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明朝皇姓家谱的问题,为什么中央皇族后裔与藩王后裔第二个字不同,若好必有重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2收藏

问一个关于明朝皇姓家谱的问题,为什么中央皇族后裔与藩王后裔第二个字不同,若好必有重赏。,第1张

皇族名字是按“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排下来的,宗室后代就不同了,每一支有每一支的字。

朱元璋采用了传统的辈份命名法,预先给太子和分封的诸王各支派都选取了二十个有美好含义的字做为辈份用字,一辈用一字,做为子孙名字两字的前一字。

后来成为帝系的燕王一派,所取的二十字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但是到明朝末年,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相继即位,只传到了第十个字“由”。晋王一支的二十字则是:“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宗室名字两字的后一字也有讲究。朱元璋的儿子是单名,名字中都带木字旁。为了避免宗室因庞大出现重名,朱元璋便同时规定,后一字必须带有五行偏旁,按火、土、金、水、木的顺序不断循环。按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和这个顺序是相符的。仍以明朝帝系为例,仁宗朱高炽是朱棣之子,“炽”字有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炽之子,火生土,“基”字便有土字旁。明朝各王府的宗室,也都和帝系一样,是按这个规则命名的。

在14到17世纪,明朝在亚洲东部第一个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将蒙古人的势力赶回了蒙古高原,并通过持续不断的打击,让蒙古人重新回到了部落的状态,不能够再次聚集起足够的实力向外发动13世纪时那样的远征,由此给俄罗斯、中亚、西亚地区处在蒙古势力统治之下的各民族推翻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客观上给了助力,切断了其原东方的宗主国的来援势力。

在东亚,明朝恢复和发展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朝贡体系,随着郑和下西洋,将东方煌煌大国之国威遍布南亚、西亚和东非,沿途以施行王道为任,维护朝贡伦理纲常,对不服从明朝制度的叛乱势力进行打压,使得有明一代,万国来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外藩最多的朝代。

苏禄国王因为谒见明成祖,最后病死在山东,此为一例。明朝的一对黄姓兄妹,跟随明朝的官员,来到马来半岛,最后成了现在的文莱国的创始人之一。在现在的旧港,明朝设有专门的旧港宣慰司机构,进行直接统治。

明朝断绝了蒙古人的恢复之念,也阻挡了日本人登岸,维持了东亚朝贡体系,并在后期驱逐了荷兰人,收回了台湾,短期内维护了东亚传统文明独立于欧洲殖民体系。

此外,在14世纪-17世纪,是小冰河期,瘟疫常发,明朝在农学、医药学、病毒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明朝对中国的贡献,首推恢复之功。明朝将中国从异族统治中解放出来,并且重新恢复了华夏文化和衣冠,并快速恢复了朝贡体系,再一次将中华文化推上顶峰,史称:大明帝国。

在疆土上,自宋以降,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屡屡丧师失地,燕云之地400年才又重回汉地。西南云贵地区,也在明朝时改土归流。在西藏地区,继承了元朝的政治遗产,设立了乌斯藏都司。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一度在越南北部设立郡县。明王朝前期极其富有开拓之功及进取之心。

在文化上,明朝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世俗文学开始兴盛,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产生于明朝,可见明朝文学之兴盛。

在科技上,明朝的开拓进取主要体现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的出版,直到400年后被日本人发现,还被视为天人之作。

在军事上,明朝的海权、陆权都有相当多的经典战例,人人都说列国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实际上,明朝灭亡时,可战之兵也有不少。

在经济上,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施行了一条鞭法,第一次用折现银的方式收税,有了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影子,后期因为顽固不化,此改革成了明朝财政破产的因素之一。

在政治上,明朝的政治制度为清朝所继承,延续到现代也有很多,比如行省制度。

每一个朝代,都对中国现状的形成做出了他的努力和贡献,作为汉人的最后的大一统王朝,明朝,有很多争议,但毫无疑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气节风骨的绝唱,士子精神的最后的光辉。

我们不需要恢复明朝,但是明朝人的逆境中昂扬向上,奋争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这是要分地区来的,比如山东这边家谱都是修到明朝,这是由于大多数人祖上都是别的地方迁来的,特别是明朝洪武年间迁了很多,从迁来的开始算,奉为一世祖,到现在很多基本上都是二十世左右。一般若是祖上有人迁到一个地方那就代表着另开宗祠独立一支了。所以家谱什么的都是从这里开始算的。基本上中国人没有说在一个地方呆了几千上千年的,这种很少。很多都是几百年前从另外一个地方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的。

