裔世代其昌”。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全面推行简化字,“饶”简化成了“饶”或“尧”。“尧”简化成了“尧“,让许多“饶”生本家无所适从,有人写作“饶”有人写成“尧”。读音也rao,yao不分,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还是读音为yao
,就曾亲切地称饶漱石为“小姚(音同yao
上面这段文字能很好的说明“饶(rao)”本“尧(yao)”包括现在,许多地方方言“饶”仍读“yao
饶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阳临川
--------------------------------------------------------------------
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
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
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
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南城人。
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
饶姓起源参考之一
一、 战国时,齐国有个地方名为“饶”(今山东青州市附近)。当时,这>>
饶姓分布在哪几个地方 饶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饶氏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饶阳历史悠久,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记载:“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饶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过2,200年历史。饶姓的迁分路线始于河北饶阳(众多起源之一),继而是江西省饶州,再南迁浙江、福建、广东。有些因为华南地区山多田少,还迁往台湾一带。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的饶姓家谱约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谱。残本,上图没有新谱。在广东、湖南、福建等图书馆也有旧版《饶氏家谱》。新编的家谱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图书馆有收藏。
饶氏主要以江西为中心,分布在湖北、福建、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海川、云南等地,这些地方的饶姓,绝大多数都是历代从江西迁徙繁衍(参考“湖广填川”)出去的。
江西:以抚州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域。
湖北:广济县(武穴市)、松滋市、石首市(荆州地区)、浠水县/监利县、十堰市 黄石市 黄梅县 赤壁市
湖南:长沙市、城步县、需县、慈利县、桑植县、沅陵县、溆浦县、南县
浙江:常山县、缙云县、青田县、温州。
福建:邵武、顺昌、新罗、武平县、沙县、建瓯、浦城
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潮安、普宁、大埔、韶关、云浮
河南:台前
安徽:桐城、祁门
四川:仪陇、阆中、资中、汉源、洪雅、雅安、什邡、绵竹、石棉、邻水、大竹、宣汉、万源、渠县等地
云南:武定、元谋、昆明、禄丰、新平
贵州:印江、思南、纳雍 铜仁 茶店
重庆:忠县
北方:北京、河北、内蒙也有饶氏后人族群。
我是饶氏家族不知道祖宗来哪里 姓氏起源
饶
拼音:Rao
郡望:平阳郡
名人:饶延年,饶天民,饶子仪,饶毓泰
胜迹:缺
文献:饶氏宗谱
历史:战国时,齐国有个地方名为“饶”(今山东青州市附近)。当时,这个地方的居民,就随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饶氏。齐国有大夫,据说是周朝开朝宰相姜太公的后代,受封于饶地,其子孙就以封邑地名为姓,称为饶氏。战国时的齐国,也有一地名为饶,并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饶阳县东北),大夫的子孙就世代以饶氏相传。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
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偏旁,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吴分豫章置鄱阳郡。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开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堂号
