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玉皇大帝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4收藏

谁能告诉我玉皇大帝的家谱,第1张

  玉皇大帝的家谱

  过世的父亲一名:东王公,即古神东皇太一。

  退休的母亲一名:西王母,即隐居昆仑山瑶池的王母娘娘

  正宫皇后一名:天后海神娘娘马祖

  姐姐长公主一名:二郎神之母,封号不详

  妹妹长公主一名:红鸾星君龙吉长公主

  外甥一名:二郎神杨戬

  女儿一名:三圣母

  太子一名:天子--转世为人间的皇帝

  奴婢七名:七仙女。最小的管纺织,叫织女。大概其他六个应该叫茶女、酒女、饭女、果女、车女、衣女等等名字

  补充回答:

  还有一种答案是

  瑶池圣母(老婆)

  七仙女(女儿们)

  织女(孙女)

  补充回答:

  今存晋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传说材料几乎是空白,也许正好说明牛女传说的巨大影响抑制了董永传说的传播。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已经与织女结缘,那么董永怎能再与之结为夫妇呢?

  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变文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织女已经从一个演变成三个了!董永的儿子董仲长到七岁,受人羞辱,要找母亲,一个道士孙宾告诉他说:“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织女变成三个的契机,一方面是为了与牛女传说划清界线,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为依据的。织女星本有三颗,位于银河岸边,三星呈三角形排列。虽然有了三个织女,到底还不能与牛郎之妻截然分开,也不能确认哪一个织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明代人所编的一部载录宋元旧话本的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在中国早已失传,20世纪初由日本传回国内,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董永的儿子董仲舒为了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道:“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从此之后,明清以来的各种地方戏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

  织女一下子变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们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组:北斗七星、紫微垣华盖七星、太微垣常陈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东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车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轸宿青丘七星。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晋书·志一》、《隋书·志十四》)、“扶筐七星,为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一曰供奉后与夫人之亲蚕。明,吉;暗,凶;移徙,则女工失业。彗星犯,将叛。流星犯,丝绵大贵。”(《宋史·志三》)

  得名较迟的“扶筐七星”,首见于《晋书》,而《晋书》、《隋书》均为唐人所修,则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唐宋时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确,为人间桑蚕、纺织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围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还说:“织女足常向扶筐,则吉;不向,则丝绵大贵。”元人所修的《宋史》对之记录甚明,可知当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蚕之功能在民间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传》正出于宋元之际。可知,扶筐七星的纺织功能及吉凶预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这种民俗认定与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首次出现七仙女身影在时间与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后,民间观念中织女与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传说与董永传说则自然分离开了。

  补充回答:

颛顼的父亲

颛顼作为我国上古时代中一位非常杰出的君王,关于颛顼的身世素来都是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的,颛顼的父亲是谁,同时也遭到人们的猜忌。关于颛顼的父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颛顼的父亲便是昌意,即认为颛顼便是黄帝的孙子,但是另一种却不同,认为颛顼是昌意的孙子,即认为颛顼是黄帝的曾孙。这两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是争执不休的,目前绝大多数学者依旧支持第一种说法的。

颛顼大帝雕像

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是有依据的,其中最为主要的依据便是由客观公正书写中国历史的司马迁笔下的《史记》中的记载了,里面有言介绍颛顼,主要是说,黄帝之子昌意到了若水之后,常年生活在若水之畔,后来终于娶了蜀山氏族中的女子,并且和那个蜀山氏族女子生下了颛顼,由此便认为颛顼的父亲是昌意,祖父是黄帝。但是在《山海经》中却有着另一种记述,昌意到了若水之后,迎娶了蜀山氏族的女子,然后生下了韩流,之后韩流便继续在若水之畔生长着,长大了以后和部落女子结婚,而后才生下了颛顼,因而这一种说法便认为颛顼的父亲是韩流,祖父是昌意,曾祖是黄帝。

颛顼的父亲究竟是昌意还是韩流,已经不可考证了,每一种说法也都有相关的理论依据,素来对于颛顼的父亲的描写都不多,一般而言都是三言两语匆匆盖过,至于颛顼的父亲到底是何人,还需要进一步的印证。

颛顼的儿子

根据中国相关的历史记载,颛顼一生中有过两个妃子,邹屠氏和颛顼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禹祖,而另一个妃子胜奔氏和颛顼共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伯称、卷章、季禺,其中伯称正常被人称为伯服,而卷章则被人称为老童。

