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家谱辈分怎么排
本人姓石,“文”字辈,四川巴中南江人,大族姓氏,已知字辈20代。怀、正、中、先、德、文、光、永、世、昌、宗、传、思、远、照、炳、耀、映、成、祥。献上家风古对联一副,供石姓家族成员研讨:万石家声勤耕精读传家 双莲世泽忠君全孝为本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5日 第二版)
石氏家谱
石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
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姓氏源流韦姓源出1
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韦姓源出2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韦姓源出3
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韦姓源出4
出自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韦姓源出5
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韦姓源出6
出自子姓。卜辞中有子韦,商王后裔。 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第4代,曾孙),彭祖为颛顼五世孙(第5代,玄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这样,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韦氏属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彭祖四世孙)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 石姓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卫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州吁因为自己得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还不拥护他。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接见。”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而石碏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卫国太小,而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杀害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春秋》中对石碏评价很高,称他为“纯臣”。 石碏的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
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后世子孙称石姓。 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姓
石姓家谱辈分怎么排
本文2023-11-26 07:29: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6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