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寻祖
楼主的提问还真不好回答,因为我国的姓氏从古至今迁徙很大,而且还不是一次迁徙。某一个地方的姓氏并不是一次从某地迁入,往往经过数代复杂的变更、流动。就某一个具体姓氏来说,又往往分为许多支派,每一种支派的家谱也有多少种版本。因此您要考证您所在地姓氏的起源,最好查看您那一支派的宗谱记载,其他回答由于缺乏必要资料和相关证据而并不准确。
下面就韩姓的一般知识作一个泛泛的介绍,您可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è 音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漈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从大槐树迁民之韩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鄂、皖等地。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辵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韩姓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国吴名将、都督。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被孙坚赏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佐孙氏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荆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 滉: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个陕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这样一位高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宣和画谱》记载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画,与张萱、周棠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两者似不可比,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大到当时的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 大进步。韩滉描写农家风俗的绘画,至今传世的只有这幅《五牛图》。
韩 偓: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韩 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擒虎:东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省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592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问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值初冬季节,令牡丹花开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山童: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原为栾城(今河北省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韩山童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刘福通等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多次决口,元政府征民夫15万,在戍军监督下治河。趁此机会,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鼓动治河民夫起义。他们发布文告,揭露元王朝
一、姓氏源流
法(Fǎ)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战国时期齐襄王(田氏)后裔所改,以祖名为氏。据《后汉书·法雄传》载,齐襄王法章之后,本姓田,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战国时期,齐国强盛之时,过于炫耀武功,且因杀了燕昭王之父而种下祸根。后燕国以乐毅为帅,联合另外秦楚等五国军队一齐攻打齐国,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下宫、即墨两城尚在坚守中。齐王逃到宫城,被假意来相助的楚国人杀死了。齐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装成平民逃到太史□家当仆人,改姓为法,以避敌军。不久,齐国的田单打败燕,收复了齐国。法章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被拥为齐襄王。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他曾用过的法姓做为姓氏,称为法氏。
