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沈葆桢是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继承其父辈忧国忧民之志,而奉献全部之生命于国家的御外壮举中,体现出晚清有识之士前仆后继之精神。曾纪泽凭三寸不烂之舌从俄罗斯手中夺回伊犁 沈葆桢
,而沈葆桢则以其敏锐的视角、果敢的作风,创建南洋海军,击退日本侵台阴谋。这些人相互提携,造就了晚清一代难得的知识分子整体御外的铜墙铁壁。比如,曾纪泽在回答慈禧太后对可用之人的问话时,说:“李鸿章、沈葆桢、丁宝桢、左宗棠均系忠贞之臣。”而慈禧则肯定地说:“他们都是好的。”可惜沈葆桢死后4年发生的中法战争(1 8 8 3~1 8 8 5年),导致他一手操办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任职最长)
沈葆桢(1820-1879),道光进士,林则徐之婿。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咸丰五年(1855),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第二年,又署广信知府(今上饶市)。太平天国起义时因保全了广信,不仅名闻天下,而且摺升为广饶九南道道台。咸丰十年(1860),授吉赣南道道台,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辞,曾国藩很是赏识。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委以重用,不久出任江西巡抚。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建船坞及机器厂,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又创办艺圃。之后,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他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因此,他利用办理日军侵台的善后事宜为契机,对台湾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规划,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在防备薄弱的台岛南端琅峤增设恒春县,归台湾府管辖。他还上疏清廷,建议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扎台湾。沈葆桢以非凡的魄力,倡导台湾的近代化之路,在台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日后台湾正式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绪元年(1875),沈葆桢撤军内渡,同年奉旨进京,升任江西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并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光绪五年(1879)十一月病逝。清政府给他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在江西及各立功省分建专祠祭奠,谥文肃公。
裴荫森是清代第八位船政大臣,也是最后一任专职船政大臣,任期从1884年十二月到1890年四月,约6年,仅次于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继他之后,船政大臣均为兼职。
沈葆桢中文名称: 沈葆桢 又 名: 幼丹 翰宇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1820~1879 相关事件: 太平天国
生平简介
沈葆桢(1820—1879),福建闽侯(今属福州市)人。字幼丹、翰宇。道光进士。授编修,迁御史。以言官奏事,深得咸丰帝赏识。1856年任九江知府,后随曾国藩管营务。曾同太平军作战。1858年起,历任广、饶、九、南兵备道,赣南总兵,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任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带船舰前往台湾,部署防务。日军撤退后,主持开采基隆煤矿。1875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扩允南洋水师,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并派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著有《沈文肃公政书》。
首先小编先说明一下,左宗棠不是林则徐的女婿,林则徐的女婿分别是沈葆祯以及刘齐衔这两个人。
林则女婿沈葆桢的生平介绍,沈葆桢的原配夫人林则徐的哪个女儿
沈葆桢简介中指出沈葆桢字幼丹,又名沈振宗,是中国近代史上造船事业、海军事业的奠基人。沈葆桢1820年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个贫穷家庭,是晚清时代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沈葆桢简介提到他祖籍在河南,后来迁到浙江一带,雍正时期迁居到福建。沈葆桢的父亲是一个私塾先生,母亲每天做女工补贴家用,承担了相夫教子的重任,沈葆桢的舅舅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经常到林则徐的书房阅读,故而思想也比较先进。道光年间,年仅十六岁的沈葆桢便考取了功名,在沈葆桢二十岁的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发了列强采取强硬态度,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和沈葆桢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桢和林则徐的女儿林普晴成亲。后来沈葆桢升调监察御史一职。沈葆桢简介上记载他在咸丰年间被重用,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的职位,不久又被曾国藩派到安庆大营中。后来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沈葆桢被派遣到台湾任命钦差大臣,主管台湾方面的海防任务。光绪年间沈葆桢回到朝廷,任两江总督一职,开始督办南洋水师,后来由于经费问题,率先组建了北洋水师。1879年沈葆桢在江宁病逝,年仅五十九岁,谥号文肃,朝廷追谥沈葆桢太子太保的称号,
