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陈氏家谱辈分表顺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2收藏

广西陈氏家谱辈分表顺序,第1张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俊元:又名匡明,明朝往高州当参史,定居何地不详。

陈金陵:明朝嘉靖迁高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方龙:明末迁新兴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宁刚:又名湛雨,明末清初迁往陈村居住。

陈克三、陈成章、陈北胜兄弟父子清朝迁往陈村居住。

陈惠明:又名庆盛,清末迁往顺德居住,何地不详。

陈凤鸣:又名文光,清朝末迁往龙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达:又名遇亨,长子兴发、次子亚二,孙均榕,清朝迁往佛山居住。

陈士贵:又名焕华,清朝迁往南海三江司半岗村配妻黎氏生有子二:荣达、荣翰。

陈守经:又名捷五,明末清初时迁往佛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宝:又名开能,明末清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德寿:清乾隆二十年在清远任官署,后随本官往浙江,生有二子,后情况不明。

陈进宝:又名载光,生二子:延器、延猷,清朝迁往清远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寅:清朝母子二人迁往惠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松耀:又名显宏,清朝初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伟中:又名天佑,明朝迁往河南莲花庄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郎、已郎兄弟:明朝迁往福建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聘: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瑞璋:生一子名清客,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三第: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大成:又名敦集,号良时,清朝迁往广州天官里居住其子孙曾玄(另项详录)

陈维新:又名瑞龙,明朝迁往广州居住,何地不详。

陈立德:清朝迁往思贤滘口居住,何地不详。

陈元伟:又名彦亨明朝迁往四会贺岗居住(已认宗)

陈亚满:明末清初时迁往四会下茅村居住(已认宗)

陈可用:又名公成,子陈第,明嘉靖前后迁往四会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德:清朝迁往四会居住,何地不详。

燕山公迁往依坑后其孙景行再迁广宁中村(约崇祯年间)

陈凤鸣,子帝简,孙蛋家,曾孙广;陈凤位子贵德,清朝同迁黄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趾祖、陈光祖:原其祖由水坑迁榄岗,明末清初(公元1600年)再徙四会、曹埔。

陈东兰:明末清初时迁往黄岗竹州居住。

陈志远又名大水,子陈亚狗,孙陈统又名心斋,明嘉靖甲午科举人,湖北襄阳县知县,宁化县知县,明朝随父迁往怀集居住,何地不详。

陈殿阩:明朝迁往广宁冯兰村居住,子孙蕃衍。

陈二全:生一子亚成,清朝迁往榄江,后再迁往广宁,何地不详。

陈达天:又名智达,清朝迁往广宁居住,何地不详。

东长房陈永厚,子陈浒,明朝约公无功而返1400年多年时迁往广宁定居,子孙蕃衍。

东次房陈永厚,子三:一曰尚和又名仲贤,二曰尚贵又名仲达,三曰尚明又名仲联,孙曰志鲁,明朝时约公元1600年左右迁往何地不详。

陈长进:又名士广,明朝迁往肇庆五经里居住,生二子:一曰华保,二曰二保。

陈文斯:清朝生四子前在肇庆居住,后迁何地不详。

陈邦杰:又名朝英,清朝迁往肇庆西门石桥头居住。

陈翼:又名明申,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锡:又名缉五。生二子:一曰国材,二曰佐材,明末清初时迁往肇庆西门外居住。

陈公保:又名德贤,明朝迁往肇庆塔脚来紫坊居住。

陈著:又名启元,明朝迁往肇庆沙街居住,其子随母出嫁,何地不详。

陈聘达、陈聘荣兄弟,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秀然: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谟:又名恢绪,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戊受:明末清初迁往肇庆端州居住。

陈聚德:又名文远号慕村,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文升:明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端贤:清朝迁往肇庆居住,何地不详。

陈国材:又名廷显号柱臣,清朝迁往肇庆城西住。

陈王政、陈王教、陈王敏三兄弟明朝迁往云浮杨柳附谷村居住。

陈德里:又名春升,配黎氏,清朝迁往禄步大迳居住。

陈燮和:又名位育,清朝迁往禄步大迳上选居住,生一子曰步魁。孙德昌、德光,曾孙:锦杨、锦荣、锦奇。

陈尔信:明朝迁往德庆北乡武垄居住。

陈仲清、显清兄弟俩:明朝迁往德庆北乡。

陈显祥、凤祥兄弟:明末清初迁往德庆北乡居住。

陈土英:又名聘千,明朝迁往德庆莫村墟贸易生意。

陈亚就:明末清初时迁入大迳居住。陈亚六、亚七兄弟俩:清朝迁往云南,何地不详。

陈伯宁:明朝迁往九源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杰荣,子宗盛,陈杰深又名亚呀,子家波、家文、家红:陈曾禧,子庭炎、庭槐、庭阶、庭六、庭七,清末其祖水坑迁往榄岗后徙迁德庆九市。

