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简介
1、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提首推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2、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曾经淮安“因运而兴、因运而盛”,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3、淮安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楼下的回答让我不得不在来说两句。
周总理纪念馆就在我家附近不远
淮安名人众多: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关于英雄指的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也不断奋斗的人,在我国抗日英雄就是英雄中的杰出代表,有关的抗日英雄举例如下:
1、冷云: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 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
2、赵登禹: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玉祥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3、马本斋: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马本斋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1]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4、马占山: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1月30日生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农民家庭。贫苦农民,行伍出身,早年当磨房工人,精于射骑。他从小给地主放马,后因丢失一匹马,被抓进官府,遭毒打和关押并被逼赔偿。后来,那匹马跑回来,地主仍不退钱。马占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为寇,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头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马占山决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从军。
1911年他投靠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峻升,从四营中哨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升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等职。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张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带组织力量抵抗郭军。
1925年12月,马占山随同吴俊升在辽宁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龄军展开激战。郭军大败,马占山部尾随搜索,并活捉郭松龄夫妇。
1925年,马占山升任东北陆军第17师骑兵第五旅旅长。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时;
1931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在日军进犯江桥时,守军将桥破坏三孔。
1931年11月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于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伤亡很大(据说此次伤亡人死满一桥,而且摞了好几层),鏖战了半个月,不得不撤离江桥。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败日军多次进攻。马部血战江桥抗战,给全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却是孤军奋战。
1931年11月18日,在消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后,不得不撤往齐齐哈尔。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伦,继续抗敌。
1931年12月,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黑龙江省主席。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上海福昌烟公司为鼓舞士气,还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1932年,马占山诈降,出任伪黑龙江省长兼任伪满州国军政部总长之职后,秘密用12辆汽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款项、300匹战马及其它军需物资运出城外,再次举起了抗日的旗帜。马占山在拜泉约集李杜、丁超等各路军的代表开会,改黑河警备司令部为省府行署。三路人马共7000人,公推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会上做出三路出击日军的战斗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马占山率部给日伪军以重创,大灭日军侵略气焰。后因战事失利,退到苏联。
