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姚姓是清朝末不知何地迁到福清市。请知情者给回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5浏览:1收藏

我们姚姓是清朝末不知何地迁到福清市。请知情者给回复。,第1张

一、姚氏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二、 迁徙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姚姓的起源

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其后代因生在姚墟,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另一支姚氏出自子姓。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另外,西北少数民族羌有姚姓的。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解析:

一、 姓氏源流 姚氏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二、 迁徙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2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1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2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四、 历史名人

1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2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3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4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5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6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7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8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9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10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11 姚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一个伟大的共和国打响第一炮的地方,它就是中国的江西省.姚亮是江西赣县桃江人,暂还不是名人,不过相信日后他一定会成为名人的.他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殷浩》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殷浩》人物故事小传

殷浩(公元—356年)字渊源。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晋书》本传作“深源”,避唐高祖讳改之。)。善谈玄,负虚名。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官扬州刺史。时朝中辅政大臣庾氏兄弟及何准等相继去世,而穆帝年幼(公元343年生,公元344年即位),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桓温继庾氏握重兵,朝廷深忌之,为抑制他,任用殷浩参与朝政。后赵灭亡,殷浩以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领军北伐,为前秦所败。又因姚襄倒戈,于山桑大败。桓温上疏责之,废为庶人,流徙于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县东)。在流放期间,潜心研读佛经,以至虽被黜而无怨言。但是殷浩信佛只不过是为了求得安慰。桓温要任他为尚书令时,他高兴得手忙脚乱,竟发生了未把书信装入信封而给桓温送去一个空函这样的失误,于是尚书令也泡汤了。

〔正 史〕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①人也。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沈②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终于光禄勋。

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③辟,皆不就。征西将军庾亮④引为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安西庾翼复请为司马。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

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⑤等相继卒。简文帝⑥时在藩,始综万机,卫将军褚裒⑦荐浩,征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浩上疏陈让,并致笺于简文,具自申叙。……浩频陈让,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时桓温既灭蜀,⑧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会遭父忧,去职,时以蔡谟摄扬州,以俟浩。服阙,征为尚书仆射,不拜。复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遂参综朝权。颖川荀羡少有令闻,浩擢为义兴、吴郡,以为羽翼。王羲之密说浩、羡,令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权嫌隙,浩不从。

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⑨朝廷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⑩、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将发,坠马,时咸恶之。既而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开江西田千余顷,以为军储。

师次寿阳(11),……浩既至许昌(12),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13),而襄(14)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刘启、王彬之击襄于山桑,并为襄所杀。

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

浩少与温齐名,而每心竞。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至是,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又谓郗超(15)曰:“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16),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韩伯(17),浩素赏爱之,随至徙所。经岁还都,浩送至渚侧,咏曹颜远诗云:“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而泣下。后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卒。

《晋书·殷浩传》卷七七

〔注 释〕

①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②沈:同“沉”。③三府:汉代太尉、司徒、司空设立的府署合称三府,魏晋沿用。④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颖川鄢陵人(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字元规。历仕元、明、成帝三朝。死后,弟庾翼继其镇武昌。庾冰亦庾亮弟,公元344年出为江州棘史,镇武昌,寻病死。庾翼于公元343年北伐,公元344年兵败,寻病死。⑤何充(公元292—346年):成帝时与庾冰同参录尚书事。康帝死,辅幼主穆帝,两年后亡故。⑥简文帝: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20—372年),公元371—372年在位,司马睿少子。时为会稽王、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专总万机。⑦褚裒(公元303—349年):东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季野。女为康帝皇后。官征北大将军,镇京口。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虎卒,他以征讨大都督率军进驻彭城,失利而退,忧病死。⑧桓温既灭蜀:桓温(公元312—373年)于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任荆州刺史,继庾氏握长江中游兵权。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灭成汉。有受禅之志。⑨“石季”句:石季龙即后赵皇帝石虎,公元349年卒。子侄为争权展开混战,中原大乱。⑩假节:即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以为凭证。魏晋后以持节为官名,为刺史总军戎者。(11)寿阳:今安徽寿县。(12)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13)桑:今属安徽。(14)襄:姚襄(公元331—357年),羌族,姚戈仲之子。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戈仲死,领众归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晋,袭破殷浩军。后为桓温败,入关中,遇苻坚,兵败被杀。(15)郗超(公元336—377年):时任桓温参军,深获信任。(16)令仆:尚书令仆射的合称。(17)韩伯:晋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字康伯。留心文艺,为清谈文章之士。被简文帝引为谈客。

[相关史料]

