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县的名人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6浏览:3收藏

四川省蓬溪县的名人有哪些,第1张

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改革,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张鹏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亥白,祖籍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胡传淮选注的《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与张问安、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乡试第一。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饮杜诗集》。

程孟宗《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遂宁府蓬溪县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

张令问,自号天国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学善诗,不屑仕进,以隐居闲适为乐。尝赠杜光庭诗云:“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白昼眠”。可见其志趣。《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其事迹。

谢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知小溪县,重其人而与之订交。尝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盘),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著有《五龙山居诗》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张赞(1415—1489),字邦翊,号靖翁,明代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系其昆孙。明景泰五年(1454),张赞中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纯,明习典故,智略可任边事,遂于天顺八年(1464)出任云南省姚安府知府。张赞到任后安辑地方,拊循人民,躬节俭以励其俗,登诗书以施其教,威德并行,吏民服从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凿,士知礼义,惠政卓著,吏民称颂。《云南通志》《姚安县志》,载其事迹。

席春(1472—1535),字仁同,号虚山,席书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云贵巡抚、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诗文雄深,著有《虚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号梅山,席书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进士,官户科给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劝阻,被贬谪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书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俱相继取道还家,与席彖联床故庐。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书、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别,各作诗记之。世宗继位,复席彖原职,而席彖已卒,赠光禄少卿。

张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协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谭缵,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进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监察御史,议大礼,引帝怒,杖于廷。又参劾权贵强夺民田事,几致奇祸。继而又弹劾翰林院学士、吏部尚书汪钅宏,先以揭贴呈堂,汪读之,面发红,云:“吾亦至此乎”?谭缵怒而对曰:“御史无状,据以闻,丝毫不敢隐”。闻者吐舌,暗称好一个铁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抚治信阳兵备,致仕卒。著有《宝梵寺修造记》。

谭訚,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进士,历官陕西副使,兵备固原,始议修边墙以御外患,因边有铁铸泉,番人数饮马于此,谭分兵驻守,番民不敢近境。边境安宁,大建边功,闻于朝,受上赏。

谭维,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进士。官主簿、户部主事。人称至孝,居乡耻逢迎。谭缵、谭訚、谭维是三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三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庆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进士。性至孝,中进士后,不就铨选,回乡归养三亲。躬耕数亩,出入闾巷,布袍草鞋, 不乘车马,与樵夫野老为伍。著有《陈情乞归养表》《重修学宫记》。

杨作楫,明末蓬溪人。万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升编修。万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闻喜县知县,以政绩卓异,升山西提督学政,转调任河南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祯初年,擢河南巡抚。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如破竹之际,杨作楫督兵剿捕,使起义军大受挫折。崇祯末年,卸任归里,家无余资,田舍仍旧,唯存书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鱼山书院记》《重修明月寺碑记》《重修学宫记》等诗文。

杨艹仰 ,号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祯诸生,以诗名于时,《明蜀诗》载有其诗。

杨廷极,杨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有诗集,今佚。《剑阁芳华集》载有其诗。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县鸣凤镇大儒沟人。幼家贫,研读经史不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娱。执教善诱,从学者众。杨兆龙、王许、梁再灏等名士皆出其门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兴文教者,实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传。

张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气节。读书时即不趋奉豪贵。惟事诸大家书籍,手口诵作不辍。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人,出任安徽怀宁知县十年,抑豪强,处衙蠹,救穷民,爱寒士,开运河,护城池,作养斯文,文教大兴;治怀实政,民深感戴。任期内,张懋诚续修《怀宁县志》并作序,今存。他还重修大观亭,今已成为古城安庆的一大景观。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辽阳知州,处死妖恶。特放科道,疏流民,纠保举。巡东城,称铁面御史。后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参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积案,官吏肃然,有古良吏风。著有《通政诗集》一卷。

张勤望(1694—1757),字孚嘉,号后斋,又号莲洲,张懋诚子、张船山祖父。天资敏悟,约已嗜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荫,补顺天粮马通判。后随祖父张鹏翮治黄河,实心办事,京察一等,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宁国府知府。会有徽宦与民讼争坟山,案积二十余年,上官以其贤能,专委勘谳。张勤望至徽,按册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归诸民,旁观数千人赞云:“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东莱州府篆,旋署登莱青道,题补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劝课农桑,奖善惩恶,作育英才,政声远播。乾隆十三年(1748),张勤望对登州莲洲书院重修,改名为瀛洲书院,今为山东蓬莱市城区历史名胜,遗址在蓬莱一中大门附近。其墓位于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今存,素碑无饰雕。

