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村的历史源流
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漳浦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
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但该乡民风淳朴,社会风尚文明,礼尚往来,和睦相处。
泥沟乡曾多次被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
2009年泥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且为广东省内唯一活着的古村落。
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张氏祖先,可直溯至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张挥公乃黄帝三妃彤鱼之子。
因挥公观弧星,发明弓箭,帝乃赐姓张。
最初,发源在山西太原一带。
汉朝时,张姓逐渐流入河南清河县一带。
至明代,张氏已遍布全国各地,且成为当地望族。
岭东张氏是由北方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广东省。
目前,张氏族居世界各国者甚众。
据载,在全国百家姓中,张氏乃较大姓氏,已逾一亿之多。
张氏裔孙为表达对祖先的纪念,每于住宅门额后匾上写着“清河世泽”或“金鉴流芳”、“曲江旧家”等字样。
其典故是:张良公字子房,谥文成,为韩国大夫。
四代韩国拜相,建庙清河。
后佐汉高祖收秦破楚以定天下。
官拜丞相,赠太子太傅,封留侯。
因称“清河世泽”。
张九龄公,字子寿,唐中宗景隆元年擢进士。
开元中徵拜同平章事中书令。
玄宗生日,百僚多献宝,惟公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古废兴之道,帝赏异之。
公文学冠一时,谔谔有大臣节。
天下皆称“曲江公”,而不道其名,卒谥文献。
著有《曲江集》行于世,后德宗建中元年,加封司徒,谕祭诏令建祠设像,墓在韶州府曲江县城廿里洪义里武临源。
因称“曲江旧家”或“金鉴流芳”。
泥沟张氏先祖原居于福建漳浦,元朝至元22年(1286年),因避战乱,偕妹及六位兄弟迁来潮州府,曰之:七峰下潮,又七星伴月。
尔后,七位先祖分别在潮阳、湖东乡、小洋尾乡、秀陇乡、南溪镇、埔仔寨、河婆镇、澄海及泥沟开基创祖。
另祖姑嫁与钱坑寨林姓。
始祖翠峰公来泥沟时年25岁,自家学有一砖瓦手艺,便在石母山下置一瓦窑,以此为业。
翠峰公有三子。
明嘉靖庚辰年(1520)建张氏宗祠(翠峰公祠)。
因风水关系,大房迁走南下,在陆丰湖东大林头另创基业,今成当地一大族。
而二房三房便世代在泥沟繁衍生息,后裔遍覆世界各地。
至十三世祖时,有七峰龙眼城裔孙,举人张中扬在泥沟任教,此先人博学多才,因感泥沟张氏子孙尚未有排辈序,故始从第四世祖排起,有二十八辈序: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另最新考证:因原先资料记载翠峰公来泥沟开基是为简短,仅得数字,时间上:明永乐元年、癸未,与其他七峰来潮开基,以及钱坑林氏资料大有出入,故为落实翠峰公来泥沟开基具体时间,泥沟张氏组织人员走访钱坑,溪南等地,找来资料,得出一个有依据合理的结论:根据《钱坑乡林氏族谱》、《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墓园》资料所载:南山公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寿终于元顺至正三年(1343),妻普邑泥沟张氏。
又,祖姑翠娥十八岁嫁与南山公并与南山公同龄,翠峰公比祖姑夫妇长七岁,故此推断出翠峰公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元朝至元22年即1286年来到泥沟开基。
七峰下潮创居各地:
张德峰 创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铺、青洋、杜香寮等乡;
张翠峰 创普宁泥沟乡(泥沟村),分衍陆丰湖东镇大林头、天星湖等乡;
张铁峰 创普宁湖东、小洋尾(今名小扬美)、秀陇等乡;
张锦峰 创普宁秀陇、浮江寮、葵岭、五石坛等乡;
张立德 资料不详;
张远峰 资料不详;
张近峰 资料不详;
张翠娥 嫁揭西钱坑林姓。
另外有六峰:张裕峰 居揭西埔仔寨;张乐峰 居揭西河婆镇;张继(枝)峰 据族内传说,创居龙眼城(今名隆都镇);张锡峰资料不详;张维峰 资料不详;张朝峰 资料不详。
