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是怎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梁氏是怎么来的,第1张

巨峰街放雷子――震梁!”

这是句老话,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海曲梁氏源于巨峰、兴于巨峰。

梁氏是老姓,源出有三:

一是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嬴姓伯益后裔非子,善养马,周孝王任其职司养马,并封秦邑,称秦嬴。非子曾孙秦仲,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兵败被杀。秦仲五子率兵继续征战,终于打败西戎。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梁国,称梁康伯。康伯后的君主称梁伯。后秦穆公灭梁国,改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是为梁氏。

二是以邑为姓。春秋时,晋国有解梁、高粱、曲梁等城邑。公元前645年,晋惠公用五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以封地名“梁”为姓。

三是胡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代北的拨列兰氏,因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中原,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梁。

至于海曲梁氏究竟源自何支,笔者无考。据目前所接触到的史料,其始祖来日照时间,应在宋末元初。

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近交远攻,将“网中之鱼”南宋暂放一边,先征服西、北诸国,最后于1276年2月兵入临安,南宋亡。

为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元世祖把全国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西域各国先降元的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迥异。如元法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分属不同衙门审理。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申诉,不能还手。蒙古人酒醉打死汉人,只要交出一份埋葬费就可了事。汉人、南人不准集体打猎,不准举行宗教活动,不准执持弓矢等武器。在朝廷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副职。如地方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同知、总管互相牵制,都要服从达鲁花赤。蒙古人科举出身,一正式委任就是从六品,而色目、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等等。

其中,汉人、南人之分,目的是分化中原汉民族,即故意制造出南、北汉人之别,在政治、经济上多少给北方(黄河以北)汉人微小利益,孤立长江南的汉人。把南方汉人每廿家编成一甲,蒙古人、色目人为甲主,甲内人衣、食、住、行皆归甲主支配。甲主对甲内男人任意驱使打骂,对女性任意凌辱,甚至将南人逮住与牲畜样标价买卖,一个南人与一头驴价格相差无几。

宋末元初,梁氏先祖为求一线活路,从苏州东门外杆石桥辗转逃亡来到日照,既未敢在地肥水足的东部沿海安家,更未敢在已“升格”为县的日照城落户,而是一头扎进当时仍是穷山恶水的西北山里,在今巨峰镇大土山西北一个叫城子庄的地方(今名消失)落脚,虽经近百年繁衍,至元末年也只留下了兄弟3人,且究竟是第几代也无从知晓,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

据民间相传,为彻底摧垮汉人的心理,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庶民百姓起大名,更谈不上字、号,只准按出生的先后叫大,次生的叫二……或以父母年龄相加之和再冠以姓就是大名,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梁氏一世祖原名即可能是梁大、梁二或梁三,已不可考。

后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揭竿反元,郭子仪、张士诚、陈友谅、方士珍等各路草莽相继举兵,梁氏兄弟在兵荒马乱中离散,一个逃到蓬莱后分支荣城,一个逃到沂州(今临沂)石拉渊,只有一人仍留城子庄。

此时,中原遍地烽烟,乱世英雄起四方,自幼出家皇觉寺为僧的朱元璋(1328―1398)于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投郭子仪部下,郭子仪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为亲兵。朱元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仪大喜,署为镇抚,并将养女马氏嫁与元璋为妻。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仪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九月,郭天叙战死,部将尽归朱元璋。

按军师刘伯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朱元璋广聘谋士,招兵买马,削平各路群雄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举兵北伐,元至正廿七年十月(1367)十月誓师,大军进入山东,所向披靡,先后克临沂、益都、淄川、济南,聊城等府县,明洪武元年二月(1368)平定山东。随即,转攻河南,堵塞潼关,最后取陕西、山西。

梁氏一世祖在岳父刘公支持下,率家乡青壮年投身明军,后随信国公汤和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于明洪武四年(1371)晋见朱元璋。当时,大脚马皇后伴驾,见梁身材魁伟高大,面目黝黑,说这员将又黑又丑。朱元璋随口说:那就叫他梁黑丑吧。经汤和指点,梁扑通跪倒,叩头高喊:谢主隆恩。

自此,梁氏一世祖始有正式大名。

至于日照梁氏更远来源,据民国《临淄县志》记载梁家庄位于临淄城以西,愚公山东南六公里,乌河东岸(时水),自明初由山西枣强县迁此落居立庄,称柳林梁家庄,柳氏衰败后名为“梁家庄”。