明朝科举制度的重要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

1、在科举制度中,将乡试中的举人一级固化,使得这一层级的读书人享受不少的政治经济特权。宋代举人只是参加京城会试的一种资格,会试完之后就不再起作用,而明清以后的举人在地方上享有的特权使得他们成为乡绅的主力,对后世地方绅权发展影响巨大。

2、明太祖以朱熹对四书的注解为钦定标准,以八股为文字标准,对明清以来读书人思想的僵化产生很大影响。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形态之一,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于道教有着相当严格的祭祀体系和相关政策,所以明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祭祀体系。而这一套祭祀体系对道教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最为主要和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明代皇室对道教有着一定扶持政策的一些改变,明朝皇室对于民间道教的扶持和管理程度逐渐提高,所以在此过程中我国出现了更加多方面影响道教发展的因素。

明代时期,由于政权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对于道教的发展十分重视,尤其是在民间道教当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道教神仙和道门、神明的故事以及传说。明朝时期国家祭祀体系中还存在着相当严格的宗教活动限制,其主要是对于民间信仰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并且对于一些涉及国家社稷和人身安全方面的祭祀予以明确的规定。

明朝时期,道教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限制和打压,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可知在明代时期国家祭祀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方面对民间道教进行打压和压制措施。其中最为主要和影响最为深远和十分重要的就是元代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针对于道教神仙以及民间信仰所采取的打击措施之后所形成、发展出来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宗教祭祀体系。而从明代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带有佛教色彩或者是道家色彩甚至是带有地方色彩、民间信仰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又十分特殊的宗教活动。

明代时期,道教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而这一政治地位,是建立在道教文化基础之上的。首先,明朝时期中央政府确立了道家的地位和信仰,从而对道教进行了大力支持。其次,为保证道教文化得到发展,加强对道教祭祀活动本身的管理,明代皇室也是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在祭祀活动中,明代皇室会为道教提供大量资金用于发展道学。此外,由于朝廷对民间信仰有着很强的扶持力度,所以明朝皇室对于道教思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明朝初期开始,由于朱元璋开始将道教纳入到自己的宗教体系中,使得道教在洪武之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数量也日渐增加。但是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建立了完整的祭祀体系,使得明朝前期的道教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逐渐将一部分宗教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明代后期以张三丰为首的广大教中道师所形成的官方信仰——神仙术。这些道士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甚至逐渐被一些地方势力所控制。

这些道教教派开始发展不均衡,虽然明朝皇室对这些道教教派给予了一定程度上扶持和鼓励,但是民间道教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由于道士们并不具备传统知识,所以他们与官方宗教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隔阂与冲突,道士自身对于皇帝更加信赖,也更加喜欢接受官方宣传和组织;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虽然皇帝对于道士进行了一定力度的扶持但是依然无法消除民间对道士群体不信任感。所以这也导致大量在社会上教唆道士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导致民众不满心理加强,这种情绪也会直接让道士们更加容易与当时统治者发生冲突并不断。

要说中国 历史 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非朱元璋莫属。秦始皇嬴政在成为皇帝之前就已是秦王;晋武帝司马炎是靠爷爷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为他打下的基础才坐上皇位的;出自关陇贵族世家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就已是显赫一时的外戚;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后周禁军将领;元、清两代则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入主中原。

纵观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之中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开国皇帝是出身布衣平民。如果非要拿刘邦和朱元璋比,那么无疑是朱元璋的起点更低:刘邦好歹还当过泗水亭长;朱元璋最落魄时甚至当过乞丐。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这位中国 历史 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在应天府(今天的南京)登基称帝,由此开创了传承十六帝、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不含南明在内)。

朱元璋称帝后对待开国功臣和对待自己的家人以及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态度上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公元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时一共册封了34位开国功臣。这其中李善长、冯胜、朱亮祖、傅友德、蓝玉等14人被明确记载系朱元璋所杀,而在民间野史中刘伯温、徐达等人之死也与朱元璋有一定关系。当然这些人的死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比如朱亮祖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非作歹可谓是死有余辜;开国名将蓝玉尽管战功赫赫,但他居功自傲也可以说咎由自取;李善长是因为卷入胡惟庸案被株连的,不过他的罪名都是单凭口说,事实上并没直接证据表明李善长有谋反的行为,所以李善长案实际上是朱元璋清除功臣的一种手段。不过在明朝初期所有开国功臣中死得最冤的可能还是傅友德。