殷浩始作扬州, ①刘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 ②,人问其故,答曰:“刺史严,不敢夜行。”[刘孝标“作扬州”下注]《浩别传》曰:“浩字渊源,陈郡长平人。祖识,濮阳相。父羡,光禄勋。浩少有重名,仕至扬州刺史、中军将军。”《中兴书》曰:“建元初,庾亮兄弟、何充等相寻薨 ③,太宗 ④以抚军辅政,征浩为扬州,从民誉也。”

《世说新语·政事》及注

殷中军读《小品》, ⑤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尝欲与支道林 ⑥辩之,竟不得。今《小品》犹存。[刘孝标注]《高逸沙门传》曰:“殷浩能言名理,自以有所不达,欲访之于遁。遂邂逅不遇,深以为恨。其为名识赏重,如此之至焉。”《语林》曰:“浩于佛经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乃虚怀欲往。王右军 ⑦驻之曰:‘渊源思致渊富,既未易为敌,且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纵复服从,亦名不益高。若佻脱不合,便丧十年所保。可不须往。’林公亦以为然,遂止。”

《世说新语·文学》及注

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⑧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 ⑧处不解。遇见一道人 ⑨,问所签,便释然。

《世说新语·文学》

〔注 释〕

①始作扬州:作扬州刺史。②襆(bu):同纀。《尔雅·释器》:“裳削幅,谓之纀”郭璞注:“削杀其幅,深衣之裳。”江永《乡党图考·衣服》:“深衣等裳无辟积,其当旁之衽,须斜裁,谓之杀。”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平时闲居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裳相连。③薨(hong):古时称诸侯或高官死。④⑤《小品》:佛经名。⑥支道林:东晋名僧支遁,字道林,世称林公。⑦王右军: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故名。⑧《维摩诘》:全称为《维摩诘所说经》。现通行本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3卷本。维摩诘是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大乘居士,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般若波罗密》全称为《大般若波多密多经》。《小品》是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简译本,与东汉末支谶所译《道行般若》为同书异译。⑧事,指因缘生之一切有为法,即宇宙间千差万别的现象。与平等门之“理”相对。数,唯识宗作24不相应行法之一,胜论学派以之为24德之一。即表存在之数量。⑨道人:和尚旧称道人。魏晋时,社会上习惯称佛教徒为道人,称道教徒为道士。

百家姓姚氏起源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有着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的'传说,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姚氏起源,欢迎大家观看!

 姚姓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历史名人

 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秘密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唐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崇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

冉魏(350-352)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立的政权。350年,冉闵在后赵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杀死当时的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定都邺(今河北临漳),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擒获并处斩,后来邺都也被攻破,冉魏灭亡。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其先族为晋朝武将。冉闵的父亲冉良12岁加入乞活军(乞活:意为到有粮食的地方集体讨饭求生,他们中的首领叫乞活帅),后被石勒击败,冉良被俘。石勒命石虎将冉良收为养子,故改名石瞻。石瞻在石虎手下作战勇敢,多次立功,迁升为积射将军,封西华县侯。石虎还为石瞻聘娶了名门之女为妻,生下石闵。石闵从小反映敏捷,很受石虎宠爱。长大后,胆识过人的石闵被提拔为将领,石闵也不负石虎的厚望,在战斗中有勇有谋,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在军队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被封为修成侯。349年,石虎临死前,让他的两个儿子彭城王石遵、燕王石斌和镇卫大将军、吏部尚书张豺共同辅佐太子石世。

4月,石虎病死,石世继位。石世的母亲、前赵国君刘曜的女儿刘太后怕石斌辅政对石世不利,便与张豺合谋杀死了石斌,由刘太后临朝听制,张豺出任太保、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揽朝政。这时的石遵正在外带领石闵、姚戈仲、苻洪等诸将镇压梁犊起义军。他们是在回师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的,大家非常气愤。驻扎下来后,大家便鼓动石遵起兵讨伐张豺。石闵慷慨激昂的对石遵说:“先帝不幸去世,石世这毛孩子登上帝位,刘太后和张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谁不知道你在先帝的儿子当中才华出众!先帝本想把帝位传给你,只是年老糊涂被张豺蒙蔽才立了石世。现在女临朝,奸臣当道,你如果起兵讨伐张豺,我想谁都会倒戈欢迎你继位。我们刚把梁犊平定下来,士气最盛,愿意跟你打回京都去”!石遵当然也愿意当皇帝,于是,下令起兵,由石闵打先锋,向邺城进发。石遵为了让石闵死心为他卖命,就对石闵许愿说:“你好好干,事成之后,我封你当太子”。石遵大军来到城下,张豺下令士兵出城迎战,守城的士兵们却说:“天子的儿子回来奔丧,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应当出城迎接才对”。于是打开城门,纷纷跑到城外。石遵进城,张豺被迫出城迎接,石遵一见到张豺,二话没说,一声令下把张豺拖到东市杀掉。接着石遵闯进太武前殿,把石世废为谯王,宣布自己称帝。没过几天,石遵就把在位仅33天的石世和他的母亲刘太后杀了。

