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靖王到刘备相差270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
对于刘备的身世,许多人喜欢津津乐道。一个贩席卖鞋的咋就自称是刘皇叔呢,居然还没有人质疑,岂不怪哉!
其实,刘备的身世史书记载很清楚,也就没人去质疑。演义是小说,有意提高刘备的身份,都清楚是为了增强阅读性,也就没人去计较。至于今天,许多人分不清楚演义与史书,自己给自己弄些纠结,也就另当别论。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
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的儿子刘贞,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因为所献酎金不合规定而免去侯爵。之后其后代就在涿县安了家。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在州郡做官,刘雄曾被举荐为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
由于刘备的父亲早亡,家境贫寒,为了生存只得与母亲卖鞋织席为生。刘备家东南有棵大桑树,枝叶茂盛,亭亭如盖。刘备小时候在树下玩耍,就说“将来一定要做这样用羽毛装束的车子。”他的叔父刘子敬说:“小孩子不要乱说,这会株连九族的。”
十五岁的时候,刘备同宗族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跟随同郡人九江太守卢植学习。刘德然的父亲经常接济刘备,把刘备等同刘德然一样对待。
通过这些史料记载,就很清楚刘备的身世。刘备的宗族也是很大的一个家族,刘备不可能冒充刘姓。在古代,姓氏是很严格的,都有家谱。不是随便就可以改变姓氏,记入族谱的。不管刘备祖上如何,现在又如何,刘备姓刘的问题是不容置疑的。
再说,刘备这么大的宗族,冒充刘姓的可能就更小了。特别是当朝帝王姓刘,就更不能随随便便就姓刘。
这个家族是中山靖王的后人,那么刘备中山靖王的身份就确定无疑。
如果冒充中山靖王之后,不仅没有多少实际的利益,反而会有夷灭全族的危险。因而,整个家族不会愚蠢到去做冒充中山靖王之后的事情。
从《先主刘备传》来看,起先刘备招募军队,追随校尉邹靖,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因为有功被除安喜县尉。恰恰是没有人买刘备汉室宗亲的帐,该郡督邮也没把他放眼里,刘备才一怒之下鞭打督邮,然后辞官逃走。
之后,无论是投奔老同学公孙瓒还是投奔徐州牧陶谦,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得到赏识,与刘氏宗亲,没有任何关系。刘备投靠曹操,被表为左将军、豫州牧,一样与刘氏宗亲没有关系。
至于演义所说,献帝见到刘备,搬出家谱认刘备为皇叔,这事更不靠谱。其一,此事,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其二,按照献帝拿出的族谱,献帝比刘备大了好几辈,不可能称皇叔。
而且刘备也并没有见人就自称刘皇叔,还是比较低调。毕竟祖上也阔过,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耻辱。作为枭雄的刘备应该识趣,不会以此混江湖。
等到携民渡江的时候,刘备在江湖上已经是知名人士啦。那十几万的百姓也并非是因为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才追随他的。
因此,刘备的江湖地位是凭借自己的本事打出来的,绝非是就靠姓刘忽悠来的。
东西汉四百多年的发展,刘氏宗族可谓十分庞大,许多刘姓宗族早就成为庶民,与皇室宗亲血缘很远,已经是八百竿子打不着的事。
就算从中山靖王刘胜算起,到刘备这一代也已经二百七十年,也经历了十几代,与汉献帝的关系已经十分疏远。
不仅献帝不买这个皇叔的帐,天下诸侯、官吏、豪杰、百姓更不会买他刘氏宗亲的帐。
至于说献帝把刘备认作皇叔,刘备走到哪里都以汉室宗亲自居,纯粹是罗贯中一人自相情愿,认不认这个账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
总之,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不会有假,只不过与皇室比较疏远,也没有人去管这些闲事。
在曹操看来,三国里面只有两个英雄,一个叫曹孟德、一个叫刘玄德。
刘备,担得起曹操如此高看吗?
