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姓氏的来历.....
滕姓,百家姓排名第73位。
滕姓起源:天下滕姓出滕州,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伟》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这也应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留待专家学者们考证。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曾借赴北京采访之机与有关领导到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目前已知的七种滕氏家谱,分别是: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的《朱方滕氏五修族谱》、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浙江临海博物馆的《南阳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现存美国的《浙江东阳滕氏宗谱》、山东泰安图书馆藏的《泰安滕氏家谱》,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
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
一般认为,南阳假守腾应该和内史腾是一个人。
源流一,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处。据史籍《万姓统谱》、《广韵》等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绣(字错,史称错叔绣或滕错叔)于滕(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历史文献《滕县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直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将兄长驱赶到齐国,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称宋王偃。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史称宋末君。这位宋康王十分好战,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四处用兵,八方征讨,在期间一举灭了滕国。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滕国灭亡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期望考古的新发现。末代滕国君主称滕伯,名叫姬文。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汉化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司空陆腾,主语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陆腾,为北周政权的大司空,祖籍为代北鲜卑拓拔部人,高祖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东平王。陆腾就是拓拔·俟的玄孙,以汉姓陆为姓氏。在陆腾的后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际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分称腾氏、滕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腾姓、滕姓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经常混用。
源流四,源于鲜卑族汉化改姓,出自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部叱罗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坚被杀,而原来前秦统治的区域也划分为了很多个小国家。慕容垂反叛后率军攻打邺城,符坚的儿子符丕抵抗了很长时间后终于不支,率部退往并州。而慕容垂也占领了邺城,但是此时的邺城已经被打的稀八烂了,慕容垂觉得继续留在邺城还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击败了其它的鲜卑人后占领了龙城,定都于此。恢复了“燕”的国号,历史上称为“后燕”,而他的世敌符丕退往并州后宣布继承大统,成为了前秦国的新一任皇帝。
叱罗·悉罗滕归附慕容垂之后,被后燕国主慕容垂任命为尚书郎。叱罗·悉罗滕的后裔子孙,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滕氏、腾氏,逐渐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
源流五,源于蒙古族汉化改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沙喇图鲁腾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沙喇图鲁滕氏,亦称沙喇图鲁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latuluteng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沙喇图鲁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鲁氏、陆氏等。
源流六,源于满族汉化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女真齐克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齐克滕氏,亦称齐克腾氏,满语为Cikteng Hala,汉义“箭杆”,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齐克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齐氏等。
四、得姓始祖
错叔绣。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州市,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错叔绣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州西南),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
滕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
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滕立国约一千年,当中史册有记载的国君有“滕昭公”、“滕定公”及其子“滕文公”。滕国为齐所灭,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东滕州,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据《广韵》载:“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又据《吴门滕氏世略抄》载:“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徙,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还有甘肃省金昌市朱王堡镇下汤村六社,滕先超等人,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五社滕先文等人。
