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岩出生于什么年代?
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
明代自万历以来,官府加派“三饷”,横征暴敛,民力枯竭。崇祯年间,水、旱、蝗、风交替肆虐,豫东大地歉收连年。其间督师杨嗣昌又率兵来杞,苛求供应,纵兵扰民,致使杞境饿殍遍野,斗栗千钱。李信目睹此状,挺身而出,请求县府“停征赈济”,知县不允,李信便拿出家粮200石救济灾民。官府以“散财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罪名将其逮捕入狱。饥民群起营救,在卖艺女红娘子率领下,攻破县城,救出李信,于崇祯十三年(1640)一起投奔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大喜,亲自改“信”为名“岩”。由于李岩多谋善断,带兵履创官军,战无不胜,很受李自成的器重。李自成积极采纳李岩“勿滥杀、济贫苦、招人才、收人心、据河洛以争天下”的建议,倡导“均田免赋”,整顿军纪,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崇祯十六年李岩被封为中营制将军。
崇祯十七年起义军攻占北京,李岩与刘宗敏等分居明勋戚府第,拘捕明官吏“追饷”。刘等酷刑毙死千人,追银千万两;李岩执行宽松,不忍刑讯,追银不及其半,及与弟李牟及部下另筹银400两上交。当时起义军将骄兵惰,军纪涣散,戒备松弛。李岩及时提出“清六官,择日即帝位;分等处置降官,惟贪污抗拒者严惩;移军城外,不与民众混居;招降吴三桂,妥善安置明太子”等建议,自成不听。李岩则身体力行,与李牟各率部下秩序井然地移居城外,绝不扰民。
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李自成于是年四月十三日仓促东征,李岩与牛金星留守北京。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二十六日退回北京。李岩与刘宗敏合兵迎敌,二十八日大败明总兵金某。三十日局势骤变,北京失陷。李岩随李自成撤离北京,吴三桂与清军前锋兼程急追。六月,起义军退至平阳,李自成闻河南明旧部大举逐杀其任命的地方官吏,急召部将研究对策。李岩主动请兵2万去河南平乱,李自成犹豫不决,私与牛金星商议。牛素忌李岩名高望重,乘机进谗言,谎说李岩欲分兵据河南,与自成争雄天下;又以童谣“十八子(李)主神器”煽惑自成,劝自成借机除掉李岩。于是李自成以“饯行”为名将李岩及其弟讨北将军李牟杀害。
晋王,很牛!因为太原乃龙兴之地,能当上晋王的,一般是皇帝极为放心的人。晋乃军事重地,所以晋王手下的兵马也是各王中数一数二的。历史上先后有45人被封为“晋王”。天官者,吏部尚书,百官之首。宋时皇帝钦赐的官也叫天官。
首先,姓李,晋王,一定是在李唐时期或是在乱世。因为唐为李姓天下,才能有李姓的晋王。乱世非皇姓也可被封王或自立为王。所以这个晋王一定是在唐朝或乱世。这样查找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晋王之孙,这个晋王不能是皇帝,因为那样就不是晋王之孙,而是帝王之孙了。但唐朝的晋王是要当皇帝的,多不符合条件。而且这个晋王必须有儿子,夭折的晋王不算。
符合条件的晋王可以排出来了,只有两个:
李克用:沙陀人,唐末战乱,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杀入长安,旋即被李克用等人追过来打了个大败。对唐王朝有续命之功,因此,李克用被封晋王。后来,朱温代唐称帝,李克用以复兴唐朝为名,又和朱温斗了一辈子,后病死。
李定国:南明时的晋王,也是最后一个晋王。本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明末张献忠起义,收留李定国为养子,改姓张,随张献忠南征北战。后李定国归顺南明政权,举起反清大旗,在今西南边陲一带大破清军。后世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五代十国的天官都是谁无可考证,但李克用是朱温的死对头,他的孙子根本不可能当朱温的吏部尚书。但有可能在后唐或更后一些时候做吏部尚书。但不会在宋,因为宋建立时,李克用的孙子怎么也有70到100多岁了,不大可能再当官了。李克用有十三太保,一个亲生,十二个义子。亲生子李存勖当了皇帝,绝对不是他,否则就不是晋王之孙,而是皇帝之子了。义子的可能性也不大。也有种说法是李克用有八个儿子。但不管怎么说,李克用的儿子们骁勇善战,非常牛,而五代十国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天官,乱世天官也不是一件多么光耀的事。既然说是晋王之孙,李天官,却没有说很牛的父亲,没有说很牛的家世,没有说到皇室背景,不合常理。那么是李克用的可能性不太大。