惠风堂: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汉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朋来堂:孔子说:朋来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宋朝时饶鲁,脾气行为端正谨慎,治学问注重实践。别人屡次推荐他做官,皆推辞不干。四方来聘他讲学的,天天不断。他专门建了一座“朋来馆”用来招待远路来找他学习的人。
此外,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阳堂”、“临川堂”等。 四言通用联
饶邑启姓;
平阳阀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饶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川绍美;
邵武传经。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抚州临川人饶节,字德操,曾跟三司使曾布做事,因变法中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先在灵隐寺,后主持襄阳天宁寺,曾作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便号“倚松道人”,著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他为“当时诗僧第一”。下联典指南宋邵武人饶干,字廷老,淳熙年间进士,官长沙知县,恰巧朱熹在长沙任太守,他便抓紧办理公事,有时间就去听朱熹讲学。后知怀安军。
五言通用联
河北源流远;
平阳世泽长。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饶氏宗祠“平阳堂”通用堂联。
六言通用联
节着岁寒之烈;
政敷春日之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闽县人饶廷选,字枚臣,道光年间随军驻台湾,后官漳州游击,咸丰年间,官至总兵,曾参与抵抗太平军。下联典指西汉人饶威,官鲁阴太守,多有惠政,很得民心。
七言通用联
轻财好义称长者;
挂锡吟诗第一僧。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人,家临川。游陆九渊之门,九渊称其“开豁有力量”,以经学称。隐居不仕,轻财好义,乡人德之。卒后魏了翁题其铭曰:“有宋长者饶止翁之墓”。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字德操,抚州人。挂锡灵隐,晚主襄旭之天宁寺。有《倚松老人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奏表节义名御史;
为文俊洁号先生。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中书舍人饶天民,字明先,崇阳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勋,议河套,寻按苏松,奏表节义,祀文天祥、吴泰伯,治淀山、吴漆诸水,为名御史。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饶瑄,字文璧,号行斋,临川人。少时好驰马试剑,弱冠习星历算数、山经地志、九流百家之书。为文俊洁有程法,学者称行斋先生。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食足衣丰,春长人寿;
尧天舜宇,海宴河清。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饶姓的“饶”字的析字联。
双峰不仕,性谨专学;
九岁能诗,明经修行。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饶鲁号双峰,学术专精,屡荐不仕。下联典指宋·饶子仪九岁能诗,以明经修行闻于朝。
学术专精,美双峰之衣钵;
诗才俊逸,羡德操之吟哦。
——佚名撰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饶鲁,字伯舆,一字仲元,余干人。尝赴试不会,遂专意圣帝,以致知力行为本,四方聘讲无虚日,作朋来馆以居学者。又作石洞书院,前有两峰,因号双峰。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等多种。下联典指宋代高僧饶节事典(见上七言联首联“挂锡吟诗第一僧”句联释)。 湖北赤壁饶氏二续家谱,(明)饶若蒙序,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广东始兴平阳堂饶氏重修族谱,着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唐]饶元亮。
广东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不分卷,(清)饶鸣阳、饶堂续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始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皖桐饶氏宗谱二十一卷,(清)饶凤翔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冠裳饶氏宗谱十八卷,着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坪坑。
