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睢县许氏辈分?
1、邓州市文渠乡许营村 《辈份略记》:圣大勤玉亭 云文纪广元 建业国同昌 永清德春泉
2、丰顺留隍站口许氏族谱:文成宗光耀,武世应有龙。团阳之作至,达德进朝廷。
3、岳阳一支:崇潮必单,文仲廷大。一宗希时,伯万忠良,钦诚尚志,定国安邦。…
4、重庆一支辈序: 佰万忠良清成尚志定国安邦维纯素休 。
5、四川泸州一支许氏辈序:世 维 廷 大 玉,联 盛 水(用三点水部)如 还,文 开 绍 国 学,修 德 远 云 山。后面还有四十代。
6、山东一许氏行辈字例:十四世开始:善作(兆)克家本成维元士木
7、贵州铜仁松桃县辈序:通正文光德、礼仪绍先忠、家再碧育秀、世代永兴隆。
8、山东定陶辈序:华瑞贞元远,中和保素长,累仁承盛德,积善庆繁昌幸逢腾青龙,绍叶怀英灵,群芳书春秋,厚秀建宏图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许姓起源
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 。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 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文叔和许由一脉相承。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的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而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许姓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现在的人口多寡统计,在大陆排名第35位,在台湾排名第11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54%,是源于河南的中华大姓之一。
适用堂联
△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炎帝)
△彻钟泰岱;绪衍箕山。(许由)
△评推月旦;绪衍箕山(许劭、许由)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安徽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
上联:许由、许远、许逊,下联:许靖、许敬宗、许存仁)
△箕山仰止敬始祖,颍水长流泽后世。�
△箕颍旧家声爪瓞漫延光世泽,星洲新气象美富文章表宗风(新加坡许氏总会堂联)
△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伯夷)
△远祖不忘追太岳;近宗还是出高阳。(台北许氏宗祠柱联)
△掬泉洗耳辞尧禅;解字成书费段笺。(许由、许慎)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品题人物,咸推月旦公平。(许敬宗、许劭) △隋代神童蜀博士,唐朝宰相汉封侯。(许善心、许慈、许敬宗、许盎)
△鲁斋道学;旌邑仙传。(许衡、许逊)
△派出中州;支分槟州。(马来西亚槟城许氏宗祠联)
△太岳焕家声,称伯封侯昭史册;高阳绵世泽,钟灵毓秀蔚人文。(同上) 箕山扬正气,颍水振家声。
拓土宣威功业勋劳推第一,开漳教化仁怀德泽被遐方。(福建诏安昭应侯庙)许姓名人
战国时有楚(今湖北江陵)人许行,是农家著名代表。
西汉末有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许杨,是当时著名的水利专家,曾修复鸿隙坡;
东汉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许慎,字叔重,是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他所著的《说文解字》至今还被文字学界奉为圭臬;汝南平舆大名士许劭,喜评论人物,曾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时有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许褚,为魏国名将。
西晋有著名道士许逊,汝南(今属河南)人,传说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在江西南昌西山,举家42口拔宅飞升为仙,世称许真君或许旌阳。
唐代,高宗时有宰相许圉师(今湖北安陆人);宰相许敬宗,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为武则天的心腹干臣;玄宗时有与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抵御“安史之乱”叛军的太守许远(今浙江海宁人);还有文学家许尧佐;诗人许浑等。
宋代有医学家许叔微。宋元之际有著名的理学家、能臣许衡,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有《鲁斋遗书》传世。元代有著名政治家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
明代有文学家许仲琳,应天(今江苏南京)人,著《封神演义》传世;诗人许班王,广东揭阳人,近人辑有《许班王诗集》传世。