有人认为刘备根本不是什么是英雄,说是狗熊还差不多。抹眼泪,假装仁慈;摔孩子,收买手下;娶媳妇,忘了霸业;败夷陵,刚愎自用。这就是刘备。
果真如此吗?
只一个论据,就能证明刘备是乱世英雄,其不仅能与曹孟德并列,甚至还要在曹孟德之上。
汉末乱世,只有刘备是从平民打到霸主的。其他诸侯,你可以随便数,没有一个是白手起家的。
袁绍、袁术:老袁家四世三公,所以想都不用想,这兄弟俩的背景要多深有多深,妥妥地大汉顶级门阀。
曹操:宦官之后,所以被人瞧不起。但是,宦官爷爷曹腾伺候过四代皇帝,当到过中常侍、大长秋,还拥立了汉桓帝。父亲曹嵩花钱买官,买到了太尉,位列三公。老曹家出身不招人待见,但老曹家也是顶级家族。
公孙瓒:记载是贵族家的庶出子弟,但后来娶了涿郡太守的女儿,有这个加持,所以在成为幽州军阀过程中,可以说是一路坦途。
刘表:这才是真正的大汉宗亲、当时名士,匹马入荆州,就能在荆州扎下根来。你能说这都是刘表有啥本事吗?本事肯定有,但更大的原因是出身和声望。
其他诸如孙坚、马腾、陶谦、孔融等汉末枭雄,要么出身牛得上天,要么地位已经诸侯。
而刘备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刘备都是一个卖草鞋的。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乱世诸侯,小一点儿的是郡级诸侯,如孙坚;大一点儿的是州级诸侯,如刘表、袁术;再大一点儿的是连州诸侯,如河北袁绍;顶级的则是三国诸侯,如刘备、曹操和孙权。
算来算去,就只有一个刘备刘玄德是从平民打到顶级诸侯的。你要说刘备不是英雄,那整部三国历史就没有英雄了。
刘备这么英雄、如此成功,怎么就还被人各种非议呢?
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基本代替了《三国志》的正史记载,成为了老百姓的民间记忆。但从文本解读,就会发现这里面有罗贯中太多的褒奖,褒刘贬曹甚至褒得不合逻辑。
一个是玩得太过,诸葛亮没那么牛,刘玄德可能也有很多利益计算。一个是对刘备形象塑造,切入点是长厚与仁义,对其雄主一面切入不够。
而后世读者,越来越聪明。你编故事编得太超出逻辑,自然招人质疑。所以,刘备也就受人非议了。
但,细品历史,就会发现:刘备才是真正的逆袭英雄,而且逆袭得矢志不渝、艰苦卓绝。
刘备一直拜大哥,但一直打败仗。
平黄巾起义赚了功勋,但被腐败官场排挤走了。跟发小公孙瓒混,但没混出什么名堂。跟徐州陶谦混,好不容易混成了州级诸侯,结果被曹操打趴下了。曹操是真心想收下刘备这个小弟,但刘备却跟曹操不是一路人。跟河北袁绍这个大哥,结果曹操把袁绍揍趴下了。跑到荆州、拜刘表当大哥,结果曹操又打到了荆州。所谓的孙刘联盟,但孙在上而刘在下,刘备还是给孙权当小弟。赤壁之战后,刘备好不容易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但这时候只能是个连郡诸侯或半州诸侯,仍然是不入流。
但是,在荆州,刘备终于带出了队伍、打出了声望,关键是占据了有利位置。而只有抓住机会,刘备就能把机会运用到极致。然后,入益州、战汉中,成为三国乱世中的顶级诸侯。
从这份履历中,就能知道刘备到底有多不容易了。为什么四处找码头、拜大哥?刘备这么低的起点,不找码头、不拜大哥,就没法玩。正是因为起点低,所以你别指望刘备前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所以,赤壁之战前,刘备只能一直打败仗。
入益州之后,刘备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汉中之战后,成为跨益州、荆州而治的顶级诸侯。但是,高光时刻总是短暂,马上遭遇关羽授首和夷陵之败。夷陵之败后,刘备再也没能翻身。但,刘备是因为迟暮伏枥而不争天下吗?根本就不是雄心泯灭了,而是阳寿已尽。从平民底层打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耗去了一生光阴,他没有时间了。
假使同台竞技,刘备与袁绍、曹操、孙权这些人公平较量,这些枭雄有谁能与刘备争锋?