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另外“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玉(裕)峰”等六峰,又合称“十三峰”,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许氏子孙乃炎帝后裔,居于姜水之滨,因而以姜为姓。
及后姜氏子孙分许、齐、申、吕四国。
伯夷之后裔文叔字姜信者,为周武王封于许国(河南许昌),战国初(公元前403年)为楚国所灭,许国灭后,子孙分散,均以国为氏。
唐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分许氏为六系,高阳许氏,安陆(湖北应山)许氏,汝南许氏(始自尚书许商,移汝南平舆,今光州固始也),太原许氏、晋陵许氏(江苏武进)、中山许氏(河北定县)。
各地许氏宗亲,不问其祖为谁,皆宗高阳(高阳世泽),奉文叔公为宗。
闽粤许氏则始自汝南。
汉许商,字建夏,其61世孙许陶(唐)与子天正,于公元669年随玉铃将军陈政出镇泉州(福建)。
遂开基漳南。
天正公11世孙烈、字俊整(宋),苦于兵革,移居潮洲,是为开潮始祖。
后也因兵革频兴,俊整公15世孙善庆(元)移居潮阳溪头。
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裔孙顺德与母王氏流至普邑泥沟乡定居,是为泥沟许氏始祖,传至今学字辈已24世,(若从文叔公算起,学字辈为114世)。
现仍居乡者约3500余人,若包括国内外裔孙,约万人之众。
辈序(自第九世排起)
光前昆与仲 绍伯振家声
佩锦斯为美 学经得大成
盛朝隆翊赞 文运耀升平
举世全雍睦 保和信永贞
族 号
腾蛟并起凤 克邦广显扬
居心惟守正 明训在循良
敦本昭仁冶 笃亲表德行
芝庭施友爱 集福益绵长 据史料记载,陈氏系舜帝之后,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潮汕陈氏来自福建漳浦。
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居住揭西县棉湖西山村陈氏赞素公携眷到普邑泥沟乡安居落户,其时,租地耕种,清贫度日。
传至天纵公,耕种之余兼经营生意,由于勤俭持家,生财有道,家资逐年丰裕,生五子皆有所作为。
父子六人,也商也农,奋发图强,遂成为村中巨富,父子六人俱皆捐监,故世有:“陈氏五子六监生”之称谓。
清末至民国期间,部份子孙为求生存谋发展,离乡别井,远渡东南亚各地,目前在该地区人口不下二千人。
还有部份子孙搬迁至邻村上坛,以种地及操作木匠为生,至今也有300多人。
在泥沟乡的陈氏子孙仅有600多人。
泥沟陈氏原辈序:
逸肇子臣,文朝以大,学可欲光,天历永万,际斯昌明,芳名世宗,亨嘉元振,蕃衍荣封。
泥沟陈氏始祖赞素公为可字辈
普宁县陈氏新辈序(建国前夕统一编排):
宏广永继仁礼诗,钦尊伦纪正典仪, 毓秀腾芳萃蔚起,用昭厚实信维祺。
丕创鸿图恢前列,平章柔睦际涌时,奕载贻谋垂统泽,衍庆麟英振家基。
郑氏源于春秋郑国国君郑桓公姬友。
郑国今在河南新郑、荥阳、开封一带。
所以郑姓人家的大门后匾上常常可以见到有“荥阳旧家”,或“荥水衍派”之类的字样,以示其祖先发源之地。
泥沟郑姓,源远流长。
宋宁宗嘉泰三年,癸亥科(1203),郑念二,又名浩源、碧泉、忠定,时年十六岁,中进士,二十四岁官拜明殿大学士、太子辅之职(一品官衔)后因受权奸所害,被贬于江西永定、上杭,自此,郑念二就在江西永定创祖,立为第一世祖。
明嘉靖三年(1524)郑氏德兴、德轩二公,因避战乱从江西永定迁至泥沟,定居于村里潭墘,后岭两处。
后来德兴公部分子孙迁移至本市高埔葵坑定居,派下子孙现有人口约3~40000人(现居葵坑村、龙掘村、梅树下村、华寮村及陆丰、番禺等地。
后潭墘郑氏子孙又相继迁移外地,现住人口仅有几十人。
以德兴公为开基派郑氏字辈: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
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廷英立纲常。
通德风规千载咏,崇公家训万年香。
子孙振起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孙姓来源,传说是写出《孙氏兵法》十三篇的大军事家孙武。
现在山东省有个陈田孙村庄,是孙武先祖发源地。
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
明万历年间(1573年),孙氏顺居公,携眷来普邑泥沟乡潭墘寨安居落户,举五子,长子启还住泥沟开创基业,次子失继,三子耀还移居潮州庵埠,四五子情况不明,及后启还公子孙又向外迁移,有的到达台湾。