沈葆桢的原配妻子是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历史记载林普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并且与沈葆桢是青梅竹马,两个人成亲后,生活非常幸福。尽管沈葆桢家境贫寒而林普晴是真正的千金大**,但成婚后林普晴为了沈葆桢开始学着进厨房,孝敬公婆,是个非常贤惠的妻子沈葆桢一生共有十四个孩子,七子七女,除了林普晴为他生下的十个孩子之外,他的另一位夫人潘氏为他生下了儿子沈庆和女儿沈宝,另外一子沈琬庆和女儿沈蘩是夫人吴氏所生。当然妻子林普晴生的十个孩子中,五个儿子在历史上也是留有姓名的,分别是沈玮庆、沈莹庆、沈瑶庆、沈瑜庆和沈庆。
林则徐女婿刘齐衔生平简介
刘齐衔(18151877),字本锐,号冰怀,又号冰如,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世居光禄坊,故居又在宫巷14号。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二十一年与胞兄刘齐衢为同榜进士,授户部主事。咸丰四年(1854年)选授湖北德安府知府,后调任襄阳、汉阳知府、汉黄德道道员。因政绩突出,经湖北巡抚胡林翼向朝廷推荐,说此人“堪大用”,于同治二年(1863年)升陕西督粮道,继而调任陕西布政使兼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
左宗棠与林则徐的交情如何
公元1850年1月3日夜,林公则徐自滇返闽途中,于长沙湘江舟次邀晤左公宗棠。后左宗棠忆之曰:“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同贤昆季侍公饮,抗谈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谈及新疆形势,林公云:“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遂将在新疆所积地图资料尽付左公。此为林左两公唯一相见。时林公甫卸任云贵总督,年65岁,左公为在籍举人,年37岁。林公于当年11月22日即逝。
沈家祖居河南,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雍正年间沈氏家族中的一支继续南迁至福建侯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沈葆桢出生于贫苦的读书人家庭,父亲沈廷枫以教书为业,亦是贫苦的私塾先生 。靠每个月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母亲林惠芳娴熟勤快,不但终日替别人做女红补贴家用,而且还负责了沈葆桢童年时代的教育。她的教子方法独特、直接而有效,首先克服小幼丹的一些缺点,然后再教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本,教授的过程并非按书诵读而是常常讲解原因 。
沈葆桢是舅舅林则徐阁楼上书房的常客,在这里,他览阅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作,在与舅舅的交谈中也开始对“洋务”二字产生了最处的了解。他也经常把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想法告诉舅舅,在一次谈话中,他表达了对兴办洋务的看法。 道光十六年(1836年),16岁的沈葆桢考取秀才。 道光二十年(1840年),沈葆桢和老师林昌彝同榜考中举人,这年沈葆桢刚好20岁。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担任两广总督的舅舅林则徐被朝廷革职查办。 这年在双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桢和小他一岁的表妹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林则徐的次女,十岁时和沈葆桢订婚。)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沈葆桢赴京赶考,落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沈葆桢与父亲沈廷枫一同上京赴秋闱,父子二人都没能考中,父亲发誓永不再考科举,回乡继续教书。沈葆桢年富力强,决心背水一战,再苦读三年,再试。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沈葆桢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
咸丰四年(1854年),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一年后调贵州道监察御史。 咸丰五年(1855年),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 咸丰六年(1856年),朝廷擢升沈葆桢为杭州知府,然而沈葆桢以祖上曾在杭州居住,杭州亲戚过多为由推辞而改任地处偏远的江西广信(今江西上饶)知府。这时侯,太平军已两次攻打江西,占领了八府50多县,朝廷只剩南昌、饶州、广信、赣州、南安五郡,整个江西的局势岌岌可危。 八月,江西太平军将领杨辅清率万余人向清军发起了进攻,连克泸溪、贵溪、弋阳,进逼广信城。当时,沈葆桢正陪同工部右侍郎廉兆伦外出征办军粮、军饷。广信城里的400守军,闻弋阳失守,纷纷遁逃。城里只剩下知县、参将、千总和知府夫人林普晴,他们组织百姓紧逼城门,誓死坚守。在危急关头,林普晴显示了将门名臣之女的风范和气节,一边鼓舞百姓,一边派人向林则徐以前的部下,驻扎在浙江玉山的提督饶廷选求援。第二天沈葆桢赶回了广信,不久援兵也至。在同饶廷选商议之后,采取了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打退了杨辅清的进攻。经此一役,沈葆桢扬名官场。