1933年6月3日,马占山从苏联返回上海,曾先后3次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战。
1936年1月22日任陆军中将。
1936年12月至西安,参与西安事变,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兼东北四省招抚,率部转战绥远(今呼和浩特)、包头、五原等地。后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继续抗日。
1938年5月,总司令部进驻陕西省府谷县哈拉寨(今哈镇)。
1938年11月,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医,康复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在会上致词,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加上将衔。
1947年,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战役时,马占山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出面帮助傅作义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
1949年初,曾劝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并向傅建议请邓宝珊做同中共谈判的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毛泽东托秘书打电话给马占山,邀请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马占山十分激动,可惜由于他的病情加重最终未能出席。至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毛主席办公室还来电话询问马占山的病情,并准备派车来接,但当时病情过重,已不能行动。
1950年11月,病情恶化。
1950年11月29日20点零6分,马占山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5、谢晋元:
谢晋元 率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谢晋元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由于中国部队战志高昂,见死不退,着实出乎日军意料之外。仅此一役,就已经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6、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鬼子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穷苦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3]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7、阎海文:
阎海文宁死不屈的“支那空军勇士”
一个驾机作战被击落跳伞的中国空军,用配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拒绝俘降,用自阎海文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敌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万里。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
天上,战机穿梭往来,煞是忙乱,一朵朵弹花象盛开的的木棉,布满天空。突然,一架中国战机被密集的地面高炮击中,拖着黑烟,向西坠去。这时,一个黑点弹出了燃烧的机身,转眼,化作一朵洁白的伞花。
降落伞轻柔地飘落空中,阎海文拔出手枪,警惕地四下搜索着。几分钟前,当他把成吨的炸弹准确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日军虹桥一带密集的高炮击中了他的座机。对此,他早有准备,本来他就是强行闯入敌火网的,当他看到地面上日军目标处升起的烟尘火海时,他觉得够本了,只是在心里有点儿为他的座机惋惜。
8、高志航:
高志航首创八一四空战大捷的空军战神
高志航大队长首战击落日本轰炸机六架,创下中日空战全胜纪录,打破高志航了“皇军无敌”的神话。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立即以海陆空三军,展开对上海大规模攻击作战,日军在开战之初,就企图以优势的航空兵力,歼灭刚刚培训成立的中国空军。事实上,日本空军当时根本不认为“年幼的”中国空军有任何的战斗力。
因为就两国兵力比较,日本拥有自行生产的先进战机三千二百架,而中国只有购买拼装二手各国杂牌战机三百架,训练与后勤均落后于日本许多。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国空军主动对黄浦江上的日本海军舰艇发动攻击,日军盛怒下立刻调动从台湾飞来的木更津联队与鹿屋联队战斗机,企图一举消灭南京、上海地区之所有中国空军基地。不料当天入侵的日本机动群,遭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率领的战机反击,结果,中国空军以六比零击落日机,首开中日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无敌”的神话。
9、张自忠:
他是带领大刀队夜袭长城喜峰口的英雄,也为“临沂大捷”、“鄂北大捷”张自忠立下战功,最后在日军的围歼下,战死南瓜店,找到了自己战死报国的地方。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实际已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先有东北义勇军马占山奋起抗日,再有“一二八”淞沪之战,复有长城各口之战,都是七七全面抗日前的序幕战。
