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图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图片,第1张

 百家姓是我国著名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在我国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书法爱好者将百家姓以行书的方式书写出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1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2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3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4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5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6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7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8

百家姓的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 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相关书法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钝;江苏如皋人。提到如皋冒氏,就不得不由人想起明末清初著名人物冒辟疆。

毛泽东主席曾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冒辟疆名襄,号巢民,入清后不肯出仕,隐居在家乡,筑建了一片园林,名为水绘园。其园极具匠心,临水而建,不筑围墙,至今仍是如皋著名园林。冒辟疆著有《影梅庵忆语》一书,是一部颇有名的笔记体著作。冒辟疆与爱妾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因涉及顺治皇帝,演绎了一段十分凄怨的历史故事,至今在学人中还是考证的对象。

冒姓是如皋大姓,冒氏的书香门第自是源远流长,冒广生就是冒辟疆之后人。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冒广生在广州出生。冒广生幼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11岁那年,他随母亲去探望七外祖父周星誉。七外祖父是冒广生的外祖父周星诒的哥哥,排行老七,时任两广盐运使,居广州。七外祖父能词,写有一本《东鸥草堂词》,冒广生时常诵读,一些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肠荡气,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时家中常有戏曲班子来家演戏,戏曲中的唱词对他影响很大,培养了他对词曲的兴趣爱好。因此,他常试着填写一些词曲。

时光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1890年他17岁时,回家乡如皋参加县试,考了个第一,接着参加州试,又是第一,中了秀才。第二年他回广州,正式师从广东番禺的著名学者叶衍兰学词。叶衍兰是近代学人叶恭绰的祖父,清咸丰六年的进士,曾官军机章京,晚年在广州越华书院教授诗词。1893年冒广生过20岁生日那天,写了一首词抒发感情,词牌为《念奴娇》:除非明月,问有谁能证,刹那今古。廿载红尘经小谪,添得丝丝愁缕。醉帽寻花,狂筵舞柘,心事书空语。钵池流水,昨宵新涨春雨。记得银烛湘帘,酣饮拓戟,水绘壶觞聚。二百年来如梦景,莫问骚坛盟主。名士冠裳,美人裙屐,眼底都非故。荒园寥落,不知愁在何处。

词中似有少年不得志的惆怅,也似有对先世遗景与名望如今不再的哀痛,但总还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老成之味。第二年他又回乡参加科考,再一次考了第一名,中了举人,一时名声大噪。此时,即使他心中确有愁苦,也会消减一些了。1896年,冒广生离开广州北上,先到上海,与梁启超相识。梁启超初见冒广生,见冒广生英姿飒爽,神清气朗,如其先祖冒辟疆,颇为赏识。

不久冒广生离沪来到风景如画的苏州,与外祖父周星诒生活在一起。这次居地的改变对他一生倾心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特别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外祖父周星诒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曾官福建建宁知府,罢官后便归田于苏州,与当时学者如谭献、俞樾、王鹏运、郑文焯、文廷式、曹元忠及书画家吴昌硕等人多有往来,常相聚唱和谈艺。冒广生来到这样一个文人荟萃的家庭氛围里,受到极好的文化薰陶。外公的书斋名叫瑞瓜堂,藏有数万卷古籍图书与金石书画,冒广生如入宝山,在此得天独厚的藏书楼中,研读了大量珍本古籍,并且从外公学习校雠之学。

此时,冒广生已经学会填词了,还集成了一册。一次,执晚清词坛牛耳的谭献从友人处借来冒广生词集,读着读着,感到词中有“幽忆怨断之音”,十分喜爱,打算予以评定,不料友人来信索还,只得归还词集,心中甚为遗憾。后来冒广生编成《小三吾亭词》一集,谭献仍然有了评语,称“鹤亭词格甚成就”。另有当时词坛中临桂派领袖王鹏运也有评语,称其词:“托体风骚,含情绵邈,拟之国朝,当于竹、水云间分踞一席。”竹是清代著名词学家朱彝尊,水云是指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王氏将冒词与此二人词作相比,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以看出冒词在当时大词家心目中的地位。

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冒广生入京参加了“公车上书”活动,其名列于保国会之中。冒广生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相交极深,林旭被捕前夕,冒广生竟不避杀身之祸,与林旭相伴通宵,以尽同志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冒广生留在北京,当时曾被荐应试经济特科,不料因他在试卷中提到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卢梭而被除名。那次的阅卷大臣正是张之洞,他十分惋惜冒广生才华出众而不能录用,在试卷上批了一句说:“论称引卢梭,奈何!”其后两年中,冒广生来往于苏州、扬州、广州等地,有时助阅童生的试卷。一次在扬州阅卷时,他评选了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刘师培。

1900年,冒广生终于在刑部任了个郎中的小职,恰逢当时名闻遐迩的京都人物赛金花在北京因虐婢致死案,锒铛进入刑部监狱。清代刑律规定主人虐婢致死不用抵命,最重只判个流放的罪名,于是赛金花被判处远戍三千里。冒广生对赛金花深表同情,原来他曾和赛金花有过交情:有一次赛金花约他在陶然亭相会,他兴冲冲赶去亭中久候,却没见赛金花践约前来,事后赛金花还把陶然亭称为“放鹤亭”来取笑他。这次赛金花触犯刑律,冒广生看在故人交谊上,就跟同官商量,把应该充军到东北或西北一千里,如黑龙江、伊犁等地,改为南放一千里,从原籍徽州算起,可以流放到上海。这样,赛金花就来到了上海。后来赛金花在上海租界名声大噪,门庭若市,全赖冒氏当年帮的忙,此是后话。两年后,冒广生又兼任北京五城学堂的史地课教习。在五城学堂,他与林琴南同事,又同拜吴汝纶为师,一时三人同处京城,以文章名世,时称“海内三古文家”。其时吴氏已60岁开外,林氏则50许,冒氏仅29岁,可谓忘年之交的文章挚友,齐名京都。也在这一年,冒广生考上了经济特科,从刑部调到了农工商部,仍为郎中。任官之余,冒广生不废词章之学,并着手写词话。1908年,他在《国学萃编》期刊上发表了《小三吾亭词话》5卷。何以名为“小三吾亭”呢?原来在冒氏先祖冒辟疆营建的水绘园中有一个景观名叫“小三吾”,得名