所以,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中肯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除了刘备,曹操谁也看不上,刘备才是真英雄。
怎么恰当评价刘备呢?
一直拜大哥,但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就是大哥。
一直丧家犬,却当仁而不让终于位列最强诸侯。
一直在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实现了成功。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刘备自是那颗最闪亮的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一股英雄气。如果三国演义重新编排,那么完全可以把刘备打造成一个平民战豪族的逆袭英雄。
凭借着汉室宗亲这一头衔,刘备成功的忽悠到了关羽、张飞,以及一大批追随他的部下。当然了,从刘邦建立汉朝开始,汉室宗亲以及繁衍生息了四百年,所以除了刘备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汉室宗亲。
下面就挑选几位具有代表的汉室宗亲说一说。
第一个要说的,便是刘焉。在某种程度上,东汉末年之所以会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刘焉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刘焉的先祖刘余,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他这一脉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到汉章帝时期,他们这一脉就迁居到了竟陵。
汉室宗亲的身份,给予了刘焉很大的帮助,让他一进入官场就在州郡里担任郎中。另外他的老师祝恬是汉桓帝时期的司徒,因此刘焉的仕途是十分顺利的,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职。
到汉灵帝时期,刘焉意识到桓灵二帝的朝纲混乱、昏庸无能,会导致皇室衰微的状况出现。但他想的不是如何加强皇权,而是想着要如何躲避祸乱。
于是他就向朝廷建议,朝廷应该向地方派出大臣,去统领地方的军政要务,以此来镇压地方上的叛乱势力。就这么的,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始实行州牧制度。
这个州牧制度,将地方上的政治、军队、监察、经济等等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了州牧一人的身上。这种制度不仅没能加强皇权,反而还加剧了皇室衰微的局面。因为对这些州牧来说,既然可以在地方上当个土皇帝,那干嘛还要听朝廷的命令?
但对刘焉来说,他才不管皇室怎么样,他更不想管天下的百姓怎么样,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于是成为益州牧的他,便将益州经营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即便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他也没有参加。
对他来说,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土皇帝当久了,刘焉也会想着要称帝。于是他打造了很多称帝所需要的器械,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一场火灾,他所打造的这些称帝道具是毁于一旦,就连他自己,也在194年因病去世。
再来说说刘虞。
刘虞的先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疆,他的父亲担任过丹阳太守,因此刘虞从小的生活条件,是要比刘备好无数倍的。
刘虞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官场,因为他忠厚仁义,能力又很强,于是被推举为幽州刺史,黄巾起义后又担任幽州牧。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灵帝时期要想做官,是需要交钱的。但因为刘虞向来清廉,所以汉灵帝在提拔刘虞担任太尉的时候,还特地下诏,免去刘虞的送礼钱。
刘虞向来推行仁政,即便是面对北方异族,他也是采取温和的安抚政策,于是他就跟勇猛好战的公孙瓒产生矛盾。
公孙瓒属于穷兵黩武的那一类人,在他看来只要军队足够强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为此他不仅对北方异族斩尽杀绝,就连幽州境内的汉人,他也采取侵犯、劫掠的手段。
随着公孙瓒的行为越来越过分,哪怕刘虞的脾气再好也受不了。也为了给幽州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刘虞最终决定铲除公孙瓒,于是两方便爆发大战,但最终刘虞战败,被公孙瓒杀害。