禹祖画像

当然颛顼还有其他的孩子,其中得到了颛顼的姓的儿子中共有二十四人,可以说颛顼的儿子中有很多都得到了颛顼的姓。但是颛顼的儿子们却都是差强人意的,由于颛顼对于自己的儿子缺乏管教,导致了颛顼的孩子中许多人都是暴敛恣睢的人物,如今已经被人们形容成为了各种各样的妖魔猛兽了。颛顼的儿子中多半都是为害人间的,极少是能够为人世间造福的。

颛顼的孩子们中有今天常委任知晓的灶神穷蝉,也有很多地方成灶神为灶王爷,但是大多都是指的是穷蝉,关于灶王爷的故事,穷蝉基本上都不是以一个正面的形象来刻画的,主要都是表现出人民对于一年来收成的敬畏之情,只是害怕穷蝉任性在天帝面前胡言乱语才堵住了穷蝉的嘴,如此便是祭灶的由来。另外,颛顼的孩子们中还有吃人的各种妖魔鬼怪,比如以吃人为乐趣的杌,无人能够制止他的心性,成为了华夏中的祸害之源。颛顼的儿子中也有很多的贤能之士,禹祖便是今天常说的大禹的父亲了,可以说大禹的父亲鲧也是有才能的,只是在选用的方法上面出现了偏差。

颛顼帝喾

颛顼和帝喾都是我国上古时代中的著名的帝王,并且都为了华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都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帝王,还有颛顼和帝喾同时安葬在了颛顼帝喾二帝陵中,可以说颛顼和帝喾两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帝喾画像

颛顼帝喾同时黄帝的后代,两个人在基本的亲缘关系上面来讲的话也是极为亲近的叔侄关系,颛顼是帝喾的叔伯,颛顼即位期间,年少的帝喾便开始给颛顼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了。同时颛顼退位之后便是帝喾即位了,由此可见两个人也是先后帝王的关系。

颛顼和帝喾都是我国上古时代中著名的贤君,为我国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颛顼和帝喾不仅仅是在基本的王家关系上面有着莫大的关联,便是在个人的品行才学上面都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颛顼的个人品行是极高的,基本上是处于圣人级别的,而帝喾也不甘示弱,年少的时候便懂得诸多的事理,能够自如地做好运筹帷幄的工作,为部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两个人都是品德高尚,博闻强识,都有着胸怀天下的抱负和气度。

颛顼和帝喾不单单是极为的相近,两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许的不同的,颛顼更加地注重等级制度,甚至是剥削女性的权利,但是帝喾则是更加看重得是国家的德治教化,不同于颛顼的法治性思想,帝喾提倡德治。颛顼和帝喾都是上古时代的明君,从古至今两个人都受到了众人的敬仰。

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都是我国上古时代的著名的布部落首领,根据我国的民间神话传说,颛顼和共工氏同一时代的人,颛顼是华夏部落的首领,即为我国上古的帝王,而共工氏一个部族的首领,因而共工氏颛顼统治之下的一个部落的首领。颛顼和共工都曾为我国上古时代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关于颛顼和共工两个人之间最为流传的便是,颛顼与共工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画像

相传,颛顼在位期间,共工是当时的水神,因为为了农业的发展而决定将高地移到低洼处,但是却受到了颛顼帝的反对,颛顼帝认为自己是长生天的儿子,自己部族的命运都掌握在上天的手中,如果共工移动了国山的土便会触怒上天,因此阻挠共工的做法。但是共工却以为自己的做法是有益于华夏部族的百姓的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因此十分坚决地想要移动土地。颛顼和共工由此僵持不下,颛顼便开始采用鬼神之术蛊惑部落的百姓们,因此共工得到了极少的人民的支持。共工开始与颛顼对战,但是颛顼武艺高强,共工不是颛顼的对手,因此在大战之后,心中万般无奈,只能够去求上天给予自己启示,便触怒不周山,以死明志。

颛顼与共工之战,不仅仅是为了古代农业发展的争斗,同时也是对于部落中的权利的争夺,颛顼和共工都是华夏部落中极为显赫的领袖,两个人的争斗无疑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

颛顼帝喾陵

颛顼和帝喾虽然辈分不同,但是他们同是三皇五帝里面“五帝”的位列。时间跨度在炎黄和尧舜禹之间,他们开起了华夏文明的先河,因此后人在河南安阳建立了颛顼帝喾陵,以此来祭拜颛顼、帝喾。