张顾鉴(1721—1797),字镜千,号耐舫、冰亭,张勤望子、张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顺天乡试副榜,得教习,考满,分发河南,署遂平知县。后补安阳知县,除奸剔弊,积习一空,蔡以台修撰赞美云:“西门豹、梁彦光之风,其复见于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调任嵩县知县,兴建伊川书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忧。服除,改补山东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知县,承办郯子花园行宫。升湖北均州知州,调任荆门知州,还署黄州通判,升汉阳同知,再升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以荆门州失出案,被议离任。工诗善书,著有《撷芳集》《晓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

杨兆龙,清代蓬溪县赤城镇葫芦坝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学正。为官廉洁持正,不为毁誉所动。出王士祯门下,其诗颇为王士祯赞赏,著有《杨兆龙诗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有传。

奚继徽(1741—1821),字慎典,号琴轩,清代蓬溪县人。少家贫,洁身自强,出则勤耕,入则勤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直隶曲周县令。为官十余年,除积弊,轻徭役,明决善断,惠民为先。去官日,士民绘“攀辕图”以送。年七十八卒于家。著有《琴轩诗草》《鹤鸣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则立,号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乡试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进士。幼聪颖绝人,凡书史之文,过目则能背诵。中进士后,出任山东观城县知县。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阳县知县,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囊无余钱,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著有《归林诗集》行世。

王旭龄,字东升,号书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举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进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县知县。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郧阳县知县。有惠政,廉洁自持,卒于官,贫不能治丧事,士民感其德,集资抚榇归里,闻者皆叹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东,清代蓬溪县人,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官、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性倜傥不羁,工诗,凡所阅历之事,必以诗记之。时云、贵、川三省白莲教起义,蒲文甲深感时局动乱,政局不稳,遂离任而归,不久病逝,年仅38岁,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诗集》。

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己巳(1809)年亲往云南办铜,所历山川风物,民习社风,皆行于诗。第二年回应城县时,“从前父老攀留处,又见儿童竹马迎”。甲戌(1814)年应城遇奇旱,县境大饥,流民塞道,迁徙他方。奚大壮亲奏,请缓征税,上悯其为事诚,百姓苦,准于减免。次年,再遇饥荒,倡议官绅、胥吏出俸赈济灾民,州境内流民安养,各图生计,得以民情稳定。二十二年(1817)升兴国州知州,四充湖北、云南乡试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书,言身染重病,奚大壮即请终养,离任回籍。后应聘掌教成都墨池书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岁。奚大壮为清代蜀中诗人,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清《国朝全蜀诗钞》录其诗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温江、昭化教谕,擢河南封邱县知县。有《试院煎茶》等诗留于后世。

陈鸿翥,字羽仪,号逵亭,清代蓬溪县隆盛场(今大英县隆盛镇)人。嘉庆年间庠生,历任什邡、夹江、珙县教谕。振德行于庠序,资单寒以膏火。晚致仕归,喜印《文昌孝经图注》以赠人。工书,遗迹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剑寺》等诗留存后世。

陈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诗人。曾任江西峡江知县,历官德化、瑞金、兴国、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义宁知州。工诗书,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清代顾也樵《诗缘正编》录有其诗。

钟瑞廷(1805—1884),字微垣,号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滩场(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授中书科中书。由于时局动荡,遂决意不求仕进,著书自娱。曾主讲蓬莱、蓬山、象山、经义书院。著有《龙溪诗草》2卷。

杨树之,名希淦,字树之,号荷溪,清代蓬溪荷叶溪(今荷叶乡)人。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官四川仁寿县教谕、浙江石堰场盐大使。著有《味鸥山房诗集》4卷。

庞际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县赤城镇水磨嘴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恩贡,喜为诗,著有《绿秀山房诗草》。

胥仁禧,号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镇周家店村胥家湾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九姓土司训导、巴县教谕。有《寄庞际超四首》等诗留于后世。

王衮,字补之,清代蓬溪布衣诗人,誉为蓬溪“诗人之杰”,终身贫困,常绝食,不食嗟来之食,性高洁。著有《匏庵志异》2卷、《抱牍山房诗集》2卷。

张秉谦,号虚船,清代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同治六年(1867)岁贡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义录》等。主讲蓬山书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为之作传,刻入《闻善录》中。

钟永定,号止安,清代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钟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曾任江苏按察使李鸿裔(中江人)幕僚,后回川主讲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任广安州训导,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岁卒于家。著有《龙溪诗草后集》4卷、《龙溪骈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云帆,清末蓬溪县旌忠乡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总理各国衙门章京、掌印郎中、海关道道尹。端品立行,办事练达。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任上,归葬蓬溪县旌忠乡。有诗《永圣祠题壁》等留存于世。

何中权,号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聪敏,博通书史,长于词章之学。大竹江国霖,以探花及第,过县境,与江莘野先生叙宗族,盘桓有日,提倡词章之学。何中权从学于江氏,尤得奥秘。所著诗赋,俱足传诵。