于唐代诗人元结三个景观,即浯溪、台、亭,冒广生借此景为书名,可说既是对先祖的一种怀念,也是对冒氏书香颇有渊源的一种自炫。《小三吾亭词话》以晚清词人为对象,对与自己交往颇多的词家作品作了收录与点评,其中也保留了一些难得的晚清词人作品及其行踪、词学思想。

1911年初,冒广生来到天津协助梁启超办报纸。辛亥革命后,冒广生离开天津,又入北京,在北洋政府中谋求职务,1913年先赴温州任海关监督兼外交交涉员。任职期间,冒广生对地方文化十分关心,改建了当地的名胜王谢祠和诗传阁,又网罗温州文献,编成《永嘉诗传》百卷,收入自唐以来两千余诗人的诗作两万余首。冒氏还发挥其对版本研究的特长,刻印了《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永嘉高僧碑传集》,保存了大量古代诗文和地方文献。1917年,冒广生又撰写了《戏言》一文,对古代戏的发展作了简要的梳理与考证,对戏曲中的角色、器乐、剧具等都作了扼要的介绍,尤其是联系温州地方戏进行考索与评价,使文章成为具有地方戏研究性质的重要文献。这一年,他应聘为财政部顾问,又因曾在清廷任过农工商部的郎中,北洋政府委任其为农工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于是他离开了他十分钟爱的温州,开始了对全国经济资源的调查工作。几年以后,冒广生又被委任镇江海关监督,他仍然对地方文化十分感兴趣。任职期间,他又自出百金与当地人士共筹款600银元重刊了著名的《至顺镇江志》,在书中保存了元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史料。该书曾被清代大学者阮元称赞为“备录故事,多详兴废,物产土贡,胪陈名状……明以来绝无著录,洵为罕觏之秘籍”。冒氏出金组织重刊,为繁荣地方文化做了有益的贡献。不久他又调淮安,来此地仅一年光景,便刊刻了《楚州丛书》。楚州是唐宋时淮安的称谓,丛书则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到清代的诗文、碑释、画鉴、书法及专著、方志等共23种。其中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射阳先生文存》弥为珍贵,是其后故宫发现《射阳先生存稿》原书以前最完整的辑本。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以后,冒广生来到南京,当时戴季陶任考试院院长,正网罗人才,冒广生接受了考试委员一职(见《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载顾音海的《冒鹤亭及其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冒广生来到上海,一心从事著述。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史子集皆有深入的研究和著述,如经学方面有《京氏易三种》、《大戴礼记义证》、《纳甲说》、《纳音说》;史学方面有《唐书吐蕃世系表》、《蒙古源流年表》;诸子方面有《管子集释长编》未完稿,校释方面有《淮南子》、《晏子春秋》、《文子》、《列子》、《春秋繁露》等;词曲方面有《四声钩沉》、《倾杯考》、《宋曲章句》、《新云谣集杂曲子》、《疚斋词论》等,这些都是颇见功力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抗日战争胜利后,冒广生应聘为国史馆纂修,起草人物传记多篇。他在南京和当时名流多有往来,如柳诒徵、汪辟疆、尹炎武、于右任、程潜等。

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曾朴的小说《孽海花》在上海流行。1943年冬,冒广生也读到了这本书,一时勾起他的回忆,决定写些他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孽海花》的人物、事迹的掌故,文字着重于书中人名索隐,间附订误琐闻,详载各人籍贯、科分、职业,后来这些书稿收集在魏绍昌先生所编的《〈孽海花〉资料》中,名为《〈孽海花〉闲话》。

一天,冒广生的儿子带来一人,说是要拜访先生,相谈后才知来者原来是游学欧洲归来的钱钟书。谈话间,钱钟书看到冒氏写的《后山诗任渊注补笺》,十分钦佩。后来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中记到此次的会见,评价冒氏的《补笺》一书时说:“其书网罗掌故,大裨征文考献,若夫刘彦和所谓‘擘肌分理’,严仪卿所谓‘取心析骨’,非所思存。”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上海百废待兴,冒广生为旧时文史职员,虽学问深博,政府亦无暇顾及安置,失去工作的冒氏生活一时陷于困境。

不久,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得知此事,于1950年7月来到冒老的住所——上海延安路模范村的一所旧宅里,一见面,陈毅市长就说:“仰慕已久,仰慕已久!”又关心地问冒老的生活起居和著述情况,宾主一同笑论诗词。临走时,陈毅对冒老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清苦,我先给您一些钱用,你要保重身体,安心读书写作,生活问题一定会妥善安排的。”冒老十分感激,静心在家中著述研究。不料几天后,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送来聘书,聘冒老为文管会的顾问。为此冒广生专为陈毅市长书写扇面,另请上海画坛巨匠吴湖帆先生作画,以答谢陈毅的知遇之恩。陈毅在调往北京前,还多次殷殷询问冒老的生活及著述情况,使冒广生深感晚年居得其所,生逢其时,交遇知音。

1957年初春,冒广生来到北京探望儿子冒舒湮,住在儿子家。来京后,冒老致书陈毅以叙旧情。陈毅当时已是元帅了,得信后即派秘书持一封亲笔信到冒老下榻之处,诚邀冒广生参观故宫博物院,并在御花园品茗。冒氏欣然应允前往,同行者有多年的好友程潜和谢无量。6月,应陈毅之请,冒广生撰写了《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文章见报后,《人民日报》记者来到冒老住所采访,写了一篇专访《八五老人一席话——访冒广生先生》,此文也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两篇文章后来在海内外多家报纸上转载。