清代有学者许楣;外交官许景澄。
近现代许姓名人主要有文学家许地山;鲁迅夫人许广平;革命家、军事家许世友、许光达;经济学家许涤新;教育家许崇清;国民党进步将领许崇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彭冲,原名许铁如;还有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乒乓球世界冠军许绍发、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射击冠军许海峰、奥运会女子跳水冠军许艳梅、当今中国象棋第一人、国际特级大师许银川等。
旅居海外的许姓名人有:台湾实业家许胜发,台北市人,发起并成立了世界许氏宗亲总会,并任理事长。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会长许智明太平绅士,祖籍广东高州。香港著名演员、导演许冠文,祖籍广东番禺,其弟许冠杰亦为香港著名演员、歌星。泰国华裔商人许泗漳,祖籍福建漳州,因开发麟郎之功,被暹王封为郎郡侯,称“麟郎王”,其子许心美,出任泰南普吉府长官,并为橡胶业、锡矿业大企业家。马来西亚下议院前副议长许天来,祖籍福建永安;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许平等,祖籍福建同安,其子许子根为马来西亚民政党副主席、槟城州首席部长。印度尼西亚企业及银行家许金安,祖籍福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许雪秋,新加坡华侨,祖籍广东潮州。泰国议长许敦茂,祖籍广东潮州;泰国企业家、社团领袖许朝镇,祖籍广东澄海;泰国企业家、金融家许兴桐,祖籍广东普宁。曾任吕宋总督的菲律宾华侨领袖许柴佬,祖籍福建晋江;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姓许,名寰哥,祖籍福建同安,其曾祖父和祖父许寰哥一世、二世均为菲律宾富商、碾米业和糖业巨头;菲律宾富商许友超,祖籍福建泉州。美国学者、作家许芥昱,祖籍四川成都。等等。
名胜古迹
许姓的祖居地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岳嵩山南麓,东距郑州74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阳75公里,北有嵩山,南有箕山、熊山,颍河贯穿东西。地处登封境内的中岳嵩山,因居天下之中,环境优美、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会萃之地,历代帝王高官、文人学士、高僧名道频繁出入其间,留下大量文物古迹,使登封市成为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下名刹少林寺,以武术名扬世界。许姓始祖许由的遗迹主要集中在登封市南部的箕山一代:黄城,在河南登封西25公里的马鞍山南君召乡,据魏旧志《杂道书》载:“尧聘许由坛禅于黄城。”三过尧村,在河南登封西25公里君召乡南山。传说,尧帝巡访许由曾三次经过此地。洗耳泉,在河南登封东南15公里箕山下颍河岸边。传说许由不愿听尧之召为九州长,乃到此洗耳,当时另一位隐者巢父正在这儿饮牛,问知其故,责怪他应远避深山,不当浮游钓誉,恐洗耳之水污。许由冢,在登封箕山山顶东端,其牛口,就牵牛犊到上游饮水。原泉现为长3米、宽15米、深2米的石砌井,是当地群众饮用水井。聚石为冢,高约5米,周长60米,向北,东、南临悬崖峭壁,西北有约300米长石墙围护,传说为“许由寨”。西墙有石券门洞高25米,宽2米,深3米,寨内绿树成荫,北望嵩岳雄踞,俯瞰颍河如带,风景峻美。许由庙,亦在登封箕山上,南距许由墓约600米,始建于汉。据《河南府志》载,东汉颍川太守朱宠,曾在此建庙,有许由庙阙,至明代仍有重修,现碑存(阙无存)。仅有殿宇三间,土木结构,硬山式,小瓦覆顶,殿内设施无存。另外在许昌、鄢陵、禹州、汝州等地也有许由寨、许由岗、许由祠、许由洗耳河、许由台、许由庙、许由塔、许由寺等文物遗迹和传说。许由故里,在登封箕山槐里村,现存有许由手植槐(二代),树干直径一米,枝叶繁茂。 此外,河南地区有关许姓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还有许慎墓、许慎祠、月旦坪、二龙里、许衡故里、许衡墓、许天正公祠等。 许慎墓,东汉许慎因著《说文解字》被誉为“字圣”,其墓在郾城县许庄村东,墓高3米,周长40米。墓前有清碑两块和郾城县政府新立之墓碑。许慎祠,一在郾城县许庄村后,毁于明末战乱,仅存遗迹。另一处在郾城县城内,名“许南阁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前后两院,门楼五间,现仅存过厅。 月旦坪、二龙里,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与其从兄许靖俱有名,喜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品题,故谓“月旦评”,聚论之地称“月旦坪”,在今河南平舆县清河中,为一小岛,面积约6000平方米,林木丛生,景色秀丽,历来为平舆名胜。岛上原有月旦亭,今亭已不存。许劭兄许虔亦知名,被誉为平舆“二龙”,所居古宅曰“二龙里”,今在平舆县城内,现名槐树街,故宅早废,仅存一石碑,中刻“二龙里”三个大字。