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谢氏从哪里迁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2收藏

四川谢氏从哪里迁来,第1张

一、 姓氏源流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 威怀堂。 2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 郡望: 1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 家族谱牒 1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2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3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4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6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7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山东省东阿谢氏家乘不分卷 8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9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10 福建:永定谢氏族谱一卷 11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12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13 湖南:汉寿谢氏三修族谱四卷 14 四川:湖广填四川大竹谢氏族谱一卷五、 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关于谢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学的姓氏几乎各不相同,我是班上唯一姓“谢”的。这个周末的作业就是写一份研究报告,我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于是便做了一份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谢氏的来源和谢姓的历史名人。

2、 走访亲戚朋友,了解谢氏人口和分布情况。

3、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谢氏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的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谢氏来源

出自任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第七为任姓。任姓建有十个小国,第一就是谢国。外族改姓也是来源之一。谢氏在100大姓中名列第24。

上网、教科书

历史名人

谢眺、谢赫、谢翱、谢迁、谢清高……

上网

谢氏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谢氏人口总数已超过1000万。

书籍

谢氏族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四、结论

1、 我国谢氏出自任姓,为皇帝之后。得其姓者14人,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十个小国,第一为谢国。盖谢失国,百姓以国为姓,就是河南谢氏。也有少数民族改姓为谢,亦为河南谢氏。

2、 在历史长河中谢氏人才辈出。有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谢眺,提出中国绘画史上“六法”著名画家谢赫;南宋爱国主义诗人、散文家谢翱;明朝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的谢迁;还有清代航海家、旅行家谢清高……等等。我为谢氏祖先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到自豪。

3、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谢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24位。据统计,谢姓人口总数超过1千万。

东阳[东阳,读音作dōng yáng(ㄉㄨㄥ ㄧ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山东省昌乐县。

东阳邑,古称营陵、营丘,原为殷商莱国之地,西周初期,该地区被赏赐给姜太公,莱国不服,屡次与姜姓齐国争夺该地区。

齐灵公姜环十三年(公元前569年),齐灵公派大将军晏弱率军侵取莱州,占领营丘,灭了莱国。之后,晏弱在其地修筑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命名为东阳城,故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以东一带。自此,东阳成为齐国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春秋时期,驻扎在东阳城的军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山东省费县。

费县,古称鄪地、鄪邑,在上古系少皞的属地,西周初期属于青州。

公元前1056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联合起来进犯鲁国,周公姬旦的儿子鲁侯伯禽率领诸侯讨伐,在鄪地告诫军士。史官记录了当时伯禽的誓辞,名为《费誓》,这是最早记载费地的文字。在西周初期,鄪地自为一国,为鲁国的附属国。

大致在周宣王时代,周王室封鲁懿公姬戏之孙为鄪伯,鄪地自此成为伯国。在史籍《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费伯帅师城郎”,说明在鲁隐公姬息姑(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时鄪地仍为伯国。

至鲁桓公姬轨执政时期,鄪国沦为鲁国的一个邑。

鲁僖公姬申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为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又叫采邑。随着鲁国公室的逐渐衰微,到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后,姬季友的后裔季孙氏据鄪邑自立为国,称费惠公,因鄪邑在鲁国东北部地区,因此又称东阳公。

齐威王执政时期(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费国曾一度被齐国所吞并,齐威王改其为武城即南城,并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军。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后,费国又被楚国吞并。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始置县,属东海郡,至今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该地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之间。

在史籍《姓苑》中记载:“东阳姓,此出于东阳郡也。”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东阳邑归属赵国。

到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赵国,大将军王翦身先士卒,一举攻下赵国重镇井径(今河北井径)。

之后,王翦率上地兵(今陕西北部),羌瘣率羌兵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今河南新乡),分由南北夹击赵国都城邯郸。赵幽嫪王赵迁派大将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后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昏庸的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迁杀死。由于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在他被杀后,赵国军队人心涣散,部队纷纷解体。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农历3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领了东阳一带,赵军大将颜聚惧怕逃走。到农历10月,王翦、羌瘣合军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并率兵驻扎于中山地区,准备对燕国下手。

赵国灭亡后,秦始皇将东阳之地设为东阳郡,居于东阳之地的原赵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东阳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古邑的名称,其邑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盱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置县制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春秋时期,盱眙古名为“善道”,属于吴国,曾是春秋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

到春秋末期的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的农历6月,越王句践灭吴国,盱眙归属于越国。

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国东侵,楚宣王熊良夫在灭越国之后扩地至泗上,盱眙成为楚国的东阳邑。

在战国时期,东阳邑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时期东阳侯张相如,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汉朝时期开国功臣张相如的侯爵称谓,封赐于东阳郡婺州。

西汉王朝到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在太尉周勃的扶持下即位执政,他登基后即下决心要对付一直侵扰汉廷西陲的匈奴,曾坚持要御驾亲征匈奴。

臣子们慌了手脚,请出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由于薄太后的极力反对,使得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了亲征匈奴的计划,而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指挥前线对匈奴作战。

当时,匈奴老上单于指挥匈奴骑兵已经深入汉地数百里,前兵锋头离长安城只有八十里。在得知东阳侯张相如集结了十万人马,并调动匈奴军附近的上郡、北地郡和陇西郡三郡汉军源源不断地进驻时,老上单于果断下令撤退。在张相如统率十几万大军出兵时,匈奴军早已经一溜烟跑远了。

张相如举棋不定,谨慎过度,琢磨好久后率大军空手而归。

汉文帝心中明白,无论是张相如,还是周舍、张武等人,皆非大将之材,所以劳师而无功,徒令匈奴人耻笑。催后撤了张相如的职务,起用并培植了周勃之子周涯夫。

在东阳侯张相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称号为姓氏者,称东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东阳王拓拔·丕,属于以爵位称号为氏。

