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的姓氏读音是什么
任的姓氏读音是什么如下:
“任”作姓时读音rén,发音第二声。
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
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
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扩展资料:
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
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有。
根据资料,任姓家谱有广、业、同、等、寿、思、朝、国、尚、良、学、文、宏、为、德、有、宗、应、发、祥等字。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一、姓氏源流
仲(Zhò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上古高辛氏,为黄帝的后裔,以人名为氏。黄帝有曾孙,号高辛氏,有“八才子”,号称“八元”,与颛顼之子“八恺”齐名,高辛氏的“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两兄弟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的“仲”字为姓,遂成仲氏。
2、出自任姓,氏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仲虺,本奚仲之后,辅佐汤治理天下,立有殊勋。仲虺之后以祖字命姓,遂为仲姓。周朝樊侯仲山甫即其后。
3、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公子庆公,字公仲,因乱鲁而遭谴责。庆公死后,其子孙有由于避仇者,以其字为姓,称仲氏。
4、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庄公之后。宋庄公的儿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孙字“仲”为姓,成为仲氏的一支。
得姓始祖:仲堪。仲姓一支,据《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才子八元仲堪,仲熊的之后代,以父字为氏。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看来,另一支是鲁桓公子庆父子孙号仲孙,亦称仲氏,又仲虺汤左相,子孙氏焉,仲尼弟子有仲由,字子路。由此可见我国的仲氏家族来源端多。不过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古人的后裔之以仲为姓,都是在历史上的秦汉以前,因此仲氏家族的古老,自是不容置疑的。仲氏家族的始祖仲堪,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最早的仲堪和仲熊,都是上古时名列“八元”的贤者。所谓“八元”是指当时8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他们的当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望族居乐安郡(今山东省广饶县)。《百家姓》注居中山郡(今河南省登封县)。仲姓后人尊仲堪为仲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帝喾,也是氏族首领,身边有八才子,史书上称为“八元”,都是很贤能的人。这八个人当中有两个分别叫作仲堪和仲熊,是兄弟,他们的后代都以仲为姓氏,是仲姓的先祖。另外,一说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奚仲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为姓氏,称为仲氏,是仲姓的另一个起源。到了春秋时期,宋庄公和鲁桓公分别有一个儿子以仲为字,他们的后代中有的以仲为姓氏,成为仲姓发展史上的又一支起源。据《仲氏族谱》载:“汉更始元年赤眉琅笽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常有外出另居的,以至仲姓布于许多省份,北至黑龙江讷河也有仲氏。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任城任官的贺知止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余略)。
三、历史名人
仲 熊:上古进名列“八元”的贤者。“八元”指当时位最有才德、最善于治事的人,即《左传》提及过的:伯奋、仲堪、伯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里、仲熊、忠肃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举为“布王教于四方”的人。
仲 虺:曾作《仲虺之诰》,因而名垂青史。
仲 由:春秋时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卫为邑宰。
仲 并:宋代进士,官至光禄丞。工诗文。有《浮山集》。
仲 仁:北宋画家、高僧,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善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
仲长统:东汉哲学家,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仲大年:宋代良吏,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
仲肇琚:又名仲八,民国山东赣榆(今江苏赣榆)仲官河村人。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倾向革命。其事迹《海丰传》(已失传)上有记载。
此外,仲姓名人还有:唐代有太常博士仲子陵,宋代有天章阁侍制仲简、好学强记的仲并,清有监察御史仲永檀……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仲姓的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省登丰县西南)、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云:仲姓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中有记载云:仲姓望出乐安、中山。
乐安郡:东汉将原有的千乘郡改为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博兴、广饶一带。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北省正定县。
2、堂号
仲姓的主要堂号有:“三善堂”等。
============================================================
仲姓宗祠通用对联
〖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八元留誉;
二仲启源。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仲姓的得姓始祖仲堪、仲熊两兄弟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介绍)
雷精感孕;
崧岳降灵。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卞地人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喜闻过,事亲孝,有政事才干。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为季孙氏的家臣,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据传其母感雷精而生他。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仲山甫(一作“父”),受封于樊,又称樊仲,宣王“料民(调查户口)于太原”,他曾劝谏,辅佐宣王中兴。《诗经·大雅·崧高》有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圣门高弟;