清咸丰年间(1851—1863年),孙业春公(俗称老孙卵),于上海经商发迹,富甲一方,在泥沟毗邻村庄广置田地几百亩,民间有“骑马巡田”之传说,在家建筑四点金厝二座、企双虎厝一座及伙巷包,团团围聚,厝前有广埕,宽阔美观,乡人称为孙厝埕。
孙业春公的子孙,先后乔迁海内外各地,现住泥沟仅有几十人。
孙氏辈序(以七世祖起):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世传。
三十五世祖起辈序
遵法守训,敬祖睦族,勤学力耕,紫阁重芳。
周氏子孙系出黄帝,周文王直系后代。
周公姓姬名旦。
当时住汝南的当地人称周文王一族后裔为周家。
便改姬为周姓,“汝南周”也就成为周姓一族堂号,郡望也就在汝南,后逐渐东移南迁,遍及全国各地。
广东周氏来自福建漳浦。
元代晚期,五十一世祖南益公,携三子(凤、麒、麟)从长乐(今五华)迁移到普邑溪南乡,成为普宁周氏始祖。
清道光年间,周氏森玉公(即普宁周氏蕃衍十五代)从大坝社前携眷来泥沟乡安居落户。
至今已历七代,子孙蕃衍,连同旅泰族亲已近200人。
周氏辈序(自十五世排起)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礼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13:45:02
没有查到,只知道是发源于今山东菏泽成武(古郜国),兴旺于今陕西西安一带(郡望京兆)!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22:06:3
南园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她有厚重的 历史 ,也有辉煌的现在,更会有美好的未来。这里民风淳朴、积极向上,这里钟灵毓秀 、 人杰地灵。南园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苦劳作,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光荣与志豪。
一:关于裴村园的考证
其实南园村原来的名字叫着“裴村”,后演化成“裴村园”。1960年以前,南园位于现在人民公园北侧,行政新区临时办公区与美林湖畔一带。当时,村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路东为东张,路西是西吴,东张西吴合称南园。而裴村是南园很早很早以前的名字。说到裴村这个名字,对于南园的年轻人来说知道者也许不是很多。关于裴村名字的由来,经过多方考证,整理出以下四点证据。
证据一:据清朝时期的《扶沟县志》记载,清朝有五十二地方管辖村,[裴村]作为其中的一个地方,管辖万庄、张庄、吴庄、王墩、田庙、丁庄、轩王庄、乔庄、洪山庙、任庄、许岗、冯庄、戴庄、徐庄、太康营、赵庄、邢庄、小杨庄18个村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园村应该是张庄和吴庄两个村庄,张姓居路东,名为张庄,吴姓居路西,名曰吴庄。张庄与吴庄合称为裴村。也就是后来东张、西吴以前的叫法。后因所辖裴村而得名为”裴村园“。
证据二;据《扶沟县教育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扶沟在裴村、董桥、江村、魏寨、罗大庙各设初等小学堂一处。设在裴村的小学堂就在村南的奶奶庙内。据说当时的裴村奶奶庙占地上百亩,庙前有山门,山门前有一条通往许昌的大路,路边还有各种商铺,初一十五前来上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买各种吃食的,日杂百货的,耍把式卖艺的甚是热闹。庙内有前殿、中殿、正堂三孔院落,东西各有偏房数十间。目前南园村八十岁左右识字的人,多在此小学堂上过学。此学校一直坚持到民国后期。据南园一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该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打进扶沟时停办的,之后废弃。
现存的奶奶庙三间庙堂为八十年代重建。庙内供奉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每年初一十五前来奶奶庙的信奉者众多。目前,奶奶庙位于雕亭路北侧,前有华福商贸城,后是领袖新城,被周围的高大建筑包围其中,命运难卜。(后续:南园奶奶庙最后还是没有逃过被拆迁的命运,2015年,建业集团进入扶沟县房地产界,南园奶奶庙所在的大片土地被征用,奶奶庙被毁。好在经过多方协商,在庞附近复建奶奶庙。)
