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这个姓有多少年历史
孟姓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孟姓有河南、山东两宗,但来自于姬姓(西周国姓),孟姓最早是出现在东周时期的姬姓鲁国。鲁国孟姓始祖是就是十奸的庆父共仲(鲁庄公庶兄),而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而另一宗则是春秋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这就是河南孟氏。
孟姓现在排的辈分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从第五十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辈分是:“德、祖、惟、之、思、克。”但因战乱,辈分并没有被严格地执行使用。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姓
孟氏起源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姓分布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从以上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了。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例如,宋朝的孟宗政为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孟浩为宜春(今属江西)人,孟程为丰城(今属江西)人,孟元、孟彦卿均为洛州(今河北永平)人,孟显为安华北池(今属甘肃)人,孟攀鳞为云内(今山西怀仁)人;明朝的孟充为高安(今属江西)人,孟兆祥为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孟忠为江苏昆山人,孟淑卿为江苏吴县人,孟善为广东海丰人,孟俊为陕西咸宁人,孟羊浩为湖广咸宁人;清朝的孟永光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孟超然为福建闽县人。
郡望堂号
堂号: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郡望: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历史名人
孟 轲(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孟毋三迁”,“断机教子”说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长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日夜勤奋,深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传布儒学以拯救时弊,一度担任过齐国卿相。但当时列国争雄,各国皆尚功利,纷纷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无敌”的主张,显得十分迂阔而不合时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专致教育,同他的徒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接连打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致使其他诸侯国入朝纳贡。可见,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崇尚武力,发动兼并战争,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忧心忡忡,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衰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张的基础,是他基于“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诫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失去了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的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犹如人的四肢一样,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同时,孟子还认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们就有了善、恶的不同表现。这如同同样的麦种,条件不同,收获就有差别。因此,孟子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合理内核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 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者是有积极意义的。
战国时还有墨家巨子孟胜,以及传说能够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东汉是有对丈夫举案齐眉的孟光。
三国时,吴国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蜀汉有彝族首领孟获。
隋唐时期,孟姓涌现出几位勇于反抗封建统治之士,如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孟让、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战的黄巢起义军将领孟楷。
唐代有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诗歌脍炙人口。还有水利学家孟简。
南宋有名将孟珙。
元末有襄阳红巾军将领孟海马。
明末清初有戏曲作家孟称舜。
近现代,有明清史学者孟森、教育家孟宪承、药学家孟目的、中国矫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继懋、全国劳动模范孟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孟宪民、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孟少农等。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孟店乡下辖村委会包括流洼寨村委会、孟庄村委会、王殿鲁村委会、孟店村委会、乔庄村委会、卢姜庄村委会、阎庄村委会、西位庄村委会、西孙庄村委会、西张辛村委会、前辛村委会、西大辛村委会、东大辛村委会、李辛村委会、西小卢村委会、东小卢村委会、坊子村委会、东崔凡村委会、西崔凡村委会、宫庄村委会、辛卢庄村委会、东夏村委会、西夏村委会、袁庄村委会、霍庄村委会、王金村委会、常金村委会、孙金村委会、高金村委会、贾金村委会、东帽圈村委会、杨帽圈村委会、双堂镇村委会、刘帽圈村委会、张仁村委会。
孟氏家谱分支图有知道孟缘迹支的吗
孟缘迹第53代,后来迁址是山东省平邑县西装张。我是第75代孟祥东
谁能告诉孟姓氏家族谱,谢谢。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
孟姓氏的由来孟姓的不同来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孟氏按行辈起名的开始: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孟姓
盐山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全县总面积800平方公里,位于沧州市东南部,东临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东,是“两省”(河北省与山东省)“三市”(沧州市、德州市、滨州市)的中心,素有“冀鲁枢纽”、“京津门户”之称。
距天津120公里、北京220公里、济南160公里,距黄骅港50公里、天津港110公里,半小时可以出海,1小时可以登机。