转眼已是夏天,一天上午,冒广生在北京的儿子家中接到国务院来的一个电话,说午后有位中央***来探望他。他一时奇怪,是谁呢?陈毅元帅来时是不会先通电话的,不久陈毅来电话告诉他说是周总理要来看望他。下午3时,一辆黑色轿车在大门口戛然而止,只见轻车简从、身穿浅灰色中山服的周恩来总理,稳步缘梯拾级而上,儿子舒湮忙迎上去。总理问:“冒老在家吧?”“父亲正等候大驾光临。”总理握着舒湮的手端详着说:“我们在重庆见过面,当时还不晓得你是鹤老的公子。”冒广生也跟着迎上来。总理笑盈盈地说:“我听陈毅同志说鹤老来了,早就想来探望的,政协正在开会脱不了身,昨天刚闭幕,今天才有空。抱歉,抱歉!”冒老说:“你是大忙人,我怎敢惊动呀?”总理在沙发上坐定后,呷了一口茶。当时北京仲夏燥热,总理却装束齐整,连领口也未解扣。舒湮刚刚打开电扇,总理却摆手阻止说:“老人家怕受不了风寒,还是关上的好。”然后开始了话头:“峋芝叔父和鹤老是多年同事。他自从李纯死后就不再当官,晚年信佛,穷困潦倒。解放后,我接他上北京住,前几年才去世。鹤老来迟一步,可惜缘悭一面了。”

原来峋芝是总理的六叔父周嵩尧,字峋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中丁酉科举人,晚冒广生一科。在晚清时,周嵩尧曾任内阁侍读,转授江北提督、巡抚王士珍的总文案。王士珍赏识他的才干奏知朝廷,钦命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冒广生当时先后任刑部和农工商部郎中,二人同为京官中的江南同乡,因结为至交。入民国后,周嵩尧任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长,不久内调袁世凯的最高军事参议院性质的统率办事处任秘书。冒老听了总理提到当年老友,不禁感喟,回忆往事说:“峋翁为人颇重节概。我曾在他手下当淮安关监督,一别数十年了。我是光绪甲午举人,他是丁酉举人,相隔一科。他的著作《晚香斋诗存》和笔记刻本都还在吗”总理说:“我早年学写旧体诗,也可能受家叔的影响。鹤老的诗词,我也拜读过。您在淮安时,好像还刻过《楚州丛书》,保存了地方文献。”冒老笑道:“这算不得什么!我每到一个地方,总爱搜集当地文献刻印集子,也算是对地方的报答吧。在瓯海关任内,我刻过《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搜罗了自谢灵运以来迄至二黄先生的集子。在镇江关时,也刻过《至顺镇江志》。”总理问:“二黄先生指的谁”冒老说:“晚清著名瑞安学者黄绍箕,字仲韬,和绍第,字叔颂是昆仲。叔颂先生是我岳丈,是宗江、宗英的祖父。”总理说:“原来冒黄二家还是至亲。”总理顺手取过茶几上冒老的折扇,欣赏着张大千的画,似乎喃喃自言自语:“张大千的画确实有功夫。”又指着扇面上的题诗问:“马叙伦先生好像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个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么”提到族源,冒广生说,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风趣地说。谈话中,不觉时间飞逝。总理起身要走了,对冒老说:“今天太难得了,我有这样两小时的休息。能见到鹤老,我更高兴。毛主席委托我捎个口信,他看到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想见面谈谈,希望鹤老多住几天。”冒老要起身相送,总理坚决阻止他下楼,冒老只得站在楼梯口与总理挥手告别(见《大地》1998年6期舒湮的《再忆周总理话家常》)。

果然不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毛主席派来两辆小车来接冒老去中南海。汽车缓缓开进中南海后,只见毛主席早已等在门前,见到车来,忙趋步向前迎接,与冒老握手问好。让入书房后,二人叙谈良久,话题谈到时局时,毛主席说:“你们过去提倡革新,我们后来号召革命,大家都是为了救中国,是一条道路上的人。”冒老一时感到如沐春风。后来又谈到诗词上去,这时冒老将带来的自己的著作《疚斋词论》、《宋曲章句》、《四声钩沉》、《倾杯考》四大本赠给了毛主席,主席接过书十分高兴。

临走前,毛主席问冒老:“冒先生今天来可有一言相赠?”

冒老坦言说:“党内正在整风,我是经历过几个朝代的人,***能把中国搞得这样强大,譬如一头雄狮,身上也不免长几只虱子。古人云:虮虱虽小,为害亦大焉。可得提防呀!”主席听后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

冒老起身辞别,主席亲自送冒老上了汽车,还用手遮住车门上沿,怕冒老碰了头,一片尊敬之情令冒老终生难忘。

冒广生回到上海,身体渐不如前,陈毅曾多次邀其去京参加政协,皆因病未能成行。

1959年8月10日,冒广生先生在上海病逝,遗体葬于苏州灵岩山五龙公墓。

冒广生墓在“文革”时被毁,“文革”后其后人在北京植物园内樱桃沟建了一个衣冠冢,赵朴初先生为其写了碑文;1997年,北京文物局批准将冒广生先生墓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昨天,我和灵芝开车去海宁袁花镇参观金庸旧居,是金庸的出生地。金庸老家早在文革中被烧了,现在的旧居是仿当年的模样造的,不过听旧居守护人,即金庸同父异母弟弟说,现在造的只是当时的一部分。旧居里陈设的东西并不多,只是有关海宁查氏家族明清以来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士子介绍、金庸作品、金庸回乡参观的一些照片等。