2、出自 中有法姓。据《中国 大辞典》载,法姓, 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3、出自蒙古族伍尧氏所改。清朝时候,蒙古族人中的伍尧姓一族,也来到中原,为适应汉族习惯,取“法”字 为姓,得法氏。如清朝乾隆时,有位文学家名法式善,他的祖先就是由蒙古来到中原的伍尧氏。
得姓始祖:法章。法姓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齐国成为田姓之国,以代姜姓、田姓本为妫姓,是禹王之后。齐国君主襄王名法章,田齐时代,大约有一百五、六十年时间,后秦国灭齐统一中国。秦国灭齐后,子孙为避免仇杀,不敢姓田,乃以其祖齐襄王田法章之名为姓,遂成法姓,称法氏。故法氏后人奉法齐为法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法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后汉书·法雄传》记载:“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故以法为氏。”《元和姓纂》记载:“本妫姓,田氏之后。齐襄王名法章,子孙以名为氏,盖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也。”根据史载,战国中期,齐国经过齐威王的一番整顿,不久便打败了魏国,成为东方的强国。闵王即位以后,倚仗国力东征西伐,先是联合韩、魏等国几次进攻秦、楚,后来,又趁燕国内乱之机破燕,杀死燕王哙。齐军占领燕国3年,引起燕军民的不满和各国诸侯的 ,最后齐军在一片反对声中被迫撤军。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以后,发誓为父报仇。筑起黄金台招纳天下贤士,暗中做好伐齐的准备。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掉宋国,独占宋国的土地,引起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见时机已到,便任命名将乐毅为帅,联合秦、楚、赵、魏、韩等一起攻打齐国。六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占领70多个齐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还在坚守。齐闵王逃到莒城,楚人假意愿意助齐,进入莒城杀死闵王。齐太子田法章化装成平民,逃到莒城太史敫的家里当仆人。太史敫有个女儿,她见法章言行举止都像是有身份的人,知道他不是平常的百姓,又同情他的遭遇,就经常接济他,接触次数一多,两个人彼此相爱了,私下定了终身。几个月后,楚军从莒城撤走后,齐国军民到处寻找齐王的后人,法章这才说明自己的身份,被拥立为齐襄王。齐襄王在位19年,他的庶子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法氏。法姓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长安县之西。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
三、历史名人
法 雄:字文强,扶风郿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据古书《后汉书》里有一篇《法雄传》,说法雄是春秋时,齐国君主齐襄王法章的后代。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法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法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
法 真:字高卿,东汉扶风郿一带的人,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好学并且不固定局限在那一家精通中原和异域的图书典籍,是关西的大儒者。从远方来求学的弟子如陈留、范冉等,有数百。
法 正:字孝直(176-220),三国时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天下饥荒,与同郡人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不受重用。与别驾张松友善,二人均以为璋无能,不足以共大事。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攻汉中张鲁,张松建议璋与刘备结盟防曹,举荐正为使者。正还,对张松称道备有雄略,密谋奉戴。松又说刘璋请备入蜀,令正再往。正至荆州,向备献策取益州,说张松可为内应,取之易如反掌。备欣然同意,遂率军西上,至葭萌(今四川省广元西南)南,返兵取成都,以正为蜀郡太守。二十二年,正又建策攻汉中,备采纳,于是有定军山之役而取汉中。二十四年,备自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翌年卒。后备猇亭战败,至白帝城,叹道:“法孝直若在,必阻我东征;即使东征,也必不致倾危。”
法 真:字朗如,瑞州(今江西省)高安人。得度於灌溪元文和尚。受具足戒之后,游方参学到了岭南,其中居住在丹霞最久。平时潜心于净土法门。有一天,偶然与禅者谈论到“无”字公案,于是生起疑情并在心中蕴酿了很久,有一日突然豁然开朗有所省悟。於是前往海幢寺,礼拜正目老人,两人的机锋话语相互契合,于是受到记别印可。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众迎请他主持海幢寺,提倡禅宗一乘,并兼宏净土法门。晚年,辞去寺院住持之事,闭关于寺院东边之旁,专门持念佛名,无论寒暑都不懈怠,如是经过八年。曾经有偈颂说:“百八轮珠昼夜提,芙蕖(莲华)渐渐出深泥。轮珠掷却芙蕖放,古佛元来不在西。”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初,示现些微的疾病。十一日黄昏,召集弟子嘱咐后事。次日午时, 大众唱念佛名,香烧过两寸多的时候,自己举念《小净土文》,未过一半即往生。