北魏武卫将军拓拔·谓,是北魏烈帝拓跋·翳槐的第四子。

史书记载,拓拔·谓宽雅有将略。常从北魏道武帝征讨,有功,除武卫将军。其子拓拔·丕,在北魏太武帝时从驾临江,赐爵兴平子。北魏献文帝即位后,累迁至侍中。

当时丞相、车骑大将军拓拔·乙浑谋反,拓拔·丕以奏闻,诏收拓拔·诛之,功迁尚书令,改封为东阳公。到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再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

拓拔·丕有个儿子叫拓拔·超生,一直为北魏孝文帝喜爱。北魏孝文帝曾车驾亲幸拓拔·丕的家,以其执心不二,诏赐拓拔·丕入八议,传示其子孙,允许犯罪百次,听责数恕之(犯一次减一次,一百次以内皆饶恕其罪)。

在拓拔·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东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东氏、阳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东阳太守沈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该支东阳氏,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东阳太守、尚书仆射、太子太师沈约。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先后在南朝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传说沈约左眼两个瞳仁,腰上有紫色胎记,聪明过人。他的祖父沈林子、父亲沈王璞都曾担任高官,后父亲被南朝宋国所杀,沈约只好到处“潜窜”、“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积累了二万卷书。他母亲怕他过分勤苦熬夜损坏身体,常常减少一些灯油,他于是白天读书,晚上背诵,终于博通群籍,文才粲然,名声显赫一时。后来被济阳蔡兴宗、安西晋安王、齐文惠太子、竟陵王等显贵赏识和提拔,直晋到担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宁朔将军、辅国将军、五兵尚书、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显要职位。

随后,沈约协助南朝梁武帝萧衍谋划和夺取齐国大位,建立了南朝梁国。在建立南朝梁政权的过程中,沈约曾连夜草就梁武帝的即位诏书,后来连南朝梁武帝自己都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就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于是沈约被南朝梁武帝任命做了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重职,同时分封为“建昌县侯”,并将其母亲谢氏封为“建昌国太夫人”。后沈约又担任了更加显赫的职务。

沈约是南朝时期一代文学巨豪,创造了诗歌格式上的“永明体”,他还是著名的史学家,著述了《晋书》一百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还有《四声谱》等。

沈约还养了一代文杰,即著名的《昭明文选》之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萧选,当代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皆选用他的一些美轮美奂的诗文。尽管后世有的诗评家认为他的诗歌不如鲍照、谢灵运,但是在撰写“美文”方面,沈约算得是中国历代文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梁国建立的第二年沈约的母亲去世,南朝梁武帝曾亲自上门吊丧,进行慰勉,封赏并挽留他继续工作。

沈约不喜欢喝酒,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他的地位极端显赫,自己却非常朴素,每次被加官,他总是推辞再三。沈约的性格是澹泊自甘的,他在“东田”盖了一幢房子,一眼能够眺望郊外田野,在那里他曾经写下三千余字的《郊居赋》,不但铺陈景色汪洋恣肆,也写出了自己“伴君如虎”、隐居保身的心情,文笔极端细腻生动。

沈约为人低调,作官一直战战兢兢、勤谨持惴,但最终还是不能免祸。在后来的几次谈话中,他的言辞皆不合南朝梁武帝的胃口,皇帝因此对他产生了不满,于是沈约“忧惧而逝。”

沈约逝世时,他的嫡子沈旋当时已担任了高官,南朝梁武帝免除了他三年守丧之礼,坚持要他在朝为职,直到沈约的妻子过世,才放沈旋回到封地“建昌县”。后来,沈旋又辗转为官,最后还是回到建昌,担任了“招远将军、南康内史”,当时百姓们皆称颂沈旋的清廉。沈旋逝世后,沈约的孙子沈实接班,继袭“建昌县侯”。

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皆非常崇敬沈约,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曾因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形容其体瘦。”《梁书·沈约传》中还将沈约的《郊居赋》完整记录下来,后世的许多成语皆出自该赋。

在沈约的庶裔中,有在南朝梁国被陈霸先所灭之时举族迁逃,随南朝梁武帝的孙子萧詧曾在江陵地区建立了西梁政权,传三帝后,西梁政权亡于隋文帝杨坚,沈约的庶裔子孙有改以先祖“东阳太守”之官称为姓氏者,称东阳氏,再后有改单姓杨氏者。

二历史名人:

东阳无疑:(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宋散骑侍郎、文学家,著有《齐谐记》七卷。

注:

在南朝宋政权的官历牒册中未查到“东阳无疑”其人,因此不敢断定其为南朝宋人。此处为抄录史书旧说。

就从你们确知的祖父辈起记即可,代代相传,世世增修,自然就成卷秩浩繁的大族谱。

关键是后辈是否有人愿意接力增修。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族人分居各地,续谱是一项苦差。

编辑族谱不要贪多求全,修成半部百科全书,毕竟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生活常识等就不要填充入族谱,这样可以节省费用,用于支付提高印刷质量的费用,比如印刷照片类内容的彩页。汉字增笔或减笔即成别字,世系线确保没有连接错误,因此印刷前切要认真校对印刷稿本。

族谱就是族谱,紧紧围绕族人、族事的主题就好。

笔下不记人过。没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实记生卒时间、墓葬地点及子女的数量、名字、排行,即可。具有精彩事迹或履历的族人,宜作传记。

四川谢氏从哪里迁来

一、 姓氏源流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