其《梁氏家谱原序》记:

夫谓水长者,其流有源;枝繁者,其发有本。物理皆然,而况于人乎。然则人有祖宗,河水木之有源本也。我梁氏原居临淄之西,时水之东,柳林梁家庄是故土。出难居、庠衿者,寡而皆有醇厚风焉,故能偕时水永传焉。不幸明末鼎革之际,屡遭兵火,而族谱以失,无论枝叶莫考,即奕业仅存一线矣。如文升祖原兄弟八人,相传往寿光者,往日照者,往河南者,往洪庄者,其余不知何往。惟文升祖遗居此土,至今八世,尚未有谱,急欲纂修,每苦于无稽,所可幸者,有子材族伯尚能记数世之宗派,于是修成族谱,俟后人以备考,则后之子若孙庶有以承先启后,永传勿替云。

康熙五十六孟夏 八世孙 之琇谨识

其《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由此可知,日照梁氏与临淄、寿光、河南及洪庄梁氏共一远族。

2

元明鼎革,百废待举,但此时刚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却深为倭冠劫掠而忧。当时日本正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诸侯组织武士、浪人——史书上说的“倭寇”和武士与张士诚、方国珍残余相勾结,占据沿海小岛,对东南沿海一带烧、杀、虏、掠,无恶不作,尤其对鲁、苏、浙、闽等沿海县城州府危害最烈,史书称“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时出剽掠,扰滨海之民”。

大明立国后,山东沿海抗倭事宜由山东都指挥使司统一负责,下设登州营、文登营和即墨营3大营、11卫、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

对此,史书上记得非常清楚:

洪武十有六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汤和于东海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选练墩卒,棋布守御。

――《安东卫志•序》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中也载: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海上五十九城,咸置行都司,以备倭为名”。

按明兵制,卫以下设五个千户所,每所统兵1120人,设正五品千户(千总)一人。梁黑丑随汤和参与防倭,后屯军巨峰,负责保卫日照沿海一带,战时出征,回营三分军事,七分耕种,因数建奇功,被封千户。

据史料记载,梁黑丑不但战功卓著,忠于大明,而且昭示后代要“忠心报国”。其后代秉承祖训。因“忠心报国”载入明、清两朝史册和方志者不乏其人。

梁黑丑六世孙梁美,明嘉靖时代人(生卒失考)见徐、邳、莒三州盐贩猖獗,既走私食盐,还结伙抢劫百姓,遂上书县、府,经山东巡抚袁公上达,朝廷以闻,命青州兵备道康天爵在巨峰建“营山寨”防卫。梁美献良田数亩作官署用,且与乡民积极协助建兵营。光绪版《日照县志》记,时人称之为:皤皤黄发,更事必多者”。

有关“巨峰寨”的营建,谨抄明朝黄祯《巨峰寨记》如下:

巨峰在日照西南隅,青州兵备所筑也。为古琅琊地,西距沂济,东北濒海,实东秦要害之区。

我国家建官,具有深意。或营土以分防,或屯田而遥制,而又专之以兵方宪者,所以觌武而警怠也。

嘉靖兴治,东海不波,廷臣有议裁青州兵备。余时在职,叨听,议论曰:“海上之山多矿,伐菹煮海利莫大焉。夫利者盗之丛也,矿盐者天地左藏也。多矿民犷,多盐民卤,盗由生也。兵备是庇。”天子曰:“可”。于今十年,三选厥司,得我东汾。东汾康姓,名天爵,临汾人,因号东汾居士。嘉靖癸已,来典慈土。首询黄发者,黄发皤皤,更事必多,曰:“维矿夫盐徒,青州祸胎。念哉,鉴哉!”越明年,盐徒扰南鄙,东汾檄兵往平之。至则狼籍,居民去矣。或曰:“盐徒者,东西南北人也。其散若飙,其合若鸟,出没无常。不为之所,无以杜绝乱阶。”东汾听舆人之谋,请之巡抚袁公,巡按方公。曰:“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歉其情。是故贩者,假水火以窃人,所谓潢池之盗也。又突出无常,疲我奔命。寨守善胜,可备永图。盗息邪心,官盐无滞,又两得之也。夫防民之情,甚于水火,东西草莽匪盗,盐是忧,寨不可少。”乃相土得巨峰山,傍淮海之交,控喉扼吭,爰筑斯防。为之寨栅,营堂宇,立门屏,制金石之械若干。屹然为一方巨镇。榜曰“巨峰”。分青州卫官军、莒州日照土兵备守之。盐徒以宁。愚窃谓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乱之本也。矿人跃捷善战,习于山。嗷嗷之区,马不及旋,射不及发,一人足以走壮士,乃东方之奇兵也。今皆在龟蒙山中,即土著之人。故善用之则有青阳山之捷,不善用之则有玉堂之变,顾制御者何如耳。余见东汾与之以诚。既多谋以破其党,又养锐以胁其变,复招徕以羁縻其徒。此康子筑无形之寨以治矿人,而又在堂宇屏蕃之外也。后之兵备兹士者,或不可以少此哉?寨创自嘉靖十三年。董斯役者:莒州知州林渠,淄川尹李信,日照尹颜绣。