商鼎元臣。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下联典指商仲虺,为成汤王左相。
-----------------------------------------------------------------
〖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人杰地灵钟毓秀;
中流砥柱挽狂澜。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仲姓的“仲”字的析字联。
圣门高弟仕卫宰;
江都诗人集浮山。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有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仕卫为邑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仲并,江都人,官到光禄丞。工侍文,有《浮山集》。
光华梅谱流芳远;
翰村诗集播誉长。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画家、高僧仲仁,会稽人。住衡州华光山,号华光长老。擅画梅,用水墨浑写,创为墨梅,亦画山水平远小景,有《华光梅谱》。下联典指清代诗人仲冯保,号翰林,常熟人。有《翰林诗稿》。
到此便为浮海客;
于今谁是问津人。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句为偶拈无次第;
梦常半记不分明。
——林纾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赠仲珊联。
一时逊国难为第;
千古名山尚属虞。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周太王次子仲雍祠联。祠在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逊国”,辞让国位,指周太王次子,为成全太王立幼子季历,与兄泰伯同避江南事。
-----------------------------------------------------------------
〖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敷教宽平,德留内邑;
以人为本,哲论昌言。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良吏仲大年,淳熙中知内江,敷教宽平,人感德之。下联典指东汉哲学家仲长统,字公理,高平人。好学,敢直言,官至尚书郎。他提出“人事为本,开道为末”的论点,否认“天命”,著有《昌言》一书传世。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佚名撰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济南市仲家浅仲氏(由)祠联。
--------------------------------------------------------------------------------
中国人民 仲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仲曦东少将
仲曦东(1915-1984),原名仲崇兴,别名仲子凌,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龙东乡(今北马镇)南仲家村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 。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4路政治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政治委员,烟台警备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政治委员,第9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7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野战军27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政治系主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驻捷克斯洛伐克、驻坦桑尼亚特合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非友好协会会长。为贯彻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路线,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6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著有理论著作和回忆录多篇,先后出版的有《增强党的团结》、《谈谈党的整风经验》、《论共产主义风格》、《学习 思想》、《学习 同志的哲学思想》等专著,共约35万字。
你的家谱有误。最近十代的辈份排名应该是,相,叙,怀,成。现,怡。会,再。边,长,现在我们这里“相”字辈的已经是老祖了,没有几个人了,"叙"字辈的还有几个,以"怀"字辈,”成"字辈,“现”字辈居多。任姓主要在山东和河南,我们这方圆几十里大部分都是任姓,光我们村任姓人口差不多就得三千多口,周围几百里的任姓听说都是从我们村搬出去的,
任姓来源有五: 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2、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3、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4、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6、排行三十字 荣光河献瑞 水晏海呈祥 祖德遗深厚 卜成奕代昌 诗书留教泽 礼乐萃冠裳
[编辑本段]二、播迁
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肆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编辑本段]三、郡望堂号
任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乐安郡
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2、东安郡
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水薤堂:水薤堂是非常著名的一个。这个堂号和东汉名士任棠有关。 任棠,生卒年不详,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他学问很大,不愿出仕为官,就在家教书为生,是当时著名隐士。既然是名士,地方上的官员免不了前来来拜访。面对殷勤前来的父母官,任棠却常常避而不见。 东汉时,天水郡改称汉阳。不久,新任汉阳太守庞参到任,依例前去拜访老者以及贤者,任棠自然在此之列。 庞参是河南缑氏人,他文武兼备、谋虑深远,年少时被推举为孝廉,出任左校令。当时边患频繁,他主张屯边备战,行休养生息之道,减轻赋税以待养精蓄锐,可谓忧国之士。另外,他为官正直,处事干练,声誉甚佳。 不过,庞参在任棠这里,并没有受到什么欢迎。庞参到时,任棠正在家等候。见到新的太守,任棠既不迎接也不说话,只是把从地里刚拔出的一颗薤(一种杂草)摆到桌子上,又在堂前放了一盆清水,随后抱着小孙子跪在堂前。庞参就被这样晾在一边。随同庞参而来的主簿十分恼火,连忙呵斥任棠狂傲之至,竟敢怠慢太守。明理通达的庞参却挥手制止,他瞅瞅这桌上地下的两样东西,又看着堂前任棠,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任棠的用意。他回头对随去的属员说:任棠这是在教导我:放一盆清水是希望我做一个清官;拔一株大薤,是希望我能铲除欺压百姓的豪强;他抱着孙儿长跪在堂前,是希望我能够爱惜民力,抚恤老弱病幼。他,不愧是贤人啊。既然悟出来了,庞参就欣然拜谢而去。 随后,庞参在汉阳太守任上,抑强扶弱,实施惠政,发展生产,很得民心。 后人就由任棠和庞参的这次交往,概括出两个成语:拔薤诛茅,置水之情。前者意为:居官应刚直不阿,敢于诛除强暴;后者意为:陈述民间疾苦,希望当权者廉洁自持,体察民情。 由是,任棠用清水和大薤暗示庞参广兴仁政之事成为了一段佳话,留下了“任棠水”之名,为人称颂,后世任姓族人就以“水薤”为堂号来纪念这位任姓先人。 任姓其它堂号有“九真”、“玉知”、“叙伦”、“吏部”等。
