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德公后裔名人名单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1收藏

木德公后裔名人名单有哪些?,第1张

福建,广东李氏源流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以官职为姓曰理。到利贞时,改理为李姓,时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来,李姓已成汉族中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份之七点九。

  李姓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经历三千余年,子孙蕃衍,已由陇西、赵郡发展到中国南方,又从中国南方发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谱,自唐朝时就有详细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公在西历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传了十四个皇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到西历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黄巢之乱时,朱温篡唐后,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乱改名奇公,由陇西先後迁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兴县南门经商。

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数来自福建宁化、长汀和上杭三个县份。姓李的人,远祖多数来自河西走廊的陇西郡和赵郡。李姓远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由中国中原向东南走,先到江西,然后进入福建,再到广东。有些后裔又从广东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后裔-汀州宝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 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 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 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

宝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

  而台湾《李氏大族谱》也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

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李火德子孙众多,名人辈出。香港的李家诚,台湾的李登辉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后裔。

在广东,单在揭西县就有几十个村庄居住着李火德的子孙。在砂拉越,不论是灰寨李还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孙。奇公之子宝珠公,因避世乱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于西历九六六年,後因兵乱迁到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头居住(胜运里今为稔田乡)。火德公卒于一○五三年,享寿八十七岁,葬于梅花岭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为火德公後裔,故称火德公为入闽始祖。

宝珠公生平将简略

珠公原名德,号大郎、又名宝珠,生于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时,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职、因宋元兵乱、遂迁居福建宁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后,因地峡人多、火德公与妻伍氏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时,珠公给予十六字“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时,火德公把珠公接到丰朗同居。珠公卒于公元1255年享年80岁,葬在丰朗榕树坝,庚山甲向,坟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孙迁移丰朗后,广东松口贤德公裔孙(据查考贤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迁移葬广东松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钟形,诗曰:

不到龙牙不到东,

名莹绕结在松哇;

手捧金钟头带帽,

脚踏佛祖坐莲花。

  其坟系松口五大名坟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气势磅礴,既是风景区、又是游览胜地、游人瞻仰络绎不绝。公元1936年松口诒燕楼21代裔孙维元(出任安徽代省长)回乡探亲与松口李氏乡贤合力重修珠公坟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后裔,移居广东揭西县。火德公第十一代孙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开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于西历一○三二年,传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时一八六四年,历时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岁时移居砂劳越,至今已传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

火德公由宁化石壁经过长汀,最后迁移到上杭县胜运里(今捻田乡)丰朗岗。火德公的坟墓和纪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着。

公元1985年诒燕楼24代裔孙辉盛从香港回家探亲,捐资1000元,并发动在港裔孙建林捐资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协助,把坟墓进行维修、现在墓地两旁绿树成荫、祖德绵长、万世流芳。

2)、据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其后人广不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

3)、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4)、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该地,乃最早的入闽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他们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人才陪出。

  5)、入粤始祖联公后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柱国公以王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惧,乃自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于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入粤五邑始祖,其后裔主要广布广东五邑周边一些地区。

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联公墓

位于广东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入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础,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迁居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

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禢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曰徇,三曰佁。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禢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入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凤形。妣禢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

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勅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孙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

徇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

子懋(茂)公,徇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

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达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圣希贤,乃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

子杰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

佁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杆朗等地。佁祖子孙之班派为:

高第开基,广衍云礽,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

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

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

庆承天祐,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

或曰:庆(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

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属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

6)、入粤李姓始祖安政公后裔

北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孙李晟勤王平朱之乱,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孙李安政封广州路刺史,偕夫人温氏来到广州)广惠两府纷乱,李安政身登黄甲,钦派为广东布政使、后任广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温氏落户广州,开枝散叶,广布各地,遂成为广东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辈出

入粤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于从化吕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温氏百年归老后,分别葬于从化吕田和广州白云山。后来其孙子蒙皇帝恩赐重修白云山温氏夫人墓,并称那里为“御书阁”。

参阅资料:1、(李氏起源)2、《燕楼派家谱》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  5、《陇西堂论坛》

典[典、笧、琠,读音作diǎn(ㄉㄧ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少典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君少典氏后裔,属于以先祖国号为氏。

少典氏,传说中的上古第一国君,天字辈,讳烈山氏,又号厉山氏,乃祝融氏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丁亥557年(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因称为少典氏,妣有娇氏之女安登(任姒)。三十岁生长子炎帝神农氏(石年)、三十三岁生次子勖其。

