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姓有多少人口_严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严的名义
《说文》解释:严,教命急也。繁体严字的下部是敢字,在金文中,敢字像人手持猎叉迎面刺击野猪之形,显示场面十分险峻。而厂则表示发音,厂的本义是山崖,以借意表示人兽搏斗如临悬崖之险境,使人不自觉地惊呼起来,叩字的本义就是大声呼叫。严字的本义是紧急、急迫。
严人是与野兽搏斗十分有经验的人群,肩负着氏族的食物供应重任,因此,严人崇拜能猎取野兽的体魄雄壮的勇敢者,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命名氏族和族徽。严人所长期居住之地称严地,建立了城堡称为严邑,最终建立了严国,出现了严姓。
严姓的起源和演变
严姓主要有两大支:古严国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古严国。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严国,尧时代的名士许由之友严僖,战国时韩国人严遂,都是严国的后裔。古严国的族属和古址已不可稽考了。根据历史上严氏的分布留下了一些带严字的地名推测,估计古严国应在斤河南洛阳一带。严国很可能在夏商时已经灭亡,之后严人一部西迁,到过四川西昌一带,而向东迁移的驻留过浙江建德地区,南移一部严人定居于湖北武穴地区和湖南益阳地区。严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的后裔中一支以其谥为氏,是为庄氏。东汉时,为避明帝刘庄的名讳,命天下庄姓改姓,依据庄、严两姓都认为是出自楚庄王之后,不许互相通婚。芈姓严氏的历史也有19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严姓氏族中与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东晋末十六国时,后燕的丁零人的严氏族随慕容氏族进入中原,成为河南严氏的一部分。北魏时川东鄂西的巴人中有严氏族,不久也成为西部汉族严氏的一部分。这丁零和巴人中的严氏族的先人可能是古严国人西迁的后裔与当地土著的混血人群。
历史上严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到三国、两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全国形成以湖南和川东为中心,沿长江向东阶梯递减的严姓聚集分布带。a-323/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原严姓大省湖南严姓人口急剧减少,主要向南和向东迁移,另一严姓大省四川的严姓向北方陕西移动,这样全国严姓重新形成以东南浙赣苏、西北陕晋为中心的两大块严姓聚集区。
当代严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严姓的人口已达到220万,排在全国第九十四位,大约站全国人口的018%。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苏、广东、四川、浙江五省,大约站严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这三省的严姓又占13%。湖北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18%,为严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西起四川、东至江浙的长江流域严姓人口聚集区。
严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4)表明:在赣浙沪、粤琼桂、苏皖鄂大部、重庆、川黔湘大部、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中西段、青海东北,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7%的严姓人群。在福建东南、台湾、湖南西端、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四川西段、甘肃南部、青海东南、宁夏、陕西北部、山西西南、内蒙古西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角、皖苏北端,严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8%的严姓人群。
郡望和堂号 :严姓有冯翊、天水、华阴等郡望。严姓著名的堂号还有富春堂。富春堂号典出东汉严光。严光,字子陵,年少时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到刘秀当上皇帝时,把严光请到京城,晚上那个同床共眠,并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愿意过这种仕宦生活,坚辞回归,到富春山隐居起来,所以有富春堂之说。
楹联 :严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
循居剡曲;卖卜成都。
万石严妪,贤扬东海;三休居士,高卧中林。
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严姓族谱49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严姓族谱128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严姓历代名人123名,占总名人数的02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一位;严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39%,排在并列第六十位;严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严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四位。
严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有:战国韩国大臣严遂;西汉严氏今文春秋学的开创者严彭祖,辞赋家严助、严忌,涿郡太守严延年,隐士严君平;东汉名士严子陵(即严光),佛教翻译家严浮调;唐朝诗人严维;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明朝宰相严嵩,琴家严激;清朝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实业家严信厚;清末民初之际启蒙思想家兼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当代物理学家兼教育家严济慈,哲学家严群,经济史学家严中平,社会学家兼犯罪学家严景耀,台湾名流严家淦。
严姓的血型