法若真:清朝前期的书画家,字汉儒(1613-1996),号黄石,又号黄山,山东省胶州人,善画山水。举为进士后当了官,颇有政声。法若真虽非徽派画家,但他是康熙年间山水自成一格的画家。他所作的《树梢飞泉图轴》,为其精心之作。此图画雨后山景,薄雾轻罩,飞泉奔流,山头耸动。整幅画面静中有动,仿佛有声。山石用硬笔勾皴,多次皴染,充分表现出嶙峋的石质,和雨后的苍润。此图于丁卯年所作即公元1687年,后于甲戌年补题。款:“真”,钤“法若真印”白文印,“黄石氏”朱文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中记载:法氏望出扶风郡。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曹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长安县之西)。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2、堂号(缺)
============================================================
法姓宗祠通用对联
〖法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妫姓;
望居扶风。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法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智谋佐命;
玄德却征。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郡县人法正,字孝直,善于谋划策算。建安韧年,人蜀依刘璋,官军议校尉,与益州别驾张松谋划,劝刘璋迎刘备。刘备得成都后,他历官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尚书令,为刘备重要谋士。下联典指东汉法真,字高卿,法正的祖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生性恬淡,顺帝先后四次征召,他都不去。当时人称“玄德先生”。
-----------------------------------------------------------------
〖法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旌台分潞水;
飘摇识兵机。
——清法若真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进士、诗书画家法若真撰书联。法若真,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山东胶州人。官至江南布政使。有《黄山诗留》。
-----------------------------------------------------------------
〖法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遍在经缘梦境;
五百罗汉见匠心。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高僧法洗,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前后讲大经十遍,大历间终。有《仪记》。下联典指宋代高僧法能,吴县人。善画罗汉,尝作《五百罗汉呼》,积年而就。秦观为之题记。
-----------------------------------------------------------------
〖法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内外博通,允称百世师匠;
智术兼备,堪为一国谋臣。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法真,字高卿,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顺帝前后四征不就。时号玄德先生。下联典指三国时蜀国尚书令法正,眉县人,有奇画策算,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为刘备股肱之臣,拜护军将军。
河南济源杨氏字辈:“松柏枝鸿春,文来守世,朝于明廷,道全德备,承绍维雍”。 河南平顶山(祖籍:山西枣园)叶县全集村、郭吕庄/鲁山、舞钢杨氏老字辈:“云峰林武玉文”; 新字辈:“崇仁尚义永世业,道宗德震家声”。 河南杨氏一支字辈:“成锡光衍庆思里,传家文章华国”。 河南南阳淅川县杨氏字辈:“柯国仲,希以承,植文起,士大春,万年长,善仁义,福禄祥,能保朝,盼君强”。 河南南阳桐柏平氏镇杨氏字辈:“国正天新顺,军清民子安”。 河南南阳杨氏字辈:“明永春建令,仁毅道德传 ”。 河南省南阳市杨氏字派:“本昌宗存道,志长继光明,而思昭致德,其心孝太清,三多遇景运,九世乐升平,礼教信广传,定有元功成”。