在史籍《史记·少典》中注: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闲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

少典是国号,非人名。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故而在《左传》中说:“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就是说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

少典氏第十一代后裔炎帝神农氏(天字辈)起辈序,其后第一代地字辈→第二代玄字辈→第三代黄字辈→第四代宇字辈→第五代宙字辈→第六代洪字辈→第七代荒字辈→第八代日字辈→第九代月字辈→第十代辈盈字辈。

在少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国号为姓氏者,称少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丝,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典丝,掌丝入面而辫其物,以待兴工之时,颁丝于外内工。”

实际上,典丝专职负责掌管丝的入贡,鉴定丝的质量和等级,并按等级分发给纺织工匠进行丝的加工。典丝之下辖有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后世的北周政权仿周制,朝廷亦设有织丝中士、织组中士,职同典丝,官秩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冬官府。

在典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丝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礼,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礼,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命典礼考时月,定时,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实际上,典礼就是专职负责制定与掌管各种礼仪的官员。到明朝建文时期,明建文帝亦曾仿周制设有典礼,为郡王府的属官之一,负责掌管王府的礼仪制度等。明成祖夺位后废黜。

在典礼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礼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礼氏、李氏、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辫其名物。”

实际上,典瑞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玉瑞、玉器库藏的官员。玉瑞,是郡王的私印、私符。典瑞与后世掌管天子印符之官“符玺郎”职位相当。后世的北周政权时期,典瑞为中士,管制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春官府。隋朝时期,典瑞隶属于郊社署,共有四人。

在典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瑞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书,亦称典书丞、典籍丞、典书令,是西周晚期设置的官位,掌管王朝的经书典籍。

实际上,典书是中央 指派在各王国中的官员,专职负责王国的教令,是垂直管理制度的官吏。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为尚书,后也改为典书,设于各王国中。到唐朝时期,亦设有典书令,并在弘文馆、秘书省、崇文馆、司经局等内,均设有若干人,专职负责掌管各馆、局的四部图书典籍。

在典书、典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书氏、籍氏。

例如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上大夫苟林父,苟林父之孙名伯黡,负责管理晋国的典籍文献。其后代以伯黡的职官为姓氏,形成典氏、籍氏两支族裔。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仪,亦称司会,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府司。

实际上,典仪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禁中诸仪式之司会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宾仪、司仪、礼宾。在南北朝时期以及隋朝时期均设有典仪之官。后世的唐朝时期,于门下省设置有“典仪赞者”,负责赞唱之节和殿廷班位,起初官位甚轻,后升为“士”,官秩晋级为从九品。

在典仪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仪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仪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同,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乐典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辩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

实际上,典同就是一个专职负责调试各种乐器的乐官。周人尚乐,乐为重礼,因而此官非同小可。

在典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同氏、侗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祀,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祀,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城,掌其政令。”

实际上,典祀就是专职负责掌管郊祀之事务。典祀辖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北周时期仿周制,设有典祀中大夫,职同“祠部郎”、“祠部郎中”,官秩正五命(正五品,副部级),属下有小典祀下大夫、上士等属官,隶属于春官府。

在典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祀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祀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命,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命,亦称典等、大司礼,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

在典籍《礼记·春官》中记载:“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侯之五等之命。”

五仪,就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礼仪,是孤(王)以下的爵位礼仪。五等,就是孤(王)以下的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

关于五等,在奠基《礼记·朝事》中记载:“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实际上,典命就是专职负责掌管任命典礼之事务,以及公孤九命的任命仪式。北周时期仿周制,不过改为“大司礼”。

在典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命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命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室内吏琠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琠,是古人对玉石的一种称谓,凡在一块玉石之中有自然形成的美丽花纹者,皆称为“琠”。

在西周王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属臣的官冠两侧皆有以丝绳垂坠的两块美玉,休息时用其塞住耳朵,又称“充耳”,如同今日的耳塞。

平常上朝时,大夫们“冠配充耳”是一种礼制,诸侯、王公大臣站立堂下,要恭敬仰视君王,不得左右顾盼,若脑袋左右一晃,“充耳”即会以惯性击打自己的耳廓和面颊,以示“自惩”。

“充耳”,是专职玉工用“琠”制作的,亦称制琠。后来发展到王室廷下有专职内吏,“施内典,执琠刑”,就是在朝堂上用玉板惩罚有小过错的臣子,称琠史,名称好听,却是专门受命打臣子们耳光的吏。“琠”是玉做的薄板,脆得很,稍用力就会断裂碎掉,因此“琠刑”属于“薄惩”。

