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讨厌锡克教
印度讨厌锡克教的原因是他们对印度的习俗非常的不敬仰,还违背了他们的道德。锡克人是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锡克教,主要分布于印度北方地区,尤其是旁遮普等地。锡克人占比印度总人口达到2%,足足有接近3000万人之多。虽然相对于印度近14亿的人口,3000万人并不算多。但是对于印度而言,对于锡克教人,那是尤其的害怕和警觉。
锡克教人在印度也是以骁勇善战,团结互助,死战不退著称,而且基本上都是不要命。最典型二战后印度好几位总理,就是被锡克教干掉的,至今都是笔糊涂账。所以印度一直以来对锡克教人那是比较害怕的。因为一旦3000万锡克教人造反,那么对于印度来说,将是不可承受的。即使压上所有的印度军队,都是搞不定的。所以直到现在,印度对于锡克教人那都是小心应对,尤其害怕他们造反闹事。对于印度来说,国家的隐患实在是太多,如果廓尔喀人和锡克人闹事,印度就将面临崩溃的边缘,也是很可怜啊,这也只能怪印度斯坦人太弱了。
印度教
印度教对于教育的执念,同样可以在地产板块中窥出一二。英国一半以上的印度教信徒居住在伦敦。伦敦西北部的哈罗(Harrow)是印度教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超过25%的居民为印度教教徒。Harrow地区犯罪率很低。临近Harrow的布伦特(Brent)也是印度教人口集中地。可以看出,英国的印度教移民相比之下具有更加良好的教育背景,印度教移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高。著名的哈罗公学就坐落于印度教信徒最多的Harrow地区。哈罗公学是英国仅存的四所全寄宿制男校(其他三所分别为伊顿公学,拉德利公学和温切斯特公学),其教育质量相当出色,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前往牛津剑桥深造。
锡克教
锡克教起源于印度北部,外在特点是包头巾。由于历史原因,与印度教一直纷争不断。锡克教在分布上与犹太教相似,分布同样相当集中。主要的聚居地是西伦敦Southall(绍索尔)和Hillingdon(希灵登)。欧洲最大的锡克教教堂Gurdwara Sri Guru Singh Sabha便位于Southall。Southall由于印度人口众多,被称为“小印度”。超过55%的居民为印度/巴基斯坦裔。区内的Glassy Junction酒吧是英国第一个接受印度货币的酒吧。对印度文化不熟悉的话在这个区域生活会感到非常不习惯。
基督教:大教堂。基督教的教堂都设有十字架,耶稣为救世人钉死在十字架。米兰大教堂是、圣彼得堡大教堂都是其中代表作。
佛教:佛寺。佛教传人中国初期,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的模式,寺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 而一般建筑如斋堂、僧房等,又参照我国民用住宅的格式兴建。从整体上看,中国佛寺基本上采纳的是庭院式建筑布局,较大的寺院可由几个庭院组成建筑群,大都采取了木结构建筑方式。
伊斯兰教:清真寺。不同地区的清真寺都与该地区的建筑传统相结合,但绝大多数清真寺的建筑形式是圆形拱顶的正殿和尖塔式的宣礼楼即光塔。圆顶可以说是整个穆斯林世界清真寺的标志。
扩展资料:
1、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
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2、基督教: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耶稣是基督宗教里的核心人物,基督宗教认为他是《旧约圣经》中所预言的弥赛亚(救世主,基督),并且是三位一体中圣子的位格,常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
3、伊斯兰教: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含意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伊斯兰教教徒之间俗称“穆圣”。
-教堂
-佛寺
-清真寺
2006年,喀拉拉邦“ 历史 研究委员会”在北帕拉图尔的村进行了一系列挖掘工作,找到失踪已久的木子李(Muziris)港的遗址。经过 历史 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建言,喀拉拉邦及中央政府投入了100亿卢布,历经了十年的挖掘下,已逐步还原古代印度香料贸易影响世界文明的证据,使这 历史 故事已不再只是传说。
喀拉拉马拉巴海岸的港口城镇木子李,是人类过去辉煌的 历史 文明中,非常重要的遗迹及发祥地。三千多年前,来自古埃及、波斯,到世界各地贸易的商人、传教士和冒险家,都留下世界文明一鳞半爪的文化遗产。在木子李附近犹太人的古老希伯来文墓碑记载的文字中,可追溯到公元1269年。公元52年,耶稣使徒圣多玛 也在木子李附近的Azhikode登陆,并在喀拉拉建了八所教堂,开启了印度进入基督教世界的滥觞。
公元629年,穆罕默德尚在人间时,印度国王和也门人也在木子李建了第一座清真寺。1405年到1433年,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了古里卡利卡特,建立了他在印度洋的营地。相隔不到一百年后,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也在相同的地点上岸。
位于附近的Palakkad Sri Varahamurthy Temple,是四千年前奉献给持斧罗摩的寺庙,也是印度最古老的寺庙。喀拉拉从商堪时代的庆典到古老手工纺织品,这些遗产都和木子李港口息息攸关。木子李是连接古印度及世界的福田妙地。
公元前几个世纪,在印度Sangam period时代(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两世纪),印度就同埃及、罗马、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等帝国一般,亦进行香料的远洋贸易,并以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为集散地。亚历山大港也是印度香料及中国广州丝绸的海陆接驳循环丝路终点站。