金庸父亲前后娶了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生了四个男孩四个女孩,有两个女孩没有养大,现在这些子女及其后代都没在海宁袁花镇生活,或在上海,或在香港,境况大多不错;第二个老婆原是查家丫环,金庸母去世后,被金庸父收为妾,并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及其子女依然生活在海宁袁花镇新伟村,和普通的农人一样种田养蚕艰难维持生计,金庸和这四个弟弟没有任何联系,即便在1996年回乡时也没有到出生地看看,也没有和这几个兄弟见面话情,显得有点无情,乡亲们对他颇有微词,倒是同是查氏的查济民回乡投资、捐助深得乡民称赞。

金庸先后娶了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上海人,当年随他一起去了香港,据金庸堂侄媳说,当是金庸在报社工作,非常努力,常常工作到深夜,很少有时间陪妻子,妻子不懂粤语,和人交流很少,感到非常孤独,后来就和金庸离婚回到上海;金庸的第二个老婆应该说是和金庸共苦的,而且为他生了二儿二女,但金庸把《明报》买下来,有了地位和名气后,又恋上一个比他小二十九岁的女人,也就是他现任妻子林乐怡,为此和妻子离婚。妻子有一个离婚条件,就是要求林乐怡结扎,不能生孩子,林乐怡为了要和金庸在一起,做了结扎手术。就在金庸和妻子离婚的当年,他的长子因为自己失恋而逃楼自杀。金庸和他的二子关系并不好,几乎没有来往。

金庸异母弟弟查良楠看上去是一个极本份善良的农村人,现管理着金庸故居。我们到金庸居故时已经十一点,旧居参观时间是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四点。他看我们在闭馆时才到,并不阻拦我们进馆,而微笑着说:“上午十一点关门,你们快点进去看看就出来吧。”我们进去了,自然怀着好奇与兴奋仔细参观,整个旧居里就我们两个游人,这里就变成我们的了,这样的旅游情况到那里去找,国庆时期各大小游览地人满为患,所以,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地结束这种享受,我们在里面拍照聊天欣赏,我们转了一转圈,大伯找过来了。我们就和他聊,我们告诉他我们原是想来了解查家清代著名学者查慎行,问他是否知道,他说知道,我们问他查慎行故居在哪里,他说在袁花双丰,但查慎行故居已经没有了,只成了一片桑树地了,查慎行的坟墓也不知在哪里。我们问那里还有没有查慎行的后裔,他说没有了,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我们很感谢老伯,提出来要去老伯家吃饭,可以继续聊聊,老伯很为难地说家里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好吃的。我们问他家里是不是有查氏家谱,他有些迟疑的说没有,他说重修的家谱在海宁博物馆和徐志摩故居有,还有一些在查氏一些做生意的老板手里。我们又问金庸有没有回过故乡,他说没有,问金庸的兄弟姐妹在哪里,他说有四个儿子在外,后母生的四个儿子还生活在这里。聊得多了,老伯对我们似乎放弃了戒备,于是,很自然地说:“我是他的弟弟”,我们惊讶极了,原来他就是金庸的弟弟,我们便和他拍照留影。后来他回去吃饭,我们准备到袁花镇上用午餐,并告诉他,我们下午再来。他说下午不是他值班,是一个女的来值班,想看家谱可以问问她,她家有。我们谢过老伯离开金庸故居。

我们在袁花镇用过午餐后又在镇上兜了一圈,买了一些种花草的工具,开车再次来到金庸故居,有两位中年女子坐在门首,看见我们,脸露笑容。我们告诉她们,我们上午来过,想来看看家谱。一位坐在凳子上穿黑色衣裤的女子说:“要看家谱啊,我们家有,我去拿了给你们看。”本以为她会不给看,没有想到她如此爽快,大出意外。她问我们想看谁?我说是想看查慎行。她起身回去拿了。我们就和另一位穿花布衣服的女子聊起来,问她是不是姓查,她说是的,他是金庸的堂侄女,刚才那位是她的堂弟媳妇,也是金庸的堂侄媳妇。我们说你们查家在明清时出了很多有名文人,现在子孙有没有受此影响,有没有出息的,她笑说:“没有,没有一个出息的。”还说她自己不认字,所以也不知道这些情况。倒是她堂侄媳认些字,了解些情况。一会儿她侄媳妇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边过来边说:“没有你们要找的人的记录,可能不在他们这一支上。”这个稍有些遗憾,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家谱,所以,看她拿了家谱,也就很兴奋的翻阅,问她如何看家谱,她说:“原来也看不懂,但现在知道怎么看了。”于时她给我们从金庸祖父看起然后看金庸父亲及其金庸子孙辈。我们发现眼前的两位女子也被编进了族谱,包括她们的孩子,因为这本家谱是最近重编的。

此番去袁花镇,本想去了解一些查慎行的事情,结果见到了金庸的亲人、了解了金庸的一些生活琐事,感觉不虚此行。

文学名作《洛夫·诗魔之歌》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洛夫,台湾著名诗人,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湖南省衡阳人。从小读私塾三年,后进衡阳国民中心小学。1948年高中毕业,考入湖南大学外文系。1949年7月随国民党去台湾。到台湾后,1951年考入国民党政工干校,毕业后入台湾海军陆战队。1955年出任台湾左营军中电台新闻编辑。1959年于军官外语学校毕业,到金门任联络官。1965年11月去越南任“顾问团”顾问兼英文秘书。1967年11月返台,又入淡江文理学院英文系读书。1973年,洛夫四十六岁,才在该校毕业。同年8月,以海军中校军衔退役。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历四十年,著作甚丰。1954年即与张默、痖弦等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创作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无岸之河》、《时间之伤》、《魔歌》、《酿酒的石头》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等,译著有《雨果传》等。