在秦朝时期,朝堂上大臣上奏时有口误说错话、或读错奏本,允许用手中的玉笏轻打自己的手心或面颊,亦称“琠刑”,这样秦始皇就不会怪罪下来了。

在琠人、琠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琠氏,后多简笔为典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衣,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内宫司。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设有典冠之官,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

实际上,典冠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冠冕的官员,为国君的近侍之臣。到秦朝时期,改称为“尚冠”。

在典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冠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衣,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内宫司。

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设有典衣之官,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

实际上,典衣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衣服的官员,为国君的近侍之臣。到秦朝时期,改称为“尚衣”。

在典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衣氏、依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典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客,亦称大鸿胪、典属国,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位列九卿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王朝设六卿三孤为九卿。”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而秦朝则以奉常(亦称太常)、郎中令(亦称光禄勋)、卫尉(亦称大司马)、太仆、廷尉(亦称禁尉)、典客(亦称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亦称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为中央 直辖的各机构总称。

实际上,典客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诸侯和其他依属番邦、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相当于今外交部, 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到汉朝时期,汉景帝改称其为“大行令”,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大鸿胪”,王莽篡汉后改称为“典乐”。东汉时期,一直称作“大鸿胪卿”,官位正一品,官秩两千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鸿胪寺卿”,隋朝时期称作“典客暑”,元朝时期称作“宣正院”。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方与礼部合并。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典仓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设有“太子仓令”一官职,隶属于太傅寺管辖,官衙称典仓署,专职掌管全国的仓谷(粮仓),下设有仓令一人,丞二人。

到隋、唐时期,典仓署职责扩大,随员若干,称典仓令、典仓丞、典仓史、典仓徒、典仓士等,不仅管理全国谷藏的出纳,而且还负责管理酿酒以及相关事务。该官职一直到北宋末期方被裁撤。

在太子仓令、典仓令、典仓丞、典仓史、典仓徒、典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化为典氏、仓氏、苍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典农中郎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属国,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

实际上,典属国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涉外番邦、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相当于今外交部, 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到汉朝时期,汉景帝改称其为“大行令”,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大鸿胪”,王莽篡汉后改称为“典乐”。东汉时期,一直称作“大鸿胪卿”,官位正一品,官秩两千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鸿胪寺卿”,隋朝时期称作“典客暑”,元朝时期称作“宣正院”。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方与礼部合并。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汉朝时期官吏典郡书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郡书佐,为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安插在各国、郡之中,为中央王朝分派给各郡国的官员,后为司隶校尉、州刺史的属官,以郡吏递进。

实际上,典郡书佐专职掌管一国、或一郡的所有文书档案。典郡书佐每年一更换,防止各国、郡、州的咨情外泄。

在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典徒、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为单姓典氏。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曹魏、晋时期官吏典厩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厩署,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至两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司衙门。曹魏时期设名为“骅骝署”,两晋时期设名为“龙厩署”,至唐朝时期方直接称为“典厩署”。

实际上,典厩署专职掌管中央王朝的马、牛及其羊、犬、猪、鸡、鸭等杂畜的饲养和给养等事务,隶属于太仆寺。典厩署下置有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以及典徒、厩夫等随员。

在典厩令、典厩丞、典厩士、典徒、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为单姓典氏。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典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典事,是隋朝时期设置的官位,于中央 下设各机构中设置。

实际上,典事这一官职的职责,至唐朝时期方清晰化。唐王朝在殿中省的尚乘局、太常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内,以及将作监、少府监、都水监等监内,均设置典事官,属于流外番官。

闲,就是古代对马厩的称谓。

周王朝诸侯的六闲,在史籍《周礼·夏官·校人》中记载:“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

隋朝时期的六闲,在史籍《隋书·百官志下》中记载:“殿内省尚乘局置左右六闲:一左右飞黄闲,二左右吉良闲,三左右龙媒闲,四左右騊駼闲,五左右駃騠闲,六左右天苑闲。”

唐朝时期的六闲,在史籍《新唐书·百官志二》中记载:“殿中省……六闲马,以殿中监及尚乘主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闲:一曰飞龙,二曰祥麟,三曰凤苑,四曰鵷鸾,五曰吉良,六曰六羣,亦号六廐……尚乘局……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显然,唐朝殿中省尚乘局的典事,就是负责掌管六闲的饲喂马料(畜粮)的官员。

在典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典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事氏。