运送的渠道有不同的规划。首先将地中海各国出口至远东的物资集中在亚历山大港后,再以骆驼商队运到Arzinoe(现代苏伊士,全程约370公里),在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时有大量的定期航班通过红海。但由于Arzinoe风向有时吹逆风,造成港口的泥沙淤积现象,而礁石和危险的洋流更增添船只运行困难。
所以到了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0年)之后,改由Myos Hormos与Berenice两地为罗马、埃及与印度贸易的主要港口。在进入印度洋前,会在Aden上下货物。然后可直航到印度喀拉拉的木子李从事香料交易。当然,在没有动力的情形下行船,船只必须是顺着季风吹拂航行,才能完成使命。
后来到了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63年-公元前14年),从Myos Hormos航行到印度的船只已经有一百二十艘,比起托勒密时代,冒险航行到印度的船只多了很多。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第四世纪,由于罗马帝国内部发生危机(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在米兰去世,临死前把帝国分给两子,自此分裂罗马帝国)使这香料交易荣景不再。
公元7世纪到11世纪,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长期争战。使得原先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船无法通行。商人只好改走安全的阿拉伯半岛陆运。这中段路从波斯湾,西至红海,往北是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间接也使大食帝国及麦加大为繁荣。
而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旷日费时的战争,也使得它们两败俱伤,造成拜占庭日趋衰落,萨珊波斯遭到惨败,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拜占庭也于1453年被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征服,致使罗马与印度之间的海上贸易结束,港口被放弃。
11世纪,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斯等城市与近东之间的阿拉伯商人合作商业往来。从阿拉伯、印度、中国来的商队,把大批香料从叙利亚运到威尼斯、热那亚贩售于西欧各地。这期间威尼斯商人成功的掌控了欧洲人的香料贸易。中世纪(14至15世纪)地中海贸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直到1453年,土耳其鄂图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又切断了东、西方的陆上商路,使意大利北部的商业受到极大的打击。
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东游之后,带回的关于东方国度故事,始终让欧洲人对神秘的香料产地有着丰富的想象。后来西班牙伊莎贝拉一世于1492年收复西班牙失土,并资助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15世纪(1405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朝郑和成功的七下南洋远至印度,都可能刺激了葡萄牙,终导致1498年葡萄牙的航海家起而效尤。
达伽马航行在南非和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在「地理大发现」 与「发现印度」中抢了头香而大发利市。进而使葡萄牙成为西欧最大的海权大帝国,此举使得威尼斯商人也失去了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地中海贸易从此一蹶不振。
大国崛起的浪潮群雄并起,食髓知味的发展成了殖民主义,纷至沓来到印度及东南亚占地为王。葡萄牙在印度开了第一枪,占领了南印度的果亚及一部份的喀拉拉,荷兰人(东印度公司,VOC)来了后又把葡萄牙往北赶回果亚。法国及瑞典丹麦也不落人后。英国迟至西元1600年才成立了东印度公司,成功的经营了孟买及青奈,再往东的加尔各答。直至1857年印度兵变,陆续引发抗争,英国才逐渐藉此解除了东印度公司,英国女王并兼任印度皇帝。到了1947年英国才还政于印度,让印度独立。
18世纪,新世界美国,开始进入了全球香料行业。 美国商人经营香料公司,直接与亚洲产地交易,而不是通过欧洲公司。 当美国人更加富裕时,香料需求大增,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很快就有数以百计的美国船只由波士顿航行到东方,展开这些令人垂涎的香料的旅程。
曾经贵如黄金般傲娇的胡椒、肉豆蔻等香料,占据了全球厨房的货架。透过这全世界的贸易网络,殖民势力、自然资源和香料战斗,使全世界各地区食物注入了多样味道,影响了各地食材和烹饪方法互相融合,创造出多样化的 美食 ,满足了世人的味蕾。
香料是上帝给印度人最好的礼物,来自天上的种子。古埃及人曾经进口肉桂等香料保存法老王的尸体,旧约圣经时代的药师会把香料捣碎制成「香膏」,放在庙宇当中,罗马人则是将之作为调味料及肉品防腐剂使用。在中世纪黑死病肆虐的年代,某些香料还有疗效。自古以来,不论来自丝路或熏香之路,或是埃及红海不同的运送方式,辗转到欧洲的香料,永远是供不应求,奇货可居。
在15世纪前罗马和印度的香料交易,以黄金或以货易货。到了达伽马之后,以不公平的巧取豪夺和来强行割地殖民印度。细数这影响世界五千年的香料 历史 ,有喜有悲,以及不忍回头的 历史 。香料呀香料,多少人为你生、为你而死!