邯黄铁路、新京沪高速、205国道等国省干线纵贯县境,京九铁路、京沪铁路(客运专线)、朔黄铁路三大铁路干线和石黄高速、津汕高速等交通大动脉擦肩而过。
全县总面积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人口45万(2013年),辖6乡6镇,450个行政村。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环渤海经济开放县”,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规划编入“京津冀”都市圈,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盐山被规划其中。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 发出通知,正式批准盐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盐山县 外文名称 :英译:Yanshan County 别名 :高城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河北省沧州市 下辖地区 :盐山镇、望树镇等乡镇 驻地 :盐山镇 电话区号 :0317 邮政区码 :0613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东南部 面积 :796平方公里 人口 :45万(2013年)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千童祠、庆云旧城 火车站 :盐山站 车牌代码 :冀J 途经铁路 :邯黄京九朔黄京沪铁路(客专) 行政区划代码 :130925 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貌,气候,水文,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口民族,交通,经济,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社会保障,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科技发展,旅游,历史名人, 历史沿革 今之盐山辖境,西周属齐国麦丘邑,春秋战国时代地处齐燕之交;秦属齐郡柳县(治:今黄骅羊二庄)与齐郡厌次县(时治:今陵县神头镇)交界地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置,故治在今河北黄骅市羊二庄镇,属齐郡,后属从齐郡中分置济北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柳县撤消并入章武县。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西汉刘邦所设,属幽州渤海郡。县治最初在今盐山县城东南20里处故城赵附近。 旧县镇,在商、周、战国时期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史记·赵世家》中讲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攻齐取饶安”即指此地。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此置县称“千童县”。 汉灵帝改千童县置,治今旧县镇,属渤海郡。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后为 沧州治。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做皇帝时高成县改为高城县,属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将章武县、西章武县撤消并入高城县。当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 隋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高城县置无棣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县故城(今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村)置鲁城县,辖北部。同时,还划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县(今孟村新县镇),其余仍为高城县辖。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盐山(有盐山、峡山)。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盐山县。 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鲁城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无棣县划入阳信县。 唐贞观八年(634年),复置无棣县。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徙治今新县镇。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省入清池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鲞鱼书院兴起迁县治于东隅(即今县城)。 民国期间,析盐山“四镇”中的旧城、韩村、羊二庄三区及沧县滨海地区组建新海设定局。 1938年,日伪以新海设定局辖区建立新海县分治。 1945年,为纪念先后牺牲在第四区(羊二庄)许官管区大赵村的抗日民主 (驻第五区:高湾)县长杨靖远(关东人,时称“杨胡子”,于1938年牺牲)和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于1943年6月30日牺牲),“新盐山”改称靖远县,“北盐山”——新海改称黄骅县。 1949年,靖远县复称盐山县。 1955年,析孟村等地建孟村县。 1958年11月8日,孟村、庆云、盐山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委驻地盐山镇,12月25日,改称盐山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盐山县地处河北平原东部滨海平原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7°49′—38°06′,东经116°56′—117°30′。东邻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东,是江浙一带至京津、东北的必经之地。距北京市380公里,天津市150公里,济南市160公里。 盐山县 地貌 盐山县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最高海拔125米,最低海拔47米。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其西部是太行山山前冲积扇缘的一部分,中部是由黄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东部为渤海潮汐堆积形成的滨海海积湖积平原。 气候 盐山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温度121℃,雨热共季,年平均降雨量624毫米,无霜期200天左右。 水文 盐山县南部以河流冲击相为主,岩性以灰褐、灰**粘砂为主,砂层分布呈条带状,单位涌水量25-50m 3 /h·m。水质较好,矿化度10-20g/L。北部为滨海相沉积,岩性以黑灰色粘土为主,含水层为粉砂,厚度7-150m,砂层呈带状或环状分布,单位涌水量小于25m 3 /h·m。水质较差,矿化度15-30g/L。 行政区划 截至2009年,盐山县辖6镇6乡,450个行政村。6镇包括:盐山镇、韩集镇、千童镇、庆云镇、圣佛镇、望树镇。6乡包括:边务乡、小营乡、小庄乡、常庄乡、孟店乡、杨集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底,盐山县总面积79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8万亩。 水资源 盐山县浅薄层淡水面积2535平方公里,微咸水面积3278平方公里。该层主要由降雨入渗及灌溉回归水补给,水平径流缓滞。 盐山县地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径流量和过境水资源。 