蓝玉案发后傅友德因为跟蓝玉走得近而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门口的那个守卫者没按规定佩带剑囊。当时朱元璋就很生气,但却并没当场发作。这个守卫者不是别人,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会上朱元璋忽然说起对傅友德儿子傅让有些不满。

傅友德赶紧起身告罪,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命傅友德提取二子首级谢罪,不大一会儿之后傅友德果然提着两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这时朱元璋却说:“你怎么忍心?”傅友德说:“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说完就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当即暴怒不已的朱元璋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傅家的悲剧其实更多是朱元璋的猜忌心所致。

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一向是用归用、赏归赏,可一旦觉得对自己有威胁时就会痛下杀手。这种威胁并不一定是指确实有谋反之心,而是朱元璋觉得这个人有谋反的实力即可。偏偏朱元璋又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所以开国功臣们往往动辄得咎。被朱元璋所杀的开国功臣中有行为不轨者、有居功自傲者,然而同样也有不少死于株连乃至可能纯粹是死于朱元璋的猜忌心者。

相比之下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家人和那些在自己落魄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可就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了。当初朱元璋的父母去世时无钱安葬,后来一个名叫刘继祖的地主把自家的一块地送给朱家当墓地。朱元璋称帝时刘继祖已去世,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还让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世袭爵位、享受俸禄待遇。刘家子孙所享受的俸禄待遇一直维持到了明朝灭亡为止。

事实上朱元璋安葬父母时最先想到的不是找刘继祖,而是找到了当地另一个姓刘的地主刘德。这个刘德和刘继祖是同族兄弟,然而为人处事却大相径庭。朱元璋曾给刘德家放牛7年,所以他一开始想到是找这位老东家帮忙,结果却被刘德一番斥责后赶走了,后来看不下去的刘继祖出手帮了朱元璋一把。朱元璋称帝后封赏了刘继祖的后人,同时也并没为难刘德,反而还赏赐了刘德30亩田地。

关于朱元璋没报复刘德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是看在刘德的兄长刘继祖帮过自己的份上;有人说是不想给天下人留下一个公报私仇的小气样;也有人说可能两方面的原因兼而有之。刘德作为一个乡下土财主根本不可能对朱元璋的统治构成威胁,杀了他只会损自己的形象,所以朱元璋并没对刘德进行打击报复。朱元璋其实是一个恩怨很分明的人:他对有恩于之人从来都是知恩图报的。

朱元璋对刘德这种有冤有仇的人其实也是牢记于心的,只不过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对其网开一面而已。朱元璋的底线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对自己有威胁,否则无论你是谁都得死;反之如果是没威胁的人,即使以前得罪过自己也可以网开一面。朱元璋称帝后对待自己家人的态度也很能体现他这种恩怨分明的个性。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可在他称帝时这些人早已不在人世。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最基本的套路就是追尊自己的祖先也成为皇帝。朱元璋作为中国 历史 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更是有着强烈的光宗耀祖心理。嬴政、司马炎、杨坚、李渊这些贵族出身的开国皇帝都有家谱清晰记载自家祖先的世纪,相比之下朱元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考证到自己高祖父的确切信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刚举行完登基仪式就立刻奉玉宝玉册到太庙追尊四代先祖为皇帝皇后。

朱元璋的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玄皇帝(庙号德祖),其妻胡氏追尊为玄皇后;朱元璋的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恒皇帝(庙号懿祖),其妻侯氏追尊为恒皇后;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裕皇帝(庙号熙祖),其妻王氏追尊为裕皇后;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被追尊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陈氏被追尊淳皇后。朱元璋的外公被追封为杨王,外婆追封为杨王夫人。

除了这些祖先长辈们被追封外朱元璋同样追封了同辈的哥哥姐姐们:大哥朱重四追封为南昌王;二哥朱重六追封为盱眙王;三哥朱重七追封为临淮王;三嫂刘氏追封为临淮王夫人;大姐王朱氏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追封为驸马都尉;二姐李朱氏追封为陇西长公主;堂兄朱重一追封为霍丘王;堂兄朱重二追封为下蔡王;堂兄朱重三追封为安丰王;堂兄朱重五追封为蒙城王。

对已故之人要风光追封,对还在世的亲人自然更加不能亏待。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生前和妻子王氏生育有一子一女。朱重四后王氏带着两个孩子在乱世之中顽强生活了下来。至正十三年(1353年)前后王氏带着儿子、女儿找到了已成为红巾军头领的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还没自己的孩子。朱元璋妻子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就把侄子、侄女带在身边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抚养。

