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姓是爱新觉罗之后吗
不是
《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二庚》记载:“皋陶之后,封国于英。春秋时,楚灭英,子孙以国为氏。春秋国名,地在今安徽六安。”《姓源》云:“皋陶后仲甑,封六、英。后因氏。”因为皋陶是黄帝的后裔,所以英姓也是黄帝后裔。
满族的英姓出自“英敛之”。
英敛之(1867~1926),字敛之,号安蹇斋主、万松野人,天主教徒,满族正红旗赫舍里氏,原名“赫舍里氏·英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戊戌变法失败后,英敛之流亡海外,一年后又悄悄回国。后来,慈禧太后为讨好洋人,大赦了一批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其中就有英敛之。不过名单中没写姓氏,只写了他的名“英华”。据说当时慈禧太后特意说了句:“把那个满人英华也赦免了吧。”从此,全家族都随英敛之从郁改姓英。
著名导演英达就是英敛之的曾孙。
英达,我国著名情景喜剧导演,同时也是一位知名演员,笔者认为英达的个人演技甚至比他当导演更厉害,不论是正角倪征燠还是比较邪的路易王他都能不露痕迹轻松驾驭,英达的演技确实不同凡响。
说远了,本文主要是介绍一下英达所在的家族传奇。
缘起赫舍里: 载入史册的姓氏
英达姓英,据说百家姓里没有这个姓,在我国历史上也只有少数人姓英,比如淮南王英布。实际上英达的家族属于满族,他们真正的姓是赫舍里。
赫舍里是满族大姓,历史可以上溯到金朝的纥石烈,这个家族在金朝曾出现过两任宰相,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在后金朝,赫舍里氏属于正黄旗和镶黄旗,随清朝入关后这个家族由于索尼和索额图以及康熙的孝诚仁皇后的原因名噪一时,索尼顾命大臣,索额图是康熙朝重臣。孝诚仁皇后就是太子胤礽的母亲,她是康熙的结发妻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位赫舍里氏皇后。
在索额图之后赫舍里氏知名的族人就不多了。很多赫舍里的族人后来在汉化过程中改成了“何”姓和“赫”姓,此外还有“李”姓等其他姓氏。
到了英达的曾祖父这一辈,他们家已经是正红旗的人了,英达的曾祖父叫赫舍里·英华,英达的曾祖母叫爱新觉罗·淑仲。赫舍里·英华年轻时是知名的保皇党,曾参与百日维新,后来还加入了天主教,成为我国著名的天主教徒,是那种可以直接和梵蒂冈联络通信的级别。
英达家族之所以姓英,是因为赫舍里·英华在百日维新中曾遭到逮捕,后来又被赦免,在赦免的圣旨中没写赫舍里,直接写的是“英华”二字,从此赫舍里·英华就当做皇帝赐姓,全家改姓“英”了。也就是说英氏家族应该从赫舍里·英华改姓开始算,到现在一共延续了五代。
一、家族第一代
英达所在的英氏家族发迹于他的曾祖父,赫舍里·英华后来的名字叫英敛之,他在被特赦之后投入了新闻界。1902年他和其他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大公报》,英敛之担任经理和主编。虽然英敛之在1916年就和《大公报》没有关系了,但《大公报》继续发展成为解放前我国著名的大报。
1911年英敛之和马相伯两人写信给梵蒂冈教廷请求在中国再设立一所天主教大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此事搁浅。在1925年终于成立了大学预科辅仁社,英敛之担任社长。虽然英敛之不幸在第二年因病辞世,但辅仁大学终于建立起来,这所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解放后,辅仁大学一部分并入北京大学,大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继续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可见,英敛之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教育事业是立了大功的。
二、 家族第二代
英敛之有一位从小养大的侄子叫英纯良,他曾担任过北平市市长,其女儿英木兰信仰天主教,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六名终身愿修女之一。
英敛之有一个儿子叫英千里,他就是英达的祖父。英千里13岁去欧洲留学,24岁回国协助父亲创办辅仁大学,他精通英语、法语、拉丁等四种文字,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英语最好的人,在辅仁大学任逻辑学教授兼任学校秘书长。抗战胜利后英千里担任北平市教育局长。
北平和平解放前,英千里被国民党当局欺骗只带了一个公文包和胡适一起登上飞机南飞,本来以为几个月就可以回来的他从此和妻子以及七个孩子分开了二十年。
英千里在台湾省依然致力于教育行业,和辅仁大学校友一起促成辅仁大学重新开学并担任副校长。他在台湾省桃李满天下,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马英九都是他的学生。1969年英千里与世长辞,直到十年后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才在美国得知英千里已经去世。1993年英若诚随人艺访台,才得以给父亲扫墓。
英千里的夫人,英达的祖母叫蔡葆真,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其父亲曾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在丈夫走后,蔡葆真独自抚养了七个孩子。