杨应祥,清代蓬溪人。光绪七年(1884)岁贡生。著有《倚竹窗诗草》4卷。《巴蜀古诗选解》录有其诗。

梁仲舒(1845—1908),字虚谷,清代蓬溪县高坪镇樟树坡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任蓬溪县劝学所视学,调任资阳训导、南川县教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于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馆诗草》《英灵集》。

庞仲瑶(1853— ?),名琼科,蓬溪县赤城镇禹城村大头沟人。清末秀才,民国时私塾教师。善诗、工书画。

曾世礼(1867—1928),字修五,蓬溪县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工诗善文,光绪三十二年(1906)优贡,与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并称“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乡知县。参加编辑有《蓬溪续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园诗存》等。

廖嶷,字云泉,蓬溪县新胜乡人,善诗文,工书画,山水师王石谷,后拜清末著名书画僧竹禅为师,笔力雄浑,画虎尤为所长。民国二十五(1936),客成都,与李瑞峰、傅双无、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辄醉而归。1938年2月,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和尚题廖嶷山水画云:“远望烟云锁翠峦,虎溪笑意对谁谈?渔翁指顾云何渡,一篙春水过江南”。今新都宝光寺尚存其书画。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县康家渡(今红江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梁山中学教员。民国初年,袁世凯欲称帝,他写下了感时绝句:“闲来无事数鸣豚,冬日围炉懒出门。休怪先生无远志,满天风雨近黄昏”。可见其对国事的感伤。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县新胜乡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习国画,工花卉、翎毛,尤善绘鹰鹞,人称“李鹞子”。1928年后,先后在隆昌、遂宁、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学国文和国画教员。建国后,选为蓬溪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段虚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镇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执教于四川美专、蓬溪中学。1956年,调至西南师范学院,专攻山水画,人称“段山水”。其诗也富有雅趣。

席征庸(1905—1990),蓬溪县上东乡人。民国时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主编小学语文教材。抗日战争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战送粮歌》《死守宝山城》等诗文。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有很多分支,你自己看一下属于那个支嘛

四川岳池新塘 福(80)志厚家道永隆昌

40、 四川三台有一支是从湖南省湘乡市沙石迁入的,入川始祖为第78世兴秀公,是永龙公(刘戴氏)之子,在雍正元年入四川。旧派:梦仕子友祖,福受永兴隆,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续派:忠义立朝纲,孝行定炽昌,尊宗崇典训,贤哲绍书香。

41、四川宜宾县永兴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烂泥沟等地的字辈:成(61派)仕永远景。思彦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还有四十辈这里没写。

42、四川宜宾县1727年从广东惠洲府和平县上塘黄沙方入四川宜宾县的:元(66)维荣集学绍登鹏举

43、四川宜宾:德元明清久 燕富正开科

44、四川内江市(属珪公次子绰公房泰谕公房系):谨箓前班次歌:泰延文仲德 永仕思友子 汝九世从虞 添景朝廷显 凤省有曰启 元舜肃恭唐 尚慈和惠礼 孔达立嗣昌。 新增后班次歌:渊源宗东鲁 开基发长祥 祖泽弥新远 兰奕总公方 荣华富贵美 余庆更称良 先前裕后盛 名魁四海扬。始祖(泰谕君佐公之次子字圣)

45、四川内江市响石镇白岩曾氏字辈:其(65)宗熙在万,润树照廷崇;肇蒙洪庆玉,嘉群尤维龙。系广东长乐儣渊公后裔。曾一书老先生有隆昌响石镇的曾氏族谱。电话:0832-3941105。

46、四川资中县鱼溪镇芋河村:文成万仕兴,国正天心顺。世代存忠孝。钦绍一唯明。崇儒怀先训。光宗守大伦、乾坤正应永、?荣乐升平。

47、四川资中某一支派:据传我所在位置的曾氏与四川宜宾蓝溪某处曾姓同是湖北进川一脉,当时说是三兄弟出发后一人走散而这两兄弟所持排辈谱一样。。。现我处所持辈谱是:成世永远景,思念袓宗治朝庭,仁存义?万常能,崇本正至必显达,智宏贤良继高明

48、四川资中另一支派(我祖发派江西,后迁湖南永州府祁阳县永隆乡):可、文、三、世、德;维、新、景、运、开;宗、祖、传、家、远;帮、国、定、有、财。

49、四川资中又一支派:志仕文洪开,贞德育贤材,世广传忠恕,繁祥庆继来

50、四川长宁:莲之文登良 有德朝廷重 英财盛世兴 诚身传一贯 万代永明微

51、四川广汉: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有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

52、四川乐至: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世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吉庆迁汝庭 …

53、四川三台县:子 光 起 有 国 兴 顺 明 德 永 正 志 祥 诚 (明孝顺光全智)