印度的梵天红色代表着神圣、力量、胜利、热情和繁荣。梵天是印度教中最高的神,他经常被描绘成身穿红色的衣服。红色在印度文化中非常重要,它还代表着爱,幸福和热情。印度的多种传统节日,如扎克尔海利和瓦利节,通常都会使用红色来庆祝。在婚礼和其他特殊场合中,印度女性也会穿红色的传统服装。
在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吠陀》中,红色还被认为是最受梵天喜爱的颜色之一。据说,梵天经常在他的祭坛上献上红色的花朵和祭品。在印度的许多教堂和寺庙中,红色被用于装饰,以表达对神圣力量的崇敬。
总之,对于印度人来说,红色是一种象征着神圣、力量和热情的颜色。从梵天到传统服装和节日的庆祝,红色贯穿着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
基督教在印度的传播
正当印度大地上的中世纪居民角逐正酣之际,西方殖民主义者闯了进来。开始,这块古老大地的人们,不论是莫卧儿帝国还是各地方的小王国,穆斯林还是印度教徒或锡克教徒,都没有特别注意这件事情,看不出这些西方人给自己的未来命运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利用西方人作为一张牌,以便加强自己的力量,打击别人。西方人最初是为贸易而来,而后是基督教的传教士们,最后是他们想完全地控制这片土地,成为这个新世界的主人。
基督教在近代向印度的传播,与西方殖民者的侵入是同步的。1498年5月17日,瓦斯科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1502年,达伽马第二次来到印度,占据一些据点。整个16世纪,葡萄牙在东方称雄,由葡萄牙支持的天主教修会开始派传教士到东方来。1517年,圣方济各会传教士到达果阿。
1542年,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三世的派遣,以教皇保罗三世使者名义到达果河。沙勿略吸收不少印度低种姓人加入天主教,唆使这些人拆毁印度教庙宇,捣毁偶像,建筑天主教堂。1579年,两位耶稣会士被派到莫卧儿宫廷,1594年,耶稣会士哈维尔和平西哈被邀请到莫卧儿宫廷,但他们企图说服莫卧儿的统治者们改宗基督教的努力却毫无结果。
17世纪初,耶稣会士诺贝利到果阿,他改变使印度人欧洲化的传教策略,着婆罗门服饰,学习当地语言,用简明易懂的方式,结合印度人的文化心理特点传教,收效不小,许多高种姓的印度教徒改信天主教。但诺贝利的策略受到罗马教廷的谴责。
17世纪开始,荷兰、英国、丹麦等国的势力先后进入印度,新教各宗派也开始到印度传教。17世纪初,荷兰人在印度建立联合东印度公司,取代了葡萄牙人的地位,荷兰归正宗传教士开始渗入印度。1616年,丹麦人建立了丹麦东印度公司,1705年,两名德国哈雷大学的传教士受丹麦国王的派遣到印度传教。英国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英国的新教传教士也随之来到印度,他们中间较有影响的是国教会牧师亨利马丁(1781-1812年)。他于1806年抵印,1810年用印地语译成《圣经新约》,后来又将其译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基督教各宗派,包括耶稣会,都把办学校、医院、慈善事业当作传教活动的重要一环,想借此引起当地人的好感,促其皈依,也确有效果,同时间接促进了印度近代文教卫生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在印度的传播,并不完全是温和地以基督精神感召印度人,而是和殖民者的侵略和奴役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葡萄牙人采取的是直接的野蛮手段迫害当地居民,摧残他们的宗教信仰并强迫其改信基督教。在果阿等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内,他们强行将印度教徒的孩子们集中起来进行基督教的教育,捣毁印度教庙宇,设立宗教法庭,拷打、焚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英国人的手腕要婉转一些。对当地的王侯和宗教首领,他们开始采用抚慰政策,不介入、不干预当地人之间的争夺,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当然,在适当时机,英国人也不放弃武力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英国人通常用金钱收买的办法使当地土邦首领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年薪领取者和养老金领取者,从而使那些土邦成为英国人领地。他们还发明一种"转属制度",凡没有子嗣的王侯,死后不得将其属国转给其养子,而由英国人接收,逐步以和平手段蚕食印度领土。