在这几场序幕战中,战果最突出、最辉煌的,首推长城喜峰口大捷。这是自九一八以来,日军所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敌人自己也承认,是侵华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失败和耻辱。当时二十九军第三十三师,在师长张自忠率领的千人大刀敢死队,以急行军兼程赶赴前线,用大刀、手榴弹为武器,于月黑风高之夜,乘敌不备,歼灭日军步兵两个联队,骑兵一个大队,血染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惊中外。张自忠获中央颁授青天白日勋章,于是抗日英雄的威名,传遍全国,妇孺皆知。
10、何基沣:
何基沣(1898-1980),河北藁城人。1933年春,赴喜峰口抗击日军,以战功升为第110旅旅长。卢沟桥事变前夕,率部驻守卢沟桥一带,多次挫败日军。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直接指挥驻军抵抗。以机智顽强的作战赢得时人赞誉,成为一代抗日名将。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
1948年11月,同张克侠一起率领国民党第七十七军和第五十九军共两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驻地起义,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8年12月10日,毛泽东、朱德向在淮海战役中举行起义的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发出贺电,祝贺他们起义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局局长,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是第一、二、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0年病逝于北京。
左宝贵,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幼年家贫。父母早丧,孤无所依。后被迫携两弟投效江南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其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左宝贵率军援朝,战死于朝鲜平壤之玄武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末民族英雄左宝贵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左宝贵生平简介
大清提督左宝贵是我国的一位民族英雄,在我国的清朝时期有总督提督两类官职,总督是文官提督是武官,左宝贵就是提督中的一名,他出生在一八七三年的山东平邑,是个地地道道的回族人,曾经参加过镇压太平军的运动以及东北伐 木工 人和东荒教民起义等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 经验 ,也在这些实战中得到了皇上的认可和青睐。
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左宝贵义不容辞的成为了抗战前线的第一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左宝贵就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前往抗战前线,支持朝鲜,也就是在这一场战争中他丢失了自己的生命。当牡丹台阵地被敌人夺走之后左宝贵就换上了皇上赐与他的衣服和帽子,当时的他已经五十八岁了,清楚的知道只要他穿上这一身衣物就等于告诉敌人他是首领,所有的进攻都会转向他一个人。但是这是他不得不做的选择,因为他知道大势已去,与其苟且的活着还不如战死在沙场上,于是他推开了死死拉着自己的亲信,走上了横尸遍地的平壤城头。
这一天是一八九四年的九月十五号,大清提督左宝贵牺牲,结束了他将近四十年的戎马生涯,当时的清军失去了主帅很快日军就占领了玄武门。战争结束后左宝贵的尸首也已经不知去向了,光绪帝随即赐他太子少保的称号。不仅仅是在中国,在朝鲜人们也记住了这一位将军,有人目睹了这一幕也就有了后来“雨夜七星门外左将军显圣”的 传说 。
左宝贵后人
左宝贵,1837年出生,他的故乡是山东费县,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回族农民家庭里。左宝贵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亲人,之后又被迫带着弟弟投靠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他一生参与了无数的战役,得到过清廷诸多的嘉奖。后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率军援助朝鲜,死守着平壤之地,壮烈殉国,尸骨不存。清军兵士拼死也只寻回了他的血衣,从平壤送回清廷。如今在他老家山东平邑的陵墓也只是衣冠冢,供后人祭拜。
左宝贵后人,他的五世孙左红彬表示:“民族英雄大 事迹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要代代相传。”为了纪念他,左宝贵的后人们与山东的有关部门联合, 收集 和整理了很多左宝贵的资料和 物品 ,并且还出版了《左宝贵志》等与他相关的刊物。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虽然左宝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设有衣冠冢,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没保护好,有的地方已经破败,杂草丛生,甚至连古墓里的非常宝贵的文物都被盗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虽然左宝贵后人们在不遗余力的进行左宝贵墓地文物的保护工作,却是杯水车薪。
历史 上关于左宝贵后人的记载非常少,但是作为一代民族英雄的后人,他们该是感到十分荣耀的,因为左宝贵不仅仅是左家的骄傲,他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爱国情操,民族气概,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宣扬。