再说说刘岱。
刘岱的先祖是刘邦的长子刘肥,他的父亲刘宠担任过太尉,因此刘岱的仕途也是十分顺利的,是一路做到了兖州刺史。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就是其中一员。当然了他也就是去凑个人数的,就是出工不出力的那种。
在当时,刘岱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要想在这乱世中生存下来,那就需要有几个盟友。于是刘岱就跟袁绍、公孙瓒和亲,就这么的获得到袁绍、公孙瓒的支持。
不过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关系破裂,刘岱却是选择了站在袁绍这一边。
公元192年,黄巾军进犯兖州。虽然刘岱的部下是谏言道坚守待援,可刘岱就是不听,硬是要出城与黄巾军作战。结果就尴尬了,出城作战后没多久,刘岱就被黄巾军给杀害了。
连黄巾军都打不过的刘岱,自然也不会是曹操、孙权、刘备的对手。
还有刘繇,他是刘岱的弟弟。
刘繇19岁的时候,他的叔叔被一伙强盗劫持。刘繇知道后就带着十几个人冲入贼窝,一番乱砍乱杀后成功救出叔叔,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公元194年,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在当时他最大的敌人是袁术,但最有威胁的敌人是孙策。在面对袁术的时候,刘繇还可以跟他相持一年多,可是面对孙策这个小霸王,刘繇是败多胜少,就连麾下大将太史慈都被孙策给挖走了。
被孙策打败后,刘繇就逃到豫章去投奔刘表。也正是在豫章,刘繇因病去世,不过才42岁。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去世后,孙策还专门将刘繇安葬在他的老家东莱郡牟平,还把刘繇的家眷都带了回去。
看得出来,孙策还是蛮佩服刘繇这位对手了。
除了刘焉、刘虞、刘岱、刘繇,三国时期的汉室宗亲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荆州牧刘表、代郡太守刘恢、投奔曹操的刘晔等等。
其实在三国时期,汉室宗亲们的力量还是十分强大的,如果他们能够紧密的团结在一块,那天下还会是他们刘氏的,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又有着利益之争,这就注定汉室灭亡。
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创建者刘备在未发迹之前,绝对是一个苦命人。他幼年丧父,和母亲靠织席卖鞋维持生计。刘备之所以能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从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贫民一跃登顶,成为万人敬仰的开国皇帝,除了自身的仁政惠民言行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外,还因为他在与敌方的政治博弈中,拥有一个超级筹码——他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辈分,是东汉献帝刘协的族叔。
古人对家谱极为重视,将其视作家族的历史书。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远自周代开始,正式的谱牒就出现了,不过,直到秦汉时期,受到当时等级制度的限制,只有帝王、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和需要编制谱牒。司马迁《史记》中的帝王本纪、诸侯世系等内容,大都来自前代留存的帝王和诸侯的谱牒资料。秦朝时期,国家设立“宗正”一职,管理皇族谱牒。汉承秦制,置“宗正”掌管皇室宗亲,实际上宗正官有两大任务。一是管理皇族属籍。汉代分封在各地的诸王,每年要把宗室的名册上报给宗正,宗正根据这些名册编纂成皇室谱牒,并形成诸王世谱;二是序列宗室各成员与皇帝的嫡庶远近关系,确立诸侯后代与诸侯王的亲疏关系,以便确立诸侯王的继承关系。这些皇室谱牒逐年更新并被很好地保存在朝廷,即使经过十几世,也能理清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操将刘备引见给汉献帝时,汉献帝问刘备的身世,刘备回答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献帝听了,就令取“宗族世谱检看”,刘备所说丝毫不假,“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三国演义》是以史实为骨架的虚构小说,不一定真实可信。不过,《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亦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也。”可见,虽然刘备已经沦落为平民百姓,但官修的皇族谱牒里还录有他的姓名及世系。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生逢汉末乱世,刘备的“皇室后裔”的血统,是做大事取得合法身份的最具说服力的凭据。《三国演义》里只要一提“刘皇叔”,人们都肃然起敬。刘备不管投奔谁,都被奉若上宾,这充分说明“刘皇叔”这一称谓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幸运小子刘备,能够以一个“织席贩履”的贫儿摇身一变为大汉皇叔,最后竟能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汉代皇家谱牒帮了他的大忙。