内容概要

金龙禅寺

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地/点燃

边界望乡

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长恨歌

那蔷薇,就像所有的蔷薇,只开了一个早晨

——巴尔扎克

唐玄宗/从/水声里/提炼出一缕黑发的哀恸

她是/杨氏家谱中/翻开第一页便仰在那里的/一片白肉/一株镜子里的蔷薇/盛开在轻柔的拂拭中/所谓天生丽质/一粒/华清池中/等待双手捧起的/泡沫/仙乐处处/骊宫中/酒香流自体香/嘴唇,猛力吸吮之后/就是 /而象牙床上伸展的肢体/是山/也是水/一道河熟睡在另一道河中/地层下的激流/涌向/江山万里/及至一支白色歌谣/破土而出

他高举着那只烧焦了的手/大声叫喊: /我 /因为/我要 /因为/我是皇帝/因为/我们惯于血肉相见

他开始在床上读报,吃早点,看梳头,批阅奏摺/盖章/盖章/盖章/盖章/从此/君王不早朝

他是皇帝/而战争/是一滩/不论怎么擦也擦不掉的/黏液/在锦被中/杀伐,在远方/远方,烽火蛇升,天空哑于/一緺叫人心惊的发式/鼙鼓,以火红的舌头/舐着大地

河川/仍在两股之间燃烧/仗/不能不打/征战国之大事/娘子,妇道人家之血只能朝某一方向流/于今六军不发/罢了罢了,这马嵬坡前/你即是那杨絮/高举你以广场中的大风/一堆昂贵的肥料/营养着/另一株玫瑰/或/历史中/另一种绝症

恨,多半从火中开始/他遥望窗外/他的头/随鸟飞而摆动/眼睛,随落日变色/他呼唤的那个名字/埋入了回声/竟夕绕室而行/未央宫的每一扇窗口/他都站过/冷白的手指剔着灯花/轻咳声中/禁城里全部的海棠/一夜凋成/秋风/他把自己的胡须打了一个结又一个结,解开再解开,然后负手踱步,鞋声,鞋声,鞋声,一朵晚香玉在帘子后面爆炸,然后伸张十指抓住一部水经注,水声汩汩,他竟读不懂那条河为什么流经掌心时是嘤泣,而非咆哮/他披衣而起/他烧灼自己的肌肤/他从一块寒玉中醒来/千间厢房千烛燃/楼外明月照无眠/墙上走来一女子/脸在虚无飘渺间

突然间/他疯狂地搜寻那把黑发/而她递过去/一缕烟/是水,必然升为云/是泥土,必然踩成焦渴的藓苔/隐在树叶中的脸/比夕阳更绝望/一朵菊花在她嘴边/一只黑井在她眼中/一场战争在她体内/一个犹未酿成的小小风暴/在她掌里/她不再牙痛/不再出/唐朝的麻疹/她溶入水中的脸是相对的白与绝对的黑/她不再捧着一碟盐而大呼饥渴/她那要人搀扶的手/颤颤地/指着/一条通向长安的青石路……

时间七月七/地点长生殿/一个高瘦的青衫男子/一个没有脸孔的女子/火焰,继续升起/白色的空气中/一双翅膀/又/一双翅膀/飞入殿外的月色/渐去渐远的/私语/闪烁而苦涩/风雨中传来一两个短句的回响

作品鉴赏 洛夫《诗魔之歌》是他的诗作的分类精选。“诗魔”是台湾诗坛对他的称誉,根据是他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诗魔之歌》按各个不同时期的诗观和风格分为抒情、探索、回归、生活禅趣、乡愁、故国之旅等六篇。抒情篇的作品大多以抒小我之情为主,爱情构成了创作的主要冲动。探索篇一方面对现代人的存在情境和生命本体试作较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也致力于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实验,着意于潜意识的探险和表现内心世界的奥秘,意象奇诡,诗思艰涩,一反传统诗艺的创作规范。写回归篇诸作品时,洛夫开始对文学传统作审慎的评估,而日渐产生诗观的逆转,情感与语言风格的回归。对他来说,回归并非倒退,而是迂回前进,换言之,是另一精神领域的探索,另一艺术境界的表现,却绝不是什么“新古典主义”。他依然执著于现代的追求,只不过运用古典题材,并融汇前人的特殊技巧,以表达他的现代精神与理念而已。生活禅趣篇的特色,着重于题材的取向和语言的风格,一部分表现日常生活的情趣,另一部分是对大自然和神秘宇宙的心灵直觉感应,应当视为妙悟或禅趣。洛夫的创作,在探索中经历了一个持续的演变过程:早期拥抱现代主义的狂热,中期重估传统价值的反思,以及晚期抒发乡愁,关怀大中国,落实真实人生的丕变,每一阶段都是一个新的出发,一种新的挑战。洛夫是台湾诗坛多年来最引起争议的诗人,人们对“创世纪”实行超现实主义路线的抨击,其锋芒所指,洛夫首当其冲。《石室之死亡》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位论家认为《石室之死亡》是一种生命之初的前语言形式,石/血/雪,是它最富于原创性的语言——意象原型。换一种体验方式,也可以把洛夫诗世界的 “石/血/雪”三原型,看作 “黑色/血色/白色”三原色。《长恨歌》是一首与白居易长诗《长恨歌》同题的现代长诗,它的创作是一次现代与古典的断裂、对峙与互撞。论者认为在这首诗里,今天与历史突然在碰击中叠合:现代世俗与古代宫廷已今古难分;“盖章”,狂乱的性动作的凡人生命与“奉天承运”的帝王天命也庄谑混同。洛夫的《长恨歌》把今天的历史倒转成历史的今天。一本台湾诗歌史则认为,这首长诗巧妙地将床上的战争和战场上的战争相互暗示象征,刻画和表现了唐明皇的昏庸和 ,也是对现实贵族和极权者的讽刺和批判,诗中的读报、吃早点、盖章诸动作,看来更像20世纪的唐明皇。《金龙禅寺》属于“生活、禅趣”一类诗。洛夫不大赞成把这类诗说成是“禅悟”,他自己宁愿视为严羽所谓的“妙悟”或“禅趣”。《金龙禅寺》是一首写山景的诗,虽然这山上有一座禅寺,然而全诗见不出宗教的氛围。上一节写钟声,钟声不绝于耳,下山的旅客一直能够听到它,可是诗人的感觉是钟声嚼羊齿植物,一直嚼了下去。在这里“通感”的现场根据是羊齿植物像是被嚼过似的。下一节写禅寺的雪景。暮色来临,一盏一盏的灯火,在雪白的背景上,红红的次第点燃,犹如一只惊起的灰禅的形迹。与通常不同的是,诗人在这里的写景是动态的,而这动态的产生,完全是因为诗人高超的想象力。《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也是一首有情趣而又比较好解的诗,它结尾的几行是:“下山/仍不见雨/三粒苦松子/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鸟声怎么能抓起来呢看来诗人此时或许正要想抓住叫声不绝的山鸟,不经意地伸手抓起几粒松子,于是,他竟觉得这是一把鸟声了。《边界望乡》是一首感情真实而且比较深沉的乡愁诗,它表现是通常所说的“望乡情怯”。这是一次真实的经历,1979年3月16日上午,洛夫、余光中二位诗人驱车从香港落马州边界用望远镜眺望“故国山河”。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范文(精选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你知道征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1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和气为贵这些最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说的是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重要和占据第一位的品德,也是每个家庭都应该首先传承的家风。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小时候总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是看着白发增多却是无能为力,总是说要让父母以后更好的过日子。可是到大了,却又很多人忘记了小时候的承诺。都说孩子是父母心头一把刀。儿时的调皮,少年的叛逆,青年的奔波,何时才能让父母省心呢?只有人到中年,自己有了孩子,才能感知父母当年的恩情。而此时的父母已过花甲之年,身体大不如前,还能陪伴我们多少年呢?因此孝顺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这种现象,使子女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顺的家风需要每一位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良好的家风才能代代相传。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见面,每天只是电话的问候,足矣让他们安睡一晚。周末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说说话。外出旅游时尽量带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时,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时间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儿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报答养育自己的父母。