左宝贵死因
左宝贵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他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严谨,他少年时候离开家乡外出求生,之后参军成为了一名清军,那他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如何身亡的呢左宝贵的死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对于左宝贵的死因还要从那段屈辱史,也就是甲午战争说起,当时有一个地方叫牡丹台,牡丹台眼见就要失守了,左宝贵还在玄武门作战,他知道牡丹台失守后就报了必死的决心,亲自到城上指挥作战,有一个士兵见形势凶险,打算把他从城上拉下来,但谁知他却亲自点燃大炮向敌人发起攻击,发送手榴弹共36颗,最后重创了敌军。战争正打的激烈之时,谁知一颗炮弹似火箭飞来,直接把左宝贵的炮弹给炸碎了,铁屑飞到了他的肋下,他受伤了,但他仍不退缩依旧勇猛上阵。不幸的是,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左宝贵被炸倒在地,当战士们都看向他时,他已经死在敌人的炮弹下。左宝贵在甲午战争壮烈牺牲。
所以说左宝贵的死因就是,他是在与敌人殊死搏斗间中了炮弹而英勇牺牲。1894年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去世,享年57岁。他在平壤死了之后,他的尸骨并没有找到,由于他的功勋伟绩,将士们将他的衣物送回淮安,而且还为他建造了“左忠壮公祠”,谥号“忠壮公”。左宝贵吃苦耐劳、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的精神受到后人的敬仰,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怀。
1 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
2 民族英雄岳飞英文简介
3 民族英雄左宗棠生平简介
4 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生平简介
5 民族英雄郑成功英文简介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感恩伟大母亲
—— 最美的花献给最美的你 ——
“母职,是妇女在人类 社会 中最光荣的天职。我觉得,泛论起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任务,再比母职光荣和永恒的了。”1942年,周恩来在《论“贤妻良母”与母职》这样写道。周恩来赞美母职,肯定和尊重母职,认为母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这和他童年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周恩来12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几位母亲给了他无私的母爱,赋予他多方面的童年教育,培养塑造了伟人最初的性格、品性、才智和情怀。
周恩来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受过传统教育,在诗词、绘画、书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在丈夫周贻淦去世后,她没有改嫁,视嗣子周恩来为生命寄托和精神依靠,为他倾注了全部心血。陈氏尽心尽力地抚养周恩来成长,并非常注重对他文化教育。可以说,周恩来的学识和气度,好学、仁慈、谦逊的性格,都源于嗣母的言传身教。
周恩来幼年时候身体羸弱,经常生病,陈氏含辛茹苦地照顾他,使他的身体渐渐强健。待周恩来三四岁时,陈氏便开始教他认字和背诵唐诗;五岁时,送儿子去私塾读书,力所能及地为他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在课外,陈氏还在家里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儿子做益智 游戏 ,给他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时时刻刻关心儿子的成长。
陈氏对儿子的教育并不只拘泥于儒家经典,恩来七八岁时,陈氏开始引导他阅读小说,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周恩来后来回忆道:“从八岁到十岁(虚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又说:“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小说得来的。我的母亲,就是十一婶,认字,会写诗,她总教我读诗,还让我看小说。”陈氏对嗣子教育的重视,这使得让周恩来从小就有了很好的传统文化功底,还培养了他勤学好学的良好习惯,影响了他的一生。
陈氏还经常带周恩来外出参观淮安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给他讲淮安名人的故事,如韩信忍辱奋进、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抗金、状元沈坤英勇抗倭、关天培忠勇报国等,这些动人的故事对童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恩来生母万氏是当时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周恩来曾对侄子侄女回忆说:“我们的妈妈(万氏)是个贵族子女,**。外祖父最喜欢她,她从小开朗,不像闺秀,不肯缠足。外祖父常带着她到处跑,参加各种活动,所以她很会应酬。到十一、二岁才缠足。”万氏读过几年家塾,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练达,在出嫁之前就主持万府家务。万氏嫁到周家之后,又主持周府家务,相当于周府的“管家”。她在周家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调节内部矛盾公平合理,在周家有着很高的威信。当时的周家已经逐渐没落,万氏要为全家的生活操劳和发愁。