福建汀洲、崇正饶氏同人系谱,着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饶四郎。
饶氏重修族谱,着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需县档案馆。
广东潮州潮安饶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饶宝璇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
广东兴宁修饶氏族谱四卷,着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兴宁县档案馆。
湖南广清饶氏宗谱四十五卷,(民国)饶云耀、饶维洁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饶氏宗谱十卷,(民国)李枢七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招贤乡石井口村,今仅存第一~八卷。
广东潮州潮安饶氏家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
浙江常山饶氏宗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注:其中记事至民国年间。
浙江丰城介山饶氏族谱,着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注:其中记事至民国年间。
浙江缙云饶氏宗谱,(现代)饶官周等修,1999年计算机激光照排本一册。 安徽安庆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道以修名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
安徽安庆望江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余)道已修名(明)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守登思柱怀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汉宣世泽庆长绵定有兴邦国荣多克绍先”。
安徽蚌埠怀远姚山饶氏字辈:“锡贵永克春同树传开东”。
安徽蚌埠怀远找郢饶氏字辈:“习贵永克春同树传开东”。
安徽巢湖庐江饶氏字辈:“全平世得心文章花果迎”。
安徽巢湖无为饶氏字辈:“文教功能广师儒道以修名贤贻令绪勤业起家猷”。
安徽阜阳界首饶氏字辈:“遇祭伦英学维培邦益东自少家连立清正廉明兴荣昌盛”。
安徽阜阳颍上饶氏字辈:“连玉永凤振金名”。安徽宿州城东饶氏字辈:“兴家传”。
安徽宿州东二铺饶氏字辈:“天元一起永宗学正大昌兴加传绪久万事振书香克□文明盛承开德业长心清宣化广崇产跃荣光”。
安徽宣城广德饶氏字辈:“经学鸿先泽文章定玉昌”。
安徽宣城宁国饶氏字辈:“正仕绍祖功世德”。
福建龙岩长汀大同镇饶氏字辈:“宣永富新祥”。
福建龙岩长汀河田饶氏字辈:“祖振辉乃如新。
福建龙岩连城朋口池溪饶氏字辈:“忠德生应兰永麟维奇瑞书玉鸿翔”。
福建龙岩连城朋口桂花饶氏字辈:“百世其昌”。
福建南平饶氏字辈:“广承…”
福建南平邵武饶氏字辈:“家谟显…”
福建宁化饶氏字辈:“家声丕振祖德名扬鸣凤济美瑞兆祯祥”。
福建三明建宁饶氏字辈:“继仲伯尚叔用本政太显兴永世代”。
广东广州花都饶氏字辈:“学显振纪纲珠必连辉造”。
广东茂名信宜饶氏字辈:“荣贤及庭元世尚乾芳悦畅元启(子)振(绍)”。
广东梅县饶氏字辈:“万兴福智光茂发自成方辅国文章显承家经济长其也逢步达有仕大名扬金朝应鸿吉魁元兰桂香”。
广东梅州丰顺饶氏字辈:“元贻耕熙树亮明泉宗玄寰维捷锡联寿香官世祖开源富国礼乐传家展图立德诗书名教忠智英雄应天景运绍唐封功庭训尊崇钦式师宪匡正道义勋业宏建安邦伟烈如日初升受禄保敬必恭继承作述典守长发其祥平阳启迪衍庆隆昌”。
广东韶关乳源饶氏字辈:“子宣舜亮廷大圣定尧於克承荣祖德勋世振家声”。
广东韶关始兴饶氏字辈:“学显振纪纲珠必连辉造”。
广西玉林容县茅田山饶氏字辈:“荣贤及庭元世尚乾芳悦畅元启(子)振(绍)”。
广西玉林容县十里镇饶氏字辈:“荣贤及生元文承启兴起光民(文)国松勤学明志昌祖业德才诚信誉家声”。
贵州毕节大方饶氏字辈:“光华显…”
贵州毕节纳雍饶氏字辈:“应(印)广新(兴)明月定光显荣贤贵秀南方起兴隆永世传”。
贵州毕节威宁饶氏字辈:“齐大中文有永荣万世昌庭…”
贵州都匀独山饶氏字辈:“茂启廷光克绍书香国恩家庆世桂永昌”。
贵州都匀龙里饶氏字辈:“齐大中文有永荣万世昌庭…”
贵州贵阳饶氏字辈:“平阳敬中华吉安庆朝春洪福云贵举召唤继前程国泰须金有家兴影祖恩和睦怒书理世代保康宁”。
贵州六盘水饶氏字辈:“应广新明月定光显荣贤贵秀南方起兴隆永世传”。
贵州铜仁茶店镇饶氏字辈:“再广昌胜秀永维望西朝”。
贵州铜仁茶店镇饶氏字辈:“景韵兆政祥山川毓秀长文章宗泗水俊彦越西邦胜德衡经伟勋有进赞香永录承世册嗣数另番昌”。
贵州铜仁河西饶氏字辈:“光忠臣世永明维政熙朝祖德千年再桃李佑开红”。
贵州铜仁沿河饶氏字辈:“永裕再征举从续百元门禹青寿富贵七漱石贤仁良大金仲正守舜应承民万宗维进德兴胜福朝廷”。
贵州铜仁沿河关正饶氏字辈:“百门升七漱石贤仁良大金仲正守舜应承茂万宗维进德兴胜福朝廷”。
贵州铜仁印江饶半街饶氏字辈:“承家光祖德华国跃文章绍裕堂达庆儒茂秀景昌”。
贵州铜仁印江饶氏字辈:“永久应嘉仁宝(洪)德(世)道(仕)文”。
贵州铜仁市印江七都坝饶氏字辈:“应谟仁(庆)宝(在)德、道术振(正)朝(宗)纲(昌)御(王)崇(启)师(大)秩(庭)重万事秉贵(朝)昌(端)”。
