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姓家谱哪个有?请提供下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1收藏

景姓家谱哪个有?请提供下谢谢!,第1张

景氏图腾

景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

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

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1ing)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 (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二、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三、改姓、冒姓

改姓 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 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2ha)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四、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家谱家谱文件家谱文件景姓家谱介绍 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家谱文件景姓字辈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

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

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忄享)、德、允、元。

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

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

元、良、宁、先、道。

成氏

历史来源 「成」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武王封其弟, 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国(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其后有郕氏, 或去邑旁为成氏

二:周代, 有季戴受封于成邑(在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 其后以邑为氏, 亦为成氏

三:出自芈姓 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字成虎,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 即成嘉 成熊 成得臣之辈。

四:据《北京彔》所载, 古匈奴部落屠各族亦有成氏。

五:据《宋书.夷蛮传》,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亦有成氏。

家族名人 成公

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势利,时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贼 」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能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

地望分布 河南灵宝县,河北杯来县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傅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傅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成、还、宗、顺是傅氏家族中最为著名的四大支系。

成家系是傅氏家族的始祖,其始祖傅说是商朝的贤臣,曾为商湣王主管礼仪之事。成家系在历史上曾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傅毅、傅粤、傅玄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朝时期的傅友德,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参与了赤壁之战和平定东南的战役,被封为鄞王。

还家系是傅氏家族的第二支系,其始祖傅祥是唐朝的功臣,曾任宰相和左仆射。还家系在历史上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傅奕、傅应华、傅显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朝时期的傅友德,他是元朝开国功臣之一,曾任左丞相、中书令和枢密院都承旨。

宗家系是傅氏家族的第三支系,其始祖傅翼是唐朝的权臣,曾任宰相和太子太傅。宗家系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傅承恩、傅时奉、傅毅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朝时期的傅山,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曾参与平定浙江和福建的战役,被封为江浙巡抚。

顺家系是傅氏家族的第四支系,其始祖傅虔是唐朝的大臣,曾任宰相和尚书令。顺家系在历史上也有不少杰出人物,如傅邦俊、傅乔年、傅元曙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朝时期的傅宗龙,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曾参与平定北方的战役,被封为大将军。

总的来说,傅氏家族的成、还、宗、顺四大支系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为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芈八子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母、宣太后

  芈 戎 春秋战国时期秦华阳君

  芈,读米,三声

  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贵族的姓氏。

  芈姓后来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景氏,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2ha)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初氏,出自于楚国国王熊氏。楚国国王为芈姓,以熊氏,根据《世本八种1》,“熊乃初氏"根据初慧安后唐立于芝罘岛的碑文及<史记>\<世本>等文献考证,初慧安一支的初姓为黄帝的后代,从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儿子\八代国君熊霜的弟弟叔堪开始隐居南衡隐居原因是熊霜死后,兄弟争夺王位,没有成功,而隐居弟季徇成为国君熊徇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22年。

  1发源地: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后裔。据《风俗通》、《史记·周本纪》所载,周太王亶父避狄人之难,去国于岐山(今陕西岐山西北)之下,自号古公,其后以号为氏。②出自周大夫古成氏,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所载,“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古成氏为周代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鹿邑),其后人讹音为古成氏。古成氏后人有的去成单姓古,为古氏。③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吐奚氏为古氏;据《高丽史》所载,金时女真人有古姓;云南僳僳族以星为原始图腾的古饶时氏族,汉姓为古;回族古姓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南、云南等地。今台湾土著、壮、彝、苗、锡伯等民族均有古姓。

  始祖:古公亶父。

  2迁徙历史:

  古姓发源于陕西,春秋时齐有勇士古冶子,晋平公有舟人古乘,战国时赵有隐士古桑,表明古姓经西周而降,已播迁至今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境。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古姓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古掾曹,新安(今河北蔚县)人古翊,东平(今属山东)人古霸,表明古姓已广布中原大地。此外,还有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古初,可见古姓南徙之早。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古姓形成三大郡望,分别为新安郡、新平郡、河内郡,表明古姓曾昌盛于今河北蔚县、陕西彬县、河南武陟一带,为当世古姓之主干。唐末,北魏代郡(今山西大同)古弼之后、《县令箴》作者古之奇之裔孙古应云,784年迁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遂落籍,成为江南古姓始祖。古应云之子古浩,因任江西虔化县令,而落籍江西宁都,应云五世孙古蕃,因仕宦之故,由江西迁广东,其有子六人,长曰全交,居古云;次全规,居江下;三全则,居白沙(今广东阳江);四全望,居增城;五全让,居惠州;六全赏,居高州。其后数十代流宦赣、浙、蜀、黔、粤等地,至十一世,于宋绍圣四年宦琼州(今海南琼山),遂留籍,其后有繁衍播迁至福建者。唐末五代时动乱,亦有北方古姓徙居四川、湖北等地。宋时,全让之裔古成之由惠州河源徙居增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古挚因仕宦而落籍四川遂宁。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古姓有播迁云南、广西者。明初,山西古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等地。明末清初,古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历有清一代,古姓播迁于台岛、西北、东北等地,甚至远赴海外。如今,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广东为多。目前古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零八位。

  郡望:

  新安郡 战国时赵置,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和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

  新平郡 东汉置,治所在漆县(故城在今陕西彬县)。

  河内郡 汉置,治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

  堂号:

  新安堂 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平、河内。②自立堂号:国宝等。

  3族谱字辈:

  某支古氏字辈:家兴学继立,文定永先昌。

  湖北洪湖古氏字辈:士德光昌远,天开景象新。

  江西宁都、于都、瑞金、广昌、兴国、永丰、贵溪、进贤、乐安,福建长汀、宁化某支古氏通谱字辈:道可奕世德,瑞庆英贤芳,绍接家风盛,拔魁声自扬。新字辈:贤良家发贵,吉星运兆长,才学能治国,伟业耀华邦。

  湖南岳阳、重庆奉节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功助先泽,荣昭国华,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河南唐河、民权、社旗某支古氏通谱字辈:纪长向扬,昌宗昭明,亦世兴旺,远传诗礼。

  湖北红安、河南新县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太学复兴,尚德克承,立传忠厚,继启贤能。

  广西钦州、横县、贵港、荔浦、鹿寨、宁明、防城港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元孟昌基恩,芳联奕世蕃,中行宏大业,永远定乾坤。

  贵州安顺、平坝某支古氏通谱字辈:轻存必云之,重道时刚士,登德天其维,启国应锦培。

  安徽无为、芜湖、铜陵、祁门、青阳,江苏江浦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嗣绍上德,淑绪宏名,耕种为本,孝友是存,谨敦伦纪,诚振纲常,箴铭宜奉,谟训必详。

  江西遂川、广西贺州、湖南炎陵革公派古氏通谱字辈:永年思国宝,俊杰佐朝纲,忠厚宜家远,诗书继世长,怀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绍先谟训,兴隆富贵昌。

  湖南醴陵、浏阳、平江、攸县,江西萍乡、万载、铜鼓、分宜、宜春、新余、进贤某支古氏通谱字辈:开源居上世,继迹在岐阳,丕显文谟耀,钦承列武光,致身扶圣驾,授命振朝纲,秀毓忠诚子,灵彰孝德郎,乡贤崇永祀,国宝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作箴风令尹,遗爱颂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长,雁联三进士,代报五同堂,松柏操谁守,绸银赐久蒇。

  广西宾阳、马山、武鸣某支古氏辈名:兴志展基永克昌,荣华富贵显名扬。学名:文典可廷武朝伦,圣贤豪杰学忠臣。

  云南、越南苗族古氏联宗字辈:信金绍兴发。

景姓家谱哪个有?请提供下谢谢!

景氏图腾景姓来源 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