� 许衡故里,许衡是元初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号鲁斋,祖籍今河南沁阳,其父因战乱迁居今河南新郑,因此许衡故里有两处:一处位于今新郑市许岗村,村中现存清雍正二年(1724年)所立“许鲁斋故里”碑一座。一处位于沁阳市西13公里处鲁村,村中原有元代刻立的“许鲁斋故里”碑,“鲁村”就是因为是鲁斋故里而得名。 许衡墓,位于焦作市中站区东南15公里,这里是许衡的家族墓地,规模较大,有土冢千余,许衡墓位于墓地南端,文革前,这里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建筑布局完整,文革中惨遭破坏,1987年又重新修复。许衡墓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姓现状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许姓人口大约有650万人,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许姓不仅在国内不断发展,还播迁到世界各地。海外许姓为了敦亲睦族,加强团结,共同发展,成立了多种宗亲会,如世界许氏宗亲总会、日本许氏宗亲会、菲律宾许氏宗亲总会、侨港许氏宗亲会、新加坡许氏总会、泰国许氏宗亲总会,以及联系北美谈、谭、许、谢四大姓的昭伦公所等等。1982年第一届世界许氏宗亲恳亲大会在台北召开,以后每两年一次定期召开,1984年在香港、1986年在新加坡、1988年在台湾、1990年在新加坡、1992年在台湾、1994年在马来西亚、1996年在台湾、1998年在菲律宾、2000年12月在泰国、2002年在马来西亚。这一系列恳亲大会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海内外许氏宗亲的联系和发展。同时,海内外许氏宗亲也加入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炎黄子孙的“寻根热”之中:1989年,世界许氏宗亲总会秘书长许江富率领许氏宗亲祭祖团,到河南许昌寻根祭祖;1991、1992年,台湾同胞李荣一、何长富先后两次率团到登封箕山朝拜在台湾被誉为“三代宗师”的许由;1995年,马来西亚许氏宗亲组团到登封箕山祭祖;1998年,新加坡许氏宗亲组团到登封箕山祭祖;1999年、2000、2001、2003,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台湾许氏宗亲纷纷组团到登封箕山祭祖。与这些海外许氏宗亲寻根祭祖活动相适应,许姓祖地的许氏文化研究工作也开展起来,分别成立了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许昌市许氏文化研究会和鄢陵县许氏文化研究会,其中尤以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取得的成绩最大:成功地举办了多次许由与许氏文化研讨会,究明了许姓姓源上的许多疑案;定期发行《许氏文化报》;出版了许由与许氏文化研讨文集《根在箕山》、《历代名人咏箕山许由诗集》、《中国历代许氏迁徙图》等书刊。1995年协助百家姓电视剧组拍摄了《许氏之源》的电视剧;2000年元月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许由、许国与许姓》专题纪录片,4月8号在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节目中播出;制定了以许由这一历史文化名人为中心的箕山开发蓝图等等。 1999年,许姓始祖许由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许姓文化正焕发着新的活力。� 作者: 王道生 河南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立新 博士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 河南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
下面是春秋战国时许国的历史,也是许姓的来源,LZ可要仔细看啊
从许文叔封地建国,到公元前375年为楚所灭,许国绵延700余年。由于地处要冲,安享了500年太平时光的许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各诸侯的必争之地,以致战事连连。为躲避郑、晋等国的侵扰,从许灵公起多次迁都,导致国力衰微,在郑国的刻意征伐下,许国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BR> 文叔开国 创许国五百年盛世 <BR> 提起许由,就不能不说到文叔,作为3000多年前“许国”的开国君主,文叔在许昌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样是许氏后人世代景仰的先贤。 <BR> 关于许国及开国君主文叔,宋代刘恕的《通鉴外纪》记载:“武王封文叔于许,以奉大岳之祀。” <BR> 清代陈厚耀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胤,今颍川许昌是也。” <BR> 许氏文化研究专家史友仁先生说:“大量史料及古今学者研究证明,许由与伯夷、四岳应是同一个人,是炎帝的裔孙。而文叔是伯夷之后,也就是许由之后。”