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晚秋天原文_翻译及赏析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宋代·柳永《戚氏·晚秋天》 戚氏·晚秋天
宋代 :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秋天写景 译文及注释译文
时值深秋,短促的细雨飘洒在院落庭中。栏边的秋菊已谢,天井旁的梧桐也已然凋残。被似雾的残烟笼罩。多么凄然的景象,远望江河关山,黯然的晚霞在落日余晖里浮动。想当年,多愁善感的宋玉看到这晚秋是多么悲凉,曾经临水登山。千万里路途艰险,行路者是那么的凄惨哀楚,特别厌恶听到陇水潺潺的水声。这个时候,正在落叶中哀鸣的秋蝉和枯草中不停鸣叫的蟋蟀,此起彼伏地相互喧闹著。
在驿馆里形影单只,度日如年。秋风和露水都开始变得寒冷,在深夜时刻,胸中愁苦更甚。浩瀚的苍穹万里无云,清浅的银河中一轮皓月明亮。绵绵相思,长夜里对着如此的景色不堪忍受,掐指细算,回忆往昔。那时功名未就,却在歌楼妓院等游乐之所出入,一年年时光耗费。
美景无限的京城,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每天只想着寻欢作乐。况且那时还有很多狂怪的朋友相伴,遇到对酒当歌的场景就流连忘返。然而别离后,时光如梭,那些曾经的玩乐寻欢情景就好似梦境,前方一片烟雾渺茫。什么时候才能到岸?都是那些功名利禄害的我如此憔悴,将我羁绊。追忆过去,空留下残容愁颜。滴漏的箭头轻移,寒意微微,画角的呜咽之声从远方徐徐飘来,余音袅袅。静对着窗户,把青灯熄灭等候黎明,形影单只彻夜难眠。
鉴赏作为词史上颇负传奇色彩的“才子词人”柳永,其词一向以一“创”字为挈领。他自创词牌,不拘一格,如《迎新春》、《黄莺儿》、《戚氏》等等;他擅改词格,大大丰富了词作为一种抒怀文体的内涵,并成为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著称的苏轼词的先导;他万事随心恣性,是世俗礼教为无物,敢为人所不敢为,能言人所不能言,如他的《鹤冲天》、《凤归云》、《定风波》、《宣清》、《尉迟杯》等等。故有人认为,柳词之所以为柳词,只在一“创”字耳。而若言“创”却不提《戚氏》者,必为孤陋之辈也。
据前人考证,《戚氏》当为柳永独创,且仅见于其《乐章集》之中。全词分为上、中、下三叠,共212字,为词史上第二长词。仅次于南宋时吴文英之《莺啼序》。其价值为何余虽不敢妄断,然宋时“《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的评价也必非空穴来风。故今以此苍白笔墨,粗评《戚氏》,亦只当学柳永的“为人所不敢为”罢了。
从词中“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来看,当写于湖北江陵,当时柳永外放荆南,已经年过五十,只做个相当于县令的小官,心情自然十分苦闷。这种情绪在这首词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全词共分三片:头一片写景,写作者白天的所见所闻第二片写情,写作者“更阑”的所见所感第三片写意,写作者对往事的追忆,抒发自己的感慨。
上片开头描写微雨过后的薄暮景色。只用“晚秋天”一句点明时令,先写景前驿馆内之衰残景色,也初步构画出了全词的凄凉基调。柳永其人,向来对春、秋二季尤为敏感,然不同处却在于,他写春,只是代人伤春,而晚秋的悲凉,向来是他留给自己的伤感。而今又逢暮秋,“一霎微雨”带着薄凉的情态洒于庭轩。所以这位才子词人,又开始思绪飘渺了。他首先看见的,是庭轩中的“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柳永不愧是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高手,接下来的一个“惹”字竟真把那秋的萧索写活了。那淡薄的“残烟”,非关天气,不是雾气,竟是这庭轩中的“零乱”、“萧疏”给“惹”来的!园中景物正渐至精彩处,词人却笔锋一转,“望”向远处的“江关”,由近及远却丝毫不显突兀。那他究竟望见了什么呢?“飞云黯淡夕阳闲”。云正憔悴,夕阳又西坠,也难怪词人想到了那个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而得来悲秋之名的宋玉。“临水与登山”,向来是古代文人念远伤别离的悲情时刻,作者由今怀古,也无非是感叹一句:逢秋而悲感,千古一辙啊!这笔锋已转得太远,又该如何继文呢?柳永不愧自封的“才子词人”,这稍一调转,便是一个柳永式的大回圜:“远道迢递”,忆及“宋玉悲感”之后,如此轻松地就有回到了眼前的景况,不著痕迹,天衣无缝。面对长路漫漫,作为“凄楚”“行人”的他,正走在自己无限厌恶却又不能不会不舍放弃的仕途之路上,一面痛恨“名牵利惹”,一面甘之如饴。行文至此,那贯穿于词人一生的矛盾开始在这“驱驱行役”上初露端倪。内心挣扎如柳永,对与自己心境相仿的“陇水潺湲”自然也就“倦听”了。下文又略嫌不合拍地以一“正”字引出了那让词人心情更加烦躁的“蝉吟败叶,蛩响衰草”一句,不合拍的同时,又与首句中的“晚秋天”大为契合,实乃绝妙。这等怪词妙语,必非柳永不能为也。心绪烦乱无以抒怀的柳永,在“相应喧喧”的蝉嘶蛩鸣中,结束了上阙的叙景描情。
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的转合映衬,这浓浓的衰秋哀情,在内容上甚至词调上,都为后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而观这首阕,若为一般词人,在叙景已足,多一笔即为画蛇添足的叙述之后,又该续写些什么呢?此处足见柳永的流水行文。
中片时间上紧承上片,由傍晚而入深夜。先景后情。“孤馆度日如年”。次叠一开词人就是这般自述身世的一句。“馆”是“孤馆”,就连上文所言之“庭轩”也不过是他柳永羁旅之途上的一方借宿之地。独在异地,独望江关,不由让读者对上片中的“凄然”二字有了更真切的实感。而此时,“凄然”的他正在“孤馆”中“度日如年”。词人终是不堪寂寞的,失了“针线闲拈伴伊坐”的知己,他也只能寄望于与知己红颜共沐同一片夜空了。这孤索之夜,竟已渐深,“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了。只一失神间,词人再次凝望起那片空有亮白色温馨却又无情至极的“绛河”了。“绛河”,这样一个冰冷的词,难耐凄凉如柳永者,该是怎样的孤凄心情读者也就可想了。这时的他,却偏故作坚强与无所谓的坚持自己的固执:寂寞只是表象,那“婵娟”的“皓月”却不正是代表团圆么?至此,那柳永式的矛盾已暴露的更深。对月而不怀人,又怎是白衣卿相之本色?“思绵绵”三字,一字一韵,引出了词人如泄洪般的情感,字字句句都是他对命运的质问。此时的他,已到了风中之烛的残年,没了少时的轻狂不羁,所以这怨世的情感,他也只从自身写起。“那堪屈指,暗想从前”。这样一句,几乎让读者也茫然了。在柳永眼中,在此时的柳永心里,不堪他回首的,究竟是“小楼深巷狂游遍”的“恣狂踪迹”,还是为那“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的“恁驱驱”呢?他没说。下文却有如似检讨的一句:“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这一句,是含了极大的怨气的。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了他一生缠绵于“绮陌红楼”,才导致了他终老而“未名未禄”的。这也可以说,他对自己一生的“恣狂心性”后悔了。可让读者综观词人的一生,也不免失笑:他柳永若真有这般“觉悟”,又怎会落得这“未名未禄”的凄凉呢?对于此时怨气极重的柳永,读者何不把这样的检讨当做气极怒极的他的“正话反说”呢?当然,这也可以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徘徊于仕途与红颜之间的优柔寡断的一种怨恨。一家之言,有让名家嗤之以鼻处,权当玩笑耳。
这一阙,是词人对内外远近的大转合之后回到自身的慨叹。自然而然地由反衬自身凄凉的美好夜景转向对自己“一生赢得是凄凉”的感慨。极尽柳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的词风,这又是柳祠的又一奇异处。白描,铺叙,字字入情入理而毫无穿凿之意。上片的寥廓之中而见苍凉,中片的凄婉之中而不失条理。词的末阙,又能给读者的感官以怎样的冲击与震撼呢?