李定国是最后一个晋王,生于1621年。清朝前期李姓天官只有一个——李光地。李光地出生于1642年,并不是李定国的孙子,而李光地的爷爷也不是晋王。李光地虽然当过天官,但他最高做到为文渊阁大学士,称呼应是宰相,而不是天官。
所以,这个晋王,也许是个追封的晋王,有可能没有记载。这个天官也不一定是吏部尚书,可能是别的尚书,因为别的尚书有时也敬称天官。这个范围就大了。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李世民家族和独孤氏、宇文氏关系都挺复杂。在李世民父亲这一边,独孤氏是他的祖母,李昞是他祖父;母亲这边宇文氏是他的外祖母,窦毅是他外祖父。李世民的兄弟姐妹全部加起来超过40人。而李世民还有一位姑姑,颇具传奇意味,一生经历了八位皇帝,她的名号也是不停在被加封,那李世民的姑姑究竟是谁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个人物的经历,感兴趣的话一起来了解下吧。
唐高祖李渊曾经叫大野渊,七岁时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因此他妹妹的出生时期就是在公元567年到573年之间,当时还是贵族的杨坚首先恢复本姓,受到了其他贵族的支持,大野渊也就跟着潮流,追溯家谱发现本姓氏李,陇西李氏。
后来杨坚称帝,建立隋朝,皇后独孤氏是李渊的小姨,皇帝是自己的姨夫,李氏一族自然得到了十分的照顾,不仅李渊年纪轻轻就被授予封疆大吏的官职,连妹妹李氏嫁的太原王氏,也是整个国内数一数二的望族,富可敌国。
嫁出去之后的李氏和李渊由于距离的原因不常见面,但是兄妹俩的感情没有变淡,后来杨坚驾崩,继位的隋炀帝尽管和李渊是亲戚,但两人关系并不好。
甚至可以说隋炀帝对李氏是看不起的,他直接说李渊像个老太婆,还在李渊生病的时候,问李渊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是不是快不行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王氏,是隋炀帝的枕边人,也是隋炀帝的表妹,是妹妹李氏的女儿,这种近亲婚姻,在古代是被接受的,不足为奇。
再后来,隋朝接近崩塌,李渊起兵争夺皇位,当时妹妹李氏和丈夫住在黎阳,瓦岗军的指挥者李密尽管和李渊只是表面上的亲近,但直接撕破脸对双方也都没有好处,因此李氏并没有被乱世所累,依然过得悠闲。
李密兵败,徐懋功接管黎阳,投入李氏麾下,但就在李渊派堂弟去接管黎阳,想要保障家人安全的时候,遇上窦建德突袭,妹妹和堂弟都成了俘虏。
但窦建德与李渊之间素无积怨,且李渊愿意用大箱的金子换回自己的家人,窦建德也就放人,专心去对付宇文化及和王世充去了。
最后,天下落入李家人手中,李氏是李渊唯一的妹妹,封长公主,封号同安,驸马王裕被封隋州刺史,风头一时无二。
武德九年,李渊自愿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做了一国之君,同样非常尊敬自己这个唯一的姑姑,有什么最好的都先给姑姑送去,而且还给姑姑的封号加了一个等级——同安大长公主,古时候的封号,字越多,地位越高。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同安大长公主失去了陪伴自己六十多年的哥哥,公元六百三十七年,李世民也离世,公主又失去了自己的亲侄子,但这时候的她,精神依然矍铄,身体也很健康。
唐高宗登基之后,这个公主的位份更高了,因为皇帝可是她的侄孙啊!于是她的位分又被提高了一个档次——被加封了特进。
特进虽说是个职位,但基本不做事,是当时散官的最高品阶,一般只有对国家有非常重大的贡献的大功臣才能得到这个职位,而且得到这个职位的女人屈指可数。
这位封号为同安特进大长公主的李氏,见证了八个皇帝的死亡——北周武帝、北周宣帝、北周静帝、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唐高祖、唐太宗八个皇帝。
而且这些皇帝都和她有亲戚关系——北周宣帝是她表姐的丈夫,北周静帝也就是她的侄子,隋文帝是她的姨父,隋炀帝是她的女婿,唐高祖叫她妹妹,唐太宗也叫她姑姑,唐高宗是她的侄孙兼孙女婿。
这个女人的一生,不可说不是一个传奇。到她老的时候,给她的那些无比尊贵的封号,其实意义也不大了,见证了那么多亲近之人的死去,却只有自己还活在世上,她其实也很想念那些年轻时候有颜色的日子吧。
明代李岩出生于什么年代?
本文2023-11-26 14:18: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