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的历史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2收藏

魏姓的历史发展,第1张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魏氏的一支,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但查阅各地众多的魏氏家谱,尚未发现以魏冉为始祖者。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长大后改回魏姓。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二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与兀良哈·速不台兄弟俩。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可参考:

桂林市凤凰街魏家(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的昭穆方案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目前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上辈人仅存年届九旬的九叔清励。有关方面曾赴桂采访他,问他与田汉的交往情况,并录相。还带走了他与田汉的一些资料,准备搞纪念田汉的活动。采访者说象他这样的老前辈在世的不多了,搞的象是抢救式的采访。清励说,由此想到,凤凰街魏家的老人就剩他一个了,而桂林老祖原定的十个排辈序字: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已用完,但传统应当继续。安字辈也有十八、二十出头了,后辈人取名用字要赶快定下来。

九叔清励深感年事已高,对传宗接代的事放心不下,急切筹划、组织了去年6月30日、今年3月29日在三里店澳门酒家举行的两次会议,商讨接续排辈序字的事宜。在瑞芳、莲芳、民颂、民赞等后辈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终于完成了具体方案,了却了六伯清议、九叔清励、大哥民表的心愿。

现将此方案介绍于下,拟出的60个昭穆字是: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

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

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简单说明,拟出的50个字,接续原有的10个字,共60字。轮传一周,可供60代用1800年。然后周而复始地再从国字往后传承,以至无穷。这也一劳永逸地免除了后人续字的麻烦,避免因居住分散、意见分歧而莫衷一是。望旅居云南、海外的桂林市凤凰街魏家的传人,继承先人,接归统绪,千秋万代,永不散失。

一、总目成于众人之手,多有自乱体例的地方。举例如下: 1.556——0002条家谱所藏地有“美国国会图”,556——0161条作“美国国会”。

2.556——0159条书名魏氏族谱加了[ ],别的书名均未有,不知何意。

3.556——0140条“清康熙四十七年”未换作公元纪年,556——0141条“明洪武四年”也未作换算。今依《中国历史纪年表》增补。

4.556——0054条未列藏地。 二、语体失误: 1.556——0170条:“谱奉元代人日元,字国泰为始祖”,此句不合中式语法,在全篇中显突兀。 三、家谱中需注意的地方: 台湾的地区分划受日本影响较大,“国”下设县,县下设市及乡、镇,只有省辖市和县为同级。如总目中有:

1.556——0156条“后裔散居新竹县新竹市”,区域上下级倒置。

2.556——0149条有“台北县”,556——0151有“台北市”,556——0152有“台北市”,556——0153有“台北市”,556——0154有“台北县”。 四、本词条说明: 1.底本为南图所藏《中国家谱总目》魏姓部分,为相机拍摄。

2.正文中的“X”,为照相模糊,不能看清,待日后补正。

3.《中国家谱总目》所收魏氏家谱未必全部,如我所见到的商丘魏氏家谱,未收入此书。

4.学者,天下之公器。如有能提供总目中所收书或未收书的,请帮忙补正。不胜感激。

庆彬于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东街村姓氏较多,有魏、吕、李、朱、康、张等10余姓。其中以魏姓居多,约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据魏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至莱芜棋山以西的王庄居住。后于嘉靖年间复迁至吐丝口定居。东街村人崇尚文明,民风淳朴,亲如一家。

1952年,东街村建立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社长都是朱司财、魏春业.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到实行联产承包制,都称为“东街大队”.该村律围前属口子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5年隶属港里区;1958年改属口镇乡:同年10月成立口镇公社属口镇公社。之后隶属关系未变。均属口镇。

东街村人一向重视教育。民国前,东街村就有私塾教育。到民国初年,东街村创建了第一所初级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升人高等院校的学生达百人之多,1978年恢复高考考取的l本科生有魏佑福和魏兴国,第一个研究生是魏丕来。

东街村的民间艺术颇负盛沼,最有名的是狮子舞和龙灯。1950年,在莱芜县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者魏佑居、魏佑伦、魏丕兴等,不凡的身手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荣获表演奖第一名,受到当时莱芜县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又重新绽放。当年的表演者大都健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村委都聘请几位老人现场指导,培养接班人,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完好继承下来。