英千里还有一个妹妹,也就是英达的姑奶,叫英茵。她是民国著名影星,民国名媛,曾出演**《十字街头》和《赛金花》等作品。在上海沦陷后英茵和男友平祖仁一起秘密从事抗日活动,至少暗杀了九名日伪特务。
1942年平祖仁被汪伪76号枪杀,英茵为其收尸安葬并为自己留下位置。两个月后,由于身份暴露英茵在上海国际饭店吞食鸦片和烈酒自杀,她生前留下遗书将自杀原因省略,直到四年后才得以解密,她是为了使“工作秘密永不泄露”而殉国。她的友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其和之前牺牲的男友合葬。著名作家郑振铎曾撰文纪念英茵和平祖仁。
三、 家族第三代
英家第三代主要是英千里的后代,英千里有九个孩子,两位早夭,长大成人的有七位。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英达的父亲英若诚。
英若诚早年曾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他首先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却考入了北京人艺又成为一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在人艺出演了大量经典角色,笔者印象最深的则是**《茶馆》里的刘麻子父子。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90年离任。《我爱我家》里的老傅身上就有英若诚的影子。
英若诚的妻子也就是英达的母亲吴世良是英若诚的同班同学,其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她曾担任过曹禺的秘书,也曾给周总理当过翻译。
英若诚在家里行三,大哥原名叫英巴图,英若诚原名英少陵,后来在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建议下,英家兄妹七人全部改为“若”字辈。
七兄妹中英若识是知名画家,双胞胎弟弟英若智是工程师,英若聪是建筑师,两个妹妹中英若彩是女篮队员,英若娴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
四、家族第四代
英家第四代比较有名的就是英达、英壮和英宁三兄弟,英达还有个妹妹英小乐是画家。
英达不用多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又去美国读了戏剧表演专业,在美国和第一任夫人分手。回国后当演员又当导演,一手缔造了我国的情景喜剧事业,著名的三大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都是他的杰作。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宋丹丹,两人之间的纠纷争议也不少,不过貌似最近已经和解了,英达的第三任妻子则是梁欢。
英壮的父亲是英若聪,他自己则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被英达带入了影视圈,他的强项主要在编剧,《我爱我家》他也是编剧之一。英壮最牛的表现是在《候车大厅》(《候车室的故事》),他不仅担任总编剧,还是导演和和主演。
英宁的父亲是英若识,他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之所以不在北京上学,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英若识当时在吉林艺术学院当老师,也就是在这里英宁和赵明明相恋并结婚。之后英宁和英壮一样也主要从事编剧工作,《东北一家人》就是他的代表作。
五、 家族第五代
英家家族第五代比较出名的就是两个男孩,英如镔和英如镝,取名镔铁和弓箭是女真人的传统,他们俩都是英达的儿子。
英如镔满文名叫英巴图,这个名字英若勤也用过,是勇士的意思。他是英达和宋丹丹所生,父母离婚后他跟随母亲生活,目前在母亲的提携下从事影视行业。
英如镝满文名叫英巴彦,是富饶的意思。他是英达和梁欢所生,也是英达最疼爱的孩子,从小在美国学习冰球,现在是一名冰球运动员。
以上就是英家这个传承五代的家族简介,人说富不过三代,孟子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家之所以能传承五代,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族不是以家财传家,而是以书香传世。
英敛之(Ying Lianzhi 1867~1926年),中国近代报刊出版家。原汉姓郁 ,名英华,字敛之,号安蹇,满洲正红旗赫舍里氏。
1867年11月23日生于北京西郊温泉 。幼年家贫,喜欢习武,后弃武从文。他天资聪慧,又勤学苦读,文章和书法很快就小有所成。 后自学成才。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提倡变法维新,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以敢于骂酷吏、不避权贵受到舆论界重视。1906年7月1日,与《北洋日报》等联名发表《告天津各报大主笔》书,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 1个新闻团体“报馆俱乐部”,作为同业“研究报务、交换知识”的场所。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名义上仍负责《大公报》工作,实际上已退居北京香山静宜园,以主要精力创办女学、辅仁社等慈善教育事业,从事天主教革新工作 后又创办辅仁大学 1916年将《大公报》售予王郅隆。1926年1月10日逝世。著有《也是集》(正、续编)、《万松野人言善录》《安蹇斋丛残稿》等。其中《也是集》是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汇编。