河南杨氏一支字辈:“振起家声,敬思祖德,万年继业 ”。 河南偃师杨氏字辈:“元善佑天锡,鸿恩需祖开。家傅清白源,穆卜吉祥来”。 河南固始杨氏字辈:“ 自言其心,如立本元,履庭传绪,孝友克敦 ”。 河南焦作杨氏字辈:“ 家声克昌乃德”。 河南信阳(四知堂,来自山西)杨氏字辈:“ 光宗耀祖,培正佳音,雨思伟穗,国泰民安”。 河南鹿邑杨氏字辈:“ 维效乃修德, 守诚再振士,忠信福禄增 ,仁爱祥照生”。 河南原阳杨氏字辈:“太林然秀庆,治安兴家邦,永和春泉晓,吉祥德世昌”。
安徽——————————————————————————————————————————————— 安徽宿松杨氏字辈:“筑城会昌,英雄俊良,荣华富贵,永远有光,宗嗣世达,克振书香,忠孝济美,源深泽长,玉环集瑞,金管传芳,贤名理学,得焕文章,宣尓兰桂,福庆同康,威严仪赫,万代维藏”。
安徽省萧县、定远县老西门杨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忠厚传家远”。 安徽寿县九门杨氏字辈:“克开新典则,伦纪允昭明,礼乐徽文献,诗书裕哲英”。
安徽合肥杨氏字辈:“ 有延传继本思祖 ”。 安徽合肥杨氏字辈:“ 贻荫尚诗书传家”。 安徽安庆枞阳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安徽寿县保义杨氏字辈:“草亭国多秀”。
安徽杨氏一派字辈:“修治其国,功业华昌,清高永守,典礼增光”。 安徽六安字辈:“ 忠孝传家义 立永世清芳”。 安徽六安杨氏一派字辈: “大友,文广克振兴,宗德春仁茂”。 安徽无为:“永传世守,光华玉宇”。 安徽无为杨氏字辈:“世和国祚昌,德修照叶永,学粹卒帮光”。 安徽淮南杨氏字辈:“鲁士(主)永维修惠叶”。 安徽蒙城杨氏字辈:“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安徽肥东县马湖乡杨氏字辈:“……步,春庭庆成……”。
江苏————————————————————————————-—————————— 江苏南京杨氏字辈:“堂秀名叶福 万象有根生”。
海安杨氏字辈:“天地仁和德传加士泽长”。江苏暨阳杨氏字辈:“成感昭满,冲友文敬,通儒韶书,岳镇海然,聪道宗绍,继洽根燧,基钅享泉梁,烈垂镕洁,棠炬奎锦,滋树炳均”。
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江苏盐城地区杨家字辈:“同春国正(振)忠,良德善永昌”。 江苏扬中杨家字辈:“克正中怀,恒传世本”。 江苏徐州新沂字辈是:“传(学)佳(成)维(增)孝有(永),尚下继功平”。 江苏杨家一支字辈:“世文兴龙多 ”。江苏杨家一支字辈:“忠孝明仪,笔墨传家”。 江苏东海石榴乡东安村杨家字辈:“文光永凤庆(敬)恒(化)大,同世超恩登上云”。 江苏连云港杨家字辈:“ 竹善绍主天 ”。 江苏高邮杨家字辈:“ 祥龙兆玉高,瑞凤必梅远”。 江苏泗阳杨家字辈:“ 安邦定国 , 竸业传家”。 江苏沛县杨家字辈:“ 兴大金世选,绍光再宜经”。
浙江—————————————————————————————————————————— 浙江乐清杨家字辈:“ 礼典日启仙 ”。 浙江玉环(温州平阳)杨家字辈:“ 仲斯文开国茶 ”。
浙江嘉兴杨家字辈:“ 世大光明显 ,德隆永荣昌 ,久远一枝梅 , 万代定贤良 ”。 浙江泰顺杨家字辈:“孟士观隆典,茂才尚秀芳”。 山东——————————————————————————————————————————
山东济南历城杨家屯杨氏字辈:“ 士学风宝(景),鸿庆钦思,安 德允,可和万邦 ”。 山东济南堤口(回族)杨家家谱:“化子继福清,殿登耀戴海,怀德国用印,万利千年后,永寿太平恩,兴家立业财,源世志几安,邦富真长”。
山东莱芜杨氏字辈:“聚平田守广,永继自东来,相处清和里,明辉照上台”。 山东临沂杨氏字辈:“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山东临沂杨氏字辈:“ 玉连家恒田,纪九广成元”。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杨氏辈分:“进化大同士,超登思尚云”。 山东平邑县资邱乡岳家村(祖籍湖广澧州,和苍山庄坞杨同宗)杨氏字辈:“学士正传,重复万年”。 山东菏泽、聊城市沙镇区大张乡朱庄村杨氏字辈:“万世发纲常,光增前明堂,永承恩泽远,照代延庆祥,忠效安守本,经纶通善良,道德全才仕,修齐振家邦”。 山东聊城莘县俎店乡杨氏字辈:“福明厚代,发连照……”。 山东肥城杨氏字辈:“光玉根鸿丰,联仁泽翰清,宗昌安会运,式序冠邦东”。 山东滕州杨氏字辈:“家廪四知,位列三卿;作述绵延,永保懿训”。 山东泰安杨氏字辈 :“学建照克慧,富禄凤传祥”。 山东泰安杨氏字辈 :“文德鸿福盛,全家万年载”。 山东泰安杨氏字辈 :“乐道恒存正,传德永秉庆”。山东青岛杨家洼杨氏辈份 :“宗尚秉可有文世道存 ,瑞学进德照洪吉祥茂 ”。 山东济宁杨氏字辈: “延于承尊 奉以作宪 尚启永存”。 山东德州夏津杨氏字辈:“在金长献瑞 惟善保吉祥 忠孝传家远 兴勇万事昌 ”。山东茌平杨氏字辈:“开岭春为吉,太平年永昌 ”。山东兖州杨氏字辈:“ 家续传芳永 怡睦喜庆祥”。 山东定陶杨氏字辈:“ 儒雅冠中国,金技超群伦”。 山东省郓城县潘渡镇杨庙村杨氏字辈:“志希玉益广,庆凡福子林”。 北京—————————————————————————————————————— 北京杨氏一支字辈:“绍常书镜”。 北京怀柔杨姓字辈:“万士同春福”。
天津——————————————————————————————————————— 天津静海杨氏字辈:“ 葆衍嗣绪,裕益承先,克绍贤业,树德培元,万家建国,茂广长连,海恩兆庆,贵继永传 ”。 天津静海杨氏字辈:“玉依成仙 ”。 上海————————————————————————————————————————上海浦东杨家字辈:“勤俭忠厚”。 上海(来自广东)杨氏字辈:“海起增祥云”。 辽宁————————————————————————————————————-----
辽宁兴城满族杨氏字辈:“九守印国朝,成忠四永宏,景贤德乃大,文武庆乾隆”。