因陈氏一直跟着万氏一起居住,所以周恩来虽然被过继,生母仍一起抚养和教育他。在耳渲目染下,生母万氏处理复杂家务、排解纠纷的才干,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后来的非凡的外交沟通能力,处理复杂事务所展现的面面俱到的能力,跟生母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周恩来曾回忆 生母“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1907年,周恩来生母万氏积劳成疾,不治去世,年仅30岁。多少年后,周恩来提起生母还无限痛惜地说:“那时医疗水平差,未能治好她的病。”周恩来对生母万氏一直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1920年周恩来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他在狱中曾写了《念娘文》回忆生母。
1908年,周恩来的生母和嗣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去世,在清江浦的外公家无法生活,父亲又在外谋生,无依无靠的周恩来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回到驸马巷的周宅。从此,八婶母杨氏成为周恩来的实际抚养人。
杨氏没什么文化,但生性善良淳朴,周恩来称她为“八婶”。周恩来兄弟投靠她后,她视如己出,相依为命。周恩来与她的感情很深。1958年,周恩来和淮安县地方领导交谈时,曾经回忆过儿时和八婶母的一段往事:“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把船从文渠划到河下去。婶娘守在码头,左盼右望,直到太阳落山,才见我们船影。她急忙跑步相迎,身子晃动了一下,差点跌倒。我很怕,心想,这回免不了要挨惩罚!可婶娘半句也没责怪,相反,一把紧紧地搂住我,眼泪刷刷往下淌,这比挨了一顿打还使我难受,我忍不住也哭了……”
此时的周家已经陷入很困难的境地,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杨氏和恩来一道跑当铺典当衣物,将房子押给人家,维持半饱半饥的生活。杨氏陪伴周恩来度过了童年最艰难的日子,同时也磨炼出周恩来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多思多虑、办事缜密、精明周到的作风。这两年的艰难生活使童年恩来一下子成长了许多。
周恩来离开淮安后,杨氏一家仍然过着很贫寒的生活,备尝艰辛,唯一的儿子周恩硕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占领淮安,威胁逼迫杨氏污蔑***,杨氏严词拒绝:“***新四军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便把婶母接到北京养老,以尽孝道。其间,尽管日理万机,他依然挤出时间与邓颖超一起陪老人家游园,利用用餐时陪老人唠家常,给予特别的尊重与关心。后因老人不习惯北京的生活返回淮安,回淮安后的生活费、医疗费,直至丧葬费,均由周恩来主动承担,实现了为婶母养老送终的愿望。
在周恩来的成长过程中,乳母蒋江氏也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人。周恩来不满周岁就被过继,因嗣母陈氏无法哺育,就雇了同城的蒋江氏作周恩来的乳母。小恩来断奶后,蒋江氏继续被雇作他的保姆。所以周恩来一直称呼她为“蒋妈妈”。蒋江氏是当时典型的底层劳动妇女,裹小脚,家境贫寒,勤劳朴实而又善良忠厚。
蒋江氏不仅用乳汁哺育了周恩来,还在思想和行动上影响他热爱劳动,对劳动人民有感情。周恩来稍长一些时,蒋妈妈常常带着他看庙会、赶集市,让他接触 社会 、接触生活在 社会 底层的老百姓。她还经常带着小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种瓜种菜,手把手地教他做些小的劳作,领略书本上学不到的农事知识。蒋江氏还常带恩来到自己家里去,使幼年周恩来切身体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一次,周恩来去蒋妈妈家,见饭桌上只有饭没有菜,就和乳母的儿子一起到附近的勺湖割了很多蒲菜,送到乳母家做菜。周恩来曾说:“我的奶妈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无私。”
周恩来和蒋妈妈的感情深厚而真挚,1910年,他要离家去东北读书,蒋妈妈临行前对他难舍难分。周恩来走后,她也日夜思念。后来得知他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蒋妈妈竟借钱做盘缠,历经艰辛地远赴天津看望恩来。见面后,母子俩都激动得掉泪。当时周恩来虽然正忙于学生运动,但仍留蒋妈妈在天津住了5天。临行前,恩来还请伯父为蒋妈妈买了回程船票,并送她几十元钱。他自己也送给她一只吃饭用的搪瓷缸和一条毛巾在路上用。遗憾的是,蒋妈妈于1942年去世,当时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并不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多次向赴北京的家乡人打听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深切怀念这位用乳汁把他喂养大的可亲可敬的蒋妈妈。
周恩来曾说过“一个人的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 几位母亲对周恩来的抚养教育闪耀着伟大的母性光辉,影响了他的一生。嗣母的教育培养了周恩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好学、仁慈、礼让的性格。生母的教育和熏陶成为他日后精明强干的处事能力和非凡的外交沟通能力的源头。而他始终亲近人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情怀,有着婶母和乳母的影响。可以说,几位母亲对周恩来的母爱和教育是多方面而互补的,伴随童年周恩来茁壮成长,也是周恩来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END