侄子朱文正后来被朱元璋任命为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洪都之战后朱文正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所以就打算投靠张士诚。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就把朱文正软禁了起来。朱元璋的本以是想将朱文正处死的,但马皇后开导他说:“咱大哥就这么一个儿子,你能忍心杀他?”在马皇后的劝阻之下朱元璋最终决定不杀朱文正。不过性情刚强的朱文正在被软禁后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朱元璋并没因为朱文正打算叛变投敌的行为而牵连其家人。明朝建立后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在明朝的制度体系下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亲王,所以靖江王在级别上只是郡王,但由始至终一直享受的是亲王待遇。这在明朝是独一份的另类存在。朱守谦受封靖江王后并没对朱元璋感恩戴德,反而多次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一开始朱元璋并没与他计较。

后来朱守谦作诗讥刺引古牵今,结果把事情闹得很严重。忍无可忍的朱元璋就将其禁锢于凤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后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绝嗣,于是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还安排他拜访晋王、燕王、周王等十三藩王。朱元璋想让朱赞仪多跟本家亲戚交往,从而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情。此后靖江王一脉与明王朝相始终。

朱元璋的大姐在他小的时候就已嫁人。嫁人后的大姐一心一意扑到了丈夫家的事情中,很少会再管娘家人的死活。当朱元璋一家吃不上饭时大姐也没想过接济点吃的给朱元璋等人,父母都去世后大姐也从没想过要对当时年幼的朱元璋照料一二。后来朱元璋参加起义后有一次被官府追杀时想去大姐躲避,结果大姐想都没想就把朱元璋拒之门外。大姐的这次拒绝险些导致朱元璋死在官府手下。

我们在前面已反复提及朱元璋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朱元璋称帝后给其他已去世的哥哥姐姐以及他们的后人都封了爵位,却唯独从来不提大姐和大姐夫。朱元璋在与人交谈时候从来都是把二姐奉为大姐看待,其实他不是很想承认自己还有个大姐。比朱元璋大十岁的二姐早年嫁给了泗州盱眙人李贞。二姐、二姐夫一家对朱元璋的态度恰恰和大姐、大姐夫一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朱元璋的幼年时代过的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那时二姐夫李贞家还能吃得饱饭,因此朱元璋便没少受到李贞和二姐的接济。朱元璋的二姐和李贞生育有一个儿子李文忠。1351年朱元璋的二姐去世后李贞带着李文忠前来投奔朱元璋。据说一路上历经艰辛的李贞、李文忠父子差点被饿死。朱元璋见到李贞和李文忠时抱着两人哭得稀里哗啦。朱元璋为了感谢二姐和二姐夫早年的照顾就把李文忠交给马皇后抚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第一时间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同时封仍在世的二姐夫李贞为侯爵。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随徐达、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后被封为曹国公。考虑到身为儿子的李文忠已是公爵,所以朱元璋又把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晋升为公爵。李贞知道自己受到恩宠完全是因为早年对朱元璋接济之恩。李贞本着无功不受禄的理性认识始终表现得极为谦逊。

朱元璋赏赐给李贞绫罗绸缎,可他一般都不会穿如此华丽的衣服。李贞的衣服穿破了一定要缝补好再穿,吃饭也是只求适口即可。李贞经常向晚辈传授当年有多苦,所以现在富贵了也绝不能忘本。李贞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令朱元璋对他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还特准他穿五爪金龙袍,在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李贞年纪大了之后行动不便,于是朱元璋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

洪武十年(1378年)李贞病重,朱元璋亲自赶到李贞家里慰问并安排御医。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赠“三世皆王爵”。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这时有心清洗功臣集团的朱元璋故意想将案情扩大化处理,以致于一时间竟有多大上万人被牵连治罪。对此持反对意见的李文忠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

勃然大怒的朱元璋竟在朝堂上扬言要杀了李文忠。马皇后听说后找到朱元璋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早已死没人了,只剩下文忠一个至亲。这孩子打小养在咱们身边,几乎和自己的孩子无异。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怎能如此狠心!”在马皇后的劝谏下朱元璋赦免了李文忠的死罪,但还是将其削去官职、幽闭在家。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次年李文忠也病重,然后就稀里糊涂死掉了。