表面上看,英国人一般不直接干涉当地人的宗教信仰,但他们要完全地改变印度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使之殖民化,即英国化。实际上,这对印度人传统宗教生活的冲击比直接的单纯的宗教干预要厉害得多,因此,印度人对这套政策的反抗丝毫不亚于对武力镇压的反抗。1806年,马德拉斯的总司令和省督发布一个规定,要印度雇佣兵带一条新奇式样的头巾,留特殊式样的胡子,不准在额头上描绘教派标志,这被印度兵看成是强迫他们改宗基督教,并因此而发动暴动。英国兼并奥德,将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从德里的皇宫中赶走,按"转属制度"兼并各土邦,都引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恐惧和不满。"宗教的惯例如寡妇殉死和杀婴的取消,寡妇再婚的合法化,放弃传统宗教信仰的人的继承权之获得法律上的承认。西方教育的传播,妇女教育的推广,铁路和电报的建设——所有这一切都为许多印度兵和市民看成要间接地毁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使这个国家成为基督教世界。人们认为百年来的宗教成见和极宝贵的社会习俗将要不巩固了。"英国人在印度实行的社会改革给印度社会生活中注入了崭新的文明形式,可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当时的大多数印度人看来,这是对他们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宗教的极大威胁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CALCUTTA
加尔各答是印度共和国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印度的主要港口。它位于恒河三角洲胡格利河左岸,大都市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在纬度较低的印度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一年四季绿树葱茏,鲜花盛开。
加尔各答市从出现和繁荣直到今天,只有200—300年的历史。但由于古老的印度文明,众多的文物古迹,奇特的宗教习俗,独特的民间艺术等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加尔各答的迈丹区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和游艺场,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中北部坐落着著名的威廉堡,北端的伊甸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板球场;西南端有动物园和东方最好的赛马场;赛马场东是维多利亚纪念馆和圣保罗大教堂。维多利亚纪念馆建于本世纪早期,是一座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雄伟建筑,高高的圆顶上挺立着胜利女神像,还有不少大英帝国开拓印度殖民地的重要人物像,如克莱武和瓦伦哈斯丁斯等。馆内陈列了许多表现维多利亚时代大事的绘画和女皇诏谕、纪念品等。
在乔林吉路和苏德街的交角上,坐落着印度最古老的博物馆——印度博物馆,规模之大在东方首屈一指。博物馆分考古、艺术、人种学等6个部门,展品非常丰富。如巴鲁特、健陀罗、笈多等陈列室里的雕刻、壁画、浮雕等复制品,波斯、印度的名画,还有象牙、漆器、陶瓷等重要文物。
流经加尔各答市的胡格利河是恒河的支流,虔诚的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恒河水可以洗涤灵魂的罪孽,于是沐浴是每天必行的重要宗教仪式。每天早上成群的印度教徒来到胡格利河边,先用河泥涂遍全身,他们认为圣河的河泥也是神圣之物。据说河泥还可以治病,对胃病尤有奇效。做过祷告后,用清水洗净全身。经过沐浴,他们认为涤荡了罪恶,净化了肉体和灵魂。
牛在印度被奉为神物,受人们的崇拜。在加尔各答,时常可以见到那些游荡街头的圣牛,慢吞吞地在车辆、人群中往来,不受法规约束,不管是风驰电掣的小轿车、摩托车,还是公共汽车、电车,对于这些圣牛们必须敬而远之,车辆的喇叭声,对于它们早已习以为常,并经常把屎尿撒得满地都是。忠实的印度教徒们甚至不用牛皮鞋、牛皮包等牛皮制品。
在加尔各答街头巷尾、公园内外、寺庙侧畔,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乡间的老人吹着笛子,伴随着那优美的乐曲,竹篓里的眼镜蛇,鼓足皮囊,摇摇曳曳地扭摆起舞,这是印度的古老民间艺术——耍蛇术。耍蛇术是世代相传的职业,据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时就已盛行。观看耍蛇的人们常常把耍蛇人围个水泄不通,街头异常拥挤。
加尔各答还是印度诗圣、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出生地。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朋友,1924年曾访问过中国,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人到了加尔各答,都要去瞻仰他的故居。
加尔各答是印度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黄麻加工工业区,主要工业有棉丝纺织、钢铁、军工、机械、车辆、电机等。加尔各答是南亚重要国际航空站,为印度东海岸最大港口。恒河流域盛产的黄麻、茶叶、矿产等大都从这里出口,货物吞吐量约占全国的1/3。
数不清的庙宇、皇宫、古堡、佛塔,使加尔各答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探究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宗教、哲理的“历史博物馆”,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印度为什么讨厌锡克教
本文2023-11-26 01:07: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