刘表是刘邦的后代。
刘表,字景升,是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而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又是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子。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按照辈分的话刘表是刘邦的三世孙,所以刘表是刘邦的后代。
扩展资料:
刘表作为儒者,对于儒家经典学说都很有研究,并且一直信守儒学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从他在国事上的中立的态度,以及他在以下两件事情的表现中,都可见一斑。
谢承的《后汉书》叙述了少年刘表与其老师王畅的辩论,当时王畅任南阳太守,有鉴于南阳的人民生活挥霍奢华,他于是领头行俭,希望籍此改变民风。
然而王畅的做法过于节俭,人民根本无法仿效,因此时年17岁的刘表就劝谏王畅说:“所谓过犹不及,不论是奢侈或节俭,都要合符中庸之道,这就是蘧伯玉耻于独自成为君子的原因。
府君若果不师承孔子的明训,而仰慕夷齐那些微不足道的操行,莫非是想让自己在当世显得份外高洁?”王畅答道:“因为节约行俭而犯过失的人甚为稀少吧,而且此举亦兼能纠正世俗的歪风。
—刘表
—刘余
—刘启
—刘恒
1、刘备是汉朝远支皇族
刘备的刘姓不是冒姓,他在家乡涿县有宗族,三国志里提到过刘备在家乡的族人,足够说明刘备的刘姓是祖传的而不是外姓冒姓。既然姓刘,那么基本上就能确定是宗室,汉末刘姓宗室少说也有十万以上,姓刘的人家只要不是冒姓基本上都是宗室,就算想告刘备冒充宗室也没有证据,除非是中山靖王的真正子孙拿出可靠的家谱,说明中山靖王的儿子从来没去过涿郡,涿郡的刘氏不是中山刘氏,但这样也只能否认刘备属于中山刘氏而已,不能否认宗室身份
2、刘备的宗室身份不值钱
因为当时姓刘的十万多人都是宗室,所以刘备这个没有爵位的远支皇族身份并不值钱,当时也没人会去怀疑他这个不值钱的皇室远亲。倒是后世小说家过分强调他的宗室身份,反而引起了不必要的怀疑。事实上,刘备从未沾上那个几百年前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光,倒是刘胜因为刘备而家喻户晓,现在说到中山靖王,都知道他有个后代刘备做了皇帝(就连刘胜的亲生儿子刘屈氂,在汉武帝时做了丞相的,都远不如刘备知名)。作为刘氏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山刘氏,现在都以祖先出了个刘备为荣,真正的祖先刘胜反倒是次要了
3、宗室身份并非完全没有用处
在同等条件下,宗室可能会比非宗室仕途更加顺畅,好比多了一张文凭,刘焉就是靠着宗室的身份得到升迁,但对于连门都进不去的人来说就形同废纸,主要还是靠自己奋斗,举了孝廉的曹操和卖草鞋的刘备,理所当然会任用曹操。刘备的祖先——陆城侯刘贞(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因为进献金子不合规定被剥夺了爵位,子孙自然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备的爷爷,又靠着自己的能力做了个小官,但因为父亲早死,刚刚有了起色的刘备一家又沦为赤贫。由此可见,汉朝没有爵位的宗室,完全是靠自生自灭,和平民就那么一点区别
4、汉末刘姓军阀不止刘备一个
和刘备关系一样远的远支皇族,有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汉景帝的儿子,刘备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哥哥鲁恭王刘余之后;比刘备关系更远的远支皇族,有兖州牧刘岱扬州牧刘繇兄弟——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之后。血缘不论亲疏,有能力者得天下,这些刘姓皇族大多不争气而败亡,东汉灭亡前夕还在刘姓军阀只剩下刘备一个,续汉家之后也是理所当然的口号,到了这个时候,刘备的远支皇族身份才算是起到了一点作用,他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也跟着沾光,可谓光宗耀祖
5、刘备的皇叔这个称号可能是小说家借鉴周朝的结果