盐山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4195万立方米,平水年地表水资源量为33803万立方米。 盐山县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浅薄层淡水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4939万立方米,可利用量10303万立方米。平水年水资源量71867万立方米,可利用量为7010万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盐山县总人口45万,汉族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93%,少数民族有回、蒙、苗、壮、布衣、朝鲜、满、哈尼等,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69%,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01%。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基数)多年来维持在100:90-105的范围内。 交通 盐山县交通便利,205国道(山广线)、省道沧乐线、武港路,由县城交叉过境。全县乡村公路3681公里,已实现321个村通柏油路。 距津浦铁路沧州站43公里;距天津港150公里,黄骅港80公里;距京沪高速公里35公里,距津汕高速海兴出口27公里。 经济 综述 截至2010年,盐山县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309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826亿元,年均增长215%;2005年人均GDP7603元,2010年18404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3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31亿元;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亿元,增长了4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分别比2005年增长56倍、63倍;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2亿元,增长了24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035:478:317转变为2010年的13:67:20。 第一产业 盐山县盛产小枣、玉米、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有苜蓿、设施蔬菜、金丝小枣、棉花、花生等,菜、枣、草、畜为农业四大支柱。 2010年,盐山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938万吨,比2005年增产393万吨;畜牧、果品、蔬菜的增长占农业总产值的61%;省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22家,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0%,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超过60%。 第二产业 截至2010年,盐山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家。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降低182%和118%以上。 第三产业 截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958亿元达到2010年2353亿元,年均递增1969%。外贸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到8000万美元,是2005年的30倍。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北省的排名上升了33个位次。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截至2010年,盐山县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9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社会保障 截至2010年,盐山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为75岁以上老人发放了生活补贴,7万人实现了脱贫。 教育事业 截至2010年,盐山县新建学校24所,改造国中13所,盐山中学迁建工程基本完成。 医疗卫生 截至2010年,盐山县完成了阜德医院建设、县医院改建以及76所村级卫生室达标升级。 科技发展 截至2010年,盐山县18家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联系,25家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20多项。 旅游 千童祠 千童祠位于沧州市东南盐山县千童镇,北距盐山县城25公里。千童祠内有东渡堂、泰山堂、友谊堂,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及对日本列岛的影响。 庆云旧城 公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公元1466(成化二年),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于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赘述。 武帝台 武帝台古遗址位于中捷农场驻地偏北五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约二十余米,并有小庙一座,可容数人睡觉,有泥塑像,据称系汉将刘猛之“奉礼”。 据考,武帝台下部基址为西汉遗迹,上部系后世修筑,台往东这海边的土地是西汉时期黄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冲积扇。故此台在汉初正是临海建筑《魏土地记》载:“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大清一统志》载此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属天津大港),已被夷为平地。 历史名人 盐山县著名人物有:左宝梅、杨庆桂、张锡纯、李书文、贾恩绂、邢仁甫、田连元、张桂枝、张召忠、张恩玺、高强、崔兰仙、胡欣民、高树勋等。
盐山县属于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地处河北平原东部的滨海平原区,多年以来被誉为管道产品之乡,是我国最大的管道研发、制造和产品的集散地。对盐山县属于哪个省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盐山县介绍1、地理环境:盐山县是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天津、东北的必经之地。是“两省”(河北省与山东省)“三市”(沧州市、德州市、滨州市)的中心。
2、盐山县管道产业:盐山县的管道产业不仅供应给国内的市场,而且还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外销,是重点扶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3、行政区划:盐山县下辖有12个乡镇和450个行政村,其中乡镇分别为:盐山镇、庆云镇、望树镇、圣佛镇、小庄镇、韩集镇、千童镇、边务镇、杨集镇、小营乡、常庄乡、孟店乡 。
4、经济:盐山县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2021年实现盐山县地区的生产总值1529亿元。
盐山印象孟这个姓有多少年历史
本文2023-09-22 12:02: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