石遵即位后,并没有履行诺言把石闵立为太子,而是把燕王石斌的儿子石衍立为太子,任命石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这使石闵非常气愤,到处骂石遵。中书令孟淮、左将军王鸾等人劝石遵杀掉石闵以除后患。石遵便把石鉴、石苞、石琨、石昭兄弟几个叫到生母郑太后宫中,商议处置石闵的问题。石鉴等人都同意立即杀掉石闵,唯有郑太后反对,他说:“没有石闵,那有你的今天,即便他有些地方做的不对,你也应该宽容一些”。石遵等人哑口无言。告别了郑太后,石鉴马上派亲信扬环将会议内容告诉了石闵,并让石闵杀掉石遵后拥立自己当皇帝。石闵立即派将军苏彦、周成带领3千士兵赶到石遵居住的琨华殿将石遵、郑太后、太子石衍、孟淮、王鸾等全部杀掉,推石鉴当了皇帝,石遵在位183天。石鉴即位不久,便感到石闵是个危险人物,于是他让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李才在深夜时袭击石闵。石闵奋力抵抗,把石苞等人打垮,接着又杀了企图谋害他的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河东太守石晖等人。在宫中等待消息的石鉴看到石苞等人跑了回来,知道事情没有办成,立即意识到石闵会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为杀人灭口,石鉴当即杀死了石苞等人。这时,龙骧将军孙伏都又率领3千名羯族士兵跑来,要求出兵消灭石闵。石鉴一听,马上来了精神,鼓起勇气对孙伏都说:“你是功臣,好好为我卖力,杀了石闵,我重重赏你”。孙伏都听完了转身就率兵攻打石闵,但顷刻之间就被石闵打垮,退回到风阳门内。石闵命几千士兵砸毁金明门,活捉了石鉴,杀死了孙伏都。抓住石鉴以后,石闵下令血洗皇宫,几万人死于无辜之中。随后,石闵更后赵国号为卫,改元青龙,自己改姓为李。李闵想了解一下人们对自己的态度,便颁布了一条命令说:“近日孙伏都等人发动叛乱,被我全部消灭。李闵恢复了自己的本姓冉,史称冉魏。

350年3月,也就是冉闵称帝后的两个月后,石虎的小儿子、新兴王石祗在胡、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下,在襄国即了后赵皇帝位,改元永宁。同年4月,石祗派弟弟、汝阴王石琨带10万大军讨伐冉闵。可石琨不堪一击,被冉闵的将军史泰打的落花流水。11月,冉闵带兵主动向石祗开战,把襄国围了3个多月。石祗抵抗不住,只得去掉帝号改称赵王,同时派太尉张举向前燕国君慕容儁和割据清河的羌族酋长姚戈仲(姚戈仲曾任后赵石虎的平西郡公)求援。351年3月,慕容俊、姚戈仲率兵来救襄国。在慕容儁大将悦涫,姚戈仲儿子姚襄和石琨的三面夹击下,魏军惨败,10几万官兵死于战场。

冉闵的儿子冉胤和左仆射刘琪被活捉到襄国,石祗将他们斩杀。冉闵和10几名骑兵化装后偷偷逃回邺城,躲在宫里几天没有露面。邺城的官兵和百姓以为冉闵已经战死沙场,邺城将要面临屠城的灭顶之灾,各个吓的心惊肉跳,坐卧不安。有个射声校尉说服了冉闵,让他到郊外祭祀以安民心。于是,冉闵在郊外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谣言很快销声匿迹。没过几天,石祗乘胜追击,派将军刘显率领7万官兵攻到了距邺城只有20几里的明光殿。冉闵听到消息后非常焦急,待头脑冷静时,立即派人请大将王泰来宫里商量对策。王泰对上次出兵冉闵不听他的苦口良言而耿耿于怀,于是便以伤口未愈为借口拒不应召,冉闵对此虽然很生气,但国难当头,只好亲自到王泰家请教迎战策略。当冉闵走到王泰身边时,王泰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反复强调自己身体不佳。冉闵讨了个没趣,回到宫里气的浑身发抖,他吼道:“巴奴王泰,难道离了你我就不能打胜仗了吗!走着瞧吧,等我消灭了刘显再让你见阎王”。果然,冉闵打败了刘显以后就以叛逃罪杀了王泰。刘显被打败后,秘密派人告诉冉闵,愿意杀掉石祗立功赎罪,待冉闵回到邺城后,刘显果然将石祗以及太宰赵庶等十几个人的头颅送了来,为了表彰刘显,冉闵封他为大单于、冀州牧。