严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59%,A型占294%,B型占266%,AB占81%。
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于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 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 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 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少数民族中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避讳改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 「庄」,「严」两字同义 )。西汉时的庄光後改为严光。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距福州不远的阳岐,小村庄内居住的大部分是严姓人家。说起严姓,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庄姓。庄与严二字,组成的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阳岐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那个时候,跟闽王福州的皇帝闽王王审知,他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闽王王审知带来的。那我的祖先、始祖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严怀英是我的始祖,他就是跟着闽王王审知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 严姓的发源地,主要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自从唐朝天佑年间,“严”姓人家就开始在福州居住下来。 福州阳岐严培庸女士说:“有一天我的祖先就跟隔壁乡的一个姓赵的,叫赵颜杰,他俩个是好朋友,到这里周围来看,看了以后,我的祖先怀英公就看到阳岐,阳岐以前很小,没有这么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他看了以后,他就说,这个地方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地方,他形容山多灵石,很灵活的石头,水无浊流,没有脏的水,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地方,而且今后的子孙是会出人才的。” 历史上严姓有许多名人。严光,字子陵,汉谏议大夫,东汉余姚人,严光本姓“庄”,后改姓“严”,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严子陵一生清廉好学,博学多才。他先拒绝王莽新朝,后又不肯接受朋友刘秀所请,洁身自好。被后人所推崇。宋朝范仲淹曾对他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誉。 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内。 仍保留了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子陵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严怀英这一支系的“严”姓人家在阳岐一住就是上千年,现在这里的住户只有一小部分是严姓人家了。小村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山灵水秀的阳岐,到了近代,果然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稷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对他刺激非常大,所以他当时就高声疾呼,就是要救亡图存,要改革,否则的话,中国就要亡国。他译著了《天演论》,来唤醒全国民众,特别对知识分子来说,当时影响是非常大的。台湾的严姓,来自大陆的福建和广东。在清代康熙年间,早有严姓人士迁台。至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又有严姓人氏入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定居。福建日报主任记者祝文善说:那次,采访辜振甫先生的时候,辜振甫的太太,严倬云女士还深情的问起他家乡的情况,特别是他的祖父严复的家乡、故居的修复情况,还有一些她亲戚的情况,她说了一些名字,说这些老先生还有没有都在,而且还希望说两岸能够经常联系。追源溯本,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君主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那海峡两岸的严姓人家就更是一家人了。地望分布: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另有少数其它源起。①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名讳而改,得姓始祖严忌。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②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③出自战国时秦国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国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④出自古严国,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⑤出自丁零人姓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⑥出自少数民族。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始祖:严忌。 迁徙: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目前严姓人口列全国第112位。 郡望: 天水郡 汉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冯翊郡 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
华阴郡 古代县名。春秋为晋国之地,汉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今陕西华阴东南。 堂号: 天水堂 天水为严姓望族。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冯翊、华阴。②自立堂号:富春、调山、古秋、钤山、宜雅、四录、尺五、海云等。 字辈: 富春堂严氏派语:老派:性敏必资学,万用由斯觉,正道辅开先,有章其文博。新派:源发嘉兴远,名标锦绣高,贻谋敦德泽,衍庆启贤豪。