六、家谱文献
江苏朱方滕氏五修族谱六卷,(民国)滕世忠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铅印本。
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一卷,(清)滕文昭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
浙江乐清南阳滕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东阳滕氏宗谱二十卷,(清)滕廷锺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山东泰安滕氏家谱一卷,(民国)滕锡龄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手抄本。
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民国)滕练成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建瓯滕氏六修宗谱,(民国)滕金泉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无锡滕氏宗谱,(清)滕廷锺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汤溪南阳郡滕氏宗谱,(清)滕贵平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种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浙江汤溪南阳滕氏宗谱,(清)滕春逵等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种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浙江汤溪南阳滕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种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浙江兰溪大塘滕氏宗谱,(清)滕玉珊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浙江金华让长滕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残本)。注:浙江省金华市让长村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开始修续编撰《滕氏宗谱》,已完成修定。
原《金华让长滕氏宗谱》编修于北宋庆历年(1041—1048)间,至1936年最后一次修续,历经十八次近千年修编史。金华滕氏第一世祖令琮公(唐 国子监 司业),居住兰溪南住山。从令琮公唐714年明经三礼及第时计,家族延袭至今,已历四十三世,有1300年的历史。第五世滕珦(754—840),出生南住山,进士及第,历四门博士、侍郎、御史、太子右庶子等。赐户部尚书、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左仆射和金紫。致仕后,唐皇李昂赐给珦公新的居住地“金华白沙溪口”即燕山坑口村(多类史书有载)。金华滕氏第二十一世孙(出生金华白沙溪口)滕浩,儒学训导致仕后,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迁居让长村,为让长村滕氏第一世祖(支系),至今也历二十三世,即金华滕氏四十三世 。
其中唐朝时的“东阳郡”或简称“东阳”名,就是现在的“金华”(市)。唐朝时的“东阳郡兰溪县紫岩乡南住山”,今全称:浙江金华(地区)兰溪市上华街道寺前村南住山。
滕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残本)。
滕姓汉字书法演变过程和滕氏姓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整理:袁口 滕华 口述:滕宪斌)
山东梁山袁口滕氏家族的来历一直都是未解之谜。前几年国内兴起宗族文化的时候,大部分家族成员都愿意追根溯源,了解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而我在和全国滕氏家族联系上以后发现,我所属的这支血脉和全国各地的滕氏哪一家都没有交集。后来得知我们袁口这支是从黄河北的王坡村(现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王坡村)讨荒来到这里。但在王坡村老祖宗到我祖祖爷爷那辈再往上就找不到源头了。
人对自己怎么走的可以不知道,却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天下滕姓出自山东滕州,但袁口一脉祖宗的脉系成谜,这样的谜惑让我很是纳闷:一个家庭必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有可能会走散,但是,一个人得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吧,怎么在老祖宗那里,袁口滕氏脉系就不能理清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打听了全国很多滕氏家族的人。众说纷纭,还是无果。
袁口100多口滕氏子孙寻根梦灭,成了我们这支滕氏血脉的心事。
我滕氏家族在山东梁山县的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袁口扎根生活不到20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人的繁衍,至今100多口人。全国姓氏人口排位第211,算是人口不大的姓氏。
解放前,滕氏第一位从山东聊城东阿的王坡来到袁口的是一个叫滕元高的用手推车推着他父亲滕秉(又说是昺)一路逃饭来到袁口的。
《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开挖疏浚大运河后,袁氏在此建村,并设有渡口,故名袁口”。
众所周知,古代京杭大运河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航运一直是古代交通、经济的枢纽。所以,人口最多、最活跃的地方就是运河两岸。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沿岸村庄名字有一溜十八口的说法。因为是人工河,所以我姥姥家的村名是开河。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闸于此地,也称开河闸,设运河水驿,也称为开河驿,明清时期设置开河镇,镇政府驻地于此地,开河村因此也被称为开河镇,当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于此,集市繁华,也称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说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记载有关此地风情。关于村名的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说是“因明朝永乐9年(1411年)开挖疏浚大运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开河停靠上岸驻留,据老人们说当地曾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字匾。
袁口是古代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元代会通河沿线的八大重要城镇之一,(八镇:南阳镇、鲁桥镇、开河古镇、安山古镇、长沟、南旺、袁口古镇、靳口古镇)和济宁北到安山镇之间“百里十八口”的十八个重要渡口之一(十八口:袁口,常仲口,王仲口,王思口,靳口,马口,王口,湖口,太口,温口,孙口,坝口,桥口,唐口,何长口,小门口,路口,欢口)。其中,袁口渡口因为一条贯穿东西主要交通干道,成为当年最为繁荣的古镇。