证据三:遍访南园村中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大多认为裴村园的名字由来已久。他们认为南园原来的名字就是裴村园,裴村园即东张西吴的合称,当问起裴村园的来历时,无人能说上来。
证据四:此为一旁证。早年间,在南园村东南角的王墩村南头,曾经出土一方墓碑,据明朝万历年间王嘉命墓志铭记载:“元朝末年,王氏始祖王伯玉为避乱,由确山县徒扶,居城南裴村”。从墓志铭上记载的文字可以看出,南园村在元朝时期就叫裴村。 按元朝末年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 元朝结束推算,南园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 了。
以上的证据可以看出,南园在元朝时期就有此村,只不过当时村名叫着裴村。
至于南园村原来为什么叫裴村园,由于时代久远,也无 历史 资料,现已无穷考究。
民国末年及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南园被十里八村的人们叫着“皮子园”。关于皮子园的叫法,曾经向村中老年人求证,都说南园村自古以来没有做皮子生意的,也不产皮子,那么为何会有皮子园的叫法呢?有这样两种判断:一,当时认识字的人很少,能真正书写裴村园三个字的人就更少,对裴村园的叫法多是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产生一种“皮子园”错误读法。第二是对裴村园叫法的一种谐音。由于裴(pei),皮(pi)读音相近,裴村园被叫成了皮子园。不过从皮子园的叫法也反过来证明裴村园名字存在的真实性。至于这种解释是否正确有待有识之人考证。
至于何时由裴村园改叫南园的,无处可查。也许是村子位于县城南端,也许是为了方便将原有裴姓的村名改为南园。这些只是推测,至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二:南园村概述
扶沟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多次被黄河泛水冲淤切割,形成县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起伏地势与岗、坡、洼地相间。清朝时期,从韭园至县城,再由城南万岗、南园到马村集一带系双泊河古河道遗迹。一直到解放前,扶沟县城南的小下岗、万岗、城角李一带沟壑纵横、岗沟相连。相传曾经有‘’桥上庙,庙上桥,一步四眼井,裴村奶奶庙‘’之说。其中“桥上庙,庙上桥”意思是说南关外的土岗上有庙,岗下也有庙。
1960年以前的南园村正坐落在岗南边的一片洼地之中。
现在的南园村中间有一条水沟,即城郊一中西院墙外的那条水沟。据说,水沟处是双泊河古河道遗迹。在解放前,这里并非水沟,而是从县城出来,通往周家口的一条官道。这条水沟是上世纪60年代因为种植水稻而开挖的,也是东张与西吴的分界线。沟以东居住的均为张姓,被称为东张;沟以西居住的大多数为吴姓,所以叫西吴。东张西吴合称南园。南园在文革以前共分为七个生产小队,东张分别是四、五、六队,这几个队居住的绝大多数为张姓人家。西吴分别是一、二、三、七队。其中七队当时叫着青年队,由于七队的房屋有部分在岗上,南迁时迁移走的人家很少,加之回迁时有其他队的人也将房屋建在这里,所以,在七队居住的有吴姓,也有张姓。也许是习惯成自然一直到现在,南园的村民仍然延续着以前生产队时期的叫法。只要说出是几队的,就知道是东张还是西吴的人。
据扶沟县志记,1957年7月到1958年的5月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境内多次降大雨、大暴雨,最高一次降水量达543毫米。多次的暴雨,加上县城内以及万岗高土岗上的积水均集聚到南园村所在的洼地内,一时间,整个南园村成为泽国,村内积水成湖,房倒屋塌。当时扶沟县委决定将南园村全部迁移。时任大队长的张长富奉县委之令,于1958年5月率领全村村民南迁到柴岗乡巩河大队东南,县里从巩河等附近村庄划出几百亩飞沙地,给迁移到此的南园村民耕种。
另有一部分人家迁到太康县常营的一个农场。该地原非农场,由于这里人烟稀少且有大片荒地,于是引来本省及山东、河北等外地人前来开荒,他们就近建房盖屋,逐渐形成村庄。由于前来开荒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形成前新庄、中新庄、后新庄三个外来自然村。后由国家划拨土地成立农场,统一管理。目前,与扶沟交界地带的前、中、后三个新庄依然存在。
还有部分人家投亲靠友迁移到外地去的。这部分人家回迁的不多。