这样看来,从许地到许由,再到许国、文叔,这段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应是传承有序,符合历史规律的。 <BR> 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为了巩固周王朝政权,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以藩屏周”。在初封诸侯国时,周武王便将文叔及其率领的氏族部落分封到许地,从此文叔在许地圈地建国,授官设吏,树起“许”字大旗,成了统治一方的“诸侯邦国”霸主。 <BR> 当时周天子分封的“诸侯邦国”,主要是以上古时期的氏族部落为基础而分封建立的“诸侯家国”。就是说,它是以以前存在的氏族部落为依托,以“一邑一族一氏为一国”,改氏族部落为诸侯邦国,分封地依旧是他们生活的原祖居地,由他们的部落首领或族中德高望重的名士任国君。从此,这些过着游牧生活的氏族部落逐渐定居下来,周天子也以此限制和约束了各个诸侯国的行动,使统治地位更加牢固。 <BR> 许国的管辖范围,从都城向四周辐射,方圆30公里左右,包括今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广大地域,许国作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BR> 当然,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分封各诸侯也是论功行赏,他按照当时各派系对周天子的贡献大小、亲疏关系和宗族势力强弱等情况,分封了众多诸侯,史有“八百诸侯”之说。 <BR> 如此看来,许国国君文叔当时是颇受周天子器重的。 <BR> 周武王初年,许国都城就在今天许昌城东20公里处张潘古城的四周,这里成了当年许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BR> 顶着盛夏的炎炎烈日,记者与许昌县文联的刘向阳先生一同来到了张潘乡古城村。在烈日的暴晒下,历经2000多年风吹雨打的毓秀台更像一个老者,向前来瞻仰的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刘向阳指着毓秀台旁边一大片高出的田地说:“这就是许国都城遗址,早在南北朝时期,许国都城连同汉魏时期在都城基础上扩建的许昌宫、景福殿、丞相府等,完全毁于兵火,荡然无存了。” <BR> “荡然无存”四个字,是记者在采写“寻根许昌”系列报道时听到的最多的词语。 <BR> 从许由算起,许昌大地4000多年的悠远历史,在给我们留下无数璀璨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无数遗憾,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BR> 按照《括地志》上的记载,周代关于城郭建筑的礼制,“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许国作为一个五等诸侯国,城池方圆3里至7里。到了曹操迎汉献帝莅许后,曹操又在许国故城的基础上,盖宫室,筑殿宇,建官署府第,修粮仓武库,扩街道,辟园林,使这里更加壮阔。 <BR> 刘向阳告诉记者,经过文物工作队的钻探,许国都城分内外两层,内城即许国国都。他们已经在废墟上探明了主要街道的走向,以及宫殿基础所在。更令人激动的是,1981年,文物工作队在门道张村征集到一块完好无损的战国玉璧,直径264厘米,晶莹碧绿,上饰龙、凤、鸟等图案,最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BR> 1985年4月1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邀请考古专家在许国古城遗址召开论证会。专家们认为许国古城遗址在历史上、特别是在研究商周及汉魏文化上,具有重要价值。1987年,许国古城遗址被河南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 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加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纽带关系,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统治机构,使西周王朝在前期380多年间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当时的周天子被尊为“天下宗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谁也不敢犯上作乱和向外扩张,否则就会被天子惩罚、征讨。在这样的情势下,许国借助周天子之威,过着太平宁静、无忧无虑的生活。 <BR> 诸侯争霸 祸及许国国破家亡 <BR> 光阴飞逝,380多年弹指一挥间。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标志,中国进入春秋时期。此时王权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无力控制各个诸侯,一些逐渐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许国如同一叶扁舟,在诸侯争霸中风雨飘摇。 <BR>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豪强林立,虎视眈眈。许国只好小心周旋于强国之间,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即使这样,北方的郑国却始终怀有吞并许国的野心。 <BR> 郑国国君郑庄公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东迁之机,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后,就把许国当成了下一块肥肉。 <BR> 想攻占许国,首先得建立一个“桥头堡”,郑庄公把目标定在了毗临许国都城的许田。 <BR>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向鲁国国君鲁隐公说:“天子东迁之后,我们前去朝觐,路途遥远,多有不便;而你们去泰山祭祀的时候,沐浴歇息也缺少落脚的地方。不如用我们的‘汤沐之邑’(今山东费城东南)和你们的‘朝宿之邑’许田交换,这样大家都方便一些。” <BR> 鲁隐公当然洞晓郑庄公的觊觎之心,婉言拒绝了郑庄公的提议。 <BR> 可郑庄公不死心,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卒,鲁桓公继位,他认为时机成熟,便与鲁桓公会见于垂亭(今山东菏泽境内),再次提出交换之事,并将一块晶莹无瑕的玉璧送给鲁桓公,从而达成了以许国为牺牲品的这宗交易,史称“郑伯以璧假许田”。从此郑国有了向外扩张的理由和军事基地,并将矛头直指许国。 <BR> 公元前712年7月,郑庄公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齐国、鲁国联合攻打许国,相约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一心想得到许国土地的郑庄公亲率雄兵伐许,直抵许国都城。当时的许国十一世国君许庄公率领将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郑、齐、鲁三国兵将三面夹击,破城只是迟早之事。 <BR> 到城被围的第三日午后,在郑国兵将的猛攻之下,郑大夫颍考叔手执郑庄公大旗,不避刀矢,奋力登上许国城墙,然而未等站稳,突然一支箭从背后飞来,颍考叔中箭后大叫一声,从城头跌下。原来,平素与之不和的郑大夫子都忌妒他夺了头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国成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从这件事而来。 <BR> 颍考叔刚跌下城头,郑将瑕叔盈立即冲上去,接过郑庄公的大旗重又跃上城头大呼:“郑国国君登城了!”郑国将士见城头旌旗招展,更加奋勇当先。许庄公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率军民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奔向卫国。两年后许庄公客死他乡。 <BR> 许国都城被攻破后,郑庄公虽然想霸占许国,但又怕各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让齐鲁两国国君看怎样处置,齐鲁二君认为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应酌情发落。郑庄公只好命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弟)居许东偏”,并让郑国大夫公孙获率兵居许西偏,把许国君臣完全置于监视之下。 <BR>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了公元前697年,郑国发生内乱,许叔乘机夺回都城,赶走郑国军队,复建许国,史称许穆公。从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屡屡兴兵犯许。据史书记载,在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 <BR> 公元前576年,饱受晋国、郑国侵伐的许国已经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把许国都城从许迁至叶(今河南叶县),成了楚国的国中之国,完全成为楚国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员在叶县澧河南岸的悬崖边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青铜戈等青铜器。铜戈铭文:“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著名考古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认定:此即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之墓。) <BR> 即使这样,许国仍未得到楚国的照顾,楚国不时令其迁徙,许国都城先后迁到安徽亳州、湖北随州、河南西峡、河南鲁山等地。经过这三番五次的折腾,许国已是国穷财尽,徒有虚名。而郑国却仍怕许国东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斯被俘,许国遂遭灭国之祸。