54、四川省三台县另一支派:延为贵昌成, 文天玉上仁;明伦忠孝庆, 积德世家兴;丕显昭前哲, 诗书启后昆;贻谋光圣泽, 繁衍继儒林;大道宣思孟, 雄才冠古今;三省流芳远, 声传历代君

55、四川有一支的派语是: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世德饶传道圣学绪,代有士名标孝友能为宝,诗书可作调

56、四川某一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的:太延文才忠 景思敬儒庭 朝国正天新 顺家何如一 孔光昌云耀 孝道奇高贤 万事兴良善 日休永时兴

57、四川另一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川的:宗祖承德义,绍泽裕厚裔

58、四川仁寿(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李子坝中板桥举家迁移至四川省仁寿县北土镇(现北斗镇)闵家湾):仲长启曾子,时正大明宗,克成光先德,永远世泽隆

59、从楚迁到四川:梦(65)仕子友祖福受永兴隆,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

60、四川某一入川字派是;弟文之金,国正天星,祖宗德泽,

61、四川某一从湖南衡阳县永伏乡入川的;启应正宗祖,福荣世代兴

62、四川自贡另一支派派语:千宪应士先,正朝忠恕贤,仁义光宗绪,富贵永万年

63、四川广安的辈分排列。从湖北麻城县高坎堰这个地方搬到四川的:灿直明永乐;希坤锦沛芸(云);光尧世代祖;万开见发生。

64、四川另一支派。有九文启福 家传本孝经 开宗先至德 万世允仪型

65、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寺镇:太言文才中,景师进儒廷,朝国镇天星,顺家和如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心良善,学修永时新(有些字可能是同音)

66、四川乐山犍为龙孔镇:康熙十五年由湖南省零陵县兴仁乡常泰里八甲杨塘角迁入四川犍为龙孔镇(当时叫四川上南道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入川后的字辈为“时学继仕,正国安邦,世代荣昌,仁义礼智,天道吉祥”

67、四川乐山犍为:天秋尚宪毕,云世达志昌,明太洪宗秀,朝廷正永光

68、四川省中江县祖籍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现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南路安乐乡恒乐里,小地名氽(tǔn)水。于康熙年间迁入四川省中江县。字辈排列:祖代仁应仕、文继思显名、孝顺光前志、义重秉国君、朝廷隆学业、凤德选奇英、上启良臣相、永存万世兴。

69、四川成都新津:有九文启福 家传本孝经 开宗先至德 万世允仪型

70、四川成都: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代兴,修身锦世泽养志庆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学术承,诗书门第显勤俭古今纯,宗圣流徽远武城衍派升,悦亲资继述道脉识薰蒸,笃族昭雍睦敦伦启瑞征,人文长蔚起富贵用飞腾

71、四川成都成华区龙潭寺:元友魏闻忠德光,家传大学碧芬芳,治国贤良知聚起,荣昌万代左朝纲

72、四川成都都江堰天马镇四种派语:

1、大克思朝,中起佳学,继术永昌,邦国之姜!

2、招(70)贤庆繁祥

3、学(73)继术永昌

4、天(73)德福正永

7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家起世懋先,学汝希洪开;富有永安泰,辅象宪良才;终少宗后挥,祥昌世代奎;大庭多仁惠,心正福自培。

74、四川省大邑县:鸿恒克广应文辉 永万绍宗承启微 世德光昌成本守 家兴名显庆荣之

75、四川古蔺县:宏世文章远,渊源德泽深,首应亨家日,明庭作圣君。字辈:天遐齐启惠,玉德占朝方,昭宪庆繁祥,蔺果维垂佑,身居国栋梁,一品付龙长

76、四川蓬溪县: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源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书怀经羲先扬名。湖山凤翅秋声举,蒸水鲲鳞春雨惊,奕叶箕裘相递及,业隆族盛慎持盈。 (前面49个字辈与湖南太平曾氏一致的。)

77、四川乐至(入川始祖曾天通;子曾心先):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世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吉庆迁汝庭”

78、四川遂宁某一支派派语:清、文、大、义、利…

79、四川德昌县一个乡某支派派语:荣、华、富、贵

80、四川宜宾有支宗亲为仁敷后代(天锡-渠-良儒-闻诗-申伯-宗省-仲瞻-学恕-礼元-恕为。。。后无资料了。入川字派:弟文之金,国正天星,祖宗德泽…

81、四川攀枝花某一支派从广东迁来的,现在的派语:世、元、茂(孟)、玉…

82、四川某一支派:第一次四十五字派语是唐朝吏部侍郎曾泰华之孙曾贤拟定,即:贤至文永君,泰汉彦秀常;清远达魁帮,国顺民志乐;年长应世必,梦仕子有祖;福寿咏兴隆,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第一次追加二十字派行于明朝曾氏族人公议拟定,即:忠义立朝纲,孝行定炽昌,敬宗崇典训,贤哲绍前芳。第二次追加二十字派行于乾隆年间曾乾易敬拟,但是为了避免与前六十五字同文,2000年续谱时修正为:作德开基远,以忠世笃长,庶常多吉士,家用绍平康(其实与前面的六十五字同样存在同文现象)。同时,2000年第三次追加四十字派语(略)。