下片继续写狂放不羁的少年生活,与前片衔接细密,有陇断云连之妙。“帝里风光好”。好一个“风流才子”柳三变!在词已尽,意已歇之际,这一句又给了全词多大的空间!接下来,就该是忆旧了吧。可众所周知,市井词人柳七的一生都与“绮陌红楼”、红颜脂粉脱不了关系,他又该忆哪个呢?“堪人属意”的虫娘?“家住桃花径”的秀香?还是与其“四个打成一个”的师师、香香、冬冬呢?让读者试想,如果此处他只忆起其中的“某一个”的话,全词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哪怕他的前二叠写得再如何精彩,这《戚氏》一首的词调都只能算作低下了吧。词人此时大概已近花甲之年,他忆起的该是他的一生,而不仅仅是与其“浅斟低唱”的某一个。所以此处的他忆起的是“当年少日”的“狂朋怪侣”,是他少时的奢靡生活。都说年少轻狂,更何况这年少之人还是他柳永,又加那许多志趣相投的“狂朋怪侣”,怎不让人心醉?柳永不是圣人,那样的生活,他曾经陶醉过。并且此时忆起,也并非悔恨自己当年的颓堕,而只是慨叹时光易逝、年华似水之意而已。“遇当歌、对酒竞留连”。这样的词句,词人写下时的心境何为,连读者也是不忍想像的。也无需读者想像,下句“别来”二字就已足足道出了作者空忆当年的痛楚了。那样的生活,早已随时光远去了呀!“迅景如梭,旧游似梦”。以往日之欢娱,衬今日之落寞。很通俗的比喻,却让读者眼前出现了词人那再清晰不过的痛苦面容。逝去的日子如云烟,被岁月这柔沐温和却又狰狞至极的风吹得一丝不剩了。往昔再不会回返,又怎能不让作者长叹呢?接下来的一句引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这一痛苦的根源,作者并未有明确的态度。重又回到现实,是作者的自问,也是作者的茫然。这是全词中作者矛盾心理的第三次深化。让读者看这全词中作者唯一一次以第一人称的发问:“烟水程何限?”这样的碌碌奔忙,到底何时才是尽头啊?这样的笔力,是没有切身经历之人万万难及的。这一瞬间的情感爆发之后,又转入了议论:“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这可以说是议论,也可以说是收束,是对上文的种种心境的一种慰藉:他一生不曾放弃对名利的追逐,那么如何地憔悴也自是命里该著的,又何必在此枉叹呢?因此作者为强调自己的“无事觅闲愁”,又以感情更加强烈的方式加了一句:“追往事、空惨愁颜”。至此,议论结束。不知不觉间,已是一夜的辗转。而“稍觉轻寒”之后,才蓦然惊觉“漏箭移”了。时间已是接近拂晓,又听闻远处“渐呜咽、画角数声残”的乐声,那“轻寒”,想来也是入情、入心地难以承受了。而此时的词人,此时抱臂“对闲窗畔”的词人,已是渐趋于平静了。无论有再多的不甘,无论有再多的憾恨,他也只能继续上路了。“驱驱行役,苒苒光阴”早已注定了他一生的奔碌不平。而这“停灯向晓,抱影无眠”的一夜,也只是他万千千万个难眠之夜的一个剪影吧。
最末一叠并不能算作全词的 部分,可这由此及彼、由今忆昔又由昔论今的一波三折,也无疑是给此文的情调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一代才子词人于这诗余曲源的词上的功力也可见一斑。“孤馆”中独自伤今的词人本已有孤凄苍凉之态,再加上“年少日”“暮宴朝欢”的神来一笔,真真是让这一阙《戚氏》同时有了不逊于诗的含蓄不亚于曲的直率。于蕴秀之中见真切,于深惋之中显淋漓,正是柳永本色!