《左传》载“郑灭许”。 <BR>此后,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重新立国又持续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可怜许氏族人,从此流亡天涯。(未完待续)<BR>"澧河岸边许公墓"之二:受欺凌,许国流浪二百年<BR> 许穆夫人情急无奈写下了《载驰》,她自己也没想到这首诗真的挽卫国大厦于将倾。许穆夫人因此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第一个留下姓名的女诗人,拉开了女性走上中国文学舞台的大幕。在许国的历史上,许穆夫人是一抹亮色。<BR> 许国在列强环伺中风雨飘摇,不得不多次迁都,甚至迁到了别的国家境内。就这样颠沛流离着,许国也继续生存了200多年。许国的历史显示了春秋时期文化的特殊性。<BR> 许国的生命曲线<BR> 史书上对许国的记载很少,因此一般人对这个小国很陌生。但从叶县出土的许公墓来看,作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许国的文明程度还是很高的。<BR> 许国这个国名,和传说中的高人许由有关系。传说上古时,尧帝起初想把帝位让给一位名叫许由的高洁之士。可许由是个宁愿死也不愿当官的另类高人,听说尧帝想把最大的官让给他当,许由就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东南)下,靠种地生活。后来尧帝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便到颍水边洗耳朵,认为耳朵听了那消息就不干净了。据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当时有人比许由还另类:“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牛上游饮之。”<BR> 不知道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是不是在中国真的存在过,但“许由”二字后来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很多清高的人真诚或者矫情地崇敬着他。在周灭商的战争中,姬姓和姜姓结成同盟,联手干掉了商王朝。西周初年,周成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今河南许昌东),称为许国,姜文叔因此又称为许文叔。<BR> 封在中原腹地,对许国并不是件好事———周围都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没有多少发展空间。起初被封在边远地区的楚国、秦国、晋国,开始也都是小国,但他们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后来都成为疆域辽阔的强国。在西周时期,小国寡民的许国大抵还太平无事,但到了天下大乱的东周时期,许国的日子就逐渐不好过了。最先欺负到门口的,是位于今天新郑一带的郑国。春秋初期,郑国出了两位雄才大略的国君———郑武公和郑庄公,他们让郑国最早成为笑傲诸侯的霸主。一开始许国老跟郑国“挺头”,于是郑庄公带兵从新郑出发奔袭许国。就在这次战争中,成语“暗箭伤人”诞生了。郑国大军集结在许国城下跃跃欲试,这时候,郑国的名臣颍考叔与号称当时天下第一美男子的子都(据说是郑庄公的“相好”)发生了矛盾,两人为了争一辆战车大打出手。郑庄公一声令下,郑军挥着盾牌,架起云梯,猛攻许国。颍考叔身先士卒,挥舞旌旗,呐喊着登上城墙。子都一看,难压嫉妒,从后面拈弓搭箭,向着颍考叔一箭射去。颍考叔中箭,一头栽下城墙摔死了。“暗箭伤人”就这样产生了。<BR> 虽说郑国这边发生了内讧,但弱小的许国最终也没有抵挡住强大的郑国,郑军破城而入,许国国君逃往他国。郑庄公在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并派军驻守许国“维和”。许国经这一折腾,再也没有兴旺起来。<BR> 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对待各诸侯国比较“厚道”,许国还时常追随齐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四处“维和”。齐国失去霸主地位后,天下更乱,诸侯相互攻伐、吞并,许国风雨飘遥史书上关于这一段时间的记述中满是“郑人伐许”、“宋人伐许”、“晋人伐许”、“卫人伐许”之类的文字,尤其是在北边郑国和南边楚国的挤压下,许国怎么也站不稳当。<BR> 为了生存,许国国君不得不多次迁都。到叶县澧水墓主人许公宁的时代,许国已经迁到楚国境内。许公宁的身份似乎很难用现代词汇表达———说他是一国之君,可他没有固定的国土,在别人的国家内立国;说他是流亡者,可他分明还有自己的国都和臣民。用当时的词汇说,许国已经成为附庸,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用后世的逻辑很难解释许国为什么还能长期生存,只能说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后来在楚人的安排下,许国又先后迁都到西峡、鲁山等地。前后算起来,许国颠沛流离了200余年!