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1收藏

姓氏家谱,第1张

  袁氏家谱 袁氏家谱介绍

  袁氏早期家谱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1、伊洛地区程氏字辈:“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以及新续辈字“恪守秉正、修齐治平、道珩仲兴、志笃永恒”。

2、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字辈:“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3、湖北仙桃、天门、洪湖一带程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荣昌”。

4、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5、河南信阳程氏字辈: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洪姓家谱全部字辈排名如下:

湖南安化乐安镇葡萄村洪氏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贤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治国新猷现,誉美钊锦程、兴邦凌云志,敦章历代隆。”

湖南宁乡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洪姓起源

洪姓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可知,共工氏在黄帝时期被称为“水神”,因为他主要负责天下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后来共工氏造反失败,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将姓氏改为洪姓,主要是将共字添加了水偏旁,从而也形成了洪姓氏族的最古老的一脉。

洪姓中也有一个分支源自扬侯国,当时这一国家是魏国的诸侯国,位于今天山西省的洪洞县,于是扬侯国也被称为洪洞国,最终子孙也就以洪为姓。扬侯国最初是由扬侯建立的,在魏国创立的初期,将军徐晃跟着曹操打天下,后来就被封为扬侯,建立了国家后就称为扬侯国。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

李姓家谱辈分你可以参考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跟你的比较合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D、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余下全文>>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顺序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丹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河南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氏家族的辈分是怎么排的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姓家谱介绍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四、李姓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父亲在世时提到:大\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

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余下全文>>

李姓排辈家谱友你好:研究姓氏和家谱这可是个复杂的问题。李姓他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李氏家谱》中,按字辈排谱自然就很难了。全国各地的李氏有所不同。要知道山西省洪桐县一代那可是中国百家姓的发源地。在此仅谈李氏家谱(不能单纯的讲夏津一个地方) 例如老祖籍洪桐县一代现有传世的为: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万群士绍延邦国永振;月成兴相道。万方龙元天学高先宗德国正永安定世代玉朝君。但从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后裔和全国的百姓们也开始想姓李和叫李 X X了。所以当年姓李的人增加。这样李姓的家谱就复杂起来。李氏后裔中,“世”字辈之后排辈为: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 排辈多的能达好几十辈(代),少的仅有3-5辈(代)然后就不知后代如何起辈了。在这儿我也给朋友列举几例。有的只排辈:长连洪林秋??? 还有的排辈:促上自998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以山东省为主的李氏:桂明福印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纪克永传清明和顺。要有后人自已来整理。目前山东的(阳谷县)60代为一排辈的家谱最全了。家谱为:

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

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

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在例如:(汕头一代的李氏)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

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

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

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椒番万载香。

还有云南文山一代的李氏:

春季嗣云庆,祖宗凤郁善,乐仁正本春;时方开元泰,奇茂兆生成;孝友忠和信,节义智廉能;敬胜宣端哲,文章冠道经;世济升隆景,名昭邦国新;徽猷当益盛,圣武绍令闻;秀彦思昌炽,伟硕更蕃馨;清香愈华美,瑞品庆加珍;高瞻如珠佑,厚福必恒临;甲乙长相继,永远振朝廷。

这样看来朋友对对号也就是了,真正的想有当代自家们上的家谱还要个人制订整理方可。(个人提示观点仅仅供朋友参考)

李氏家谱字辈是怎样排列的我也不知但我是李氏义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李氏字辈谱

1、湖北: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仁义礼智信,天地元黄宇,宙兰馨竹秀;

6、有、芳、毓;

7、李煜同族: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国、勋、业、秀、广;

13、福建: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8、华国才猷真裕俊,经邦读列可光前,云初祖尔原同气,源远流长百世传;

19、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长;

20、国治家齐维尔克昌,存心宽忍百世其长,兴宗耀祖富贵永强,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仙泽,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万、鸿、清、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任孝一正方,元启天开宗,易长文明辉,先绪克定大,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天道显昭崇典则玉成才美期登用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余下全文>>

李姓辈分表?

请问一下李氏家族辈分是怎样排的建议你到李姓吧去看看,可能有答案。

李氏族谱字辈1051 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052 山东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1053 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054 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1055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1056 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1057 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X效L,V守举,宜向宗志元。

1058 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1059 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1060 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1061 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062 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1063 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1064 山东肥城: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065 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1066 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67 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1068 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1069 山东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070 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1071 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分支始祖李侃公。

1072 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1073 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1074 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1075 山东海阳:润、珠、明、浼

1076 山东海阳:世孔作树,超知忠京。

1077 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1078 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079 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1080 山东菏泽郓城县符楼村:中成心乃玉,瑞绪容风昌

1081 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1082 山东黄县李氏:(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083 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084 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1085 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086 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087 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1088 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1089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1090 山东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091 山东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1092 山东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1093 山东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1094 山东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1095 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1096 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1097 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1098 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1099 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1100 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1 山东胶余下全文>>

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四川、重庆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姓氏由来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姓氏家谱

  袁氏家谱 袁氏家谱介绍  袁氏早期家谱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