这首《戚氏》说是词人一生的总括也是不为过的。全词由近及远、由远至近挥洒自如;抚今忆昔、由昔感今一气呵成;由傍晚到深夜、由深夜至黎明一丝不乱;由眼前望江关、由孤馆怀帝京自然运转。描情叙景、铺叙怀旧、旷古达今,真正是独属于柳永的悱恻动情与荡气回肠。在词的内容上更是大开大阖、毫无避忌、一气贯穿。长达212字的长词一韵到底,与平常之中显其非同寻常,却无一丝险韵,自然而然。莫说是这词上,便是今人作文,又能有几个如《戚氏》般细针密线,平稳中而字字嵌插不失作者个性的奇异之处、棱角之笔?今人自知。
创作背景 从词中“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来看,这首词当写于湖北江陵,当时柳永外放荆南,已经年过五十,只做个相当于县令的小官,心情自然十分苦闷。这种情绪在这首词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柳永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隋代·李密《淮阳感怀》淮阳感怀
隋代 : 李密
展开阅读全文∨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 秋天 , 写景 , 抒怀惆怅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代·司空图《中秋》
中秋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秋天中秋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国中古诗 , 秋天 , 游历 , 写景地名
戚继光武器
戚继光生于明朝,他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后人称他为杰出的军事家及兵器建造家。他一生造了许许多多的兵器,可以说是有勇有谋的一个政治家。戚继光的武器至今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比较著名的就要数戚氏军刀和狼筅了。
戚继光画像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最引以为傲的武器。当时倭寇作乱,明朝军队的军刀不敌倭寇的倭刀,倭刀的坚韧程度不输给坚石,以军刀劈石相当于以卵击石。洞察了这一点的戚继光就对军刀进行改良,取长补短。使军刀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改良后戚氏军刀的威力大大胜过寇军的倭刀,这使戚继光欣喜过望。这样此刀就可以足够和倭寇交战而不被轻易砍断了,在后来戚继光所著作的《兵器解》里也提到过此刀。
狼筅也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的兵器之一,其厉害之处不输于戚氏军刀。狼筅在长度宽度方面都是当时武器中的佼佼者。据记载明朝军队在与倭寇交火时,因倭寇的兵器实在太过坚韧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继光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取来一颗毛竹在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往里面灌入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桐油及毒药。战斗时,没想到居然可以敌得过倭寇的倭刀。支段茂盛用来掩护士兵。而且此武器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有了它可以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可以说是战场上贡献最大的武器之一。
戚继光所建造的武器就如他本人一样久经不衰。在中国几千年的战场上,它们都陪着各位将军和士兵出生入死,为国争光。这些沾满了士兵血液和汗水的武器可以说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戚继光刀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英勇事迹妇孺皆知,戚继光的刀也同样为众人所熟知,闻名远近。戚继光不仅擅长带兵打仗,更擅长观察生活现象,总结经验,从而制作一些更利于生活的物品。而他在军事方面的关注度,就决定了他在军事武器发明上的建树。戚氏军刀、狼筅,都是戚继光总结作战经验,结合现实规律,制作出来的伟大发明。
戚继光雕像
戚继光的刀,并不单单指的是戚继光所持的刀,而是他为抵御倭寇而发明的一种武器,也称戚氏军刀或戚家军的刀。这种刀在倭寇所使用的倭刀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其更能发挥士兵的作用。
明朝军队所使用的普通军刀在和倭寇交战的过程中经常会被砍断。戚继光注意到这一点,结合倭刀的优点,对军刀加以改良。改良后的军刀,加大了刀刃的弧度同时减小了刀刃的宽度。刀刃中间和刀背上分别加了一条镐线和一条栋线,刀刃中间的镐线,通常还被称之为开血槽。同时,戚继光还注意在保持刀身厚度和刀刃强度的同时,减轻军刀的整体重量。
这种颇具日本风格的军刀就是戚继光的刀,它被握在杀寇的士兵手里,最大程度上地展现了士兵们的英勇和豪气。戚继光还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详细地记录了戚氏军刀的锻造方法。如今,国家博物馆里还收藏在一把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锻造的一把戚氏军刀。此刀造型大方,工艺精致,锋利无比,上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个字,被称为戚继光的刀中之精品。
抗倭英雄戚继光抗倭英雄戚继光是个多义词,它本来是指明朝时期的将军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地区带领将士抵抗倭寇。戚继光的故事经过了几百年,被编成了多部作品,名字都是《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雕像
倭寇是十四到十六世纪在我国沿海扰民的海盗,主要是由日本浪人组成,他们烧杀抢掠,严重影响沿海百姓的生活。戚继光训练出赫赫有名的戚家军,用实战经验,谱写出新的传世兵法,消灭了为祸百姓的倭患,保障了当地人民的安全和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抗倭英雄戚继光》,一是指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该剧从去年十二月开机,经过大半年的紧张拍摄,在今年和全国观众见面,总导演是候咏,演员朱晓渔、贾青、于荣光等加盟本部电视剧。该剧以戚继光抗倭故事为背景,表现出中华儿女拼尽性命保护国家的安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太平之时,更应该重视爱国情怀的培养,为民族振兴和富强奉献自己。
二是指中央一套百家讲坛播出的节目,由郦波副教授主讲,以戚继光的一生为背景,分十四集讲诉英雄成长的过程,分别是一鸣惊人、少年壮志、特殊考试、首战告捷、寻找戚家军、士兵突击、夫人出山、怒战花街、台州大捷、勇闯夺命岛、血战林墩、平息海疆、血肉长城、将星陨落 。节目一播出,观众反应很好,特别受中小学生欢迎,认为该节目对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很有帮助。
戚继光的故事戚继光的故事有很多,这里简要的说几个。戚继光是名将的后代,他的名字就是父亲对他的厚望,希望能够继承先祖的遗志,保护大明江山,将戚家发扬光大。受家族影响,从小就学习武艺和兵法,父亲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他的文武兼修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戚继光
戚继光十七岁时,继承父亲的职位,当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登州就在今天的山东。二十二岁的时候考中武举,到京城会试,到京城正好遇到蒙古兵来进攻,他临时被安排去守卫京城九门,还向皇帝上书守城的方略,他的军事才能初步展现。二十六岁是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的范围扩大,主要职责是抗击山东的倭寇,从此以后,戚继光和倭寇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斗,从山东到浙江再到福建,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沿海地区。他抗击倭寇的过程中,训练了专门的军队对抗倭寇,人称戚家军,还创立了鸳鸯阵对付倭寇,十几年的时间几乎将沿海的倭寇荡平干净,他被称为抗倭英雄。
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他到蓟州后,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
从抗击倭寇到镇守蓟州,戚继光工作都很出色。公元1583年,他受党派之争被调往关东,两年后被罢免官职,公元1588年因病去世。
戚继光怎么死的提起戚继光,应该没有多少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原因无二,只因他不但曾经大败倭寇,还建立了明代最为强悍的一支军队--戚家军,那么在明朝举足轻重的戚继光怎么死的呢?