东街村历来就出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较有名气的是制作猪胰皂的吕万钧和打造银器首饰的魏昌培。

吕万钧经营的猪胰皂属于祖传。其配方独特,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具有护肤养颜之功效。用老吕的猪胰皂洗手脸,皮肤显得格外细腻白嫩。它去污能力强,连皮肤纹理间的污垢也能洗得一千二净。这种猪胰皂即使用到最后也依然润滑如故,倍受司机和电焊工的青睐,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老人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吕呈茂,吕呈林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由于质量过硬,生意更加红火,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三、四千元以上。

魏昌培打造银器首饰亦属子承父业,其父魏佑太早年因生活所迫,经亲戚介绍到太和县学习银器打造技术,学成后在东街开设“宝善行”,魏昌培自幼耳濡目染,15岁正式从父学艺,18岁即出徒,其父病殁后一人独撑门面。他的手艺更为精湛,打造的银器首饰做工精巧别致,货真价实。产品有银簪,银镯、耳坠、戒指、耳环等。上面大多饰以雕花图案,华贵典雅。产品远近闻名,成为抢手货,在东部山区最为叫好,苗山、见马、勺山、铜山一带农民往往上门求购,门庭若市。

除此以外,东街村打火烧,炸油条,蒸馒头,造糕点,电气焊,白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户更是多如繁星。他们为东街村经济繁荣撑起了一方天空。

东街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0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口镇,并安设据点实行法西斯统治,口镇人民同仇敌忾,与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东街村抗日烈士魏佑焕、魏佑宣就是其中的代表。1937年魏佑焕和他的战友在下水河伏击日寇的战斗中,因敌我悬殊,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魏佑宣以会长的身份为掩护,长期从事地下斗争,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配合部队狠狠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一次在给八路军写情报时不幸被敌人发现,身份暴露,旋遭日寇逮捕。虽敌人威逼利诱仍严守组织秘密威武不屈。敌人恼羞成怒,遂将其残忍杀害于汇河。他们的英雄行为气壮山河,万古流芳。

抗日战争时,东街村医生李宝文在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主任亓象岑动员下,与亓林甫,郭子郁等人发起成立莱芜县抗日救国会。并任所组织的妇女救护队指导员。日军侵占莱城后医院迁往口镇。1940年日伪军在口镇安设据点后,李宝文以行医为掩护,秘密给八路军输送药品和医疗器械,救护伤员。1942年5月的一天,他听说八路军侦察员景玉连在郭家镇与刘伯戈顽军遭遇负伤后,立即在夜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前去抢救,经其精心治疗,伤员很快痊愈,重返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东街村共有13位烈士。其中,5人分别在莱芜战役或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

东街村1030多亩土地分布在口镇的东、南、北三面。在这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东街村人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无穷的物质财富。全村土地就土壤特性来看,东坡和南坡明显优于北坡地,其土质松软,易于耕种,且较肥沃,尤其抗涝+地下水源极为丰富,往往挖两3米深就能见水。故粮食亩产在千斤以上。为充分利用这一地利条件,东街村委大力进行结构调整鼓励村民种姜种蒜,目前,姜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规模。北坡地截然不同,属粘性土壤,既不抗旱,更不抗涝,且较贫瘠。地下水源严重匮乏。为改变缺水的现状,东街村在1985年从下水河至邱家岭铺设了一条地下管道,引雪野水渠的水进行浇灌,东面引大治水库和橡皮坝的水,灌溉农田,但仕兀旱之时,水库供水不及时,村民只能望天兴叹。目前东街村委正着手筹集资金,在电池材料厂以南建拦河坝一处,保证北坡地的用水,为实施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东街村地处吐丝口镇之中,自古以来这里就商贸云集,耳濡目柒经商的人也就多起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有文化有眼光的年轻人率先投入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如20世纪80年代初从修理自行车发展到批发零售自行车的宁青春,卖钟表、眼镜的魏河吉,卖兽药的魏英培,修理电机兼卖电器的吕成勇,经营建筑材料兼装饰的魏延培、刘世勇、魏丕庚,专营配镜的魏永吉等,都成了经商的佼佼者。他们的固定资产均在30万元以上,成为东街村的致富带头人。