 现在,家风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其实,家风是个古老话题,对家庭成员而言,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风。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种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说,做儿女的,在好的家风熏陶下,会用好的家风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2

 “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谨夫妇,端品行,习勤俭,遵法律,慎交游,训子孙,睦乡邻,厚宗族,爱国家”,282字熊氏家训,涵盖为人处世方方面面,滋养熊氏子孙300余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5日,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狮子口村的熊家坳湾,每家每户门前、厅堂张贴的熊氏家训,引人注目。在熊氏祠堂前,老人们正翻看族谱,教导春节返乡的年轻人学习家训。

 熊家坳湾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53岁的熊良胜说,熊家坳湾自康熙十八年,一世祖熊世泰从梁子湖边熊思钦湾迁居到两座狮子山间的平地开基后,七世同居,百余人同财共食,孕育出以“敦厚、仁慈、勤劳、纯朴”为精髓的熊氏家训。

 熊氏家训载入族谱、家谱,代代相传,家家户户以家训教育孩子。熊良胜称,自己年幼时相当顽皮,一次到隔壁湾子偷吃西瓜,父亲得知后,不仅以棍棒惩戒,还责令他到祠堂下跪,直到背会熊氏家训中“端品行”的所有内容方可起来。

 如今,熊氏子孙不会动辄被责罚下跪,但家训传承及长辈言行举止已潜移默化融入血液。在南京一所大学任教的熊高强说,游子在外,待人接物仍时常记着“不给家族丢脸”,家训中的“慎交游”,对其影响最大,提醒他言行端正,交友慎重、真诚。

 熊氏家训中有一条是“睦乡邻”,熊家坳湾25户遵此教诲,至今仍亲如一家。除夕夜,族人自发买来烟花、糖果、瓜子,架起篝火,围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刻有家训的光碟,看完后还相互交流。大年初一,晚辈媳妇要挨家挨户给湾里长辈倒茶,敬的是红糖水,寓意甜甜美美。

 平时日,湾里有事,或谁家有难,族人必争前恐后出钱出力。在去年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少村民义务修建村道、清理沟渠,无偿让地……为修停车场,村民熊宣华自愿拆除了厨房;中心广场安放健身器材,需拆除村民熊先华的牛棚和杂物间,他二话没说,就将其让出,还义务帮湾里管理水塘、浇灌花草、维护上山景观道等;常年在银川做建筑生意的熊大斌,去年特意赶回老家,发挥己长,带领施工队建设美丽乡村,问及为何要搁下生意来做义务,他憨厚地说,“为湾子尽一份绵薄之力,应该的!”

 在家训滋养下,村民的敦厚、仁慈、纯朴,不只对族人,而是早已深入骨髓。去年9月,鄂州市文联、作协组织采风活动,一众人在熊家坳湾露营。当晚文娱活动现场,村民们给采风人员端茶送水,担心采风人员露营寒冷,又送来空调被,看到被子不够用,深夜派人到街上又购回十多床新被子。女作家徐丽玲禁不住高歌一曲《父老乡亲》,来表达感激之情。

 为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该湾将宗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十佳婆婆”“十佳媳妇”“美德少年”等,整理出《牵手香樟》、《三炷香》、《狮涎泉》等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将其打造成梁子湖最美乡愁地。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3

 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道德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独特作用。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多年构成的为人处世的风尚,或叫家规、家风、精神、品格等,包括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动准则。构建良好的家风最重要的是家长或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思想、观念、态度、行动的认识和体现;其次,是家庭的规则,家庭规则虽然大多数没有文字记载和要求,但身教、口传的传统美的教育非常关键;最后有着良好传统家风的家庭,在中国自古到今最重视的是子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素养,构成良好的思惟方式、处世原则、行动规范,从而代代相传,代有提高,家庭的文化,良好的家风。