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袁口建起节制闸(南距开河闸6公里)后,这里的运输及商贸业快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清 代遂成汶上(旧时属汶上县)“首镇”,镇内“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是汶上漕粮收兑 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沿京杭运河,自袁口向北有靳口、安山二镇,向南有开河、南旺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袁 口则处于五镇中心。每至河水汛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陆地交通,则有东西方向的驿道, 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至水泊梁山,与郓城、鄄城相通。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过闸待运的船只帆墙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位居百里五镇之首。
观祖上从王坡一路来此的原因:王坡村是黄河北岸防洪堤下的一个小村,土地贫脊,交通闭塞,村民很是贫穷。我的祖上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到的王坡已无从考究,往上可追溯三代,先祖国瑞,其子井山、到滕秉(又说是昺)。因为过度贫穷,聊城王坡的滕氏一族实在是走投无路,为了生存,我的祖爷爷滕元高当年带着他的父亲一路要饭逃荒到袁口,发现这里来往人多,便落脚于此。开启了袁口滕氏一族的先河。
先祖滕元高在袁口做馍房生意,管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吃饭。他育有两个儿子三女,长子滕文选,次子滕文章。
我的爷爷滕世荣是滕文章的次子。滕文章夫妇因病早世,大爷爷滕世昌年少时因为牵了别人家的几只羊,被告到衙门,得到消息的太爷滕文选(当时滕文选开药房,太爷滕文章夫妇已去世)匆忙到我大爷爷家,拿了五块大洋给我大爷爷出去躲躲,从此下落不明,至今都音信全无,据说是去了东北,但是我和东北的滕氏家族也建立过联系,都没有人知道滕世昌这个人名的,也没有承认祖辈是山东袁口的。从此,家谱上滕世昌这支就后继无人了。但是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滕世昌老人怀揣5块大洋闯关东,从此杳无踪影。
再说长子滕文选有六个女儿,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滕世玉,也是最小的儿子。滕文章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袁口滕氏除了我的祖上滕元高的后人外,其实还有一个太爷滕文秀,滕文秀是滕秉的二哥滕街的孙子,其父为滕元善,兄弟五人,家中排行第二(长子文远、三子文魁、老四文烂、老五文禹,可惜元善这支传到现在已无后人),滕文秀在王坡实在无法生活,到梁山县袁口投奔堂叔滕元高,后来也在袁口成家立业,只可惜只有四个女儿,也分别嫁人,四个女儿因为嫁人就没有联系了。
因为滕家在袁口人丁稀少,同姓之间也就显得非常亲,太爷滕文选六个女儿、滕文章三个女儿、滕文秀四个女儿,所以我们才有了十三个姑奶奶的传说。假如当时这十三个姑奶奶都是男丁,袁口滕氏传到现在必然是名门望族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话说滕氏一族在袁口因为人丁稀少,常常受到人多势众的外族人欺负,我爷爷滕世荣也为了糊口被抓壮丁去了南阳当兵。尽管滕世玉当时开药房做中药生意,“聚泰和”中药店相当有名。当时家中经济有所宽裕,在袁口有了一定的地位,但终究还是人少受气。为了稳固滕氏家族在村上的地位,他长袖广舒,结交三教九流,八拜磕头兄弟十三人,南袁口杨家、东袁口于家等等,当时名气骤升,与此同时家族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一时间滕家门前很是红火。他结拜庞记染布房、“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外地人前来做生意而扎根于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景不长,滕世玉英年日浙,享年46岁。当时袁口滕氏家族只剩有五口人,滕文选夫妇、滕世玉遗霜滕于氏,其子滕保庆(7岁)、滕保志(5岁),老的老、小的小,刚刚起飞的滕氏商业帝国随之坍塌。当时因为我的爷爷滕世昌在南阳(只传说在南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当兵,太爷滕文选托人用三百块大洋把我爷爷赎回,帮他成家立业。当时家在梁山鹿弯的15岁的我奶奶丁兰芝跟随她父亲也是逃荒并住在袁口运河西岸堤上的破草房里,离滕世玉的中药铺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年三寸金莲的她跟着他父亲到袁口逃荒,经热心人说合,嫁给了我快三十岁的爷爷滕世荣,后来就和我爷爷一起,经营着我家的馍房生意。
滕姓,百家姓排名第73位。
滕姓起源:天下滕姓出滕州,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伟》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这也应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留待专家学者们考证。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曾借赴北京采访之机与有关领导到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目前已知的七种滕氏家谱,分别是: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的《朱方滕氏五修族谱》、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浙江临海博物馆的《南阳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现存美国的《浙江东阳滕氏宗谱》、山东泰安图书馆藏的《泰安滕氏家谱》,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
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整理:袁口 滕华 口述:滕宪斌)
山东梁山袁口滕氏家族的来历一直都是未解之谜。前几年国内兴起宗族文化的时候,大部分家族成员都愿意追根溯源,了解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而我在和全国滕氏家族联系上以后发现,我所属的这支血脉和全国各地的滕氏哪一家都没有交集。后来得知我们袁口这支是从黄河北的王坡村(现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王坡村)讨荒来到这里。但在王坡村老祖宗到我祖祖爷爷那辈再往上就找不到源头了。
人对自己怎么走的可以不知道,却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天下滕姓出自山东滕州,但袁口一脉祖宗的脉系成谜,这样的谜惑让我很是纳闷:一个家庭必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有可能会走散,但是,一个人得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吧,怎么在老祖宗那里,袁口滕氏脉系就不能理清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打听了全国很多滕氏家族的人。众说纷纭,还是无果。
袁口100多口滕氏子孙寻根梦灭,成了我们这支滕氏血脉的心事。