戚继光雕像
明代是一个重文不重武的朝代,文官在明朝是很受器重的,而与此相对的武官在朝中无论是地位还是比例都是远远不如文官的,而戚继光身为一名武将很自然的一开始并不被看重,但是抗击倭寇的这几场战争让他发掘出了自己军事才能,而戚继光自己也知道武将的弱势,所以他和朝中一位手握实权的文官搭上了线,这个人就是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后,戚继光才能在朝中稳稳地掌握兵权、积极应战,也因此他才能完成全面抗击倭寇、北上对抗蒙古等成就,但是这一切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全都回到了原点,一直欺压武官的文官门在张居正的势力被迫认同武官,这对从明太祖时期就一直在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官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所以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文官们大肆打压,就连皇帝都不再承认这位英雄的以往勋功,而是对他贬了又贬,连戚继光自己辞职都被皇帝用撤职作为对他的处分,最终这位风光一时英雄晚年只能独归故里。
戚继光回到故里后没过几年,就在对朝廷中的心灰意冷中,贫病交加的死去了。
提到戚继光怎么死的让后世人都比较惋惜,可惜英雄生错了时代,才会在落魄中不甘的死去。
戚继光墓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纵观戚继光一生的征战历程,戚继光大多时候都在东南沿海一带驻扎,随时随地为抗击倭寇做准备。公元1588年,戚继光因病去世。戚继光去世后,东南沿海一带人民感念戚继光为他们带来了安定与祥和的生活,将戚继光视为当地的保护神。
戚继光墓
如今,福建等多个地方修建了大量的戚继光祠堂,以示对戚继光的纪念。但是,戚继光墓只有两座,一座在福建永安,一座在河北献县。
首先,先介绍一下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的戚继光墓。详细一点来说,戚继光墓位于戚氏墓园的西南部。墓的整体由砖石堆砌而成,从外表来看,戚继光墓呈现半圆状。戚继光墓共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墓顶、墓门、墓道和墓室。墓室一共有两个,分别是前墓室和后墓室。根据测量,戚继光墓共长822米,共宽54米。早年间,戚继光墓遭遇过偷窃,墓室内部已经出现了损坏。1956年时,当地村民在造林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了戚继光的墓志铭。但是,被当地村民砸成了小块状,而后被塞入到了墙体中。戚继光墓前还有石头雕塑作品,有数目可观的石马和石人。1987年,当地 曾对戚继光墓进行了修葺。如今,墓丘位于台上正中位置,墓前的石马、石人依然站立两旁。戚继光墓前有两块碑文,一块记载了戚继光生平经历,一块记载了戚继光墓整修的过程。
位于河北献县的戚继光墓,只有一块书有“戚继光墓”的小石碑,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三段二百一十三字,前段十五句九平韵,中段十一句七平韵,後段十五句七平韵、两叶韵。此词中段第七、八句俱六字,后段第六句用韵,又多一字,与柳词异。
苏轼
玉龟山,东皇灵姆统群仙。绛阙迢遥,翠房深迥,倚霏烟。幽闲。志萧然。金城千里锁婵娟。当时穆满巡狩,翠华曾到海西边。风露明霁,鲸波极目,势浮舆盖方圆。正迢迢丽日,玄圃清寂,琼草芊绵。
争解绣勒香鞯。鸾辂驻跸,八马戏芝田。瑶池近、画楼隐隐,翠鸟翩翩。肆华筵。间作脆管鸣弦。宛若帝所钧天。稚颜皓齿,绿发方瞳,圆极恬淡高妍。
尽倒琼壶酒,献金鼎药,固大椿年。缥缈飞琼妙舞,命双成、奏曲醉留连。云璈韵响泻寒泉。浩歌畅饮,斜月低河汉。渐渐绮霞、天际红深浅。动归思、回首尘寰。烂漫游、玉辇东还。杏花风、数里响鸣鞭。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
词谱如下:
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韵)。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叶)。仄平平,平仄平平(韵)。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名为《梦游仙》,此调乃词坛少见的一阕游仙词。前段第十三句少一字,中段第八、九句俱六字,后段第七句多押一韵,第十句少一字,第十二句七字,与柳、苏词异。
丘处机
梦游仙,分明曾过九重天。浩气清英,素云缥渺贯无边。森然,似朝元。金童玉女下传宣。当时万圣齐会,大光明罩紫金莲。群仙谣唱,诸天欢乐,尽皆得意忘言。流霞泛饮,蟠桃赐宴,次第留连。
皆秉道德威权。神通自在,劫劫未能迁。冲虚妙,昊天罔极,象帝之先。透重元。命驾恍惚神游,掷火万里回旋。四维上下,八表纵横,鸾鹤不用挥鞭。
应念随时到,了无障碍,自有根源。看尽清都绛阙,迈瀛洲紫府笔难传。瑶台阆苑花前,瑞云掩映,百和香风散。四时不夜春长暖,处处觉,闲想因缘。是一点成满功圆,混太虚,浩劫永绵绵。任阎浮地,山摧洞府,海变桑田。
词谱如下:
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韵)。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叶)。仄平仄仄平平仄(叶)。仄仄仄,平仄平平(韵)。仄仄仄平仄平平(韵),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1)尧帝第九子刘源明(因封刘国此始姓刘)妣古氏、巫氏——(2)刘永和妣宁
氏——(3)刘纪安妣王氏、刘纪乐妣甘氏——(4)刘岁纪妣黎氏——(5)刘正成妣李氏、刘正定
妣王氏、刘正坤池氏——(6)刘长历妣瞿氏——(7)刘德科、刘德亮妣薛氏、刘德仁——(8)刘
仁宏妣孟氏、刘仁发——(9)刘廷光妣雍氏、刘廷绅、刘廷九、刘廷贵——(10)刘爵南妣尚氏—
—(11)刘行矩妣晏氏、刘行清——(12)刘复胜、刘复旺妣易氏、刘复松——(13)刘茂光、刘
茂清妣丁氏、向氏、刘茂文、刘茂华——(14)刘孔扬妣廖氏——(15)刘日永妣宏氏、刘日贵、
刘日胜——(16)刘德荣妣吕氏、刘德康——(17)刘聚义妣言氏——(18)刘宗妣熊氏、刘孚妣
江氏、刘汉妣汪氏、刘累妣赵氏、汪氏——(19)刘正益、刘洪益、刘永益、刘万益、刘大益、刘
宗益、刘顺益、刘昌益妣黄氏——(20)刘歆妣徐氏、刘锡朋妣古氏——(21)刘永妣林氏、刘
杭——(22)刘琳妣奉氏——(23)刘狱、刘麓妣罗氏——(24)刘洪州妣袁氏——(25)刘绅妣
熊氏——(26)刘茂高妣余氏——(27)刘道山妣贝氏——(28)刘叨明、刘叨亮妣曾氏、刘叨
清、刘叨朗——(29)刘先妣程氏——(30)刘臣、刘坤妣古氏——(31)刘案喜、刘案庆、刘案