梁黑丑七世孙梁儒,平倭中履立战功,明嘉靖皇帝敕为锦衣卫从六品“忠武”,诏命进京赴任。梁儒应诏北上,半路因病而卒。噩耗传来,自山东南部至苏、浙沿海百姓闻之,皆为痛惜,当地知者,失声痛哭。内阁大学士徐阶闻讯甚为哀怜,制匾一块,亲书:

沿海保障

梁儒子孙将此匾悬于大门额三百余年,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烬于兵燹。

十五世孙梁统传被清乾隆皇帝敕封四品武德郎,并上追封一代。

十七世孙梁鸿博任巨峰镇第一任镇长。

十八世孙梁蔼清被清光绪皇帝敕封为从六品儒林郎,上追封二代。

梁氏历代忠勇厚德,抗外侮,护百姓,严族规,重门风,族内有衣食无着,死者无力葬,鳏男无力娶者,阖族按贫富出资相助处理丧事或帮助迎娶,此风为世人所羡。

经几百年发展,巨峰人丁梁氏日繁,后人散居鲁、苏等省数十个村庄,人口达四、五万之众,并多有旅居海外、者。故清末民初,日照县传:

丁、牟、秦、安、李,别忘巨峰梁!

梁氏族谱

一 世 黑丑 十 九 世 立

二 世 温 二 十 世 培

三 世 友 才 二十一世 作 顺

四 世 钢 二十二世 启 田

五 世 普 二十三世 允 乃

六 世 美 二十四世 夕 年

七 世 儒 二十五世 周 家

八 世 鲸 二十六世 合 气

九 世 任 崇 二十七世 方 庆

十 世 有 秋 二十八世 周() 全

十一世 錞 二十九世 修 念

十二世 世 三 十 世 本 公

十三世 光 三十一世 乐 波

十四世 仕 三十二世 奇 升

十五世 传 李 三十三世 稀 铳

十六世 壬 三十四世 履 正

十七世 鸿 三十五世 新 汉

十八世 清 三十六世 恒 曾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赢”。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赢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赢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善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赢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所载,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裔,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被封于南梁,南梁被楚所灭后,其子孙以“梁”为氏。

  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地名。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则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之姓便依所居之地而来。

  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于大梁,亦称梁国,后有人以“梁”为姓。

  5、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改拔列兰氏为梁姓。

  6、其他源流。满族有良佳氏,苗族有郎你氏改姓梁者。

  另外,壮族、台湾土著、仫佬、侗等众多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

  郡望堂号

  梁姓在长期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过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1、安定郡,治所汉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在临泾(甘肃镇原东南)、东晋在安定(甘肃泾川北);2、扶风郡,治所三国时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在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3、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4、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仪国”、“怡庆”、“集贤”、“梅镜”、“安定”等。

  宗族特征

  1、梁姓忠贞爱国,尊学重教,其历代名人以文人墨客居多。

  2、梁姓发源于北方,后成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序分明有致,反映出其鲜明的家族特征。如清宣统年间由梁道生所修撰的《梁氏族谱》中有陕西梁姓一支字行为:“世贵端本,元孝承嗣,道安靖贤。”

  名人精粹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梁肃: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梁令瓒:蜀(今四川)人,唐代画家、文学家。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梁楷:东平(今属山东)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梁红玉: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人,清代文学家。梁诗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梁章钜:福建长乐人,清代文学家。梁同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梁士诒:广东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梁方仲:广东人,历史学家。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氏是怎么来的

巨峰街放雷子――震梁!”这是句老话,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海曲梁氏源于巨峰、兴于巨峰。梁氏是老姓,源出有三:一是以国为姓。据《通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