 做好家风家教的宣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历史时期,这项工作也面临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的蔓延和渗透,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的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我国成年人教育传统的缺失以及电子产品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的挤压等挑战。因此,倡导和培育优良的家风,让千家万户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最深层次的民生工程。

 一个家庭或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也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建立,必须依靠家庭家族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人人建设,世代弘扬。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长辈。中国许多古人为了让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儿孙误入歧途,走上邪路,为家庭成员制定了系列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成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这就是家规。不少家庭家族的家规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谆谆叮嘱,阐理透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虽历经沧桑,依然能让人启悟,让人警策。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良好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养。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理当值得我们深思,这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孩子一生;而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应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让良好的家风伴随孩子一生成长。

 今天,如何更好地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应该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应把家风家教看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发掘,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风家教的文化研究体系;发挥各类先进家庭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城乡文明建设带动家风培育;抓好培育公民德行和成人、家长教育。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要放在培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上;建立家风家教宣传的长效、联动机制。要运用各种方式,多方配合,建立相应的切实有效制度。

 树立良好家风要与妇女素质提升相结合。良好家风是人成长进步的起点。树立良好家风要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优良的家庭教育孕育着优秀的子子孙孙。回顾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勤”为曾家之家风。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只有把的良好风气融入到每个家庭的血脉中,不断地规范做人做事的思维和方法,良好家风才能坚实并历经风雨传承下来。只有让良好风气与千家万户共同价值追求相互融合、互为依托、共生共长,才能在全社会激发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最近,电视上举办的一个节目搞得不错,值得称赞。节目内容即“家风”教育在社会发展上的作用。这个内容在当今社会的确很重要,宣传中华精神文明,弘扬“尊老爱幼”光荣传统。我们要从家庭内部做起,从社会基层实际生活出发,开启心灵窗户,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对社会未来发展十分必要的。

 家庭是社会最小组合单位,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分子。没有小家庭就没有社会大家庭。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光荣历史。在传统思想教育史册上有着璀璨奇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还有家风教育汇聚成中华精神文明的核心。在这百花盛开的园地里有许许多多代表人物,人们把关公、岳飞等人物塑造成“仁、义、礼、孝……”的化身,以忠孝为人生必须遵循准则,光荣的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家教在传统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迄今社会上大多数的家庭,继续秉承祖先的教诲,弘扬光荣传统,勤俭持家过日子,以尊老爱幼为出发点建设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称赞,值得渲染,促进社会稳定,快速向前发展进步。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人人向“钱”看齐,社会上滋生了一种畸形的思想观念:金钱至上。在这种极其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对中华传统的精神文明冲击很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起到负而作用,而且影响极坏。一些人在社会公共活动场合上公开宣称:良心值几个钱?可以断言,“良心”无价之宝藏。“良心”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

 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维持人的生存必备基础。但是,良心是衡量做人是准则,是纯洁心灵中的核心,参与社会活动应遵循的公德规则。失去了良心的人,其行为规则将是杂乱无章的,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家庭关系和睦、和谐,融洽,这与良好的“家风”,传承文明思想教育有直接关系。对孩子的家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灌输文明的思想,启蒙教育影响人的一生。在经济发展大浪潮下,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传统的文明不能遗弃,中华文明精华不能丢掉,要坚持弘扬传承下去,东方古国文明风采不能没有。伟大的中华民族行进在世界舞台上,要有风度,有神韵,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思想精华,优良的“家风”教育在此会发挥出积极作用的。

 总之,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4

 流年岁月,轻轻的翻开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点点滴滴的文字,绘声绘色的画面,交织成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岁月,勾勒出中华民族久经不衰的历史。翻看史册,阅览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剑影刀光;阅览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景象;享受了大唐盛世和平富饶的生活;欣赏了宋元明清殿前宏伟的琉璃。岁月,就在朝代的周而复始一点点流逝。它时刻警示着“龙的传人”,让我们挺起脊梁,团结一致,奋发向上。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从当初的元谋人时代到现在的小康时代,这质的飞跃是靠我们的先祖用双手拼搏出来的,在无道暴戾的时代,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开创新的幸福时代,多次出现盛世时期,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光有民族经历的荣盛之巅,还有让很多笔黑暗与耻辱的划痕。

 清初,统治者固步自封,重本抑末,自认为天朝无需与外国交流,便闭关锁国。19世纪上半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疯狂肆虐,牟取暴利,使许多白银外流。爱国义臣林则徐于虎门销烟,后爆发鸦片战争,由于中国落后签订《南京条约》,后外国列强发动多次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签订《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还令我们丧失了园林瑰宝——圆明园,并且丧权辱国,有义士云:“一撮历史渣滓,玷污纯洁清白,留下铁的罪证,教育我们认识江山如此多娇,原沃一腔碧血、勿忘过去。”而后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无耻的预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令人伤痛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四个多月,因重庆置之不理,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而后又有了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其中还有可恶的百人大屠杀比赛,731细菌武器研究所等,他们就像一把把盐巴散在中国这块受伤的宝地上。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也重回祖国的怀抱

 但是这次胜利是有多少血肉筑成,用多少条人命铺垫的`呢?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要记住在逆境中崛起,回首历史岁月,在绝境中也有很多英雄人才涌现,乱世也能出英雄:衰而有林则徐硝烟,败而有邓世昌沉船,耻才有左宗棠收地,辱才现谭嗣同殉国…所以当我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勇敢面对,努力征服。