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清天应朝盛,国运保隆昌,源远培厚泽,继绪兆贤良”。 辽宁一支杨氏字辈:“宗际用山耀(庆),建政福殿廷(臣),丙义德广照,显志兴满荣”。 辽宁大连杨氏字辈:“ 林立世志永 ”。 辽宁海城杨氏字辈:“ 德长福庆,继明先昌远,茂盛万年春”。 辽宁辽阳县杨氏族谱:“ 成德希占秀,振兴启太昌、祖泽宗少素、万代显明方”。 辽宁铁岭开原、辽中、通辽杨氏族谱:“万国培成广,忠春济华翔,殿军玉禾志,永世德光昌”。
辽宁茂兴杨氏字辈:“ 时正英宗权福朝,万青兆明俊,世殿永熙英,忠良传家本,承荣立轩庭”。 吉林—————————————————————————————————————— 吉林长春杨氏字辈:“发显维立德,绩功尙胜先,忠心彦孝有,大计向远传”。 吉林九台杨氏字辈:“好天修尚国,亿万肇基光,瑞蔼承宗荫,嘉庆泽世长,华贵永延广,雨润耀春芳,守志鹏云显,洪德溥育昌 ”。 黑龙江————————————————————————————————--—--------- 黑龙江牡丹江杨氏字辈:“ 有国明平,希汝景胜,永喜启殿,金成之广”。 黑龙江(祖籍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杨氏字辈:“继永树忠义,志广立孝贤,金龙兆瑞福,玉凤庆繁祥,文生明清秀,武杰兴盛全,仁德传百世,智慧续万年”。
黑龙江杨姓字辈:“国玉传加宝,红士继中昌”。 内蒙古——————————————————————————————————----------- 内蒙古杨氏一支字辈:“ 振凤学国忠”。 内蒙古一支杨氏字辈:“明贵志登乾,傑椿立令廷,玉忠文云汉,恩惠万世荣 ……”。 山西——————————————————————————————————-----------山西杨氏一支(四知堂)字辈:“光宗耀祖,培正佳音,雨思伟穗,国泰民安”。 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杨氏字辈:“金志文明 ”。
山西霍州辈分排字:“(从十三世起)载培函养,时寅生长,发冒英爽,树芳高仰”。 山西省大同市杨氏字辈:“ 通时肖大明,名复铭仲,庭民朝登”。
陕西——————————————————————————————————------------
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陕西的安康杨氏字辈:“开付后大启洪”。
陕西杨氏字辈:“传宗祖世昌“。 甘肃———————————————————————————————————————------ 甘肃兰州杨氏字辈 :“育泽清淑德桂”。 甘肃兰州皋兰县杨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青民自安”。 新疆—————————————————————————————————————-- 新疆新源县杨氏字辈:“伏轩子亭杨,仲元启秀长,世代殉祖武,清白永逐芳”。广东—————————————————————————————————————————- 广东乐昌市梅花镇鉴泉村杨氏字辈:“ 宗浩永廷仕,文春茂世有,清任和时谟,烈盛聪明润”。 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广东省善庆公祠内字辈:“祖德能超,奕(世)继(瓒)其昌,秀(茂)植鸿远,育裔桢祥,功恩锡爵,万福传芳,显荣宗祧,永远朝邦”。 广东省徐闻县杨氏字辈:“文元际仕高廷特,正运登朝大有伟”。
广东阳春字辈:“茂文学道中先酬(筹)”。 广东清远杨氏字辈:“全庆家荣景”。 广西—————————————————————————————————— ------------------
广西杨氏一支字辈:“金成红景象化龙,克照之笔一变通,自殊千刻传祖策,全家富贵要忠功”。 广西贺州市杨氏字派:“坤埔朝云汉,学芳定尚兴,其家维善永,应必……”。 广西天峨县(祖先来自重庆府酉阳州双石铺)杨氏字派:“再正通光昌胜秀”。 海南—————————————————————————————————————----------- 海南文昌杨氏字辈 :“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海南杨氏一支字辈:“有统昌家业,大盛兴朝时,文明开世泽,武略定王功”。 海南琼海杨氏字辈 :“ 公可永家祚 ,维善庆全昌 ,克昭先世德 ,作用国之光 ”。 其它———————————————————————————————————————————
杨氏一支字辈:“无宗进鸿烈,丕建儒文孙,泽世皆允德,章玉秀荣云”。
杨氏一支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
杨氏一支字辈:“玉少之生广德培世业兴”。 杨氏一支字辈:“永子慈怀德,方联一本清”。 杨氏一支字辈:“世衍荣庆长,文中华革利”。 杨氏一支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 杨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显,清白家声延,仁厚增锦绣,本枝万亿传”。 杨氏一支字辈:“永传世代,正在启发;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凤纪书元,万年吉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忠心保朝,国泰民安;光宗耀祖,门楣生辉”。 杨氏一支字辈:“志德光先明,才大芳华远”。
韩氏寻祖
本文2023-11-26 12:50: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