临妣陈氏——(32)刘智河妣宦氏、刘智明——(33)刘绘妣以氏、刘缙、刘总——(34)刘元远
妣芋氏——(35)刘观榜妣文氏——(36)刘文祯妣谢氏、刘文祥——(37)刘篮妣甘氏、刘管、
刘符——(38)刘九琳妣张氏——(39)刘道总妣甘氏——(40)刘伯亿妣卞氏、刘叔亿妣景氏、
安氏——(41)刘笃庆妣秋氏——(42)刘陶阳、刘定阳、刘楚阳妣曹氏——(43)刘春、刘淋、
刘弼妣汤氏——(44)刘猛、刘勇妣黄氏、刘刚、刘强——(45)刘建平妣曾氏——(46)刘敬
堂、刘敬典妣张氏、刘敬培——(47)刘照然妣毛氏、董氏——(48)刘之雄、刘之旺妣古氏
——(49)刘茂妣佟氏——(50)刘平环妣古氏、刘平元——(51)刘良妣胡氏——(52)刘世
勋、刘世郎妣易氏、徐氏——(53)刘昌允妣钟氏、刘昌华——(54)刘万宗妣尤氏、刘万全——
(55)刘康妣万氏——(56)刘凤妣官氏——(57)刘致禄妣尹氏——(58)刘伯蛮妣钟氏、杨
氏——(59)刘维纲妣朱氏、刘维统——(60)刘宗仁妣金氏、刘宗义、刘宗礼、刘宗智、刘宗
信——(61)刘大化妣吴氏、刘大爵、刘大禄——(62)刘敏洪妣司马氏——(63)刘晋妣温氏、
刘珍——(64)刘湖、刘璜妣曾氏——(65)刘鸣坤、刘鸣申妣欧阳氏——(66)刘松妣朱氏、刘
柏、刘梢——(67)刘文先妣洪氏、丁氏——(68)刘伯仲妣姜氏、陈氏、刘伯茂——(69)刘盛
臣妣白氏——(70)刘茂清妣吉氏、刘茂祖、刘茂文——(71)刘桥妣殷氏、吉氏、刘年——
(72)刘丰(字然、号果齐。迁江南沛县、家财万贯、好善乐施)妣李氏、桂氏、刘沛——(73)
刘仁纪、刘仁号(字荣)妣赵氏、梁氏、——(74)刘瑞(字显名初)妣李氏——(75)刘伯妣邱
氏周氏、刘仲妣马氏、刘邦妣吕氏、戚氏、薄氏、张氏、赵氏 刘交(楚王)妣梁氏—
注:
1、古人多名,该谱同一人选用的个别名字可能与刘邦各支族谱记载有异,特说明;
2、古一夫多妻,各支族谱选取的夫人多以该祖原配和生母为主,故所标妣(夫人)可能有所不同;
3、不排除历代后人因代代传抄而产生的错误;
4、因为家谱皆秘而不宣,谱中很多史料不便公示
5、以上仅供对家谱研究有兴趣者参考,请勿复制转载到处发布,以免因其族人不满引起纠纷。
柳永《戚氏》
读宋词的,想来无人不知柳永和他的《乐章集》。可是知名度是一回事, 评价又是另一回事。从词学批评史来看,尽管也有不少文人承认柳永对宋词发展之贡献, 但大多数人对柳词是不以为然的。李易安《论词》一文说柳《乐章集》「大得声称於世, 虽协音律, 而词语尘下」,那还算是比较客气的。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就直接称其为「柳氏野狐」、「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鄙薄之情,跃然纸上。可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柳词在当时大受欢迎的事实:「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宋人徐度《却扫编》卷五)。换言之,他们把柳词的流行单纯归因为以俗语入词,也就是把一般人日常用的白话放进词里。近人如胡云翼、刘逸生等辈亦以为柳词词意径直坦露, 比较浅陋(见刘逸生《宋词小札》)。以上这些评语,确实抓住了柳词的一大特色,柳词好用「伊」这个当时的俗字, ,「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昼夜乐》)、「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惜春郎》),还有被晏殊狠狠讽制的「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
此外,柳词不少句子结构也很平民化,像「偏能做,文人谈笑」(《两同心》),「文谈闲雅,歌喉清丽,举措好精神」(《少年游》),或者「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昼夜乐》)这些句子,放在今天也很容易理解。但用语平民化是不是就有问题 俗雅之间的辩证关系该怎麼看这些问题,近来已有不少学人加以研究, 为柳词「平反」, 我就不多说了。笔者想指出的是, 柳词里, 也有非常雅致的一面, 而且由於柳词重敍事、气韵绵密连贯等特点, 这种雅致在本质上是迥异於其他词人的。尤其是慢词,由於字数长了,更能体现柳词那种独特的风雅。下面就用柳永一首非常长的慢词为例, 简略谈谈这个问题。
先讲讲这个词牌。《戚氏》, 这是柳永自创的词牌, 一共三叠,二百一十二字,其长度在慢词中可谓数一数二。《乐章集》将之摆入「中吕调」中, 按「四音十二律宫调表」来排, 是「羽」部的调子。当然, 今天原调已经失传。耆卿以後,这个牌子传世的词作非常少, 比较著名的有坡公和长春真人丘处机的两首词。长春真人那首叫《梦游仙》, 乃此牌别名。耆卿创一个字数那麼多的新牌, 是有其用意的。此词内容, 以感怀身世为主,杂以写景, 自述成份很重。而柳又是一个喜欢敍事的人, 没有这个大容量的新词牌, 旧的慢词格式并不能让他畅所欲言。有了二百多字的空间, 柳就可以从容於敍事与写景之中了。下面我们先看首叠。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开首已点明季节和天气。要注意「秋」和「雨」都是耆卿乐此不疲的题材, 叶嘉莹先生在《唐宋名家词赏析》里头就指出过这一点。比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或《雪梅香》「动悲秋情绪」等类似主题,《戚氏》的起始较为闲散悠静,至少没有直接点出「悲」秋的主观情绪, 而雨也只是小雨, 并不采用「暮」这类消极一些的字眼。但是第二句马上就不同了:「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这里「萧疏」、「零乱」、「残烟」三个词组, 都是消极字眼。而一个「惹」字, 将景物拟人化, 也暗示了之後人的出场。这里可以看到柳词长调对焦距层递十分用心, 从最大的外在自然(「天」)到气候(「雨」),再到庭院, 再到院子里的植物(「槛菊」、「井梧」), 从宏观到微观, 读者视野也随著一步步推近。
进入院子里, 然後词的主体--词人自己--才出现:「凄然, 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到了这个时候, 词的基调已定。「凄然」二字, 是对词人自己和眼前景物的双重归纳。「江关」此处不必实指, 杜浣花《咏怀古迹》之一有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耆卿这里用「江关」二字, 恐怕是想到了此句。为甚麼我这麼说呢 因为杜浣花《咏怀古迹》之二的主角是宋玉, 所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而《戚氏》下一句正是「当时宋玉悲感, 向此临水与登山」。耆卿写到这里, 脑子里如果说没有想到《咏怀古迹》, 那反而是难以想像的。既然提到宋玉曾临此处, 那麼耆卿写作此词所在, 想必也是楚地。地点也点清了, 更体现了柳慢词重敍事性之一斑。当然,宋玉悲秋之文学传统也正与「晚秋天」的气氛相配。