第十九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典氏,出自“ 十三姓之一”的赛典赤·赡思丁家族。

元朝初年,原中亚地区萨珊王朝的执政王族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公元1211~1279年),进入中原后,受元朝 封为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赛典赤”(贵族)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赛典氏,后省改为单姓赛氏、典氏、赤氏、马氏等。

第二十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姓氏,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明朝初期,女真阿典部归附大明王朝,以部落名称汉化谐音“典”为姓氏,称典氏。明朝末期,阿典部归附后金政权,后多冠汉姓为典氏、雷氏、战氏等。

二分布:

今河南省的叶县有典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典 韦:(公元?~197年),豫州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宁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将领。

典韦,世称“古之恶来”。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

早年,典韦的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去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成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抽出匕首向前截杀李永,之后入李府并杀李永之妻,再慢慢溜达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府邻近闹市,此事发生后全城惊慌。其后追捕者虽有数百人,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张邈举义兵时,征典韦为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当时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为奇异,十分宠慕其才能巨力。后来典韦转属夏侯敦,随夏侯敦归属曹操。

典韦善使一对重达八十斤的双戟,他在多次战役中皆斩将有功,被拜为司马。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吕布别置军屯于濮阳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但曹军尚未及时回还,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

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

当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中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这次事件后,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

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后来又迁为校尉。

典韦性格忠诚谨重,对曹操忠心耿耿,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

典韦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

十余日后,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接受贾诩建议,突然造反,奇袭曹操之营。当时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轻骑遁去。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绣手下的兵将们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其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张绣军前后兼至益多,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戟击去,便将张绣军兵十余支矛摧断。

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张绣军兵往前搏斗。典韦便徒手挟着两人击杀之,其余张绣军众不敢近前。典韦复前冲突,又杀数人,然而伤创重发,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

至此,张绣的军兵们方才敢于向前,割取典韦之头,互传而观,覆军就看视其躯骸。

曹操退住舞阴后,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闲人为其举丧,并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

曹操之子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典 满:(生卒年待考),典韦之子;豫州陈留己吾人(今河南商丘宁陵己吾城村)。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将领。

典满三国时曹魏猛将典韦之子。曹操念典韦功德,便拜典满为郎中。后曹操又因追思典韦,再拜典满为司马,引为亲近。

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四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阳郡:史料记载,五千多年前,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建立部落联盟,一统天下,并在河南省汝阳县境内的西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结进入肇始阶段。汝阳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有杜康造酒遗址、杜康庙、鬼谷故里、魏明帝陵、云梦山古军校遗址等二十一处名胜古迹。我国古代粮食酒酿造的鼻、被历代帝于尊为“酒仙”的杜康,就是在汝阳杜康村首创了“秫酒”酿造之法,从而奠定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基础。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鬼谷子,即道家尊奉的王禅,曾隐居在今汝阳城关云梦山聚贤授道。西周,汝阳属沈国地域。春秋,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灭顿国,后又灭蔡国。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时期在阳城(今舒庄乡扶苏寺)置县,属陈郡。陈胜、吴广时期改阳城为扶苏。西汉时期,汝阳属豫州汝南郡,还有阳城、博阳共三县。东汉时期,阳城县改为征羌县,汝阳县未动。三国时期,废征羌、乐家二县,并归汝阳县,属魏国、豫州、陈郡。晋朝时期县名汝阳,属豫州汝南郡。南北朝时期刘宋置汝阳郡,领汝阳、武津二县。北魏时期复置征羌,汝阳郡领洱阳、武津、征羌三县。南梁时期汝阳郡领睢阳、新汲、陈、蒙、崇义五县。北齐时期郡废,仍设汝阳县,属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置溵水县、汝阳县。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废汝阳县入殷水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7)、更始皇朝(公元23-25)

更始帝 刘玄

(8)、刘望帝国(公元23-23)

(称帝) 刘望

(9)、刘子舆帝国(23-24)

(称帝) 刘子舆

(10)、建世皇朝(25-27):

建世帝 刘盆子

(11)、梁汉帝国(25-27)

(称帝) 刘永

梁王(未称帝) 刘纡

(12)、刘文伯帝国(25-37)

(称帝) 刘文伯

(13)、东汉皇朝(25-220)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佑→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东汉各附属诸侯国:见词条汉朝刘氏诸侯国

(14)、山阳公国(220-309年)

山阳公刘协

山阳公刘康

山阳公刘瑾

山阳公刘秋

(15)、蜀汉皇朝(221-263)

昭烈帝 刘备

后主怀帝 刘禅

(16)、神凤帝国(公元303年)