刘备历史上自然没有被称为皇叔,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家谱也是伪造,但小说家说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很可能是取自周朝的习惯,周天子称呼同姓诸侯为“叔父”,比如晋鲁卫郑等姬姓诸侯国的国君,周天子一律尊称为叔父
靠哭和眼泪一部《三国演义》,处处是面具,时时有虚伪,作者笔下的人物一起竞相恶心,终于成就了这部经典名著的经典虚伪。真小人是明目张胆地奸诈、阴险;而伪君子除了奸诈和阴险之外,还让你有受愚弄的感觉。
三国中枭雄刘备无疑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支持者认为他是一个真诚的英雄,而反对者则认为刘备虚伪到无耻。随着最近三国的热播,这种争论也不绝于耳。为什么说刘备的虚伪和眼泪胜过女人百倍的呢?举几个例子。
时刻以“匡扶汉室”为幌子,实则为个人成就帝业。《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写了一则故事,刘备幼时和同伴在一棵大树下玩耍,树冠像是一顶巨大的车盖。刘备说:“我要是当了天子,就要乘坐这样的车!”刘备的叔父由此认定“此儿非常人也!”可见,刘备在幼年的理想就是当皇帝,远没有匡扶汉室那么崇高。但是如何才能当皇帝?连曹操都不敢废了汉帝,那个时代谁敢说自己想当皇帝?刘备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招牌。
在刘备看来,自己是汉室宗亲,匡扶汉室和成就帝业是一回事,都具有合法性。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汉室宗亲有很多,比如荆州的刘表、西川的刘璋等等,为什么只有你刘备成就霸业才算“匡扶汉室”?从最终刘备占有荆州和西川的结果来看,他抢夺的地盘都是汉室宗亲的地盘,这是“匡扶汉室”吗?
刘备的这种谬论也被今人利用,比如职务升迁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之类冠冕堂皇的提法。当了领导,的确可以为人民做更多的事,但是有几人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谋求更高的职务?领导干部们如果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哪还会有那么多跑官买官贪污腐败现象?
刘备的虚伪还体现在他最为看重的“皇叔”身份上。刘备的身世究竟如何,这在历史学界仍存在疑问,不过小说中把他的身世说得滴水不漏。刘备的成功,恐怕百分之八十有赖于他的“皇叔”身份。没有这个身份,他无法聚集众多三国英雄、无法顺利进入荆州和西川并最终取而代之,甚至无法娶回孙夫人和东吴结亲。刘备的个人才能在三国英雄中并不突出,他所依仗的无非是三项法宝:一是哭,用以韬光养晦;二是以仁义收买人心;三是用皇叔身份证明正统。他对这一身份可算是充分利用了。
当然刘备身处那个时代,此举并不为过,何况祖宗并未给他留下多少基业,皇叔的身份还是在他投奔曹操后,经曹操帮忙才获得皇帝的正式认证。今日的时代精英则要幸福得多,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然后留学欧美,回国后便有自己的大型公司,立马便成了总裁。他们所依仗的也无非是家族势力,或言必称“某市长、局长之子”,和刘备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不过无需像刘备那样辛苦了。
刘备的虚伪还体现在他的收买人心的功夫上。刘备的老祖宗刘邦是一个流氓无赖,缺乏亲情,他为了消灭项羽,可以不顾老父的安危,为了逃命时跑得更快,他可以把自己的子女踢下车去。刘备或许遗传有祖先的流氓基因,并且发扬光大了。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句歇后语流传很广,非常传神。赵云从万马军中救回了刘备的独苗儿子,刘备竟然为了收买将士而把孩子扔在地上,说是“为了这个孩子,竟然差点折损了我一员大将!”刘备把大将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吗?当然不是。我一直认为,刘禅在成为蜀国之主后如此昏庸无能,很可能与当初刘备这一摔有关,或许在那时就摔成了脑震荡,以至于造成智障。报应啊。
刘备败走荆襄时,襄阳城中百姓都跟随同去。面对身后的曹操追兵,刘备不忍舍弃百姓,决定“携民渡江”。这是一个颇具风险的决定,军队带着百姓撤退,被曹军追上怎么办?我曾经扪心自问:假如是自己碰到这样的情况,有刘备那样的胆量吗?作秀也不能不顾自己的小命啊。这么一问,我对刘备倒产生过几分敬意。近日再读《三国演义》,感觉又有所不同。刘备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处事从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尤其是面对危险的时候。他逃离曹操、逃离东吴时是非常果断的。在刘备看来,携民渡江在军事上不可取,但在政治上却是有利的。即便舍弃百姓,也可能被曹操捉住;不舍弃百姓既可获得好名声,也可混迹于百姓中间逃脱。后来的结果证明了这一切,曹军追杀上来,刘备趁乱突围而走,十余万百姓血流成河。刘备的仁义之举恰恰害了众多百姓,刘备难道预想不到这些?