陈亚秤:明朝天启前后迁往新梁居住。

陈廷龄:又名达其,子登鳌,明末清初迁往金渡乡居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宋南渡以来,历世三十有二,子孙蕃衍,彬彬多士,闻人辈出,前辈有因在外任官职年久而就地定居,有为谋生计外出日久而就地定居,也有因避乱而迁往他乡定居等等。因此我陈氏支系分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有人。解放前历朝代均分别有迁出兄弟因乡认祖祭祖。解放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而逐渐疏远,原回来祭过祖的叔伯兄弟今生存无几,甚至一人不在,故今很多迁出后人都不知道自祖的头源于何方。为此,特发出号外信号,使兄弟在修谱或建谱时得到详实记载。现将我旧家谱原载迁外的祖辈在乡时曾用名和迁往外地原旧地名名列如下,过外后有些祖辈另改名字和地方名的变更未知其详,愿兄弟们细查贵地史志或按历代传说中事物探源,便能找到真正的源头,莫使世代都是无根之果。我水坑陈氏除外迁他乡或在外地户口工作的,常在乡村人口近四千人,可算是大乡大族。今将自元朝至民国部分兄弟迁往他乡开枝发叶的摘录如下,便于有关兄弟问祖有道。

陈洪达:明清之间迁往湖广居住。

陈德平:又名陈应权,及其子有德、有志、兆养、志村,明朝时俱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柏龄:(陈一龙之四子),孙陈麟祯(又名振公)明朝天启年间往广西浔州府桂平附近白石山离麻洞墟五里居住。

陈于亮:又名我敬,及其子四:良惠、良相、良策、良华,孙三:亚细、长泰、际泰、明朝在广西灵山县立籍,何地不详。

陈琚:又名德华,明朝在广西东安乡任巡检,其一支子孙在东安乡衙门侧住,该乡有巡检庙。

陈一矩、陈一度、陈悦兄弟:明朝嘉靖年间俱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凫高:又名彦升,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合:又名叔和,明朝时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春:又名遂和,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万远:又名永吾其有子三:良谕(仕化)良净(仕效)、良浩(仕俞明乙酉科举人),孙八:遇太(际可)、享太(行可)、道太、履太、贞太、明太、鸿太、运太。

陈晚发: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荣卿:明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天球:又名宗器,明末清初往广西贺县江平乡铺门墟居住,其子:陈恩梁又名德太,乳名亚记往广西贺县自平村开铺。

陈富行:生有五子:天瑞、天泰、天永(其余二子名字不详),明末清初往广西浔州府平南陈涌村居住。

陈三益:又名贤祝,官名凤鸣,清康熙任守备镇守广西藤县,有子在容墟,名不详。

陈有德:又名本朝、陈有志、又名本立,明末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兆养、陈志材、陈长春、陈际泰:明朝同在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鸿章:又名伟藻,明末往广西石桥居住,余不详。

陈汝昌:陈汝隆、汝慎之子又名子礼、陈肇域、汝敬之子又名子恭、陈正域明末俱在广西灵山县,何地不详。

陈亚四:明朝在湖广任千总,其在生时常有书信回来,其后裔名及住址不详。

陈习圣:又名达孔,清乾隆公无1742年往广西西林县江村墟居住,有子二人其名字不详。

陈执元:清初往广西灵山县居住,何地不详。

陈璋玉:又名徵瑷,清朝往广西南宁府居住。

陈亚三:清朝时在广西从事贸易工作,住址不详。

陈汝熙:又名耀光,有继子陈连庆,在广西东津墟居住。

陈官照:清朝往广西灵山居住,何地不详。

陈琬书:又名锦章,清朝往广西石桥居住。

陈瑞丰:又名佳隆,清朝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社福、陈社受兄弟清朝同往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世法:又名衍居,其子亚二、亚三兄弟清朝时同在广西居住,何地不详。

陈有益:明末清初时迁广西(时未婚)何地不详。

陈朝珊:又名番侯,官典史,其子陈亚元,明朝时同在钦州开盐埠并定居。

陈泰:又名无济,明嘉靖任官守御所,生子二,长子梦皆又名藩明,庠生,在福建生次子有皆又名东明任府禄,在江西活,后定居点地不详。

陈旭(又名日明)、陈早(又名日朝)、陈晏(又名日高)陈景(又名日华):兄弟三人在明朝咸化、弘治年间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亚三: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江居住,何地不详。

陈应明、陈兆龙与陈亚三是叔伯兄弟,其兄弟也在明朝隆庆年间左右迁往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志顺:又名纯伯,清初迁阳春居住,何地不详。

陈招弟:清朝时迁高州,生有一子曰陈允声,何地不详。

陈际泰:明朝时迁高州吴川县居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巷迁徙高要凤凰铜鼓仕曹山横塘基住处耕耘,一天不慎摔倒在上而逝,儿媳发现后,来不及殓葬,次日发现亿万蚂蚁在拉土覆盖了尸体成墓,后人称此为“蚁拖坟”.水坑(旧称桂岭)乡陈氏族人就是其后辈.水坑陈氏发源地塘门口(华堂坊)虞叶坊、仁寿坊(因古树林立、遮天闭日故人称黑门楼)、九达门楼、百么亭等,这都是流传悠久的古地名,过去是众所周知矣。这些遗物虽均已被拆毁,但老一辈人应记忆犹新。

我陈氏自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来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

在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彩书法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广西陈氏家谱辈分表顺序

蚁拖坟”是历史悠久而久的传说,您们可知道“蚁拖坟”的来历吗?话说浙江省仁和县县大尹,宋宣议郎陈诚(即陈子诚)告老回到原因避乱从珠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