咸丰七年(1857年),升任江西广饶九南道,三月,石达开攻打广信,沈葆桢、饶廷选率守军顽强抵抗,激战数日,石达开败走浙江。 咸丰九年(1859年),沈葆桢以父母多病,请求离职回家探望。已经整整十五年没有回家了,家乡的日子带给他的不仅是快乐和回忆,更是难得的清闲和松弛。 咸丰十年(1860年),重又被起用,授吉赣南道道台,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辞。于是被留在原籍办团练,曾国藩很是赏识。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不久,推荐他出任江西巡抚,倚用湘军将领王德标、席宝田等镇压太平军,
同治三年(1864年),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仁玕等。 同治四年(1865年),沈母去世,沈葆桢离官回乡丁忧。 同治五年(1866年)春,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行辕设在福州。八月,朝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马尾江的三岐山下建设船政局,即以后的福州船政局。十月,左宗棠因陕西回民起义,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然而,左宗棠两次探望沈葆桢时都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诿了。
同治六年(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当时,正是举办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在福建福州马尾创办造船厂,尚未来得及开工,就被调往陕甘任陕甘总督。临行前左宗棠上疏说:非沈葆桢不能任其职。所以沈葆桢一上任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又创办艺圃,学制5年,培养监工人才。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中国边疆侵逼,造成中国边疆的普遍危机。尤其对于台湾,先后就有美、日、法的先后入侵,造成台澎地区和东南沿海的严重危机,成为当时边疆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以日本最为凶狠。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表现出对外关系上的极大侵略性。它首先把目光投向邻近的中国,对台湾怀有觊觎之心。
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有琉球贡船两艘遇风漂至台湾,其中54人被高士佛、牡丹两社居民杀害,另12人逃脱得救,被中国政府由福州转送回国。那时日本政府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和由“征韩论”所引起的政治危机,正在酝酿对外发动战争,决计抓住这一事件作为出兵的借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四日,日本正式设立侵台机构―台湾都督府,并组成征台军。五月十日,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3600多人在台湾琅峤登陆,其攻击目标主要是牡丹、高士佛两社。十八日,日军开始与当地居民交锋,二十二日攻占石门,牡丹社酋长阿禄父子等阵亡。六月初,日军1300余人分三路进攻并占领牡丹社,十三日进占龟仔角社。七月中,日军已完成对各社的征讨、诱降,并以龟山为基地建立都督府,修筑医院、营房、道路,并向后山南北各处番社分发日本国旗,准备久踞。清政府起初对日本的一系列侵台活动毫无所知,直到四月十九日通过英使威妥玛才始知此事。五月十一日,清照会日方诘责,并于十四日下令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领轮船兵弁驰往台湾,并授予他处理日本侵台事件的军事外交大权。六月中,沈葆桢到台后,一面向日本军事当局交涉撤军,一面积极着手布置全岛防务。他在府城与澎湖增建炮台,安放西洋巨炮;在安平厦门间装置海底电线;增调淮军精锐武毅铭字军13营6500人入台,部置于凤山;陆上防务北路由台湾镇总兵负责,南路由台湾兵备道负责,海上防务,以扬武、飞云、安澜、清远、镇威、伏波六舰常驻澎湖,福星一号驻台北,万年一号驻厦门,济安一号驻福州;同时大力开通部落地区的道路,并派员招抚各处“番社”。清政府也相继运来洋炮20尊,洋火药4万磅,火药3万磅,士气民心为之大振。这些措施渐次推展开来,形成相当的声势,使日军不能不有所顾忌。这时候,台南南部恶性疟疾流行,侵台日军因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数十名,士气极其低落。在进退维谷、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日本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的途径。日方全权代表大久保利通偕顾问李仙得于是年九月到达北京,在前后七次谈判中,日方仍坚执日本进兵的是“无主野蛮”之地,对此清政府予以严厉驳斥。大久保利通认识到,只有在清政府所坚持的“番地属中国版图”的前提下,才能和平解决日本侵台问题。当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也存在很多困难,于是在英、美、法三国出面调停下,清政府决计让步,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三十日签订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北京专约》)三条,除以“抚恤”及付给修道建屋费用为名偿银50万两外,约中有“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之语,日本出兵乃为“保民义举”,实际上等于承认琉球为日本的属国。日军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一日撤出台湾。