刘备也是缺乏信义的人。前面说过,曹操对刘备不薄,是曹操把刘备引荐给汉献帝,并续上家谱,皇叔身份得到正式承认。曹操擒住吕布,在处置问题上也征求刘备的意见。可是刘备反对曹操时全然不顾这些了。吕布在军事上对刘备是有恩的,可刘备却鼓动曹操杀了吕布。难怪吕布大骂刘备“最没有信用”。《三国演义》描写吕布是“三姓家奴”,其实,刘备投奔的主子远远超过吕布矣!
还想谈谈桃园三结义的事情。刘关张兄弟情深不假,可也要看看实力对比。关羽张飞是何许人也?是三国时期盖世猛将,对刘备的霸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还有诸葛亮)。拜把子就要找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啊,一般人也总喜欢和领导拉关系吧!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悲痛万分,不听劝阻执意去攻打东吴;张飞也因为急切报仇而被手下杀害,更让刘备下定了征伐东吴的决心。
刘备征伐东吴真的只是为兄弟报仇吗?并不尽然。作为一名政治家,刘备不会如此感情用事。任何战争都需要师出有名,兄弟被害成了刘备兴兵最好的借口,而且可以借此激励军队的士气,还可为自己赢得“重义”的美名。当东吴抵挡不住刘备的进攻时,决定将杀害张飞的凶手和张飞首级,送还刘备,并且归还荆州和孙夫人,上表求和。这应当足以平息刘备的怨恨,可是刘备拒绝罢兵,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今先灭吴,次灭魏。”统一中原,这才是刘备兴兵的真实目的啊。
小说《三国演义》为塑造人物性格,将刘备描写成极仁爱的君主,不愿为争天下而背叛别人,甚至有歇后语说:“刘备的天下——哭来的”。但实际上,刘备眼泪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
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
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
第四次,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刘备连摔阿斗带哭,收心赵云。
第五次,白帝城托孤,收心孔明,使孔明衷心于阿斗。
从刘备的虚伪和眼泪可以看出,人总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生存的条件并且生活下来,为了生存,人们沾上一些虚伪和眼泪也是必然的。因为人在生活中是最容易变质的,金钱、肉欲、权欲等,任何一点都可以使人虚伪、张狂、浮躁。但是像刘备这样虚伪和以泪洗面的人,胜过女人百倍,千古难寻。
导读:曹操被称为汉奸,刘备被称为枭雄。这两个人的称谓在《三国演义》里广为人知。强奸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背信弃义,狡猾的意思。猫头鹰这个词呢?校易搜认为萧子霸气十足,野心勃勃,这也是英雄和汉奸的区别。那么,刘备身上体现的这种凶枭在哪里呢?