1979年,东街村创办了板纸厂,所产板纸主要用于制作包装箱等。产品远销淄博,河北,广东等地,年创利税30多万元,安置闲散劳力100多人。纸板厂的建成投产既壮大r集体经济,也使村民腰包迅速鼓起来。

80年代中期,东街村的建筑业迅速发展,较著名的有魏佑绪、吕文运、魏华培、魏丕勇组织的四支建筑队,他们大活小活都能干,小到给老百姓修葺房屋,大到给公家盖楼房,一年四季有活干,安置带动了大量剩余劳力,尤其是家庭妇女。有的一家小两口都干建筑,一年下来,收入不菲。

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了东街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1985年根据镇政府的统一规划,新辟了一条长500多米,宽25米的东西沥青路,被命名为“镇中路”。和过去狭窄弯曲的老街相比有天壤之别。“镇中路”的建成,使村民再也不会感叹行路难了。十几年来路边已是高楼林立,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东街村委一班人在继续重视“镇中路”建设的同时,又以口镇的经济开发为契机,把发展的生长点放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村以及外地的经商户到此建房经商。H前已有十几座商住楼拔地而起,成为东街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此经商者有从事餐饮业的,有从事装修的,有经营建筑材料的,有卖家俱的……还有的经商户正在筹备建房。最近,支部村委一班人,多方筹集资金,在北环路以及东照路以西以南新上变压器2台,为下一步建成民营经济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这里将是东街今后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地方。

2001年12月,东街村委进行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东街村在新一届村委的领导下,承前启后,正在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

韩信被吕后处死之后,韩信的后人是什么下场?

关于韩信的后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韩信被杀后,他的长子和三子改姓魏,逃到今天的广西地区当隐士。二儿子改姓卓,从朝鲜逃到了日本。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京兆堂所写的《魏氏家谱》,韩信被杀时,其最小的儿子韩婴,当时只有三岁,被一个心腹藏起来。后来,他被托付给萧何,被萧何送到南越国,改姓魏,被赵佗收养。

那么韩信的儿子很可能不在 "夷三族 "之列,否则他不可能这么容易逃脱。但如果是这样,第一种解释就被排除了,韩信的妻子一定在被杀之列。虽然韩信是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但萧何更同情这个孩子,他带走了这个孩子,但过了一段时间,萧何也觉得不安全,因为刘邦并不信任萧何。

如果以上关于韩信后代的传说是真的,那么韩信的儿子很可能不在 "夷三族 "之列,否则他不可能这么容易逃脱。但如果是这样,第一种解释就被排除了,韩信的妻子一定在被杀之列。虽然韩信是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但萧何更同情这个孩子,他带走了这个孩子,但过了一段时间,萧何也觉得不安全,因为刘邦并不信任萧何。

所以如果孩子一直在萧何的家里,迟早要被发现,萧何一直在想,那应该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但现在是汉朝,该怎么办呢?萧何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南越王赵佗。萧何不是一个有人性、有良心的人。他违背自己的意愿,杀死了把他当作知己的朋友,心里肯定很痛苦,很着急。因此,即使他真的隐瞒并保存了韩信的遗孤,也是合理的。因为韩信被灭门了,所以他没有后人。基于这种情况,韩信的后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萧何。刘邦称帝后,萧何被刘邦提拔为汉朝的丞相。而萧何在丞相的位置上兢兢业业,疲于奔命。

一、姓氏源流

魏(Wè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毕万。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目前流行电子家谱呢,可以尝试下,可以帮助更快了解家族历史,-百姓通谱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

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

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扩展资料

魏姓历史名人

1、魏舒(?—前509年),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谥“献”,所以也称魏献子。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2、魏绛(?—前552年),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魏姓

-魏舒

-魏绛

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扩展资料:

魏姓历史人物

1、魏相

魏相, 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魏延

魏延, 字文长,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姓

魏姓的历史发展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