下一句「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 也是紧承前文敍事而来。词人「望江关」,看见夕阳西下,云色渐收的远景, 想起宋玉, 异代同悲, 而就近一看,道路阻且长, 行人也都神色凄然。面对此情此景, 本已满怀愁绪的耆卿更是情何以堪。「陇水潺湲」典出唐人翁绶所作横吹典辞(乐府之一种)《陇头吟》「陇水潺湲陇树黄,徵人陇上尽思乡」。「陇水潺湲」是隐括原诗下句的思乡之情,「倦听陇水潺湲」也就是说词人本身已经够悲愁了, 再因目睹行人凄楚而引起了「陇水潺湲」的新愁绪, 不堪承受, 只好通过「倦听」来逃避。那麼, 不听「陇水潺湲」的乡愁, 听甚麼呢「正蝉吟败叶, 蛩响衰草, 相应喧喧」。秋暮时分, 蝉与蟋蟀(蛩)在草叶中细细鸣叫, 而在逃避乡愁的诗人耳中, 这些声音却极为吵杂, 甚至连草叶本身也带著衰落凄清之气。至此而首叠终。我们可以看出首叠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情景场面(Scene), 时间、地点、人物、微观场景、情绪变化、缅怀追思, 应有尽有。从江关的庾信到同为《咏怀古迹》五首主角之一的宋玉, 从「倦听陇水潺湲」到听见蝉、蛩「相应喧喧」,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 过渡自然, 几乎看不出一般诗词必有的意象跳跃过程。这在第二叠和末叠一样如此。
第二叠一开始再次点出地点:「孤馆,度日如年」。这里要多说两句, 日本研究柳永的学者宇野直人在其《柳永论稿》第五章〈柳永的对句法》中曾提出一个观点, 即柳永的慢词喜欢将「散句讲过的话,再用对句(对偶)句补充之,反之亦如是」。由於相较其他词人花费了更多笔墨去写同一样东西,所以柳的慢词气韵十分悠长绵密。这个看法, 笔者基本上是同意的。要补充的是, 柳永慢词不仅散句和对句上下文方面互为补充, 即使是隔了几句, 甚至上下片之间, 柳也会使用这种加强气韵的方法。比如这里提到「孤馆」, 其实首叠己有「庭轩」,但如此一提,我们会想像到贯通在一起的庭轩和馆阁, 回忆起首叠庭轩与词人身处其中的寂寞。无形之中,诗的部份气韵从首叠过渡到了第二叠, 而不致於形成断层。当然,这种加强气韵方法是需要技巧的, 用不好很容易造成语意重复乃至喋喋不休的负面效果。柳是这方面的大行家, 「孤馆」就用得很妙, 正好与「庭轩」错位互补。如果用「孤轩」的话, 那就是败笔。
「风露渐变, 悄悄至更阑」也是传递气韵的一句词。这是讲时间转变, 从一开始的黄昏(「飞云黯淡夕阳间」)到了深夜。古制一夜五更,每更二小时,「更阑」是一更将尽之时, 比喻夜深。「长天净, 绛河清浅, 皓月婵娟」是夜深时分的远景。这里出现了宇野先生所谓散句之後以对句补充的加强气韵方法。「长天净」是形容夜空静寂无垠的样子, 後面紧接著就是一个讲银河疏星和月色明媚的对偶。这种方法, 不但写景如是, 写 情也是如是。「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这个绵绵之思自是因应深夜夜空的远景而触发的。「思绵绵」是散句,「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是对句,一样也是修饰、补充「思」的内容,原来词人是在回忆往事。如果柳的补充止於此,那麼他的慢词气韵不见得比吴梦窗或者黄山谷有甚麼不同, 但是, 柳在道出「屈指暗想从前」以後, 还把具体内容详细铺陈:「未名未禄, 绮陌红楼, 往往经岁迁延」。到了如今, 我还是功名利禄一场空,那是因为在烟花场所, 实在用了不少时间。用半叠容量再三补充个人情感的内容, 而且敍述如此具体, 这在其他宋人慢词中并不常见, 而且耆卿还没有思完! 我们且来看看末叠。
末叠首句「帝里风光好, 当年少日, 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 遇当歌、对酒竞留连」仍在廷续词人深夜的往日追思。第二叠从简单之「思」到较具体的「思念从前」到更具体的「从前生活(绮陌红楼)」乃至追悔(「往往经岁迁延」、「未名未禄」) ,而末叠则就从前「绮陌红楼」的生活这一点继续具体敍写。写自己年少时与朋辈宴饮的欢乐, 写旧日帝都生活的美好。人不风流枉少年,这句话用在耆卿身上最合适。可是人都会老的,年轻的时候,还能表现一下「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傲气,老了呢「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这一串句子,似乎都归结为对往事的追悔。事实上呢 柳永晚年名词《蝶恋花》中的千古绝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似乎又是另一种精神。晚年在「终不悔」与「追往事,空惨愁颜」中徘徊的三变才子, 最後客死异乡, 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刻, 他又是何种心情呢
来看《戚氏》的最後几句:「漏箭移,稍觉轻寒。渐鸣咽画角数声残」。时间又转移了, 这个时候, 恐怕是近清晨了。这几句词一样承续了全词敍事丰富明确的精神,随著清早画角声的响起, 词人感觉到了一丝寒意。这份寒意,可以是天气,也可以是深夜追忆往事所残留的幻觉。诗意至此, 敍事部份、写景和写情部份都已大致圆满,三叠之间气韵贯通, 绵密悠长, 虽然长达二百字, 却不见松散,也没有甚麼意义上的断层, 以慢词标准而言, 实无愧於一首好词,只差一个漂亮的收宫了, 而耆卿给了我们超乎意料以外的惊喜:
「对闲窗畔, 停灯向晓, 抱影无眠」
这里焦点的转动一样完美, 词人静坐在窗旁, 吹灭灯火, 面向晓光。「对闲窗畔, 停灯向晓」,这一连串分镜的衔接非常自然。独坐整夜,词人依然睡不著,「抱影」二字, 直把词人那种孤寂凄凉之情写尽了。李青莲《月下独酌》除了影子外至少还有月亮陪著他, 而柳耆卿就只有前者了。首句的「闲」字, 除了收宫所必须的稳定全诗作用外, 还有一股辛酸的自我嘲讽味道在内。词人「闲」坐整夜,不能入眠, 时间就是如此流逝, 而他也早已青春不在。闲著闲著, 才子词人柳三变终於带著潦倒和穷困离开了他的时代, 其一生中, 除了那些青楼的红颜知己外,留下了太多的酸楚与悲苦。足堪告慰的是, 尽管到了现在, 依然有不少人看不起他的「俗」词, 或看不慬他的慢词, 或根本不知道他词中雅致的一面, 但自其时代以後, 随著「词」这一体载在文学史上代代流传, 柳永名字却愈加响亮。我们不知道叶梦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记载传递了多少事实, 但是, 即使是恨柳词入骨的王灼, 在骂完柳词「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不知书者尤好之」以後, 也要老实记下「前辈云:《离骚》寂寞千载後,《戚氏》凄凉一曲终」。王灼认为「柳何敢知世间有离骚」, 鄙薄之意, 溢於言表。可是, 一千年过去了, 事实证明, 王灼远比不上他的「前辈」那麼有眼光。《乐章集》将会随著《楚辞》里头的屈、宋长歌一直传下去, 而骂他的人, 却早已沉没在故纸堆里, 化做灰尘。