河南信阳严氏字派:德法曾祖,克兆嘉祥,承先启后,万事永昌,正大光明,保本施良,忠厚传家,富春久长。
江西寻乌严氏字派:士立嘉光时,登朝永锡之,纯修能志学,奕世作名儒。
江苏润州严氏字辈:家敦忠厚,守道长吉,种德久昌。
南昌艾溪严氏字辈:曰廷抚昌运,四海洽时雍,间永长江水,湛然心迹同,怀仁以辅义,百世仰高风。
湖北荆州严氏字辈:梦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 名人: 严遂,战国韩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仲子。韩国大臣。韩列侯时,与相国侠累(即韩傀)争权。曾在朝廷直指侠累过失,为累叱斥,愤而拔剑趋前。旋惧诛奔齐,求得聂政代为报仇,刺杀侠累。《战国策·韩策二》、《史记·剌客列传》以严遂为韩哀侯之臣,不确。《韩非子·说林上》:“严遂不善周君,患之,冯沮曰:严遂相,而韩傀贵于君,不如行贼于韩傀,则君必以为严氏也。”说又不同。
严忌(约前188-前105),西汉辞赋家。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讳,改为严。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一说由拳(今浙江嘉兴)人。始与枚乘、邹阳等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濞阴谋叛乱,谏而不从,遂离吴,客游于梁,颇得梁孝王厚遇。世称严夫子。著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为哀伤屈原之作,载《楚辞章句》。
严助(-前122),西汉辞赋家。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讳,改为严。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严忌子,一说族子。武帝初,郡举贤良对策,擢为中大夫,后任会稽太守,数年无政绩,复归长安,任侍中。常为文作赋。素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安入京朝觐,与助私交议论。终因刘安谋反事株连被杀。有赋三十五篇,论文四篇,皆佚。
严延年(-前58),西汉官吏。字次卿,东海下邳(江苏邳县)人。宣帝时,为涿郡太守,严酷诛杀豪强东高氏、西高氏等。迁河南太守,又摧杀豪姓大族甚多,被称为“屠伯”。后坐谤朝政,被杀。
严彭祖,西汉今文春秋学“严氏学”的开创者。时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下邳镇东南)人。字公子。任河南东郡(今河南濮阳)太守,以高第任为左冯翊,迁太子太傅等职。与颜安乐从眭孟受《春秋公羊传》,宣帝(刘询)时立为博士。他认为“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著作已佚。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公羊严氏春秋》和《春秋严氏记》等书。
严君平,西汉隐士。名遵,一作尊,蜀(治今四川成都)人。成帝时,卜筮于成都市,日得百钱,即闭门读《老子》。曾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欲为官,后被当时著名文学家杨雄所敬重。著有《道德真经指归》、《隋书·经籍志》等十三卷,今仅存七卷。
严光,东汉隐士。一名遵,字子陵。会稽余姚人。本姓庄,少有高名,曾与汉光武帝一同游学。光武即位,他变姓易名,隐身不仕。强召至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就,归隐于富春山。宋人范仲淹称:“云天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浮调,东汉末年佛教翻译家。浮调亦作佛调,为现存佛教记载中最早出家的汉人。他曾和安玄合作译经。
严羽,南宋文学批评家。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约生于宋理宗赵昀(1125-1264)宝庆年间。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与严仁、严参齐名,号称“三严”。他着重对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等理论进行探讨,对宋诗之多用典、多议论等提出批评,提倡汉、魏、盛唐诗歌,强调诗中要有“神韵”、“妙语”。对后世王世贞创“神韵说”和袁枚的“性灵说”都有影响。清初冯班曾作《严氏纠缪》,对其理论提出批评。著有《沧浪诗集》、《沧浪诗话》等。
严仁,南宋文学家。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好古博学。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杀之。仁尝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世号“邵武三严”。著有《清江欸乃集》,杜月渚为序,已佚。
严参,南宋文学家。字少鲁,邵武(今属福建)人。志则崖岸,外无廉棱。论议之间,微见其际。或劝广交延誉,则掩耳不答,高卧中林,自号三休居士。与同族严羽、严仁齐名,江湖诗友目为“三严”。其词近辛弃疾、刘过一派。
严嵩(1480-1568),明臣、藏书家。字惟中,一字介溪。分宜(今属江西)人。弘治进士,授编修。嘉靖中,任武英殿大学士。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恃宠揽权,凡有陈述时政者,皆斥戳杀。文武官吏如夏言、曾铣、张经、杨继盛等,劾他有十大罪五大奸,皆被诬杀。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其父子,他被革职,家产被没收,不久病死。家藏秘册极多,大多是劫来之物。据《严氏书品册页目》著录,家藏手抄本宋元书籍2613册,后入大内书库。经史子集诸书,计5852部,道佛各经计914部。家被抄后,所藏书籍皆发给各儒学收贮及各寺观共诵。王世贞《朝野异闻录》称:籍没,严嵩家宋版书籍6853部。著有《钤山堂集》35卷。
严世蕃(-565),明臣。号东楼,严嵩子,江西分宜人。由父荫入仕,累官工部左侍郎。时严嵩昏老,朝事一委世蕃。卖官索贿,无所不欲。《明史》称时“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筐篚相望于道”。后为御史邹应龙弹劾,戍边雷州,未至而返,又大造庭园,日纵*乐。后谋反,被杀。籍没家产金三万余两,银两万余两,珍宝古玩数百万。有《寿春堂集》。
严澄(1547-1625),明琴家。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字道彻,号天池。以文荫官至邵武(今属福建)知府。结琴川琴社,以京师沈大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其演奏风格清微淡远。因家住虞山,故称“虞山派”。他认为琴曲虽能表达歌词内容,但常突破文字之局限,故其所编《松弦馆琴谱》中所收之琴曲仅有曲调而无歌词。
