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地方有韩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4收藏

在什么地方有韩姓族谱,第1张

你好!

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西豫章郡。

「韩」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音谢)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陜西韩城),其后逐有韩氏。二;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四、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五、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韩非:(?~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韩湘子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楼主的提问还真不好回答,因为我国的姓氏从古至今迁徙很大,而且还不是一次迁徙。某一个地方的姓氏并不是一次从某地迁入,往往经过数代复杂的变更、流动。就某一个具体姓氏来说,又往往分为许多支派,每一种支派的家谱也有多少种版本。因此您要考证您所在地姓氏的起源,最好查看您那一支派的宗谱记载,其他回答由于缺乏必要资料和相关证据而并不准确。

下面就韩姓的一般知识作一个泛泛的介绍,您可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è 音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漈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从大槐树迁民之韩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鄂、皖等地。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辵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韩姓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国吴名将、都督。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被孙坚赏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佐孙氏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荆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 滉: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个陕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这样一位高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宣和画谱》记载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画,与张萱、周棠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两者似不可比,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大到当时的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 大进步。韩滉描写农家风俗的绘画,至今传世的只有这幅《五牛图》。

韩 偓: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韩 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擒虎:东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省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592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问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值初冬季节,令牡丹花开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山童: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原为栾城(今河北省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韩山童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刘福通等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多次决口,元政府征民夫15万,在戍军监督下治河。趁此机会,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鼓动治河民夫起义。他们发布文告,揭露元王朝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家乘谱牒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不分卷、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洪洞韩氏家谱

  上海:松江韩氏支谱二卷、韩氏文若公支宗谱

  江苏:韩氏宗谱二卷、韩氏家乘十二卷、云东韩氏家谱五卷、晋阳韩氏世谱

  浙江:萧山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湘南韩氏宗谱六十八卷、相韩家谱、咸安韩氏宗谱十六卷

  安徽:韩氏宗谱不分卷、南阳郡韩氏族谱

  甘肃:礼县韩氏家谱不分卷、韩氏世系源流四卷

  江西:袁郡韩祠主谱三卷、韩焕先祠主谱四卷、韩氏族谱、韩氏荣公支谱

二、起源 1、以人名为姓。传说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2、封地而得名。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世称“韩武子”,名韩万,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 3、古国名。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4、“韩”“汗”同音,就改姓韩。北魏孝文帝时代,鲜卑族“出大汗”因“韩”“汗”同音,就改姓韩。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王侯 在位年代 (公元前) ‖ 韩武子 || 424-409 || ‖ 韩景侯 || 408-400 || ‖ 韩烈侯 || 399-387 || ‖ 韩文侯 || 386-377|| ‖ 韩哀侯 || 376-375 || ‖ 韩懿侯 || 374-363 || ‖ 韩昭侯 || 362-332 || ‖ 宣慧王 || 333-312 || ‖ 韩襄王 || 311-296 || ‖ 韩釐王 || 295-271 || ‖ 桓慧王 || 272-239 || ‖ 韩王安 || 238-221 || 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定伯生舆,舆生献子厥,盖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献子生宣子,宣子生贞子,贞子生简子,简子生庄子,庄子生康子,康子生武子,武子生景子,与赵、魏俱列为诸侯,是为景侯。 [编辑本段]三、韩氏分布 河北省 1、河北省永年县田寨,约有3000人; 2、河北省永年县龙泉,约有2000人; 3、河北省永年县韩店,约有2000人; 4、河北省永年县柳村,约有1000人; 5、河北省永年县韩庄,约有1000人; 6、河北省永年县段庄,约有1000人; 7、河北省魏县韩小汪村,约1000以上; 8、河北省肃宁县邵庄乡北庙头村,约2000人; 9、河北省乐亭县迎好村,约有2000人 10、河北省南和县大郝村、岗头村 河南省 1、河南扶沟曹里韩家村,约有2000人; 2、河南省汤阴县西柳圈村,约有2000人; 3、河南省泌阳县羊册镇广湾村,约有600人; 4、河南省项城市韩老家村,约1500人; 5、河南省项城市韩小庄,韩岭,韩腰庄约2000人; 6、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化庄村,约有1500人; 7、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韩阁村,约有1500人; 山东省 1、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韩楼村 约有1500人; 2、山东胶州市韩姓 约有5000人 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宝寺镇约有人口500000人; 4、山东省泰安市满庄镇(各村) 约有1500人; 5,山东省兖州市新驿镇韩马村, 约有1100人; 6、山东省莘县古城镇坊子铺村2000多人; 7、山东省茌平县韩集乡,东韩集和西韩集约有2000人; 山西省 1、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韩家山村 约有2000人; 2、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化峪镇化峪村,约200余人; 陕西省 1、陕西 临潼铁炉乡斜韩村、上咀村、下咀村、南韩村 约2000人; 安徽省 1、安徽定远县西北区域 约有3000人; 2、安徽肥东县西北区域 约有5000人; 3、安徽灵璧县韦集镇龙岗村韩庄约有600人; 4、安徽灵璧县朝阳镇韩家村约有600人; 5、安徽泗县草沟镇瓦韩约有人口500人; 6、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火龙岗镇的义兴行政村韩家山和鸭蛋口,共约500人; 江苏省 1、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通洋镇塘合村,约2500人; 2、江苏省宿迁市的沭阳县、宿豫区约有韩氏人口3000人; 3、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西桥头村和韩家村韩氏人口约3000多人; 浙江省 1、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韩田村,人口约1000人; 四川省 1、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云地村7社,大部分姓韩,约500人; 湖北省 1、湖北省麻城市龟山乡韩家荡,韩家湾,月形塘约1200人; 广东省 1、广东揭西县河婆镇韩屋楼,下马石,宫墩,明山楼,河皮塘,共有1万多人 。其中韩屋楼现有5000余人。 2、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石龙坑村,有3000多人。 福建省 1、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韩厝楼村、东屿村,约1000人。 云南省 1、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新安村。