83、四川德阳大全分支:曾大全及曾大金昆仲于康熙年间从湖广宝庆府武岗州新宁县上堰高山寺(小地名马鞍石)来到蜀德阳县落业。 其派语为:文才宗景大,洪书万维由;义行圣修定,谓礼岂弟居;孝正心功欲广,福泽安居仁;有善昌邦业,时贤永立承……

84、四川宜宾某支派派语:朝大守克尚:仁义礼智名:安帮定国显:诗书记世存:坤远能在久:忠孝永茂成:读思千古念:登宗万代荣:

85、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某一支派,系湖南省新化上下堰曾氏泰谕公的后裔,康熙四十二年从湖南新化迁四川、康熙五十四年落籍南溪县、江安县: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星顺、家和世德饶、道传圣学绪、代有仕名标、孝友能为宝、诗书可用调。

86、四川南溪县某支派派语:万代传康禹

87、四川宜宾高县沙河镇麻柳乡:章成元万有 世德永兴隆 立志先基启 其家正大中

88、四川富顺曾光勇宗亲家族使用派语:绍(华)、真、光、远

89、四川巴中市平昌县鼎山乡:子思志玉,杨宗斗登,文学芝仕,齐圣广渊,明永笃承,中肃恭懿,宣慈惠和。(家谱记载: 派别江西,后移三楚,而先公之府,常德县武陵岸板村石拱桥破树祠堂(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系从龙之一脉。后育志公、玉公。二公之后杨平公继续宗公而公嗣斗焕接继登朝于齐地历有多年。当其先君是耕是读,生文经公。桢公、文政公系经公堂弟也。至康熙二十年,经公托迹于蜀新陵(今四川达州开江县),克勤克俭号小康,遂生学儒于雍正十三年始创基业于巴中顶山乡,今四川巴中市平昌县鼎山乡。)

一、郫县的遗址遗存

郫县历史文化遗迹有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扬雄墓、子云亭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此外还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严君平墓、梅花御井、蓝家坡山汉墓等。郫县郫筒街道有“望从祠”。

历史遗址有古城遗址、杜鹃城遗址、德源商周遗址、望丛祠、唐昌文庙、安靖邓家双斗桅杆、扬雄墓、严君平墓和何武墓等历史遗迹,是国家的重要文物保护区域。

县境内遗存大量诗、词、楹联、赋、文、碑记等文化遗存,其代表有:唐李白的诗《宣城还见杜鹃花》,唐温庭筠的词《河渎神》,宋张俞的诗《蚕妇》,唐杜甫和宋范成大有关吟诵郫筒酒和安德樱桃村的诗等。赋、文、碑记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有唐李德裕的《画桐花凤扇赋》,宋张俞的《蜀望丛帝新宿碑记》,宋侯溥的《汉大司何公庙堂记》、清张成行的《司马温公祠堂记》等。郫县民间文学艺术资源蕴藏量丰富,民间传说中有代表性的篇目为《望帝化鹃》、《杜鹃城与合欢树》、《郫筒酒的传说》、《神仙豆腐》、《问字亭》、《御井梅花》、《阳台柳》、《司马光在郫降世》等;民间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有《薅秧歌》、《抬料号子》等;民间舞蹈主要是各种灯舞,最具特色的是花园、友爱的百米长龙,唐昌的“二仙灯”等;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一级美术师邓欤的“川西挑花图案”、原清河镇教师张跃清的“笋壳雕”,安靖镇方桥村张天泰的微雕艺术品,都是郫县较有特色的资源。

二、请教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历史沿革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市政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有银郫县之称。

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道),总人口48万人,非农业人口10万人。郫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邮政编码611730。

县人民 驻郫筒镇。 [编辑本段]郫县历史 郫县古称郫邑,为古蜀国都城。

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设蜀郡,郫邑始称郫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出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又作“杨雄”)、宋代著名诗人张俞,清代名将罗应旒,以及当代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著名道士萨守坚,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等古今名人。

郫县地图近年来,郫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重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核心,壮大财政综合实力为目标,县域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先后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中国盆景之乡等。

200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5亿元,同比增长148%,一、二、三产业比达到12:52: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增长90%;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76亿元,增长332%;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增长366%;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715元,增加505元。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编辑本段]郫县介绍 气候: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5℃,最低极端气温零下5℃左右。全年风向频率以东南风最多,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点,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

加上地处成都"上风上水",工业污染少,很适宜开展各种旅游,特别是乡村度假旅游的开发潜力大。 地理位置:郫县位成都市西北近郊,与彭州、新都、金牛、温江、都江堰等5个县(市、区)的20个镇(乡)接壤。