<BR> 身为国君的许公宁,死后陪葬了大量珍宝,说明他生前地位仍然十分尊贵,也说明许国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但这些编钟为他鸣响的时候,恐怕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安宁和愉悦,他内心是酸楚还是无奈,已经没人能够了解。<BR> 中国第一个女诗人<BR> 别小看了编钟盛行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个产生老子、孔子、孙子等思想巨人的,充满智慧、热情和活力的年代。穿越时空存留下来的编钟,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有专家认为,编钟是“最早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那是一个技术和艺术都活力蓬勃的年代。<BR> 记者查阅了有关许国的史料,发现这个弱小国家曾经出现过一位极为杰出的诗人———许穆夫人,这是一位美丽率真、敢作敢为的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女诗人,她的出现,拉开了女性走上中国文学舞台的序幕。<BR> 许穆夫人原是卫国“公主”,性聪敏,有才华,貌美多姿。她本来有可能成为齐桓公的“太太”。当时齐国和许国都来求婚,既然婚姻注定要和政治连接在一起,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觉得齐国近而强,许国远而弱,因此愿嫁到齐国:“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一番议论,见识超拔。但卫国国君执意把她嫁给了许穆公,于是她就成了许穆夫人。<BR>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许穆夫人的远见卓识。她和她的诗歌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和卫国的一次国家危机有关。尽管远嫁许国,许穆夫人也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按照史书记载,许穆夫人的一首诗歌挽救了卫国的灭国之难,让卫国得到了喘息和复兴的宝贵机会。<BR>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女儿家多愁善感,也自有自己的道理)。”这是卫国国难当头时许穆夫人写下的名句。<BR> 公元前660年,狄人借卫懿公荒*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大举进攻卫国。卫国国都被攻克,懿公被狄人所杀。宋恒公连夜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另立戴公姬申,聚拢遗民共有5000余人。戴公有两个姐妹,一个嫁宋国,即宋恒夫人,另一个就是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得知祖国将要灭亡的消息,毅然返回故乡,希望能拯救卫国的危机。但许国君臣胆小怕事,担心惹祸上身,派遣大夫追赶许穆夫人,以礼制的名义要求她返回许国。许穆夫人十分愤怒,写下《载驰》(见《诗经》)一诗,斥责许国庸吏,表达了奔赴国难、拯救祖国的强烈愿望。<BR> 许穆夫人的果敢和激愤随着诗篇传扬,感动了齐桓公。齐桓公立即派车三百乘,并资助牛、羊、鸡、豕及建筑材料,帮助卫国建立新都———楚丘(今滑县卫南坡)。此后,卫文公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崇尚节俭,让仅剩5000名臣民的卫国逐渐复兴起来,使卫国又存在了数百年。<BR> 《诗经》中有许多以女子口吻写的诗,但作者并不一定是女子。而这首《载驰》,确实是许穆夫人的手笔。<BR> 许穆夫人一生诗作很多,但由于战争,多数散失,留存至今的仅有三首。《竹竿》是许穆夫人怀念祖国的诗作,她婚后远离故土,但一直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于是以竹竿为题做诗,追忆儿时在卫国用竹竿垂钓的情趣,表达了对故土人物、风情深深的思念。许穆夫人的另一首《泉水》,以泉水起兴,表达了自己思乡忧国的无限深情。<BR> 许穆夫人给后世留下的三首四言抒情诗形象鲜明,情感炽烈,文意真切,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受到历代名人推崇。<BR> 许氏的源流<BR> 许国颠沛流离200多年,至战国初,再也按捺不住的楚国灭了许国。许国人四散奔走,国君的子孙宗族以许为姓氏,一般认为,这就是许氏的起源。一个国家灭亡了,一个姓氏却发展起来。尽管许国历史乏善可陈,也缺少贤臣名将,但许氏后来却人口众多,英才辈出。<BR>
资料显示,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向北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剩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BR>
河南商丘睢县许氏辈分?
本文2023-11-26 07:10: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