贵州遵义饶氏字辈:“佰世庆…”
贵州遵义桐梓饶氏字辈:“启腾德天万志永在尔文咸元思先正光明远大升平阳庆中华吉安进朝春鸿福云贵举照焕继全成国泰须金有家兴应祖恩和睦恕书礼世代保康宁”。
河南南阳淅川饶氏字辈:“文俊启保同”。
河南濮阳饶氏字辈:“宗火光耀崇守正吉庆祥忠厚传家远信义万代长”。
河南信阳大别山饶氏字辈:“玉金山大明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河南信阳饶氏字辈:“金云先…”
河南信阳固始饶氏字辈:“登木玉文庆永熙隆培德正道振作光兴齐治传家至起方荣”。
湖北恩施建始饶氏字辈:“学从孔孟世绍钦明”。
湖北恩施利川饶氏字辈:“世大广荣昌”。
湖北恩施利川忠路镇饶氏字辈:“安宗成晓”。
湖北黄冈武穴饶氏字辈:“正义云函(汉)华宠锡杨思维邦治(直)永和太昌良才国柱庭有余光万年衍庆积后私芳克培基本长发其祥”。
湖北黄冈浠水饶氏字辈:“兴隆国恩”。
湖北黄石大冶景三饶氏字辈:“景隆道伯友胜仲继正自守仕国加永锡盛荣华秀”。
湖北黄石大冶景四饶氏字辈:“景隆道伯清璟志永玉兴天希可应遵芳盛荣华秀”。
湖北黄石大冶保安镇饶氏字辈:“惠正从…”湖北黄石阳新饶氏字辈:“清…政从先德名金”。
湖北荆州监利饶氏字辈:“传先承平”。
湖北荆州石首饶氏字辈:“克必绍自诗书为至宝学士国之光承家惟孝友忠厚乃吉昌德业贻谋远芳声定永扬邦照安和顺美明祖上荣真言思大广立志仁成才”。
湖北荆州松滋饶氏字辈:“楚邦有…”湖北十堰饶氏字辈:“杜忠正克…”
湖北咸宁崇阳饶氏字辈:“均清浩模辉时息太和真”。
湖北咸宁双溪饶氏字辈:“堂镇鸿业焕均钦浩模(材)辉坤钟泰梁耀熟铭藻采熙培鉴源本炽增锦溥荣淳地锡清林灿垣铨溢桂勋”。
湖北襄樊丹江口饶氏字辈:“世泽长…”湖北襄樊襄阳饶氏字辈:“世明长…”
湖北襄樊宜城饶氏字辈:“士(世)有鸿(宏)开志传家万代兴承先光祖德”。
湖北孝感大悟饶氏字辈:“忠厚传家远”。
湖北宜昌枝江饶氏字辈:“世运(应)绍先”。
湖北浠水饶氏字辈:“文运兴隆国恩家庆”。
湖北孝感饶氏字辈:“钦明文思荣恭克中平章亲睦至道光昭同乐时雍尊崇天德务本求实圣训作铭幕仁劝义建业立言承先蔚起万代繁荣”。
湖北枝江百里洲饶氏字辈:“大文天庭洪开昌为传芝永世运绍先挥宗序(旭)相继光明进卫启家纯厚邦国得培”。
湖北赤壁饶氏字辈:“可庆鼎盛日声名振楚邦有志遵先训世祚自隆昌忠厚原来远发祥兆平阳绪衍河南谱西江祖泽长进贤称番实鸿业创介冈大宋迁莼邑兰桂并腾芳传家惟清白华国本文章宇宙推旺族一经绍书香运会逢昭代儒修道德光同时多达士佐治纪循良”。
湖南常德汉寿饶氏字辈:“金学宏先泽文章定玉昌”。
湖南郴州宜章饶氏字辈:“泰子端文福景宗经定一成世必荣恒思贤逸昆居俊绍唐敷化振乾坤传诗…”
湖南吉首龙山饶氏字辈:“景运兆正详山川毓秀长文章宗泗水俊彦越熙邦盛德恒经纬勋猷继赞襄诗书绵世泽嗣后永繁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湖南怀化沅陵饶氏字辈:“维国光大学承家升以卓於伦说习敦继述元良觉本基培植厚门闾自恢阔富贵两兴旺万代乐雍睦”。
四川仪陇饶氏字辈:“子仕维鲁璜(瑞琦琢宾)宝程山魁才元汉方怀信列玉乾闵灿鼎光荣鉴浩槐桂雅季日济郎德文山锡宗经永仲子宣舜亮亭大圣定明宇克成云祖德勋世振家声”。
四川阆中饶氏字辈:“长继登盈和清康龙”。
四川巴县饶氏字辈:“凤守登思柱怀永文正天德仁恩隆汉宣世泽庆长绵定有兴邦国荣多克绍先”。
浙江建德、衢州饶氏字辈:“自懋以德继守惟成学从孔孟世绍钦明大本一立斯道长亨济时致用宗源永澄”。
部 BU
部 ①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右贤王部抑鞮。 ②章丘县志:有部姓。 部刚柱 1953年11月生,陕西商州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陕西省丹凤县人武部政治委员。他在商洛贫困山区从事武装工作26年,全区7个县(市)人武部、他先后在6个县(市)工作和任职。1990年5月任人武部政委以来,坚持看书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武装、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路子,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劳养武,努力开创人武工作新局面。他担任人武部政委10年,带领一班人先后改变了排水、丹凤两县人武部的后进局面,使柞水人武部连续4年被商洛地区行署、军分区评为先进人武部,连续4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丹凤县人武部1998年9月被兰州军区树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军区树为正规化建设达标先进单位。由于他工作政绩突出,1997年5月在陕西省军区师团党委书记培训班上介绍了如何当好党委书记的经验。1997年7月被南格军分区、陕西省军区、兰州军区树为优秀党员,1997年年终荣立三等功。《商洛报》、陕西日报》、《西北民兵》、《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等先后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部韵华 男,1932年9月出生,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省忻州市中学。