严绳孙(1623-1702),清初文学家。字荪友、冬荪,号秋水、藕荡渔人,江苏无锡人。康熙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典试江西,迁右中允告归。《清史稿》载圣祖称姜宸英、朱彝尊和他为“海内三布衣”。曾撰明史《隐逸传》。工文词,善书画,尤精楼阁花鸟。有《秋水集》等。
严鸿逵,清学者。浙江湖州人,字赓臣,吕留良弟子。讲学乡里,与曾静、张熙结交,反对清朝统治。曾拒绝与修《明史》。雍正六年(1728)以曾静案被捕。日记中多讥讽清廷之语。十年定案时已死,被戮尸枭示。其孙充军至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严信厚(1838-1907),清末实业家。字筱舫,浙江慈溪人。早年在上海宝城银楼当职员。曾为李鸿章镇捻军运送饷械。1885年署长芦盐务帮办。以盐务起家,从事商业,积资巨富。1887年起陆续创办和投资的企业有宁波通久源轧花厂、纱厂、面粉厂,上海中英药房,华兴水火保险公司,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并在各地设钱庄。1900年成立上海商业公议公所,后任该所总理,上海商务总会总理。
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第一人。首倡“信、达、雅”翻译标准。1900年参加唐才常所创国会,任副会长。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严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孙,天津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4年任贵州学政,将贵阳南书院改为经世学堂,聘贵州名儒雷廷珍为堂长,首开贵州新学风气。1897年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主张在科举中设经济专科,包括算学、律学、格致制造、测绘等。戊戌政变后退居天津,1904年创私立敬业中学堂(后改名南开中学)。同年任直隶学校司督办,综理全省学政,设立天津模范小学和北洋师范、高等法政等学堂。后任学部侍郎。1912年后在天津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著有《严氏教女法》、《严修诗集》、《自订年谱》等。
其他严姓名人有清文字学家严可均,诗人严遂成等。近当代严姓名人有物理学家严济慈,近代博物院事业创建人之一严智怡,水利学家严恺,信息学家严怡民,历史学家严耕望,社会学家严景耀,作家严文井,指挥家严良堃,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国民党官员严家淦等。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家谱实录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顺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条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1341-1370)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1500-1583)”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四.仕宦
严公钧举(仲玠公),1341-1370(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六.人物传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七.大冶下圻严氏宗谱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后,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说》: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业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1341-1370)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四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是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生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失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献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园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也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年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严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严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1500-1583)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我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湖北郧西上津严姓辈分如下:
1、士、德、宾、国(圣、兆)、永、祝、在(子、浩)、文(汉、克、朝)、绍、宝。
2、训、敬、维、怀、贞、敏、毓、秀、作、善、逢、祥、百、世、其、昌。
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严氏家族,祖籍江西奉新县石巷(今属奉新县会埠镇)。1336年,自元顺帝(即元惠宗)四年落业该地以来,已近700年历史。该族人口众多,家族人员遍及省内外,是当地的一支名门望族。其《严氏宗谱》自1739年(乾隆四年)在严天开主持首修以来,经过多次撰修,方成规模。迄今保存完整,内容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谱书,颇具历史价值。
严姓有多少人口_严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本文2023-09-22 12:01: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