颛顼帝喾陵

颛顼帝喾陵现在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物质遗产,也是重点文化遗产开放日的重点景区。颛顼帝喾陵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开创了一个圣地。颛顼帝喾陵又被称作“二帝陵”,在民间百姓喜欢称之为“高王庙”。“高王庙”的由来是因为颛顼是“五帝”里面的第二帝高阳氏,帝喾是“五帝”里面的第三帝高辛氏,因此合成“高王氏”建立“高王庙”。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安阳郊区,占地面积350余亩,建筑格局恢弘大气,中间轴对称结构,长2050,宽1060。颛顼帝喾陵封土堆是长65宽54高25的立方体建筑,墓室结构甬道被一块石碑一分为二,这个石碑高约一米左右,左右都是城墙堆砌,南面墙上分别有颛顼、帝喾两块石碑提示。

颛顼帝喾陵上层祭祀建筑是元代时期重修,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投入大笔人力财力进行颛顼帝喾陵的修葺,在修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王朝祭拜的碑文石刻。

颛顼、帝喾不仅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还继承改革了炎黄时期的祭祀制度、礼乐文化制度。他们让姓氏文化形成一个体系,丰富了姓氏文化。也是当今学者研究姓氏文化的起源,他们认为百家姓就是这个时期创建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巨大作用。

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张坚。

根据《酉阳杂俎》记载,天翁(也就是玉帝)姓张,名叫张坚,字刺渴,是渔阳人(北京市密云区西南)。张坚从小就是一个奔放不羁,不习惯条条框框约束的人,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喜欢飞鹰走狗,骑马打猎。

一次张坚在打猎的时候捕捉到了一只白雀,这只白雀很是可爱,张坚非常喜欢它,就当成宠物来饲养。不久张坚做梦梦见当时的刘玉帝(姓刘)大怒,说白雀是上天的神鸟,张坚私自捕捉神鸟应该被处死。

后来刘玉帝果然设计想处死张坚,还好白雀每次都帮助张坚,让张坚化险为夷。刘玉帝大怒,于是亲自乘着白龙车下凡去拜访张坚,张坚假装热情招待了刘玉帝,将刘玉帝灌醉,然后偷偷坐上刘玉帝的白龙车,飞到了天宫。

上天之后张坚更换了一大批文武仙官,自己成了新玉帝。张坚还不放心,命人堵住北天门,悲催的前任玉帝老刘就无法上天了,结果老刘只能在五岳之间制造灾难。

张坚此时身为玉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任命老刘为泰山之神,掌管人间百姓的生死,而他自己则成了三界共主玉皇大帝。

另外,在北宋真宗年间,真宗伪造梦神的事件,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简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

扩展资料:

民间对玉帝的误解

一:用玉皇“下任”吓人。

受现代电视、**以及非道教教派的恶意宣传,声称玉皇上帝将退位,接任玉皇的神祇是“关圣帝君”或者“真武大帝”。此类邪说多来源于扶乩、附体等怪力乱神之说。

据《太上天坛玉格经》载,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体生人之体,如辄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不正之鬼,多是土地及司命能作此怪,可谓属于歪理邪说,不是道教信仰。

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玉皇本是光明妙乐国太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经万劫亿难,曾“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终成千古一圣。玉帝的年龄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相接近。

可见,玉皇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教神仙领袖与三界主宰,而且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宇宙的大圣者,即道教的信仰本体——道。如果用“关圣帝君”或者“真武大帝”继任“玉皇”,那么意味着宇宙毁灭。所以,用玉皇“下任”吓人,是歪理邪说,不是道教信仰。

二:用玉皇“配偶”、"女儿"唬人。

同样受到媒体和电视的讹传,还给金阙至尊道体玉皇上帝造了很多“配偶”、“女儿”。将本来关系不大的神祇与玉皇上帝相提并论,曲解道教信仰。相传最多的就是“西王母”、“后土皇地祇”、“七仙女”等。

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本体是三清祖气,十方诸天变现圣境,皆有玉帝应化法身。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玉皇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在金阕利济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玉皇大帝没有后妃也无女儿,用玉皇“配偶”、“女儿”唬人,是歪理邪说,不是道教信仰。

参考资料:

——张坚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唐代君主

—唐代年号

谁能告诉我玉皇大帝的家谱

  玉皇大帝的家谱  过世的父亲一名:东王公,即古神东皇太一。  退休的母亲一名:西王母,即隐居昆仑山瑶池的王母娘娘  正宫皇后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