作为词史上颇负传奇色彩的“才子词人”柳永,其词一向以一“创”字为挈领。他自创词牌,不拘一格,如《迎新春》、《黄莺儿》、《戚氏》等等;他擅改词格,大大丰富了词作为一种抒怀文体的内涵,并成为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著称的苏轼词的先导;他万事随心恣性,是世俗礼教为无物,敢为人所不敢为,能言人所不能言,如他的《鹤冲天》、《凤归云》、《定风波》、《宣清》、《尉迟杯》等等。故有人认为,柳词之所以为柳词,只在一“创”字耳。而若言“创”却不提《戚氏》者,必为孤陋之辈也。
据前人考证,《戚氏》当为柳永独创,且仅见于其《乐章集》之中。全词分为上、中、下三叠,共212字,为词史上第二长词。仅次于南宋时吴文英之《莺啼序》。其价值为何余虽不敢妄断,然宋时“《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的评价也必非空穴来风。故今以此苍白笔墨,粗评《戚氏》,亦只当学柳永的“为人所不敢为”罢了。
从词中“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来看,当写于湖北江陵,当时柳永外放荆南,已经年过五十,只做个相当于县令的小官,心情自然十分苦闷。这种情绪在这首词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全词共分三片:头一片写景,写作者白天的所见所闻第二片写情,写作者“更阑”的所见所感第三片写意,写作者对往事的追忆,抒发自己的感慨。
上片开头描写微雨过后的薄暮景色。只用“晚秋天”一句点明时令,先写景前驿馆内之衰残景色,也初步构画出了全词的凄凉基调。柳永其人,向来对春、秋二季尤为敏感,然不同处却在于,他写春,只是代人伤春,而晚秋的悲凉,向来是他留给自己的伤感。而今又逢暮秋,“一霎微雨”带着薄凉的情态洒于庭轩。所以这位才子词人,又开始思绪飘渺了。他首先看见的,是庭轩中的“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柳永不愧是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高手,接下来的一个“惹”字竟真把那秋的萧索写活了。那淡薄的“残烟”,非关天气,不是雾气,竟是这庭轩中的“零乱”、“萧疏”给“惹”来的!园中景物正渐至精彩处,词人却笔锋一转,“望”向远处的“江关”,由近及远却丝毫不显突兀。那他究竟望见了什么呢?“飞云黯淡夕阳闲”。云正憔悴,夕阳又西坠,也难怪词人想到了那个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而得来悲秋之名的宋玉。“临水与登山”,向来是古代文人念远伤别离的悲情时刻,作者由今怀古,也无非是感叹一句:逢秋而悲感,千古一辙啊!这笔锋已转得太远,又该如何继文呢?柳永不愧自封的“才子词人”,这稍一调转,便是一个柳永式的大回圜:“远道迢递”,忆及“宋玉悲感”之后,如此轻松地就有回到了眼前的景况,不着痕迹,天衣无缝。面对长路漫漫,作为“凄楚”“行人”的他,正走在自己无限厌恶却又不能不会不舍放弃的仕途之路上,一面痛恨“名牵利惹”,一面甘之如饴。行文至此,那贯穿于词人一生的矛盾开始在这“驱驱行役”上初露端倪。内心挣扎如柳永,对与自己心境相仿的“陇水潺_”自然也就“倦听”了。下文又略嫌不合拍地以一“正”字引出了那让词人心情更加烦躁的“蝉吟败叶,蛩响衰草”一句,不合拍的同时,又与首句中的“晚秋天”大为契合,实乃绝妙。这等怪词妙语,必非柳永不能为也。心绪烦乱无以抒怀的柳永,在“相应喧喧”的蝉嘶蛩鸣中,结束了上阙的叙景描情。
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上的转合映衬,这浓浓的衰秋哀情,在内容上甚至词调上,都为后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而观这首阕,若为一般词人,在叙景已足,多一笔即为画蛇添足的叙述之后,又该续写些什么呢?此处足见柳永的流水行文。
中片时间上紧承上片,由傍晚而入深夜。先景后情。“孤馆度日如年”。次叠一开词人就是这般自述身世的一句。“馆”是“孤馆”,就连上文所言之“庭轩”也不过是他柳永羁旅之途上的一方借宿之地。独在异地,独望江关,不由让读者对上片中的“凄然”二字有了更真切的实感。而此时,“凄然”的他正在“孤馆”中“度日如年”。词人终是不堪寂寞的,失了“针线闲拈伴伊坐”的知己,他也只能寄望于与知己红颜共沐同一片夜空了。这孤索之夜,竟已渐深,“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了。只一失神间,词人再次凝望起那片空有亮白色温馨却又无情至极的“绛河”了。“绛河”,这样一个冰冷的词,难耐凄凉如柳永者,该是怎样的孤凄心情读者也就可想了。这时的他,却偏故作坚强与无所谓的坚持自己的固执:寂寞只是表象,那“婵娟”的“皓月”却不正是代表团圆么?至此,那柳永式的矛盾已暴露的更深。对月而不怀人,又怎是白衣卿相之本色?“思绵绵”三字,一字一韵,引出了词人如泄洪般的情感,字字句句都是他对命运的质问。此时的他,已到了风中之烛的残年,没了少时的轻狂不羁,所以这怨世的情感,他也只从自身写起。“那堪屈指,暗想从前”。这样一句,几乎让读者也茫然了。在柳永眼中,在此时的柳永心里,不堪他回首的,究竟是“小楼深巷狂游遍”的“恣狂踪迹”,还是为那“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的“恁驱驱”呢?他没说。下文却有如似检讨的一句:“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这一句,是含了极大的怨气的。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了他一生缠绵于“绮陌红楼”,才导致了他终老而“未名未禄”的。这也可以说,他对自己一生的“恣狂心性”后悔了。可让读者综观词人的一生,也不免失笑:他柳永若真有这般“觉悟”,又怎会落得这“未名未禄”的凄凉呢?对于此时怨气极重的柳永,读者何不把这样的检讨当做气极怒极的他的“正话反说”呢?当然,这也可以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徘徊于仕途与红颜之间的优柔寡断的一种怨恨。一家之言,有让名家嗤之以鼻处,权当玩笑耳。
这一阙,是词人对内外远近的大转合之后回到自身的慨叹。自然而然地由反衬自身凄凉的美好夜景转向对自己“一生赢得是凄凉”的感慨。极尽柳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的词风,这又是柳祠的又一奇异处。白描,铺叙,字字入情入理而毫无穿凿之意。上片的寥廓之中而见苍凉,中片的凄婉之中而不失条理。词的末阙,又能给读者的感官以怎样的冲击与震撼呢?