 最近,中日双方于钓鱼岛事件上争论不休,引起了多方面焦点关注,日本想借钓鱼岛事件挑起事端,引发战争,钓鱼岛一直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决不会割让,而日本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是违背道德的,我们应该为维护正义而战斗。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漫漫的文化长廊中,一直都是一颗神秘璀璨的东方明珠,一幅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无论历史的车轮怎样的前进,人类社会怎样的变迁,都不能使它暗淡无光,相反它会慢慢沉淀下来熔铸成龙的脊梁,使龙的传人更加儒雅,更加睿智。

 我们是90的一代,更应该自强,铭记耻辱,正如:“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这一代龙的传人更应该挺起我们的脊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振兴中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生代将塑造一个“可爱的中国”!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5

 又过了一个生日,年纪已经到了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对于“立”的含义,想起小时候爷爷一直挂在嘴边教导我的话——“明德守信,为立心之本;勤勉高节,为立身之本;忠君孝祖,为立人之本。”当时我年纪还小,爷爷一遍一遍的解释给我听,他告诉我一定要像爸爸一样牢记这句话,遇到事情多想想,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现在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是这句话一直伴随我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训。

 对于这个家训,我最早记住的是“明德守信”。小时候,在田字方格本上学写字,爷爷就会在旁边说,写字要写满整个“田”字格,横平竖直,就像做人一样,大大方方,品德正直。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成功。信用很重要,答应别人的事情,哪怕再难也要做到。爷爷说的多,我听得也多,但是直到亲眼目睹了一件事才让我深刻领悟这些话的意思。

 妹妹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病了要去医院,但是她害怕打针,一直哭闹个不停,爸爸着急的情况下就答应她说不打针,只是给医生看下。我陪着妹妹,跟着爸爸一起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完之后,悄悄地和爸爸说妹妹需要打针,示意要爸爸配合他一下,爸爸想了想就抱起妹妹,哄骗她,转移她的注意力,医生就趁机快速地给妹妹打了针。妹妹意识到疼的时候已经打完了,马上大哭。这是在医院经常见到的一幕,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惊呆了在场的人。只听到“啪!”的一声,妹妹狠狠的给了爸爸一个耳光!因为她是被抱着,离爸爸的脸最近,小孩子也不懂得控制力道,不知道是因为打的大力,还是因为生气,爸爸的脸立马就红了,看着爸爸一口气憋在嘴里,脖子青筋都起来了,眉毛也紧紧皱着,怒生生的瞪着妹妹。

 暴风雨前的低气压,估计下一秒就要爆发。周围人都屏住呼吸,可妹妹还不会看脸色地边哭边喊“爸爸,你骗人,说好不打针的,你说话不算数!”谁知道,爸爸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刚刚憋的那口气被爸爸深深的吐了出来,下一秒居然对着妹妹尴尬生硬地扬起嘴角,可能是想让他自己看起来是在笑吧,轻轻地拍着哭的很委屈的妹妹,温柔的说:“是,是,对不起,是爸爸说谎了,是爸爸说话不算数,爸爸错了,下次绝对不会不守信用了”,最后和妹妹勾了勾小手指才算了结了这件事。

 即使一个大男人,也不绝能失信于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爸爸做到了!这一幕这么多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清晰,深刻。事到如今,在家庭聚会上,妈妈还会时不时聊起这件事,妹妹也很是歉意,爸爸却一直严肃地坚持说妹妹当时做的对,“‘人而无信,百事皆虚’,我们大家都要铭记“明德守信”,此为立心之本,欲立人需立身,欲立身,先立心。”

 此外家训的另外两点,我也一直用来自律。“勤勉高节”和“忠君孝祖”,人要勤奋自勉,对辛苦劳累之事报感激之心,趁机增进自己的能力,积累经验,磨炼意志,要像松柏的坚贞劲直,对领导要忠贞,对长辈要孝顺,顺其意,听其命,且不忠不孝之人勿近,但不能愚忠愚孝,人都有疏漏犯错的时候,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醒并帮助改正,才是真正的忠孝。

 对于这句家训,长辈们始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许多年过去了,我慢慢体会到这几句话的深刻意义,从理解它,到以它为指路明灯,用以立身处世,持家就业。现在我也到了即将为人父的年纪,我会将这个家训说给我的孩子听,并像祖辈教导我一样教导他们,并叫他们传承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好的家规家训,不仅是祖祖辈辈对后代的鞭笞,也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无规矩不成方圆,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更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传承良好家风的征文6

 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甚至是今天个别有名望的大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这些家风、家训来聊聊时,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如此云云。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每当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处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尽管房屋已是老旧简陋,但有了这些穿越历史的家训,才更能显示出房屋主人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的传承。“忠厚”与“诗书”,就是中国古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古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一种图腾符号。

 中国古代重农桑,“耕读传家”是古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然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老百姓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家风传承。透过历史来看,每个家族好的“家风”都称得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信仰,所以“耕读传家”就是在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华民族中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家风了。“耕读传家”不但让国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国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了。

 历史上能够传承数十代、辉煌不灭的家族是不多见的。大多是显赫一时,后因家风不继,子孙不能够维系家风,或是世事变迁大难临头,使得家族分崩离析,瞬间灰飞烟灭,给后人留下“俱往矣”的无限慨叹。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得一样苍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曲残香,就会又给我们漂浮出了历史上曾经的那份感伤和苍凉。然而在今天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还能有多少“蛙鸣稻浪,诗书吟唱”可言呢?渐行渐远的“耕读传家”也许就只能成为当今世人的无限乡愁吧。

 有幸读到《曾国藩家书》,全书以“重德修身”为宗旨,真实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地教化着子孙后代。曾国藩对自己及家人要求非常高,不仅在封建的清王朝末期成为修身治家道德楷模,也让崇尚礼仪的儒士大家称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习劳苦为要义;不可有余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家事忌奢尚俭;治家注重: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字;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择良师以求教。《曾

王羲之百家姓行书书法作品图片

 百家姓是我国著名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在我国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书法爱好者将百家姓以行书的方式书写出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是我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