经过两年的过度,1961年10月,在积水逐渐退去后,外迁的人家逐渐开始搬回到南园村。在回迁的过程中,有一少部分人也许是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环境不愿回迁,就在当地留了下来,为了不忘记他们的根在南园,就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取名为新南园,后来也有人叫新庄的。目前在新南园居住的大概有几十户上百口人,属于柴岗乡巩河村。
迁移到太康常营农场的人家,在之后几年内有一大部分人家回迁南园,但至今仍有部分人仍留在当地生活。
回迁的人家,抛弃了原来底洼的村址,在原村北面的土岗上选址建房,也就是南园村现在的位置。仍然按原来姓氏居住的大概方位,张姓居东,吴姓居西,形成目前东张、西吴的格局。
1960年1月3日扶沟县委决定整修”八一”、孟亭水库,组织数万民工开挖,当年竣工。位于城郊乡的八一水库西到扶沟至古城公路,南到庞庄、何戴庄,东到王墩,北到南园。当时八一水库属县境内最低洼之地。八一水库建成后有部分蓄水,由于没有河水注入,紧靠聚集雨水,蓄水量很少,后因水源枯竭,库地又恢复耕种。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县里在扶沟古城公路的柴岗路口附近成立青年林场用来安置下乡知青,由于距八一水库近,就将该林场命名为“八一林场”。知青回城后该林场撤除,但八一林场的名字仍在。目前,去柴岗的路口仍有‘八一’的路牌,人们也习惯性地将此处称为八一。随着八一水库的消失,于是这个地方的八一路牌便成为原八一水库的唯一见证和遗存了。
尽管已经复耕,由于土地受雨水常年浸泡,土地碱化严重,每到秋冬季,地面泛起一层白色的碱霄。当时确实有人在地里扫浮在地面碱霄,说是用碱可以做炮药,不知是否真实。由于土质碱化厉害,庄稼收成极低。1962年,在南园村住队的县领导田宇光,根据南园的土质情况,建议引种水稻。田宇光带领村民,从马村干渠引水入田,又从信阳请来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当年就获得了每亩500斤的好收成。之后的几年,南园村把全村的地全部种上了水稻,同时也改变了土质,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南园引进的“一棵栽”品种亩产可达1000斤以上,且口味甘甜、醇香,誉满全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县大面积开始推广“麦棉套种”技术,南园有部分地块改种棉花和小麦,由于土层含水量大,效果不是很好,仍有部分人坚持种植水稻。南园的水稻种植一直坚持的2012年,县行政新区规划建设后,将南园的大部分土地征收,水稻种植就此结束。目前,城郊乡的马家厂、何庄、李堂、五里店等村庄仍有部分水稻种植。
东张的蔬菜种植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利用近靠县城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当时东张的温室大棚、小形弓棚比比皆是。因在卖菜中发现商机,头脑聪明的人就放弃蔬菜种植,改为蔬菜收购批发,也有人经营蔬菜种子。东张的蔬菜种植带出来一大批经营蔬菜的生意人,这部分人便是扶沟县第一批经营蔬菜的生意人。目前,扶沟县蔬菜批发市场内仍然有很多南园人在经营。
1978年,由当时的城关公社协调主导,南园、郑关、七里井、万岗四个大队联合,在东张的北面建一所“南园中学”,招收这四个大队学生。当时学校大门朝东。后来学校被县里接收,扩建成“南园高中”,面向全县招收学生。再后来初中与高中分离,高中在东,初中居西,成为两个独立的校园。南三环(即现在的力神大道)建成后,初、高中的大门均改为门朝北方向。近几年,南园高中更名为”扶沟县第二高级中学“,南园初中更名为“城郊一中”。
西吴从事建筑、房屋装修的人比较多。特别是地板砖铺设、房屋内外墙的粉刷等等,在全县是非常有名气的。他们娴熟的施工技术,过硬的工程质量受到用户的广泛赞誉。名誉出去后,一时间洛阳纸贵,南园的施工师傅一人难求,非常抢手。有的人家宁愿耽搁几天也要等着南园的师傅。
2010年,县城主要干道桐邱路向南延伸,正好从西吴中间穿过,将西吴一分为二,为此搬迁了数十户人家。2012年,县里筹建行政新区,建人民公园、教育园区。南园村80%的土地被征用。失去土地的南元人只有另外寻找其它某生之路。目前,位于桐邱路两边的民房大部分已经重建,样式新颖别致的二、三层小洋楼鳞次栉比,于宽阔的桐邱路交相辉映,小城市的雏形初见端倪。高楼大厦与绿野田间,古老与现代并存,成为一道具有南园特色的独特风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从南园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立足本地远走他乡,为南园、为家人而辛勤打拼。
三:南园张姓