李文忠之死至今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案。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把给李文忠看病的御医全都杀了。关于这件事存在两种解读:一是认为朱元璋怪这些御医们没能治好李文忠的病;二是认为李文忠之死有可能就是朱元璋授意的,所以事成之后需要杀人灭口。无论李文忠之死是不是朱元璋授意,但朱元璋对李文忠动过杀心却是事实。如果不是马皇后的劝谏,那么李文忠也许早就死了。

恩怨分明的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人以及像刘继祖这种帮助过自己的人一向是很厚道的,然而唯独对朱文正、李文忠两人曾动过杀心。朱文正、李文忠尽管是朱元璋的侄子、外甥,可他们其实同样属于开国功臣集团。他们和朱元璋的其他家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实力对太子朱标的地位是存在一定威胁的。相比之下朱文正确实有叛变投敌的行为,而李文忠则完全只是因为被朱元璋猜忌而已。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其为岐阳王。后来李文忠的爵位由儿子李景隆继承。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因开城迎降之功被朱棣重用,后来遭大臣弹劾而被朱棣夺爵圈进,到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复爵。李文忠生前回乡祭奠母亲(朱元璋二姐)后向朱元璋报告称大姨(朱元璋的大姐)仍葬在乱葬岗中。碍于情面的朱元璋这才勉强把他大姐封为了太原长公主、把大姐夫封为了驸马都尉。

不过朱元璋并没心情给大姐追改个名字,这导致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朱元璋的大姐到底叫什么。朱元璋和他的兄弟姐妹以及父辈、祖辈的原名都不大好听:百六、四九、初一、五四、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称帝后给自己的父亲改名为朱世珍,给大哥改名为朱兴隆,给二哥改名为朱兴盛,给三哥改名为朱兴祖,给二姐改名为朱佛女,唯独没给大姐改名字。

朱元璋甚至把二姐夫李贞的父亲、爷爷、曾爷爷全都追封为王爵,而大姐夫则只给了一个驸马名号。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朱元璋对大姐一家和二姐一家的态度,这也再次印证了朱元璋恩怨分明的个性。朱元璋的二哥和三哥没有留下孩子,四位堂兄的儿子也都在早年夭折了,只有被封为蒙城王的朱重五留下了一个女儿。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大哥朱重四的女儿为福成公主、册封堂兄朱重五的女儿为庆阳公主。

庆阳公主只是朱元璋堂兄的女儿,福成公主也只是皇帝的侄女。按礼法制度只能册封为郡主。朱元璋打算册封两位公主时礼部的官员反馈道: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所以只能封为郡主;他们的丈夫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能封为驸马。朱元璋念及自己的都已死光了,所以实在不忍心降夺侄女们的公主封号。最终他做了一个折中处理:两个侄女在俸禄待遇上参照郡主,但在封号上仍是公主。

虽然封建皇朝的皇帝大多把天下看作是家天下,不过有明一代对宗室子弟的优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朱元璋给明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 历史 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皇族子弟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朱元璋所制定的针对宗室子弟的优待条件在他那个年代还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这时老朱家的人丁并不兴旺:朱元璋平辈的哥哥姐姐以及四个堂兄都在朱元璋称帝前就死了。

朱元璋称帝时的皇族宗室除了朱元璋自己一脉的子女就只剩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一脉、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一脉以及两个侄女:大哥朱重四的女儿福成公主、堂兄朱重五的女儿庆阳公主。这就是老朱家的全部,远没明末那般庞大的宗室群体,所以这时朝廷的财政要供养这些人并不吃力。然而朱元璋在制定优厚的皇室子弟待遇时却低估了明朝皇室的人口增长速度。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朝廷奏报: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在这年8月已生育子女94名,从而一举刷新了朱姓皇族的生育纪录。洪武年间山西一省只有一位晋王,然而到了嘉靖年间山西全省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的河南省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然而到了万历年间河南已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皇族宗室实际上逐渐成为了明朝沉重的财政负担。

后来明朝为供养庞大的皇族宗室就把大量土地划为皇室直接经营的皇庄,从而引起了无地农民的反抗情绪。明朝末期面对农民起义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打击时崇祯皇帝已很难再拿出钱来发展军备了。崇祯曾试图向自己那些皇亲国戚们募集资金,然而这些皇亲国戚们一个个哭穷不给,最终崇祯只得通过加征辽饷、练饷、剿饷的方式筹措军费,然而这样做反而激起了民间更大的反抗情绪。

问一个关于明朝皇姓家谱的问题,为什么中央皇族后裔与藩王后裔第二个字不同,若好必有重赏。

皇族名字是按“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排下来的,宗室后代就不同了,每一支有每一支的字。朱元璋采用了传统的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