吕碧城是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第一个女编辑,她曾提倡女权运动,办过女学,先后任过教习及校长。她也是清末着名的女词人,当时“文坛名宿”如樊樊山、易实甫等人对她的诗词甚为推重,认为可以比美易安居士(李清照)。袁氏当国时,她被聘为总统咨议,常出入新华宫;洪宪帝制时,她退而投身商界,与西商逐利于沪上,因深谙陶朱之术,年纪轻轻就拥有数不尽的财富,令人艳羡。
吕碧城
吕碧城姐妹四人都工诗文,有“旌德一门四才女”之称。词曲家卢冀野就曾赞之云:“旌德吕氏三姊妹(案:其幼妹早逝,故卢氏只言三姊妹),在中国妇女界总算是罕见的人物。碧城久居海外,死在异域,她这一生可谓不平凡的一生,才名洋溢,举世倾心,固然了不得。就是大姐惠如,办南京第一女子师范十几年,她的画,她的词,造诣深,境界高;和她那冰清玉洁,孤寂的身世是相称的。那自着‘齐州女布衣’的美荪,诗学鲍谢,终身西服,一嫁再嫁都是洋夫婿,侨寓青岛几十年,一手草书,不独工力厚,气魄之大直不类闺人手笔,她只和遗老们有往还。她的生活与文学艺术极不调和,此其所以成为吕美荪的作风。然而两位姐姐终竟要让碧城一头地。”而在当时曾流传:“二十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于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尽管生于官宦之家,但吕碧城的少年却是甚为不幸的。学者秦燕春就说过吕碧城的一生,“不仅落难太早、成名太早、成功太早、富贵太早,且在智能层面‘开化过早’了。”吕碧城的成名,无疑要归功于《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英敛之对吕碧城的才华大为赏识,在她落难之际聘之为《大公报》编辑,这在当时无疑是空前创举,吕碧城不仅是《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第一位报纸女编辑。那年她虚龄才20岁。之后英敛之还撰文赞许吕碧城的振兴女权思想,同时又刊载吕碧城的诗词,“由是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吕碧城一夕爆红。
后来吕碧城欲办女学,英敛之除在《大公报》上为之鼓吹,还介绍她与袁世凯的重要谋士梁士诒、直隶提学史傅增湘等人结识。可见正是英敛之的提携扬揄,为吕碧城打通了进入天津文化界、教育界的道路。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吕碧城也一直对英敛之心存感念,两人保持了较好的关系。但到了女学堂筹办期间,两人竟渐生龃龉,隔阂日深。至1908年9月13日,英敛之日记云两人从此绝交。吕碧城与英敛之何以凶终隙末这是令众人深感不解的。
其实英敛之对吕碧城虽以兄长自居,但心中却有一种无限思慕之情,他曾在日记上写了一首词云:
稽首慈云,洗心法水,乞发慈悲一声。秋水伊人,春风香草,悱恻风情惯写,但无限悃款意,总托诗篇泻。
莫娱作浪蝶狂蜂相游冶,叹千载一时,人乎天也,旷世秀群,姿期有德,传闻名下,罗袂琅琅剩愁怀,清泪盈把空一般。
当是为碧城而作的。日记又说:“怨艾颠倒,心猿意马!”可见他也为吕碧城而倾倒,只是他终究理胜于情。其时外间对两人已经颇有流言,英夫人也难免误会。英敛之日记云:“内人连日作字、观书,颇欲发奋力学。……内人犹未眠,因种种感情,颇悲痛,慰之良久始好。”显然他们夫妻的感情已因吕碧城而有裂痕。而后吕碧城的长姊、二姊相继到来,英氏夫妇对其照拂有加,甚至超过吕碧城,以吕碧城不能服人的个性,这对她也不能不有所影响。吕氏姊妹才华不相上下,但都个性极强,吕碧城后来和两个姐姐感情弄得极糟,亲姐妹几乎变成仇人。
吕碧城
而吕碧城才学虽高却涉世未深,性格过于孤高。讲到学问、思想或道德,常对老辈陈腐之见表示不佩服并口无遮拦地抨击,有时也难免涉及英敛之,这自然会引起英敛之的不满。严复对此曾写道:“外间谣诼,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在眼里之故。英华(英敛之)、傅润沅(傅增湘)所以毁谤之者,亦是因渠不甚佩服此二人也。”严复与吕碧城也是因英敛之的介绍得以相识,并成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严复1908年10月24日在给甥女何纫兰信中说:“碧城心高气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又说:“此人年纪虽小,见解却高,一切陈腐之论不啻唾之,又多裂纲毁常之说,因而受谤不少,……自秋瑾被害之后,亦为惊弓之鸟矣。现在极有怀谗畏讥之心,而英敛之又往往加以评骘,此其交之所以不终也。”知吕碧城者莫过于严复,严复在女学思想上深受吕碧城之影响,而严复的西学思想对吕碧城的思想及人生都有颇大的触发。严复对当时吕碧城处世之艰辛,所处之境遇,总能给予理解和同情,并给予师长般的关心和爱护。
平心而论,吕碧城才学见解固在英敛之之上,但对一位于自己有过帮助提携的前辈,就算不甚佩服,若更多保持一点尊重,善始善终也并非没有可能。然而,过分的孤高、直率和敏感,使她没有选择在人际关系上更有弹性一些的处理方式。吕碧城的性格有些急躁,略富进攻性,有时得理不饶人;而英敛之也是一位情感极丰富,但也很容易冲动的人,他当初对吕碧城是好到无以复加,但到后来却坏到痛心疾首。两人凶终隙末,最后的绝交就不可避免了。
英姓是爱新觉罗之后吗
本文2023-11-26 11:00: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