据民国八年(1919年)九世张纯德墓碑记载:”始祖兄弟二人,长讳大功,次讳二功山东青州府益都是人也。明初来扶,一居杨村岗,一居裴村园丙方,裔孙彼此易祖而祀,亦以示久而相亲之意焉。我此祖实二始祖之九世孙也,卜葬于此,迄今己二百有余年矣。”此支张氏族谱毁于明末,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时,二至八世名讳己无可考,仅从九世起。字辈从十二世至三十一世为:“印应成振锡,清万志明德。英杰公良才,贺香照家来”。1996年3月,张坡、张法安续修。族村有南园、新南园、东后街、寺前街、窦虎营、晋桥、瓦岗、屯民庄、吴桥、魏寨、聂埠口等处。
目前,南园的张氏族群多居住在四、五、六队的东张,由于1960年由南乡回迁时居住散乱,西吴的三队、七队也有部分张姓居住。
四:南园吴姓
南园吴氏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吴氏始祖吴隐由陕西平凉迁居扶沟县西北角郭村,生八子,只知第四子吴昊以上三子,长子迁山东,次子迁固始,三子迁杞县,其余四子下落不明。吴昊生四子:宗鲁、宗周、宗文、宗武。分为四门,长门散居于扶沟县南园、鸭岗、和庄、北吴、梁庄、吉庄、窦虎营、高河套、前岗、袁岗、谢庄、杨王、太康县丁集等村;二门散居于扶沟县老庄、吴桥、学户、小吴庄、前吴、马庄、太尉铺、鄢陵南、北吴等地;三门散居于淮阳县、郸城、鹿邑、柘城、尉氏等地;四门散居于太康县吴庄、大吴、小吴、三里口、东张、大许寨吴庄以及淮阳、西华、许昌等地。共99个村庄。因历经黄水泛滥和战乱,族谱遗失,1979年重修,从一百世至一百一十九世字辈为:凤国宗继公,永本景祥田。德福诚克敬,芳名传万年。由著名农民诗人吴书款序。
五:南园王姓
在南园居住的王姓不是很多,散居在东张和西吴。2008年南园王氏续归城北大王庄《王氏族谱》。
北大王庄王氏
王氏始祖王观光,于明初有山西洪洞县迁扶,卜居城北五里许,村名老龙窝。明万历年间邵阳知县王格创修族谱,几经续修,毁于清咸丰年间捻军之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岁贡王谦广查邑志、碑记,重修《王氏族谱》,并从二十三世拟定字派为:“宗同祖合,本源可知。光崇先业,法立心怡。家声丕振,兰桂豫期。福泽永庆,公秉孝恩。2008年,由王一新、王树培等续修,族村有:城西大王庄、小王庄、董村、二十里店、城北大王庄、郑王庄、石桥、南园、凉亭、盐厂等处。
南园村目前除张、吴、王姓外,还有丁姓、刘姓、候姓、袁姓、朱姓等等。这些姓氏大都是近几年人口流动、婚姻嫁娶的结果。南园张、吴两大姓虽人口众多,但张、吴之间辈分清晰、分明。异姓之间相互尊敬,从来不乱辈分。
清康熙年间,扶沟县令屠又良曾经作过一首关于南园的五律《晓过裴村》。
策马荒郊外,茅檐晓色屯。
寒鸦依古木,宿雾涨深村。
碧散遥天影,青留霁雪痕。
三年休息意,待与老农论。
此篇五律诗《陈州府志》卷廿九曾经记载过,《扶沟历代诗选》也有过收录。
近年来,随着扶沟县城区向南扩展,南园村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建筑群包围其中,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园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村民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仍然坚守原本的勤劳与朴素,淳朴与善良。相信南园人会用他们智慧书写更加辉煌明天。
山东胶东半岛蓬莱、即墨、烟台、权氏先祖原来是在云南打完仗后迁来海防的军户
通过地图查找,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范围内,只找到三个村名以权字开头的村庄,一个是青岛平度的权家村,剩下两个都在烟台市的福山区,分别叫做权家和权家山。如今平度那个权家村,权姓已经相当少(零星几户);而福山的权家和权家山村,则仍有较多的权姓人。在平度和福山之外的其他县市区,关于权姓的记载也不多。
烟台福山的权家村和权家山村,都位于张格庄镇境内。根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权家山建村较早,相传,明洪武年间,权、王二姓相继由“云南” 迁此建村,因村周围皆山,权姓人支兴旺,故名权家山。权家村的权姓为明中期从权家山析出。除了权家这一分支之外,权姓在相邻的文家村以及福山城关也有分布。
百度山东青岛市蓼兰镇权家村: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胶东半岛洪水泛滥,南海与北海连成一片,洪水过后,政府移民,权姓始祖权平南由云南迁来建村,取名权家村。