参考文献:《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周秉宜《周恩来和他的两位母亲》等。
作者:李想
简介: 江苏滨海人,目前任职于淮安市志办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 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淮安运河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研究。
来源 :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审核、发布 :张一哲
魏其虎(1914—1947),泗阳县李口镇人,1914年10月3日,出生在李口镇魏庄村(今其虎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逃过荒要过饭,后来读私塾和中小学。他幼有抱负,曾在自己的语文课本上写了一首题为《其虎雨后感》的诗,其中有两句是:「 ”革去尘埃现本色,于世再作一番人。”表达了他发愤图强的壮志和雄心。由于生活所逼,初中毕业,他就到小学教书,两年后又到涟水石湖师范学习,后来继续在小学教书。 1940年到1941年秋,泗阳县一分为三,先后建立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运河以南、成子湖以东和淮阴一部分,建立淮泗联防办事处;运河以南、成子湖以西和安徽泗县龙集、界集一带,建立泗阳县;运河以北和沭阳城南一部分,建立泗沭县。1940年9月23日,淮泗联防办事处宣布成立;1941年8月,苏皖边区党委决定撤销淮泗联防办事处,成立淮泗县 。在此期间,魏其虎被任命为淮泗第二完小校长。他积极从事抗日活动,经常带学生上街宣传抗日道理,组织学生站岗放哨查路条,募捐慰劳送情报。1941年7月,魏其虎加入中国 。不久,调任淮泗县文教科督学。1942年年初,魏其虎调任淮泗县吴集区区长。他刚到吴集那天,恰巧被敌人当作庄稼汉抓去筑碉堡。当时,吴集13个乡,只有3个乡未伪化。为了打开局面,他乘筑碉堡的机会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当晚回到区公所,就进行战斗部署,天亮前,带领民兵机智神速地把这个碉堡摧垮了。在吴集,北有码头据点,住日伪军八九百人,南有陈集据点,住日伪军四五百人。他像下山猛虎,终日在据点间周旋,打了一仗又一仗,消灭敌人一批又一批。「 ”魏老虎”在群众中传开了,也在日伪军中传开了。不到一年功夫,被伪化的乡重新建立了民主政权。日伪军只能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外出活动。 1942年夏,吴集获得少见的丰收。日军眼红了,集中了淮阴、码头、陈集等据点的日伪军下乡抢粮。魏其虎见情况十分严重,感觉凭自己这个区小队抵抗大批日伪军是不可能的。他想,只能智取,不可力敌。于是,他把区小队分成几个战斗小队,留下一部分原地坚守,掩护群众藏粮,他自己带着一部分人,避实就虚,冲到码头街上,打一阵后又把区小队迅速拉到陈集,痛击了陈集的伪军。日军听说码头、陈集据点被袭,赶忙把队伍开回去。到了陈集,看看街上连个新四军影子也没有,原来魏其虎早带着队伍转移走了。 1943年7月的一个晚上,魏其虎带着17名区联防队成员住在赵庄。天刚黑,汉奸团团长赵登保就带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上来。17个人对付一个营的伪军,力量悬殊太大。魏其虎一面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展开巷战,一面思考退敌之策。正在情况紧急之时,魏其虎突然命令司号员吹调兵号。调兵号吹过不一会,他又命令吹冲锋号。调兵号、冲锋号先后响起,敌人如坠云雾,不知魏其虎有多少人马,既不敢进,也不敢退。就在这时,魏其虎把枪一挥,大喊「 ”冲啊”。17名勇士齐声呐喊,奋勇冲杀,号声、喊杀声与激烈的枪声连成一片,吓得敌人晕头转向,掉头就跑。汉奸团团长赵登保见控制不住局势,也逃之夭夭。 1944年初,魏其虎升任吴集区区委书记。7月,又被提升为淮泗县副县长。1945年冬,淮泗县撤销,他又调任淮宝县副县长兼独立大队总队长。 解放战争开始后,淮宝县经历了极为艰苦的「 ”三出三进”斗争。魏其虎经常带领警卫连和浔北几个区的游击队,以盐南为中心,战斗在靠近今淮安市的盐北、黄集、林集等几个边缘地区。 1946年秋,淮宝县被 军队占领。这年12月1日,他带领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一次拔掉 在淮宝县的8个乡公所。同年腊月,他乔装成乞丐,到 军队据点内侦察敌情,当晚带领部队打进敌人据点,俘敌12人,缴枪15支。 1947年1月30日,一支由部分县委委员率领的淮宝县警卫连由龚庄宿营地向黄集迅速转移。部队刚到黄集,就再次被敌人包围。在这紧急关头,魏其虎果断决定,立即向白马湖转移。他们在湖边的一个村子里顽强地抵抗着,准备天黑后再突围。不料,一颗子弹射中了魏其虎的腿部,鲜血浸透了棉裤。战士们要背着他突围,魏其虎坚决命令战士把自己放下,打算以死报国。战士们匆忙扒开一个草垛,把他掩藏在里面。不料,第二天拂晓,还乡团发现地上血迹,即以矮墙为掩体,紧紧围住草垛喊话。生死关头,魏其虎右手握驳壳枪,左手撑地,缓缓挪到草垛前,怒视着蜷缩在墙下的敌人。两名还乡团员刚探出身子,就被魏其虎击中倒下,其他人不敢近前。魏其虎大义凛然地说:「 ”告诉你们吧!我就是 的副县长魏其虎。今天是龙行浅水遭虾戏、虎落深坑被犬欺。 员是好汉,革命到底志不移。”敌人气急败坏地向他开枪。魏其虎英勇牺牲。为悼念这位虎胆英雄,淮宝县将岔河区柘兴乡改名为其虎乡,今为洪泽县岔河镇其虎村。其家乡泗阳李口魏庄也改名为其虎村。 1949年, 泗阳县委、泗阳县人民 在魏其虎家乡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安葬烈士遗骸,赠「 ”人民英雄”匾额,并题两副挽联,一是「 ”争民族解放勇敢顽强名不朽,为大众翻身临难不屈气常存”;另一是「 ”坚持淮宝三出三进浔河战斗殉国难,努力革命百折不回泗阳故里悼忠魂”。1981年,泗阳县人民 为魏其虎重新修墓建碑。( 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肖燕 张海南
淮安的简介
本文2023-11-25 21:36: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