日本入侵台湾是对中国在台湾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次挑战,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边疆危机。日本侵台之役给清政府最大的教训是,使它认识到自己的海防空虚,必须急起补救。
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清廷发布上谕,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从此走上轨道。促使清政府检讨其治台政策的利弊得失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认识到危险主要来自于外部而并不是内部。过去清政府认为,“台湾之患率由内生,鲜由外至”外国的侵略,官员们开始重视台湾,把它称为“七省门户”、“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沈葆桢、丁日昌一再奏请对日本侵台应加严密设防,总理衙门也指出“经营台湾实关系海防大局”,这是对台湾地位的一种新认识。在这方面感受最深、变革最力的是沈葆桢。沈葆桢守住台湾后,立即着手进一步的开发,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 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撤军内渡,同年奉旨进京,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办南洋海防,扩充南洋水师,并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
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病逝在江宁任上,享年60岁。派遣优秀学员出国留学是他晚年对近代中国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些出国深造的人员不乏严复、詹天佑之辈,他们后来成了近代中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福建水师的真正创始人,应该是左宗棠。太平天国平定以后,左宗棠南下兴办南洋,李鸿章在北方兴办北洋。
两个人势均力敌,都希望在洋务运动中,建立一番功勋。那个时候的左宗棠还没有老,依旧意气风发,时任闽浙总督。
这一年左宗棠南下剿灭了太平军的残余力量。同治五年,左宗棠上书建议在福建兴办轮船厂。此后大量购买机器、船槽。
同时左宗棠在福建创办了船政学堂,专门培养造船人才和海军人才。所以说是左宗棠一手操持起来的南洋海军。
这个时候西北地区叛乱再起,左宗棠临危受命,转任陕甘总督前去西北平叛。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福州船政的工作,于是他找到了沈葆桢,希望沈葆桢能够接替他完成这项创举。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福建水师建立者。
左宗棠本打算在福建地区大展拳脚,机器也弄回来了,学校也办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也花大价钱请来了。
可是这个档口上,西北叛乱已经无法视而不见了。左宗棠作为晚清最能打仗的将领,他自然是被慈禧看中,肩负了平叛的重任。
六年,命为总理船政大臣。初,左宗棠创议於福州马尾山麓濒江设船厂,未及兴工,宗棠调陕甘,疏言非葆桢莫能任。葆桢释服,始出任事。造船坞及机器诸厂,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月由海关拨经费五万两,期以五年告成。附设艺童学堂,预募水勇习练驾驶。---《清史稿》
但是福建水师才有了一个雏形,如果就此撒手,一定会错过最好的时机。而且前往西北真不知道要打多久,能不能回来还不一定。
为此左宗棠必须要找一个靠得住的人,前来担任船政大臣。这个时候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他是林则徐的女婿,此前也是江西巡抚,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的军务。这个时候的沈葆桢母亲去世,所以长期在老家福州丁忧。为了表示诚意,左宗棠连续两次请沈葆桢出山,结果两次都被拒绝,表面上的理由是重孝在身。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的顾虑,所以就上书朝廷,希望船政大臣可以绕过闽浙总督,直接向朝廷负责,这样一来第三次去请沈葆桢的时候,他便欣然答应了。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以后,兴建船坞和机器厂,同时设立了艺童学堂。打造了20艘战船,真正组建了一支福建水师。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部队。
福建水师初战告捷,沈葆桢却主动将机会让给了北洋水师。
很多人对福建水师不熟悉,因为北洋水师的名气更大,所以南洋水师就显得有些低调了。沈葆桢的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日本人觊觎上了台湾的地盘,带领部队强行登岛,与当地百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此后沈葆桢得知此事,立刻上书朝廷。朝廷命令沈葆桢带领刚建立的福建水师和淮军数千人前往作战。
日兵已登岸结营,葆桢据理诘之。晓谕番族遵约束,修城筑垒为战备。提督唐定奎亦率淮军至,日人如约撤兵。乃议善后事宜,疏陈福建巡抚宜移驻台湾,吏治军政方能整顿,诏如所请。---《清史稿》
结果日本人果然被沈葆桢给打走了,此后沈葆桢因功被封为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地位和李鸿章有的一比。
介绍一下沈葆桢
本文2023-11-26 15:04: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