权平南,顾名思义,因征讨云南叛乱而改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很多的战士为了表示决心,改了名。
明朝初年,朝廷为了防御倭寇,认识到了“登莱濒海要地有三,而胶为最”(《灵山卫志》),于是在胶州湾两侧密集设置了大量的卫所,海湾以东有浮山所、鳌山卫,海湾以西,则有灵山卫,一东一西呈犄角之势,控遏胶州湾海防。
明代初期,青岛地区来自云南的移民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
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全境,便命沐英率军镇守,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自此,许多从征军士便在云南安家落户。云南文山权氏始祖权起龙就是因此落户当地,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就地落户了,陆陆续续的来了,也有呆了几年就移防到山东胶州半岛驻军屯垦,护卫海防的,这就是今天胶东权氏的来源。而征南的权氏先祖们,根据分支的信息判断,归根结底还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到中原的移民,所以,也可以说是大槐树的迁民。
(一) 提及云南移民,由于史籍不载,源流无考,许多难解之谜不仅历代志书无载,在当代编修地方志书中亦未涉及。囿于习惯说法,许多人便把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统统归到了山西省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今青岛市所辖的5市7区中,几乎都有云南移民,所不同的是数量多寡而已。现据有关史料记载,即墨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省移民立村的。如段村镇单家疃之《单氏族谱》:“明永乐二年(1404年),单氏自云南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凤仪县明代属大理府,设有洱海卫,清末时改为凤仪县,因该族谱修于清末年间,故用凤仪县之名。再如华山镇牛齐埠之李姓,于永乐二年从云南威宁州迁来立村,到清代该州已隶属贵州省,而其族谱修于清代,故其族籍记为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县。胶州市的800多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达112个。其中,建于洪武二年的16个村,显然与云南移民无关,因朱元璋派兵征云南是在洪武十五年,在此之前,云南由元朝所封的梁王和大理国统治,不可能向山东移民。其余的80多个村庄,大多为永乐年间来胶州屯垦的军户。胶南市的1104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349个。其中创建于洪武二年的51个村,肯定不是云南移民,其余近200个村庄,大多集中在滨海的几个乡镇。平度市的云南移民尚无法统计,仅知明初在这一带有大嵩卫、鳌山卫和浮山所设置的许多军屯,其大多集中在平度的南部和东部。黄岛区的143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3个。这些村庄的云南移民,大多与明初灵山卫设防有关。青岛市的市南、市北、四方和李沧4个区现有的或已撤销的村庄中,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是后来迁居至此的。如市南区的青岛村、会前村、田家村、辛家庄,市北区的杨家村、夹岭沟、埠西村,四方区阎家山的阎姓、香李村的李姓、湖岛村的王姓、沙岭庄的曹姓、保儿村的王姓和河西村的袁姓等,都是来自云南的移民。李沧区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庄达半数以上。
青岛境内的明代卫所城墙,以即墨雄崖所保存相对完整,其余大多已经难寻古迹,灵山卫现今也看不到多少要塞痕迹,唯独在部分地名当中,还能看出历史的尘埃。
(二) 云南移民在青岛地区分布的地域大多在沿海一带。如即墨东部沿海的金口镇、田横镇和温泉镇一带,胶南的王台镇、红石崖镇、灵山卫镇和隐珠镇一带。特别是环胶州湾沿岸,云南移民的村落更为稠密,大多靠防倭之卫、所。崂山区王哥庄靠近“鳌山卫”,
泥沟村的历史源流
本文2023-11-26 07:44: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