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韩姓是中国第二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当今韩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总人口大约有815万。

得姓始祖韩武子,姬姓,韩氏,名万,又称韩万。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叔虞本为周武王幼子,因初封于唐邑(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为晋国开国君主,其第八世孙即晋穆侯。晋穆侯生子成师,成师生子万。姬万于周懿王二年(约公元前900年)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称韩侯。后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韩姓。由此可见,韩氏之姓,实自姬万开始。姬万后改称韩万,世人常称之韩武子。故后世子孙尊韩武子为韩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原字形是由倝和韦组成,为今繁体字韩右上多一“人”,后来俗写时省去,经过简化又成现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韩均有“人”。倝,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个会意字。韦的本义是兽皮之韦可以束。先民把皮毛从野兽身体上剥离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再围在人体上。先民们认为皮韩字古文毛是围在野兽身体上的,兽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体的枉戾之处得以矫正,所以借用作皮韦字。能穿上这种兽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韩的本义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韩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的图形,韩人受到人们的敬重,所以留下了许多带韩的地名,韩人最终建立了国家,并使用韩作为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第一支源出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参胡初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其后裔成为董姓中一支韩氏族,韩流是中国韩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据说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韩流当出自董姓韩氏族。韩在夏朝为侯国,西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此为董姓之韩。董姓韩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族人经河南安阳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的韩城,后又东迁达辽宁昌图县,进而由辽河转人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韩叔于旧韩城古韩国之地,故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此为姬姓韩国。周平王时,韩国被同姓晋国所灭,改封为唐叔虞后裔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食邑,韩人西迁陕西韩城南。至春秋末,韩万的后代与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当代韩姓多出自姬姓韩。姬姓韩氏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代北复姓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此为匈奴高车部人血统。清朝满洲八旗姓罕扎氏族全部改为韩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成为当地的韩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韩姓已经进人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在韩国古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和南阳形成了著名的颍川韩姓。同时韩姓向北、东北和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迁,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宋朝是韩姓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时期,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在北方的韩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之后,人口和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在明朝以后,韩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鲁苏辽三地繁衍最盛。清初移居台湾。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湖南和两广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600余年中韩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应与韩姓主要分布在长期战乱的北方有关。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14%。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韩姓人口已达到815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815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韩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Ⅴ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吉林、内蒙古,这八省区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387%。河南为当代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28%;山东紧随其后,为12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部辐射并逐渐减少,长江以南少韩姓的分布格局。在近600年间,韩姓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回迁,且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韩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南阳、昌黎等。韩姓的堂号主要有泣杖,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氯和等,最著名的是昌黎。“昌黎”堂号典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韩愈,孟州河阳人。因先祖居颍川,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中兴大家,居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宗祠楹联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勇推擒虎;兵罢骑驴。

堂开画锦;集著香奁。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韩姓族谱156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韩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韩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韩姓历代名人:春秋时韩武子及其子孙,世代为晋国大夫,权倾当朝,地位显赫;战国末哲学家、法家鼻祖韩非;汉初名将、楚王韩信,诗学家韩婴;东汉末割据凉州的韩遂;隋朝大将韩擒虎;唐朝韩氏任宰相韩瑷、韩休、韩滉,韩弘,画家韩滉、韩干,文学家韩愈;五代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北宋名臣韩琦;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大臣韩侂胄:创建大金国典章制度的金国丞相韩企先。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在什么地方有韩姓族谱

你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