族谱目录 1 任氏宗谱 / 江苏·江阴 / 思敬堂 1950年, 铅印本 2 任氏宗谱 / 江苏·江阴 / 思敬堂 清同治7年(1868), 木活字本 3 任氏族谱 / 江苏·如臯 / 清宣统3年(1911), 木活字本 4 吴宁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吴宁 / 清乾隆31年(1766), 木活字本 5 米峰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嘉庆5年(1800年), 木活字本 6 米峰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17年(1891), 木活字本 7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咸丰4年(1854), 木活字本 8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9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嘉庆24年(1819), 木活字本 10 湶塘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民国4年(1915), 木活字本 11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民国16年(1927), 木活字本 12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民国37年(1948), 稿本 13 荆溪任氏家乘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清, 木活字本 14 泰县五知堂任氏族谱 / 江苏·泰县 / 民国27年(1938), 油印本 15 剡西任氏宗谱 / 浙江·嵊县、剡县 / 敦伦堂 清, 木活字本 16 浦阳任氏宗谱 / 浙江·浦江、浦阳 / 清光绪31年(1905), 木活字本 17 海盐任氏宗谱 / 浙江·海盐 / 清乾隆49年(1784), 刻本 18 蒋家荡任氏宗谱 / 江苏·常州 / 文著堂 清光绪22年(1896), 木活字本 19 任氏家谱 / 安徽·旌德 / 清乾隆47年(1782), 刻本 20 任氏宗谱 / 安徽·旌德 / 民国13年(1924), 木活字本 21 任氏善潭宁三邑三修族谱 / 湖南·长沙、善化、湘潭、宁乡 / 民国, 木活字本 22 任氏族谱 / 湖南·临湘 / 五知堂 清光绪17年(1891), 木活字本 23 任氏家谱 / 湖南 / 乐安堂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24 任氏族谱 / 湖南 / 乐安堂 清, 木活字本 25 任氏长房支谱 / 湖南·湘阴 / 乐安堂 清光绪33年(1907), 木活字本 26 遂阳任氏族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清乾隆2年(1737), 刻本 27 遂阳任氏族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清, 刻本 28 遂阳邑东任氏家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清, 刻本 29 遂阳任氏大宗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积庆堂 民国25年(1936), 木活字本 30 遂安县修辑任氏宗谱 / 浙江·淳安、遂安 / 民国, 钞本 31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32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乾隆45年(1780), 木活字本 33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嘉庆12年(1807), 木活字本 34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道光17年(1837), 木活字本 35 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光绪19年(1893), 木活字本 36 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光绪19年(1893), 木活字本 37 竺溪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民国6年(1917), 木活字本 38 陈陀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宣统元年(1909), 木活字本 39 邻水任氏宗谱 / 四川·邻水 / 民国17年(1928), 石印本 40 东山任氏宗谱 / 浙江·余姚 / 五知堂 清光绪32年(1906), 木活字本 41 萧山任氏家乘 / 浙江·萧山 / 永思堂 清, 木活字本 42 兴化任氏家谱 / 江苏·兴化 / 民国31年(1942), 铅印本 43 任氏宗谱 / 江苏·镇江、宜兴 / 诒谷堂 民国5年(1916), 木活字本 44 怀宁任氏宗谱 / 安徽·怀宁 / 庆源堂 清, 木活字本 45 任氏四修族谱 / 湖南·浏阳 / 乐安堂 民国13年(1924), 木活字本 46 任氏家乘 / 保滋堂 清, 木活字本 47 任氏宗谱 民国, 铅印本 48 东山任氏宗谱 / 浙江·余姚 / 五知堂 清光绪32年(1906), 木活字本 49 竺溪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民国6年(1917), 木活字本 50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51 竹溪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52 任氏家谱 / 湖南 / 乐安堂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53 海盐任氏宗谱 / 浙江·海盐 / 清乾隆49年(1784), 刻本 54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 / 江苏·宜兴 / 一本堂 民国16年(1927), 木活字本 55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6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7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8 合澄任氏宗谱 / 浙江·东阳 / 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 59 任氏宗谱 / 江苏·江阴 / 思敬堂 1950年, 铅印本 60 任氏宗谱 / 河南·平顶山 / 1999年, 铅印本 61 善潭宁三邑任氏原修族谱 / 湖南·长沙、湘潭、宁乡 / 烧汤河杏子堂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木活字 62 任氏续修族谱 / 湖南·安化 / 复盛堂 清道光(1821-1850), 木活字本 63 任氏族谱 / 湖南·沣县 / 五知堂 清光绪29年(1903), 木活字本 64 任氏善潭宁三邑三修族谱 / 湖南·长沙、湘潭、宁乡 / 烧汤河杏梓村 清光绪8年(1882), 木活字本 65 任氏创修族谱 / 湖南·澧县 / 五知堂 民国24年(1935), 木活字本 66 任氏家谱 / 湖南 / 乐安堂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67 任氏善潭宁三邑三修族谱 / 湖南·长沙、湘潭、宁乡 / 烧汤河杏梓村 清光绪8年(1882), 木活字本 68 任氏族谱考、暨鹤山麦村史略 / 广东·鹤山 / 2000年, 电脑排印本 69 竺溪莲塘任氏宗谱 / 浙江·义乌 / 1999年, 影印、电脑排印本 70藕荫堂任氏修族谱/安徽·淮北/1992,木活字本
任的姓氏读音是什么
本文2023-11-25 22:03: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