下片继续写狂放不羁的少年生活,与前片衔接细密,有陇断云连之妙。“帝里风光好”。好一个“风流才子”柳三变!在词已尽,意已歇之际,这一句又给了全词多大的空间!接下来,就该是忆旧了吧。可众所周知,市井词人柳七的一生都与“绮陌红楼”、红颜脂粉脱不了关系,他又该忆哪个呢?“堪人属意”的虫娘?“家住桃花径”的秀香?还是与其“四个打成一个”的师师、香香、冬冬呢?让读者试想,如果此处他只忆起其中的“某一个”的话,全词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哪怕他的前二叠写得再如何精彩,这《戚氏》一首的词调都只能算作低下了吧。词人此时大概已近花甲之年,他忆起的该是他的一生,而不仅仅是与其“浅斟低唱”的某一个。所以此处的他忆起的是“当年少日”的“狂朋怪侣”,是他少时的奢靡生活。都说年少轻狂,更何况这年少之人还是他柳永,又加那许多志趣相投的“狂朋怪侣”,怎不让人心醉?柳永不是圣人,那样的生活,他曾经陶醉过。并且此时忆起,也并非悔恨自己当年的颓堕,而只是慨叹时光易逝、年华似水之意而已。“遇当歌、对酒竞留连”。这样的词句,词人写下时的心境何为,连读者也是不忍想象的。也无需读者想象,下句“别来”二字就已足足道出了作者空忆当年的痛楚了。那样的生活,早已随时光远去了呀!“迅景如梭,旧游似梦”。以往日之欢娱,衬今日之落寞。很通俗的比喻,却让读者眼前出现了词人那再清晰不过的痛苦面容。逝去的日子如云烟,被岁月这柔沐温和却又狰狞至极的风吹得一丝不剩了。往昔再不会回返,又怎能不让作者长叹呢?接下来的一句引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这一痛苦的根源,作者并未有明确的态度。重又回到现实,是作者的自问,也是作者的茫然。这是全词中作者矛盾心理的第三次深化。让读者看这全词中作者唯一一次以第一人称的发问:“烟水程何限?”这样的碌碌奔忙,到底何时才是尽头啊?这样的笔力,是没有切身经历之人万万难及的。这一瞬间的情感爆发之后,又转入了议论:“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这可以说是议论,也可以说是收束,是对上文的种种心境的一种慰藉:他一生不曾放弃对名利的追逐,那么如何地憔悴也自是命里该着的,又何必在此枉叹呢?因此作者为强调自己的“无事觅闲愁”,又以感情更加强烈的方式加了一句:“追往事、空惨愁颜”。至此,议论结束。不知不觉间,已是一夜的辗转。而“稍觉轻寒”之后,才蓦然惊觉“漏箭移”了。时间已是接近拂晓,又听闻远处“渐呜咽、画角数声残”的乐声,那“轻寒”,想来也是入情、入心地难以承受了。而此时的词人,此时抱臂“对闲窗畔”的词人,已是渐趋于平静了。无论有再多的不甘,无论有再多的憾恨,他也只能继续上路了。“驱驱行役,苒苒光阴”早已注定了他一生的奔碌不平。而这“停灯向晓,抱影无眠”的一夜,也只是他万千千万个难眠之夜的一个剪影吧。
最末一叠并不能算作全词的高潮部分,可这由此及彼、由今忆昔又由昔论今的一波三折,也无疑是给此文的情调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一代才子词人于这诗余曲源的词上的功力也可见一斑。“孤馆”中独自伤今的词人本已有孤凄苍凉之态,再加上“年少日”“暮宴朝欢”的神来一笔,真真是让这一阙《戚氏》同时有了不逊于诗的含蓄不亚于曲的直率。于蕴秀之中见真切,于深惋之中显淋漓,正是柳永本色!
这首《戚氏》说是词人一生的总括也是不为过的。全词由近及远、由远至近挥洒自如;抚今忆昔、由昔感今一气呵成;由傍晚到深夜、由深夜至黎明一丝不乱;由眼前望江关、由孤馆怀帝京自然运转。描情叙景、铺叙怀旧、旷古达今,真正是独属于柳永的悱恻动情与荡气回肠。在词的内容上更是大开大阖、毫无避忌、一气贯穿。长达212字的长词一韵到底,与平常之中显其非同寻常,却无一丝险韵,自然而然。莫说是这词上,便是今人作文,又能有几个如《戚氏》般细针密线,平稳中而字字嵌插不失作者个性的奇异之处、棱角之笔?今人自知。
尤其是词的最后,这白衣卿相留给读者的最后一个镜头:天上一颗白亮的启明星遥挂,星下一袭长衣及地“对闲窗畔”的词人被定格的身形,孤索,凄凉。宋人将之与《离骚》媲美,认为是前后辉映之作,可见其时誉之盛。宋王灼《碧鸡漫志》:“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宋人的评价,让这首冠古绝今之词当之无愧!
刘邦家谱:
1、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
2、祖父:刘仁,迁丰邑,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刘仁迁丰,当在此年之后。
3、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
4、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
5、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
6、兄弟姐妹
(1)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2)刘仲,名喜,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244] 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 追谥为代顷王。二嫂为顷王后。
(3)刘交,刘邦弟弟,排行第四,被刘邦封为楚王,[245] 死后谥元王。
(4)从父兄:荆王刘贾。
(5)从祖弟:燕王刘泽。(应该是远房兄弟,现已无稽可考)
(6)姊:宣夫人 昭哀后。
7、后妃:曹夫人、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
子女。
8、共生八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
9、女儿:刘乐,即鲁元公主,下嫁张耳之子张敖,母吕后。刘邦女儿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10、原配吕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一女:刘盈,即是汉孝惠帝;女即鲁元公主。
11、妣曹氏,生一子:刘肥(高祖六年立为齐王,[247] 卒谥齐悼惠王)。
12、妣戚氏,生一子:刘如意(汉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十五岁被吕氏毒死,谥赵隐王)。
13、妣薄氏,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14、妣赵氏,生一子:刘长(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15、诸姬所生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被吕后幽禁而死,卒谥赵幽王)、刘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刘建(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刘建为燕王,立十五年死,谥曰灵。刘建本有子,吕后使人杀之,绝嗣后,除其国)。
一、凄凉一曲
柳永擅创词牌,从词牌名《戚氏》来看,意思是“忧愁悲哀的女子”,词牌名与它的内容特别符合,刻画了一个从黄昏到深夜再到拂晓的未眠人那深沉的悲哀。词句文雅,词意婉约凄凉,它的文字的美感,与陆机《文赋》提倡的美学思想“应、和、悲、雅、艳”相合,想必曲调也如文字一般都是低徊哀婉、缠绵悱恻。宋王灼《碧鸡漫志》中赞它:“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宋人也认为这首词冠古绝今。
二、伤情之境
“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柳永运用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层层铺叙,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可触、可感、寄托无限情思的艺术境界。
第一阙是一个感情化了的自然世界。
第一阙开头指出时间——晚秋天,气象是——一霎微雨洒,地点是——庭轩。景致是——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这个深秋雨后时节,引动了词人之悲,也奠定了本词“悲感”的文学基调。此时之悲,悲在“秋意浓”;其次悲在“不得志”——“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柳永从眼前景写起,由近及远,又联想到临水登山的宋玉,宋玉和柳永一样,都是以文采传世,在政治上不得志,所
戚氏·晚秋天原文_翻译及赏析
本文2023-11-25 20:06: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5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