县城东至金牛区界13公里,西至都江堰市界16公里,南至温江区界8公里,北至彭州市界116公里,东北至新都区界12公里。 行政区划:目前郫县下设14个镇:郫筒镇、犀浦镇、红光镇、安靖镇、团结镇、唐昌镇、三道堰、新民场、花园镇、安德镇、唐元镇、德源镇、古城镇、友爱镇。

历史建置 郫县古称"郫",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秦灭巴蜀之后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设蜀郡,挪作为该郡的属县,正式称为郫县。这是郫县建置的开始,建县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历史。

县域在历史上累有变动。1958年崇宁县撤销后,大部分地区并入郫县。

解放后迄1983年,隶属温江地区;1983年起归属成都市。 郫县县城,秦汉时期设今马街场口外里许"古城遗址"处,汉末或六朝时期改迁今址。

郫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汉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诗人张俞,五代宋初大画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将领罗应旒以及新中国诞生后的铁路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萧伦,当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为郫县籍人士。世界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英藉华人韩素音女士祖籍也在郫县。

[编辑本段]主要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扬雄墓、子云亭(因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成名)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此外还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严君平墓、梅花御井、蓝家坡山汉墓等。

郫县郫筒镇有“望从祠”,其名为纪念古属国的望帝和从帝。望帝即望帝杜宇,从帝即开明,又称鳖灵。

李商隐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所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特产 郫县盛产享誉餐饮界的调料:郫县豆瓣 韭黄、韭菜 郫县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县最著名的特产,是烹调川菜的必备调料,在晚饭界被誉为“川菜之魂”。

特别是郫县豆瓣烹制的“回锅肉”、“豆瓣鱼”、“麻婆豆腐”、“鱼香茄子”等,具有浓郁的四川风味,被公认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县花:杜鹃花 杜鹃花又称映山红,为杜鹃花科半常绿或落叶灌木。

叶上长有细毛。春季开花,花冠呈漏斗形,颜色以各种红色为主,因野生杜鹃花在山岗石缝中都有生长,尤其是开花季节漫山遍野,非常壮美。

杜鹃花品种很多,我国约有600种,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植物。 县鸟:杜鹃鸟 杜宇的称谓则来自一个美丽而忧伤的传说。

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鳖灵,原住长江边,是一鳖精修练而成,每天夜里他都要同出于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会。

他听说西海水灾泛滥,便沿江而上,到了蜀国,望帝杜宇任用鳖灵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情人,也到蜀国来找鳖灵。

那一天,正好望帝出猎,在山野间邂逅朱利,见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纳入宫中为。

三、郫县的历史

建制沿革:

郫都区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秦灭巴蜀之后两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此为郫县建置之始。清《一统志》和嘉庆《四川通志》有:“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宫自涪城攻拔新繁、郫县,与吴汉会于成都。

秦汉时期,郫县辖地约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地。汉代郫县的西境在今灌县蚕崖外,包括今灌县岷江以东以北地区。北境大致包括今彭县北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温江县大部分地区。此后辖区屡经变动。

三国蜀汉时,郫、绵、江源三县各分出部分地区置都安县,即今灌县前身。属汶山郡。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县,不久自称益州牧,治郫县。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义军赵广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广汉,不久自广汉至郫,连营数百,巴东太守周籍之等进军攻郫,克之。追败之于广汉。

南朝梁天监初年(公元502年),邓元起攻刘季连于成都,留辎重于郫,刘季连部将李奉伯间道袭郫,陷之,邓元起舍郫径围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县并入郫县。北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温江县复并入郫县。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入郫县。隋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都安县旧址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宁县并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宁县并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民国时期,县域基本无变动。

1950年后,郫县属温江专区。

1958年,撤销崇宁县,主体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

1968年,郫县属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行政区域和 驻地不变。

2017年1月22日,郫都区正式挂牌成立。

四、郫县的来历

郫县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秦灭巴蜀之后两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此后即以郫邑作为蜀郡的属县,称郫县,此为郫县建置之始。

秦汉时期,郫县辖地约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地。

汉代郫县的西境在今灌县蚕崖外,包括今灌县岷江以东以北地区。北境大致包括今彭县北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温江县大部分地区。此后辖区屡经变动。

三国蜀汉时,郫、绵、江源三县各分出部分地区置都安县,即今灌县前身。属汶山郡。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并入郫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入郫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撤温江县复并入郫县。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后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今属彭县。

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民国时期,县域基本无变动。[1]

1950年后属温江专区,1968年属温江地区,1983年改属成都市。

2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96年,郫县面积4375平方千米,人口441万,辖13镇3乡:红光镇、郫筒镇、犀浦镇、安靖镇、花园镇、安德镇、两路口镇、三道堰镇、德源镇、合作镇、新民场镇、唐昌镇、团结镇、友爱乡、红兴乡、清河乡。县 驻郫筒镇。(261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