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长。主要业绩:1949年入伍,历任文书、军务参谋、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团参谋长,第一机械化师作训参谋,某军侦察处长,沈阳军区守备第五师后勤部长(党委副书记),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长(党委书记、省军区常委)。先后参加过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等多次战斗。两次立功,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曾获得沈阳军区先进工作者、目标管理二等奖等荣誉。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熊石战斗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巩固了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立功1次。1953年,部队开展大规模冬季训练,及时总结训练经验,组织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其经验材料在所在部队转发,荣立三等功。1957年,在全军兴起的"向军事科学进军"活动中,结合军兵种特点和部队实际情况,制定了所属各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计划,荣获沈阳军区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全军大比武的练兵热潮中,所属连队取得"五大技术尖子班"的优秀成绩。在任沈阳军区守备第五师后勤部长期间,带领施工备料部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修路运料,有力地保障了由修建简易营房到改建成砖木结构营房的建设工程,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备任务。在任黑龙江军区后勤部长期间,为完成总后指示的"3年边防连队营区建设"任务和改善边防连队生产、生活、执勤条件,领导各级后勤人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确保了施工任务按期优质完成,不断总结和推广高寒区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经验,大力改善了边防连队的生活条件,荣获沈阳军区目标管理二等奖。1988年,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荣誉勋章。
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探访鹤峰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部氏家族
阅读提示: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成立于2002年12月24日,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全村人口892人,其中蒙古族544人,占总人口的61%。据考证,三家台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今年8月下旬,该村村主任部先瑞与原村小学校长部玉池以及县民委有关领导一行5人北上内蒙古寻根,体验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考察蒙古族人的生活习俗,拜谒成吉思汗陵,并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日前,记者带着好奇专程前往鹤峰采访。
一部珍贵的家谱弄清了部氏家族的来历
今年56岁的部先瑞老人珍藏着一部宝贵的家谱。因为这本家谱,他们村几百名部氏族人最终被专家认定为蒙古族。三家台蒙古族村得以成立,亦主要以这本家谱为佐证。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农民军四处追杀元军,他们的祖先最开始逃到湖北松滋,后来辗转来到湖南澧县,最后来到鹤峰三家台一带躲藏并定居,时间大概在公元1370年。”鹤峰县民宗局经济股股长田国华对记者说。
在三家台村,部先瑞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被族人奉为至宝的家谱让记者看,这是一本已经发黄的家谱,但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开篇写道:“旧有记云,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元史顺帝时,信州镇南王之子,被陈友谅兵败,大圣奴不知所终,公之先远祖有讳斡难,兀者因居斡难河之源,因以为氏,其以部为姓,则始于公,故奉为一世祖,葬松滋苦竹寺,今称部家大坟者是。”(记者注:原文为竖排,多为繁体字,没有标点,标点为记者依句所断。)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鹤峰三家台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后代,在松滋一个叫苦竹寺的地方,还葬有他们的祖先,遗憾的是,部氏族人从没有到过松滋对这段历史进行考证。