网络图
在《托孤白帝城》一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老谋深算,深远的政治眼光,以及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果我儿子能帮你,他就能帮你。如果他帮不了你,你就应该自立为王。”刘备就这样把这话说得明明白白,诸葛亮只能哭着说:“我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确表示,除非他忠诚地死去,否则他不会接替他的位置。这样一来,如果刘禅昏庸,诸葛亮将来真的要取其位,如果有这句话,那么他就要先背上一个可怜的助手,背上主食的骂名,还要面对政治舆论和民心中不忠不义的罪名,导致无名之师处于劣势。
再说了,历史上有哪个国王愿意把王位让给一个不同的姓氏,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智障,他也不会放弃。所以刘备与其说是信任和托付,不如说是一种有预谋的、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一种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战术。其实刘备称之为枭雄,有很多东西可以证明。他一生都在英雄的道路上战斗、战斗
在拒绝接受徐州的过程中,刘备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赢得的不仅是名声和徐州,更是徐州人的心。当时徐州应该说是政治边缘。陶谦留下的徐州刚刚经历了曹操的劫掠,很多人被迫流离失所。隐居徐州的当地名士多为寻主,难以逃过徐州之灾,接手安抚百姓。当时全世界像吕布袁术这样的贼子还想攻徐州,袁绍等其他势力无所作为。
更重要的是,在刘备的统治下,徐州没有发生当地居民的叛乱或造反。事实上,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稳操胜券的。后来被别人说服接受徐州,自然就赢得了名声。他有思想,有想法,有技巧,我们不得不佩服他。
也有英雄虎落平阳,被狗欺负,处于人生低谷。这个时候猫头鹰这个词在刘备身上也是一个完美的体现,真的很有韧性。刘备在袁术拒战时,被吕布伏击,带走了妻子。无奈之下,刘备投奔了曹操,曹操对刘备十分赏识,给予了他极大的恩惠。他说天下英雄只许王侯将相,还以沸酒论英雄。意思是说天下英雄是刘备和曹操,但是刘备另有算计,他心里还有称霸的希望。他怎么能全心全意为曹操服务呢?
网络图
他虽然成了曹操的左将军,但很快就和汉献帝攀上了家谱,狄咸这一代从此被称为刘皇叔。然后,董贵妃的父亲董成就下了圣旨,要和董成一起杀曹操。后来怕阴谋败露,把董贵妃留在身后,找借口去下邳攻打袁绍,自己一个人跑了,让董贵妃和父亲都被曹操杀死。然而他却一头扎进了袁绍的门下。从此以汉室宗亲自居,打着“灭国贼,勤王”的旗号公开反对曹操。可见刘备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熄灭心中称王称霸的希望。这种执着的信念一直在坚持着他。他是一个难以被制服的英雄,是一匹难以服从的政治野马。
其实从刘备一生的成就来看,在他成功之前,他去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最后以江陵为基地,与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迅速占领荆州。后来通过欺诈获得益州,武力夺取汉中,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实刘备让大家在那里演了一出大戏,看着人物在擂台上倒下,在台下拍手叫好,暗暗积蓄力量,图谋为自己着想。我觉得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是,他只是一个死去的英雄,而不是一个勇猛的英雄。这也是为什么枭雄可以踩着英雄的尸体坐上皇帝的宝座,表面上却很太平的原因。能笑着算计别人,其实就是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标,你可以不择手段。这是虚伪。
刘备更在乎利益,在处理个人感情和兄弟情谊时,总是以大局为重。这个兴趣和他的目标并存。桃园三誓背后,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裳,而张观和众多妻子只是拉拢英雄的工具。之所以邀请诸葛亮,是因为他之前没有打过几场胜仗。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徐庶的推荐和诸葛亮的拜访,让刘备知道了天下有天才,他多次造访山寨。
网络图
如果诸葛亮加入曹操,相信三国历史会被改写。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可以说刘备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不时还有给诸葛亮和关、张、赵制造一些摩擦的意识。他通过“协调”把士兵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马谡的观点,你就看得比较猫腻了,刘备可以一定,诸葛亮不行,这也是刘备的强项。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动和操纵着他的主人公,巧妙的策划着,蹒跚着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刘备对小雄的定义是:野心勃勃而执着,虚伪而韧性十足,利益为心,不择手段。失败者总是错的。刘备是不是伪君子并不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利益有关。
从中山靖王到刘备相差270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
本文2023-11-25 20:14: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