1999年,郫县辖14个镇、5个乡:郫筒镇、安靖镇、红光镇、合作镇、唐昌镇、安德镇、团结镇、犀浦镇、花园镇、德源镇、新胜镇、新民场镇、两路口镇、三道堰镇;唐元乡、古城乡、清河乡、友爱乡、红兴乡。

2004年9月8日,撤销红兴、新胜、两河口、清河4个镇。将原红兴镇的长乐、石佛、濂溪3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郫筒镇;郫筒镇 驻南大街。将原红兴镇的白云、长生、汉姜、护国、济阳、寇家坝、宋家林、渔塘坎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红光镇;红光镇 驻成灌路。将原新胜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唐昌镇;唐昌镇 驻南二环路。将原两路口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德镇;安德镇 驻望乐村。将原清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友爱镇;友爱镇 驻政通巷。将合作镇的回龙、青龙、胜利3个村及新华村的3、4、6社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德源镇;德源镇 驻禹庙街。将红光、犀浦、郫筒、德源4个镇的部分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合作镇;合作镇 驻安阜村。

2004年,郫县总面积4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112人/平方千米。辖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安靖、红光、友爱、唐元、古城合作、新民场、德源、团结、花园、三道堰15个镇,共有36个社区、261个行政村。[2]

区划详情

郫县地图

郫县地图

县分为14个镇街:郫筒街道、犀浦镇、红光镇、安靖镇、团结镇、唐昌镇、三道堰、新民场、花园镇、安德镇、唐元镇、德源镇、古城镇、友爱镇。[3]

五、请教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历史沿革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市政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有银郫县之称。

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道),总人口48万人,非农业人口10万人。郫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邮政编码611730。

县人民 驻郫筒镇。 [编辑本段]郫县历史 郫县古称郫邑,为古蜀国都城。

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设蜀郡,郫邑始称郫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出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又作“杨雄”)、宋代著名诗人张俞,清代名将罗应旒,以及当代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著名道士萨守坚,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等古今名人。

郫县地图近年来,郫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重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核心,壮大财政综合实力为目标,县域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先后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中国盆景之乡等。

200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5亿元,同比增长148%,一、二、三产业比达到12:52:3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增长90%;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76亿元,增长332%;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增长366%;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715元,增加505元。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编辑本段]郫县介绍 气候: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5℃,最低极端气温零下5℃左右。全年风向频率以东南风最多,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点,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

加上地处成都"上风上水",工业污染少,很适宜开展各种旅游,特别是乡村度假旅游的开发潜力大。 地理位置:郫县位成都市西北近郊,与彭州、新都、金牛、温江、都江堰等5个县(市、区)的20个镇(乡)接壤。

县城东至金牛区界13公里,西至都江堰市界16公里,南至温江区界8公里,北至彭州市界116公里,东北至新都区界12公里。 行政区划:目前郫县下设14个镇:郫筒镇、犀浦镇、红光镇、安靖镇、团结镇、唐昌镇、三道堰、新民场、花园镇、安德镇、唐元镇、德源镇、古城镇、友爱镇。

历史建置 郫县古称"郫",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秦灭巴蜀之后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设蜀郡,挪作为该郡的属县,正式称为郫县。这是郫县建置的开始,建县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历史。

县域在历史上累有变动。1958年崇宁县撤销后,大部分地区并入郫县。

解放后迄1983年,隶属温江地区;1983年起归属成都市。 郫县县城,秦汉时期设今马街场口外里许"古城遗址"处,汉末或六朝时期改迁今址。

郫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汉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西汉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诗人张俞,五代宋初大画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将领罗应旒以及新中国诞生后的铁路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萧伦,当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为郫县籍人士。世界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英藉华人韩素音女士祖籍也在郫县。

[编辑本段]主要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扬雄墓、子云亭(因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成名)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此外还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严君平墓、梅花御井、蓝家坡山汉墓等。

郫县郫筒镇有“望从祠”,其名为纪念古属国的望帝和从帝。望帝即望帝杜宇,从帝即开明,又称鳖灵。

李商隐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所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特产 郫县盛产享誉餐饮界的调料:郫县豆瓣 韭黄、韭菜 郫县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县最著名的特产,是烹调川菜的必备调料,在晚饭界被誉为“川菜之魂”。

特别是郫县豆瓣烹制的“回锅肉”、“豆瓣鱼”、“麻婆豆腐”、“鱼香茄子”等,具有浓郁的四川风味,被公认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县花:杜鹃花 杜鹃花又称映山红,为杜鹃花科半常绿或落叶灌木。

叶上长有细毛。春季开花,花冠呈漏斗形,颜色以各种红色为主,因野生杜鹃花在山岗石缝中都有生长,尤其是开花季节漫山遍野,非常壮美。

杜鹃花品种很多,我国约有600种,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植物。 县鸟:杜鹃鸟 杜宇的称谓则来自一个美丽而忧伤的传说。