我滕氏家族在山东梁山县的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袁口扎根生活不到20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人的繁衍,至今100多口人。全国姓氏人口排位第211,算是人口不大的姓氏。
解放前,滕氏第一位从山东聊城东阿的王坡来到袁口的是一个叫滕元高的用手推车推着他父亲滕秉(又说是昺)一路逃饭来到袁口的。
《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开挖疏浚大运河后,袁氏在此建村,并设有渡口,故名袁口”。
众所周知,古代京杭大运河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航运一直是古代交通、经济的枢纽。所以,人口最多、最活跃的地方就是运河两岸。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沿岸村庄名字有一溜十八口的说法。因为是人工河,所以我姥姥家的村名是开河。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闸于此地,也称开河闸,设运河水驿,也称为开河驿,明清时期设置开河镇,镇政府驻地于此地,开河村因此也被称为开河镇,当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于此,集市繁华,也称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说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记载有关此地风情。关于村名的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说是“因明朝永乐9年(1411年)开挖疏浚大运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开河停靠上岸驻留,据老人们说当地曾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字匾。
袁口是古代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元代会通河沿线的八大重要城镇之一,(八镇:南阳镇、鲁桥镇、开河古镇、安山古镇、长沟、南旺、袁口古镇、靳口古镇)和济宁北到安山镇之间“百里十八口”的十八个重要渡口之一(十八口:袁口,常仲口,王仲口,王思口,靳口,马口,王口,湖口,太口,温口,孙口,坝口,桥口,唐口,何长口,小门口,路口,欢口)。其中,袁口渡口因为一条贯穿东西主要交通干道,成为当年最为繁荣的古镇。
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袁口建起节制闸(南距开河闸6公里)后,这里的运输及商贸业快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清 代遂成汶上(旧时属汶上县)“首镇”,镇内“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是汶上漕粮收兑 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沿京杭运河,自袁口向北有靳口、安山二镇,向南有开河、南旺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袁 口则处于五镇中心。每至河水汛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陆地交通,则有东西方向的驿道, 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至水泊梁山,与郓城、鄄城相通。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过闸待运的船只帆墙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位居百里五镇之首。
观祖上从王坡一路来此的原因:王坡村是黄河北岸防洪堤下的一个小村,土地贫脊,交通闭塞,村民很是贫穷。我的祖上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到的王坡已无从考究,往上可追溯三代,先祖国瑞,其子井山、到滕秉(又说是昺)。因为过度贫穷,聊城王坡的滕氏一族实在是走投无路,为了生存,我的祖爷爷滕元高当年带着他的父亲一路要饭逃荒到袁口,发现这里来往人多,便落脚于此。开启了袁口滕氏一族的先河。
先祖滕元高在袁口做馍房生意,管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吃饭。他育有两个儿子三女,长子滕文选,次子滕文章。
我的爷爷滕世荣是滕文章的次子。滕文章夫妇因病早世,大爷爷滕世昌年少时因为牵了别人家的几只羊,被告到衙门,得到消息的太爷滕文选(当时滕文选开药房,太爷滕文章夫妇已去世)匆忙到我大爷爷家,拿了五块大洋给我大爷爷出去躲躲,从此下落不明,至今都音信全无,据说是去了东北,但是我和东北的滕氏家族也建立过联系,都没有人知道滕世昌这个人名的,也没有承认祖辈是山东袁口的。从此,家谱上滕世昌这支就后继无人了。但是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滕世昌老人怀揣5块大洋闯关东,从此杳无踪影。
再说长子滕文选有六个女儿,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滕世玉,也是最小的儿子。滕文章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袁口滕氏除了我的祖上滕元高的后人外,其实还有一个太爷滕文秀,滕文秀是滕秉的二哥滕街的孙子,其父为滕元善,兄弟五人,家中排行第二(长子文远、三子文魁、老四文烂、老五文禹,可惜元善这支传到现在已无后人),滕文秀在王坡实在无法生活,到梁山县袁口投奔堂叔滕元高,后来也在袁口成家立业,只可惜只有四个女儿,也分别嫁人,四个女儿因为嫁人就没有联系了。
因为滕家在袁口人丁稀少,同姓之间也就显得非常亲,太爷滕文选六个女儿、滕文章三个女儿、滕文秀四个女儿,所以我们才有了十三个姑奶奶的传说。假如当时这十三个姑奶奶都是男丁,袁口滕氏传到现在必然是名门望族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话说滕氏一族在袁口因为人丁稀少,常常受到人多势众的外族人欺负,我爷爷滕世荣也为了糊口被抓壮丁去了南阳当兵。尽管滕世玉当时开药房做中药生意,“聚泰和”中药店相当有名。当时家中经济有所宽裕,在袁口有了一定的地位,但终究还是人少受气。为了稳固滕氏家族在村上的地位,他长袖广舒,结交三教九流,八拜磕头兄弟十三人,南袁口杨家、东袁口于家等等,当时名气骤升,与此同时家族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一时间滕家门前很是红火。他结拜庞记染布房、“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外地人前来做生意而扎根于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景不长,滕世玉英年日浙,享年46岁。当时袁口滕氏家族只剩有五口人,滕文选夫妇、滕世玉遗霜滕于氏,其子滕保庆(7岁)、滕保志(5岁),老的老、小的小,刚刚起飞的滕氏商业帝国随之坍塌。当时因为我的爷爷滕世昌在南阳(只传说在南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当兵,太爷滕文选托人用三百块大洋把我爷爷赎回,帮他成家立业。当时家在梁山鹿弯的15岁的我奶奶丁兰芝跟随她父亲也是逃荒并住在袁口运河西岸堤上的破草房里,离滕世玉的中药铺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年三寸金莲的她跟着他父亲到袁口逃荒,经热心人说合,嫁给了我快三十岁的爷爷滕世荣,后来就和我爷爷一起,经营着我家的馍房生意。
滕姓氏的来历.....
本文2023-11-26 03:11: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