这本家谱中还记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光十五年州主登诠手书曰,博儿济吉特氏,哈拉部者,从部落中部字起也,今绎汉姓,自京中八旗此姓最多云。”当地部氏族人也据此认为,他们的祖先应该是草原中一支骁勇善战的部落,后从汉姓,以部自称。
“遗憾的是在当地生活日久,我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建立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我们多次向县民宗局提出希望能够回到祖籍地学习和考察,在州民宗委、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这次内蒙古之行。”说起去内蒙古的经历,部先瑞一脸兴奋。
他们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三家台村海拔较高,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记者下车后转乘一辆电麻木,蜿蜒行走了约半个小时,才来到部先瑞老人的家里。老人的家在半山腰上,一栋百年老屋,院坝里堆放着新收的花生和辣椒,农家小院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屋正中家神上供奉着成吉思汗画像。
三家台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山上林木成荫,清泉流淌。稻田很少,但旱地较多,地里的玉米、烟叶已经成熟,虽然前不久遭受了暴风雨的袭击,但收成仍然喜人。部先瑞告诉记者,当地的经济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烟叶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然生活习性已经被当地人同化,现又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可当地部氏族人却从没去过大漠,看过草原,寻根的愿望像秋日的蝉声一样,寂寥而悠远,纠缠在他们的心间。
之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因为“博尔济吉特”是成吉思汗女婿的部落的姓氏,此次前往内蒙古,除了参观、学习和考察之外,部先瑞与部玉池两位老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家族究竟是谁的后裔。
据了解,成吉思汗第二十七世孙王云青通过考证,在《成吉思汗在中原的后裔》一书中写道,湖北省现有蒙古族人10887人,恩施州有 3333人,但他却未对这些蒙古族人是谁的后裔作进一步说明。
8月21日,在鹤峰县民宗局副局长朱孝亚的带领下,部先瑞一行到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物委员会副巡视员敖日其楞和有关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介绍了蒙古族的一些情况,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当地的建设状况。当部先瑞拿出家谱要求验证身世后,为慎重起见,自治区民委的同志特意邀请了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主编布林特吉斯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满昌教授前往考证。
当见到部先瑞出示的家谱后,两位教授惊呆了,连呼:“难得,难得,太难得了!”并嘱咐部先瑞要好好保管。在翻看了谱书之后,两位教授肯定了他们是镇南王之后,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并对当地民委的同志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们又找到了一支失落的成吉思汗家族。”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被称为“四曲律”(“曲律”是对卓越的人才、骏马的称呼),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四大支柱,他的5个女儿也分别许配给各个部落的王子,这种联姻关系扩大了黄金家族的势力范围。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中原汉地的统治,说服蒙古勋臣把京城从蒙古和林迁至北京。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理,他分封诸子藩镇要地,把全国最富有的江淮分封给第九子脱欢。脱欢封地在武昌,后又移镇扬州,王号为镇南王,他便是蒙古族家族河南、湖北分支的始祖。
体验草原生活,拜谒成吉思汗陵
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775
“蹇” 这个姓氏的来历??具体点哈~
本文2023-11-26 16:20: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