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鳖灵,原住长江边,是一鳖精修练而成,每天夜里他都要同出于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会。

他听说西海水灾泛滥,便沿江而上,到了蜀国,望帝杜宇任用鳖灵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情人,也到蜀国来找鳖灵。

那一天,正好望帝出猎,在山野间邂逅朱利,见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纳。

六、成都的历史古迹

成都是一座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永陵(王建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有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宫、孟知祥墓、朱悦廉墓、僖王陵、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彭大将军纪念碑彭家珍祠、十二桥烈士墓。其它各具特色的公园,有以引种一百多种竹子、被称作“竹的公园”――望江楼;装饰、布置各式盆景的百花潭;山青水秀的人工湖――百工堰;年年举办“灯会”“花会”的文化公园;以饲养和繁殖大熊猫著名的成都动物园、以锦江绿化带为背景的滨江公园和以“人和水”为主题的活水公园。这些分布在市区和城郊的游览参观点各具特色、涉猎面广,人们在此游览之余不仅可以欣赏到众多美景,而且可以增长知识和情趣,耳目为之一新。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黄河与长江共同哺育 着这片风光奇绝的土地。从神秘幽美的九寨沟,到碧波万顷的竹海;从风清月白的大宁河,到那跑马溜溜的群山;乐山大佛做不到的治水业绩,李冰父子早己做到了;古人慨叹的六龙回日之高标,已被西昌发射的航天卫星越过。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到处是淳美的风土人情……

自古诗人多入蜀。地灵人杰的巴蜀大地又是文化之邦。李太白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苏东坡、陆放翁、张大千怕如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岐山;唐玄宗剑阁闻铃;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悲欢,都留在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字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当然,到成都旅游别忘了品尝这里的小吃。

作为我国历史名城之一,成都的历史犹如它的自然地貌一样有起有落。

从2300年前蜀王迁都于此,漫漫千载,星移斗转,成都有过“五大都会”、“扬一益二”的辉煌,也有过“十室九空”、“斗米数十金”的凄凉。然而,它千古不徙,遭历劫而不衰,从容地吐纳万物,化育生机,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晋代诗人左思曾由衷地礼赞“既崇且丽、实号成都”。不论是中国“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都无限深情地讴歌过这座风姿独具的城市。

成都,这座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宁又繁荣,既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又有很强的商业意识的城市,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中国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都已经形成机械、电子、医药、冶金、化工、棉纺、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农业则是中国重要的粮油和农副产品基地;商业已成为中国西南商品、物资的重要集散中心;交通、通信亦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枢纽。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具有开放性格的城市。远在北方开辟“丝绸之路”的纪元前,成都人就已经入云南,经缅甸,到印度,至中亚,转欧洲,即史称的所谓“南丝之路”,谱写了对外开放的历史篇章。今天的成都,秉承祖先气度恢宏、兼容并包的传统,正意气风发地走向世界。

何公何母是古代历史的一个典故。

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妈呀!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20两银子,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

修好以后何公被当地官员陷害致死。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培补,安澜桥享安无恙长达15年。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扩展资料: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参考资料:

-何公何母

沙湾古镇的景点有:古镇书斋、中华神木家具馆、农耕生活馆、清水井、惠岩何公祠。

1、古镇书斋

古镇书斋是还原古时“卜卜斋”文化位于明初进士何子海的原居地“进士里”巷。

为清中叶沙湾传统的“三间两廊”建筑。书斋以教授蒙学知识与儒家思想为主,也是封建社会科举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神木家具馆

中华神木家具馆位于车陂街6号佑启堂内。中华神木又称“阴沉木”,蜀人称之为“乌木”,享有“植物木乃伊”的美称。

3、农耕生活馆

建于清代中叶,为沙湾传统“一偏一正”小户民居。该馆展现沙湾清末民初农户的居所场景,陈列了沙湾各种传统农耕用具,再现沙湾近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气息。

4、清水井

清水井位于沙湾商贸中心、安宁中街西南端,是沙湾地标式的构筑物。不管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多大,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老沙湾人只要站在这个地方,就能对东南西北各方的情况一目了然。

5、惠岩何公祠

惠岩何公祠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第22世何惠岩及以下列祖的家祠,该祠背北朝南,头门面阔103米,深61米,花岗石脚,3级石阶登临,大门为少见的“趟栊门”,头门的屋檐下有精美的灰塑和壁画。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莆陈公祠(建于明末清初)

龙光堂 (又名雷氏宗祠,建于清初,同治、宣统年间重修)

襟湖李公祠(建于明末清初)

林埜李公祠(建于明

四川省蓬溪县的名人有哪些

席书(1461~1527),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14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