两个月后,刘显重新和冉闵翻脸,带兵再次攻打邺城,被冉闵打败回到襄国后,刘显自称皇帝。352年2月,刘显带兵攻打常山。冉闵本来就对刘显反复无常和称帝恨之入骨,现在刘显又来挑衅,岂能容忍。冉闵让太子冉智留守邺城,亲自率8千骑兵营救常山,刚一交战,冉闵就把刘显打垮,乘胜攻克了襄国并把刘显和他分封的文武官员一百多人全部杀掉,将襄国的百姓全部迁到邺城,临走时,一把火将襄国烧成灰烬。352年4月,前燕国君慕容儁在攻取了幽、蓟二州后,又派大将慕容恪向冀州进军。这时冉闵在攻取了襄国之后正率领部众在常山、中山等郡视察。见到前燕军队来攻,冉闵准备亲率大军迎击。大将军董润,车骑将军张温劝谏说:“鲜卑人乘胜进军,兵锋正锐,现在敌众我寡,明显处于劣势,不如暂时躲避一下燕军的锋芒,等他们士气低落时我们再集中兵力出击,定能获胜”。

冉闵不听他们二人的劝告,说:“我就是想用现在的8千兵马平定幽州,砍掉慕容儁的脑袋。现在我们碰上慕容恪就逃跑,那人们会怎样评论我呢”?说罢就下令出兵,司徒刘茂见冉闵一意孤行,便悲愤地说:“我们这明明是去送死,与其死在战场,还不如自杀落个干净”。刘茂等人的自杀并没有使冉闵回心转意,仍然逼迫官兵马不停蹄地奔赴战场,双方在魏昌的廉台交战。冉闵一向以勇猛闻名诸军,所率的士兵也精锐善战,开始,冉闵连战连胜。后来慕容恪改变了作战方案,冉闵一时无法适应,被前燕骑兵包围。冉闵跨在马背上左手持两刃矛,右手持钩戟,斩杀了300多人后,发现了前燕的中军大旗,就一直向前冲,直攻中军。此时,前燕左右两军突然从两策杀出,夹击冉闵,由于战马突然死掉,冉闵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燕军俘虏。冉闵被带到前燕国君慕容儁的驻地蓟城,慕容儁站在冉闵面前,不屑地说:“就你这付奴才相还想称帝”。冉闵扬起头,理直气壮的说:“天下大乱,连你们这些禽兽都不如的夷狄都想称帝,何况我是中原英雄,为什么不能称帝”!慕容儁听完大怒,连抽了冉闵300鞭子,然后派人把他送到前燕国都龙城。5月,冉闵活祭过燕国祖庙后,被斩于遏陉山。

冉闵被杀后“遏陉山左右7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天不下雨至12月”慕容儁遣使者为其上谥号“武悼天王”后,天降大雪。就是说:冉闵死后,冤气上达于天,天怒而为害一方。燕王慕容儁祭祀并上谥号之后,冤气才解。说冉闵也是一代枭雄,千秋厉鬼。在冉闵被俘的同时,慕容儁命令广威将军慕容评和中尉侯竟攻取邺城。4月25日,慕容评率1万精锐骑兵进攻邺都,冉魏将军蒋干和太子冉智闭城坚守。战斗进行的非常艰苦,邺城内兵疲粮尽,只能吃人充饥,原后赵皇宫里的宫人差不多被吃光了。蒋干派人向东晋求救,但东晋无力相助。5月2日,慕容儁又派慕容军、慕舆根、大司马皇甫真等步骑2万人协助慕容评攻城。6月3日,蒋干见救兵无望,带领5千士兵出城与燕军决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打败,蒋干退回城内。8月13日,冉魏的长水校尉马顾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蒋干逃走,冉魏皇后董氏和太子被俘,冉魏灭亡。

史书来源:

晋书

资治通鉴

以及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第24册《石虎肆虐》

我们姚姓是清朝末不知何地迁到福清市。请知情者给回复。

一、姚氏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