神凤帝 刘尼

(17)、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高祖光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烈宗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粲

秦王光初帝 刘曜

末帝 刘熙(未称帝)

(18)、刘芒荡帝国(309---309)

(称帝)刘芒荡

(19)、刘显帝国(351---352)

(称帝)刘显

(20)、刘黎帝国(389---389)

(称帝)刘黎

(21)、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 (刘屈孑)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22)、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高祖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中宗文帝 刘义隆

太初帝 刘劭

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

世祖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

明帝 刘彧

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凖

(23)、稽胡帝国(577-577)

圣武帝 刘没铎

(24)、定杨帝国(617-620)

定杨帝 刘武周

(25)、天造政权(622-623)

汉东王 刘黑闼

(26)、南汉国(907-971)

南海王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明孝帝 刘晟

后主 刘鋹

(27)、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佑

(28)、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世祖神武帝 刘崇

睿宗孝和帝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29)、(桀)燕 911---913

大燕帝 刘守光

(30)、大齐 1130---1137

大齐帝 刘豫

(31)、占城王国

宋代越南占城王 刘继宗(在位十五年)

(32)、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国共四位元首为刘姓)

第六任大总制 刘台二

第十任大总制 刘乾兴

第11任大总制 刘阿生

第12任大总制 刘亮官

第13任大总制 刘阿生(复任)

(33)、永清国(1895年)

继任代总统 刘永福

(34)、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

---------------------------------------------------

其它地方政权:

(1)刘康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康 公元353年

《资治通鉴》: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

(2)刘率善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虎 公元416年

(3) 楚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浑 永光 公元455年—455年

(4) 刘举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举 公元473年

(5)刘齐国

称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535年

(6)刘获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获 天授 527年

(7)刘举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举 皇武 528年

(8)刘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灵助 531年

(9) 刘敬躬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敬躬 永汉 542年

(10)刘霸道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霸道 611年

(11)刘元进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元进 613年

(12)皇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

(13) 刘苗王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苗王 614年

(14)刘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龙儿 614年

刘季真 619年—620年

(15) 刘永昌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永昌 天赐 1214年

(16) 汉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通(刘千斤) 德胜 1465年

(17) 安民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永明 1622年

(18)刘守分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守分 天定 1644年

------------------------------------------------

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

①、辽代 907~1125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②、东丹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义宗 人皇王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辽世宗 庄宪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娄国 952年-982年

③、(北)辽 1122---1123

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秦王(耶律定)

梁王(~雅里)

英宗(~术烈)

④、移剌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移剌窝干 天正 1161年-1162年

⑤、后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德寿 身圣 1196年

⑥、东辽

耶律留哥

□□□

耶律薛阇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70年

⑦、(西)辽 1124---1211

德宗 耶律大石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未称帝)

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

⑧、(后)辽帝国 1216---1216

耶厮不(耶律厮不)

耶律乞奴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 1218年-1220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

何氏家谱

前言

我何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肇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皇帝。皇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居于姬水,故又姓姬。所以,何姓最初实为姬姓。传至桓叔成师,共30世。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桓叔次子万封于韩原<今山西芮城县西>,史称韩万,子爵,仕大夫,故亦称武子万。至万重曾孙厥,厥因救赵氏孤儿脱险,历史对他评价很高,正式以韩为氏,尊万为韩姓始祖。传至亚仲公韩信,共26世。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杀韩王安。二十九年<公元218年>,韩相国平之子张良为韩报仇,雇力士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始皇疑六国皇室贵族所为,派人四处侦灭,适韩王安次子允,偕夫人张氏,子隆,孙骘,曾孙信等匿居庐江郡东乡津,以撑船为业。秦探登舟查问姓氏,韩允指“河”姓,讹韩为何得以脱险,遂一家改姓何氏,从庐江郡迁扶风郡北隐居,何姓遂由此而来。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亚仲公信复迁庐江郡治舒县定居,复姓韩不到十年,时逢韩王姓,淮阴侯韩信被汉王刘邦怀疑谋反先后被戮,有仇家借此生由陷害亚种公韩信,信长子堿,次子蔗为避父仇又遁迹庐江郡<今安徽>西部山区,遇吕后侦探诘问姓氏,兄弟又分别指以何姓,讹韩为何脱险。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尊允为何氏受姓始祖,正式改名何堿、何蔗、从此不复姓韩,定居庐江郡治舒<今安

木德公后裔名人名单有哪些?

福建,广东李氏源流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